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与整理 - 中学语文试卷测试题1544

九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与整理 - 中学语文试卷测试题1544
九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与整理 - 中学语文试卷测试题1544

九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与整理-中学语文试卷测试题

一、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解说

1.《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又叫《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相传为左丘明所作,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各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齐与鲁是春秋时期的邻国,当时齐强鲁弱,鲁国处于防御地位,本文记叙了曹刿向鲁庄公建议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终于战胜齐国的故事。阐明了作战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胜的道理,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赞颂了曹刿的爱国之情。

2.《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战国时齐国人。讽,讽谏,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齐王,指齐威王。纳,采纳,接受。谏,一般是指臣对君、下级对上级直言规劝,使之改正错误。本文选自《战国策?》,相传是战国时期各国史官或策士辑录,西汉时,经刘向整理,共33篇,是一部国别体史书。《战国策》的基本内容是记载战国时代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其有关谋议或辞说。本文记叙了邹忌从与徐公比美之事中悟出了治国的道理,进而以比美之事设喻,讽谏齐王纳谏,使齐国大治的故事,说明只有虚心听取真实的意见,做到“纳谏除蔽”,才能把事情办好。

3.《孟子》二章《孟子》是记录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轲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理论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说明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和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道理。《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本文以鱼和熊掌为喻,论述了人生的选择,应以“义”为重,必要时要“舍生而取义”,同时批判了那些见利忘义的人。

4.《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主张清静无为,今本《列子》八篇,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本文是一则具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只要不怕困难,坚持斗争,就能获得事业上的成功。

5.《出师表》选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东汉末年隐居邓县隆中,后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蜀汉政权建立后,任丞相。表,臣写给君主的奏章。公元227年,诸葛亮准备出师伐魏,夺取中原,出发前给后主刘禅写了这篇奏章。表中,诸葛亮从当前形势出发,劝说后主继承先帝遗志,提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条建议,接着追述以往经历,表达“报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最后再向后主提出“咨诹善道,察纳雅言”的殷切希望。

二、通假字

1.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徧通“遍”,遍及,普遍)

2.邹忌修八尺有余(有通“又”,连接整数和零数)

3.徐公来,孰视之(孰通“熟”,仔细)

4.故患有所不辟也(辟通“避”,躲避)

5.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通“辨”,辨别)

6.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与通“欤”,语气词)

7.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得通“德”,感激)

8.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

9.衡与虑(衡通“横”,梗塞,不通顺)

10.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弼)

11.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指通“直”,直接)

1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通“返”,往返)

13.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

14.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

15.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厝通“措”,放置)

16.无陇断焉(陇通“垄”,高而不相连的山冈)

17.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简通“拣”,挑选)

18.必能裨补阙漏(阙通“缺”,缺点)

19.尔来二十有一年矣(有通“又”,连接整数和零数)

20.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见通“现”,出现)(三)一词多义

1.间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

②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

2.属①忠之属也(种类,类)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

3.加①弗敢加也(虚夸)

②而山不加增(增加)

4.上①受上赏(名词,上等)

②上书谏寡人者(动词,送上、进献)

5.下①乃下令(动词,颁布、下达)

②受下赏(名词,下等)

6.若①干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动词,及、比得上)

②门庭若市(动词,如、像)

7.有①邹忌修八尺有余(通“又”)

②欲有求于我也(动词,与“无”相对)

8.朝①朝服衣冠(名词,早晨)

②于是入朝见威王(名词,朝廷)

③能谤讥于市朝(名词,官府的大堂)

④皆朝于齐(动词,朝拜)

9.孰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谁,哪一个,疑问代词)

②徐公来,孰视之(通“熟”,仔细,形容词)

10.为①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做,动词)

②乡为身死而不受(是,动词)

③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前一个,为了,介词;后一个,做、接受,动词)

11.得①两者不可得兼(能够,动词)

②得之则生(得到、获得,动词)

③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德”,感恩)

12.亡①国恒亡(灭亡,动词)

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逃跑,动词)

③河曲智叟亡以应(副词,通“无”,没有)

13.曾①曾不若孀妻弱子(副词,竟然,连…都)

② 曾益其所不能(动词,通“增”,增加)

14.诸①投诸渤海之尾(兼词,之于)

②诸将皆失色(众、各位)

15.遗①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留给,动词)

②深追先帝遗诏(指死去的人留下的,名词)

16.所以①此先汉所以兴隆也(……的原因)

②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用来……的)

(四)古今异义

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专,古义:独自专有、独占今义:专心、专一)

2.一鼓作气,再而衰(再,古义:第二次今义:又一次)

3.窥镜自视(窥,古义:照今义:从小孔或缝隙里偷偷看)

4.寡助之至,亲戚畔之(亲戚,古义:指父母兄弟姐妹在内的至亲今义:专门指族外有婚姻关系的亲戚)

5.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池,古义:护城河今义:水池、池塘)

6.而后喻(喻,古义:明白,了解今义:比喻)

7.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古义:身份低微,出身鄙野今义:言行恶劣)

8.由是感激(感激,古义:感动,激动今义:感谢)

9.此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所以,古义:用来…的原因今: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

10.临表涕零(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11.又何间焉(间,古义:参与今义:隔开,中间,空间)

12.肉食者鄙(鄙,古义:目光短浅今义:轻视、看不起)

13.牺牲玉帛(牺牲,古义: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今义:为正义事业舍弃生命)

14.小大之狱(狱,古义:案件今义:监狱)

15.可以一战(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许可,可能)

16.今齐地方千里(地方,古义:土地方圆今义:指某一地区、区域)

17.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钟,古义:古代一种量器今义:计时器具)

18.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方,古义:方圆今义:方向或形状)

19.河阳之北(河,古义:黄河今义:泛指所有河流)

20.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古义:竟然,连……都今义:曾经)

2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秋,古义:时刻今义:一年四季中的一个季节)

22.诚宜开张圣听(开张,古义:扩大今义:店铺开始营业)

23.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痛恨,古义:痛心遗憾今义:深切地憎恨)

(五)词类活用

1.小信未孚,神弗福也(福:福气,名词用作动词,赐福)

2.公将鼓之(鼓:一种打击乐器,名词用作动词,击鼓)

3.朝服衣冠(服:用作动词,穿戴)

4.吾妻之美我者(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美,即“认为……美”)

5.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私:用作动词,偏爱)

6.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名词作状语,当面)

7.所以动心忍性(动:惊动,这里是使动用法,使……惊动)(忍:坚韧,使动用法,使……坚韧)

8.苦其心志(苦:困苦,使动用法,使……感到痛苦)

9.劳其筋骨(劳:劳累,使动用法,使……劳累)

10.饿其体肤,空乏其身(饿:饥饿,使动用法,使……忍受饥饿)

(空乏:资财缺乏,使动用法,使……受到贫困之苦)

1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入:动词作名词,在国内;出:动词作名词,在国外)

12.惩山北之塞(惩:形容词用作动词,以……为苦)

13.吾与汝毕力平险(险: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14.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名词作状语,用箕畚)

15.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光:名词作动词,发扬光大)(恢弘:形容词作动词,发扬扩大)

16.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忠善:形容词作名词,忠善之事)

17.先帝称之曰能(能:名词作动词,有才能)

18.亲贤臣,远小人(亲:形容词作动词,亲近;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

19.攘除奸凶(奸凶:形容词作名词,奸诈凶恶的敌人)

20.此皆良实(良实:形容词作名词,善良诚实的人)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