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石油危机对美国全球能源战略的影响

1973年石油危机对美国全球能源战略的影响
1973年石油危机对美国全球能源战略的影响

1973年石油危机对美国全球能源战略的影响

赵广兵

(湘潭大学外国语学院)

内容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当代社会中能源资源,尤其是石油资源对美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性,透过分析得出美国石油安全策略的脆弱性;然后透过1973年阿拉伯国家的石油禁运对美国社会各方面造成的影响,系统分析了美国的石油安全战略的调整方式,得出1973年的能源危机是促成美国制定其全球策略的转折点这一结论。

关键词:能源石油安全1973年石油危机美国能源策略能源外交

一、世界能源的构成及石油的重要性

1. 当今世界主要的能源构成

自19世纪70年代的产业革命以来,化石燃料的消费量急剧增长,逐渐形成了以化石原料为主和可再生能源、新能源并存的能源结构格局。据《BP世界能源统计》显示,到2010年底,在世界一次能源供应中化石能源约占87.7%,其中,石油占37.3%、煤炭占26.5%、天然气占23.9%。非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虽然增长很快,但仍保持较低的比例,约为12.3%。核能、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能的发展,除受技术因素影响外,经济性也严重阻碍了其发展,非石化能源大规模替代化石能源的路还很长。预计在2030年前,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能源仍将是世界的主要能源。

然而,全球的能源储量有限,最新数据显示,全世界剩余石油探明可采储量约为 1.5亿万桶,储采比为46.2年,今后石油稀缺问题将成为制约人类发展的瓶颈。

2. 石油的重要性

能源安全中最重要的是石油安全。石油作为世界主要能源,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美国作家奥康诺在其著作《石油帝国》中说到,“谁占有石油,谁就占有了世界,因为他可以柴油统治海洋,用高度提炼的石油统治天空,用汽油和煤油来统治陆地。除此之外,他还能从经济上统治他的同胞,因为从石油中他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财富。”

以油气产品为原料生产的化工产品,包括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塑料、化肥、农药、炸药、化妆品、合成洗涤剂等,涉及人们生活和生产的方方面面,应用潜力巨大。石油对于国家安全同样至关重要,飞机、坦克、直升机、战舰、航空母舰、航天飞船等等战略武器都离不开石油供应。甚至有时候,石油也可以直接用于作战。

21世纪以来,国际石油价格不断上涨,2002年达到25.1美元/桶,2003年达到29美元/桶,而2008年初原油期货价格更是突破了100美元/桶大关,创历史新高。油价上涨对全球经济,特别是石油进口国经济产生了较大影响,一些国家甚至因石油涨价引发社会动荡。

3. 石油,美国头上的“紧箍咒”

美国人口仅为2.94亿,约占全球总人口的4.5%,但其石油和天然气的消费量却占到了全球总量的25%,且未来数年内仍将是世界第一石油消费国。在美国国内的所有能源消费结构中,石油的比例高达五分之二,是其他任何能源都不能比的。石油,已经成为美国的经济命脉。

然而,油气燃料既是美国强大的基石,也是其少有的软肋之一。过去25年内,美国的原油和成品油进口数量不断增加,尽管美国是世界上主要的石油生产国之一,但它对外依赖的程度丝毫没有减弱。例如,2008年,美国全年石油消费总量为8.9亿吨,其中进口5.8亿吨,约占65.2%,国内产量3.1亿吨,只占总消费量的34.8%。按照国际上通行的一个观点,如果一个国家的石油进口的依存度达到或者超过50%,说明该国已经进入了能源预警期。以此观点来判断的话,美国已经进入了严重预警期。而在8.9亿吨的消费中,交通运输业占68.6%,工业占24.7%,居民消费占3.7%,商业占1.6%,电力占1.4%。由此可见,石油能源业已成为稳定美国社会的一剂镇定剂,如果没有了石油,势必造成美国工业生产的衰退和经济发展的停滞,进而引发通货膨胀,阻碍美国社会的发展。

二、1973年能源危机

1. 1973年能源危机的始末

1973年埃及与叙利亚分别打算以武力收复六年前被以色列占领的西奈半岛和戈兰高地。于10月6日,向以色列发动了突袭,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战争中,除了埃及、叙利亚、约旦、伊拉克以外,其他阿拉伯国家也牵扯上这场战争,提供各种军火和筹措资金。以色列方面,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向以色列提供了大量资金和先进武器。

为打击以色列及其支持者,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的阿拉伯成员国决定用石油武器教训西方大国。10月17日,阿拉伯国家的能源部长聚集在一起,会议通过了每个月减低石油产量5%的决议,并威胁彻底禁运。然而尼克松总统还是在10月19日向美国国会请求提供了以色列超过20亿美元的军火。于是10月20日,沙特阿拉伯首先宣布对美国实行完全石油禁运,其他阿拉伯产油国紧接着加入,并且扩大到对荷兰、南非、罗得西亚、葡萄牙和日本等国的禁运。当年12月,OPEC宣布收回石油标价权,并将其积陈原油价格从每桶3.011美元提高到11.651美元,上涨了将近4倍。

迫于石油价格上涨的压力,西方国家纷纷谴责美国和以色列,并且积极斡旋,希望交战双方早日停火,以便于早日稳定国际原油价格。就连美国的铁杆盟友日本,也无视美国的警告,与沙特阿拉伯达成了一系列协议,以确保国内的石油供应。

1974年,在国际舆论和国内经济的双重压力下,美国开始松动,国务卿基辛格积极开展穿梭外交。终于在1974年5月31日交战双方达成了脱离战争状态的协议,双方互相交换战俘,并且由联合国在边界设立缓冲地带,持续近七个月的战争结束。同年7月,石油输出国组织宣布解除石油禁运,第一次能源危机迎来了希望的曙光。

2. 1973年能源危机对美国社会的影响

阿拉伯国家的石油武器,沉重打击了严重依赖石油的美国经济,并且给美国社会造成了巨大的恐慌。

(1)对社会的影响。当时,美国每天的石油进口减少了200万桶,许多工厂被迫关门停工。受到能源危机困扰的美国政府不得不宣布全国处于“紧急状态”,并采取了一系列节省石油和电力的紧缩措施,其中包括:减少班机航次,限制车速,对取暖用油实行配给,星期天关闭全国加油站,禁止和限制户外灯光广告等,甚至连白宫顶上和联合国大厦周围的电灯也限时关闭。因此有人将这一年成为美国历史上“最黑暗”的一年。为了节省石油,尼克松总统还下令降低总统专机飞行的正常速度,甚至取消了他周末旅行的护航飞机。

(2)对经济的影响。在这场危机中,美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14%,生产力增长明显放缓。1974年初,美国的通货膨胀率增加了4%,经济增长率为-1.75%,实际产值损失达300亿美元,到了1975年,实际产值损失更是高达660亿美元。石油价格上涨导致的通胀大大加重了管理经济的困难。

(3)对军事的影响。在石油禁运期间,美国国防部的正常石油供应几乎有一半中断,美国在欧洲的驻军和地中海的第六舰队不得不动用它们的战时石油储备。

(4)油价上涨导致大量财富由美国向石油生产国,尤其是向阿拉伯国家转移。以美元为主导的油价平衡机制逐步让步于石油输出国组织的内部协调机制。

三、1973年能源危机后美国的能源战略调整

经历了阿拉伯国家的石油禁运,油价的迅速上涨和世界“黑金”市场的动荡强烈震撼了美国的能源供应,被认为是对美国国家安全的威胁。此后美国政府开始重新审视其国内的石油安全,着手制定了一系列新的能源政策,借机调整了其脆弱的能源安全战略。

1.国内法案

(1)1973年11月27日,美国国会通过了《紧急状态石油分配法案》(EPAA),以便应对紧急状态下石油供应中断的影响;

(2)1975年,美国总统卡特在国情咨文中首次提到了改善国家能源状况的具体措施,并且在12月通过了重要的《能源政策和节能法案》,目的是通过价格手段激励国内石油替代能源的开发和提高汽车燃油效率,并且制定了《公司平均燃料经济标准》,对汽车燃油效率进行了强制性规定。

(3)1977年5月和6月,美国国会两院一致通过了《1977年能源部组织法案》,8月总统卡特签署了该法案。1977年10月1日,美国二战后第一个综合性能源管理机构——能源部正式成立。

(4)1978年11月,美国国会通过了《发电厂和工业燃料使用法案》,限制以石油为燃料的发电厂的建设,鼓励发电厂使用煤炭和替代能源。

(5)加强了美国的战略石油储备。现在,美国的石油储备为99天,可以保证美国在紧急状态下安全度过危险期。不仅如此,美国还封存了自家资源,花费重金进口,以此来保证未来的国家安全。

通过这一系列的能源调整,石油在美国国内的能源消费中所占的比重有所下降,但仍保持较大比例,能源安全尤其是石油安全依旧是高悬在美国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2.能源外交

由于美国实行封存国内资源的策略,因此为了确保美国巨大的能源消耗,美国必须在石油问题上树立全球的政治视角。美国的能源政策始于尼克松执政时期,但当时尚不具备全球眼光和危机意识,政策多是针对国内,此后经过卡特和里根两届总统的推动,美国的能源政策初具雏形,到了老布什执政时期,美国政府将能源问题尤其是石油问题作为政府的优先发展目标之一,外交政策始终围绕石油展开。

2.1.1 美国石油公司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

自1973年石油禁运结束之后,美国开始加大对世界石油的投资力度。而与美国政界关系密切的三大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公司、德士古公司和雪佛龙公司就成了美国在世界范围内资本扩张的“急先锋”。

通过多年的发展,现在,埃克森美孚公司已经在六大洲,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业务,是世界最大的油气生产商,足迹遍布世界的每个地方。毫无疑问,埃克森美孚公司已经成为了美国石油供应的巨大保障。以安哥拉为例,埃克森公司从1994年开始进入安哥拉的石油

市场,由于美国对安哥拉石油资源的重视和觊觎,埃克森公司在安哥拉迅速发展壮大,短短几年时间,一跃成为安哥拉国内最大的石油生产公司。

德士古公司和雪佛龙公司也积极的在世界进行资本扩张,进而垄断部分国家的石油生产。自1978年起,德士古石油公司就已经是厄瓜多尔国内最大的石油公司,并且通过经济优势不断阻挠厄瓜多尔国内的改革。

2.1.2 石油咽喉要道上的“美国保镖”

对于美国巨大的石油进口量而言,保障其海上运输线的安全至关重要。美国的原油运输通常只走几条固定的路线,在这些航道上,油轮必须经过以下几个“咽喉要道”:连接波斯湾和印度洋的霍尔木兹海峡,连接亚丁湾和红海的曼德海峡,连接红海和地中海的苏伊士运河,连接印度洋和太平洋的马六甲海峡,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巴拿马运河,以及连接地中海和黑海的达达尼尔海峡和博斯普林斯海峡等。

为了保障霍尔木兹海峡的安全,美国派遣重兵在这里驻守,成立了一支快速部署联合部队,在海湾及周边地区拥有多处军事基地,美国第五舰队司令部设在巴林,并且美国还和周边几乎所有的相关国家签订了防务协议。1978年伊朗亲美派国王巴列维下台后,美国更是加大了对这一地区的监控。

1977年,吉布提宣告独立,和阿曼一起成为扼守曼德海峡的两道屏障。2002年,美国在吉布提境内建立了“反恐基地”,约驻有1800名士兵。这一基地与在红海和印度洋上执行巡逻任务的美国第五舰队保持着密切联系。

其他重要的海峡两岸均设有美国的海外基地,比如埃及的拉斯巴纳斯军事基地,土耳其的印吉利克空军基地和伊斯肯德伦港口,摩洛哥的马斯瑞尔乌军事基地,以及菲律宾吕宋岛上的12个海军基地(这些基地直到1992年才被迫关闭)和马尼拉以北80公里的苏比克海军基地、克拉克空军基地等等。

至于巴拿马运河,由于巴拿马国家的建立和美国有着莫大的关系,因此,1903年巴拿马独立之后,同年11月18日,美国便取得了修建和经营巴拿马运河的永久垄断权和永久使用、占领和控制权。虽然在1999年12月31日美国宣布将巴拿马运河的所有权和管理权交还给巴拿马政府,但至今为止美国还实际上控制着运河的运行。

2.1.3 积极拉近与产油国的关系

(1)在中东。

1974年,在石油禁运结束后不久,美国派高层官员频繁访问沙特阿拉伯,并于沙特阿拉伯王室达成了一系列协议,双方成立了美国—沙特阿拉伯联合经济委员会,从经济层面,协议规定欧佩克(OPEC)的石油销售只能用美元计价。这个规定人为制造了欧佩克石油市场对美元的需求,使美国主导了石油市场。从此石油替代美元成为美国称霸世界的有力工具。自从签订这些协议,一直稳居世界石油生产国前列的沙特成了美国最可靠的盟友,在欧佩克内部享受特权,作为美国的代理人不受生产配额的约束。20世纪70年代中期之后,沙特利用自己欧佩克"生产调节者"的地位,通过"管理"石油价格增加或减少石油生产、制造石油稀缺或过剩,以满足美国的利益。

(2)在美洲。

在1979年美国国会关于贸易协定的法案提议中,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概念首次被提出,1980年美国前总统里根在其总统竞选的有关纲领中再次提出。直到1992年,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三国就《北美自由贸易协定》达成一致意见,并于同年12月17日由三国领导人分别在各自国家正式签署。1994年1月1日,协定正式生效,北美自由贸易区宣布成立。从此美国牢牢掌控了加拿大和墨西哥的石油供应。加拿大和墨西哥成为了美国前两大石油供应商,出口石油占美国石油总消费的20%多。

美国还积极发展同拉丁美洲各国的关系。在1994年迈阿密西半球首脑会议上。美国提

出了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的设想,但由于拉丁美洲各国内部分歧较大,此计划一直未能实行。于是美国改变策略,在拉美广泛结交盟友,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秘鲁、巴拉圭等国家都是美国的无条件盟友。其中哥伦比亚是拉美第五大产油国,约占整个拉美产量的5%;厄瓜多尔石油产量仅次于哥伦比亚;而秘鲁和乌拉圭等国家均蕴含着丰富的石油资源。

(4)在非洲。

据美国国家情报局估计,到2015年,美国从西非国家进口的原油将占到美国进口总量的25%。因此美国制定了一整套策略,旨在稳定非洲地区的石油生产,并积极展开外交斡旋。仅以2002年为例,2002年7月,美国欧洲司令部副司令卡尔顿.弗尔福德访问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几内亚湾地区第八大产油国,商谈建立美军基地问题。2002年9月,联合国大会期间,布什共接见了10位非洲国家元首,其中主要是非洲产油国的领导人。同年9月,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参加完可持续发展问题会议的美国国务卿鲍威尔先后出访加蓬和安哥拉,到2003年底,安哥拉成为美国第八大石油进口国,约占3%。此外,美国还加大对赤道几内亚和尼日利亚的投资,到2002年底,赤道几内亚三分之二的石油出口美国,而尼日利亚对美石油出口更是高达国内产量的50%。

(4)在亚洲。

美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并于东盟保持着密切联系。澳大利亚、日本、韩国、泰国和菲律宾等国家都与美国签订了军事同盟,就连一向奉行不结盟政策的印度,也与美国签订了两国防务合作。透过这一系列举措,美国很好的保护了其石油供应链的完整。

(5)除了不断加大对产油国的投资之外,美国还积极投身于国际援助,据《全球慈善指数》数据显示,美国的援助款项为世界首位。但是,美国的援助对象却有侧重性,自从七十年代以来,美国对外援助中将近一半给到了以色列和埃及这两个国家。在伊2001年拉克战争之后,伊拉克成为美国最大的受援国。同时,美国的援助国家也有选择性。以2004年为例,美国共援助了150多个国家,拿到美援最多的十五个国家(伊拉克除外)依次为以色列(26.2亿)、埃及(18.7亿)、阿富汗(17.7亿)、哥伦比亚(5.7亿)、约旦(5.6亿)、巴基斯坦(3.9亿)、利比里亚(2.1亿)、秘鲁(1.7亿)、埃塞俄比亚(1.6亿)、玻利维亚(1.5亿)、土耳其(1.5亿)、乌干达(1.4亿)、苏丹(1.4亿)、印度尼西亚(1.3亿)、肯尼亚(1.3亿)。其中,大部分国家都是美国在各地区的重要盟友,也是美国主要的石油供给国。

2.1.4 武力屠宰“不听话的羔羊”

自1973年石油禁运引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后,各产油国从石油中看到了巨大的经济和政治利益,纷纷要求从西方公司手中收回石油的开采权和定价权,因而产油国与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的关系日益紧张。鉴于此,美国一方面加大对产油国的投资,增加产油国对美国的依赖;另一方面在产油国内部积极扶持亲美政权,以确保石油供应。据不完全统计,自1973年至今,由华盛顿和中情局暗中策划颠覆的政权就有10个之多。现列举如下:1973年,在美国中情局的暗中介入下,智利独裁者皮诺切特发动军事政变推翻并杀害了总统萨尔瓦多.阿连德,建立了长达17年的独裁统治。

1981年5月24日,厄瓜多尔民选总统海梅.罗尔多斯被暗杀,诸多消息表明此次暗杀是白宫直接组织策划的。罗尔多斯死后不久,亲美的乌尔瓦诺继位,他即位后不久便恢复了萨摩语言学院及其石油公司在厄瓜多尔的全部活动。

1981年7月31日,巴拿马备受民众喜爱的总统托里霍斯将军莫名其妙的死亡,受到美国拥护的独裁者兼毒枭曼纽尔.A.诺列加上台,但由于其上任后一直想收回运河的所有权,做巴拿马的民族英雄,因此与美国结下了深厚的冤仇。1987年6月美国国会谴责诺列加“破坏人权”,要求“解除诺列加职务”,“还政于民”,并停止了对巴拿马的经济援助,1989年12月20日美军出兵巴拿马,推翻了诺列加政权,并且迫使诺列加到美国受审。

1993年,美国出兵干涉索马里内部冲突问题,借“反恐”之名行保护石油运输之实。

1998年至2000年,为了推翻反美的塞尔维亚的米洛舍维奇政权,美国累计向当地的反对派提供了共5500万美元援助。

2002年到现在,美国一直试图推翻委内瑞拉的查韦斯政府,原因之一是查韦斯在美洲大搞联盟,旗帜鲜明的反对美国,但更重要、更深层次的原因恐怕是美国对委内瑞拉丰富的石油资源的觊觎。

2003年3月20日,以美英为主的联合部队正式宣布对伊拉克开战,而战争的借口是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而到今天为止,美军都未能在伊拉克境内发现任何杀伤性武器。现在我们重新审视这场战争,不难发现,“反恐”只是美国一个并不高明的借口,掠夺伊拉克丰富的石油才是其根本原因。美伊战争结束之后,向来旗帜鲜明的反对美国霸权的侯赛因.萨达姆被绞死,而伊拉克战后重建的工程合同绝大部分都被美国各大公司分享,最大的获益方却口口声声说自己最“冤枉”。

2004年底,华盛顿支持乌克兰反对派尤先科发动“橙色革命”,建立了亲美政权。

2005年,美国介入吉尔吉斯斯坦内政,支持“郁金香革命”,导致吉总统阿卡耶夫被迫辞职。从此,美国开始将魔爪伸向了另一大石油聚集区——中亚。

2011年3月19日,美国海军向利比亚发射了110多枚战斧式导弹,一场利比亚国内的冲突演变成了以美英为主的北约对利比亚的战争。到10月20日,持续7个多月的战争宣告结束,推翻亲西方的伊德里斯王朝上台的卡扎菲被打死。又一反美斗士被杀。

虽然美国干涉别国内政不排除政治和历史上的因素,但仔细分析我们就会发现,一切的背后都隐含着巨大的经济利益,被美国推翻政权的国家几乎清一色的都是世界上主要的石油生产国。在美国政界,国家利益高于一切,而石油则毫无疑问是当下美国最主要的国家利益之一。

四、结论

在1973年能源危机之前,美国政府在调控能源系统的工作中并没有发挥积极的作用。1971年以前,美国国内的石油生产达到顶峰,并且牢牢控制着沙特阿拉伯的石油供应,因此在世界石油市场对美国有利的情况下,美国很少花费时间和精力制定连贯的能源安全政策。其国内也很少有人担忧石油安全问题,例如,1943年6月30日,在美国政府主导下,美国石油储备公司成立,但不久就遭到了美国石油工业界的反对,终于在1943年底被迫放弃了这项计划,结束了美国政府直接获得国外石油租让权的努力。1973年石油危机的爆发,使美国及整个西方世界遭受了重大的经济和政治损失,在这之后,美国开始调整其脆弱的能源策略,并建立起了一整套完整的能源方案。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促成美国现代能源战略的转折点正是1973年的石油禁运。

同时,纵观当代国际社会,敢于鲜明的反对美国霸权的只有六个人: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侯赛因、利比亚前总统卡扎菲、委内瑞拉现任总统查韦斯、伊朗总统内贾德、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和朝鲜最高领袖金正日,而不幸的是,前两个人都已经在由美国发动起来的不公平不公正战争中丧生。现在重新审视这两场战争,虽然美国以各种各样的借口为自己开脱,但我们不难发现,石油在这两场战争中都为可避免的充当了“幕后黑手”的角色。进而,我们也可以大胆预测一下,美国至今依然没有解除对古巴和朝鲜的经济封锁,但由于地缘政治因素,美国就目前而言还不会对这两个国家动武。然而,委内瑞拉和伊朗的情况就不同,这两个国家蕴含着丰富的石油储量,美国为了其石油利益和全球霸权(建立全球霸权更离不开石油),对委内瑞拉和伊朗动武应该是迟早的事情。

主要参考文献:

1.[美]哈维.奥康诺:《石油帝国》,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58年版。

2.[法]菲利普.赛比耶-洛佩兹:《石油地缘政治》,潘革平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3.江泽民:《中国能源问题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张廷伟:《经济的坏脾气》,金城出版社2009年版。

5.[美] 约翰·珀金斯:《一个经济杀手的自白》,杨文策译,重庆出版社2007年版。

6.林柏强主编:《2010中国能源发展报告》,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7.王倍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能源外交的动因》,哈尔滨师范大学,《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年第3期。

主要数据来源:

1.BP世界能源统计

2.美国能源部能源信息管理署(EIA)

3.《全球慈善指数》2004年

4.[美]油气杂志

5.中国统计年鉴

关于石油储备的思考(2020年)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关于石油储备的思考(2020年) Safet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roduction management. Safety and production are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关于石油储备的思考(2020年) 1、石油储备背景和意义 石油又称原油,主要被用来作为燃油和汽油,也是许多、化肥、杀虫剂和塑料等化学工业产品如的原料,石油衍生品已经渗入到经济活动的各个角落,真正成为国民经济的“血液”。基辛格说:“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住了所有国家;如果你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住了所有的人,如果你控制了货币,你就控制住了整个世界。”可见石油在国家战略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由于石油的重要性,各个国家为了防止国际油价的波动对本国经济的影响,同时也为了保障国家石油供给,确保国家紧急状态下的用油安全,提出了战略石油储备的概念,并在众多国家开始实施。 所谓石油储备,是应对短期石油供应冲击的有效途径之一,其经济作用是通过向市场释放储备油来降低石油价格上涨的可能性,达到减轻石油供应对整体经济冲击的程度,同时它本身服务于国家

安全,以保障紧急状态下原油的不断供给为目的。目前石油储备存在战略储备与平准库存两种石油储备,战略石油储备是在战争或自然灾难时以保障国家石油的不间断供给为目的。而以平抑油价波动为目的的石油储备是平准库存。 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石油进口国,原油对外依存度已接近60%,石油供应和石油储备不仅关系到人们的正常生活,也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石油的安全供应也总是与国际政治斗争、全球战略利益争夺、甚至社会意识形态、人权、民族宗教冲突和矛盾交织在一起。我国的石油供应安全不仅会受到与供应安全链紧密相关的国家或地区政治、经济和军事事态发展的影响,而且会受到大国的竞争和挤压,对石油安全的关注正在成为影响我国外交政策和战略方针的重要因素。 2、美欧日原油储备 战略石油储备制度起源于1973年中东战争期间,当时由于欧佩克石油生产国对西方发达国家搞石油禁运,发达国家联手成立了国际能源署。成员国纷纷储备石油,以应对石油危机。

中美石油战略博弈.doc

姓名:XXX 部门: XX部YOUR LOGO Your company name 2 0 X X 中美石油战略博弈

中美石油战略博弈 摘要: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面临着日益扩大的石油消费缺口的约束。通过对当前全球石油输出来源与消费竞争格局以及中美石油战略博弈现状的分析,指出中美之间在石油问题上的博弈是一种遏制与反遏制的博弈,中美石油博弈应该追求一种理性的战略均衡。中国在实施石油进口多元化战略的进程中,还应结合使用其他有效的战略措施强化石油进口战略的安全性,尽快营建中国的全球能源多边合作体系。 关键词:中美石油战略博弈 全球石油供需环境及中国石油安全战略 全球石油资源分布与消费概况 根据英国石油公司关于全球石油资源储量、产量及消费量的统计(BPStatisticalReviewofWorldEnergy,JuneXX,Oilsection),至XX年底,世界探明石油总储量为1567亿吨,主要分布在中东、南美、俄罗斯、北非及中亚等地,其中OPEC成员国储量为1204亿吨(约占总储量的79%)。在世界石油储量十强国家中,OPEC成员国就占了八席,其余两席为俄罗斯(95亿吨,居第七位)和美国(42亿吨,居第十位);前五名国家位于海湾地区,依次为沙特、伊朗、伊拉克、科威特和阿联酋,其储量均在130亿吨以上,约占世界的54%。因此,世界原油市场的产量和价格由沙特、伊朗、伊拉克等为首的OPEC组织所控制也似乎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中国的探明储量为32亿吨,约占总储量的2%,居第十一位。 第 2 页共 9 页

XX年世界原油总产量约为36.97亿吨,其中欧佩克(OPEC)国家产量约为9.975亿吨(占27%),原油产量超过1亿吨的有:沙特阿拉伯(4.748亿)、伊朗(1.901亿)、委内瑞拉(1.534亿)、阿联酋(1.178亿)、科威特(1.102亿)、尼日利亚(1.072亿),伊拉克产量为0.659亿吨(受伊拉克战争的影响而大幅下降,XX年为1.015亿吨)。除了委内瑞拉(南美)和尼日利亚(非洲)外,其余都位于中东海湾地区,这与该地区富庶的石油资源储备极其相称。石油产量世界十强的非OPEC国家有:俄罗斯产量为4.214亿吨,美国3.411亿吨,墨西哥1.888亿吨,中国1.693亿吨,加拿大1.419亿吨。 XX年,中国的石油消费量首次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二位,达2.752亿吨,仅次于美国的9.143亿吨。从原油贸易的供给方面看,现今石油净输出国前十名中,中东占了5席(沙特4.681,伊朗1.361,阿联酋1.028,科威特0.965,卡塔尔0.395亿吨),俄罗斯居第二位(2.967亿吨),拉美北美各占一席(墨西哥1.062,加拿大0.455亿吨),北非中亚亦各占一席(阿尔及利亚0.69,哈萨克斯坦0.427亿吨),这也从供给能力上解释了当前石油战略争夺的焦点地区的所在。从原油贸易的需求方面看,就石油消费缺口而言,XX年中国排在第四位,为1.059亿吨。美国以其庞大的经济总量,长期占据着石油消费量和消费缺口的榜首位置,这也是美国尤其重视其石油安全的主要原因。 中国石油安全战略 XX年中国原油净进口8330万吨,原油外贸依存度高达30.3%。中 第 3 页共 9 页

石油危机

三次石油危机历史及影响 从1973年到1990年间,世界发生了三次石油危机,其中一次是反向石油危机。 70年代的世界石油工业是在大动荡、大改组中发展的,不再是30~40年代和50~60年代那样“高速发展”和“直线上升”。以石油输出国组织(或称“欧佩克”,OPEC)各国为主的第三世界主要产油国经过连续十年的顽强斗争逐步摧毁了在西方世界石油界里存在了70多年的旧租让制。在这一基础上,第三世界产油国还取得了对西方世界原油价格的决定权。 70年代初石油输出国组织(或称“欧佩克”,OPEC)各国刚一开始进行要求提高标价、改变分成比例、增加收入和收回油权,英国想联合其他国家对产油国采取强硬的镇压措施。但当时美政府深陷侵越战争,法国、西德、意大利、日本等对中东和非洲的石油依赖严重。因此,他们没能阻止产油国收回油权行动的向前发展。 第一次石油危机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为打击以色列及其支持者,石油输出国组织(或称“欧佩克”,OPEC)的阿拉伯成员国当年12月宣布收回原油标价权,并将其基准原油价格从每桶3.011美元提高到10.651美元,使油价猛然上涨了两倍多,从而触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最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 持续3年的能源危机对发达国家的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在这场危机中,美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14%,日本的工业生产下降了20%以上,所有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增长都明显放慢。 这次危机后,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发达国家组成了国际能源机构,应对可能出现的石油危机。这个机构要求成员国必须保持相当于前一年90天进口原油的储备量。 第二次石油危机

1978年底,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国伊朗的政局发生剧烈变化,伊朗亲美的温和派国王巴列维下台,引发第二次石油危机。 此时又爆发了两伊战争,石油产量受到影响,从每天580万桶骤降到100万桶以下,打破了当时全球原油市场上供求关系的脆弱平衡。随着产量剧减,全球市场上每天都有560万桶的缺口。油价在1979年开始暴涨,从每桶13美元猛增至1980年的34美元。这种状态持续了半年多,此次危机成为上世纪70年代末西方经济全面衰退的一个主要诱因。 第三次石油危机 1990年8月初伊拉克攻占科威特之后,伊拉克遭受国际经济制裁,使得伊拉克的原油供应中断,国际油价因而急升至42美元的高点。美国经济在1990年第三季度加速陷入衰退,拖累全球GDP增长率在1991年跌破2%。 国际能源机构启动了紧急计划,每天将250万桶的储备原油投放市场,使原油价格在一天之内就暴跌10多美元。以沙特阿拉伯为首的欧佩克也迅速增加产量,很快稳定了世界石油价格。 此外,2003年,国际油价也曾暴涨过,原因是以色列与巴勒斯坦发生暴力冲突,中东局势紧张,造成油价暴涨。 这几次石油危机具有共同的特征,那就是都对处于上升循环末期、即将盛极而衰的全球经济造成严重冲击。历史上的几次石油价格大幅攀升都是因为欧佩克供给骤减,促使市场陷入供需失调的危机中。 石油危机也曾带来积极的一面。首先危机引发了世界能源市场长远的结构性变化,迫使主要进口国积极寻找替代能源,开发节能技术。比如居高不下的汽油价格促使厂家推出更多高能效的汽车:1990年美国汽车每加仑汽油的平均行驶里程较1973年增长了40%。另一方面刺激了非欧佩克国家石油产量的增长,提高生产率。欧佩克的份额已经从原来的80%逐步降低到目前的40%左右。但是由于产品的推陈出新、替代能源的发现往往需要相当长时间,因此高油价仍然是经济增长的一大风险。

战略方案石油储备今日中国最现实可行的选择优选资料

战略石油储备:今日中国最现实可行的选择一项关于中国未来能源供需的预测,爆出了一个惊人的数字:到2020年,中国石油消费量缺口将达两亿多吨!面对目前国际油价不断攀升,面对国内石油需求不断增加,中国必须探索一条解决自身石油供应问题的最现实可行的途径:战略石油储备。那么,中国如何建立战略石油储备体系?美日德等国的战略石油储备体制有哪些可供参考? 核心解读 ? 早在1994年,也就是中国成为石油产品净进口国的第二年,便有从事石油产业以及宏观经济研究的专家指出中国建立战略石油储备的必要性。十多年的实践证明,战略石油储备依然是困扰中国能源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 解决短期石油供应冲击的方法 由于没有被国际石油市场所认知的战略石油储备,中国为保障正常经济和社会运行,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变成了国际石油交易商炒作的本钱。这种炒作的结果是,中国为满足日常所需石油的进口价格提高,采用进口石油作为储备油的成本也水涨船高。像钢材、粮食等经济和生活必需品一样,国际上越来越多地把中国的石油进口量说成是一种全球范围的威胁;同时在价格层面通过增加中国进口的成本而得益。2004年1至6月,我国进口原油6102万吨,同比增长39.3%,但进口金额增长了57.4%。这些基本统计数字告诉我们,中国石油进口过程中对国际石油市场付出了什么代价。

由于没有使国内市场产生足够信心的战略石油储备,在国家进出口政策管理部门于2004年初按照世界贸易组织的要求放开石油进口经营权后,我国国内也不乏炒作中国石油进口依赖的商家。这种炒作的结果是,依赖现有技术水平而满足消费量成了"能源安全"的核心内容。进口量的增长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重大问题:为什么石油消费速度远远高出经济增长速度?有没有节油的消费方式,从而降低我们对进口石油的依赖? 战略石油储备是保障能源安全的方法之一。更重要的是,战略储备只是应对短期石油供应冲击(大规模减少或中断)的有效途径之一。解决短期石油供应冲击的其它方法包括:抑制需求,能源转换和突击提高产量。在这些方法中,战略储备的主要经济作用是通过向市场释放储备油来减轻市场心理压力,从而降低石油价格继续不断上涨的可能,达到减轻石油供应冲击对整体经济冲击的程度。 战略石油储备的作用 对石油进口国而言,战略储备是对付石油供应短缺而设置的头道防线,但其真正的作用不在于弥补损失掉的进口量,而在于节制油价的上涨。战略石油储备还能够起到以下作用:一、有了储备便可以给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特别是能源消费方式争取时间。二、储备可以起到一种威慑作用,使人为的供应冲击不至于发生或频繁发生。在石油生产出口国集团欧佩克交替实行"减产保价"和"增产抑价"的政策时,战略储备能够使进口国的经济和政治稳定不至于受到以政治或经济动机为出发点的人为石油供应冲击的影响。 由于国际经济体系中不同国家经济发展状况的相互依赖性,一个国家战略储备的受益人包括了所有石油消费国。从这个角度看,战略储备也是扩大在能源和其它

布什2002《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

布什新国家安全战略的主要内容 一.确立了美国国家安全最主要的任务:打击恐怖主义和防止大规模毁灭性武器的扩散。 布什在《报告》中明确指出:“我们所面临的严重威胁是激进主义和技术的结合”。“9·11”事件表明,即使没有装备大规模毁灭性武器的恐怖分子,利用飞机作为武器对美国发动袭击,就对美国造成了巨大的创伤,如果恐怖分子掌握了大规模毁灭性武器,将对美国的国家安全造成极其严重的威胁。“当生、化和核武器随着弹道导弹技术一起扩散时,即使弱国和小的团体也能够获得对大国进行灾难性打击的能力”。布什政府认为,“据信伊拉克拥有化学武器,并计划获得核武器和生物制剂;朝鲜已经成为世界上主要的弹道导弹生产商,并在积极的发展自己的大规模毁灭性武器;其他的…无赖国家?也在寻求核、生、化武器”。 为了击败恐怖分子对美国威胁,美国必须使用所拥有的各种手段——军事力量、国土防御能力、司法制度、情报以及积极的措施。“我们反恐的重点次序是:破坏和摧毁全球的恐怖组织,并且打击它们的领导人,破坏它们的指挥、控制和通信,切断对它们的物资供应,断绝它们的财源。这样就能做到瘫痪恐怖分子的计划和他们实施恐怖行动的能力。” 另外,布什强调,对待恐怖分子和“无赖国家”,美国“要

在威胁真正形成之前将其摧毁,并将这种思想作为一种共识和自卫的手段”。要求美国不能再像过去那样仅采取“反应”的姿态,要在威胁形成之前对它们进行先发制人的打击,不能让敌人先发制人。 二.通过与世界大国保持良好的关系以保持和平 “9·11”事件发生后,美国在阿富汗发动了打击基地组织和塔利班的军事行动,美国在阿富汗反恐战争的胜利与盟国及其他国家如俄罗斯、中国的支持和帮助是分不开的。布什政府认识到,美国要完成国家安全的主要任务——打击恐怖主义和大规模毁灭性武器的扩散,需要得到世界主要大国的支持,为了维护美国的国家安全,必须与世界大国保持良好的关系。 《报告》指出,美国和俄罗斯的战略利益在许多领域都已经交叠在一起,美俄之间已经建立了一种新的战略关系,美俄将通过新的关系框架摆脱冷战的敌意,抛弃相互确保摧毁的旧观念,建立一种持久的战略伙伴关系。对于中国,布什政府认为,“美中关系是我们战略中一个重要的部分。我们欢迎一个强大、和平而繁荣的中国的出现。”中美之间尽管存在很多分歧,但是在目前的反恐战争和推动朝鲜半岛稳定等方面进行了非常好的合作,而且中美之间也存在许多共同的利益和挑战。而同样是地区大国的印度,美国认为,美印之间有着良好关系,两国有着共同的利益并在维护地区稳

中美石油战略分析论文

中美石油战略分析论文 全球石油供需环境及中国石油安全战略 全球石油资源分布与消费概况 根据英国石油公司关于全球石油资源储量、产量及消费量的统计(BPStatisticalReviewofWorldEnergy,June2004,Oilsection),至2003年底,世界探明石油总储量为1567亿吨,主要分布在中东、南美、俄罗斯、北非及中亚等地,其中OPEC成员国储量为1204亿吨(约占总储量的79%)。在世界石油储量十强国家中,OPEC成员国就占了八席,其余两席为俄罗斯(95亿吨,居第七位)和美国(42亿吨,居第十位);前五名国家位于海湾地区,依次为沙特、伊朗、伊拉克、科威特和阿联酋,其储量均在130亿吨以上,约占世界的54%。因此,世界原油市场的产量和价格由沙特、伊朗、伊拉克等为首的OPEC组织所控制也似乎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中国的探明储量为32亿吨,约占总储量的2%,居第十一位。 2003年世界原油总产量约为36.97亿吨,其中欧佩克(OPEC)国家产量约为9.975亿吨(占27%),原油产量超过1亿吨的有:沙特阿拉伯(4.748亿)、伊朗(1.901亿)、委内瑞拉(1.534亿)、阿联酋(1.178亿)、科威特(1.102亿)、尼日利亚(1.072亿),伊拉克产量为0.659亿吨(受伊拉克战争的影响而大幅下降,2002年为1.015亿吨)。除了委内瑞拉(南美)和尼日利亚(非洲)外,其余都位于中东海湾地区,这与该地区富庶的石油资源储备极其相称。石油产量世界十强的非OPEC国家有:俄罗斯产量为4.214亿吨,美国3.411亿吨,墨西哥1.888亿吨,中国1.693亿吨,加拿大1.419亿吨。 2003年,中国的石油消费量首次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二位,达2.752亿吨,仅次于美国的9.143亿吨。从原油贸易的供给方面看,现今石油净输出国前十名中,中东占了5席(沙特4.681,伊朗1.361,阿联酋1.028,科威特0.965,卡塔尔0.395亿吨),俄罗斯居第二位(2.967亿吨),拉美北美各占一席(墨西哥1.062,加拿大0.455亿吨),北非中亚亦各占一席(阿尔及利亚0.69,哈萨克斯坦0.427亿吨),这也从供给能力上解释了当前石油战略争夺的焦点地区的所在。从原油贸易的需求方面看,就石油消费缺口而言,2003年中国排在第四位,为

三次石油危机历史及影响

三次石油危机历史及影响 因油价在短时间内暴涨就判断全球将出现石油危机,可能有点危言耸听,但是过去30多年里毕竟多次发生过油价飙升导致全球性经济衰退的严重情况。 第一次危机(1973年)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为打击以色列及其支持者,石油输出国组织的阿拉伯成员国当年12月宣布收回原油标价权,并将其基准原油价格从每桶3.011美元提高到10.651美元,使油价猛然上涨了两倍多,从而触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最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 持续3年的能源危机对发达国家的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在这场危机中,美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14%,日本的工业生产下降了20%以上,所有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增长都明显放慢。 这次危机后,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发达国家组成了国际能源机构,应对可能出现的石油危机。这个机构要求成员国必须保持相当于前一年90天进口原油的储备量。 第二次危机(1978年) 1978年底,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国伊朗的政局发生剧烈变化,伊朗亲美的温和派国王巴列维下台,引发第二次石油危机。 此时又爆发了两伊战争,石油产量受到影响,从每天580万桶骤降到100万桶以下,打破了当时全球原油市场上供求关系的脆弱平衡。随着产量剧减,全球市场上每天都有560万桶的缺口。油价在1979年开始暴涨,从每桶13美元猛增至1980年的34美元。这种状态持续了半年多,此次危机成为上世纪70年代末西方经济全面衰退的一个主要诱因。 第三次危机(1990年) 1990年8月初伊拉克攻占科威特之后,伊拉克遭受国际经济制裁,使得伊拉克的原油供应中断,国际油价因而急升至42美元的高点。美国经济在1990年第三季度加速陷入衰退,拖累全球GDP增长率在1991年跌破2%。 国际能源机构启动了紧急计划,每天将250万桶的储备原油投放市场,使原油价格在一天之内就暴跌10多美元。以沙特阿拉伯为首的欧佩克也迅速增加产量,很快稳定了世界石油价格。 此外,2003年,国际油价也曾暴涨过,原因是以色列与巴勒斯坦发生暴力冲突,中东局势紧

美国国家安全战略:大战略的发展

美国国家安全战略:大战略的发展 2012年12月04日17:46 作者:知远 国家安全战略的根本目的是提供一个全面的战略,平衡国家实力要素的目的、途径和手段,以实现国家安全并保护、维护和促进一种生活方式。如果成功的话,这个过程最终将导致大战略或统一的战略的发展,这个大战略将把价值观和利益与产生一系列国家政策的战略评估结合在一起,而这些政策将在一个统一的战略中加以表述。然后,这个战略将作为政府的一份统一文件。1 本文将研究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起源和发展。本文还将分析,美国总统根据1986年《戈德华特 - 尼科尔斯法案》的规定,编制并向国会提交年度报告的要求和内容。本文随后将介绍和分析1987年、1988年、1994年、1998年和2002年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其目的是为了确定以上这些报告是否实现了《戈德华特 - 尼科尔斯法案》为美国提供一个统一的战略或大战略的意图。选择这五份报告的原因是,在笔者看来,这些报告代表了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思维和方向的新的或重大的变化。 背景:美国国家安全结构发展的历史回顾。 实现国家安全的根本途径之一是提供所需的政府机构和机制,组织国防机构,统一武装部队,将科学用于军事目的,动员军队的人力,并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分摊国防的费用。2 对于大多数美国人来说,孤立主义的黄金时代是在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那一天结束的。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人们认识到,美国和世界已经进入了一个全球意识形态竞争的新时代。对美国来说,努力界定和完善国家安全结构和战略的过程始于二战期间,并在1947年的《国家安全法案》中第一次正式阐明。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将两种根本不同的政治理念引入了关于美国未来在世界上所扮演的角色这个问题的辩论之中。第一种理念与旧的保守政治文化有关,担心发展一个强大的国家安全机制,会危及与美国民主有关的基本价值、原则和制度。他们相信,一个强大的国家安全结构会浪费资源,严格地管制这个国家的青年,将权力过于集中在联邦政府,尤其是军队。这些人还担心,建立一个强大的行政部门会破坏国会和行政部门之间符合宪法的基本平衡。4 第二种理念是一种新的国家安全观念,希望在世界事务中积极发挥作用。这种理念强调,美国已经进入全面战争的时代,这种新的威胁需要更高程度的军事警惕和战备,可以为美国的国防动员国家所有的资源。此外,他们还认为,保卫美国的自由与保卫其他地方的自由是不可能分割的。5 “和平与自由是不可分割的,因此,美国领导人别无选择,只有通过捍卫整个自由世界的安全来保卫美国的安全”。6 最后,正如民主社会的所有政治进程一样,两种截然不同的理念之间的辩论以妥协告终。在国防问题上产生一个多数人的共识,这是不可避免的必要妥协。制订战略不是一个理性的和系统性的过程。事实上,这是一个紧张的政治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旷日持久的谈判和妥协,才产生了国家战略。7 1947年《国家安全法案》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军事行动的准备与实施,行政与立法之间的斗争,陆军部内部的斗争以及陆军部和海军部之间的斗争。8 主要的不足在于:陆军和海军之间关于空中力量的作用之争;关于国家的安全结构不能再基于一种适用于平时的组织结构,又基于一种适用于战争的不同组织结构的认识;陆军和海军关于战后的作用和任务的分歧;和平时期的国

ACEA和API的参考对应级别

关于ACEA和API的参考对应级别 1.汽油引擎类润滑油-被区分为五种品质等級: A1---经济燃油,低黏度。相当于API SJ级别(半合成及全合成) A2---主要产品区间。相当于API SG、SF级别(矿物油及半合成) A3---较高等级产品,相当于API SL级别。(半合成及全合成) A4、A5---最高等级产品,超越现有API所有机油标准! 2. 轻柴油引擎类润滑油---被区分为五种品质等級: B1---经济燃油,低黏度。相当于API SJ级别(半合成及全合成) B2---主要产品区间。相当于API SG、SF级别(矿物油及半合成) B3---较高等级产品,相当于API SL级别。(半合成及全合成) B4、B5---最高等级产品,超越现有API所有机油标准! 质量等级划分 机油质量 SJ/SL:表示汽油引擎车使用 CF/CG:表示柴油引擎车使用 具体如下:API(American Petroleum Institute)是美国石油学会的英文缩写,API等级代表发动机油质量的等级。它采用简单的代码来描述发动机机油的工作能力。 API发动机油分为两类:"S"开头系列代表汽油发动机用油,规格有:API SA, SB, SC, SD, SE, SF, SG, SH, SJ,SL,SM,SN 。"C"开头系列代表柴油发动机用油,规格有:API CA, CB, CC, CD, CE, CF, CF-2, CF-4,CG-4, CH-4, CI-4。当"S"和"C"两个字母同时存在,则表示此机油为汽柴通用型。在S或C后面的字母表示的意义是;从“SA”一直到“SM”,每递增一个字母,机油的性能都会优于前一种,机油中会有更多用来保护发动机的添加剂。字母越靠后,质量等级越高,国际品牌中机油级别多是SF级别以上的。例如,壳牌非凡喜力(Shell Helix Plus)是API SM 级,而壳牌红色喜力机油(Shell Helix Red Motor Oil)则是API SG级,这说明非凡喜力的质量等级要高于红喜力。 等级划分 由于欧洲在发动机设计、车辆行驶条件及政府对节能和环境保护等政策方面,与美国有显著差别,因此这种差别也反映在欧洲汽车制造商对发动机油性能的关注重点及程度也不相同。欧洲汽车工业十分注意节能,把汽车燃料经济性放在首位,兼顾动力性和排放性能。 ACEA欧洲润滑油分类标准,最新的2007版的分类为3个系类。分别为: A/B系列:汽油和轻负荷柴油发动机油 C系类:适应催化剂型发动机油 E系列:重负荷柴油发动机油 其中A/B系列包括:A1/B1;A3/B3;A3/B4;A5/B5。 C系列包括:C1;C2;C3;C4。 E系列包括:E2;E4;E6;E7。

美国信息安全综述(提炼版)

美国信息安全综述 1美国信息安全战略的演变 美国十分重视信息安全,是最早制定和实施信息安全战略的国家,并随着形势的变化不断发展和完善。总的来说美国现行的信息安全战略属于“扩张型”信息安全战略。为实现扩张性战略目标,美国制定了较为系统的信息安全政策法规体系,组建了从国家层面、部委层面到机构层面的信息安全管理机构,在各个层面上力求做到分工合理、各司其职;国防部成立了网络战司令部,积极部署信息战:进行系统的信息安全评估,对信息安全状况、信息安全政策落实情况和信息安全能力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调整和改革信息安全战略。 1.1克林顿政府信息安全战略 克林顿政府任职期间,即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2l世纪初,美国信息安全战略发展为维护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的信息安全战略,并且正式成为国家安全战略的正式组成部分。 1998年美国政府颁发了《保护美国关键基础设施》的总统令(PDD.63),第一次就美国信息安全战略的完整概念、意义、长期与短期目标等作了说明,对由国防部提出的“信息保障”作了新的解释,并对下一步的信息安全工作做了指示。1998年底美国国家安全局制定了《信息保障技术框架》(IATF),提出了“深度防御战略”,确定了包括网络与基础设施防御、区域边界防御、计算环境防御和支撑性基础没施的深度防御目标p】。2000年总统国家安全战略报告的颁布,是美国国家信息安全政策的重大事件。在该报告中,“信息安全”被列

入其中,成为国家安全战略的正式组成部分。这标志着信息安全正式进入国家安全战略的框架,并开始具有其自身的独立地位。此外,在这一时期还成立了多个信息安全保护组织,其中包括全国性的信息保障委员会、全国性的信息保障同盟、首席信息官委员会、关键基础设施保障办公室、联邦计算机事件响应能动组等。 1.2布什政府信息安全战略 由于“9·ll”事件,使信息安全战略地位不断升级。布什政府在任期间,美国把信息安全战略置于国家总体安全战略的核心地位,非常关注贯彻实施信息安全战略措施。 2001年美国发布第13231号行政令《信息时代的关键基础设施保护》,将“总统关键基础设施保护委员会”改为行政实体“总统关键基础没施保护办公室”,作为联邦基础设施安全保护的最高管理协调机构。2003年2月发布砜网络空间的国家战略》,进一步保护国家关键基础设施安全吲。此外布什政府还渊整国家信息安全工作机构,设置直接向总统负责的总统国家安全顾问—职,设立国土安全部、国家保密局信息战处、联合参谋信息战局、信息系统安全中心,同时建立相应的其他配套的工作机构,以保证国家信息安全工作的协调、统一与效率。 1.3奥巴马政府信息安全战略 奥巴马政府虽然刚刚上任不久,不过依旧高度重视信息安全战略,积极推进网络安全评估,试图改变美国信息安全保障不力的情况,开始着手制定新的国家信息安全战略。

当前世界石油格局与美国对中东石油战略

当前世界石油格局与美国对中东石油战略 罗爱玲 2012-10-22 17:09:28 来源:《西亚非洲》(京)2006年7期 作者简介:罗爱玲,上海社会科学院东欧中西亚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上海200020)。 内容提要:伊拉克战争后,美国进一步强化了对沙特阿拉伯等海湾国家的影响,其主导世界石油格局的力量也进一步得到加强。布什政府欲借中东民主化改造、大力扶持亲美政权之机,联合俄罗斯,构建石油安全主导下的美、沙(特)、俄“石油三角关系”,以此削弱欧佩克对国际石油市场的影响力,从而在全面控制中东石油的同时,建立起由美国主导的世界石油多元化供应格局。但在各种区域性和国际性石油合作机制相继建立、国际石油市场不断走向一体化的趋势下,产油国与石油进口国之间存在矛盾分歧的同时,也有一致的共同利益,因此在矛盾与利益相互缠绕、相互依赖的情况下,美国的这一构想恐怕很难完全实现。 关键词:石油格局美国中东石油战略安全战略 当前的世界石油格局 近年来,石油在国际政治和经济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已成为当今一些重大国际事件的重要诱因,大国之间正在打一场没有硝烟的石油争夺战。主要表现在:争夺石油资源、石油运输线路和石油市场及石油定价权;各类国家为了各自的利益和安全,都改行石油出口多元化和石油引进多元化的政策;各国为了争

夺油气资源、运输线路和市场,积极开展石油外交;世界上条件好的油气富集区几乎完全被国际石油公司瓜分完毕,可资开发和引进的油气资源日益减少;国际石油市场动荡不稳,油价攀升,对许多国家的经济造成负面影响;国际恐怖主义对国际石油安全,主要是对石油运输安全的威胁加大。尽管各类国家的矛头主要是针对美国,但同时也对其他国家的石油安全构成威胁。尤其从2003年底以来,油价持续暴涨,原油价格一直在20多年来的最高水平上下波动。不断上涨的油价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人们对海湾局势动荡的担忧。 更重要的是,在伊拉克战争的冲击下,世界石油格局正在酝酿新一轮变动。战后,美国对中东石油的影响与控制已呈现全面化,美国主导世界石油格局的能力增强,并可以借此推动由其主导的多元石油供应格局的建立,一石三鸟:保障自身石油安全;防止伊斯兰极端势力与“石油武器”结合危及美国经济命脉;借“石油武器”推进美国的全球战略。战后,美国通过控制伊拉克,增强自己在海湾的战略存在,不仅将获得对伊拉克石油的控制,进一步强化其对沙特阿拉伯等海湾国家石油的影响,甚至可能瓦解欧佩克,继而在很大程度上掌握和控制世界石油价格的能力。控制油价就可控制石油消费的流向,从而把握许多石油进口国的命运,使其石油安全长期处于美国的影响和控制之下,这无疑是对国际石油安全的巨大威胁和挑战。总的来说,目前的世界石油格局主要呈现出以下3个特点: 1.伊拉克石油产量的恢复远远低于预期。战前人们普遍认为,伊拉克在2010年石油日产量能达到600万~700万桶的水平,从而成为继沙特和俄罗斯之后的第三大石油出口国。目前的计划是到2010年后有望达到日产量500万~600万桶。①但这些估计过于乐观。由于政治原因,2003年伊拉克石油日产量只有133万桶,2004年4、5、6月的日产量也分别只有234万桶、206万桶和173万桶,要恢复到日产量280万桶的战前水平仍需一段时间。②当前伊拉克局势使得安全

百克石油简介

德国百克石油中国公司于2015年5月在中国天津自贸区成立,亚洲国际公司总部位于香港,是一家专业石油技术研发企业,是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充满活力的、持续快速发展的全球高新技术企业,是中国国有油田技术研发力量的有益补充。 公司业务涵盖石油产品技术的研发,并且与国际大的石油钻进技术,完井技术、井下作业技术、研发机构合作。形成了以石油产品,油气井完井技术为核心的一站式服务能力;形成了以方案设计及技术集成为主导的,包含设计、石油产品,井下工具、作业化学材料、服务设备的配套服务能力。 公司拥有实力雄厚的研究实验室;并且建立了先进完善的内控体系和质量控制体系,通过了ISO9000体系质量认证、HSE健康安全环保体系认证和美国石油协会API认证。公司将继续秉承“帮助别人成功,自己就能成功”的企业核心文化理念,集中优势资源,做出特色,做出优势,竭诚为用户节约成本、提高产量、保障安全,力争成为全球领先的石油技术研发公司。 2015年6月百克石油公司亚洲润滑油配套研发系统全面完工,标志着百克石油公司润滑油产品正式进军中国市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借此又一个国际化润滑油品牌在中国展开业务。 公司愿景: 百克石油———为石油行业注入非凡动力

百克石油是处在全球石油核心领域的石油产品研发企业,专注于高端业务领域。为实现这一目标,百克聚集了众多各有所长的专业技术人员,他们遍布在世界各地。 百克的公司理念既体现在产品上,也体现在公司员工身上,他们推动着企业的发展。百克的名称体现着公司的目标和使命;信念坚定、赢取未来、不断进取。 不断推陈出新,促进石油行业发展 我们系列广泛的产品和服务主要集中在石油产品行业的核心领域:在这些领域里,百克能充分利用自身的石油专业知识、应用技术、灵活的资产管理,并与客户进行密切合作,这些都是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我们运用所掌握的全部技术和创新,全力以赴通过创新的观点、工艺流程和产品为客户创造附加价值。 百克石油中国是一家年轻的公司,我们会以我们的行动证明,为全球发展做出一份贡献。为此,我们紧密围绕公司的既定目标并放眼未来,全力投入、永不停步:百克石油———为石油行业注入非凡动力。 2015年5月德国百克石油能源控股有限公司正式入驻天津自由贸易区,正式向中国天津工商行政管理局注册《百克石油技术(天津)

俄罗斯对特朗普政府《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的回应及评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bd4509259.html, 俄罗斯对特朗普政府《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的回应及评析 作者:李瑞琴 来源:《当代世界》2018年第02期 内容提要俄罗斯认为特朗普政府《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对国际和地区安全构成威 胁,明确将同中国协力应对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美国将中国和俄罗斯视为现存国际秩序的挑战者,势必导致两国在一些问题上共同进退,很大程度上分散了其战略针对性和威胁度。 关键词美国国家安全战略;俄罗斯;中国 DOI: 10.19422/https://www.360docs.net/doc/bd4509259.html,ki.ddsj.2018.02.007 2017年12月18日,美国特朗普政府发布了《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俄罗斯认为,《报告》毫无根据地将中俄等国视为威胁确立了对抗路线,对国际和地区安全构成威胁,其目的是“不惜一切代价保留美国在国际舞台上明显弱化的主导地位”。俄罗斯将充分考虑应对美国新国家安全战略,但仍保留改善俄美关系的机会和余地。 俄罗斯认为美国新国家安全战略 对国际和地区安全构成威胁 俄罗斯各方发声,认为美《报告》表示出对抗而非合作、攻击而非建设性的意图,只能增加国际局势的不安全,“修昔底德陷阱”现象已在《报告》中呈现。 一、俄罗斯认为《报告》颠倒黑白 俄罗斯总统普京表示,《报告》使用了进攻性的外交语言、侵略性的军事语言。《报告》将俄中视为美国家安全的主要威胁,认为俄罗斯和中国与美国在进行地缘政治对抗以在一些地区取代美国,并指责俄罗斯创建了有进攻性的基础设施。[1]对此,普京指出是美国在1987年首先违反了关于消除中程和短程导弹的条约,此后美国一直在违反这些协定,俄罗斯有充分权利应对美国不断增加军事行动所带来的威胁。[2]俄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表示,《报告》的 内容具有“帝国意味”,反映出美国不愿放弃单极世界格局的意图。[3]俄罗斯认为《报告》中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美国自身,保留未来与美抗衡的主动权。 二、《报告》确立了对抗路线 俄罗斯外交部指出,美新安全战略的一大支柱是“以实力维持和平”,把俄罗斯等国经济、军事力量的增强视为对美国的挑战,这意味着美方无意与他国构筑伙伴关系,无意平等开展建

美国大中东战略和中东局势

美国大中东战略和中东局势 摘要:由于地缘政治、能源供应、宗教纠葛、民族矛盾、发展模式、历史恩怨等因素,大中东政治生态脆弱而复杂,外在因素一向严重影响大中东局势发展。由于美国等大国的介入,整个大中东地区局势出现结构性动荡,地区反美力量与美国及其盟友之间出现激烈碰撞,导致中东局势一直处于高度紧张之中。 关键词:中东局势能源地理位置宗教纠纷经济美国中东战略中国一.中东局势 1.大中东能源储备和产量充足,地理位置重要,历来为兵家争夺之要冲。 该地区对世界能源市场的影响举足轻重,素有“世界油库”之称,全球目前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为1万亿桶,其中62.1%蕴藏在大中东核心地区;该地区的石油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2/5,出口量约占世界总出口量的2/3;石油开发条件优越,油层厚,油田大且分布集中,距海近,运输方便。该地区是亚欧非三洲的接合部,素有“五海三洲之地”之称,周围环绕着黑海、红海、阿拉伯海、里海和波斯湾等国际海域,沟通上述海域的博斯普鲁斯海峡、达达尼尔海峡、苏伊士运河、曼德海峡和霍尔木兹海峡等,是重要的国际轨道。如放大至阿富汗、南亚、和巴基斯坦,则整个大中东地区涉及西亚、北亚、中亚、南亚,辐射欧洲、前苏联地区、东南亚和整个非洲,沟通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具有极端重要的战略价值。 2.大中东地区的宗教纠纷、民族恩怨和领土争端错综复杂、异常敏感。 传统意义上的中东是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发源地,三大宗教存有矛盾,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犹太教与伊斯兰教间的矛盾优甚。伊斯兰教内部宗教派别也矛盾重重,如伊斯兰教什叶派与逊尼派间的矛盾是导致两伊战争的重要因素,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组织、极端主义与伊斯兰温和派别之间的矛盾常常导致政局动荡。该地区生活着阿拉伯人、波斯人、犹太人、土耳其人、库尔德人、普什图人等民族,殖民统治和帝国主义曾制造了复杂的民族矛盾和领土争端,巴勒斯坦与犹太人、塞浦路斯岛上希腊与土耳其两族间以及库尔德族与其他民族间的矛

历史上的两次石油危机

历史上的两次石油危机 第一次石油危机(1973年至1974年)。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石油输出国组织的阿拉伯成员国当年12月宣布收回原油标价权,并将其基准原油价格从每桶3.011美元提高到10.651美元,从而触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最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在这场危机中,美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14%,日本工业生产下降了20%以上,所有工业化国家的经济都明显放慢。 第二次石油危机(1979年至1980年)。1978年底,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国伊朗的政局发生剧烈变化,石油产量受到影响,从每天580万桶骤降到100万桶以下,打破了当时全球原油市场上供求关系的脆弱平衡。油价在1979年开始暴涨,从每桶13美元猛增至34美元,导致了第二次石油危机的出现,此次危机成为70年代末西方全面经济衰退的一个主要诱因。 1960年9月,由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和委内瑞拉的代表在巴格达开会,决定联合起来共同对付西方石油公司,维护石油收入,14日,五国宣告成立石油输出国组织(Organisation of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OPEC) ,简称“欧佩克”。 根据《BP世界能源统计2011》,2010年底该组织成员石油总储量为10,684亿桶,约占世界石油储量的77.2%,其中排在前五位的成员分别是沙特阿拉伯(2,645亿桶)、委内瑞拉(2,112亿桶)、伊朗(1,370亿桶)、伊拉克(1,150亿桶)和科威特(1,015亿桶)。2010年该组织成员原油产量为16.233亿吨,约占世界原油产量的39%,其中排在前五位的成员分别是沙特阿拉伯(4.678亿吨)、伊朗(2.032亿吨)、阿联酋(1.308亿吨)、委内瑞拉(1.266亿吨)和科威特(1.225亿吨)。

美国2010版《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文

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 美国总统奥巴马2010年5月27日向国会递交其上任以来首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以下是白宫网站公布的报告全文。 目录 导言 (2) 一、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概述 (5) 世界的现状,为我们期望的世界 (5) 重振美国的领导地位---国内建设,国外塑造 (7) 推进国家安全的首要任务 (10) 二、战略手段 (13) 战略环境---世界的现状 (14) 战略途径---我们期望的世界 (16) 奠定基础 (17) 寻求全面接触 (19) 促进公正持久的国际秩序 (21) 附录:增强国家能力---“一盘棋方式” (23) 三、促进美国的利益 (27) 安全 (28) 加强国内安全和恢复能力 (29) 瓦解、摧毁和击败在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全世界的“基地”组织及其追随者 31 扭转核、生物武器扩散趋势及确保核材料安全 (35) 推进“大中东”地区的和平、安全和机遇 (38) 培养强大、有能力的伙伴 (41) 确保网络空间安全 (42) 繁荣 (44) 加强教育和人力资源 (45) 提高科技和创新能力 (47) 实现均衡与可持续增长 (49) 加快可持续发展 (52) 合理使用税收 (53) 价值观 (54) 增强榜样力量 (56) 促进国际民主和人权 (58) 满足基本需求以提升人类尊严 (60) 国际秩序 (61) 保证强大的联盟 (63) 与其它21世纪的“影响力中心”建立合作关系 (66) 加强合作制度与机制 (70) 在应对全球主要挑战过程中保持广泛合作 (72) 四、结论 (76)

导言 在我国的历史上,美国人一次又一次挺身而出,迎接并塑造变革时刻。当前也必定是这样一个时刻。我们生活在一个急速变革的时代。近几十年来,自由国家、开放市场和社会进步成功地使全球化进程前所未有地加速发展,在全球开启了机会之门,为亿万民众带来了民主,并使大国间和平共处成为可能。然而,全球化也加剧了我们所面临的危险,包括国际恐怖主义、致命技术的扩散、经济动荡和气候变化等。 在过去近十年时间里,我们的国家与遍布各地的暴力和仇恨网络处于战争状态。伊拉克战争虽已结束,我们的军队又奉命再次以阿富汗为重点,完成瓦解、摧毁和击败“基地”组织及其追随者的承诺。这是一个广泛的多国正义行动的一部分。我们保卫人民、盟友和伙伴安全的承诺坚定不移。此外,面对由国家、非国家行为体和失败国家等构成的多样化威胁,我们将保持军事优势。在过去数十年间,这一优势曾经保卫我们的国家安全,维护全球安全。 然而,在应对当前战争的同时,我们必须将目光投向更远的地平线,投向一个新的世界。在那个世界中,美国将更为强大和安全,能够战胜自身所面临的挑战并为全球人民所向往。为此,我们必须实行“重振美国和领导世界”战略,即一个能够重建国家力量和影响力基础的战略。 我们的战略始于这样的认识,即我们在国外的力量与影响力源自我们在国内的行为。我们必须发展经济并减少赤字。我们必须教育我们的后代,在一个知识就是金钱、市场遍布全球的时代参与竞争。我们必须发展清洁

美国原油出口现状和未来趋势

美国原油出口现状和未来趋势 (2014-10-27 16:29:54)转载▼标签: 美国原油出口分类: 05-能源广角 美国国内石油和天然气产量持续大幅增长正在改变美国的能源格局,给美国带来广泛的经济、安全和地缘政治影响力。2013年美国原油产量达25年高点,在净进口量和消费量相对减少的情况下,许多美国国内石油生产企业正在考虑开辟全球市场,并呼吁政府取消美国原油出口禁令。 一、美国原油生产、加工和进出口现状及前瞻 1. 美国原油生产、加工、进出口现状 根据美国能源部过去5年的数据(包括生产、炼厂原油供应、按国别出口、进口、战略石油储备变化等),美国国内原油产量在过去5年增长了65%,原油进口下降了32%(见表)。 美国能源信息署(EIA)2014年3月的报告显示,美国国内原油产量为819.1万桶/日,进口量为726.4万桶/日;炼厂炼制量(常压蒸馏装置总进油量)1537.6万桶/日,炼制能力约为1793.1万桶/日。成品油方面,EIA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2月28日,美国成品油进口量约为190万桶/日,出口量约为375万桶/日。美国国内成品油消费量在过去5年基本保持稳定,约为1829万桶/日,月度波动幅度为4%。 2. 美国各地炼厂的原油适应状况

美国的主要炼能集中在美国墨西哥湾(以下简称美湾)和美国西部,两地炼厂都比较适合炼制中质和重质原油,这与历史上这两地炼厂主要的原油供应来源有关系。美国西部炼厂的原油主要来自阿拉斯加和加州(也有南美原油),主要是重质原油。美湾炼厂的原油主要来自中东和加拿大,也有南美,也都是中质和重质原油。 上世纪中叶以后,美国本土原油产量下降,由于从中东、加拿大、南美进口的原油基本都是中质和重质原油,当时美国兴起了一阵建设焦化裂化装置的热潮。另外,美国本土轻质低硫油的价格基准油是轻质路易斯安那低硫原油(LLS),LLS相对西加拿大精选原油(WCS)和Mars原油的价格比较高。 2010年美国页岩油气革命以来,本土原油增量大部分为API度34以上的轻质低硫原油,原油品质和炼厂装置不匹配。可见,所谓美国本土原油产量过剩,其实只是轻质低硫原油的相对过剩,美国原油市场整体的供需基本面并没有出现绝对过剩,可供出口的余量其实很有限。 美国东北部海岸数家中小规模的炼厂加工轻质原油,它们没有全球产炼销网络,对本土轻质原油的依赖程度比较高。对美湾和美国西部的炼厂而言,如果美国允许轻质低硫原油出口: 第一,能够多样化原油供给。不同品种的原油炼制出的成品油是不同的,多样化产品有不同的市场和不同的盈利性,多样化原油供给有利于炼厂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产出。 第二,美国轻质低硫原油出口短期内可能会拉升本土油价(LLS、WTI),但相应地,也会增加国际市场的供给,从而拉低国际油价(布伦特原油价格等),这对使用进口原油的炼厂有好处。 另外,很多公司拥有全球产炼销体系,成品油收益并不局限于美国一地。 在美国政府已经发布的原油出口许可中,很多是美国产的轻质低硫原油出口到加拿大作为稀释料使用——因为加拿大产的油砂重油非常粘稠,流动性很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