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_无为而治_思想探析
论老子的无为而治

论老子的无为而治老子的哲学是中国哲学中最早而又有系统的思辨哲学的理论。
与儒,墨学家立足社会现实建构自己的理论观点不同,老子以自己的独特的睿智,率先发明了有为世界背后的无为和抽象层面的理论价值。
一但是所谓的无为到底又是什么呢?(一)、“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老子的“无为”观念,很容易造成一种误解,使一些人认为“无为”就是“无所作为”,这和儒家积极有为的观念似乎完全背道而驰,也与今天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格格不入,因此今天谈“无为”似乎不合时宜。
其实“无为”绝对不是不解决问题,什么都不做,老子对其所处的时代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解决之道。
老子所处的时代是晚周纷乱的天下,贵族骄奢淫腐,法令繁如牛毛,苛政暴如猛虎,各国互相侵夺篡杀。
老子深信乱世的原因不在制度不良,而在制度的不足为治。
愈是想要以仁义礼乐、明主能臣来扭转局面,则愈是纷扰人心,适得其反。
老子看来,人们执于已见而与人争论,是造成社会纷乱之主要症结,想要消除纷乱,人们便须放弃“人为”的标准,而去体认大自然的和谐,而且不要妄自制订标准,必须“法天”、“法地”、“法道”、“法自然”,也就以事物本身的发展规律为标准。
例如老子在《道德经》第十三章中说道,“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天下”,也就是说,能够像珍视自己的身体一样去爱天下人,乐于舍身治理天下的人,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这让我们深深地感到,老子是真正以负责任、爱民的态度在为治理者寻找治理理念,因此,无为,绝不是完全无所作为,是相对过分强制的行为来说的,是对作为的方式的一种界定。
(二)“无为”不是“为所欲为”老子在说明“无为”观念时,很容易造成另一种误解,认为如果管理者“无为”,就是任由个人所欲而为。
其实老子强调的“无为”固然呈现了超越人为规范的自由,但这种自由乃受老子所推崇的“道”的约束,也就是说:自由是有限度的,必须以不破坏自然和谐为范围。
否则,若只知去除人为而不遵行天道,“无为”就成了个人的“为所欲为”,即由统治者个人的“人为”、“为所欲为”,扩展为全民范围的“人为”、“为所欲为”,从而引发另一种纷乱?比如老子在《道篇》的第二章中就提出了的:“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
道家文化中的“无为而治”思想解析

道家文化中的“无为而治”思想解析一、道家文化简介道家文化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流派之一,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代表人物有老子和庄子等。
道家文化强调“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和规律,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清静无为等思想。
二、无为而治的含义1.无为:道家认为,宇宙万物皆遵循自然规律,人类应当顺应自然,不应过分干预和改变自然。
无为就是指不违背自然规律,不强行干预,让事物按其自然属性自发地发展。
2.而:表示顺承的关系,强调在无为的基础上实现治理。
3.治:指治理国家、管理事务。
无为而治即指在国家治理中,统治者应顺应民意和自然规律,不过分干预,让百姓自发地安居乐业。
三、无为而治的思想内涵1.顺应自然:道家认为,自然规律是宇宙万物发展的根本原则,人类应当顺应自然规律,不应强行与自然对抗。
这一思想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2.反对干预:道家主张不干预事物的发展,让事物按其自然属性自发地发展。
这一思想体现在国家治理上,即统治者不应过度干预百姓的生活,让百姓自由发展。
3.重视民意:道家强调统治者应关注百姓的需求和意愿,顺应民意进行治理。
这一思想体现了民主和民本的理念。
4.简化行政:道家主张简化行政程序,减少政府对百姓的压迫和干预。
这一思想有利于降低行政成本,提高治理效率。
5.重视道德教化:道家认为,道德教化是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
统治者应以身作则,弘扬道德,引导百姓自觉遵守社会规范。
四、无为而治的现代价值1.环保理念:无为而治强调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符合当今世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2.民主政治:无为而治强调尊重民意,有利于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
3.简政放权:无为而治主张简化行政程序,减少政府干预,有利于政府职能转变和简政放权。
4.社会和谐:无为而治强调和谐共生,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减少社会矛盾。
5.人文关怀:无为而治强调关注民生,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道家文化中的无为而治思想,是一种强调顺应自然、尊重民意、简化行政、重视道德教化的治国理念。
论老子的无为思想

中国哲学概论——老子哲学论老子的无为思想摘要“无为”作为一种治国思想,是道家创始人老子首次提出的以“道法自然”为理论基础的落脚点,但老子哲学中的“无为”决不是不作为, 而是另一种方式的“有为”。
“无为”思想是老子政治思想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它强调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对于我们今天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老子道无为意义Abstract:"Doing nothing" as a governing thought, is the first Taoist founders Lao zi proposed by the nature of the tao "as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foothold, but Lao tze in the philosophy of" doing nothing "never is not as, but another way of" can do ". "Doing nothing" thought is Lao tze politicalthinking is the most important, the core content, it emphasizes "tao always dose non-being but all for" to its further study for today we handle to natur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eopl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have deep enlightening significance. Keywords:Lao tzu tao non-being significance 导论老子作为中国道教的创始人,他是中国哲学、思想和文化领域的一座丰碑。
浅谈老子的无为思想

浅谈老子的无为思想老子, 思想浅谈老子的无为思想一、“无为”的含义“无为”是老子思想中一个重要的理念,正确理解这一理念对领会老子以及整个道家学说至关重要。
有人认为老子的思想比较消极,不如孔子积极,就是因为对老子的“无为”二字理解错误所造成的。
1、要正确理解老子的无为思想,首先要对“无”字有正确解读。
《老子•德道经》中“无为”一词中的“无”,不是表示不存在、什么都没有的含义,而是指无具体形象的物质和状态,这种物质和状态只是看不见,听不清,摸不着。
它是既表无具体形状的物质,又表抽象思维的属性概念。
比如,《德道经》第五十五章说:“卅輻同一轂,當其无,有車之用也。
埏埴爲器,當其无,有埴器之用也。
鑿戶牖,當其无,有室之用也。
故有之以爲利,无之以爲用。
”这一章中的几个“无”字的含义是指的一种空间,它没有肉眼可见的物体,但是它是客观存在的,它可以容纳有形的物体。
如果没有这个无形的空间,有形的物体就不能发挥作用。
《德道经》第六十九章说:“有物昆成,先天地生。
繡呵!繆呵!獨立而不亥,可以爲天地母。
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強爲之名曰大。
”这一章中说讲述的先于天地而存在的无形无像的“物”,虽然没有具体形象,但是它可以产生天地万物,是真实不虚的存在。
《德道经》第四十五章说:“无,名萬物之始也。
有,名萬物之母也。
”这里的“无”就是指的那个可以产生天地万物的特殊的“物”。
这种无形物质的存在,已经得到现代科学的证明。
如:太空、空间、紫外线、引力、雷电、磁场、声、光、热等捉不住、看不清的东西。
到了大海看不到边和角;到了太空,看不出形象;声音超过1000赫兹、低于200赫兹,人耳听不见……对这种奥妙,一般人未曾发现,老子说“道隐无名”,是非常高明的概括。
“有”与“无” 是什么关系呢?老子说“有生于无”,辨正统一。
这是老子大智慧的一个闪光点。
在2500年前,全世界对宇宙怎样产生,万物由何而来,人是谁造的等重大宇宙和人生问题茫然无知时,老子已经明确指出“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无。
论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

论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论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岑丹妮11汉语言2班学号1130773209选题意义: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主张无为而治,无为而治是老子思想的核心内容,老子认为“道”是无言的存在,天“道”自然无为,因此治也应该符合“道”的自然特性,无为而治是唯一可取的道路。
唐代以后的许多帝王如唐玄宗、宋徽宗、明太祖、清世祖等都对《老子》从政治角度进行研究注疏,为他们的统治服务。
在西方,《老子》亦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广为流传。
美国前总统里根在一九八七年国情咨文中就引用了“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名言。
事实证明,老子的政治哲学历来备受重视,直至今日其仍有恒常的价值.对现当代中国的和谐社会建设更加有积极的意义.论文大纲:一、老子政治哲学的核心———“无为而治”简述“无为而治”政治伦理思想的历史提出,详细举例说明“无为而治”的原则、丰富内涵。
从“道”出发,老子认为“道”的自然本性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二、“无为而治”政治伦理思想的“合理内核”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蕴含着持“道”法自然原则,述管理治国之方、.循“道”之律,天人共处、大力提倡管理者要加强自身的教养,对自己、对自然不要故意而为都是“无为而治”中的“合理内涵”。
三、“无为而治”政治伦理思想的现代性反思老子的政治哲学在中国影响深远,他的一些治国谋略至今仍在闪耀着光芒。
.集中论述“无为而治”对现代管理的价值启迪;对构建和谐政治文明的幽视。
重点论述其政治伦理思想在当今社会的实践和其带来的深远意义。
文献综述:一.老子政治哲学的核心———“无为而治”道家提出的“无为”内容十分广泛,从治国安邦到治家修身无所不包。
首先,“无为而治”的基本内含一是“因任自然”,二是“不恣意妄为”。
“因任自然”,是指统治者治理国家应当遵循自然的原则,老子认为统治者超越自然的“有为”,必然会引发其对个人私欲、权势的无限贪欲,以致于夺取庶民百姓的脂膏,威胁人民的自由安宁和生存[1]。
道家哲学的无为而治思想

道家哲学的无为而治思想道家哲学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流派之一,提出了许多独特而深刻的思想观点。
其中,无为而治思想是道家哲学的重要代表之一。
本文将从道家哲学的角度出发,探讨无为而治的概念、意义以及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1. 无为而治的概念无为而治,是道家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它源自《老子》一书,强调通过无为的状态来达到最佳的治理效果。
无为并不等于不作为或者不管不顾,而是通过放弃个人欲望,顺应自然规律,遵循道的原则来进行治理。
无为而治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态度。
2. 无为而治的意义2.1 遵循天地之道无为而治意味着顺应天地之道,即遵循自然规律来进行治理。
在社会管理领域,无为而治可以避免人为干预导致的不正常、不稳定和不可持续的后果。
通过尊重自然规律,充分发挥自然力量和自然机制对社会进行积极引导,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社会良性发展。
2.2 唯有守拙无为而治强调唯有守拙,在行事上坚持质朴、简约、真实的原则。
这也体现了对权力滥用和人心腐化的警醒,在过度追求功利和私欲满足时正确引导人们回归最本真、最纯粹、最质朴的内心追求。
2.3 保持柔弱无为而治鼓励保持柔弱的姿态,坚持“以柔克刚”的原则。
在处理复杂问题时,可以借助柔性思维和灵活手段来取得更好的效果。
柔性力量远非刚硬力量可比拟,它具有更强大的适应性和容错性,在现代社会中尤其重要。
3. 无为而治的现代应用3.1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无为而治思想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
在面对全球环境问题、资源短缺等重大挑战时,倡导以自然方式管理环境和推动可持续发展成为趋势。
通过倡导人们尊重自然、学习自然,并依据自然规律开展环境保护工作,可以更有效地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3.2 经济管理与产业升级在现代经济管理中,无为而治思想也有其独特价值。
当前世界经济正在经历深刻变革和产业升级过程,传统管理模式面临巨大挑战。
运用无为而治思想对经济进行管理,则能够更好地适应变革和变化,提高管理效率和创新能力。
无为而治——道家治国理政的核心思想

无为而治——道家治国理政的核心思想“无为而治”是道家思想中一个核心概念,尤其在《道德经》中得到了详细阐述。
这个思想不仅适用于个人修身,也被道家学派认为是一种理想的政治治国方式。
简单而言,“无为而治”并非是不作为、放任自流,而是指在治国理政时,领导者应当顺应自然、尊重事物的内在规律,以最小的干预达到最大的治理效果。
在个人生活中,追求无为而治即意味着人们要顺应自然规律,不违背事物的本性,而通过内心的修炼达到和谐、自在的境地。
一、无为而治的基本概念1.1 “无为”的含义“无为”是道家思想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但并不是字面上的“什么都不做”,而是指不去违背自然法则、不去强行干预。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无为而治”,意思是在治理国家或管理事务时,领导者应该尽量少做干预,不刻意干涉,让事物顺其自然发展。
在老子的眼中,理想的治理方式是让“道”自然流转,而不是通过过多的法律条文、指令和束缚来约束人民。
1.2 无为的核心思想“无为”的核心思想可以理解为顺应自然,不追求过多的控制与改变。
在个人层面,它意味着不去干预自己内心的自然流动,让每个个体按照自然的规律发展。
在国家治理层面,它要求领导者不急功近利,不强行改变社会的自然进程,而是通过循序渐进、顺势而为的方式来实现社会的安定和繁荣。
二、无为而治的实践和哲学2.1 与“有为”的对比“无为而治”与“有为而治”常常相对立。
传统的“有为而治”认为国家治理必须通过强力的法律制度、行政管理、军事力量等手段来维护秩序,强化中央集权。
相较之下,“无为而治”强调的是政府的轻柔管理,更多的是通过道德教育、制度约束以及人民的自觉来保持社会秩序。
老子在《道德经》中的一个著名比喻:“天下之治,天下之治,治者,治者;其法而治者,正事也;其不自制,而治者,先治也。
”这意味着,过多的“有为”反而可能破坏社会的自然秩序。
通过“无为”,领导者才能让社会保持自然的运作状态。
2.2 治理中的无为“无为而治”要求治理者减少自己的干预,并把治理的重点放在优化社会的基本结构与环境上,而非通过过度的行政干预和高压手段强行推进社会进步。
老子的无为而治

孔子问道于老子
• “吾乃忧大道不行,仁义不施,战乱不止,国 乱不治也,故有人生短暂,不能有功于世、不 能有为于民之感叹矣 ” • 老子道:“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 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 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人之所以生、 所以无、所以荣、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 然之道也。顺自然之理而趋,遵自然之道而行, 国则自治,人则自正,何须津津于礼乐而倡仁 义哉?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司马迁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 ",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 "书",共五个部分,约五十 二万六千多字。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至汉武帝太初年间上下三千年的 历史。它同时也是一部文学名著,是中国传记文学的开创性著作。它的 主体部分是本纪、世家和列传,其中列传是全书的精华。
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事无事
• • • • • “我无为而民自化, 我好静而民自正, 我无事而民自富, 我无欲而民自朴” 。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生而不有
• • • • • “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 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圣人无私、圣人无藏
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为无为
上善若水
•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 恶,故几于道。 •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 百谷王。 • 众人处上,水独处下;众人处易,水独处险; 众人处洁,水独处秽。所处尽人之所恶,夫谁 与之争乎?此所以为上善也 。 • 水几於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 下,未尝有所逆,
.
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天道公平
•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 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 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 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无为而治”思想探析何德俊3(安徽大学哲学系,安徽 合肥 230039)
[摘 要] 处在春秋大动乱时期的老子反对统治者“有为”之政,主张“无为而治”,“无为而治”是形而上之“道”在政治领域的落实、运用,它要求统治者清静寡欲,绝巧弃智,以民为本。“无为而治”在当今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关键词] 老子;道;有为;无为;无为而治[中图分类号] B22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9706(2005)04-0007-04
BrieflyAnalyseLaoZi′sThoughtof″GoverningbyDoingNothingThatGoesagainstNature″HEDe-jun(DepartmentofPhilosophy,AnhuiUniversity,Hefei230039,China)[Abstract] InthetimesofturmoilattheSpringandAutumnPeriod,LaoZiwasagainstthe″PurposefulPolitics″bytherulersandstoodfor″Governingbydoingnothingthatgoesagainstnature″,whichwasTao′spracticeandapplicationinthepoliticalrealm.Togetthe″Governingbydoingnothingthatgoesagainstnature″,therulersshouldbepeaceableandlessofdesireanddoawaywiththedeceitandmeettheneedsofpeopletoo.Atpresent″Governingbydoingnothingthatgoesagainstnature″stillhasitsspecificrealisticsignificance.[Keywords] LaoZi;Tao;purposefulaction;withoutdoingextrathings;governingbydoingnothingthatgoesagainstnature
春秋时期是我国社会大动荡、大变革时期,老子提出“无为而治”的救世主张,的确不合时宜。但历史并没有淹没“无为而治”思想的光辉,秦以后的历代封建统治者或多或少都在不同程度上运用过这一统治之术,汉初的“文景盛世”,唐初的“贞观之治”,都是“无为而治”的典范。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简要分析老子这一治世智慧。一、“无为而治”的提出老子所处的春秋时期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春秋时期,由于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一些诸侯国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独立性增强,势力日渐强大,他们不再听从周天子的号令,周天子虽还保留着天子的名号,但实际上已丧失了对天下的控制力。一些势力强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霸主的地位,发动了长时间的战争,齐、晋、楚等国先后成为盛极一时的霸主。与此同时,在各诸侯国内部,一批实力雄厚的卿大夫,也不再听从诸侯的号令,这样便形成了一国之内的公室与私家以及私家与私家之间的矛盾和斗争。这种矛盾和斗争愈演愈烈,其结果是“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1]〔离娄上〕各诸侯国内弑君篡位如家常便饭。据《史记・太史公自序》载:“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社稷者不可胜数。”社会的急剧动荡刺激了统治者的贪欲,他们“厚征敛于百
・7・
第十卷 第四期 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年12月Vol.10,No.4 JOURNALOFANHUIELECTRICALENGINEERINGPROFESSIONALTECHNIQUECOLLEGE December2005
3 收稿日期:2005-04-29
作者简介:何德俊(1970-),男,安徽肥西人,安徽大学在读硕士生,主要研究道家、道教和中国传统文化。姓,暴夺民衣食之财”。[2]〔辞过〕广大劳动人民不堪忍受,铤而走险,奋起反抗,史称“天下大乱”。春秋大动乱的的社会现实,在《老子》一书中有所反映。老子抨击不义战争,同情人民疾苦,斥责统治者“是谓盗夸”,[3]〔第53章〕表现了强烈的时代忧患意识。处在乱世之秋,老子会提出什么样的救世之方呢?孔子主张“德治”,维护周礼;墨子提出“兼爱”、“非攻”,主张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老子的见解与他们不同。他认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3]〔第48章〕老子认为治理国家要常清静无扰,至于繁政苛敛,好奇多欲,就不配治理国家。人民之所以难以治理,就是因为统治者为一已意欲而强作妄为。老子明确反对统治者的“有为”之政,他说:“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3]〔第29章〕在老子看来,天下万物各有其质,各有其性,当因而不为,顺而不施,循其自然,不可固执于己欲,造作妄为,自招失败。理想的政治应“为无为,事无事”,[3]〔第63章〕以“无为”的态度去“为”,以清静无事的方式去“事”,实行虚静无为之治。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和他的价值取向有关。在十七章中,老子把治世分为四等,他说:“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高明教授解释为:“‘太上’谓最好之世代,下民仅知有一君之名目而已。意谓过此以外,即无所知也。盖老子这意,以为至德之世,无事无为,清静自化。君民之间,除仅相知以外,
毫不发生其他关系。”[4]〔P306〕大道之世,统治者能实施“无为而治”,一切顺应自然,所以人民只知有在上的统治者,但觉得很自然,因为他们“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3]〔第66章〕因而“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3]〔第17章〕“‘太上’以降,人君以仁义治世,下民得以亲誉之。……再降,仁义不足以为治,
则继之以刑罚,下民畏之,此之谓再次也。又降,刑罚不足以为治,加之以诈伪,下民侮之,此之谓最下也。”[4]〔P307〕在老子看来,第一等的治世方法是顺应自然和民意,“无为而治”,或曰“道治”;其次是以道德教化,以仁义为治,可称为“德治”;再次,不施仁义,专用威权,以刑法威吓人民,可称为“法治”;末次,
废弃法治,用权术愚弄人民,用诡计欺骗人民,可称为“术治”。老子推崇的是“道治”。对于“德治”,老子认为是“道治”被破坏后的结果。“大道废,有仁义;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3]〔第18章〕如果大道兴隆,仁德行于其中,自然就没有倡导的必要。所以在老子看来仁义礼智是人心远道,忠信衰薄的结果,“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3]〔第38章〕舍“道治”倡“德治”,是舍本逐末。至于“法治”,老子认为其祸甚于“德治”,因为设置种种禁令来限制束缚人民,结果是“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法令滋彰,盗贼多有。”[3]〔第57章〕专用威权吓唬人民也是无济于事的,“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3]〔第74章〕如果把人民逼得走投无路,“民不畏威,则大威至”,[3]〔第72章〕统治者就会自取灭亡。以术治世,致命的弱点是“信不足焉,有不信焉。”[3]〔第17章〕统治者玩弄权术,没有诚信,人民自然不会信任他,这样,他们只得动用高压政策维持统治,最终只能走上穷途末路。这三种治世方法,在老子眼中都是“有为”之政,它们违反了自然之道,不可作治世的根本,唯有“无为而治”才是老子的价值取向。二、“无为而治”的形而上根据老子否定“有为”的价值选择,主张“无为而治”,是老子哲学使之然也。老子创立了以“道”为核心的自然主义哲学,“无为而治”是形而上之“道”在政治领域的落实,“道”是“无为而治”的形而上根据。“道”是什么?“道”无形,无名,“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3]〔第14章〕它不属于可感知的形器世界,但也不是空无所有,其中有“象”、有“物”、有“精”、有“信”。[3]〔第21章〕宇宙万物皆由“道”产生。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3]〔第42章〕不仅万物的产生离不开“道”,万物的存在同样也离不开“道”。“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万物无以生,将恐灭。”[3]〔第39章〕这个“一”就是“道”,“万物得一以生”的“生”,是生长、存在之义。“道”生万物,又是万物赖以存在的根据,“道”不离物,物也不离“道”,“道”物不二。“道”既是宇宙万物生成的本源,同时又是宇宙万物变化的法则。这个法则,就是老子所说的“反者道之动”。[3]〔第40章〕老子认为宇宙万物都在相反对立的状态下形成,宇宙万物都向相反的方向运动发展,
・8・
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第十卷 第四期最后都要返回到它们的本源———“道”。“道”有何质?“道”的特质是任自然。老子说“道法自然”,[3]〔第52章〕“自然”是自然而然,无为无事,
是不干涉、不破坏事物,让事物保持自然状态的意思。“道”与万物的关系,集中体现了“道”自然无为的内存精神。“道”生成万物之后,又内在于万物之中而为“德”。“道”培育万物,覆养万物,使它们得到成熟。正如五十一章所说:“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所以说:“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3]〔第51章〕老子又说:“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3]〔第51章〕“道”生成万物,是自然如此;万物依靠“道”生长和变化,也是自然如此的;“道德”创生万物完全是本之于“自然”,没有一丝一毫勉强作为的成分,所以说:“莫之命而常自然”。“道德”的尊贵,就在于它不是有意识、有目的地创生万物;也不干涉、支配万物的成长活动,而听任万物自然生长,“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3]〔第64章〕“道”在创生万物的整个过程中,完全是虚静无为、顺任万物本能的,万物也完全是按自身的规律自由自在地成长发展,老子把“道”的这种特点称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3]〔第37章〕张岱年先生解释说:“道是自然的,故常无为。道生成一切,故又无不为。”[5](P18)“无为”就是顺其自然,不妄为,“无不为”是说没有一件事不是“道”所为的,这是由于“无为”而产生的效果。“无为而无不为”即是: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的。“无为”的功用大矣。“道”的自然无为还表现在它无私无欲无名。“道”生育万物,却不将万物据为己有而宰制之,也不恃望有所回报。“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3]〔第51章〕这里的“生”、“为”、“长”都是说明“道”的创生功能,“不有”、“不恃”、“不宰”意在表明“道”的不具占有欲与支配欲,是可谓“功成而弗居”。[3]〔第2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