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循环》教案设计

《血液循环》教案设计
《血液循环》教案设计

任教学科:生物

上课班级:七年级七班

教学课题:血液循环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敏捷,但抽象思维略显不足,在课堂上,他们好表现,不喜欢老师的空洞说教,拒绝老师将思想强加给他们。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认识了心脏和血管的功能后,知道“血液循环”这个词语,但是血液是怎样在血管和心脏之间循环流动,血液在循环流动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变化,血液循环流动有什么意义,学生并不清楚。因此,老师可以利用图片,引导学生分析和推理,构建血液循环途径,并进一步用简明清晰地流程图总结血液循环途径。

教材分析:

本节是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北师版)七年级下册第9章第2节第4课时的内容。

本节之前学习了血液、血管、心脏等知识,因此在全篇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章的重点和核心,也是帮助学生形成系统整体观、生物稳态、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等学科思想的重要章节。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2、简述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能力目标:

1、利用血液循环模式图,训练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2、通过比较两种循环,训练学生归纳的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

体会人体结构的复杂和精妙,感受生命的神奇之处。 教学重难点:

重点:1、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2、简述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3、利用血液循环模式图,训练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难点:利用血液循环模式图,训练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深度教学”突破点:

在本节课中,适时利用Hiteach 现代技术,如抢答、拍照上传、反馈器等,帮助教师实时、有效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能及时作出调整。从而为有效教学、甚至高效教学奠定一定的基础。

在知识方面,通过生活中打针这一小事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围绕“左臂静脉中注射的青霉素是如何一步步到达扁桃体的?”这一话题,提出一系列问题,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学科学习方法,训练思维能力,同时形成学科素养。另外,通过形象生动地呈现出血液循环动画和图片等教学资料,帮助学生从形象生动具体的感知过渡到对抽象概括知识的理解,并通过绘画血液循环图,以画促学,帮助学生构建“血液循环途径”这一重要概念。这样既能简化教学难点,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内容及环节设计:

板书设计:

教学流程图:

导入心脏的结构组成体循环肺循环总结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