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儒家的伦理道德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儒家的伦理道德观之仁者爱人

王雪 1015010160 外国语学院英语-对外汉语01

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的主要内容,不论是从历史上来看,还是从现在日益发展的社会来看,儒家思想都对中国产生着重要影响,而其中的伦理道德观更是人们评判很多事情的准则。中国不是宗教国家,大多数人没有宗教信仰,相信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就是中国人的精神信仰。

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后有孟子、荀子、董仲舒以及宋明理学的代表人朱熹等对其学说体系进行发展、延伸。在这发展的过程中,儒家伦理道德观体现出最核心的部分便是“仁”,这一观念最先由孔子提出,主要表现为仁者爱人。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焉。”(《论语•学而》)。孔子认为,“仁”的核心为“爱亲”,即爱家人。并且“仁爱”是“爱有差等”的,根据人关系的亲疏远近具体表现为“亲亲”“尊尊”“泛爱众”。从这里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古人以父母家庭为重,不听父母的话便是“大不敬”,而对其他人就明显没有如此多的顾忌。此观念延续至今虽已不复当初的严苛,但人们的等级观念依旧不容小觑。想孔子当初有此思想应是源于人本关怀,就一个人从降生到长大成人的角度来说,父母兄弟的恩情应该是最大的,否定了对他们的爱,也就否定了人之初善良的本性、懂得感恩的本能,若连家人都不爱,

又谈什么对他人的爱?但孔子同样也有“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观点,这以当今的眼光看来是一种片面、狭隘的观点。最初的“仁”建立在有血缘关系的家庭体系之上,也体现出曾经家庭性质要重于社会性质的特点,人们的社会群体意识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排外意识比较强烈,思想上也有着渴望被接纳、认同的局限,无法接受多种思想文化的融合、碰撞。这也是古时人们个体、家庭观念的一种表现——“仁”,更多的是给自己的爱,给和自己相关的人的爱;即使之后推而广之,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观点,也是在满足对自己人的“仁爱”之心上而谈及的,由于换位思考而想到的,并非一种自发性的关爱。

“仁爱”的思想无形中给人们的观念打上了如此烙印:人和人的地位是不同的,人和人的关系是有亲疏远近的,更甚者就发展为人和人的生命价值是不同的。比如,在人们眼里,自己的家人生命要比别人家人生命更宝贵。这难道不是因为我们更爱自己的家人吗?众所周知,西方许多发达国家已经废除了死刑,因为在西方人看来,“死刑”是个“双输”的局面,杀掉罪犯,不能解决任何事,增添的唯有另一个家庭的破碎和眼泪;而在中国,自古就有“杀人偿命”之说,若没有给杀人罪犯判处死刑,难平民愤。因此直到现在中国也无法废除死刑。我个人认为“仁爱”的等级性、偏差性正是该观点最狭隘之处,每个人都由一样的元素构成,只是降生的环境、原因不同,从宇宙创造万物的角度来说,人人生而平等。爱父母,爱陌生人,不是因为他们是我的父母或是陌生人,而是因为我就是他们,他们就是我,我们

每个人有什么不同呢?

到了孟子,在孔子的基础上,在伦理思想上提出“五伦”说,“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在道德观中,强化了“仁义”的重要性,认为“仁义”在仁义礼智中尤为重要。“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居仁由义”(《孟子•告子上》)。可以看出,孟子的“五伦”说侧重点仍然在人际关系的等级上,只不过着墨点强化了等级观念;“仁义”中,更多强调的则是提升自身修养,要有善恶之心,明辨之心,恻隐之心。也就是说要有人文关怀,人性的善念。

对于孟子该观点的理解,我认为可以和他本人的职业生涯联系在一起。孟子一生致力于在各国游说各国君主“仁政”“爱民”,因此孟子的观点大多数都是为了给当权者意见而提出的。因此“五伦”与其说是日常人们伦理道德的准则,不如说是当权者的道德约束。这当然也有非常明显的封建性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意识得到强化,一方面有利于建立中央集权,但另一方面也会让统治者私欲膨胀,若非贤明的君主,人民将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时统治者的“仁义”重要性就在于此,孟子认为,“仁义”的统治者必定有办法能平衡好阶级矛盾带来的冲突——这个办法便是爱民。爱子民,爱天下之人如同爱自己的父母、亲人,人民便可以安居乐业。

董仲舒在孟子之后提出的“天人感应”与之相比则有了更明显的为政治服务的特性,他认为天人之间,即宇宙与人类之间是对应同构的。天是大宇宙,人是小宇宙,两者是相通相感的。因此世间一切早

已由上天安排好,继而有了“君权神授”“三纲五常”。包括后面的程朱理学,至此已很明显有了政治统治工具的意味。世间事物,不管抽象或具体,尤其是文化,很难不和当时政治捆绑在一起。有时某些思想诞生的意义就在于为统治者服务,提出该观念的人也未必认同。我无法知道当时董仲舒是出于什么情境下提出了天人学说,但以目前的认识来看,这些无疑已经非常荒谬,禁锢人们的思想的意图表露无遗。“君权神授”带来的弊端无疑是巨大的,皇帝认为自己天生就该主宰江山,人民认为自己注定就该如此,于是都没有了目标与动力为梦想奋斗,当权者夜夜笙歌,底下却民不聊生,社会会慢慢处在动荡与慌乱之中。由此看来,董仲舒也没有从本质上解决“仁政”的问题,反而给人民套上了沉重的精神枷锁,阻碍了社会自然发展的脚步。

由此看来,孔子的思想最初的本意是教导世人(包括当权者)为人处事,出发点是个人,而到了孟子之后显现的则更偏重于政治特性,但也不能说往这个方面发展没有意义,因为在封建社会,统治者的决策往往比普通人民更有影响力,其品质的优劣也对国家有着重大影响。但是到了董仲舒,宋明理学,基本上就沦为统治者控制人民思想的工具,严重的时候阻碍了社会的正常发展,有些陋习甚至保留至今。文化,尤其是主导一个国家的,被绝大多数人民所认同的文化,有着无与伦比的影响力,不仅是对个人意识形态的塑造,也有对社会的发展方向的指导意义。可以说儒家伦理道德观是双刃剑,可以育人,给社会造福,也可以被某些人利用,危害社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