空气定压比热测定实验
测定空气比热容比实验报告

测定空气比热容比实验报告测定空气比热容比实验报告引言:热力学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能量转化和传递的规律。
而空气作为我们日常生活中常接触的物质之一,其热力学性质的研究对于我们理解自然界的能量转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旨在通过测定空气的比热容比,探究空气在不同条件下的热力学特性,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
实验装置和步骤:实验装置主要包括恒温水槽、热容器、温度计、电磁阀和压力计等。
实验步骤如下:1. 将空气容器放入恒温水槽中,使其与水槽内的水达到相同温度。
2. 打开电磁阀,使空气容器与外界相通,并记录初始状态下的压力和温度。
3. 关闭电磁阀,将空气容器与外界隔绝。
4. 通过加热或冷却水槽中的水,使水槽内的温度发生变化。
5. 当水槽内的温度稳定后,再次记录空气容器内的压力和温度。
实验结果和数据处理:根据实验记录的压力和温度数据,可以计算出空气的比热容比。
比热容比是指在恒定容积下,单位质量的气体温度升高1度所需要的热量与单位质量的气体温度升高1度所需要的热量之比。
计算公式为:γ = Cp / Cv其中,γ为比热容比,Cp为定压比热容,Cv为定容比热容。
根据实验数据和计算公式,我们可以绘制出比热容比γ随温度的变化曲线。
通过曲线的形状和趋势,我们可以分析空气的热力学性质。
讨论与分析: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看出比热容比γ随温度的变化呈现一定的规律。
在低温下,γ的值较小,随着温度的升高,γ逐渐增大,直至达到一个稳定的值。
这说明在低温下,空气的热力学性质与高温下有所不同。
这一结果可以用分子动理论来解释。
在低温下,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较小,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较大,因此气体的比热容比较小。
而随着温度的升高,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增大,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减小,导致比热容比增大。
此外,实验结果还与空气的成分有关。
空气主要由氮气和氧气组成,而这两种气体的比热容比不同,因此空气的比热容比也会受到其成分的影响。
实验中可能存在的误差主要包括温度测量误差、压力测量误差以及实验装置的热量损失等。
空气比热容比的测定

实验5—2 空气比热容比的测定理想气体的定压比热容C p 和定容比热容C v 之间满足关系:p v C C R -=,其中R 为气体普适常数;二者之比p v C C γ=称为气体的比热容比,也称气体的绝热指数,它在热力学理论及工程技术的实际应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热机的效率及声波在气体中的传播特性都与空气的比热容比γ有关。
【实验目的】⒈ 用绝热膨胀法测定空气的比热容比。
⒉ 观测热力学过程中的状态变化及基本物理规律。
⒊ 学习空气压力传感器及电流型集成温度传感器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实验原理】把原处于环境压强P 0及室温T 0下的空气状态称为状态O (P 0 ,T 0)。
关闭放气阀、打开充气阀,用充气球将原处于环境压强P 0、室温T 0状态下的空气经充气阀压入贮气瓶中。
打气速度很快时,此过程可近似为一个绝热压缩过程,瓶内空气压强增大、温度升高。
关闭进气阀,气体压强稳定后,达到状态Ⅰ(P 1 ,T 1 )。
随后,瓶内气体通过容器壁和外界进行热交换,温度逐步下降至室温T 0,达到状态Ⅱ(P 2 ,T 0 ),这是一个等容放热过程。
迅速打开放气阀,使瓶内空气与外界大气相通,当压强降至P 0时立即关闭放气阀。
此过程进行非常快时,可近似为一个绝热膨胀过程,瓶内空气压强减小、温度降低;气体压强稳定后,瓶内空气达到状态Ⅲ(P 0 ,T 2 )。
随后,瓶内空气通过容器壁和外界进行热交换,温度逐步回升至室温T 0,达到状态IV(P 3 ,T 0 ),这是一个等容吸热过程。
O (P 0 ,T 0 ) ① 绝热压缩→ Ⅰ(P 1 ,T 1 ) ② 等容放热→ Ⅱ(P 2 ,T 0 ) ③ 绝热膨胀→ Ⅲ(P 0 ,T 2 ) ④ 等容吸热→ IV(P 3 ,T 0 )其中过程①、② 对测量γ没有直接影响,这两个过程的目的是获取温度等于环境温度T 0的压缩空气,同时可以观察气体在绝热压缩过程及等容放热过程中的状态变化。
空气比热容比的测定

空气比热容比的测定一、实验目的1.学习测量理想气体比热容比的原理和方法。
2.测量空气的比热容比。
二、实验仪器实验台,590AD 温度计模块,空气比热容比实验仪。
三、实验原理气体的定压比热容P C 与定容比热容V C 之比称为气体的比热容比,用符号r 表示,它被称为气体的绝热系数,是一个很重要的参量,经常出现在热力学方程中。
通过测量r ,可以加深对绝热、定容、定压、等温等热力学过程的理解。
对于理想气体:R C C V P =- (5-1)其中,R 为气体的普适常数。
仪器结构如图1所示,以贮气瓶内的气体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如下实验过程:图1 空气比热容比实验仪结构图1.首先打开气阀1、2,使贮气瓶与大气相通,然后关闭气阀1、2,瓶内充满与周围空气同温同压的气体。
2.用气管分别将打气球和气阀1、气压计和气阀2连接起来,打开气阀1,用打气球向瓶内打气,充入一定量的气体,然后关闭气阀1。
此时瓶内原来的气体被压缩,压强增大,温度升高。
等待内部气体温度稳定,即达到与周围温度平衡,此时气体处于状态),,(011T V P I3.将连接在气阀1上的气管取下,迅速打开放气阀,使瓶内的气体与大气相通,当瓶内压强降到0P 时,立即关闭放气阀,将有体积为V ∆的气体喷泻出贮气瓶。
由于放气过程较快,瓶内的气体来不及与外界进行热交换,可以认为是一个绝热过程。
在此过程中作为研究对象的气体由状态),,(011T V P I 转变为状态),,(120T V P II4.由于瓶内温度1T 低于外界温度0T ,所以瓶内气体慢慢的从外界吸热,直到达到外界温度0T 为止,此时瓶内的压强也随之增大为2P ,即稳定后的气体状态为),,(022T V P III 。
从状态Ⅱ到状态Ⅲ为等容吸热过程。
气体的状态变化过程如图2所示:图2 气体的状态变化过程曲线II I →为绝热过程,有绝热过程方程得:rr V P V P 2011= (5-2)III I →为等温过程,由等温过程方程得:2211V P V P = (5-3)由(5-2)(5-3)可得:2101ln ln ln ln P P P P --=γ (5-4)由(5-4)可以看出只要测得0P ,1P ,2P 就可以得空气的比热容比r 。
空气比热容比的测量实验报告

空气比热容比的测量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测量空气的比热容比,加深对热力学过程和热学基本概念的理解,掌握一种测量气体比热容比的方法,并培养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的能力。
二、实验原理空气比热容比γ定义为定压比热容Cp与定容比热容Cv之比,即γ = Cp / Cv。
在热力学中,理想气体的绝热过程满足方程:pV^γ =常数。
在本实验中,我们利用一个带有活塞的圆柱形绝热容器,容器内封闭一定质量的空气。
通过改变活塞的位置,使容器内的气体经历绝热膨胀或绝热压缩过程。
测量绝热过程中气体压强和体积的变化,从而计算出空气的比热容比。
三、实验仪器1、储气瓶:储存一定量的压缩空气。
2、打气球:用于向储气瓶内充气。
3、压强传感器:测量气体压强。
4、体积传感器:测量气体体积。
5、数据采集器:采集和记录压强和体积的数据。
6、计算机:处理和分析实验数据。
四、实验步骤1、仪器调试检查各仪器连接是否正确,确保无漏气现象。
打开数据采集器和计算机,设置好采集参数。
2、测量初始状态用打气球向储气瓶内缓慢充气,直至压强达到一定值,记录此时的压强p1和体积V1。
3、绝热膨胀过程迅速打开活塞,使气体绝热膨胀,记录压强和体积的变化,直到压强稳定,此时的压强为p2,体积为V2。
4、绝热压缩过程迅速关闭活塞,使气体绝热压缩,记录压强和体积的变化,直到压强稳定,此时的压强为p3,体积为V3。
5、重复实验重复上述步骤多次,以减小测量误差。
五、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以下是一组实验数据的示例:|实验次数| p1(kPa)| V1(mL)| p2(kPa)| V2(mL)| p3(kPa)| V3(mL)|||||||||| 1 | 1050 | 500 | 700 | 700 | 950 | 450 || 2 | 1080 | 480 | 720 | 720 | 980 | 460 || 3 | 1060 | 510 | 680 | 750 | 960 | 440 |根据绝热过程方程pV^γ =常数,可得:p1V1^γ =p2V2^γ (1)p2V2^γ =p3V3^γ (2)由(1)式除以(2)式可得:p1V1^γ /p3V3^γ =p2V2^γ /p2V2^γ即:p1V1^γ /p3V3^γ = 1γ = ln(p1 / p3) / ln(V3 / V1)将上述实验数据代入公式,计算出每次实验的比热容比γ,然后取平均值。
测定空气的比热容比

以比大气压 稍高的压力 ,向玻璃容器压入适量空气,并以与外部环境温度 相等之时单位质量的气体体积(称为比体积或比容)作
为 ,用图28长-1中或的Ⅰ过短表,示这对一状测态。量结果有何影响?试分析说明并通过实
验验证之。 4.在 数值大致相同的条件下重复实验8-10次,分别代入式(28.
而后,急速打开放气活塞“B ”,亦即使其绝热膨胀,降至大气压强 ,并以状态Ⅱ
可见,只要测得压强及,就可求出。
如以和分别表示对应及与的压力差,则有:
p1 pa p1'
p2
pa
p2'
(28.5)
现将式(28.5)代入式(28.4),并考虑到 pa p1' p2,' 则:
p1
p1 p2
(28.6)
可见,只要测得及,即可通过式(28.6)求出空气的比热容比。
仪器用品
(28.
3.现已假定 、 分别代表绝热膨胀前、后空气的比容, 平稳地向“V”内压入适量气体后关闭进气活塞“A”,待系统与外界达到热平衡〔表(1)指示稳定〕后,记录表(1)指示 及表(2)指示T1;
对于理想气体,二者之间满足如下关系:
空气比热容比的测量实验报告

南昌大学物理实验报告课程名称:普通物理实验(2)实验名称:空气比热容比的测量学院:专业班级:学生姓名:学号:实验地点:座位号:实验时间:一、 实验目的:1. 学习用绝热膨胀法测定空气的比热容比。
2. 观察热力学过程中状态变化及基本物理规律。
3. 学习气体压力传感器和电流型集成温度传感器的原理及使用方法。
二、 实验仪器:气压计、FD-TX-NCD 空气比热容测定仪。
三、 实验原理:遵循两条基本原则:其一是保持系统为孤立系统;其二是测量一个系统的状态参量时,应保证系统处于平衡态。
气体的定压比热容P C 和定容比热容V C 之比称为气体的比热容比,用符号γ表示(即pV C C γ=),又称气体的绝热系数。
如图所示,实验开始时,首先打开活塞C2,储气瓶与大气相通,当瓶内充满与周围空气同压强同温度的气体后,再关闭活塞C2。
打开充气活塞C1,将原处于环境大气压强为0p 、室温为0T 的空气,用打气球从活塞C1处向瓶内打气,充入一定量的气体,然后关闭充气活塞C1。
此时瓶内空气被压缩而压强增大,温度升高,等待瓶内气体温度稳定,即达到与周围温度平衡。
此时的气体处于状态I(1p ,1V ,0T ),其中1V 为储气瓶容积。
然后迅速打开放气阀门C2,使瓶内空气与周围大气相通,瓶内气体做绝热膨胀,将有一部分体积为V ∆的气体喷泻出储气瓶。
当听不见气体冲出的声音,即瓶内压强为大气压强0p ,瓶内温度下降到1T (1T <0T ),此时,立即关闭放气阀门C2,。
由于放气过程较快,瓶内保留的气体由状态I(1p ,1V ,0T )转变为状态II (0p ,2V ,1T )。
由于瓶内气体温度1T 低于室温0T ,所以瓶内气体慢慢从外界吸热,直至达到室温0T 为止,此时瓶内气体压强也随之增大为1p 。
稳定后的气体状态为III (2p ,2V ,0T ),从状态II 到状态III 的过程可以看作是一个等容吸热的过程。
总之,气体从状态I 到状态II 是绝热过程,由泊松公式得:110101p p T T γγγ-γ-= (1)从状态II 到状态III 是等容过程,对同一系统,由盖吕萨克定律得0210p p T T =(2)由以上两式子可以得到11200p p P P γγ-⎛⎫⎛⎫= ⎪ ⎪⎝⎭⎝⎭(3)两边取对数,化简得(4)利用 (4)式,通过测量0p 、1p 和2p 的值就可求得空气的比热容比的值。
实验报告空气比热容比的测定
1. 实验名称空气比热容比的测定 2. 实验目的(1)了解绝热、等容的热力学过程及有关状态方程。
(2)测定空气的比热容比。
3. 实验原理:主要原理公式及简要说明、原理图(1)热力学第一定律及定容比热容和定压比热容 热力学第一定律:系统从外界吸收的热量等于系统内能的增加和系统对外做功之和。
考虑在准静态情况下气体由于膨胀对外做功为PdV dA =,所以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微分形式为PdV dE dA dE dQ +=+= (1)定容比热容C v 是指1mol 的理想气体在保持体积不变的情况下,温度升高1K 所吸收的热量。
由于体积不变,那么由(1)式可知,这吸收的热量也就是内能的增加(d Q =d E ),所以dTdE dT dQ C v v =⎪⎪⎭⎫⎝⎛=(2) 由于理想气体的内能只是温度的函数,所以上述定义虽然是在等容过程中给出,实际上任何过程中内能的变化都可以写成d E =C v dT定压比热容是指1mol 的理想气体在保持压强不变的情况下,温度升高1K 所吸收的热量。
即pp dT dQ C ⎪⎪⎭⎫⎝⎛=(3) 由热力学第一定律(3)式,考虑在定压过,就有dT dV pdT dE dT dQ pp +⎪⎭⎫⎝⎛=⎪⎭⎫ ⎝⎛(4) 由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PV =RT 可知,在定压过程中P R dT dV =,又利用v C dTdE=代入(4)式,就得到定压比热容与定容比热容的关系R C C v p +=(5)R 是气体普适常数,为8.31 J / mol· K ,引入比热容比γ为v p C C /=γ(6)在热力学中,比热容比是一个重要的物理量,它与温度无关。
气体运动理论告诉我们,γ与气体分子的自由度f 有关ff 2+=γ(7) 例如,对单原子气体(Ar 、He),3=f 67.1=γ对双原子气体(N 2、H 2、O 2)5=f40.1=γ,对多原子气体(CO 2、CH 4),6=f 33.1=γ(2)绝热过程系统如果与外界没有热交换,这种过程称为绝热过程,因此,在绝热过程中,d Q =0。
大学物理空气比热容的测量实验报告
大物实验报告撰写模板2空气比热容比的测定在热学中比热容比是一个基本物理量。
过去,由于实验测量手段的原因使得对它的测量误差较大。
现在通过先进的传感器技术使得测量便得简单而准确。
本实验通过压力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来测量空气的比热容比。
一、实验目的1. 用绝热膨胀法测定空气的比热容。
2. 观察热力学过程中状态变化及基本物理规律。
3. 学习气体压力传感器和电流型集成温度传感器的原理及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理想气体定压摩尔热容量和定体摩尔热容量之间的关系由下式表示R C C v p =- (4-6-1)其中, R 为普适气体常数。
气体的比热容比γ定义为vp C C =γ(4-6-2)气体的比热容比也称气体的绝热系数,它是一个重要的物理量,其值经常出现在热力学方程中。
测量仪器如图4-6-1所示。
1为进气活塞C 1,2 为放气活塞C 2,3为电流型集成温度传感器,4为气体压力传感器探头。
实验时先关闭活塞C 2,将原处于环境大气压强为P 0、室温为T 0的空气经活塞C 1送入贮气瓶B 内,这时瓶内空气压强增大,温度升高。
关闭活塞C 1,待瓶内空气稳定后,瓶内空气达到状态Ⅰ(101,,V T P ),V 1为贮气瓶容积。
然后突然打开阀门C 2,使瓶内空气与周围大气相通,到达状态Ⅱ(),,220V T P 后,迅速关闭活塞C 2。
由于放气过程很短,可认为气体经历了一个绝热膨胀过程,瓶内气体压强减小,温度降低。
绝热膨胀过程应满足下述方程γγ2011V P V P =(4-6-3)在关闭活塞C 2之后,贮气瓶内气体温度将升高,当升到温度T 0时,原气体的状态为Ⅰ(101,,V T P )改变为状态Ⅲ(202,,V T P ),两个状态应满足如下关系:2211V P V P =(4-6-4)由(4-6-3)式和(4-6-4)式,可得)lg /(lg )lg (lg 1210P P P P --=γ (4-6-5)利用(4-6-5)式可以通过测量P 0、P 1和P 2值,求得空气的比热容比γ值。
空气定压比热容
空气定压比热容
1、空气的比热容没有确定值,即便是在温度确定时,通常使用
定压比热容或定容比热容来反映空气比热容的大小,这两者都与温度有关(温差不太大时可认为基本相等)。
2、空气的比热容与温度有关,温度为250K时,空气的定压比热容cp=1.003kJ/(kg×K),300K时,空气的定压比热容
cp=1.005kJ/(kg×K)。
一定质量的物质,在温度升高时,所吸收
的热量与该物质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乘积之比,称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比热),用符号c表示。
3、在普通物理实验中,测定空气比热容比的常用方法有绝热
膨胀法、振动法、EDA方法等。
大学物理实验中的空气比热容比实验采用的大多是FD-NCD型测定仪,这种装置是人工打气、放气和
关闭气阀来实现空气的绝热膨胀等过程,从而测得空气比热容比γ。
4、振动法原理是通过实现热力学中的准静态过程(等温、等
容及绝热),小钢球以小孔为中心上下作简谐振动,测定振动周期
来计算结果。
空气比热容比的测量实验报告
一、实验名称: 空气比热容比的测量二、实验目的:测量室温下的空气比热容比;学习用绝热膨胀法测定空气的比热容比;观测热力学过程中状态变化及基本物理规律。
三、实验器材:储气瓶一套(包括玻璃瓶、活塞两只、橡皮塞、打气球)、两只传感器(扩散硅压力传感器和电流型集成温度传感器AD590各一只)、测空气压强的三位半数字电压表、测空气温度的四位半数字电压表、连接电缆及电阻。
四、实验原理:遵循两条基本原则:其一是保持系统为孤立系统;其二是测量一个系统的状态参量时,应保证系统处于平衡态。
气体的定压比热容和定容比热容之比称为气体的比热容比,用符号P C V C 表示(即),又称气体的绝热系数。
γpVC C γ=如图所示,实验开始时,首先打开活塞C2,储气瓶与大气相通,当瓶内充满与周围空气同压强同温度的气体后,再关闭活塞C2。
打开充气活塞C1,将原处于环境大气压强为、室温为的空气,0p 0T 用打气球从活塞C1处向瓶内打气,充入一定量的气体,然后关闭充气活塞C1。
此时瓶内空气被压缩而压强增大,温度升高,等待瓶内气体温度稳定,即达到与周围温度平衡。
此时的气体处于状态I(,,),1p 1V 0T 其中为储气瓶容积。
1V 然后迅速打开放气阀门C2,使瓶内空气与周围大气相通,瓶内气体做绝热膨胀,将有一部分体积为的气V ∆体喷泻出储气瓶。
当听不见气体冲出的声音,即瓶内压强为大气压强,瓶内0p 温度下降到(<),此时,立即关闭放气阀门C2,。
由于放气过程较快,1T 1T 0T 瓶内保留的气体由状态I(,,)转变为状态(,,)。
1p 1V 0T II 0p 2V 1T由于瓶内气体温度低于室温,所以瓶内气体慢慢从外界吸热,直至达1T 0T 到室温为止,此时瓶内气体压强也随之增大为。
稳定后的气体状态为(0T 1p III ,,),从状态到状态的过程可以看作是一个等容吸热的过程。
2p 2V 0T II III 总之,气体从状态I 到状态是绝热过程,由泊松公式得:II (1)110101p p T T γγγ-γ-=从状态到状态是等容过程,对同一系统,由盖吕萨克定律得II III 0210p p T T =(2)由以上两式子可以得到11200p p P P γγ-⎛⎫⎛⎫= ⎪⎪⎝⎭⎝⎭ (3)两边取对数,化简得 (4)()()0121lg lg /lg lg p p p p γ=--利用 (4)式,通过测量、和的值就可求得空气的比热容比的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空气定压比热测定实验
气体定压比热的测定是工程热力学的基本实验之一。实验中涉及温度、压力、
热量(电功)、流量等基本量的测量;计算中用到比热及混合气体(混空气)方面
的知识。本实验的目的是增加热物性研究方面的感性认识,促使理论联系实际,以
利于培养同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 了解气体比热测定装置的基本原理和构思。
2. 熟悉本实验中的测温、测压、测热、测流量的方法。
3. 掌握由基本数据计算出比热值和求得比热公式的方法。
4. 分析本实验产生误差的原因及减小误差的可能途径。
二、实验装置和原理
装置由风机、流量计、比热仪主体、电功率调节及测量系统等四部分组成(如
图一所示)。
冷
空
气热空气调节阀气体流量计U型压力计功率表
比
热
仪
图一 实验装置
比热仪主体如图二所示。
实验时,被测空气(也可以时其它空气)由风机经流量计送入比热仪主体,经
加热、均流、旋流、混流后流出。在此过程中,分别测定:空气在流量计出口处的
干、湿球温度(t0,tw);气体经比热仪主体的进出口温度(t1,t2);气体的体积流
量(V);电热器的输入功率(W);以及实验时相应的大气压(B)和流量计出口
处的表压(Δh)。有了这些数据,并查用相应的物性参数,即可计算出被测气体的
1
定压比热(Cpm)。
气体的流量由节流阀控制,气体出口温
度由输入电热器的功率来调节。
本比热仪可测300℃以下的定压比热。
三、实验步骤和数据处理
1. 接通电源及测量仪表,选择所需的出
口温度计插入混流网的凹槽中。
2. 摘下流量计上的温度计,开动风机,
调节节流阀,使流量保持在额定值附
近。测出流量计出口空气的干球温度(t0)
和湿球温度(tw)。
3. 将温度计插回流量计,调节流量,使
它保持在额定值附近。逐渐提高电热器功
率,使出口温度升高至预计温度
[可以根据下式预先估计所需电功率:
tW
12
图二 比热仪主体
式中:W为电热器输入电功率(瓦);
Δt为进出口温度差(℃);
τ为每流过10升空气所需的时间(秒)。]
4. 待出口温度稳定后(出口温度在10分钟之内无变化或有微小起伏,即可视
为稳定),读出下列数据,每10升空气通过流量计所需时间(τ,秒);比热仪进口
温度——即流量计的出口温度(t1,℃)和出口温度(t2℃);当时相应的大气压力
(B,毫米汞柱)和流量计出口处的表压(Δh,毫米汞柱);电热器的输入功率(W,
瓦)。
5. 根据流量计出口空气的干球温度和湿球温度,从湿空气的干湿图查出含湿量
(d,克/公斤干空气),并根据下式计算出水蒸气的容积成分:
622/1622/ddrw
6. 根据电热器消耗的电功率,可算出电热器单位时间放出的热量:
冷
空
气
导线
杜瓦瓶
电热芯
热
空
气
均流网
温度计
2
3
101868.4
WQ
千卡/秒
7. 干空气流量(质理流量)为:
)15.273()6.13/)(1(106447.4)15.273(27.291000/1056.735/10)6.13/)(1(03040thBtthBtTR
VP
G
ww
g
g
g
公斤/秒
8. 水蒸气流量为:
)15.273()6.13/(108889.2)15.273(06.471000/1056.735/10)6.13/(03040thBtthBtTR
VP
G
wwww
w
公斤/秒
9. 水蒸气吸收的热量:
)](00005835.0)((4404.0[)0001167.01101.0(21221221ttttGdttGQttwww
千卡/秒
10. 干空气的定压比热为:
)()(1212021ttGQQttGQCgwggttm
千卡/(公斤·℃)
11. 计算举例
某一稳定工况的实测参数如下:
t0=8℃; tw=7.5℃; B=748.0毫米汞贡柱
t1=8℃; t2=240.3℃; τ=69.96 秒/10升;
Δh=16 毫米汞柱; W=41.84千瓦
查干湿图得 d=6.3克/公斤干空气(ψ=94%)
010027.0622/3.61622/3.6wr
33109938.9101868.484.41
Q
千卡/秒
3
631014.175)15.2738(96.69)6.13/16748)(010027.01(106447.4
gG
公斤/秒
63101033.1)15.2738(96.69)6.13/16748(010027.0108889.2
wG
公斤/秒
326101166.0)83.240(00005835.0)83.240(4404.0[101033.1
wQ
千卡/秒
2428.0)83.240(1014.175101166.0109938.9633021ttmC
千卡/(公斤·℃)
12. 比热随温度的变化关系
假定在0—300℃之间,空气的真实定压比热与温度之间近似地有线性关系,则
由t1到t2的平均比热为:
2)(121202121ttbattdtbtaCttttm
因此,若以 212tt为横坐标,210ttmC 为纵坐标(如图三),则可根据不同的
温度范围内的平均比热确定截距a和斜率b,从而得出比热随温度变化的计算式。
C
0m
2
t1+t
2
2
℃
大卡/公斤·℃
图 三
4
四、注意事项
1. 切勿在无气流通过的情况下使电热器投入工作,以免引起局部过热而损坏比
热仪主体。
2. 输入电热器的电压不得超过220伏。气体出口最高温度不得超过300℃。
3. 加热和冷却要缓慢进行,防止温度计和比热仪主体因温度骤增骤降而破裂。
4. 停止试验时,应切断电热器,让风机继续运行十五分钟左右(温度教低时可
适当缩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