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如何控制英语课堂纪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有效的控制英语课堂纪律

摘要:良好的课堂纪律是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保障,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英语

课堂要落实课堂常规,运用奖惩机制,调控课堂教学,以创造一个有序的英语教学环境。

关键词:课堂纪律教学质量英语

众所周知,良好的课堂纪律是课堂教学顺利进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然而在我们的日常英语教学中,却时常缺少这种保障。纪律问题是困扰英语教学的主要问题之一。其表现为, 在一些小学的英语课堂上, 一方面是教师在声嘶力竭地范读、带读、讲解、维持纪律, 另一方面是仅有小部分学生在听讲, 其他的学生有的交头接耳,有的打打闹闹, 有的在看卡通画, 有的在打磕睡。在另外一些小学英语课堂上, 当教师组织一些小组合作活动时, 表面上同学们都在积极参加, 场面积极活跃, 但实际上除了少数英语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在认真参加活动外, 为数不少的学生却在很投入地做着一些与教学无关的别的事情。

英语课堂上出现的种种困扰,其原因有以下三点:

第一,学科原因:首先是学科地位。与其他学科相比, 小学英语不仅是一门小学科, 更是一门新学科。除了一些发达地区的小学外,小学英语在很多学校仍是不被重视的学科, 有些地区则把英语当技能课来看待, 甚至只是把英语课作为点缀。一些发达地区的小学也是三年级才学英语,一、二年级都是主要学习语文和数学,以至学生和家长都认为英语不是主科。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英语课的看法、导致学生对小学英语缺乏认真的学习

态度。其次是学科特点。小学英语具有实践性、交流性强的特点。英语课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语言操练和交流活动。而这些活动常常是以结对或小组活动的形式进行的, 这无形中加大了教师监控整个班级的难度, 使一些自控较差的学生有机可乘, 从而加大了学生违反纪律的机率。

其次,传统教育中课堂教学显得过于紧张,学生透不过气,浅意识中希望有位老师能使得课堂“放松”,英语教学轻松有趣的游戏正好迎合了他们的需要,由于长期受到压制,今天突然松了,这中间,自制力不高的同学便我行我素起来,无视课堂中纪律的存在了。再次,新课标倡导采用活动的途径,通过表演,唱歌,游戏,竞赛,猜谜和画画等小学生易接受的形式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很多教师就采用多种活动方式,让英语课变成了一场接一场的秀,热热闹闹。似乎英语课堂已不需要纪律的约束,可以兴趣所至,率性而为。

第二,教师原因。有些教师个人学科素质低。所授课程内容枯燥,教学方法单一,只是单纯的要求学生抄抄写写,背诵默写。没有将本学科内在的魅力展示给学生,久而久之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学生在课堂上没有一点成就感,结果就失去了这一门课程的兴趣。而兴趣是中小学生学习的主导动机之一。学生因为失去了兴趣,自然兴味索然,注意涣散,我行我素,干起了别的事——课堂自然也乱了。其次教师不懂得小学生的心理。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有些老师只抓学生的学习,只重视学生

的成绩,而忽视了对学生心理的关注,不能够从心理上关心、爱护学生,不能够满足学生一些合理的心理需求,甚至有些老师对待“优生”、“差生”不能一视同仁。这样,久而久之,必然造成师生间的感情上的隔阂,甚至对立。有些学生就会制造一些“小麻烦”,故意气老师——“乱”就不可避免了。

第三,学生原因。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决定了他们的自控力较差, 注意力维持较短, 与中学生相比而言更容易出现纪律问题。再加上有的学生英语基础差, 跟不上学习进度, 听不懂课堂讲授内容自然违反纪律的机率就更大。目前, 许多学校都是从三年级起开始开设英语的, 有些学生由于在之前即形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 不爱学习, 以上课制造麻烦为能事, 他们不仅在英语课上捣乱, 在其它课上亦如此。小学生活泼好动、朝气蓬勃的特点决定了小学课堂活跃的特点。思考积极、发言踊跃、敢于并善于怀疑,这是小学生的心理优势。然而正像硬币有两个不同的面一样,他们的这种心理优势有时候也会以相反的形式表现出来,比如思路漫无边际、脱离正题,说一些无关的话,做一些无关的事等等——“乱”自然就产生了。不过这种乱也是正常的和必然的。小学生注意力的特点之一,就是不能长时间的集中。要求学生在每天十几节课的每一个40—45分钟内,都保持高度的集中,也是不科学和不现实的——“乱”有时候其实是学生一种无意识的“自我放松”与“自我休息”。

以上是课堂乱的原因。那么,我们如何控制并扭转乱的局面,达到由乱而治呢?可以说,课堂“控制”出现问题,归根结底是教师不知道如何去“导”的问题。特别是年轻教师容易陷入师生关系的两个极端:

一是死板地讲究课堂纪律,一味地“紧”。教师为了达到震慑学生的目的,便满脸严肃,言语严厉,一身“杀气”,一旦学生有什么风吹草动,立刻吹胡子瞪眼,指责呵斥甚至处罚,其结果课堂如战场,学生个个正襟危坐,如坐针毡,除了个别的班干部零星举手之外,其余的都变得感情“冷漠”,表情“呆滞”,沉默是金了。

二是过于忽视课堂纪律,一味地“松”。教师为了达到所谓的课堂民主活跃的气氛,总是无原则地迁就学生,对学生的随意插嘴、自由散漫等行为或熟视无睹,或忍之又忍,或毫无对策随其发展,如同好好先生,一副菩萨心肠,自以为如此正是展示学生的个性,殊不知其结果反倒导致了课堂越来越乱,终究苦了自己,害了学生。

对此,教师应该如何去“导”,才能实现对课堂的有效“控制”呢?我觉得以下三点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实践的:

一、让学生遵守“游戏规则”,还是服从教师的“命令”?

很多时候,所谓课堂上的“纪律”都是教师制定的,有些还是教师上课时临时想的,而且“纪律”的内容基本上是限定学生不能做什么,却极少指明学生可以做什么。只要学生妨碍了教师课堂教学的意愿,就会被“鉴定”为

“违反纪律”了,甚至有些教师连这样的“纪律”都没有向学生说明,一切凭自己说了算。这样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只能处于被动的从属的位置,其课堂主人的意识与教学主体的地位无从体现。教师这样的“控制”如同社会上的“人治”,而非“法治”。“人治”靠的是教师一厢情愿甚至是强制的“命令”,一旦教师不在,“命令”也就形同虚设难起效力了。而且这样的“命令”迟早会压抑学生,促使部分学生尤其是所谓的“问题生”出现对抗和叛逆行为,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都将导致师生关系的破裂。如此一来,教师时常挂在嘴边口口声声强调的“课堂纪律”就会被学生折射成专门对付他们的一种“专制”的代名词了。

这么说,难道课堂就不用“纪律”了吗?不,当然要“纪律”,但这种“纪律‘应该是由师生一起商议,共同讨论出来的一些“规则”,来之于学生,用之于学生,这才谈得上有“群众基础”,才能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主动去接纳并乐意去执行和维护。鉴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我是这样设置情景引导他们的:

开学初的班队课,我问学生:“为何要在校门口的公路上画斑马线呢?”

立刻有些学生举手回答:“我知道,那是‘人行道’,是让我们这些行人过公路用的!”

“如果我们过公路不走‘人行道’好不好?”我接着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