酮体生成和利用生理意义

酮体生成和利用生理意义
酮体生成和利用生理意义

1酮体生成和利用的生理意义。

(1)酮体是脂酸在肝内正常的中间代谢产物,是甘输出能源的一种形式;(2)酮体是肌肉尤其是脑的重要能源。酮体分子小,易溶于水,容易透过血脑屏障。体内糖供应不足(血糖降低)时,大脑不能氧化脂肪酸,这时酮体是脑的主要能源物质。

2试述乙酰CoA在脂质代谢中的作用.

在机体脂质代谢中,乙酰CoA主要来自脂肪酸的β氧化,也可来自甘油的氧化分解;乙酰CoA在肝中可被转化为酮体向肝外运送,也可作为脂肪酸生物合成及细胞胆固醇合成的基本原料。

3试述人体胆固醇的来源与去路?

来源:⑴从食物中摄取⑵机体细胞自身合成去路:⑴在肝脏可转换成胆汁酸⑵在性腺,肾上腺皮质可以转化为类固醇激素⑶在欺负可以转化为维生素D3⑷用于构成细胞膜⑸酯化成胆固醇酯,储存在细胞液中⑹经胆汁直接排除肠腔,随粪便排除体外。

4什么是血浆脂蛋白?试述血浆脂蛋白的分类,来源及生理功能?

血浆脂蛋白是脂质与载脂蛋白结合形成球形复合体,是血浆脂蛋白的运输和代谢形式。.血浆脂蛋白的分类方法有两种:1电泳法:可敬脂蛋白分为乳糜微粒(CM) β-脂蛋白, 前-β脂蛋白和α脂蛋白四类2超速离心法:可将脂蛋白分为乳糜微粒(CM),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低密度脂蛋白(LDL)和高密度脂蛋白(HDL)四类,分别相当于电泳分离的CM、前β-脂蛋白、β-脂蛋白和α-脂蛋白四类。各种血浆脂蛋白的来源主要生理功能如下:①CM由小肠黏膜细胞合成,功能是转运外源性甘油三酯和胆固醇;②VLDL由肝细胞合成、分泌,功能是转运内源性甘油三酯和胆固醇;③LDL由VLDL在血浆中转化而来,功能是转运内源性胆固醇,即将胆固醇由肝转运至肝外组织;④HDL主要由肝细胞合成、分泌,功能是逆向转运胆固醇,即将胆固醇由肝外组织转运到肝。

1、酶的催化作用有何特点?

①具有极高的催化效率,如酶的催化效率可比一般的催化剂高10 8~1020倍;②具有高度特异性:即酶对其所催化的底物具有严格的选择性,包括:绝对特异性、相对特异性、立体异构特异性;③酶促反应的可调节性:酶促反应受多种因素的调控,以适应机体不断变化的内外环境和生命活动的需要。

2、举例说明酶的三种特异性(定义、分类、举例)。

一种酶仅作用于一种或一种化合物,或一定化学键,催化一定的化学反应,产生一定的产物,这种现象称为酶作用的特异性或专一性。根据其选择底物严格程度不同,分为三类:①绝对特异性:一种酶只能作用于一种专一的化学反应,生成一种特定结构的产物,称为绝对特异性.如:脲酶仅能催化尿素水解产生CO2和NH3,对其它底物不起作用;②相对特异性:一种酶作用于一类化合物或一种化学键,催化一类化学反应,对底物不太严格的选择性,称为相对特异性。如各种水解酶类属于相对特异性;举例:磷酸酶对一般的磷酸酯键都有水解作用,既可水解甘油与磷酸形成的酯键,也可水解酚与磷酸形成的酯键;③立体异构特异性:对底物的立体构型有要求,是一种严格的特异性。作用于不对称碳原子产生的立体异构体;或只作用于某种旋光异构体(D-型或L-型其中一种),如乳酸脱氢酶仅催化L-型乳酸脱氢,不作用于D-乳酸等。

4、简述Km与Vm的意义。

⑴Km等于当V=Vm/2时的[S]。⑵Km的意义:①Km值是酶的特征性常数——代表酶对底物的催化效率。当[S]相同时,Km小——V大;②Km值可近似表示酶与底物的亲和力:1/Km 大,亲和力大;1/Km小,亲和力小;③可用以判断酶的天然底物:Km最小者为该酶的天然底物。⑶Vm的意义:Vm是酶完全被底物饱和时的反应速率,与酶浓度成正比。

5、温度对酶促反应有何影响。

(1)温度升高对V的双重影响:①与一般化学反应一样,温度升高可增加反应分子的碰撞机

会,使V增大;②温度升高可加速酶变性失活,使酶促反应V变小(2)温度对V影响的表现:①温度较低时,V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低温时由于活化分子数目减少,反应速度降低,但温度升高时,酶活性又可恢复)②达到某一温度时,V最大。使酶促反应V达到最大时的反应温度称为酶的最适反应温度(酶的最适温度不是酶的特征性常数)③反应温度达到或超过最适温度后,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酶蛋白变性,V下降。

6、竞争性抑制作用的特点是什么?

(1)竞争性抑制剂与酶的底物结构相似(2)抑制剂与底物相互竞争与酶的活性中心结合(3)抑制剂浓度越大,则抑制作用越大,但增加底物浓度可使抑制程度减小甚至消除(4)动力学参数:Km值增大,Vm值不变。

7、说明酶原与酶原激活的意义。

(1)有些酶(绝大多数蛋白酶)在细胞内合成或初分泌时没有活性,这些无活性的酶的前身物称为酶原。酶原激活是指酶原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有活性的酶的过程。酶原激活的机制:酶原分子内肽链一处或多处断裂,弃去多余的肽段,构象变化,活性中心形成,从而使酶原激活。(2)酶原激活的意义:①消化道内蛋白酶以酶原形式分泌,保护消化器官自身不受酶的水解(如胰蛋白酶),保证酶在特定部位或环境发挥催化作用;②酶原可以视为酶的贮存形式(如凝血酶和纤维蛋白溶解酶),一旦需要转化为有活性的酶,发挥其对机体的保护作用。

8、什么叫同工酶?有何临床意义?

(1)同工酶是指催化的化学反应相同,而酶蛋白的分子结构、理化性质及免疫学性质不同的一组酶下称为同工酶。(2)其临床意义:①属同工酶的几种酶由于催化活性有差异及体内分布不同,有利于体内代谢的协调。②同工酶的检测有助于对某些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当某组织病变时,可能有特殊的同工酶释放出来,使该同工酶活性升高。如:冠心病等引起的心肌受损患者血清中LDH1和LDH2增高,LDH1大于LDH2;肝细胞受损患者血清中LDH5含量增高。

1、简述糖酵解的生理意义

(1)在无氧和缺氧条件下,作为糖分解功能的补充途径(2)在有氧条件下,作为某些组织细胞主要的供能途径:①成熟红细胞(没有线粒体,不能进行有氧氧化②神经、白细胞、骨髓、视网膜、皮肤等在氧供应充足时仍主要靠糖酵解供能。

2、简述糖异生的生理意义

(1)在饥饿情况下维持血糖浓度的相对恒定。(2)补充和恢复肝糖原。(3)维持酸碱平衡:肾的糖异生有利于酸性物质的排泄。(4)回收乳酸分子中的能量(乳酸循环)。

3、简述血糖的来源和去路

血糖的来源:(1)食物糖类物质的消化吸收;(2)肝糖原的分解;(3)非糖物质异生而成。血糖的去路:(1)氧化分解功能;(2)合成糖原;(3)合成其它糖类物质;(4)合成脂肪或氨基酸等。

4、糖酵解与有氧氧化的比较

糖酵解:反应条件:供氧不足或不需氧;进行部位:胞液;关键酶:己糖激酶(或葡萄糖激酶)、磷酸果糖-1、丙酮酸激酶;产物:乳酸、ATP;能量:1mol葡萄糖净得2molATP;生理意义:迅速供能,某些组织依赖糖酵解供能。有氧氧化:反应条件:有氧情况;进行部位:胞液和线粒体;关键酶:己糖激酶等三个酶及丙酮酸脱氢酶系、异柠檬酸脱氢酶、柠檬酸合酶、α-酮戊二酸脱氢酶系;产物:H2O、CO2、ATP;能量:1mol葡萄糖净得36mol或38molATP;生理意义:是机体获取能量主要方式

5、在糖代谢过程中生成的丙酮酸可进入哪些代谢途径

(1)在供氧不足时,丙酮酸在LDH催化下,接受NADH+H的氢还原生成乳酸。(2)在供氧充

足时,丙酮酸进入线粒体,在丙酮酸脱氢酶系的催化下,氧化脱羧生成乙酰CoA,再经三羧酸循环和氧化磷酸化,彻底氧化生成CO2、H2O和ATP。(3)丙酮酸进入线粒体在丙酮酸羧化酶催化下生成草酰乙酸,后者经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催化生成磷酸烯醇式丙酮酸,再异生成糖。(4)丙酮酸进入线粒体在丙酮酸羧化酶催化下生成草酰乙酸,后者与乙酰CoA 缩合生成柠檬酸,可促进乙酰CoA进入三羧酸循环彻底氧化。(5)丙酮酸进入线粒体在丙酮酸羧化酶催化下生成草酰乙酸,后者与乙酰CoA缩合生成柠檬酸,柠檬酸出线粒体在细胞液中经柠檬酸裂解催化生成乙酰CoA,后者可作为脂肪酸、胆固醇等的合成原料。(6)丙酮酸可经还原性氨基化生成丙氨酸等非必需氨基酸。决定丙酮酸代谢的方向是各条代谢途径中关键酶的活性,这些酶受到别构效应剂与激素的调节。

简述三羧酸循环的要点及生理意义

要点:(1)TAC中有4次脱氢,2次脱羧,1次底物水平磷酸化(2)TAC中有3个不可逆反应,3个关键酶;(3)TAC的中间产物包括草酰乙酸在内起着催化剂作用,草酰乙酸的回补反应释丙酮酸的直接羧化或者经苹果酸生成;(4)三羧酸循环一周共产生12ATP。生理意义:(1)TAC是三大营养素彻底氧化的最终代谢通路;(2)是三大营养素代谢联系的枢纽;(3)可为其他合成代谢提供小分子前体(4)可为氧化磷酸化提供还原能量。

蛋白质

21、重组DNA技术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分离制备目的基因-“分”,切割目的基因和载体-“切”,目的基因与载体的连接-“接”,将重组DNA导入宿主细胞-“转”,筛选并鉴定含重组DNA分子的受体细胞克隆-“筛”,克隆基因在受体细胞内进行复制或表达-“表”。

1、蛋白质的元素组成特点是什么?怎样计算生物样品中蛋白质的含量?

蛋白质的元素组成特点是含N,平均含量为16%,可用于推算未知样品中蛋白质的含量:100克样品中的蛋白质含量=每克样品含氮克数×6.25×100.

2、何谓蛋白质的二级结构?二级结构主要有哪些形式?各有何特征?

蛋白质的二级结构是指蛋白质分子中某一段肽键的局部结构,也就是该段肽链主链骨架原子的相对空间位置,并不涉及氨基酸残基侧链的构象。二级结构的主要形式有:α-螺旋,β-折叠、β-转角、无规则卷曲。特征:(1)α-螺旋:①主链骨架围绕中心轴盘绕形成右手螺旋;②螺旋每上升一圈是3.6个氨基酸残基,螺距为0.54nm;③相邻螺旋圈之间形成许多氢键;④侧链基团位于螺旋的外侧。(2)β-折叠:①若干条肽链或肽段平行或反平行排列成片;②所有肽键的C=O和N-H形成链间氢键;③侧链基团分别交替位于片层的上、下方。(3)β-转角:多肽链180o回折部分,通常由四个氨基酸残基构成,借1、4残基之间形成氢键维系。(4)无规则卷曲:主链骨架无规律盘绕的部分。

3、何谓蛋白质的变性作用?引起蛋白质变性的因素有哪些?蛋白质变性的本质是什么?变性后有何特性?

(1)蛋白质的变性作用是指蛋白质分子在某些理化因素作用下,其特定的空间结构被破坏而导致理化性质改变及生物学活性丧失的现象。(2)引起蛋白质变性的因素:物理因素有加热、紫外线、X射线、高压、超声波等;化学因素有极端pH值(强酸、强碱)、重金属盐、丙酮等有机溶剂。(3)蛋白质变性的本质是:次级键断链,空间结构破坏,一级结构不受影响。(4)变性后的特性:①活性丧失:空间结构破坏使Pr的活性部位解体②易发生沉淀:疏水基团外露,亲水性下降;③易被蛋白酶水解:肽键暴露出来④扩散常数降低,溶液的粘度增加。

4

血常规各指标参考范围和临床意义

1、红细胞计数(RBC) [正常参考值] 男:4.0~5.5 ×10的12次方/L(400万-550万个/mm3)。 女:3.5~5.0 ×10的12次方/L(350万-500万个/mm3)。 新生儿:6.0~7.0 ×10的12次方/L(600万-700万个/mm3)。 [临床意义] 红细胞减少①红细胞生成减少,见于白血病等病:②破坏增多:急性大出血、严重的组织损伤及血细胞的破坏等③合成障碍:缺铁,维生素B12的缺乏等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2、血红蛋白测定(HB或HGB) [正常参考值] 男:120~160g/L(12-16g/dL)。女:110~150g/L(11-15g/dL)。儿童:120~140g/L(12-14g/dL)。 [临床意义] 血红蛋白减少多见于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血红蛋白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3、白细胞计数(WBC) [正常参考值] 成人:4~10 ×10的9次方/L(4000-10000/mm3)。 新生儿:15~20 ×10的9次方/L(15000-20000/mm3)。 [临床意义] 生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剧烈运动、进食后、妊娠、新生儿。另外采血部位不同,也可使白细胞数有差异,如耳垂血比手指血的白细胞数平均要高一些。 病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尿毒症、白血病、组织损伤、急性出血等。 病理性白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传染病、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放疗化疗等。 4、白细胞分类计数(DC)

[正常参考值] 白细胞分类(DC)英文缩写占白细胞总数的百分比 嗜中性粒细胞N 0.3 ~0.7 中性秆状核粒细胞0.01 ~0.05 (1%-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0.50 ~0.70 (50%-70%) 嗜酸性粒细胞E 0.005~0.05 (0.5%-5%) 嗜碱性粒细胞B 0.00 ~0.01 (0~1%) 淋巴细胞L 0.20 ~0.40 (20%-40%) 单核细胞M 0.03 ~0.08 (3%-8%) [临床意义]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高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大出血、严重组织损伤、慢性粒细胞膜性白血病及安眠药中毒等。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减少多见于某些传染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牛皮癣、天疤疮、湿疹、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一些血液病及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宫颈癌等。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淋巴细胞增高见于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结核病、疟疾、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百日咳、某些病毒感染等。 淋巴细胞减少见于淋巴细胞破坏过多,如长期化疗、X射线照射后及免疫缺陷病等。 单核细胞增高见于单核细胞白血病、结核病活动期、疟疾等。 5、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EOS) [正常参考值] 50~300 ×10的6次方/L(50-300个/mm3)。 [临床意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牛皮癣、天疤疮、湿疹、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一些血液病及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宫颈癌等。

实验五肝中酮体的生成

实验五肝中酮体的生成 一、课堂目标 1说出酮体在体内生成的必要条件及过程 2?注意观察比较和记录实验结果,分析原因,得出明确的结论 3 ?深入理解为什么酮体的生成是肝特有的功能 二、原理 酮体是乙酰乙酸,3 —羟丁酸和丙酮三种物质的总称。肝脏中含有合成酮体的酶 系,用丁酸作为底物与新鲜的肝匀浆混合后保温,即有酮体生成,酮体与含亚硝基铁氰化钠的显色粉作用产生紫红色化合物。经同样处理的肌匀浆,因缺乏酮体生成的酶则不产生酮体,无显色反应。通过本实验能证明酮体生成部位。 三、试剂 仁生理盐水 2 .洛克溶液氯化钠0. 9克、氯化钾0. 042克、氯化钙0. 024克、碳酸氢钠0. 02 克、葡萄糖0. 1克,将以上物质混合溶于水中,溶解后加入蒸馏水至100毫升。 3. 0. 5摩尔/升丁酸溶液取4 4. 0克丁酸溶于0. 1摩尔/升氢氧化钠溶液中,并用 0. 1摩尔/升氢氧化钠稀释至100毫升。 4 . 0. 1摩尔/升磷酸缓冲液(pH7 . 6)准确称取磷酸氢二钠7. 74克和磷酸二氢钠0. 897克,用蒸馏水稀释至500毫升,精确测定pH值。 5 . 15%三氯醋酸溶液 6 .显色粉亚硝基铁氰化钠 四、器材 试管及试管架、滴管,解剖剪刀、搅拌机、恒温水浴箱、台式天平、离心机、小药匙。 五、操作 1 ,肝匀浆和肌匀浆的制备;取家兔一只,处死后迅速取出肝和大腿肌肉 各约10克,分别放入搅拌机磨成浆,然后各加入生理盐水20毫升混匀,过滤,备用。 2 .取试管4支,标号,按下表操作

3 ?将各管摇匀后,置入 37C 水浴中保温40~50分钟。 4 .取出各管,各加入 15%三氯醋酸10滴,混匀,离心5分钟 (3000转/分)。 5 ?分别取出上述各管上清液,放入显色粉一小匙,观察和记录所产生的颜色反应,并分 析结果。 六、实验报告 (1) 何谓酮体?酮体在何处生成?何处利用?为什么? (2) 酮体生成有何生理意义 ? 实验日期: _____ 月 ____ 日 评分 ____________ 评改老师 _______________

-血常规各项指标的临床意义

血常规各项指标的临床意义 白细胞主要反映有无感染,当然作用很多,这是主要作用. 红细胞系列的主要反映有无贫血. 血小板系列的主要反映有无血小板减少或者增多. 以上是常用的作用.

正常小儿的基础体温为36.9℃~37.5℃。一般当体温超过基础体温1℃以上时,可认为发热。其中,低热是指体温波动于38℃左右,高热时体温在39℃以上。连续发热两个星期以上称为长期发热。 上述基础体温是指的直肠温度,即从肛门所测得,一般口腔温度较其低0.3℃~0.5℃,腋下温度又较口腔温度低0.3℃~0.5℃。 我的孩子有一回发烧,也是的,退烧药才吃下去,不一会就退下去了,过了几个小时又烧起来,如此反复。送去医院看了,验了个血,为病毒性感染引起的发烧,病毒性感染的一个特征就是反复发烧。 医生并没有开退热针,也没吊瓶,只是开了3针抗病毒针,打了3天果然就没再高起来过。若高烧38.5度以上,请立即让医生确诊是病毒感染的,还是细菌感染的,病毒感染就用抗病毒药(如:利巴韦林),细菌感染的就用抗菌素(如头孢类),不要急于退烧,烧只是表象,要把病因找出来。 另外我想说的是不要迷信输液。医生说了,可以吃药的不要打针,可以打针的不要输液,关键是要用对药,而不是用重药。 注意是否有细菌或病毒感染的情况存在。 主要的症状及原因有以下: 发烧的同时流鼻涕——感冒(感冒症候群) 咽喉痛——咽喉炎、扁桃腺炎 持续发烧39℃左右,白眼珠充血且出眼屎——游泳池热 在高温场所发高烧的同时,筋疲力尽——中暑症(日射病) 腮腺肿胀——流行性腮腺炎 耳朵流水、情绪不稳——中耳炎 咳嗽得喘不过气来、呼吸困难——肺炎 牙床发红、唾液多——口腔炎 呕吐、抽筋、前囟门凸起——脑膜炎 呕吐、抽筋、意识不清——肺炎、急性脑病 尿的次数多、血尿——尿道感染 发烧的同时,抽风——热性抽筋

各种指标临床意义

ADA得临床意义 (1)肝脏疾病 ADA活性就是反映肝损伤得敏感指标,可作为肝功能常规检查项目之一,与ALT或GGT等组成肝酶谱能较全面地反映肝脏病得酶学改变。血清中得ADA活性测定可用于: ①判断急性肝损伤及残留病变,急性肝炎时,ADA轻、中度升高,但重症肝炎发生酶胆分离时,ADA明显升高。急性肝炎后期, ADA增高率高于ALT,其恢复正常时间也较后者为迟,ALT恢复正常而 ADA持续升高者,常易复发或易迁延为慢性肝炎。 ②协助诊断慢性肝病, 可作为慢性肝病得筛选指标、慢性肝炎、肝硬化与肝细胞癌患者血清ADA活性显著升高。其阳性率达85%~90%,慢性活动性肝炎 ADA活性明显高于慢性迁延性肝炎,可用于二者得鉴别诊断、 ③有助于肝纤维得诊断 ④有助于黄疸得鉴别,阻塞性黄疸血清ADA活性及阳性率均明显低于肝细胞性黄疸及肝硬化伴黄疸者。 (2)结核得诊断与鉴别诊断

体液中ADA活性水平测定就是诊断与鉴别诊断结核病得一个重要 辅助手段。 结核患者得血清、胸腹水、脑脊液、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得ADA活性都有不同程度地升高。脑脊液ADA检测可作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与鉴别诊断得重要指标。结核性脑膜炎患者 ADA明显升高,可用于结核性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及病毒性脑膜炎得鉴别诊断、脑脊液ADA可作为早期结脑诊断、观察病情与疗效得常规检查项目;ADA就是高度特异得结核性胸腹水标志物,胸水ADA活性可用于结核性与癌性胸膜炎得鉴别诊断、 根据相关文献报道胸水ADA大于40U/L提示结核性,小于35U/L提示恶性或非结核性、 (3)糖尿病得鉴别诊断据国内外文献报道,2型糖尿病患者血AD A明显升高,且与HbA1c 有明显正相关关系,1型糖尿病患者得ADA与H bA1c无明显相关关系。因此,测定血清ADA对于鉴别诊断1型与2型糖尿病、衡量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好坏有一定得意义。 (4)血液病得诊断 血清ADA活性检测有助于白血病得临床分期与分型判断,白血病得鉴别诊断与慢粒或慢淋急变得早期诊断,并可作为判断患者体内白血 病细胞负荷情况得一项生化指标。另外,恶性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

【报告】酮体的生成实验报告

【关键字】报告 酮体的生成实验报告 篇一:11 实验十一酮体的生成和利用 实验十一酮体的生成和利用 【实验目的】 了解酮体的生成部位及掌握测定酮体生成与利用的方法。 【实验原理】 在肝脏线粒体中,脂肪酸经β-氧化生成的过量乙酰辅酶A缩合成酮体。酮体包括乙酰乙酸、β-羟丁酸和丙酮三种化合物。肝脏不能利用酮体,只有在肝外组织,尤其是心脏和骨骼肌中,酮体可以转变为乙酰辅酶A而被氧化利用。 本实验以丁酸为基质,与肝匀浆一起保温,然后测定肝匀浆液中酮体的生成量。另外,在肝脏和肌肉组织共存的情况下,再测定酮体的生成量。在这两种不同条件下,由酮体含量的差别我们可以理解以上的理论。本实验主要测定的是丙酮的含量。 酮体测定的原理:在碱性溶液中碘可将丙酮氧化成为碘仿。以硫代硫酸钠滴定剩余的碘,可以计算所消耗的碘,由此也就可以计算出酮体(以丙酮为代表)的含量。反应式如下:CH3COCH3十3I2十4NaOH CHI3十CH3COONa十3NaI十3H2O I2十2Na2S2O3Na2S4O6十2NaI 【实验材料】 1. 实验器材 试管;移液管;锥形瓶;滴定管及架。2. 实验试剂 (1) 0.1% 淀粉液。(2) 0.9% NaCl溶液。(3) 15% 三氯乙酸。(4) 10%NaOH溶液。(5) 10%HCl溶液。 (6) 0.5mol/L丁酸溶液:取5ml丁酸溶于100ml 0.5mol/L NaOH中。 (7) 0.1mol/L碘液:I2 12.5g和KI 25g加水溶解,稀释至刻度1L,用0.1mol/L Na2S2O3 标定。 (8) 0.02mol/L Na2S2O3: 24.82g Na2S2O3·5H2O和400mg无水Na2CO3溶于1L刚煮沸的 水中,配成0.1mol/L溶液,用0.1mol/L KIO3标定。临用时将标定Na2S2O3溶液稀释成0.02mol/L。 【实验操作】 1.标本的制备: 将兔致死,取出肝脏,用0.9% NaCl洗去污血,放滤纸上,吸去表面的水分,称取肝组织5g置研钵中,加少许0.9% NaCl至总体积为10ml,制成肝组织匀浆。另外再取后腿肌肉5g,按上述方法和比例,制成肌组织匀浆。 2.保温和沉淀蛋白质: 取试管3只,编号,按下表操作: 摇匀后,用滤纸过滤,将滤液分别收集在3支试管中,为无蛋白滤液。 3.酮体的测定

TCA循环的生理意义

TCA循环的生理意义: 【1】以草酰乙酸开始又到它终止,相当于消耗了1分子乙酰基,而草酰乙酸相当于酰基的载体; 【2】乙酰基以2个CO2释放,但实际上TCA第一个循环释放的并不是乙酰基的2个碳,乙酰基的2个碳是在第二轮循环放出; 【3】所有反应均在线粒体内进行; 【4】酶促反应共包括2次脱羧反应和4次脱氢反应; 【5】TCA循环速度受4种酶活性的调控,此4种酶均催化不可逆反应,是TCA 循环的限速酶(柠檬酸合酶)。 TCA循环的特点: 【1】是机体内一切有机物的碳链骨架彻底氧化分解的必经途径。换言之,是生物体获得能量的主要途径。 【2】TCA循环是糖类、脂质、蛋白质三大物质转化的枢纽。 【3】TCA循环产生的各种重要的中间产物,为生物体内某些物质的合成提供碳骨架。 乙醛酸循环的生理意义: 【1】补充TCA循环所消耗的四碳化合物。 【2】提供了脂肪转变为糖的途径。 戊糖磷酸途径的特点: 【1】葡萄糖直接脱羧和脱氢; 【2】氢受体为辅酶II; 【3】葡糖-6-磷酸脱氢酶是限速酶; 【4】转酮醇酶转移二碳单位、转醛醇酶转移三碳单位。 戊糖磷酸途径的生理意义: 【1】生成大量的还原型辅酶II,为许多物质(如脂肪酸、胆固醇)的合成提供还原力; 【2】还原型辅酶II是谷胱甘肽还原酶的辅酶,其使红细胞中的还原型谷胱甘肽再生,维持红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 【3】为机体内唯一产生核糖-5-磷酸的途径,为核苷酸合成提供重要原料;【4】代谢途径的中间代谢产物(3C、4C、7C)与光合作用密切相关;同时其中间代谢产物也是合成氨基酸的重要前体; 【5】完成三、四、五、六、七碳糖间的相互转化。 葡糖醛酸代谢途径的生理意义: 【1】葡糖醛酸具有解毒作用; 【2】UDP-葡糖醛酸为糖胺聚糖合成提供葡糖醛酸基团; 【3】葡糖醛酸可生成木酮糖-5-磷酸,与戊糖磷酸途径相联系; 【4】葡糖醛酸可生成抗坏血酸(灵长类动物除外)。 淀粉合成反应特点: 1. ADPG(或UDPG)作为葡萄糖的活化供体; 2. 引物(麦芽糖、麦芽三糖、麦芽四糖)作为葡萄糖受体;

各种指标临床意义

ADA的临床意义 (1)肝脏疾病 ADA活性是反映肝损伤的敏感指标,可作为肝功能常规检查项目之一,与ALT或GGT等组成肝酶谱能较全面地反映肝脏病的酶学改变。血清中的ADA活性测定可用于: ①判断急性肝损伤及残留病变,急性肝炎时,ADA轻、中度升高,但重症肝炎发生酶胆分离时,ADA明显升高。急性肝炎后期,ADA增高率高于ALT,其恢复正常时间也较后者为迟,ALT恢复正常而 ADA持续升高者,常易复发或易迁延为慢性肝炎。 ②协助诊断慢性肝病, 可作为慢性肝病的筛选指标。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细胞癌患者血清ADA活性显著升高。其阳性率达85%~90%,慢性活动性肝炎ADA活性明显高于慢性迁延性肝炎,可用于二者的鉴别诊断。 ③有助于肝纤维的诊断 ④有助于黄疸的鉴别,阻塞性黄疸血清ADA活性及阳性率均明显低于肝细胞性黄疸及肝硬化伴黄疸者。 (2)结核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体液中ADA活性水平测定是诊断和鉴别诊断结核病的一个重要辅助手段。 结核患者的血清、胸腹水、脑脊液、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的ADA活性都有不同程度地升高。脑脊液ADA检测可作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指标。结核性脑膜炎患者 ADA明显升高,可用于结核性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及病毒性脑膜炎的鉴别诊断。脑脊液ADA可作为早期结脑诊断、观察病情和疗效的常规检查项目;ADA是高度特异的结核性胸腹水标志物,胸水ADA活性可用于结核性和癌性胸膜炎的鉴别诊断。 根据相关文献报道胸水ADA大于40U/L提示结核性,小于35U/L提示恶性或非结核性。 (3)糖尿病的鉴别诊断据国内外文献报道,2型糖尿病患者血ADA 明显升高,且与HbA1c 有明显正相关关系,1型糖尿病患者的ADA 与H bA1c无明显相关关系。因此,测定血清ADA对于鉴别诊断1型与2型糖尿病、衡量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好坏有一定的意义。 (4)血液病的诊断 血清ADA活性检测有助于白血病的临床分期和分型判断,白血病的鉴别诊断和慢粒或慢淋急变的早期诊断,并可作为判断患者体内白血病细胞负荷情况的一项生化指标。另外,恶性淋巴瘤、多发性骨

血常规检查各项指标的意义

血常规检查各项指标的意义 血常规检查各项指标的意义 手术、化疗、放疗前后均需行血常规检查。其中的指标的异常会影响这些治疗措施的进行。但很多病人与家属拿到化验单看不懂,感到很困惑。现仅就血常规的一些化验项目的临床意义作一简要说明,供参考: 1. 血红蛋白(HB) 正常参考值: 男:120~160g/L(12.0~16.0g/dl)【10】 女:110~150g/L(11.0~15.0g/dl【10】 临床意义: 增高:有生理性或病理性,在肺癌病人中较少见。 减低:可反映贫血的程度。病人的营养状况不佳、手术后失血过多、化疗后等均可出现。 2. 红细胞计数(RBC) 正常参考值: 男:(4.0~5.5)×1012L(400~550万/mm【0.01】 女:(3.5~5.0)×1012L(350~500万/mm【0.01】 临床意义:诊断各种贫血及红细胞增多症。 增高: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心病、肺气肿、高原缺氧等。

减低:手术后失血过多、化放疗疗引起的红细胞减少、其他情况引起的贫血、血液稀释后等。 3. 白细胞计数(WBC) 正常参考值:(4~10)×109/L(4000~10000/mm【0.001】临床意义: 增高:急性感染、严重组织损伤、大出血、中毒、恶性肿瘤及白血病等。 降低:这是化疗病人最常见的副作用。另外,某些感染、血液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脾功能亢进、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也可出现。 4. 白细胞分类计数(DC) 正常血液中含有粒性、单核性和淋巴性三类白细胞。粒细胞又根据胞浆中含有的颗粒性质不同,分为嗜酸性、嗜碱性及中性粒细胞三种。 (1)中性分叶核粒细胞(N): 正常参考值:0.50~0.70(50%~70%)【0.01】 临床意义: 病理性中性粒细胞增多:急性细菌性感染,严重组织损伤或血细胞破坏、急性失血、急性中毒、白血病及恶性肿瘤。 中性粒细胞减少:放射线或化学药物的毒副作用、病毒性感染、伤寒、某些血液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脾功能亢进等。

1酮体生成和利用的生理意义

1酮体生成和利用的生理意义。 (1)酮体是脂酸在肝内正常的中间代谢产物,是甘输出能源的一种形式;(2)酮体是肌肉尤其是脑的重要能源。酮体分子小,易溶于水,容易透过血脑屏障。体内糖供应不足(血糖降低)时,大脑不能氧化脂肪酸,这时酮体是脑的主要能源物质。 2试述乙酰CoA在脂质代谢中的作用. 在机体脂质代谢中,乙酰CoA主要来自脂肪酸的β氧化,也可来自甘油的氧化分解;乙酰CoA在肝中可被转化为酮体向肝外运送,也可作为脂肪酸生物合成及细胞胆固醇合成的基本原料。 3试述人体胆固醇的来源与去路? 来源:⑴从食物中摄取⑵机体细胞自身合成去路:⑴在肝脏可转换成胆汁酸⑵在性腺,肾上腺皮质可以转化为类固醇激素⑶在欺负可以转化为维生素D3⑷用于构成细胞膜⑸酯化成胆固醇酯,储存在细胞液中⑹经胆汁直接排除肠腔,随粪便排除体外。 4什么是血浆脂蛋白?试述血浆脂蛋白的分类,来源及生理功能? 血浆脂蛋白是脂质与载脂蛋白结合形成球形复合体,是血浆脂蛋白的运输和代谢形式。.血浆脂蛋白的分类方法有两种:1电泳法:可敬脂蛋白分为乳糜微粒(CM) β-脂蛋白, 前-β脂蛋白和α脂蛋白四类2超速离心法:可将脂蛋白分为乳糜微粒(CM),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低密度脂蛋白(LDL)和高密度脂蛋白(HDL)四类,分别相当于电泳分离的CM、前β-脂蛋白、β-脂蛋白和α-脂蛋白四类。各种血浆脂蛋白的来源主要生理功能如下:①CM由小肠黏膜细胞合成,功能是转运外源性甘油三酯和胆固醇;②VLDL由肝细胞合成、分泌,功能是转运内源性甘油三酯和胆固醇;③LDL由VLDL在血浆中转化而来,功能是转运内源性胆固醇,即将胆固醇由肝转运至肝外组织;④HDL主要由肝细胞合成、分泌,功能是逆向转运胆固醇,即将胆固醇由肝外组织转运到肝。 1、酶的催化作用有何特点? ①具有极高的催化效率,如酶的催化效率可比一般的催化剂高10 8~1020倍;②具有高度特异性:即酶对其所催化的底物具有严格的选择性,包括:绝对特异性、相对特异性、立体异构特异性;③酶促反应的可调节性:酶促反应受多种因素的调控,以适应机体不断变化的内外环境和生命活动的需要。 2、举例说明酶的三种特异性(定义、分类、举例)。 一种酶仅作用于一种或一种化合物,或一定化学键,催化一定的化学反应,产生一定的产物,这种现象称为酶作用的特异性或专一性。根据其选择底物严格程度不同,分为三类:①绝对特异性:一种酶只能作用于一种专一的化学反应,生成一种特定结构的产物,称为绝对特异性.如:脲酶仅能催化尿素水解产生CO2和NH3,对其它底物不起作用;②相对特异性:一种酶作用于一类化合物或一种化学键,催化一类化学反应,对底物不太严格的选择性,称为相对特异性。如各种水解酶类属于相对特异性;举例:磷酸酶对一般的磷酸酯键都有水解作用,既可水解甘油与磷酸形成的酯键,也可水解酚与磷酸形成的酯键;③立体异构特异性:对底物的立体构型有要求,是一种严格的特异性。作用于不对称碳原子产生的立体异构体;或只作用于某种旋光异构体(D-型或L-型其中一种),如乳酸脱氢酶仅催化L-型乳酸脱氢,不作用于D-乳酸等。 4、简述Km与Vm的意义。 ⑴Km等于当V=Vm/2时的[S]。⑵Km的意义:①Km值是酶的特征性常数——代表酶对底物的催化效率。当[S]相同时,Km小——V大;②Km值可近似表示酶与底物的亲和力:1/Km 大,亲和力大;1/Km小,亲和力小;③可用以判断酶的天然底物:Km最小者为该酶的天然底物。⑶Vm的意义:Vm是酶完全被底物饱和时的反应速率,与酶浓度成正比。 5、温度对酶促反应有何影响。 (1)温度升高对V的双重影响:①与一般化学反应一样,温度升高可增加反应分子的碰撞机

TCA循环的生理意义

TCA 循环的生理意义:【1】以草酰乙酸开始又到它终止,相当于消耗了1 分子乙酰基,而草酰乙酸相当于酰基的载体; 【2】乙酰基以2个CO释放,但实际上TCA第一个循环释放的并不是乙酰基的 2 个碳,乙酰基的2个碳是在第二轮循环放出; 【3】所有反应均在线粒体内进行; 【4】酶促反应共包括 2 次脱羧反应和 4 次脱氢反应; 【5】TCA循环速度受4种酶活性的调控,此4种酶均催化不可逆反应,是TCA 循环的限速酶(柠檬酸合酶)。 TCA循环的特点:【1】是机体内一切有机物的碳链骨架彻底氧化分解的必经途径。换言之,是生物体获得能量的主要途径。 【2】TCA循环是糖类、脂质、蛋白质三大物质转化的枢纽。 【3】TCA循环产生的各种重要的中间产物,为生物体内某些物质的合成提供碳骨架。 乙醛酸循环的生理意义: 【1】补充TCA循环所消耗的四碳化合物。【2】提供了脂肪转变为糖的途径。 戊糖磷酸途径的特点: 【 1 】葡萄糖直接脱羧和脱氢; 【2】氢受体为辅酶II ; 【3】葡糖-6- 磷酸脱氢酶是限速酶; 【4】转酮醇酶转移二碳单位、转醛醇酶转移三碳单位。 戊糖磷酸途径的生理意义: 【1】生成大量的还原型辅酶II ,为许多物质(如脂肪酸、胆固醇)的合成提供还原力; 【2】还原型辅酶II 是谷胱甘肽还原酶的辅酶,其使红细胞中的还原型谷胱甘肽再生,维持红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 【3】为机体内唯一产生核糖-5- 磷酸的途径,为核苷酸合成提供重要原料;【4】代谢途径的中间代谢产物(3C、4C 7C)与光合作用密切相关;同时其中间代谢产物也是合成氨基酸的重要前体; 【5】完成三、四、五、六、七碳糖间的相互转化。葡糖醛酸代谢途径的生理意 义: 【1】葡糖醛酸具有解毒作用; 【2】UDP葡糖醛酸为糖胺聚糖合成提供葡糖醛酸基团; 【3】葡糖醛酸可生成木酮糖-5- 磷酸,与戊糖磷酸途径相联系;【4】葡糖醛酸可生成抗坏血酸(灵长类动物除外)。 淀粉合成反应特点: 1. ADPG (或UDPG作为葡萄糖的活化供体; 2. 引物(麦芽糖、麦芽三糖、麦芽四糖)作为葡萄糖受体; 3. 合成方向:还原端?非还原端; 4. 相关酶类:ADPG/UDP转葡糖苷酶一一a-1,4-糖苷键形成;Q酶一一a-1,6- 糖苷

酮体的生成和利用

酮体的生成和利用 【实验目的】 了解酮体的生成部位及掌握测定酮体生成与利用的方法。 【实验原理】 在肝脏线粒体中,脂肪酸经β-氧化生成的过量乙酰辅酶A缩合成酮体。酮体包括乙酰乙酸、β-羟丁酸和丙酮三种化合物。肝脏不能利用酮体,只有在肝外组织,尤其是心脏和骨骼肌中,酮体可以转变为乙酰辅酶A而被氧化利用。 本实验以丁酸为基质,与肝匀浆一起保温,然后测定肝匀浆液中酮体的生成量。另外,在肝脏和肌肉组织共存的情况下,再测定酮体的生成量。在这两种不同条件下,由酮体含量的差别我们可以理解以上的理论。本实验主要测定的是丙酮的含量。 酮体测定的原理:在碱性溶液中碘可将丙酮氧化成为碘仿。以硫代硫酸钠滴定剩余的碘,可以计算所消耗的碘,由此也就可以计算出酮体(以丙酮为代表)的含量。反应式如下: CH3COCH3十3I2十4NaOH CHI3十CH3COONa十3NaI十3H2O I2十2Na2S2O3Na2S4O6十2NaI 【实验材料】 1. 实验器材 试管;移液管;锥形瓶;滴定管及架。 2. 实验试剂 (1)0.1%淀粉液。 (2)0.9% NaCl溶液。 (3)15%三氯乙酸。 (4)10%NaOH溶液。 (5)10%HCl溶液。 (6)0.5mol/L丁酸溶液:取5ml丁酸溶于100ml 0.5mol/L NaOH中。 (7)0.1mol/L碘液:I2 12.5g和KI 25g加水溶解,稀释至刻度1L,用0.1mol/L Na2S2O3 标定。 (8)0.02mol/L Na2S2O3: 24.82g Na2S2O3·5H2O和400mg无水Na2CO3溶于1L刚煮沸的 水中,配成0.1mol/L溶液,用0.1mol/L KIO3标定。临用时将标定Na2S2O3溶液 稀释成0.02mol/L。 【实验操作】 1.标本的制备: 将兔致死,取出肝脏,用0.9% NaCl洗去污血,放滤纸上,吸去表面的水分,称取肝组织5g置研钵中,加少许0.9% NaCl至总体积为10ml,制成肝组织匀浆。另外再取后腿肌肉5g,按上述方法和比例,制成肌组织匀浆。 2.保温和沉淀蛋白质: 取试管3只,编号,按下表操作:

生化思考题

1. 根据生物样品的含氮量计算出蛋白质含量。 2. 20种编码氨基酸的中文名、英文三字符、酸性和碱性氨基酸。 3. 蛋白质的一级结构与核酸的关系。 4. 蛋白质二级结构的类型。 5. 维持蛋白质三级结构稳定的次级键。 6. 模体、结构域。 7. 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8. 蛋白质变性及其实质。 9. 蛋白质的紫外吸收性质。 10. 分离蛋白质的基本方法及原理。 第二章 1. 核酸的一级结构、DNA变性、核酸分子杂交。 2. 核酸的紫外吸收性质。 3.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要点。 4. 真核生物内DNA的高级结构形式:核小体。 5. 真核生物mRNA的结构特点。 6. hnRNA与mRNA的关系。 7. 相对富含稀有碱基的核酸:tRNA。 8. DNA的Tm值与其所含的G+C比例的关系。

1. 酶的定义及化学本质。 2. 结合酶的分子组成及各组分的功能。 3. B族维生素的辅酶形式及功能。 4. 酶的必需基团、活性中心。 5. 同工酶的概念、举例及临床意义。 6. 酶促反应的特点。 7. ES复合物、诱导契合假说。 8. 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 9. 米-曼氏方程式、Km与Vmax的意义。 10. 酶促反应的最适温度、最适pH。 11. 酶的竞争性抑制:概念、特点、动力学参数、药理学应用。 12. 酶的调节方式(酶活性调节、酶含量调节)。 13. 酶活性调节的种类(变构调节、共价修饰、酶原的激活)。 14. 酶与疾病的关系。 第四章 糖酵解与糖酵解途径的区别。 糖酵解的概念和亚细胞定位。 糖酵解的反应过程、脱氢反应、底物水平磷酸化、限速酶。 净生成A TP的数量、能量利用效率。 糖酵解的生理意义。 糖有氧氧化的概念、亚细胞定位和生理意义。

肺功能各项指标及其意义

常规通气功能:所有的指标都要在预计值的80%以上,一秒率要在70%以上(因为低于70%就是COPD).FVC低于80%,诊断限制性通气;一秒率低于70%,MVV低于80%而高于70%,FEF25%~75%均低于80%,诊断阻塞性通气;一秒率低于70%,MVV低于70%,FEF25%~75%均低于80%诊断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上述都有则为混合性,MVV%/VC%>1限制性为主的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MVV%/VC%<1,以阻塞性为主;FEF50%~75%,其他正常,诊断小气道阻塞性病变;若只有FEF50或只有FEF75低,诊断可疑小气道阻塞性病变。肺功能试验肺功能试验包括简单的肺量计和复杂的生理测试.生理学正常情况下,脑干呼吸中枢的神经冲动决定了通气的容量和类型.该神经冲动受颈动脉(PaO2 )和中枢(PaCO2 ,[H+])化学感受器,肌肉,肌腱,关节本体感受器和大脑皮质层传来的冲动影响.神经冲动从呼吸中枢发出,通过脊髓和外周神经到达肋间肌和膈肌.如果吸入气流可通过结构上正常,无阻塞的气道到达通畅,灌注适当的肺泡时,即产生正常气体交换.正常情况下,肺泡通气(VA)和灌流(Q)匹配良好,并且与代谢率呈比例,动脉血气张力维持在一个窄小的范围内。静息肺的容量和气量静息肺容量:反映了肺和胸壁的弹性.肺活量(VC或"slow VC")是指最大吸气后,能缓慢呼出的最大气量.因其操作简单,故肺活量是肺功能试验中最有价值的指标之一.因为VC随肺限制性功能障碍加剧而下降(如肺水肿,肺间质纤维化),结合弥散功能可随访此类限制性功能障碍的病程以及对治疗的反应.VC也反映了呼吸肌力,经常用于监测神经肌肉疾病的病程。用力呼气肺活量(FVC),与VC相似,是指尽力吸气后,尽力最快呼出的气体容量.FVC通常与呼气流速一起用简单的肺量计测定。气道阻塞病人VC明显大于FVC.在测定用力呼气肺活量时,终末小气道提早关闭(在达到真正残气量之前),远段气体陷闭,使得肺量计无法测出.肺总量(TLC)是指深吸气至最大限度时肺内的气体容量.功能残气量(FRC)是指当所有呼吸肌放松时,平静呼气后留在肺内的气量.生理情况下,它是最主要的肺容量,因为它接近正常潮气呼吸范围.胸壁向外的弹性回缩力增加肺容量,但肺的向内的弹性回缩力减少肺容量,两者互相平衡;正常情况下这些弹性回缩力在40%TLC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肺气肿病人肺弹性降低从而增加了功能残气量.相反,肺水肿,间质性肺纤维化和其他限制性通气障碍使肺硬性增加,从而降低了功能残气量.脊柱后侧凸使胸壁强直低顺应性限制了肺的膨胀,从而降低功能残气

酮体的生成和利用

酮体的生成和利用 酮体是脂肪酸在肝内分解氧化时的正常中间代谢产物,它包括乙酰乙酸、β-羟丁酸及丙酮三种有机物质。其中β-羟丁酸含量较多,丙酮含量极微。 (1)酮体的生成 以乙酰CoA为原料,在肝线粒体经酶催化先缩合,后再裂解而生成酮体,除肝之外,肾也含有生成酮体的酮体系。酮体的合成过程可分三步进行。 ①首先由两分子乙酰CoA在硫解酶的作用下缩合生成乙酰乙酰CoA,同时释放 出一分子CoA-SH。【反应式1】 ②然后,乙酰乙酰CoA再与一分子乙酰CoA结合生成6个碳的3-羟甲基戊二酸单酰CoA(HMGCoA),并释放出CoA-SH,此反应是由HMGCoA合成酶催化的,该酶在肝线粒体含量极高。【反应式2】 ③乙酰乙酸被还原生成β-羟丁酸,该还原反应是由紧密结合在线粒体内膜上的β-羟丁酸脱氢酶(此酶在肝中活性极高)催化,还原反应所需的氢由NADH提供。该反应速度取决于NADH/NAD+之比值。部分乙酰乙酸还可缓慢地自发脱羧,亦可经乙酰乙酸脱羧酶催化脱羧生成丙酮。 【肝内酮体的生成】 肝含有合成酮体的酶体系,故能生成酮体,但肝缺乏利用酮体的酶,因此不能氧化酮体,肝产生的酮体需经血液运输到肝外组织进一步氧化分解。 (2)酮体的利用

酮体被氧化的关键是乙酰乙酸被激活为乙酰乙酸辅酶A,激活的途径有两种:一是在肝外组织细胞的线粒体内,β-羟丁酸经β-羟丁酸脱氢酶作用,被氧化生成乙酰乙酸,乙酰乙酸与琥珀酰CoA在β-酮脂酰CoA转移酶(β-ketoacyl CoA transferase)(3-氧酰CoA转移酶),即琥珀酰CoA;乙酰乙酸辅酶A转移酶催化下,生成乙酰乙酰CoA,同时放出琥珀酸。另一途径是在有HSCoA和ATP存在时,由乙酰乙酸硫激酶催化,使乙酰乙酸形成乙酰乙酰辅酶A,后者再经硫解生成两分子乙酰CoA。乙酰CoA进入三羧酸循环被彻底氧化。【肝外组织对酮体的利用】 丙酮不能按上述方式氧化,它可随尿排出。丙酮易挥发,如血中浓度过高时,丙酮还可经肺直接呼出。 肝是生成酮体的器官,但缺乏氧化酮体的酶,故肝中酮体不能氧化;肝外组织缺乏HMG CoA裂解酶,不产生酮体,却可氧化利用酮体。 【酮体的性质】 (3)酮症 正常情况下,血中酮体含量很少,每1OOml血中酮体含量低于3mg(0.3mmol/L)。但在饥饿、高脂低糖膳食及糖尿病时,脂肪动员加强,脂肪酸氧化增多,酮体生成过多,超过肝外组织利用酮体的能力,引起血中酮体升高,当高过肾回收能力时,则尿中出现酮体,即为酮症(ketosis)。因酮体中乙酰乙酸及β-羟丁酸都是相对强的有机酸,如在体内堆积过多可引起代谢性酸中毒。 饥饿、高脂低糖膳食及糖尿病均造成体内糖氧化利用的减低,呈现胰高血糖素与胰岛素的比值升高,,则大量脂酰CoA转移入线粒体进行氧化,产生大量乙酰CoA。另外还使脂解作用增强,则长链脂酰CoA增多而堆积起来。在线粒体内,此时由于脂酰CoA特别是长链脂酰CoA增多,通过别构抑制柠檬酸合成酶,致使乙酰CoA难于进入三羧酸循环氧化,在肝内堆积的乙酰CoA缩合生成酮体。过多的酮体将随血液循环运至肝外组织氧化利用,肝外组织氧化酮体是有一定限度的。当血酮体过高,如超过肝外组织氧化能力时,则血中酮体将堆积,尿中出现大量酮体,呈现酮症。 【糖代谢紊乱与酮症的关系】

实验十二 肝中酮体生成作用

实验十二肝中酮体生成作用 【目的】 1.了解肝中酮体生成实验的原理和方法。 2. 验证酮体生成是肝脏特有的功能。 【原理】 用丁酸作为底物,将丁酸溶液分别与肝匀浆和肌匀浆保温。肝细胞中含有酮体生成酶系,故能生成酮体,酮体中的乙酰乙酸与丙酮可与显色粉中的亚硝基铁氰化钠作用,生成紫红色化合物。肌肉中没有生成酮体的酶系,同样处理的肌匀浆则不产生酮体,因此不能与显色粉产生颜色反应。 【器材】 小白鼠、匀浆机或研钵、恒温水浴箱、离心机、剪刀、白瓷反应板、试管、滴管、试管架。 【试剂】 1.0.9%氯化钠溶液。 2.洛克溶液 取氯化钠0.9g、氯化钾0.042g、氯化钙0.024g、碳酸氢钠0.02g、葡萄糖0.1g放入烧杯中,加蒸馏水溶解后,加水至100ml,置冰箱中保存备用。 3. 0.5mol/L丁酸溶液 取44.0g丁酸溶于0.1mol/LNaOH溶液中,加0.1mol/LNaOH溶液至1 000ml。 4.0.1mol/L磷酸盐缓冲液(pH7.6) 准确称取磷酸氢二钠(Na2HPO4·2H2O)7.74g和磷酸二氢钠(NaH2PO4·H2O)0.897g,用蒸馏水稀释至500ml,准确测定pH值。 5.15%三氯醋酸溶液。 6.显色粉 亚硝基铁氰化钠1g,无水碳酸钠30g,硫酸铵50g,混合后研碎。 7.家兔(或小鼠) 【操作】 1.肝匀浆和肌匀浆的制备取小鼠一只,断头处死,迅速剖腹,取出肝和肌组织,剪碎,分别放入匀浆器或研钵中,加入生理盐水(重量:体积为1:3),研磨成匀浆。 2.取4支试管,编号后按下表操作:

表3-14 酮体生成试验操作步骤 加入物(滴) 1 2 3 4 洛克溶液15 15 15 15 0.5mol/L丁酸溶液30 -30 30 0.1mol/L磷酸盐缓冲液15 15 15 15 肝匀浆20 20 -- 肌匀浆---20 蒸馏水-30 20 - 1.将上列4支试管摇匀后放37℃恒温水浴中保温30分钟。 2.取出各管,每管加入15%三氯醋酸20滴,摇匀,离心5分钟(3000转/min)。 3.分别于各管取离心液滴于有凹白瓷反应板中,每凹放入显色粉一小匙(约0.1g),观察并记录每凹所产生的颜色反应。 【结果及分析】 观察各管颜色变化,并分析实验结果。 【思考题】 1.什么是酮体?酮体的生成与利用有何特点? 2.酮体代谢有何生理意义,严重糖尿病患者为何导致酮血症和酸中毒? 3.本实验中,第1及第4管离心液,与显色粉各产生何颜色反应?说明原因?

脂肪酸的β一氧化作用—酮体的生成及测定

脂肪酸的β一氧化作用—酮体的生成及测定 徐云剑 一、实验目的: 1.了解脂肪酸的β一氧化作用 2 . 过测定和计算反应液内丁酸氧化生成丙酮的量; 3. 掌握测定β一氧化作用的方法及其原理。 二、实验原理: 在肝脏内脂肪酸经 β一氧化的作用生成乙酰辅酶A ,两分子的乙酰辅酶A 可缩合生成乙酰乙酸。乙酰乙酸可脱羧生成丙酮,也可还原生成 β一羟丁酸。 乙酰乙酸,β一羟丁酸和丙酮总称为酮体。肝脏不能利用酮体,必须经血液运至肝外组织特别是肌肉和肾脏,再转变为乙酰辅酶A 而被氧化利用。酮体作为有机体代谢的中间产物,在正常的情况下,其产量甚微,患糖尿病或食用高脂肪膳食时,血中酮体含量增高,尿中也能出现酮体。其反应历程如下: CH 3 | CH 2 | CH 2 | COOH (丁酸) CH 3 | CH ‖ CH | COOH (丁烯酸) CH 3 | CHOH | CH 2 | COOH (β-羟基酸) CH 3 | C=O —→ | CH 2 | COOH (乙酰乙酸) 脱羧 2乙酰辅酶A CH 3COCH 3 (丙酮) 本实验用新鲜肝糜与丁酸保温,生成的丙酮可用碘仿反应滴定。在碱性条件下,丙酮与碘生成碘仿。反应式如下: 2HaOH+I 2===NaOI+NaI+H 2O CH 3COCH 3+3NaOI===CHI 3+CH 3COONa+2NaOH 剩余的碘可用标准Na2S2O3滴定 NaOI+NaI+2HCl===I 2+2NaCl+H 2O I 2+2Na 2S 2O 3===Na 2S 4O 6+2NaI 根据滴定样品与滴定对照所消耗的硫代硫酸钠溶液体积之差,可以计算由丁酸氧化生成丙酮的量。 22H H -+???→←???2H -???→HOH ???→

各项生理指标

1.红细胞计数(RBC) 正常参考值: 成年男性(4.0~5.5)×1012/L(400万~550万/mm3) 成年女性(3.5~5.0)×1012/L(350万~500万/mm3) 新生儿(6.0~7.0)×1012/L(600万~700万/mm3) 2周岁后逐渐下降。 临床意义: 减少:各种类型贫血,如缺铁性贫血、失血性贫血、营养不良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以及感染、肝病、出血性疾病、白血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胃切除术后等所致的贫血。有的老年人由于骨髓造血功能下降,也可能产生中度贫血。 增多:①慢性心肺疾病,如肺源性心脏病、某些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肺气肿、心力衰竭等。 ②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③慢性一氧化碳中毒。 ④大量失水、严重烧伤等。 2.血红蛋白(Hb或Hgb) 正常参考值: 成年男性120~160g/L(12~16g/d1) 成年女性110~150g/L(11~15g/d1) 新生儿170~200g/L(17~20g/d1) 临床意义: 减少:①Hb减少的程度比RBC严重,见于缺铁性贫血,即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主要由于慢性反复性出血所致,如溃疡病、钩虫病、痔疮出血及妇女月经过多等。 ②Hb减少的程度与RBC相同,见于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如大出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类风湿性关节炎、急性肾炎、慢性肾炎所致的贫血。 ③RBC减少的程度比Hb严重,见于大细胞高色素性贫血,如维生素B12或叶酸缺乏的营养不良性贫血和慢性肝病所致的贫血。 增多: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大量失水、严重烧伤、休克、高原病等。 3.白细胞计数(WBC) 正常参考值: 成人(4~10)×109/L(4000~10000/mm3) 新生儿(15~20)×109/L(15000~20000/mm3) 6个月至2岁(11~12)×109/L(11000~12000/mm3) 临床意义: 减少: ①某些病毒性疾病,如病毒性肝炎、流行性感冒、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等,某些原虫感染如疟疾、黑热病等,以及伤寒、结核病、极严重败血症等。 ②某些血液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非白血病性白血病、粒细胞缺乏症、脾功能亢进等。 ③使用抗癌药物、放疗和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者,以及药物反应,如使用氯霉素、甲磺丁脲、磺胺药等。 ④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⑤营养不良、恶病质等。 增多: ①急性细菌性感染如扁桃体炎、中耳炎、大叶性肺炎、化脓性脑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阑尾炎、肾盂肾炎、输卵管炎、肝脓肿、疖肿、脓胸、急性风湿热、白喉、百日咳、败血症等,以及由感染引起类白血病反应等。 ②某些病毒性疾病,如乙型脑炎、流行性出血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 ③某些螺旋体病,如钩端螺旋体病、回归热等。 ④急、慢性白血病等。 4.白细胞分类计数(DC)

1酮体生成和利用的生理意义.

1酮体生成和利用的生理意义 1酮体生成和利用的生理意义。 (1)酮体是脂酸在肝内正常的中间代谢产物,是甘输出能源的一种形式;(2)酮体是肌肉尤其是脑的重要能源。酮体分子小,易溶于水,容易透过血脑屏障。体内糖供应不足(血糖降低)时,大脑不能氧化脂肪酸,这时酮体是脑的主要能源物质。 2试述乙酰CoA在脂质代谢中的作用. 在机体脂质代谢中,乙酰CoA主要来自脂肪酸的β氧化,也可来自甘油的氧化分解;乙酰CoA在肝中可被转化为酮体向肝外运送,也可作为脂肪酸生物合成及细胞胆固醇合成的基本原料。 3试述人体胆固醇的来源与去路? 来源:?从食物中摄取?机体细胞自身合成去路:?在肝脏可转换成胆汁酸?在性腺,肾上腺皮质可以转化为类固醇激素?在欺负可以转化为维生素D3?用于构成细胞膜?酯化成胆固醇酯,储存在细胞液中?经胆汁直接排除肠腔,随粪便排除体外。 4什么是血浆脂蛋白?试述血浆脂蛋白的分类,来源及生理功能? 血浆脂蛋白是脂质与载脂蛋白结合形成球形复合体,是血浆脂蛋白的运输和代谢形式。.血浆脂蛋白的分类方法有两种:1电泳法:可敬脂蛋白分为乳糜微粒(CM) β-脂蛋白, 前-β脂蛋白和α脂蛋白四类2超速离心法:可将脂蛋白分为乳糜微粒(CM),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低密度脂蛋白(LDL)和高密度脂蛋白(HDL)四类,分别相当于电泳分离的CM、前β-脂蛋白、β-脂蛋白和α-脂蛋白四类。各种血浆脂蛋白的来源主要生理功能如下:?CM由小肠黏膜细胞合成,功能是转运外源性甘油三酯和胆固醇;?VLDL由肝细胞合成、分泌,功能是转运内源性甘油三酯和胆固醇;?LDL由VLDL在血浆中转化而来,功能是转运内源性胆固醇,即将胆固醇由肝转运至肝外组织;?HDL主要由肝细胞合成、分泌,功能是逆向转运胆固醇,即将胆固醇由肝外组织转运到肝。 1、酶的催化作用有何特点, ?具有极高的催化效率,如酶的催化效率可比一般的催化剂高10 8~1020倍;?具有高度特异性:即酶对其所催化的底物具有严格的选择性,包括:绝对特异性、相对特异性、立体异构特异性;?酶促反应的可调节性:酶促反应受多种因素的调控,以适应机体不断变化的内外环境和生命活动的需要。 2、距离说明酶的三种特异性(定义、分类、举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