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换机的发展史

合集下载

#1、网络基础知识-GSM移动通信基础简介

#1、网络基础知识-GSM移动通信基础简介

维护测试功能;
障碍检测及处理功能;
系统状态监视功能;
系统实时控制功能;
局数据的修改;
性能管理;
用户跟踪; 告警;
维护优化的必备工具
话务统计功能等。谢谢! Nhomakorabea AUC:用于产生为确定移动客户的身份和对呼叫保密所需鉴权、加 密的三参数(随机号码RAND,符合响应SRES,密钥Kc)的功能实 体。
EIR:也是一个数据库,存储有关移动台设备参数。主要完成对移 动设备的识别、监视、闭锁等功能,以防止非法移动台的使用。
短消息中心(SC) :提供短消息业务。在GSM网络中移动用户和 固定用户之间或移动用户和移动用户之间发送讯息长度较短的信息。
特点: 频率利用率较高; 组网灵活; 网络复杂。
637
2
9
5
11 12
5 1 10
8
4
10 13 6
32
6
9
7 12
5
8
蜂窝理论
1. 网络无线设计时,将基站发射功率降低; 2. 每一个基站覆盖 范围缩小,原 先由一个基站覆盖的区域; 3. 现在由多个基站覆盖,整个网络图如同蜂窝一般。
频率复用
若干个小区簇彼此邻接组成蜂窝式服务区域; 每个小区簇内的配置可以重复:
1. 终端:完成话音编码、信道编码、信息加密、信息的调制和解调、 信息发射和接收。
2. 语音和数据传送 3. 长效电池 4. 重量轻,携带方便 5. 其他增强功能:拍照、MP3、美观、智能。。。
6. SIM card:也称作智能卡,存有认证客户身份所需的所有信息,并 能执行一些与安全保密有关的重要信息,以防止非法客户进入网 路。
A接口
BSC 功能

20.1现代顺风耳:电话

20.1现代顺风耳:电话

电流把信息传到远方
振动
变化的电流
振动
动圈式话筒与扬声器
1、扬声器里,有一个线圈,镶嵌在环形磁体的空隙里,当有音频电流通过时, 就产生一个随电流规律变化的磁场,和环形磁体的共同作用下,使线圈带电 音膜振动,发出声音,工作过程是把电能转化为机械能(振动)。 2、动圈式话筒的构造和扬声器基本相似,工作过程相反,由声音——音膜振 动——切割磁力线——产生音频电流。
(2)数字信号 以电报信号为例:用点“ · ”和画“—” 的组合代 表各种数字,一定的数字组合代表一个汉字。
1 ·---- 2 ··--- 3 ···-- 4 ····-
5 ·····
……
A ·- B -··· C -·-· D -··
E·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发声、发光的长短,电压、电流的有无,数字 0和1,磁体的N、S极等不同符号信息都可组成数字 信号。
手机发展历史
模拟信号
数字信号
1964年,贝尔实验室发明了实用的按 键式电话。 1969年,程控电话交换机开始使用。 1992年,貝尔实验室开发出装在普通 电话线上的全自动彩色可视电话机。
电话的基本结构
碳粒电话工作原理
碳粒电话筒,利用声音震动话筒里边松散的碳 粒.因为碳粒接触程度的变化,产生不同的电阻, 因此流过碳粒的电流因受到震动而改变,在另一端, 由变化的电流转换为声音。
20.1现代顺风耳 电话
人教版 第21章 电磁波
人类的通信历史
古代通讯
飞鸽传书、政府配置的驿站、民间代捎书信以 特 殊声音,如钟声,鼓声,鞭炮声等传递信息以 灯光,火光,如孔明灯,烽火等传递信息
现代通讯
有线通信:电话、电报、电视 无线通信:收音机、对讲机 数字化通信:互联网、数字电视 纸张通信:书信、报纸

中国固定电话发展史

中国固定电话发展史

中国固定电话发展史随着1900年中国第一部市内电话在南京问世,上海和南京的清政府电报局开办了市内电话,当时的电话只有16部。

1958年中国已经能够独自制造十二载波电话设备;1960年纵横制自动交换机在上海投入使用;1969年北京可以打长途电话了;1982年投币式的公用电话亭在北京的闹市街头投入使用;同年冬天,中国首次引入程控交换机,标志着中国电话步入程控电话时代。

中国固定电话的发展史也是中国近现代史的一面镜子,目前中国的固定电话用户数已经超过了4亿。

现如今,IP 电话的话吧已经非常普遍,打长途电话非常省钱;很多人与国外的亲友通话都用的是网络电话,如Skype 等,每分钟十几块钱的国际长途用网络电话只需要几分钱即可。

IP 电话的原理并不是很复杂,以Skype 呼叫固定电话用户为例,如图1.15所示。

用户在电脑上先登录Skype 的客户端,然后拨打对方的号码,对方接通后,话音通过电脑的麦克和声卡处理,将语音进行数字量化编码压缩后,信号先传送到离目的地路由最短的一个电话网关。

在电话网关中,信号将进行模数转换,接着连接到对方的电话号码,双方就可以通过网络电话来实现通话了。

讲了这么多的电话,那么大家知道电话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吗?相信大部分人都会默认电话为中国人造的词。

其实电话是从日本传过来的,日本人将英文telephone 意译为电话。

中国人开始的时候把电话音译为“德律风”,后来留日学生给家乡写的一封长信中提到建议将德律风改为更加形象的电话,值得一提的是鲁迅也在此信中署了名。

其实当时从日本传过来的词不止是电话,还有很多现在正在用的学术和技术词语,比如阶级、学士、博士、社会主义、无产阶级等,这主要是由于当时日本比中国学习西方的科技人文知识更积极更快所造成的。

电话的发明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当时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在中国能看到电话的影子最早是在1900年的南京,下面看下电话的基本原理。

图1.15 Skype 登录界面第1章移动通信的前世今生·3·两个电话要进行通话,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用一根线把两个电话连起来,小时候玩的两个人拿两个话筒,中间用绳连起来,抻紧了,就能实现通话了。

通信发展史

通信发展史

参考材料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不同轨道的卫星轨迹示意
MEO
移动通信
20世纪80年代,基于FDMA的第一代模拟系统
北美AMPS、N-AMPS;英国TACS;日本JTAC;北欧NMT。
(1G)
20世纪90年代,基于TDMA和CDMA的第二代数字系统 北美D-AMPS(EIA/TIA IS-136);欧洲GSM;日本JDC。(2G)
当今通信热点举例
卫星通信 移动通信 多媒体通信 用户接入 全光网
卫星通信
1982年 国际海事通信组织开通由四颗地球同步卫星 组成的INMARSAT系统,实现全球移动通信。 1998年 中、低轨道的卫星系统得以研究成功并陆续 开通,其中有 美国Motorala公司的铱星(Iridium)系统 美国LORAL公司的全球星(Global Star)系统 国际海事通信组织的ICO系统 1999年 国际卫星组织发射电视直播卫星、应用于高 速信息公路。
通信发展简史(2)
1907年,电子管问世,通信进入电子信息时代 1915年,横贯大陆电话开通; 实现越洋语音连接 1918年,调幅无线电广播、超外差式接收机问世 1925年,开通三路明线载波电话,开始多路通信 1936年,调频无线电广播开播 1937年,雷沃斯发明脉冲编码调制,奠定了数字通信基础 1938年,电视广播开播 20世纪40年代二战期间,雷达与微波通信得到发展 1946年,第一台数字电子计算机问世 1947年,晶体管在贝尔实验室问世,为通信器件的进步创造 了条件
形成跨行业、跨地区的计算机互联网
由单一通信网发展为综合业务数据通信网
ISDN以及电信、电视、数据多网合一
网络交换技术由电路交换发展为分组交换和信元交换

近现代通信简史

近现代通信简史

近代通信的发展
20世纪30年代,信息论,预测论,统计 论获得了一系列的突破。
1935年发明模拟黑白广播电视。 1947年,发明大容量微波接力。 1956年,发明欧美长途海底电话电缆传
输系统。 1957年发明电话线数据传输。 1958年发明集成电路(IC)。
近代通信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以后,元件,光纤,收音 机,电视机,计算机,广播电视,数字通 信业大发展。
中包括欧洲的WCDMA,美国的CDMA2000和中国的 TD-SCDMA(该标准于1998年向ITU提交,于2001年 被3GPP接纳为3G标准) 2007年ITU又将WiMAX补选为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
计算机互联网络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爆发增长的互联网,彻底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和 生活习惯。
近代通信的发展
电报和电话开启了近代通信的历史,但是 当时都是小范围的应用,在第一次世界大 战以后,发展速度有所加快。
1901年,意大利工程师马可尼使用他发 明的火花隙无线电发报机,成功发射穿越 大西洋的长波无线电信号,并因此于 1908年获得诺贝尔奖。
1919年,发明纵横式自动交换机。 1930年,发明传真,超短波通信。
1962年,同步卫星发射。 1969年,形成模拟彩色电视标准:NTSC,
PAL和SECAM 1972年发明光纤。
当代通信:移动通信和互联网时代
目前,全球范围内,已形成数字传输,程 控电话交换通信为主,其他非主意通信为 辅的综合电信通信系统。
手机上网用户也接近1.2亿。
出内含TCP/IP协议的UNIX软件协议。 1989年原子能研究组织(CERN)发明万维网(WWW)。 1991年,美国政府决定把Internet主干网交给私人经营。 1996年美国提出“下一代Internet计划” *自1996年开始至2008年底,中国互联网网民数量已经达到2.98亿,

电学发展史

电学发展史

1.公元前的琥珀和磁石希腊七贤中有一位名叫泰勒斯的哲学家。

公元前600年前后,泰勒斯看到当明的希腊人通过摩擦琥珀吸引羽毛,用磁钱矿石吸引铁片的现象,曾对其原因进行过一番思考。

据说他的解释是:“万物皆有灵。

磁吸铁,故磁有灵。

”这里所说的“磁”就是磁铁矿石。

希腊人把琥珀叫做“elektron”(与英文“电”同音)。

他们从波罗的海沿岸进口琥珀,用来制作手镯和首饰。

当时的宝石商们也知道摩擦琥珀能吸引羽毛,不过他们认为那是神灵或者魔力的作用。

在东方,中国人民早在公元前2500年前后就已经具有天然的磁石知识。

据《吕氏春秋》一书记载,中国在公元前1000年前后就已经有的指南针,他们在古代就已经用磁针来辨别方向了。

2.磁,静电通常所说的摩擦起电,在公元前人们只知道它是一种现象。

很长时间里,关于这一种现象的认识并没有进展。

而罗盘则在13世经就已经在航海中得到了应用。

那时的罗盘是把加工成针形的磁铁矿石放在秸秆里,使之能浮在水面上。

到了14世纪初,又制成了用绳子把磁针吊起来的航海罗盘。

这种罗盘在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以及1519年麦哲伦发现环绕地球一周的航线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磁,静电与吉尔伯特英国人吉尔伯特是伊丽莎白女王的御医,他在当医生的同时,也对磁进行了研究。

他总结了多年来关于磁的实验结果,于1600年出了一本取名为《论磁学》的书。

书中指出地球本身就是一块大磁石,并且阐述了罗盘的磁倾角问题。

吉尔伯特还研究了摩擦琥珀吸引羽毛的现象,指出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琥珀上,而且存在于硫磺,毛皮,陶瓷,火漆,纸,丝绸,金属,橡胶等是摩擦起电物质系列。

把这个系列中的两种物质相互摩擦,系列中排在前面的物质将带正电,排在后面的物质将带负电。

那时候,主要的研究方法就是思考,而他主张真正的研究应该以实验为基础,他提出这种主张并付诸实践,在这点上,可以说吉尔伯特是近代科学研究方法的开创者。

(2)雷和静电在公元前的中国,打雷被认为是神的行为。

通信发展史

通信发展史

转盘电话
1981年,国家开始对普通百姓开放电话安装政策。 也正是这一年,转盘式的电话走进寻常百姓家,虽然样 子古板,拨号麻烦,但是拥有一部电话的家庭是少之又 少。
BB机
1983年,上海开通国内第一家寻呼台,BP机进入中国。传呼机
刚出现的时候,谁要是有部传呼机,那是很叫人羡慕的,当时
人们把它又叫“寻呼机”,BB机,BP机,能拥有一部传呼机成 为当时很多人的一大心愿。
5G就在不远的将来
2G (GSM数字移动通信)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大哥大”已不再流行了,黑白屏手机推出来 后,因携带方便、价格实惠,迅速被众多人接受,正式进入老百 姓生活,进入了商人的生意洽谈中。
GSM使移动通信进入了一个新的里程
中国第一个 GSM电话的 诺基亚2110
第一款全中文手 机——摩托罗拉
CD928+
第一款进入中国大陆的 GSM手机——爱立信
飞鸽传书 信号弹 弓箭射书,飞镖传书 顺河漂书
近代通讯工具
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 电报、电话的发有,电 磁波的发现,人类通信 领域产生了根本性的巨 大变革,从此,人类的 信息传递可以脱离常规 的视听觉方式,用电信号 作为新的载体,同此带 来了一系列铁技术革新, 开始了人类通信的新时 代。
老电话与电报机
通信发展史
通讯工具发展史
古代通信工具 近现代通信工具 现代通信工具
古代通讯工具
古代信息传递:烽火与邮驿
烽火台
烽火台早在公元前 800年的周朝,就已 经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这些烽火台一个接一 个,从新疆,青海, 甘肃敦煌,一直排到 了三海关。
邮驿
公元前200多年的汉代,中国的官方通信,又开始出现 了邮驿。邮驿只管官府衙门的信件,普通老百姓要想寄 封信就难了。

中国铁路通信技术发展历史

中国铁路通信技术发展历史

中国铁路通信技术发展历史1877年在中国台湾架设了我国第一条路上电报线。

1881年中国自办铁路—唐胥铁路开通,迈出了中国自办铁路通信的第一步,当时采用了西门子莫尔斯电报机,作为站间闭塞和通信联络之用。

1881年清政府批准修建的全长1536千米,途经河北、山东、江苏三省的津沪电报线建成通报,揭开了中国较大规模电信建设的序幕。

1896年唐胥铁路电报线上开通了风拿波式电话。

1899年唐胥铁路开始使用磁石电话。

1918年唐胥铁路开始使用自动电话。

上世纪50年代对称电缆通信技术率先在宝鸡—凤州电气化铁路上实现。

上世纪60年代我国第一代小同轴电缆在成都—昆明铁路首先使用。

上世纪80年代新建的大同—秦皇岛铁路线采用了从多个国家引进的光数字通信系统,首次在我国建成长400多千米的干线光缆,并组成了铁路通信的第一个完整的数字岛。

上世纪90年代铁路通信采用同步数字系统通信技术,并在京九线2500公里线路上一次建成622Mbit/s的光通信系统。

通信技术的进步能促使铁路运输效率提高,因此在铁路历史发展过程中,先进的通信技术被不断采用。

100多年中国铁路通信技术的发展史大致可分为3个时期。

一、以架空明线为主的建设和技术发展时期从1876年到20世纪60年代,我国铁路通信主要采用架空明线。

这一时期经历了建国前后近100年之久,从技术发展看大致可划分为以下3个阶段。

1.铁路通信的初创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从简单的单线弯钩通信电线路逐步发展为双线横担线路;从以电报通信为主逐步发展为电报、电话并用,且以双线电话通信为主。

中国铁路初创时期,铁路通信线路十分简陋。

在电话发明后,1896年我国京奉铁路开始在电报线上开通风拿波式电话,1899年开始采用磁石电话作为各站电话。

采用电话比采用电报联络更为方便、快捷,缩短了联系时间,相应提高了运输效率。

为进一步适应铁路运输增长的需要,20世纪初,一些铁路开始改造通信线路,增设了行车管理和调度指挥用的铜电话线,提高了电线路的技术标准,增加了线条数量,逐步从以电报通信为主转为电话、电报并用,并以音频电话通信为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交换机“前世”——技术发展史
起源
“交换机”是一个舶来词,源自英文“Switch,原意是“开关”,我国技术界在引入这个词汇时,翻译为“交换”。

在英文中,动词“交换”和名词“交换机”是同一个词(注意这里的“交换”特指电信技术中的信号交换,与物品交换不是同一个概念)。

1993年,局域网交换设备出现,1994年,国内掀起了交换网络技术的热潮。

其实,交换技术是一个具有简化、低价、高性能和高端口密集特点的交换产品,体现了桥接技术的复杂交换技术在OSI参考模型的第二层操作。

与桥接器一样,交换机按每一个包中的MAC地址相对简单地决策信息转发。

而这种转发决策一般不考虑包中隐藏的更深的其他信息。

与桥接器不同的是交换机转发延迟很小,操作接近单个局域网性能,远远超过了普通桥接互联网络之间的转发性能。

交换技术允许共享型和专用型的局域网段进行带宽调整,以减轻局域网之间信息流通出现的瓶颈问题。

现在已有以太网、快速以太网、FDDI和ATM技术的交换产品。

类似传统的桥接器,交换机提供了许多网络互联功能。

交换机能经济地将网络分成小的冲突网域,为每个工作站提供更高的带宽。

协议的透明性使得交换机在软件配置简单的情况下直接安装在多协议网络中;交换机使用现有的电缆、中继器、集线器和工作站的网卡,不必作高层的硬件升级;交换机对工作站是透明的,这样管理开销低廉,简化了网络节点的增加、移动和网络变化的操作。

利用专门设计的集成电路可使交换机以线路速率在所有的端口并行转发信息,提供了比传统桥接器高得多的操作性能。

如理论上单个以太网端口对含有64个八进制数的数据包,可提供14880bps的传输速率。

这意味着一台具有12个端口、支持6道并行数据流的“线路速率”以太网交换器必须提供89280bps的总体吞吐率(6道信息流X14880bps/道信息流)。

专用集成电路技术使得交换器在更多端口的情况下得以实现上述性能,其端口造价低于传统型桥接器。

人工交换
电信号交换的历史应当追溯到电话出现的初期。

当电话被发明后,只需要一根足够长的导线,加上末端的两台电话,就可以使相距很远的两个人进行语音交谈。

电话增多后,要使每个拥有电话的人都能相互通信,我们不可能每两台电话机之间有拉上一根线。

于是人们设立了电话局,每个电话用户都接一根线到电话局的一个大电路板上。

当A 希望和B通话时,就请求电话局的接线员接通B的电话。

接线员用一根导线,一头插在A 接到电路板上的孔,另一头插到B的孔,这就是“接续”,相当于临时给A和B拉了一条电话线,这时双方就可以通话了。

当通话完毕后,接线员将电线拆下,这就是“拆线”。

整个过程就是“人工交换”,它实际上就是一个“合上开关”和“断开开关”的过程。

因此,把“交换”译为“开关”从技术上讲更容易让人理解。

电路程控交换机
人工交换的效率太低,不能满足大规模部署电话的需要。

随着半导体技术的发展和开关电路技术的成熟,人们发现可以利用电子技术替代人工交换。

电话终端用户只要向电子设备发送一串电信号,电子设备就可以根据预先设定的程序,将请求方和被请求方的电路接通,并且独占此电路,不会与第三方共享(当然,由于设计缺陷的缘故,可能会出现多人共享电路的情况,也就是俗称的“串线”)。

这种交换方式被称为“程控交换”。

而这种设备也就是“程控交换机”。

由于程控交换的技术长期被发达国家垄断,设备昂贵,我国的电话普及率一直不高。

随着当年华为、中兴通讯等企业陆续自主研制出程控交换机,电话在我国得到迅速地普及。

目前,语音程控交换机普遍使用的通信协议为七号信令(Signalling System No.7)
以太网交换机
随着计算机及其互联技术(也即通常所谓的“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太网成为了迄今为止普及率最高的短距离二层计算机网络。

而以太网的核心部件就是以太网交换机。

不论是人工交换还是程控交换,都是为了传输语音信号,是需要独占线路的“电路交换”。

而以太网是一种计算机网络,需要传输的是数据,因此采用的是“分组交换”。

但无论采取哪种交换方式,交换机为两点间提供“独享通路”的特性不会改变。

就以太网设备而言,交换机和集线器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当A发信息给B时,如果通过集线器,则接入集线器的所有网络节点都会收到这条信息(也就是以广播形式发送),只是网卡在硬件层面就会过滤掉不是发给本机的信息;而如果通过交换机,除非A通知交换机广播,否则发给B的信息C绝不会收到(获取交换机控制权限从而监听的情况除外)。

目前,以太网交换机厂商根据市场需求,推出了三层甚至四层交换机。

但无论如何,其核心功能仍是二层的以太网数据包交换,只是带有了一定的处理IP层甚至更高层数据包的能力。

光交换
光交换是人们正在研制的下一代交换技术。

目前所有的交换技术都是基于电信号的,即使是目前的光纤交换机也是先将光信号转为电信号,经过交换处理后,再转回光信号发到另一根光纤。

由于光电转换速率较低,同时电路的处理速度存在物理学上的瓶颈,因此人们希望设计出一种无需经过光电转换的“光交换机”,其内部不是电路而是光路,逻辑原件不是开关电路而是开关光路。

这样将大大提高交换机的处理速率。

交换机“今生”——发展前景
作为局域网的主要连接设备,以太网交换机成为应用普及最快的网络设备之一。

随着交换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太网交换机的价格急剧下降,交换到桌面已是大势所趋。

如果你的以太网络上拥有大量的用户、繁忙的应用程序和各式各样的服务器,而且你还未对网络结构做出任何调整,那么整个网络的性能可能会非常低。

解决方法之一是在以太网上添
加一个10/100Mbps的交换机,它不仅可以处理10Mbps的常规以太网数据流,而且还可以支持100Mbps的快速以太网连接。

如果网络的利用率超过了40%,并且碰撞率大于10%,交换机可以帮你解决一点问题。

带有100Mbps快速以太网和10Mbps以太网端口的交换机可以全双工方式运行,可以建立起专用的20Mbps到200Mbps连接。

不仅不同网络环境下交换机的作用各不相同,在同一网络环境下添加新的交换机和增加现有交换机的交换端口对网络的影响也不尽相同。

充分了解和掌握网络的流量模式是能否发挥交换机作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因为使用交换机的目的就是尽可能的减少和过滤网络中的数据流量,所以如果网络中的某台交换机由于安装位置设置不当,几乎需要转发接收到的所有数据包的话,交换机就无法发挥其优化网络性能的作用,反而降低了数据的传输速度,增加了网络延迟。

除安装位置之外,如果在那些负载较小,信息量较低的网络中也盲目添加交换机的话,同样也可能起到负面影响。

受数据包的处理时间、交换机的缓冲区大小以及需要重新生成新数据包等因素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使用简单的HUB要比交换机更为理想。

因此,我们不能一概认为交换机就比HUB有优势,尤其当用户的网络并不拥挤,尚有很大的可利用空间时,使用HUB更能够充分利用网络的现有资源。

交换机设备的发展是迅速的,因为网络的发展容不得其慢下脚步,交换机的配置和性能影响着网络之间联系,所以请读者多多关心交换机的动态,其更新频率是很高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