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形而上学思想研究

合集下载

论老子的无为而治

论老子的无为而治

论老子的无为而治老子的哲学是中国哲学中最早而又有系统的思辨哲学的理论。

与儒,墨学家立足社会现实建构自己的理论观点不同,老子以自己的独特的睿智,率先发明了有为世界背后的无为和抽象层面的理论价值。

一但是所谓的无为到底又是什么呢?(一)、“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老子的“无为”观念,很容易造成一种误解,使一些人认为“无为”就是“无所作为”,这和儒家积极有为的观念似乎完全背道而驰,也与今天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格格不入,因此今天谈“无为”似乎不合时宜。

其实“无为”绝对不是不解决问题,什么都不做,老子对其所处的时代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解决之道。

老子所处的时代是晚周纷乱的天下,贵族骄奢淫腐,法令繁如牛毛,苛政暴如猛虎,各国互相侵夺篡杀。

老子深信乱世的原因不在制度不良,而在制度的不足为治。

愈是想要以仁义礼乐、明主能臣来扭转局面,则愈是纷扰人心,适得其反。

老子看来,人们执于已见而与人争论,是造成社会纷乱之主要症结,想要消除纷乱,人们便须放弃“人为”的标准,而去体认大自然的和谐,而且不要妄自制订标准,必须“法天”、“法地”、“法道”、“法自然”,也就以事物本身的发展规律为标准。

例如老子在《道德经》第十三章中说道,“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天下”,也就是说,能够像珍视自己的身体一样去爱天下人,乐于舍身治理天下的人,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这让我们深深地感到,老子是真正以负责任、爱民的态度在为治理者寻找治理理念,因此,无为,绝不是完全无所作为,是相对过分强制的行为来说的,是对作为的方式的一种界定。

(二)“无为”不是“为所欲为”老子在说明“无为”观念时,很容易造成另一种误解,认为如果管理者“无为”,就是任由个人所欲而为。

其实老子强调的“无为”固然呈现了超越人为规范的自由,但这种自由乃受老子所推崇的“道”的约束,也就是说:自由是有限度的,必须以不破坏自然和谐为范围。

否则,若只知去除人为而不遵行天道,“无为”就成了个人的“为所欲为”,即由统治者个人的“人为”、“为所欲为”,扩展为全民范围的“人为”、“为所欲为”,从而引发另一种纷乱?比如老子在《道篇》的第二章中就提出了的:“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机械唯物主义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机械唯物主义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机械唯物主义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机械唯物主义是两种重要的哲学思潮。

形而
上学唯物主义是指一种认为存在物质为唯一实在的观点,它强调物质
是世界的基础,并主张一切现象和现实都可通过研究物质的性质和规
律来解释和认识。

这种思潮在古希腊哲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发展,例如
伊壁鸠鲁、老子等都提出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而机械唯物主义则是在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中形成的一种观点,
它认为宇宙是一个庞大的机器,一切现象和规律都可以归结为物质力
的相互作用。

机械唯物主义的倡导者之一是伽利略,他利用实验和观
察的方法,提出物体的运动可以通过简单的力学规律来解释和预测。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机械唯物主义都强调了物质的重要性,认为
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和基础。

它们对于科学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推动
了人类对于自然界的认识和探索。

然而,随着科学的进步,这两种唯
物主义观点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如无法解释意识、价值等非物质因素
的存在和起源。

总的来说,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机械唯物主义都是对物质本体和
物质规律的认识和解释,它们为我们理解世界提供了有益的思考框架。

随着时间的推移,唯物主义思潮也在不断发展演变,逐渐形成了更为
复杂和全面的理论体系。

形而上学的基本问题和概念

形而上学的基本问题和概念

形而上学的基本问题和概念形而上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领域,研究超越客观世界的实在性和规律性。

在形而上学的讨论中,有一些基本问题和概念是重要的,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本文将探讨形而上学的三个基本问题和概念:存在与本质、因果关系与自由意志、实在与虚构。

一、存在与本质存在与本质是形而上学中的一个核心问题。

存在指的是事物存在于世界中的状态,而本质则指的是事物的内在属性和特性。

形而上学家们关注的问题是,一个事物存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它的本质是什么。

存在与本质之间是否有必然的联系,或者它们之间是独立的存在,一直是形而上学争论的焦点。

某些形而上学观点认为存在是通过事物的本质来决定的。

例如,柏拉图主张存在与本质是密切相关的,事物的存在是通过参与理念或普遍属性来实现的。

然而,亚里士多德则认为存在和本质是统一的,事物的存在与其本质是不可分割的。

另一些形而上学观点则认为存在与本质是相互独立的。

例如,尼采主张存在是无中生有的,而本质是人为赋予事物的,事物的本质并不影响它的存在。

康德则认为存在是通过认识主体的经验来确定的,而本质是认识主体的主观观念。

二、因果关系与自由意志因果关系与自由意志是形而上学中另一个重要的问题。

因果关系是指事件之间的必然联系,自由意志则是指人的行为是否受到自由选择的决定。

这两个概念之间一直存在着紧张的关系。

一些形而上学观点认为因果关系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件都有它必然的原因和结果。

例如,笛卡尔主张自然界中存在着物理因果关系,人的行为也受到因果关系的支配。

洛克则主张因果关系是通过经验感觉所建立的,我们通过观察到的事件之间的关系来认识因果关系。

然而,自由意志主义者则认为人的行为是自由选择的结果,与因果关系无关。

例如,康德主张人的自由行为是建立在理性和道德法则之上的,与因果关系无关。

尼采则主张人的自由意志是通过超越因果关系的奋斗和创造来实现的。

三、实在与虚构实在与虚构是形而上学中涉及到的一个重要对立。

实在指的是真实存在的事物,虚构则指的是人为构造的概念或形象。

老子的伦理思想

老子的伦理思想

老子的伦理思想
老子具有丰富、深刻和清晰的伦理思想,主要包括:以道作为初始原则,提出了一种中国语言意义上的道德形而上学原理;对道德自我的建构和功能提出了一系列论述;批判道德名教的异化,兼及对道德异化的检讨;区分了知性知识与德性知识、知性能力与德性能力,对知性在德性领域里的滥用展开了深入的检讨;针对早期儒家亲亲有等的仁爱观,他提出了更广泛、更具超越性的慈爱原则;最后,他的伦理思想对现代环境哲学具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演变脉络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演变脉络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演变脉络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哲学上最重要的两个概念,前者强调相互联系的事物之间的矛盾和不断变化的本质,后者则只关注事物的本质属性和恒定的特征。

在哲学发展的历史上,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有着复杂的演变脉络,下面将对其进行简要地分析。

古代:形而上学占主导地位在古代的哲学发展中,形而上学占据了主导地位。

在西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代表了形而上学的思想,强调寻求真理并了解事物的本质属性。

在东方,孔子的儒学和老子道家的思想同样也主要关注人性和自然界的恒定本质。

中世纪:宗教哲学成为主流在中世纪,宗教哲学成为了主流。

基督教教义主张创世主义和不可变性,导致形而上学在哲学上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文艺复兴:对自然的理性探索促进辩证思想的发展文艺复兴是对追求知识和理性的重拾,它鼓励人们探究自然和世界,这种理性探索与观察的过程促进了辩证思想的发展。

启蒙时代:辩证思想与唯物主义受到重视在欧洲的启蒙时代,辩证思想和唯物主义思想受到了重视,意味着可以通过理性思考来理解世界,并通过科学方法来探究真相。

卢梭、黑格尔等人认为存在着矛盾和运动,这种运动是环环相扣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唯物史观进一步强调了辩证思想,强调经济和社会变化,认为透过改革终将满足人类对自由和平等的需求,建立一个更好、更美好的世界。

20世纪以后:批判理论和解构主义影响下,辩证思想再次被重视在20世纪,批判理论和解构主义成为通行的哲学思潮。

批判理论的理念认为,存在着一些经验和认知的问题,需要对知识体系进行批判。

同样,解构主义侧重于剖析文本,并重新审视世界的属性、存在、关系和问题。

这些发展论述表明,随着社会、风俗、科学和哲学的不断进步,辩证思维逐渐成为一种普及的逻辑思维方式,适用于所有领域的知识,并且是一种深层次的思考方式。

浅谈老子的自然观

浅谈老子的自然观

浅谈老子的自然观浅谈老子的自然观老子作为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开创了道家学说,其中的思想即使在千百年后的今天,仍然能够发人深省,成为中华民族的智慧源泉。

二十世纪以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如何处理人类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已经成为了人们迫切关注的问题。

作为中国哲学史上的先贤,老子第一次将“自然”的概念引进了哲学思考当中,了解老子,解读老子的自然观自然也就变得十分有必要了。

在《老子》中,“自然”一共出现了5次,分别见于“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十七章)。

“希言,自然。

”(二十三章)。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二十五章),“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五十一章),“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六十四章)。

同时,《老子》全书中也通篇贯彻了“自然”的思想。

在历来对老子的解读当中,“自然”的定义都存在着很大的争论,这一方面是《老子》成书时间已经过于遥远,在不同时代,不同版本都对《老子》作出了不同的理解;另一方面,由于人们研究《老子》的出发角度不尽相同,最后得到的答案自然也就千差万别了。

在本文中,我们选用了目前较为通行的解读方式,“自然”是指自己如此、从来如此、通常如此、势当如此和自己成就自己,以及与“人为”相对立的自然而然、自然天成、事物的天然本性等意思,即使对宇宙间万事完物原始状态的存在的形而上学的描述。

道法自然道在老子眼中是万事万物的本源规律,在时间和空间上无限延展,道不依存于外物,也不受控与外物,这样的基本特性决定了“道”以“自然”为法的必然性,“道法自然”是指道顺应万物的发展变化而不加干涉,以听任万物依其本性而自生、自长、自化、自成为法则,亦即因任万物按照“自己那样”而存在和发展变化,道就是自然发展的规律。

“无为”与“自然”自然不是简单的万物所具有的的独特性质,也不是以特定意志为转移的规律,而是一种虚空的状态。

1《老子》四章 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1《老子》四章 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1《老子》四章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老子》四章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老子及其作品,落实文言基础知识,疏通文意。

2.理解选文思想内容,领悟老子的唯物辩证主义和道家文化内涵,思考其现实意义。

3.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进思想道德修养,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初步读懂文章的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识记本文出现的重要实词的含义、重要虚词的用法,积累文化常识和文言句式。

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文中老子的思想和道家的观点。

文化传承与理解:探究道家文化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老子的辩证思想,注意区别对待思想中的消极因素。

难点: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基础知识。

理解选文的思想内容。

一、导入新课上善若水,金玉满堂,目迷五色,宠辱若惊,虚怀若谷,余食赘行,天道好还,人贵有自知之明,无中生有,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方无隅,大辩若讷,大巧若拙,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哀兵必胜,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作为传统文化的结晶,有许多成语来源于《老子》,这是《老子》经久不衰的魅力显现,今天,我们走进《老子》四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是独一无二的,道本身包含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交而形成一种适匀的状态,万物在这种状态中产生。

老子试图建立一个适合于所有事物的理论,一切事物都遵循这样的规律(道)。

老子认为相互对立的事物会互相转化,即阴阳转化。

转化的方法(德)来源于事物的规律(道)。

二、写作背景据文献记载,老子静思好学,知识渊博。

在他的老师商容教授知识的过程中,老子总是寻根究底,对知识非常渴望。

为了解开自己的疑惑,老子经常观察日月星辰,思考天为何物,以致经常睡不着觉。

后来,商容推荐老子入周都深造。

这段经历,使老子积累了丰富的知识,也使他远近闻名。

老子生活于春秋时期,当时的社会环境是周朝式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不断发动战争。

残酷的战争让老子目睹了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室史,他提出了一系列治国安民的主张。

《老子》一书的结构、语言和管理哲学的特色——三论老子其人其书

《老子》一书的结构、语言和管理哲学的特色——三论老子其人其书
子 的哲学 基 础就 是 “ ” “ ” 是 哪 里来 的呢 ?他 道 。 道
合 。它生于 即反映着 “ ”中生 出一个混沌状态的 无 天地原始这个统一体 ,因此是 “ 。如前所述 ,这 一” 个天地原始又有一分 为二 的物质存 在 ,是 阴阳对立 的 ,阴阳二气交合 即夸克交合 、中子质 子交合等而 生 多物 。后 来 又 由多 物 相 互 作 用 而产 生 千差 万 别 的 东西 。老子思想与现代先进 的宇宙学关 于宇宙大爆 炸的理论有着惊人 的相似性。或者说 ,老子似乎猜 到了宇宙大爆炸的混沌初开的那一瞬 。这说 明 “ ” 道 不是上 帝或 神给 的 ,特别 是在 第 4章说 , “ ” 道 , “ 不知谁 之子 ,象 帝之 先 。 吾 ”任 继愈 先生解 释为 “ 出现在上帝 之先 ” 。说 明 “ 道”不是客观唯心 主义 的 。其所 以如此 ,与他祖 辈是天文史官和他 的哲学 思想是从 宇宙 自然那 里发现 、总结 出来 的分 不开 。 因此 ,他也 极力 主张人们向天地 自然学习 。这 一点 是他与古代 很多哲学家不同的地方 。当今宇宙学家 史蒂芬 ・ 霍金在 对间简旦 最后一章里就批评了当 代哲学家不关注 自然科学 的缺憾 ,而老子能从宇宙 自然探索总结规律 ,确属伟大。 第二 ,老子管理思想的哲学基础之核心是朴素 的辩证法思想 ,而且他随时提醒人们要注意对立面 的相互转化 。这与 当时所有其他学者 的哲学思想都 不 同。他在全 书 的开 头就 指 出了 “ 名” 和 “ ” 物 、
名 天 地 之 始 ;有 ,名 万 物 之 母 。 就 是 说 ,天 地 之 ”
用 。这大概就是为什么在战 国后期 至秦代 、汉前期 、 唐宋 明前期 、五四时期 以及改革开放的今天 《 老子》 受到高度 评价的缘故 。几 千年的封建社会腐败没落 的统治阶级是不欢迎也不 能应用辩证法 的 ,他们一 般只能应用陈腐 的形 而上 学的思想 ,并树立其偶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形而上学思想研究
【摘要】:《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形上学的始作俑者,《老子》形上学思想关注的问题是世界的第一原理,即世界的原初原因是什么,以及作为世界原初原因的“道”,是否还有着就其自身而言的原因;由“道”的性质所决定的道器、体用、有无、本末等关系如何;“道”之形上命题落实于人世何以可能?即人之处世之道德根据何在;凡涉及世界本原之普遍与个别、潜在与现实之难题,对其言说是否可能?这些问题涉及形上思维的对象和方法,相当接近西方哲学的Metaphysic。

因此,我们完全可能在形而上学的层面上开展中西哲学的对话,在中西哲学的比较中显示中国古代哲学形上学包括《老子》哲学形上学的精神。

《老子》从“道”出发,构建起一个包含“道”形上学、道德形上学和言语形上学的思想体系,这一思想体系的主题是“无”,“无”在《老子》哲学形上学思想中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道”因“无”而具意义,“无”赋予“道”以普遍性,因为它是所有“道”之诸象(无名、无形、无状、无物)的抽象和概括,是最具广泛性的问题;“无”的问题又极具深刻性,因为人类把自身置于对“无”的不断追问之中,并在此询问中反身求己,寻找安身立命的根据;“无”的问题还极具本原性,形上思想关注的是关于世界之同一性原理,而“无”恰恰道出了形上思维在其开端处有所发问却又没有道出的问题。

“无”区别于“有”的根本在于它以脱离了“有”的纠缠,它不问存在之“是其所是”,而言“道”之“象其所象”,因此,它不仅为“应当”所限制,也为“无言”所界定。

在《老子》以“无”
为核心的“道”构建起来的关于宇宙论和本体论之“道”形上学思想中,“道”之显象在于其古始性质,即有无同构:作为物物者,它是恍惚之象,若有若无;作为其自身(混成),它是寂寥幽冥之象,深远宏达,因此它为感官所不能把握,为既成概念所不能概括,为经验命题所不能陈述,而只能以“象”来显现。

这就首先在宇宙论论域,以“无”显示出“道”的本原性,并以“无”揭示出宇宙生成论之意义,继而通过“无”与时间和空间的关系,揭示宇宙本体之永恒和空虚无物。

“道”形上学又本然地展开为道德形上学。

如果说关于宇宙论和本体论的“道”形上学是《老子》哲学形上学的出发点的话,那么,道德形上学就是其归宿。

《老子》把物(包括人)得“道”称之为“德”,“德”之于人即“得其道于心而不失”(朱熹语),亦即内化为德性,在实践中则体现为一定的道德原则。

《老子》对“德”之思考,也是非经验性的,就其为人之本真状态之“性”,是先验的,因此《老子》之道德形上学是以人的“德性”为出发点,通过经验批判和确立生命原则来寻求最高的道德实践原则,因而有其纯粹性。

与“道”形上学以“无”为核心一样,道德形上学也是以“无”为核心,人之得道,有赖于超越“形我”的内在本真,即婴儿状态的“含德之厚”,归之于生命自我的“恒常”和“无待”,其德即“玄德”“常德”和“上德”。

在《老子》的道德形上学中,“善”“孝”“慈”是其常用的词语,皆出于“无”,表明其价值取向,并确立其道德选择、影响其道德行为,具体表现他所确立的德目:无为、不争和知足。

《老子》哲学形上学以“无”为核心,直接决定其言说的方式或特征是“无言”,换言之,《老子》的言说方式中也包含着思想方式,这就是他的
言语形上学。

思想。

《老子)}哲学对言语遮蔽状态的揭示本身就指明其形上之“思”是面向言说之思,也就是说,我们要言说“无”,语言何以可能?这不仅牵涉到词语,还牵涉到言说方式。

通过对词语的辨别,《老子》采用“意象”的语词,譬如“大。

言”、反语和对反语,以“大”为“道”命名,而“大”则是“无”的意象。

在考察了语词和命名之后,《老子》言语形上学的重要贡献还在于他不自觉地提出了语用思想,并形成了两个颇具特色的语用规则:“言有宗”和“正言若反”。

总之,《老子》的哲学形上学思想开中国古代哲学形上学之先河,不仅在其对象、内容、结构和方法上与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古代希腊哲学形上学思想相当接近,并且有着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对人类理论思维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2
【分类号】:B223
【目录】:内容提要5-7英文摘要7-9导论9-23一《老子》哲学及其形上学问题9-10二《老子》和早期中国的哲学形上学10-13三中国古代形上思想的特征13-14四早期中国哲学的形上语境和问题14-18五研究《老子》形上思想的意义和方法18-23第一章《老子》形上思
想的主题23-36一、《老子》形上思想主题的提出23-26(一)中国早期哲学“天道”观的失落23-24(二)《老子》形上思想何以由“道”切入24-26二、《老子》形上思维的核心问题26-30(一)“无”赋予“道”普遍性27-28(二)“无”的问题的深刻性28-30(三)“无”的问题的本原性30三、“无”的限定30-36(一)“无”与“混成”和“象”31-32(二)“无”与“应当”32-33(三)“无”与“言说”33-36第二章“道”形而上学36-61一、“道”和“常道”36-42(一)老子之“道”的历史难题36-38(二)“道”之字源学考证38-39(三)作为哲学范畴的“道”39-41(四)《老子》形上学之“道”41-42二、“道”与“无”42-45(一)“道”之显象42-43(二)“有”、“无”的解蔽43-45三、“无”与宇宙构成45-61(一)“无”和宇宙论论域46-48(二)“无”之生成论意义48-53(三)“无”与时空观念53-61第三章道德形而上学61-87一、“道”和道德形而上学61-70(一)问题的提出61-64(二)关于道德形而上学的几个概念64-68(三)以“无”为核心的道德形而上学68-70二、道德原则70-76(一)《老子》的自然德性论70-73(二)价值词语:善、孝、慈73-76三、道德实践76-87(一)“无为”76-79(二)“不争”79-82(三)“知足”82-87第四章言语形而上学87-120一、“不言”之语言观87-96(一)问题的由来87-89(二)面向“言说”的思89-96二、语词96-104(一)“大”言96-99(二)反语99-101(三)对反语101-104三、“无”与“名”104-108(一)“道”与“名”“字”的关系104-105(二)“道”之命名与区分105-108(三)命名的规则108四、语用108-120(一)语境109-112(二)语用规则112-120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