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诗词人生 二、还朝任史馆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还朝任史馆

英宗赵曙治平元年(1064)十二月,苏轼由凤翔还朝任史馆,次年苏洵去世,兄弟俩回乡守制三年(1066.04~1068.07),又还朝任史馆。这里神宗赵顼准备实行新法,到四月召王安石进京,任为参知政事,开始变法。称王安石变法,也称熙宁变法。苏轼批评朝廷“求治太急,进人太锐,听言太广。”从此卷入了政汉斗争的漩涡。到神宗赵顼熙宁四年(1071)七月,自请外任,共计六年半的时间,其中还包括三年守制。这里收集了十一首诗词。

(一)凤翔还朝

英宗赵曙治平元年(1064)十二月,苏轼还朝任史馆。

英宗赵曙治平二年(1065)五月,苏轼的妻子王弗病逝,次年苏洵去世,兄弟俩回乡守制三年(1066.04~1068.07)。

神宗赵顼熙宁元年(1068),娶王弗堂妹王闰之。

神宗赵顼熙宁元年(1068),神宗赵顼准备实行新法,到四月才召王安石进京,任为参知政事,开始变法。称王安石变法,也称熙宁变法。

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

苏轼兄弟虽然反对因循守旧,但也不同意变法理论,因此卷入了政争,批评朝廷“求治太急,进人太锐,听言太广。”他赞成“丰财”、“强兵”和限制贵族官僚的子弟,荫补官职而“择吏”的革新主张。苏辙对新法推行过程中,可能出现“吏掾为奸,虽重法不可禁”的局面表示担忧,并且认为严刑峻法会“起为他变”,最终也因批评新法而离开朝廷到陈州(河南淮阳)。

1《授经台(乃南山一峰耳,非复有筑处。)》

剑舞有神通草圣,海山无事化琴工。

此台一览秦川小,不待传经意已空。

【赏析】

前两句突兀而起,首句讲张旭草书与公孙剑舞之神相通,次句言伯牙学琴三年未成,后从师命在蓬莱山练琴终成天下之妙,在内容上似与诗题全无联系,然而正是这两句的铺垫,才使得三四两句之意得以升华。可谓形散而神不散,体现出以意贯通的散文笔法。

总之,苏轼凤翔时期的写景记游诗描绘了关中西部的锦绣河山,表达了苏轼对关中西府自然山水与历史文化的热爱之情;同时也表现出了苏轼反对暴政、关心民瘼(mò,病、疾苦)的仁政思想以及苏轼淡薄名利、超然物外的人生追求,具有极为丰富深刻的思想文化意蕴。【背景】

仁宗赵祯嘉祐七年(1062)大文豪苏东坡授任凤翔府通判。二月奉命分往属县(周至时隶属于凤翔府)减释囚禁,十六日到达周至,办完公事他与友人游览了周至的名胜古迹,沿途赋诗多篇。这首授经台诗,是他登上楼观台(楼观台是道教先祖老子李耳传经授道、著书立说之圣地,是中华道教的发祥地。)的说经台(古称授经台,该台系一座海拔560余米的峰峦,南依秦岭,北瞰渭水,树木葱茏,气势雄伟)时,远眺八百里秦川尽收眼底,苏文豪霎时情绪高涨,大为赞叹,即兴作此诗以记胜。

弟弟苏辙在京城开封作官,听说哥哥在凤翔办事毕后,游览楼观仙都道府后,羡慕不已,写下《次韵子瞻减降诸县囚徒事毕登览》、《次韵子瞻延生观后山上小堂》、《楼观》等诗歌作为互和。

《楼观》作者:苏辙

老聃厌世入流沙,飘荡如云不可遮。

弟子怜师将去国,关门望气载还家。

高台尚有传经处,画壁空留驾犊车。

一授遗书无复老,不知何苦服胡麻

于是,兄弟俩人一个亲身游历,一个精神云游;一唱一和又写下了《和子瞻读道藏》、《楼观次韵》等诗歌。乘着兴致,苏辙也赶到终南山,于是二人一同游览上清宫。苏轼又写了《上清辞》,弟弟苏辙和之。

苏轼和苏辙还去了唐时玉真公主的别馆,此时已变成延生观,在唏嘘之余,又游览了授经台,并受宫观住持之请,苏轼把自己和弟弟互和的诗句刻在碑上。

英宗赵曙治平元年(1064),苏东坡再次和弟弟苏辙同游楼观,并邀请章子厚一同前往。这次游览他们在《老子显现碑》。阴面刻字56字于其上“章子厚自长安来终南,会轼西还歧下,因同西游南山。轼三年连三至此;然与子厚游,其乐如始至也。甲辰正月十一日,赵郡苏轼子瞻题。”这块碑至今仍在。也就在此时,苏轼站在终南山巅,看着楼观内前人的古碑,楼观外风云的变幻,一时间感慨万千。他觉得此情此景,不正是道德经中所传递清淡的境界吗?于是,他写下《授经台》一首,其字句空灵足以与陶渊明《饮酒其五》中后两句:“此中有深意,欲辨已忘言”相媲美。

在凤翔任上,苏轼瞻仰了道家圣地楼观(今陕西周至),对老子顶礼膜拜。其《楼观》诗中写道:“鸟噪猿呼昼闭门,寂寞准识古皇尊”。并且在《自仙游回至黑水,见居民姚氏山亭高绝可爱,复憩其上》诗中表现出了强烈的留恋之情:“爱此山中人,缥缈如仙子。平生慕独往,官爵同一屐”。在诗中,苏轼把功名视如鞋履,显然是受到道家蔑视功名富贵思想的影响。在《中隐堂诗》其一中苏轼写道:“凿石清泉激,开门野鹤飞。退居吾久念,长恐此心违。”表明了归隐田园的人生志趣。类似的诗歌还有《南溪之南竹林中新构一茅堂,予以其所处最为深邃,故名之日避世堂》:“晓梦猿呼觉,秋怀鸟伴吟。暂来聊解带,屡去欲携衾。”《骊山三绝句》

2其一功成虽欲善持盈

功成虽欲善持盈,可叹前王恃太平。

辛苦骊山山下土,阿房才废又华清。

3其二几变雕墙几变灰

几变雕墙几变灰,举烽指鹿事幽哉!

上皇不念前车鉴,却怨骊山是祸胎。

4其三万古明知去不还

万古明知去不还,咫尺秦陵是商鉴。

海中方土觅三山,朝元何必苦蹄攀。

5《骊山》

君门如天深畿重,君王如帝坐法官.

人生难处是安稳,何为来此骊山中?

复道凌云接金阙,楼观隐烟横翠空。

林深雾暗迷八骏,朝东暮西劳六龙。

六龙西幸峨嵋栈,悲风遍入华清院。

霓裳萧散羽衣空,麋鹿来游猿鹤怨。

我上朝元春半老,满地落花无人扫。

羯鼓楼高挂夕阳,长生殿古生青草。

长杨五祚汉幸免,江都楼成隋自迷。

可怜吴楚两醯难,筑台不就已悲堪。

由来流连多丧国,宴安鸩毒因奢惑。

三风十衍古所戒,不必骊山可亡国。

【赏析】

《骊山三绝句》和《骊山》这两首诗讽刺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而导致西周灭;秦二世宠幸“指鹿为马”的赵高而使秦亡;隋炀帝荒淫奢侈而隋灭;唐玄宗宠幸杨玉环而招致“安史之乱”。同时,苏轼借古讽今,希望当今统治者能以史为鉴,改变“后宫之费,不减敌国,金玉锦绣之工,日作而不息,朝成夕毁,务以相新”…的不良状况,否则,将会亡国。

这两首诗借古讽今,以古代统治者的荒淫生活来讽喻当今,批判当今统治者不知以史为鉴,反而纵酒行乐,宠幸后宫的荒淫生活。

6《和董传留别》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注释】

1.粗缯:zâng,粗丝绑发,粗布披身。

2.裹:经历。

3.生涯:人生的境遇过程。

4.腹有:胸有,比喻学于成。

5.气:表于外的精神气色。

6.华:丰盈而实美。

7.老儒:博学而年长的学者。如:博学老儒。

8.瓠叶:hù,《诗经⋅小雅⋅鱼藻之什⋅瓠叶》中的篇名,共四章。大夫刺幽王也。或以为燕饮之诗。瓠叶可食。

9.举子:被举应试的士子。

10.槐花:夏季花开放或花蕾形成时采收,及时干燥,除去皮、梗及杂质。前者称“槐花”,后者称“槐米”。

囊空:口袋里空空的,比喻没有钱。杜甫《空囊》:“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

11.囊空不办:引用《南史⋅虞玩之传》:“玩之为少府,犹蹑屐造席。高帝(萧道成)取屐亲视之,讹黑斜锐,瓒断以芒接之。问曰:‘卿此屐已几载?’玩之曰:‘初释褐拜征北行佐买之,著已三十年,贫士竟不办易。’”引用虞玩之因贫困而旧屐著三十年不办易的事典,而转化为“囊空不办”。

12.寻春马:引用孟郊《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不直接引用其诗语,而引用其诗意,但转化为“寻春马”。以上两个典故合融为一句,语气转折。

13.择婿车:此指官贾家千金美女。官贾富家之千金女所座之马车,游街以示择佳婿,古有择婿楼。

14.得意:即春风得意,意谓黄榜得中。唐赵氏《闻夫杜羔登第》:“良人得意正年少,今夜醉眠何处楼。”

15.世俗:社会上流传的风俗习惯。《文子⋅道原》:“矜伪以惑世,畸行以迷众,圣人不以为世俗。”

16.诏黄:即诏书,诏书用黄纸书写,故称。《南史⋅王韶之传》:“恭帝即位,迁黄门侍郎,领著作,西省如故。凡诸诏黄皆其辞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