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性话语分析在翻译政治演说和访谈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语料库语言学在批评话语分析中的作为空间

语料库语言学在批评话语分析中的作为空间

语料库语言学在批评话语分析中的作为空间一、本文概述随着语言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语料库语言学作为一种新兴的研究方法,已经在多个语言学分支中展现出其独特的价值。

特别是在批评话语分析领域,语料库语言学的应用不仅丰富了研究手段,也为揭示语言背后的社会、文化和政治因素提供了新的视角。

本文旨在探讨语料库语言学在批评话语分析中的作为空间,分析其在该领域的具体应用及其所带来的影响。

本文首先将对语料库语言学和批评话语分析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明确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在此基础上,将详细介绍语料库语言学在批评话语分析中的应用,包括语料库的选择与构建、数据分析方法以及研究结果的解读等方面。

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本文将展示语料库语言学如何揭示话语背后的权力关系、意识形态和社会偏见,从而增强批评话语分析的说服力和可信度。

本文还将探讨语料库语言学在批评话语分析中的局限性和挑战,如语料库的代表性、数据分析的客观性以及研究结果的解释力等问题。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讨论,本文旨在为语料库语言学在批评话语分析中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益的思考和建议。

本文旨在全面梳理和分析语料库语言学在批评话语分析中的作为空间,以期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文也期望通过这一研究,能够促进语料库语言学和批评话语分析之间的跨学科交流,推动语言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

二、语料库语言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语料库语言学是一门基于大量真实语言数据的语言学研究方法,其基本原理和方法在批评话语分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语料库语言学的核心在于使用计算机技术对大量的语言数据进行收集、处理和分析,以揭示语言的实际使用情况和规律。

语料库语言学强调语料的真实性和代表性。

在批评话语分析中,研究者需要选择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语料,以确保分析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这些语料可以来自于各种媒体、领域和语境,如新闻报道、政治演讲、社交媒体等,以全面反映语言的实际使用情况。

语料库语言学注重量化分析和统计方法的应用。

戴维·卡梅伦就职演讲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戴维·卡梅伦就职演讲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听 者 的意 识 形 态 。 些 包 含 了新 上 任 的 首 相 的意 识 形 态 : 这
唐 纳 德 ・ 梅 伦 是 英 国 新 上 任 的 首 相 ,于 2 1 卡 0 0年 5月 1 日上任 ) 的就 职 演 讲 作 为 语 料 , 批 评 性 话 语 分 析 的 角 度 从 对 其 进 行 分 析 。试 图 通 过 分 析 寻 找 语 言 与社 会 实 践 之 间 的 关 系 . 映语 篇 中所 体 现 的 隐 藏 的 意 识 形 态 , 示 成 功 反 揭 的 政 治 演 讲 的 秘 密 , 同时 也 告 诫 读 者 在 听 到 此 类 政 治 演 讲 时 要 带 着 批 评 的 态 度 , 有 批 评 的意 识 。 具
南 昌高专 学报 2 1 0 2年第 2期 ( 第 9 总 9期 ) 2 1 0 1年 4月 出版 JunlfNac agC lg No (u 9 ) A r 0 2 ora o n hn ol e e . S m 9 p. 1 2 2
戴维・ 卡梅伦就职演讲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熊 罗 莉
( 西师范大学 , 西 江 江 南昌 30 2 ) 3 0 2

要 : 批 评 性 话语 分析 角度 对 戴 维 ・ 从 卡梅 伦 就 职 演 说 进 行 分 析 , 以揭 示其 中 隐含 的政 治 意 图 和 意 识 形 态
意义. 并探 讨 语 篇 与 意识 形关键 词 : 治 演讲 ; 评 性 话语 分 析 ; 言 ; 识 形 态 与权 势 政 批 语 意 中 图分 类号 : O H 文 献 标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8 7 5 ( 0 2 0 - 0 0 0 1 0 — 3 4 2 1 )2 0 5 - 2
( ) 物 性 。及 物 性 是 一 个 极 其 富 有 说 服 力 的 系统 : 1及

CDA批判性话语分析和翻译学习

CDA批判性话语分析和翻译学习

CDA can be defined as being fundamentally interested in analysing opaque非明面的 as well as transparent structural relationships of dominance, discrimination, power and control as manifested in language. In other words, CDA aims to investigate critically social inequality as it is expressed, constituted, legitimized, and so on, by language use (or in discourse).
•Contents
•1.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CDA) •2.Norman Fairclough and His Theory •3.CDA and TS •4.Cases •5.Summary
• 1.批评性话语分析是由20 世纪70 年代末开创的批判语言学发展而来的, 旨在通过对大众语篇的分析来揭示意识形态对语篇的影响以及语篇对意识 形态的反作用。
•5.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and visible branches of discourse analysis.
•6.Draw from linguistic theory and social theory in order to examine ideologies and power relations involved in discourse.
• 2.批评性话语分析将意识形态视为人们“理解世界, 整理归纳经验时所持 有的总的观点和看法”,并试图通过对语言层面的深入分析来揭示社会生 活中为大众所忽视而又无处不在的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

奥巴马就职演说批评话语分析

奥巴马就职演说批评话语分析

奥巴马就职演说批评话语分析本文以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基础,利用Fairclough的三维分析框架,对奥巴马的就职演说进行批评性话语分析,探讨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及物性、转换、分类和情态系统的分析,揭示出奥巴马如何使用多种语言策略,表达其观点和意志,如何操控大众的意识形态,帮助其实现政治目的。

标签:批评话语分析;及物性;转换;分类;情态引言批评话语分析或批评语篇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是批评语言学(Critical Linguistics)的一个分支,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首先在英国兴起的一种话语分析的方法。

它从语言学、社会学和传播学的角度出发,对“公众语篇”(public discourse)进行分析,研究语言、权利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旨在透过表面的语言形式,揭示“语篇中含而不露的意识形态意义,尤其是那些被人们习以为常的偏见、歧视和对事实的歪曲,并解释其存在的社会条件和在权力斗争中的作用。

”(辛斌,2002)一、批评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批评话语分析的哲学基础是法兰克福学派(Frankfurt School)及其后继者新法兰克福学派(Neo-Frankfurtians)所倡导的“批判性社会理论”。

该学派发展于20世纪30年代,以Herbert Marcuse,Faucoult等人为代表。

他们反对意识形态,认为意识形态支配和控制着人们的心理,阻碍人的自我解放。

电视、报刊杂志、官方文件等大众媒体正是帮助社会对大众进行统治和操控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作为这些大众媒体中介的语言是为意识形态服务的,因此可以对大众媒体中的语言进行分析来研究语言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

换言之,研究语篇中的语言是解读新闻、报刊、官方文件中意识形态作用的有用工具。

批评话语分析的语言学基础建立在现代语言学的各种理论上,主要是以Halliday为代表的系统功能语言学(Systemic-Functional Linguistics)。

谈批评性话语分析在语篇中的应用_意识形态

谈批评性话语分析在语篇中的应用_意识形态

谈批评性话语分析在语篇中的应用_意识形态论文导读::批评性语篇分析主要分析大众语篇,以揭示隐藏在语言背后的意识形态意义、语篇的及物性、转换、情态、谈话描述等的选择体现作者的立场、观点、交际意图和社会语境的影响和制约。

本文阐述批评话语分析的概念和在实际语篇中的应用。

论文关键词:新闻语篇,批评性语篇分析,意识形态1 概述批评性语篇分析(批评语言学、批评性语言研究、语言学批评)这一概念首先是由英国语言学家Fowler 等人首先提出的。

批评性话语分析认为,语言并非仅仅是一种客观的传播媒介,也是一种社会实践;“批评语言学”(critical linguistics)倡导对语篇,尤其是“公众语篇”进行批评性分析,其主要目的在于增强人们的“语言意识”意识形态,提高他们对语言运用的鉴赏和批评能力,以便更好地应付当今语言对社会生活越来越广泛的介入而产生的一些问题。

批评性话语分析主要探讨了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批评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大众语篇,如电视、广告、报刊等。

研究的课题包括性别歧视和种族歧视,教育、就业和法律方面的不平等,最终目的是让人理解和揭示社会的不平等并最终抵制这种不平等。

2 批评性语篇分析的主要分析工具韩礼德认为语言必须满足使用者三个方面的需要,即表达主客观世界的经验、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遣词造句和组织语篇.这就是众所周知的语言的三大“纯理功能”(metafunction):“概念”(ideational)功能,“人际”(interpersonal)功能,“语篇”(textual)功能。

概念功能指的是语言对人们在现实世界,包括内心世界中的各种经验或经历的表达龙源期刊。

就是说,语言通过这种功能来反映主观和客观世界中所存在的事物和发生的事件。

人际功能指的是语言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达说话者的身份、地位、态度、动机和他对事物的推断等的功能。

语篇功能指的是把信息和语言成分组织成为连贯的语篇并把它与语境相联系的功能。

《《如何进行批评话语分析_多模态视角概述》(节选)翻译实践报告》范文

《《如何进行批评话语分析_多模态视角概述》(节选)翻译实践报告》范文

《《如何进行批评话语分析_多模态视角概述》(节选)翻译实践报告》篇一《如何进行批评话语分析_多模态视角概述》(节选)翻译实践报告如何进行批评话语分析:多模态视角概述翻译实践报告(节选)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翻译的实践与应用在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本报告主要对《如何进行批评话语分析:多模态视角概述》的翻译实践进行梳理和总结,通过这一节选部分,深入探讨如何运用多模态视角下的翻译方法与技巧,更好地将理论融入实际翻译工作之中。

二、原文解读在解读《如何进行批评话语分析:多模态视角概述》的过程中,原文的多元性和复杂性凸显。

本文涵盖了多模态视角下的批评话语分析的理论框架,强调了话语、媒介与认知的多维度联系。

这些话语包含了不同的观点和思想,体现了跨学科的丰富内涵。

三、翻译方法及技巧在多模态视角下,翻译不仅关注语言层面的转换,更关注视觉、听觉等多种模态信息的处理。

针对此文本的翻译实践,我们采用了以下方法和技巧:1. 词汇选择:在翻译过程中,我们注重词汇的准确性和地道性,力求在传达原文含义的同时,保持语言的流畅和自然。

2. 句式调整:针对原文中复杂的句式结构,我们进行了适当的句式调整,以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使译文更加易于理解。

3. 语境理解: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我们充分考虑了语境因素,以准确把握原文的意图和情感色彩。

4. 视觉辅助:针对原文中的图表、图像等视觉元素,我们进行了相应的翻译和排版,确保视觉信息的准确传递。

四、多模态翻译实践分析在多模态翻译实践中,我们不仅关注语言的转换,还注重其他模态信息的处理。

例如,在处理原文中的图表、图像时,我们采用了以下方法:1. 图像翻译:对于图像信息,我们通过文字说明、添加标注等方式进行翻译,确保读者能够准确理解图像的含义。

2. 音频翻译:对于原文中的音频内容,我们进行了语音转写和文字翻译,确保音频信息的准确传递。

3. 视频翻译:针对视频内容,我们进行了字幕翻译和配音翻译,以实现跨文化传播的无障碍交流。

批评性话语分析

批评性话语分析
识 形 态及 语 言 、权 力和 意识 形 态之 间 的 关 系 。 关 键 词 :批 评 性 话 语 ;语 言 ;话 语


介 绍
自从 2 O世纪 以来学者转到语 言研究在 各种社 会领域 和语言 已经 吸 收了这个关注作为研究社会 的切人点 ,它 已经成为一个显 著的趋势 。有 些 核 心 期 刊论 文 是 关 于 批 评 性 话 语 分 析 应 用 到 特 殊 的话 语 ,但 是 这 是 个 新 的发 展 趋 势 在 国际 语 言学 领 域 。批 评 性 话 语 已经 坚 持 把 话 语 看 做 成社会 实践 的有机组成部分 ,强调社会研究更好 的通过话语 分析 。批评 性话语通过分析语言功能和 已经形成 的社会历史背景来调查 意识形态 和 语言 、权力 和意识形态之 间的关 系。同时 ,批评性话语发现 在话语 中的 不同想法包括 等级 观念 ,权力关 系,种族歧视和性别不平等 这些 已经 在 语言 中被标记 和偏见 意识 到的。这个分析通过批评性话语能 表达语言 的 非 客 观性 和特 殊 表 现 。批 评 性 话 语 分 析 在 下面的段落 中 , 批评性话语 的定义 和一些重要 的概念将 会被分 开 介绍 。


主义 的理论是被罗杰福勒所影响 。马克思 ,这个学派 的代 表。认为社会 理论应该运行去揭示隐形 的意识形态 ,批评理 论的 目的是 为了去记住容 易忘记 的过去 以至 于去寻求解放和解释解放战争的原 因。这 一方面表 明 批评是为 了揭示社会 的不平等性 ,另一方面是为了改变这个不平等性 。
2 .话语

话语在不 同的学科模型有不 同的意思 。语言学把话语 和文本作 为相 同的术语 ,这个前者主要涉及 口语的话语 ,后者主要涉及 书写文本 。社 会学 家和批评分析家是被菲尔克拉夫所影响 的,把话语看作 是特定 阶段 所产生 的陈述并且 紧紧与社会 实践相 联系也 看作为社 会生活 的一部 分。 批评性话语 吸收 了上面 的观点去定义来 自社会实践 的角度 的话语 。根据 批评性话语 ,社会实践是一个社会生活涉及劳动的形式 、身份的认 知和 真实 的呈现 的布局 ,另外 ,它也包括 四种类型 :物质 、社 会 、文化或 者 心理 ,和它是话语在抽象方便 的认知 。

从批评性话语分析窥视新闻翻译中的意识形态操纵

从批评性话语分析窥视新闻翻译中的意识形态操纵

从批评性话语分析窥视新闻翻译中的意识形态操纵摘要新闻报道是一种社会实践,其本质并不是客观公正的,新闻语篇中往往隐含着代表媒体或权力机构的意识形态意义。

本文运用批评话语分析方法的理论基础――Halliday 的功能语法――对英文新闻及其翻译中的意识形态操纵进行分析,揭示了在新闻翻译的过程中无不受到意识形态的制约,为分析意识形态对翻译,特别是新闻翻译的影响提供一些启发和建议。

关键词批评性话语分析意识形态新闻翻译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1 引言批评性话语分析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

批评性话语分析认为,语言并非只是一种客观透明的中立传播媒介,它是一种社会实践,可以从多个角度反映现实,并且通过意识形态的再现来操纵、影响社会过程。

批评性话语分析研究的主要问题是语言与权力、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

翻译长期以来被理解成为纯技术性的语言转换,与价值判断无关,其语言转换表面上看似客观与中立,但实际上掩盖了其翻译背后发起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动机。

作为公共话语的新闻可以反映出其所报道事件背后的社会和文化背景,译者可以通过在翻译的过程中对新闻中所涉及到的人物和事件信息一定程度的操纵来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和社会观。

2 批评性话语分析与意识形态当代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研究是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兴起的批评性语言学和后结构主义理论。

它研究的是社会语境中的语言和语篇,考察重点为语篇生成、传播和接受时的特定的生活和社会历史背景,特别旨在发现和分析语篇中那些人们习以为常而往往察觉不见的隐密的语言结构和特点,批评性话语分析要做的便是提醒人们对它们的涵义进行批评式思考。

批评性话语分析将意识形态定义为人们“在理解世界、整理及归纳经验时所持有的总的观点和看法”(Fowler et al,1979:81)。

话语产生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并且反过来作用于社会实践,这一特点决定了话语具有建构功能(Fowler et al,1979;Fairelough,199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批评性话语分析在翻译政治演说和访谈中的应用摘要:自古以来,语言一直被当权者用作一种精巧的装置来传达思想并控制听者的头脑。

正如冯·戴伊克所言“语言最能使意识形态得以传播,因此,通过检验语言来检验意识形态结构是一个很有效的方法。

”当下的调查采用批评性话语分析方法,这种方法尤其注重费尔克拉夫(1989)所提出的话语分析框架,同时也运用韩礼德提出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概念,试图从大体上阐明在翻译中存在的语言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更具体地说就是揭露潜在的意识形态假设,但无论在源语文本还是在译语文本中这些假设都是不可见的。

以此弄清楚译者有否将自己的意识形态寓于译文当中。

本文的语料包括美国总统布什于2005年至2008年间对伊朗核计划作出的演讲。

数据包含政治性访谈形式的英文原文和8种波斯语译文的目标语文本。

所获结果证实运用批评性话语分析方法来分析原语和目标语可以提醒译者注意原文和译文的体裁规约,社会和情景语境,以及在文本语言学层面概括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关系的形成。

关键词:批评性话语分析,翻译研究,权力关系,意识形态1. 介绍在翻译领域,体裁和文本类型的问题一直以来备受争议。

每一种体裁都有自己的惯例和方法,以区别于其他文本类型。

因此,单纯依靠词汇和结构的选择并不能决定翻译实践中的因素。

为能将原文中说话者的意图高效低传达到目标文本当中,不同的文本类型需要用不同的翻译技巧和策略。

另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文本与其产生的社会情况之间的相互关联性。

所有文本都是根据某些概念、信仰和群体、社区或者民族的意识形态而写就的。

这个问题使得翻译难上加难,因为所选单词和单词的排列及其表现出的结构并非随意选择的,且根据文本所写,其中会有主导思想。

不同体裁和政治文本的翻译会显得更加具有挑战性。

首先,它们看起来像是其它文本类型,但是其中的想法却隐藏在词汇选择后边。

这些文本的结构和信息既复杂又微妙。

通过语言(书面形式或者口头形式),意识形态、态度和感觉就能被传达出来;通过分析演说稿,我们就能探明说话者对一个事件或者现象的思想和情绪。

当我们发现政治家并非总能阐释清楚自己思想和意图的时候,调查政治家的评论和注释就变得尤为必要了。

如冯·戴伊克所倡导,文本(书面形式或者口头形式)就是信息的一小部分,且“顶峰”的一小部分才是词汇和句子真正表达的内容。

因此,他这样总结到:分析隐含信息非常有助于研究潜在的思想。

在翻译中,总会忽视文本背后隐藏的思想。

而批评性话语分析作为一个崭新的语言学派,正好可以针对这一问题,并且尽力揭示这些问题,以及展示非专业人士的标准的确定的特征。

由于在结构和意义两方面,话语具有其复杂性,因此,对文本的理解不仅仅来自于对词汇、语法特征或者衔接手段的分析。

为了完全理解文本,作者和读者的世界观就被带入了文本当中,无论是情景因素还是文本之间的因素都应被考虑在内。

批评性话语分析提供了这个机会来把社会视角和批判性思维应用到调查中。

因而,批评性话语分析的主要目标就是发现并阐明话语中的隐藏部分。

在政治话语当中,词汇就是为传递权力或者思想而服务,从一个团体或民族传递到另一个团体或民族。

全球化要求政治文献翻译成多国语言。

在政治文献翻译中,译者的任务不仅是翻译原文的语言特征,还需要明白潜在的理论和意识形态,它们贯穿于整个政治文本,起支撑作用,并且在某些情况下试图增加、删减或者阐明文本,以使目标语文本读者能够理解。

虽然翻译在政治领域中通常是不可见的,但翻译确实是政治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Bassnett&schaffner, 2010:22).翻译实际上是话语发展的一部分,在各种话语之间起桥梁作用。

正是翻译才使得信息得以跨出国界,得到共享。

这种情况频繁发生一国对别国的声明做出的反应其实就是对翻译中提供的信息作出的反应。

(schaffner, 2004:118).批评性话语分析的出现不仅影响了应用语言学的分支,也影响了翻译研究,并从中找到了自己的方法。

批评性话语分析从社会实践出发,辩证地看待语言。

交际行为受社会实践影响,也用来保持或改变社会实践。

在某些情况下,演说者想要隐藏一个事实;在另一些情况下演说者又可能想放大事实或者歪曲事实。

根据批评性话语分析,文本语言学元素的使用反映了作者对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的意图和社会交际关系。

这反过来又可能在交际事件的参与者之间建立不平等的权力关系(阶级斗争,意识形态的斗争)。

因此,在翻译研究中,批评性话语分析的显著目的就是要在话语(书面或者口头上的)中展现潜在的、经常是隐性的思想关系和权力关系。

因为批评性话语分析是一种全新的方法,所以在翻译研究中,我们认为它不是一种固定的理论,而是一组理论。

它始于功能主义和话语分析理论的早期研究。

将批评性话语分析融入翻译研究使我们从一个不同的视角来看待翻译的概念。

根据社会或组织的标准和价值观,原语文本产生于某种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之中,这种环境与当时社会或组织的标准和价值观相一致,然而译者的社会文化背景、语言背景和对其他文本或者话语的经历直接影响了目标语文本的最终译文。

这会导致译者在翻译中有意无意地根据自己的预设或者翻译摘要中声明的要求嵌入自己的世界观和意识形态。

2. 翻译的本质和文本分析“翻译”这个术语可能本来就具有误导性。

在学者们对这个关键术语持有的观点中,差异可能看起来很明显。

杰里米·蒙代认为翻译的概念涉及几件事。

首先,它可能在大体上关乎翻译的领域。

指翻译的成品,也就是一个文本的译文;也可能指的是翻译的过程。

翻译的过程包括译者,他将原语文本的语言变成另一种目标文本语言,也就是说改变语言代码。

From a different viewpoint, regards a text as a translation involves basing it on these three postulates which the third one is as follows: Schjoldager (2008: 18)的视角与众不同,他把文本看做翻译,包含这三种假设,而第三种假设就是关系假设:假定在原语文本和译语文本的比较中可以确定两者具有某些相同的特征。

这种观点可能在大体上没错,但是针对政治话语的翻译,它就可能有点太简单化了。

在社会环境中,文本被创作出来,译者拿到文本,并将其翻译。

然而以上观点不会考虑两种社会情况,在意识形态、社会和政治上以及经济上的各种差别。

翻译研究就其定义来看是一个多语言研究领域,而今它已经从一种专业或者一种行业发展成一个跨学科领域,受众多语言学分支、比较文学、传播学、哲学和一系列文化学派的影响,包括后殖民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也包括社会学和历史学。

(杰里米·蒙代2008)来自不同理论背景的研究者们趋向于根据各自的背景来塑造翻译研究,以这样的方法对翻译研究领域做出了贡献。

翻译在全球各地都拥有漫长的历史,一直以来翻译实践和研究都在热议译文的对等程度和忠实程度。

有如直译和意译之争的二分法出现在众多专业领域和学术领域。

(for a review, see杰里米·蒙代2008: 19-22).诸如此类的对翻译理论的争论都很传统地将关注点主要放在源语文本和译语文本的对比上,把“忠实性”作为基本标准。

如今,翻译研究已不再关注译文是否忠实于原文。

取而代之的是,如今关注的是社会、文化和交际实践;是翻译和译文的文化和思想意义;是翻译外部的政治;是翻译行为和社会文化因素之间的关系。

换句话说,人们对翻译现象的复杂性、对社会因果关系和人类能动性(human agency)与日俱增的关注和对影响而非内部结构的关注已经基本达成共识。

引自Bassnett&schaffner(2010:12).4. 翻译和政治话语政治话语分析采用的是critical goals/关键性目标,其目的就是denaturalize ideologies/改变意识形态的本质。

这种改变包括展示社会结构决定话语性质的方式和话语决定社会结构的方式(诺曼·费尔克拉夫, 1995). 根据费尔克拉夫的思想,批评性话语分析旨在系统地探索这些不透明的关系是如何成为巩固权力和霸权的因素的,着重探索权力失衡、社会不公、不民主行为和其它不公正行为,期望以此推动人们采取纠正措施。

批评性话语分析应该能够将意识形态和知识区别开来,所以要科学地理解话语是什么,其概念是必要的。

(Van Dijk, 2001). 话语总是包含着权力和意识形态,再加上译者的背景、知识和权力地位的不同,所以他们的译文总是大相径庭。

因此,我们总是得不到所谓绝对正确的译文,但是译文如果基本上合理的话,译文之间的差别也不会很大。

(Fairclough, 2002; Wodak & Ludwig, 1999) (cited in Nahrkhalaji, 2006:6).虽然翻译研究可被视为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但是它与政治话语之间的关系尚未细察。

迄今为止,已有一些研究采用了各种方法分析这一关系,有乔斯勃格(1997;2002) 的文本分析法,还有被频繁使用的政治话语分析法和批评性话语分析法,其代表人物有舍尔夫、哈蒂姆和梅森。

(Christina Schäffner 1997; 2002; 2003; 2004; Hatim and Mason 1990; 1997). 有一个因素备受重视,就是当分析政治话语的时候,需要考虑文本创作时周围的社会和意识形态背景。

( 德国学者谢夫纳1997:119). 最近的研究将译者视为调解人一类的角色,他们以自己对原文和社会、政治、文化状况的了解为基础来解读文本,并试图将其调整,使之适应目标语社会的标准、信仰和意识形态因素。

译者根据自己的文化、社会和政治背景来翻译原文,但是其背景可能已经被意识形态所塑造。

因此,分析原文和译文经常要将政治文本中的语言学,翻译和意识形态部分之间的关系放在突出地位。

(Valdeón 2007:100).一般来讲,政治话语不仅关乎文本生产者的特定文化,也可能是写给更为广泛的读者。

(Schäffner 2004:117).受全球化的影响,政治已经被国际化。

正是翻译才使得信息能够跨出国界,在别国使用。

(ibid. 120).目前,翻译研究是政治话语发展的必要因素。

在翻译研究学者之中,克里斯蒂娜·谢芙娜所做研究价值巨大,展示了翻译和政治话语的关联性。

(1997; 2002, 2003; 2004). 她一心专注于翻译的文化、社会和政治方面以及原语和目标语文化的文本生产,并将话语分析应用在翻译之中。

在对译语文化知之不多的情况下,译者使用翻译策略来将满载文化的源语文本转换到目标语环境当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