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离散裂缝网络(DFN)模型与裂缝随机建模方法

合集下载

致密砂岩储层天然裂缝建模方法

致密砂岩储层天然裂缝建模方法

致密砂岩储层天然裂缝建模方法林承焰; 李辉; 马存飞; 任丽华; 陈仕臻; 李师涛; 梁书义【期刊名称】《《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9(043)005【总页数】13页(P21-33)【关键词】构造裂缝; 致密砂岩; 应力场模拟; 离散裂缝网络; 密度体; 岩石力学【作者】林承焰; 李辉; 马存飞; 任丽华; 陈仕臻; 李师涛; 梁书义【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山东青岛266580; 山东省油藏地质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580;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深层油气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580; 胜利油田东胜精攻石油开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山东东营257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2天然裂缝的成因受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其发育状态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分布规律具有很强的随机性[1-4]。

如何更加准确地刻画储层中裂缝的空间展布,仅从构造或者岩相单一手段分析裂缝的发育程度存在明显缺陷[5-6]。

从裂缝发育的岩石来看,不同部位岩石脆性组分的含量、岩石结构、岩石粒度等的差异导致对裂缝控制作用的不同,即沉积相控制下的岩性为主要影响因素[7-8];从裂缝形成机制来看,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构造应力场分析方法,认为应力分布情况是主要影响因素[9-14];从裂缝与周围构造体间关系来看[15-16],裂缝发育位置距断层远近为主要影响因素;从地震资料入手,利用蚂蚁追踪、相干体属性等分析方法对识别裂缝具有很好的效果[17]。

从建模手段来看,逐渐从连续裂缝模型发展到离散裂缝网络模型[18-21]。

针对致密砂岩储层,笔者采用基于示性点过程的离散裂缝网络建模方法,在裂缝发育地质模式的控制下,综合裂缝成因力学机制,利用裂缝密度体建立天然裂缝模型。

1 裂缝建模研究思路传统裂缝建模方法对成像测井、岩心的依赖程度较大,存在成本高,井间误差大等问题。

裂缝密度体的提出可以有效解决缺乏特殊测井和取心井,以及井少、井距大的情况下裂缝预测与建模的问题。

整合多尺度信息的裂缝性储层建模方法探讨

整合多尺度信息的裂缝性储层建模方法探讨

对于裂缝性储层建模方法来说 , 由于影 响裂缝
空 间分布 的 因素很 多 , 只从 某 一 侧 面 研 究 裂缝 都 具 有 局 限性 . 本文 主要 从裂 缝 几何形 态 的描述 、 裂缝 的 识 别 方法 、 裂缝 相关 参数 的获取等 基础 研究 人手 , 提 出适 合 裂缝 建模 的思 路 和方 法.
基金项 目:国家重 点基 础研究发展计划 (7 9 3计划 ) 编号 :0 1 B 0 3 2— 1 ( 21C 770 0 ) 作者简 介 : 彭仕宓 ( 94 ) 女 , 14 一 , 教授 , 士生导师 , 博 主要从 事油气 田开发地质研究 . - alpns Em i e gm@vp s atm : i.i .o n
识. 因此 需要 综合 应用 地质 、 测井 、 震等 各种 资料 , 地
缝洞检测的新方法 ; 张文军和胡伟光则从叠前地
震 属性 随 方位 角 和入 射 角 的变 化 关 系 分 析 人 手 , 表 征 和 描述 裂 缝 的 分 布 特 征 4 ; 惠 珍 根 据 构 造 裂 。宋
通过对岩心裂缝统计分析 、 成像测井及常规测井裂
关 键词 : 缝性 储层 ; 层建 模 ; 裂 储 裂缝 密度 ; 缝尺 度 裂
中图分 类 号 : E 9 T l 文 献标识 码 : A .
裂缝 是 影 响储 层 性 质 的 一个 重 要 因素 , 其 是 尤
进行 了估计 ; 邓攀用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技术进
行构 造裂 缝 的定 量 预测 ; 李毓 和 陈莹 探 讨 了用 各 种测 井手 段预 测裂 缝 的方 法 J .
摘要: 由于裂缝性储层裂缝分布具有很强的非均质性 , 且在空间呈现块状 分布 , 常规地质建模方法

页岩裂缝网络的几何特征二维表征及连通性分析

页岩裂缝网络的几何特征二维表征及连通性分析

页岩裂缝网络的几何特征二维表征及连通性分析第一章:绪论1.1 研究背景和意义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进展1.3 研究内容和目标第二章:页岩裂缝网络二维表征方法2.1 裂缝网络特征参数2.2 图像处理方法与算法2.3 页岩裂缝网络二维表征模型第三章:页岩裂缝网络的几何特征分析3.1 裂缝长度分布规律分析3.2 裂缝面积分布规律分析3.3 裂缝角度分布规律分析3.4 裂缝密度与分形维数分析第四章:页岩裂缝网络连通性分析4.1 连通性参数的定义4.2 网络连通性的数学模型4.3 连通性分析实例及结果解释第五章:总结与展望5.1 涵盖的问题及创新点5.2 研究成果与展望5.3 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方向附录:1. 图像处理算法介绍及源代码2. 统计分析软件介绍及用法第一章:绪论1.1 研究背景和意义近年来,页岩气作为一种新型的能源资源备受重视。

而在页岩气的开采中,掌握页岩储层的特征和裂缝网络是关键的技术之一。

页岩气储层的生产能力与裂缝网络的数量和规模密切相关,因此对页岩裂缝网络的研究成为了页岩气领域的研究热点。

页岩是一种含油气的泥岩,其孔隙度极低,储层不易形成,因此页岩储层的裂缝网络对气体流动和储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裂缝网络的结构特征和空间分布决定了气体的流动路径和有效地渗透面积,在页岩储层的开采过程中,不仅会形成不同性质的裂缝网络,而且裂缝之间还有很强的复杂交互作用。

因此,合理地掌握裂缝网络的几何特征、规律和连通性对于评估页岩储层的开发潜力,并指导页岩气开采的灵活性和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进展页岩裂缝网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几何特征和流体特性方面。

国内外学者尝试从不同角度深入研究页岩裂缝网络,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其中,基于三维数字化数据的几何表征方法和样品分析技术是研究页岩裂缝网络的重要手段。

例如,基于Ct扫描的3D数字模拟,能够真实、忠实地反映出页岩储层的内部结构和裂缝网络,为几何特征和流体特性方面的研究提供了途径。

基于虚拟裂缝模型的混凝土裂缝扩展模拟方法

基于虚拟裂缝模型的混凝土裂缝扩展模拟方法

202019 年 第 6 期采用分离裂缝模型模拟混凝土裂缝扩展时,有限元网格需要不断地调整和再生成,这将导致新的节点拓扑的产生。

为此,本文探讨了基于虚拟裂缝模型的混凝土裂缝扩展模拟方法,通过非线性弹簧模拟虚拟裂缝的黏聚力,旨在避免裂缝扩展过程中有限元网格的不断剖分,提高计算效率和精度。

三点弯曲梁算例结果表明,本文所探讨的方法是合理和有效的。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在计算机模拟裂缝扩展方面做了很多工作,采用了[1]很多新方法。

有限元法作为强大的分析工具已经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同。

断裂力学中的虚拟裂缝模型对裂缝扩展模拟采用分离网格节点来实现,在裂缝扩展过程中需对单元网格进行不断剖分,这将导致新的节点拓扑的产生,在计算效率和计算精度上都存在一定的缺陷。

本文在分析混凝土断裂过程区材料的软化特性基础上,运用非线性断裂力学模型描述其本构关系,探讨基于虚拟裂缝模型的裂缝自动扩展模拟方法,旨在避免裂缝扩展过程中有限元网格的不断剖分,提高计算效率和精度。

1 虚拟裂缝模型在混凝土宏观裂缝前端存在一个微裂缝区,随着荷载的增加在自由裂缝和微裂缝之间存在裂缝的亚临界扩展。

裂缝的亚临界扩展和微裂缝区合称为断裂过程区。

断裂过程区的存在减小了材料刚度,削弱了材料本身应力传递能力,这种现象就是混凝土的软化特性。

虚拟裂缝模型把裂缝分解为两部分:真实物理裂缝和虚拟裂缝。

前者表征宏观自由裂缝,裂缝面上不传递任何应力,而后者将带状裂缝区简化为一条分离裂缝,即虚拟裂缝。

虚拟裂缝面上可以传递应力,其上某点应力的大小与该点裂缝面的张开位移 之间存在确定的关系。

虚拟裂缝模型通过非线性断裂过程区在混凝土类准脆性材料的断裂分析中引入了基于应变软化机理的非线性本构模型,合理有效地对裂缝由微裂纹向宏观裂缝发展进行了描述,并且虚拟裂缝还表征了由于裂缝张开而出现的非线性连续位移。

裂缝张开位移与拉应力的软化关系是虚拟裂缝的核心内容。

为了数值计算的方便,一般将软化曲线简化成图1示的单直线模型或双直线[2]模型。

如何运用UDEC创建裂隙岩体水力学模型-水力学论文-水利工程论文-水利论文

如何运用UDEC创建裂隙岩体水力学模型-水力学论文-水利工程论文-水利论文

如何运用UDEC创建裂隙岩体水力学模型-水力学论文-水利工程论文-水利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1、引言库岸边坡常因库水位变动而失稳,尤其是岩石里面的节理裂隙,由于水在裂隙中流动,影响岩石的各种特性,控制着岩体的变性破坏特征。

本文简单论述一下如何运用UDEC建立斜坡离散裂隙网络数值模拟计算模型,可以更加正确的反映岩石内部的结构和构造。

从而可以帮助我们揭示一些裂隙岩体边坡在各种水的作用下的下变形机制,为一些岩质边坡的防治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2、离散单元法的基本原理离散单元法是1970年由Cundall首次提出的,于1986年由王永嘉引入我国,是专门针对不连续介质问题提出的数值模拟解决方法,它对于边坡稳定性的研究是将所研究的边坡岩土体划分为一个个小块,通过每一个小块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力与位移的相互作用建立方程。

通过一次次的迭代,配合所建立的平衡方程,使每一个小块都达到平衡状态。

由于离散单元法是通过计算块体之间的作用得到的结果,所以这种方法可以分析实际岩块间大位移的情况,而且可以详细的解析出岩体内部应力与应变的分布情况。

它还有一个重要特点,既其求解平衡方程是利用时间差分法。

因此该方法在实际工程中可以弥补有限元法的缺点,进而求解非均质和不连续体的大位移和大变形的问题。

2.1离散元程序UDECUDEC(Universal Distinct Element Code)是一款由ITASCA公司基于离散单元法原理开发并推广应用的二维的大型商用数值模拟软件。

UDEC对模拟节理化岩体材料介质在准静态及准动态荷载条件下的反应过程特别合适,它不但能够实现接触的模拟,而且可以自动侦测并识别新的接触产生,并模拟其力学行为。

UDEC数值分析程序是为一系列工程问题开发的专业求解工具,例如:它可以应用于地下结构、地震、矿山、核废料处理、能源等问题的研究。

2.2裂隙岩体离散裂隙网络介质模型研究岩石中有很多断层、节理、裂隙,统称为结构面,在岩石水力学中都称之为裂隙。

裂缝三维地质建模的难点与对策

裂缝三维地质建模的难点与对策

裂缝三维地质建模的难点与对策聂永生;田景春;魏生祥;孙利【摘要】裂缝三维地质建模通常包括裂缝强度建模、离散裂缝网络建模和裂缝属性建模3个主要步骤,在这3个步骤中面临着如何将裂缝信息和成果归一化以及如何三维量化描述裂缝开度和渗透率属性参数等诸多难点.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并总结出具体的解决方法.首先,利用成像测井或常规测井裂缝解释的数据作为基本数据点,以动态分析及地震检测等资料为约束条件,选用合适的地质统计学方法建立裂缝强度模型;其次,综合利用岩心、测井及动态监测等研究成果,建立离散裂缝网络模型;最后,运用岩心裂缝分析和经验公式相结合的方式获得初步的裂缝属性模型,并根据试井分析等方法获得的裂缝渗透率等参数进行调整,得到最终的裂缝属性模型.运用上述方法结合国际主流的裂缝研究与建模软件,可定量描述裂缝的三维分布,为油藏数值模拟及油藏研究提供更好的支持.%Three-dimensional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fracture is not only the comprehensive embodiment of fracture research results, but also the objective need of fractural reservoirs study and numerical reservoir simulation. With the advance of logging recognition, seismic detecting, dynamic monitoring, physical modeling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methods, we can get more valuable materials than before which bring even higher challenges in fracture three-dimensional modeling. Three main steps included in the fracture three-dimensional quantitative analysis, i.e., fracture intensity modeling, DFN modeling and fracture network properties modeling. It is the most important and the most difficult thing that how to unify the fracture information and research results, how to calculate fractureattributes such as aperture and permeability. This paper has proposed the related solutions and discussions, introduced a method which uses imaging or conventional logging data, dynamic analysis results, seismic detecting data and other data to build fracture intensity model, and uses core fracture data in combination with empirical formulas to build fracture properties models. Combining this method with international fracture modeling software, we can quantitatively describe the three-dimensional distribution of fracture and provide solid support for reservoir study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期刊名称】《油气地质与采收率》【年(卷),期】2013(020)002【总页数】3页(P39-41)【关键词】裂缝;蚂蚁体;裂缝强度模型;离散裂缝网络模型;裂缝属性模型【作者】聂永生;田景春;魏生祥;孙利【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5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12.3随着中国的裂缝性油藏和受裂缝影响的油藏在已发现油气藏中所占比例逐渐增大,其储量和产量所占比例也逐渐上升,针对储层裂缝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1-2]。

基于Monte-Carlo方法的三维裂隙网络模拟

基于Monte-Carlo方法的三维裂隙网络模拟

基于Monte-Carlo方法的三维裂隙网络模拟摘要:目前,人们研究裂隙岩体中流动和溶质运移时越来越多的采用离散介质方法,因此需建立离散裂隙网络。

由于裂隙的分布具有不确定性和交叉性,目前无法用确定性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

文章用概率论与统计学的方法分析裂隙的分布及组合特征,利用Monte-Carlo方法进行三维裂隙网络随机模拟,建立了三维裂隙网络的随机模拟模型。

该研究可为进一步分析裂隙网络的连通性和渗透张量分布提供依据。

关键词:离散裂隙网络;概率统计;Monte-Carlo;三维裂隙网络目前裂隙岩体中流动和运移模拟方法可分为三类:①把岩体看作等效连续介质体,建立等效连续介质渗流数学模型;②不考虑岩块中的渗流,而把裂隙作为非连续网络处理,建立裂隙网络非连续介质渗流数学模型,即离散裂隙网络方法;③考虑岩体内裂隙导水,岩块储水而建立的岩体双重介质渗流数学模型。

其中,连续介质模型运用最为成熟,但这种方法因把裂隙空间平均到渗流单元体上,不能很好地刻画裂隙的特殊导水作用,在实际工程中,当岩体的裂隙分布比较稀疏,且岩体中的渗流主要取决于大的裂隙时,运用连续介质方法处理岩体渗流问题则容易引起大的误差。

离散裂隙网络模型最能反映裂隙发育的规律及裂隙水渗流的规律,但是受目前测量手段和计算量的限制,不可能把大范围的研究区内的每一条裂隙都测出来,目前大多只应用于小范围研究。

现阶段,我国主要用的是广义双重介质模型,即对主干裂隙采用离散裂隙网络模型,对于次要裂隙采用连续介质模型。

双重介质模型,结合了上述两种模型的优点。

国外更多的是研究非饱和带裂隙中水的流动和溶质运移,主要与废物处置、油气运移有关,且研究尺度小,研究精度高,一般采用离散裂隙网络模型或双重介质模型。

但是无论是离散裂隙网络模型还是双重介质模型,离散裂隙网络的构建是其基础。

1离散裂隙网络的构建离散裂隙网络方法的前提假设为:提供流体流动的路径的裂隙网络的几何参数(包括位置,形状,方位,尺度和每条裂隙的水力传导系数等)能够用数学描述。

Petrel构造应力模拟与工程数值模拟结合

Petrel构造应力模拟与工程数值模拟结合

2012年6月7号裂缝综合预测方法及应用研究目前国内外裂缝预测技术大致有4类[1]:①性分析和生产经验总结的裂缝预测方法;②利用测井手段和地震信息识别和预测裂缝;③非线性理论方法检测和识别裂缝,主要应用分形理论和神经网络等技术方法;④通过构造应力来分析预测裂缝;应用Petrel进行构造建模的研究由于Petrel软件不能自动识别断层的接触关系,所以必须对断层的接触关系进行处理。

在处理断层接触关系时应遵循如下原则:1裂系统发育史要明确,早期断层不能切割晚期断层。

2主、从断层要分清,主断层不允许被剪切。

3断层间的接触关系一定要清晰,断面可以相交但不能互相切割。

基于离散裂缝网络模型裂缝储层的随机模拟在裂缝预测研究方面已有学者做过大量的工作,例如,Murray[3]提出了曲率法,通过构造主曲率来预测裂缝储层的孔隙度与渗透率;曾锦光等[4]提出了利用屈曲薄板挠曲理论来模拟地层古应力,对裂缝的分布进行预测:模拟得到的最大(或最小)主应力正值区为拉张区(涉及到强度因子),最易产生拉张破裂缝,因而模拟所得主应力越大,理论上的破裂就越发育;王仁[5]从构造应力方面考虑,结合岩石破裂准则对裂缝分布规律进行了数值模拟;丁中一等[6]提出了“二元法”,即破裂法和能量法的结合运用,破裂值代表发育裂缝的可能性,能量法代表裂缝发育能力的大小,应用于裂缝分布预测;宋慧珍等[7]将构造应力场和地质研究紧密结合,运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研究裂缝空间状态;刘卫丽等[8]运用地震资料正反演结合对裂缝进行了预测。

上述学者在研究裂缝储层时,都是通过构造应力分析,结合岩心、露头的观测、各种测井曲线分析、地震资料的利用、生产动态资料和相似区块的开发经验,定性半定量确定裂缝的表征参数,根据这些参数从整体概略预测某个区域的储层裂缝发育程度。

由于Petrel建立裂缝模型有局限性,而Fred能较好地建立裂缝模型,因此,在本次模拟中采用3步建模:①运用Petrel建立基质的物性模型;②利用Fred建立裂缝物性的空间分布特征;③将区块的基质模型和裂缝模型利用网格数据叠加方法建立整个裂缝渗流区的地质模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离散裂缝网络(DFN)模型
众所周知,与储层参数(如储层孔隙度、渗透率、含油饱和度等)相比,储层内的裂缝属于离散变量,其发育具有以下两方面的独特性:
一是整个裂缝网络可能基于构造或地层,并以一个离散体形式存在,犹如横纵交错的公路网,而且并非所有裂缝都彼此相交或连通,
其连通性甚至与互相间的距离不存在直接联系;二是反映裂缝发育特征的各类参数相对复杂,同时包括了矢量性参数(如裂缝产状)与标量性参数(如裂缝密度、裂缝宽度、裂缝长
度等)。

正是基于这样的特殊性,离散裂缝网络(Discrete Fracture Network,DFN)模型才得以应运而生。

与传统意义上的等效多孔介质(equivalent porous media, EPM)模型不同,DFN 模型明确定义了模拟区域内每一条裂缝的位置、产状、几何形态、尺寸、宽度以及孔渗性质等,同时对裂缝进行分组,每一组均有各自的统计学共性,因此所有裂缝在空间上既被相互独立地随机放置,又分别属于不同发育特征的裂缝组,见下图。

这种处理方式既保证了裂缝网络被当作离散对象来对待,同时各种性质的裂缝参数又都能得到充分考虑,因而为获得精确的裂缝几何模型与裂缝参数模型提供了可能。

裂缝随机建模方法
从国内公开发表的文献来看,“裂缝随机建模(Fracture stochastic Modeling)”一词是在最近1-2年才提出来的,即便在国外的公开文献中,这种提法也是比较新的,可以说是裂缝研究领域非常新的一个方向。

下面笔者通过类比“储层随机建模(Reservior stochastic Modeling)”,并结合自身的一些科研经历,谈谈对于裂缝随机建模方法方面的一些不成熟想法。

综观各式文献,裂缝建模的主要宗旨可归纳为:
充分利用各种资料获得的裂缝数据,建立能精确反映未知区裂缝产状、几何形态、尺寸、宽度及空间展布规律等的三维裂缝几何模型(即DFN模型),在此基础上运用相关的数学算法,粗化/计算得到能定量表征裂缝参数三维空间分布的数据体,即裂缝参数模型。

与储层建模一样,裂缝建模的方法也可以按其特点分成确定性与随机性两类。

在三维地震资料品质良好以及野外地质露头与钻井资料足够充分的情况下,可以将追踪出来的裂缝轨迹数据直接生成唯一确定的裂缝模型。

显然,这种确定性裂缝建模的条件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很难得到满足。

此外,众所周知,地层中的裂缝系统是地质历史时期众多复杂地质过程综合作用的产物,它具有影响与控制因素的多样性、发育与分布的随机性等显著特点。

因此,以现有的技术条件,还很难掌握井间任一范围内各种尺寸裂缝确定的、真实的发育特征,这就意味着未知区的裂缝模拟在客观上与储层模拟一样,同样存在不确定性,即模拟结果具有多解性,甚至这种多解性比储层模拟的还要更加强烈。

正因为如此,从国外的公开文献来看,学者们更多地倾向于通过随机建模方法来对井间未知区的裂缝发育情况进行模拟。

所谓的裂缝随机建模,大概可以下这样一个定义,以已获取的裂缝信息为基础,统计分析其各类参数,同时采用其他二维或三维成果数据(如三维地震属性体、二维应力场图等)作为约束条件,通过随机模拟方式生成可选的相同概率裂缝模型的方法。

其主导思想在于,满足已知点的某些裂缝统计学理论发育特征(例如裂缝产状、裂缝尺寸等)的基础上,承认未知区裂缝的发育具有一定的随机性,这就很好地尊重了裂缝模拟具有不确定性的客观事实。

与储层随机模拟一样,由随机建模方法得到的最终裂缝模型并不是唯一的,而是给定条件范围内多个可能的实现(裂缝模型),并且这些实现均忠实于裂缝产状、裂缝尺寸、裂缝密度等特定裂缝参数的已知统计特征。

正因为如此,才保证了最终裂缝几何模型与裂缝参数模型在一定随机范围内的准确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