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与哲学详解

合集下载

哲学思想在化学学科中的渗透

哲学思想在化学学科中的渗透
科技信 息
0高校讲 1 20
S IN E&T C O O F _ T O CE C E HN L GYI OR N  ̄ IN
20 0 8年
第3 4期
哲学思想在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学学科中的渗透
吕 赫
( 林化 工学 院人 文社会 科 学部 吉
【 摘
吉林
吉林
122 ) 3 0 2
要 】 学是关于世界 观的学说 , 哲 为具体 学科如化 学科 学的发展提供 了正确的思维理论和 方法。化 学科 学的发展是辩证的、 唯物 的, 在


事 物 及 其 规 律 的 总 体 看 法 和 根本 观 点 。它 也 是 关 于 思 维 的学 问 , 人 是 类思维( 自然 知 识 、 会 知 识) 社 的概 括 和 总 结 。 所 研 究 和 涉 及 的 问 题 不 它 仅 是 关 于 世界 的 某一 个 方 面 或 某 个 局 部 的 问 题 , 且 是 有 关 整 个 世 界 而 的一 切 事 物 的 最 普 遍 的 问题 。 科 学 , 初 的 意 思应 该 是实 用 的知 识 。在 “ 错 ” 动 中诞 生 了科 最 试 活 学, 而哲 学 却 是智 慧 的结 果 , 可 以说 , 思 想 “ 放 ” 结 果 , 深 层 也 是 解 的 是 意念的觉醒的结果。
量 质 质 科 学 与 哲 学 形 式 上 的分 离 , 明哲 学 和 具 体 科 学 在 研 究 的 领域 是 向前 发 展 。 变是 质 变 的前 提 . 变 是 量 变 的 结果 , 变 总是 从 量 变 开 表 量 达 有 区别 的 , 是并 不 意味 着 科 学 与 哲 学 的 关 系 割 断 了 , 不 相 关 了 , 但 互 互 始 的 , 的 增 减 在 一 定 限度 内 不 引 起 质 变 . 到 一 定 的 程 度 时 就 引起 质 地 变 化 。量 变 和 质 变 及 其 互 相 转 化 的原 因 在 于 事 物 内部 的矛 盾运 相 隔 绝 , 能 说 明相 互 渗 透 彼 此 交 融 在 一 起 了 。 只 ‘ 二 动 。 而事 物 内部 的矛 盾 运 动 是 量 变 和 质 变及 其 转化 的根 源 。 “ 学” 化学与” 学” 哲 的 化 的哲 学 ( ) 三 否定 之 否 规 律 的渗 透 化学的研究对象是物质世 界 。 研究物质 的组成 、 构 、 质 、 是 结 性 变 事 物 经历 了量 变 和 质 变 的 状 态 和 阶 段后 . 一 步 的 发 展趋 势 和道 进 化 及 其伴 随变 化 所 发 生 的一 些 现 象 的 科 学 . 人 类 认 识 改 造 自然 的 重 是 因 要 经 验 总 结 。 对 待 化 学 问 题 , 其 他 任 何 一 门 科 学 一 样 , 以 发 展 的 路 需要 否 定 之 否 定 规 律 来 揭 示 . 为 任 何 事 物 内部 都 存 在 肯定 因 素 和 与 应 在 就形 成 了事 物 的 自我 运 动 、 自 眼光去看 , 证地去看 , 面地去看 。 谓“ 学的化学” 辩 全 此 哲 。对 于宏 客 观 否 定 因 素 , 它 们 对 立 统 一 的 运 动 过 程 . 这 世 界 , 观世 界 , 性 地 把 握 体 现 在 从 事 化 学 活 动 的 一 切 行 为 之 中 , 微 理 这 我 发展 和 自我 充 实 , 是 一 个 波 浪 式 前进 或 螺旋 式 上升 的 过程 。 事物 所 包 含 的 肯 定 因 素 和 否 定 因 素 在 事 物 发 展 中所 处 的 地 位 和 所 起 的作 就 是哲 学 在化 学 领 域 中 的运 用 . 谓 “ 学 的 哲 学 ” 此 化 。 用不同, 当肯 定 方 面 居 于 支 配 地 位 时 . 物保 持 原 有 的性 质 ; 否 定方 事 当 ( ) 一 世界 是 物 质 的 . 质 是 运 动 的 物 而取 得 支 配 地 位 时 . 情 的 性 质 便 发 生 根 事 物 质 标 志 客 观 实 在 的哲 学 范 畴 , 指 一 切 可 以从 感 觉 上 感 知 面 通 过 斗 争 战 胜 肯 定 方 面 . 是 是

生物化学——哲学篇

生物化学——哲学篇

生物化学——哲学篇
生物化学——哲学篇是一种以生物学与化学技术为基础,以哲学理论为指导的研究方法。

它将哲学思想应用到生物化学的研究中,以发现生物学方面的规律、原理和观察现象,从而揭示生物体内部的复杂机制及其所面临的挑战。

从哲学的角度看,生物化学——哲学篇将考虑一些哲学问题,例如生物体内部机制的形成和演化,它们又是如何被持续发展和改进的?它们又能够如何在各种不同的环境条件下适应并保持自身的稳定性?对于生命本身,它又是如何以及为什么会选择做出特定的行为?这些问题将是生物化学——哲学篇研究的重点。

此外,通过哲学的思考,生物化学——哲学篇还将探索生物体内部机制如何影响生物体的社会行为,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人类的社会行为和文明发展。

对于生物体的本质,它也将探究如何改善生物体的健康水平,以及如何更好地促进生物体的发展。

物理化学中的哲学思考

物理化学中的哲学思考

物理化学中的哲学思考物理化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将物理学和化学结合在一起,涉及许多深刻的哲学思考。

这些思考不仅体现在物理化学领域的理论探索中,更是贯穿于科学研究的整个过程中。

科学方法的哲学基础科学研究的基础是科学方法,而科学方法又源于哲学思考。

科学方法的主要特征是观察、实验、归纳和演绎。

而这些特征正是哲学思想中的经验主义、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的体现。

观察是科学方法的起点。

观察要求科学家具有清晰、准确的感知能力,并能从复杂的现象中分离出物理和化学特征。

这种观察的能力和方法,一方面要求科学家具备一定的数学和物理化学常识和技能,另一方面也需要科学家对现象进行反思和理解,这体现了哲学中对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思考。

实验是科学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验室中科学家可以通过创造性的实验来检验假设和理论。

实验的设计和执行需要科学家具备实验技巧和创造力,同时也需要科学家对科学理论和方法的深刻理解。

实验的结果往往不是单一的实验现象,而是对实验结果的反思思考,通过修改实验设计,从多个角度找出正确的实验方法并获取有价值的数据,这也是哲学中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和演绎的思考体现。

科学家的思考方法和思想路线在物理化学的研究中,科学家需要具备深刻的哲学思考和开放的创造性思维,这能帮助他们在研究中找到新的思路、解决因循守旧的问题。

在科学研究中,科学家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研究目标,并且清楚地了解自己需要达到的目标和难点。

在这个基础上,他们会从多个角度分析主题,并尝试利用已知理论或通过实验得到的数据,来建立更深入的物理化学理论。

在此过程中,科学家关注自变量如何改变因变量,并从中找出自然界的特性,并将其应用到实际,这同样凸显了哲学思想中的从自然现象中抽象和推断的过程。

一个有意思的问题是,在物理化学研究中,如果一个科学家想要证明他的研究结果正确,他怎样做。

其实就是通过不同的实验结果和观察结果得到相同的结果进而确定自己的结果,这一过程同样反映了哲学中证明过程的思考。

用哲学思想引领化学教学

用哲学思想引领化学教学
是 对 这 些 经 验 和 知 识 的 总 结 . 某 种 意 义 上说 , 是 对 从 既
人 类所有经验 和知识 的共 性和本质进行总 结 . 又是对人
类 理 性认 识 和 理 性 过 程 进 行 总 结 。
2事物是普遍联 系、 . 永恒发展 的 事物 内部不 同部分 、 事物 与其 周围事物 间的联系都
于这 些 物 质 而 产 生 的各 种 现 象 。

中 学 化 学 与 哲 学 的 关 系
化 学是 自然科学 的重要 组成部分 , 侧重 于研究 物质
的组成 、 结构 和性 能的关 系 , 以及物质 转化 的规 律 和调
控 的 手 段 , 人 们 对 人 类 在 认 识 和 改 造 自然 中所 积 累 的 是 经 验 和 知 识 经 过 理 性 的思 维 加 以概 括 、 结 和 推 演 构 建 总 成 完整的科学体系。
程 标准》 实验稿 ) ( 确立 了化学课程改革应 以提高学生的 科学素养 为主 旨。科 学素养 的核 心是科 学理念 , 也就是
对 自然 、 学 、 会 基 本 的 看 法 , 括 正 确 的 物 质 观 、 科 社 包 自 然 观 、 学 观 和 正 确 的 方 法 论 。树 立 辩 证 唯 0 — 5 6 0 20 . 7 o:03 6  ̄.s.0 8 04 . 1 . 0 s 2 50
“ 史 使 人 明智 , 哲 使 人 深 刻 ” 读 学 。哲 学 是关 于 自然 、
二、 用哲 学 思 想 引 领 化 学 教 学
社会 和思维发展 普遍规律 的学说 。作为世界观 , 它提供
化学研究 的是 自然界 中具体 的事 物 , 总结 出具体 的 规律和本质 ; 哲学研究 的是这些具 体规 律和本质之 中所 蕴涵 的更加 广泛和更加深 刻的规律 和本质 , 同时总结 出

化学平衡中的哲学原理

化学平衡中的哲学原理

毒 症 状 。对 于 0 1mo/ . lL的 HC , 1当稀 释 10倍 时 0
p 为 310 H ; 0 0倍 时 p 为 4 但 随 着 稀 释 倍 数 增 大 H ,
应 , : 业 合成 氨 、 的 电离 和 盐 的水 解 。正 是 由 如 工 水 于 可逆 反应 的存 在 , 得 体 系 最 终建 立 了动 态 的平 使
定 条件 下 它们是 互 变 互 动 的体 系 , 当血 液 中吸 收碱
时 H2 O C 3与 H一 用 , C 。转 化 为 HC y, 作 H O O H+
[ 中图分类号]G6 3 8 3 .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7 —2 3 20 ) 60 2—3 6 42 7 (0 8 0—1 80
新 课程 教学 理 念 体 现 在 素 质教 育 中 ; 现 在 学 体 生素质 提 高 中 ; 现 在 学 生 对 所 学 知 识 的应 用 中。 体
平 时教 学 中 , 理科 中常 常渗透 文科 的思 想 , 科 中也 文
率等于析出的速率 , 食盐不再溶解 , 体系达到了动态
的平衡 。这时 , 如果 向体 系 中加入蒸 馏水 , 体系 的 则 动态 的平衡 被 打破 , 盐将 继续 溶解 , 到再 次建立 食 直 新 的动 态 的平衡 。
衡, 它们 相互 影 响 , 互牵 制 。在可 逆反 应 的起始 阶 相 段, 因正 反应 速 率 大 于 逆 子 反 应 速 率 , 应 正 向 进 反
行 。反 应过程 中正 反应 速 率 逐 渐 减 小 , 反 应 逐 渐 逆
增大, 最终正反应速率等于逆反应速率 , 化学反应达
平衡 状 态 。各 组 分 浓 度 恒 定 不 变 可 看 作 是 一 种 静 态 。但 反应并 没 有停止 , 现运 动是 永恒 的原 理 。 体 例 如 , 一定 的温 度下 , 在 将食 盐 放人 一定 量 的蒸

哲学思想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渗透

哲学思想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渗透

杏坛沙龙2014-03“读史使人明智,学哲使人深刻”。

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作为世界观,它提供了关于整个物质世界的科学蓝图,从本质上揭示了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作为方法论,它与各门科学紧密联系,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知识经济时代所要求的人才应该具有创新精神,加强科学精神和哲学素养的培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

《上海市中学化学课程标准(试行稿)》明确指出: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学会做人。

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也是一门实验科学、基础科学。

它的研究对象是物质世界,它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重要经验总结。

这就从本质上决定了化学与哲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因此,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化学素材,发掘化学学科内涵,渗透哲学思想是十分必要和可行的。

一、世界的物质性和物质运动的永恒性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

客观世界是物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现代科学研究证实:从宏观角度,宇宙万物是由元素组成的;从微观角度,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等基本粒子构成的。

原子又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而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硅原子的图像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因此,学生在学习《物质的组成及其变化》《探索未知世界的奥秘》等相关章节时,化学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组织教学,让学生充分理解其中的哲学观点。

唯物论告诉我们:物质的变化是永恒的、绝对的,物质世界永远遵循其固有的规律运动、发展和变化。

而化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物质及其变化。

如,高锰酸钾固体在水中的溶解扩散、碘单质的升华、氢氧化铁胶体的电泳、玻璃棒蘸取浓氨水与浓盐酸的白烟实验、Fe 3+和Cu 2+的纸上层析等实验现象都可让学生观察到物质微粒运动的真实情景。

此外,师生在共同研究化学平衡、沉淀溶解平衡、水解平衡以及电离平衡时,“动态平衡”就充分揭示了“平衡”并非变化的停止。

化学教育,以哲学视角论文

化学教育,以哲学视角论文

化学教育,以哲学的视角化学作为自然科学的一门分支,同样渗透着哲学的灵性与光芒。

化学,作为一门科学,同人类探索世界的历史一样古老,这一点,翻开任何一个国家的科学发展史,不难找到佐证。

可以说,化学是随着人类一起长大的。

在化学教育中,如果我们以哲学的视角加以关照,以哲学的经纬贯穿起来,那么这门学科将不再因为其琐碎、散乱、缺少系统性而被学生们视为畏途。

哲学研究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最一般的规律,化学是在分子、原子的水平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变化和应用的自然科学。

正是在这一点上,化学与哲学,尤其是与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我们至少可以从三个方面找到这种联系的根据。

一、世界观的一致性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化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物质,而微观粒子最基本的特性就是运动。

这一点可以由电子显微镜拍摄的某些物质的分子、原子真实存在的照片证实,也可以根据实验观察所获得的物质的气味、有色气体的扩散、物质的溶解、蒸发、凝固等实验事实,并运用逻辑和辩证的思维方法或模型方法做出微观解释。

别外,还可以从质量守恒、能量守恒定律中看到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从原子光谱、分子光谱、紫外光谱、红外光谱等现象可证明物质的运动形式是物质性质的反映;从有机化学的主反应与副反应可以得出物质是普遍联系、互相作用的结论。

二、认识论、方法论的一致性20世纪以来自然科学的突飞猛进,极大地扩大和加深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在更加广阔的范围和更加深刻的程度上揭示了自然界的辩证法和自然科学的辩证法。

(一)质量互变规律任何一种物质具有质和量的两方面的属性。

物质的量和质是不可分的,如水的分子量、密度、沸点等量的属性,就是属于水这个具有一定组成、结构和化学性质的物质的量,水这种物质也总是具有上述一定量的。

由构成物质微粒数量上的变化而引起物质质变的形式。

结合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三氧化二铁与四氧化三铁、氮的多种含氧化合物、有机化合物的同系物等,都能揭示物质量变引起质变这一客观规律。

哲学思想解决高中化学反应原理问题

哲学思想解决高中化学反应原理问题

哲学思想解决高中化学反应原理问题作者:冯军发来源:《新一代》2017年第16期摘要:本文简要阐述了如何利用高中化学反应原理教材中蕴藏着的哲学原理,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化学反应原理。

关键词:哲学原理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特别是化学反应原理的学习过程中,用哲学思想解决问题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若教师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能很好地挖掘出教材中的哲学素材,理解这些哲学原理,不仅有利于学生辩证地看待自然世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也有助于学生学习化学知识和解决化学问题,而且能将复杂问题简单化。

一、事物一般性(普遍性)与个别性(特殊性)在任何事物内在本质和外在特征上,都存在有普遍性与特殊性此对关系的存在。

一般而言,事物的普遍性为事物的根本,是事物内在的总体的本质;而事物的特殊性则是同类事物外在形式上的个体与个体之间差异现象。

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差异也只是同类事物之间,大同小异之间的差异,而大同就是事物的普遍性,小异就是事物的特殊性。

如勒夏特列原理解决一下问题例题:恒T,V。

2NO2≒N2O4,反应达到平衡,此时若通入NO2,则NO2的体积分数较原来:A.增大B.不变C.减小D.无法判断,如果根据勒夏特列原理,削弱这种改变的趋势而不能阻止改变,所以NO2体积分数应该增大,所以这种情况下用勒夏特列原理是解释不通的。

认识到事物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我们就不会钻牛角尖。

二、利用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哲学思想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发展就是客观事物上升的、向前的以及进步的趋势。

客观事物处于永恒的运动和变化过程之中,任何事物都不可能老是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

在教学中,我们也应该引导学生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化学学习中的问题。

比如,在化学反应的方向学习中,一般都认为,放热的反应自发利于自发,而课本举了例子,也有吸热的反应自发,随着发展,科学家引出了熵的概念,熵增大利于化学反应自发,同样发现,也有熵减的反应自发,所以才提出了将两个因素结合在一起的新的理论吉布斯自由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世纪中叶,俄罗斯化学家Mendeleev
元素周期律建立的重要意义
化学元素周期表把化学元素及其相关知 识纳入到一个严整的自然序列规律之中
1.
为新元素的发现提供理论指导,奠定了现 代无机化学的基础
2. 元素性质变化的过程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 程,与哲学的事物发展规律一致
3. 自然界的各种元素不是一个个彼此孤立、不 相依赖的偶然堆积,而是一个有内在联系的 统一体,自然界的一切物质都是由化学元素 组成的,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观。
2.3
原子分子论
2.1
古代元素说
元素说
Boyle元素说
哲学分析
古代元素说—朴素唯物主义
最早提出元素这一概念的是古希腊一位 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柏拉图,他用元素来 表示当时认为是万物之源的四种基本要素: 火、水、气、土,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 则进一步明确提出构成万物的四元素说和四 原性说,四元素是土、气、水、火,四原性
20世纪40年代,发现了自然界存在的全部92 种化学元素。同时,人们又开始用粒子高能加 速器来人工制造化学元素。这样到1996年已发 现的元素总数达到114种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思考题
2、试述Priestley发现氧而未推翻燃素 说的教训,对于你正确认识事物有何 借鉴? 3、从思想方法上看,Lavosier为什么能 实现一场化学革命?
思考题
1、 Boyle是运用何种哲学思想提出科 学元素概念的?
2.2 元素的发现及元素周期表的建立
Priestley的实验—氧的发现
Lavosier的发现 元素周期表的建立
Priestley的实验—氧的发现
1774年, Priestley J 把氧化汞放 置在玻璃钟罩内的水银面上,用火镜 将阳光聚集在氧化汞上。很快就发现 氧化汞被分解了,放出一种气体,将 玻璃罩内的水银排挤出来。这种气体 能使燃烧变旺,人的呼吸畅快。他把 这种气体(O2)叫做”脱燃素的空气”。
是冷、热、干、湿
古代中国哲学家的阴阳五行学说 :
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万物统 一于五行 医药化学家们提出硫、汞、盐的三要 素理论
Boyle元素说
Robert Boyle 英国化学家(1627--1691), 著作《怀疑的化学家》(1661) Boyle R观点:1、化学研究的目的在于 认识物体的本性,化学,绝不是医学或 药学的婢女,也不应甘当工艺和冶金的 奴仆,化学本身作为自然科学中的一个 独立部分,是探索宇宙奥秘的一个方面。 化学,必须是为真理而追求真理的化学
化学与哲学
1.术语
2.物质组成结构观发展的哲学分析
3.化学结构发展的哲学分析 4.化学反应中的哲学
1. 术语
化学 哲学 化学哲学
化学 是原子、分子层次上研究物质 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 科学 哲学 是在概括包含化学在内的具体科 学的成果、特殊规律的基础上所揭示的 关于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共同的、 普遍的规律和原则;是自然知识和社会 知识的总结;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 学说
Lavosier A L实现化学革命的科学思维方法:1.根据事实,不靠猜
想,分析整理事实,从中引出结论。他强调“若非必然由观察和实验的 直接结果,我决不构造任何结论;我们在一切情况下都应当让我们的推
理受到实验的检验,而除了通过实验和观察的自然之路外,探寻真理别
无他途“。Lavosier A L所遵循的这一认识途径是比较符合唯物主义认 识论的。这正是他高于燃素论者而取得成功的根本所在。2.确信自然界
天平帮助Lavosier A L建立了燃烧的氧化学说。
Lavosier的发现
Lavosier A L (1743-1794)
法国化学家 命名氧气
近代化学之父
建立燃烧的氧化学说
发现质量守恒定律
《化学基础论》世界自然科学三大名著之一
元素周期表的建立
Lavosier
A L列出了化学上第一个元素 系统分类表,确定了Au,Ag,Cu,Fe, Sn,O,H,S,P,C等33种简单物质 为化学元素 依照原子量的变化把化学元素联系起来, 发现了自然界的重要基本定律--化学 元素周期律 ,包含79种化学元素。
Priestley长期受到燃素说思想的束缚,使 这个能发生化学革命的元素,在他手中非但没有 引起推翻燃素说的化学革命,反而为燃素说似乎 找到了又一个论据。他认为氧气是由于能够脱除 物质中的燃素而助燃,因而把氧气命名为脱燃素 空气。这就说明,在科学研究中不能只注重实验 事实而忽视理论思维;只在一个固定框架内思考 问题,就不会有创造力。这正是Priestley J所 犯错误的根源。相反,一切重大的创造都从打破 或是从改变这种固定框架开始。
2、只有那些原始的、简单的或是丝毫 没有混杂的(不能用化学方法再分解的) 物质才是元素。化学元素是多种多样 的。
3、化学,为了完成其光荣而又庄严的
使命,必须抛弃古代传统的思辨方法,
而像物理学那样,立足于严密的实验基
础之上。
现代的元素定义: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恩格斯说:“Boyle R把化学确立为科 学”。
规律的统一,物理规律与化学规律的统一,质与量的统一。他把建立在
质量不变基础上的牛顿力学应用于化学,认识到尽管物质在化学反应中 其性质与状态会发生改变,然而反应前后的物质总量却是相同的。其中
既然称不出燃素的量,也就说明并不存在燃素的质。正是由于他的这一
化学哲学 是以化学学科为研究对象,以 化学基本运动和化学发展的基本规律为基本 研究内容的一门学科,即研究化学领域中具 有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的一般理论问题,它 是自然科学哲学体系的一个子学科 化学哲学是架设在化学与哲学之间的一 座桥梁
2.物质组成结构观发展的哲学分析
2.1 2.2 元素说 元素的发现及元素周期表的建立
哲学分析:Boyle R之所以能够提出科学的 元素概念,从根本上看是在于他接受了当时 刚刚兴起的微粒哲学,使他能够用物质微粒 及其运动的观点对化学现象做出机械论的解 释,而无需诉诸于超自然的、人格化的因素, 冲破了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神秘主义哲学的 束缚。此外,还在于他超出了古代哲学家的 思维方式,不是依靠主观臆测,而是依靠科 学实验来剖析物质,寻找和确定元素,进而 建立起科学的元素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