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版静脉血栓栓塞症诊治和预防指南

2023年版静脉血栓栓塞症诊治和预防指

简介

本指南旨在提供2023年版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的指导和建议。VTE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血管疾病,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和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

诊断

- 根据典型病史、体征和影像学检查结果,综合评估病情。

- 使用下肢超声检查和/或其他影像学检查确认DVT的诊断。

- 使用肺动脉造影和/或其他影像学检查确认PE的诊断。

治疗

- 对于DVT和PE患者,初始治疗建议使用抗凝治疗,如低分

子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LMWH)或华法林(Warfarin)。

- 对于高危患者(例如癌症患者、长时间卧床患者),推荐使

用直接口服抗凝药(Direct Oral Anticoagulants,DOACs)作为初始

治疗。

-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情进展,调整抗凝治疗的剂量和疗程。

- 对于DVT和PE患者,推荐在抗凝治疗的同时进行自发溶栓

治疗。

预防

- 高危患者在手术前、手术期间和术后应接受预防性抗凝治疗。

- 长时间卧床患者应进行积极的机械预防,如弹力袜的使用。

- 长途旅行时,建议采取适当的措施减少VTE的风险,如定期

活动腿部、保持水分摄入和避免长时间静止。

结论

本指南为医疗工作者提供了2023年版VTE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的指导和建议。在实践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情进展进行个性化的诊疗决策,并遵循最新的临床指南和研究成果。

2023年静脉血栓指南

2023年静脉血栓指南 一、血栓形成机制 静脉血栓形成是由于多种因素引起的血管内血栓形成,导致血管腔狭窄或闭塞,血流受阻。这些因素包括血管内皮损伤、血流淤滞和血液高凝状态等。静脉血栓形成主要发生在深静脉,如下肢深静脉和盆腔静脉等。 二、风险评估和预防 对于存在静脉血栓形成高危因素的人群,应进行风险评估和预防。这些高危因素包括长期卧床、下肢骨折、手术、肿瘤等。对于存在高危因素的人群,建议采取以下预防措施:早期活动:在无禁忌症的情况下,早期活动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机械预防:使用间歇性充气加压装置(IPC)或弹力袜等机械装置,有助于增加下肢静脉回流,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药物预防:对于存在高危因素的人群,可以考虑使用抗凝药物或抗血小板药物进行预防。 三、诊断技术和工具 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超声、静脉造影和磁共振血管成像等。其中,超声是无创、无痛、无辐射的检查方式,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四、治疗方案和药物选择

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对于急性期血栓,应以溶栓治疗为主;对于慢性期血栓,则以抗凝治疗为主。在药物选择方面,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建议进行选择。常用的溶栓药物包括尿激酶、链激酶等,常用的抗凝药物包括华法林、利伐沙班等。 五、患者管理和随访 对于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应加强管理和随访。在住院期间,应定期评估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效果;出院后,应定期进行复查和随访,以确保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同时,患者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避免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 六、并发症处理和预防 静脉血栓形成可能导致一些严重的并发症,如肺栓塞、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等。对于这些并发症,应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此外,应采取措施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如早期诊断和治疗、定期随访等。 七、康复和日常护理 在康复期间,患者应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适当的康复训练和日常护理。在日常生活中,应避免长时间久坐或久站,注意保持适当的运动量;在饮食方面,应保持低脂、低糖、高纤维的饮食习惯。同时,患者应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情绪状态,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

2023年版静脉血栓栓塞症诊治和预防指南

2023年版静脉血栓栓塞症诊治和预防指 南 简介 本指南旨在提供2023年版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的指导和建议。VTE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血管疾病,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和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 诊断 - 根据典型病史、体征和影像学检查结果,综合评估病情。 - 使用下肢超声检查和/或其他影像学检查确认DVT的诊断。 - 使用肺动脉造影和/或其他影像学检查确认PE的诊断。 治疗

- 对于DVT和PE患者,初始治疗建议使用抗凝治疗,如低分 子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LMWH)或华法林(Warfarin)。 - 对于高危患者(例如癌症患者、长时间卧床患者),推荐使 用直接口服抗凝药(Direct Oral Anticoagulants,DOACs)作为初始 治疗。 -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情进展,调整抗凝治疗的剂量和疗程。 - 对于DVT和PE患者,推荐在抗凝治疗的同时进行自发溶栓 治疗。 预防 - 高危患者在手术前、手术期间和术后应接受预防性抗凝治疗。 - 长时间卧床患者应进行积极的机械预防,如弹力袜的使用。 - 长途旅行时,建议采取适当的措施减少VTE的风险,如定期 活动腿部、保持水分摄入和避免长时间静止。 结论

本指南为医疗工作者提供了2023年版VTE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的指导和建议。在实践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情进展进行个性化的诊疗决策,并遵循最新的临床指南和研究成果。

骨科患者围手术期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2021)【精编版】

骨科患者围手术期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 南(2021)【精编版】 骨科患者围手术期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2021)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是创伤骨科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围手术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有效的预防措施可以降低VTE的发生风险,减轻患者痛苦并减少医疗费用。本指南基于最新的循证证据和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中国血栓性疾病防治指南以及中国骨科创伤患者围手术期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的专家共识,旨在规范预防方法,提高预防水平。但是,本指南仅为学术性指导意见,具体使用时必须依据患者的具体医疗情况而定。 一、定义 1.VTE是一种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指血液在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导致血管完全或不完全阻塞。它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血栓栓塞症(PTE)两种类型。

2.DVT可发生于全身各部位静脉,但最常见于下肢静脉,尤其是下肢近端(腘静脉或其近侧部位)。近端DVT是PTE栓 子的主要来源。 3.PTE是来自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栓子,阻塞肺动脉或 其分支,导致肺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的疾病。它是患者围手术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发生率为2%~10%,致死性PTE发 生率为0.5%~2.0%。例如,髋部骨折术后VTE的发生率为总DVT发生率50%,近端DVT发生率27%;致死性PTE发生 率在手术后3个月内为1.4%~7.5%。Goel等报告的膝关节以 下单发骨折术后DVT发生率为10.5%(25/238)。 以上就是骨科患者围手术期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2021)的定义部分。这个指南基于最新的循证证据和专家共识,旨在规范预防方法,提高预防水平。我们希望这个指南可以为医生和患者提供有效的指导,降低VTE的发生风险,减轻患 者痛苦并减少医疗费用。 据国内文献报道,股骨干骨折术后DVT发生率为30.6%,髋部骨折术后为15.7%,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为14.5%,胫腓骨骨折术后为10.8%,而多发骨折(3个部位以上)术后为50.0%

2023远端深静脉血栓形成诊疗微循环专家共识解读(全文)

2023远端深静脉血栓形成诊疗微循环专家共识解读(全文) DVT根据血栓发生部位,分为远端深静脉血栓形成(DDVT)与近端深静脉血栓形成(PDVT)O DDVT是指胭下(不含胭静脉)深静脉血栓,可能累及轴向小腿深静脉(胫前静脉、胫后静脉或腓静脉)和(或)小腿肌间静脉(如腓肠肌静脉或比目鱼肌静脉)不伴有肺栓塞(PE)的DDVT被称为孤立性远端深静脉血栓形成(IDDVT1 由中国微循环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发起,遵照《临床实践指南制订方法一形成推荐意见的共识方法学》,制定了《远端深静脉血栓形成诊疗微循环专家共识》。主要围绕8个方面:(1)共识形成方法;(2)DDVT概述;(3)DDVT辅助检查;(4)DDVT验前概率评分与诊断;(5)DDVT 的抗凝治疗;DDVT的其他治疗;(7)DDVT患者的随访;(8)专科患者合并DDVT的管理:肿瘤患者、合并PE、妇科患者、孕产妇、危重症、创伤骨科、关节骨科、脑卒中。 在血管年度峰会(STAR2023-2023)期间,北京协和医院陈跃鑫教授对共识进行了精彩解读。 01、DDVT概述 专家共识1:DDVT无论是在门诊还是在院内获得性DVT人群中,均占

有较大比例。 门诊人群中,DDVT甚至可能占DVT人群的60%~70%. 专家共识2:DDVT发病的危险因素更可能与一过性危险因素相关。 IDDVT更常与一过性的危险因素相关,例如近期手术、住院、夕柩、旅行等;而PDVT更常与慢性疾病或身体状况相关,如活动性恶性肿瘤、充血性心力衰竭、呼吸衰竭、年龄›75岁等。反复发生的DDVT或双侧DDVT,就可能与活动性恶性肿瘤、易栓症等慢性疾病或身体状况相关。 02、DDVT血栓蔓延发生率和危险因素 专家共识3:急性DDVT可能蔓延为PDVT;D-D水平明显升高、诱发因素不可逆、血栓范围广、恶性0中瘤、既往VTE病史是DDVT蔓延的危险因素。 血栓范围广指:长度>5cm,累及多条静脉;血栓最大直径>7mmβ 03、DDVT并发PE发生率 专家共识4:DDVT可以并发PE o 门诊DDVT患者发生PE的风险较低,而年龄≥60岁的住院DDVT患者,血栓向近心端蔓延和(或)PE风险则明显升高,提示年龄≥60岁和住院是

下肢静脉血栓指南2023指南解读

【导言】 1. 静脉血栓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疾病,尤其是下肢静脉血栓,在临床上更加普遍。 2. 近年来,下肢静脉血栓的诊治技术有了较大发展,2023年的下肢静脉血栓指南给我们提供了更为全面和系统的指导。 【指南解读】 3. 2023年的下肢静脉血栓指南侧重于疾病的防治、诊断和治疗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对于临床医生和患者来说都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4. 本次指南强调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并提供相应的解读和建议。 【预防措施】 5. 指南对于下肢静脉血栓的预防措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包括术后和长时间卧床患者、高危人裙的预防措施等。 6. 专家建议,在手术后尽早活动、使用压力袜等方法能够有效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 7. 长时间卧床的患者需要定期改变体位、进行被动活动等,以减少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风险。 【诊断方法】 8. 下肢静脉血栓的诊断一直以来都是临床诊疗的难点之一。该指南对于下肢静脉血栓的诊断方法提供了最为全面的介绍。 9. 除了传统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判断外,该指南还介绍了一些影像学检

查和实验室检查的方法,提高了下肢静脉血栓的诊断准确性。 10. 临床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情况合理选择相关的检查方法,以确诊下肢静脉血栓。 【治疗方法】 11. 除了预防和诊断外,指南对于下肢静脉血栓的治疗方法也进行了详细介绍。 12. 对于急性下肢静脉血栓的治疗,推荐使用抗凝药物,同时也提到了其他治疗方法的应用。 13. 对于慢性下肢静脉血栓的治疗,指南着重介绍了相关的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并提供了一些建议。 【结语】 14. 通过对2023年下肢静脉血栓指南的解读,我们对该疾病的认识更加深刻,更加清晰。 15. 相信这些指导将对临床医生的诊疗工作,以及患者的日常预防和治疗提供重要的帮助。 16. 我们期待未来医学研究能够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下肢静脉血栓这一疾病,找到更为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方法。17. 2023年下肢静脉血栓指南的发布,为医学界和患者提供了更加科学、系统的治疗指导,也促进了医疗水平的提升。下肢静脉血栓是一种复杂的疾病,容易引发并发症,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健康危害。在这一背景下,不断更新的指南对于医护人员和患者来说是非常宝贵的。本篇文章将进一步扩展指南

2022医院内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质量评价与管理指南(全文)

2022医院内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质量评价与管理指南(全文)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是住院患者非预期死亡的重要原因,已构成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的潜在风险。质量评价与管理是VTE防治中的重要环节,是推动VTE防治形成长效机制的关键,也是促进临床医务人员规范合理地进行动态评估与落实防治措施的重要途径。 目前,我国尚缺乏系统评价VTE防治质量的指标。基于此,全国肺栓塞和深静脉血栓形成防治能力建设项目办公室组织专家委员会,在回顾国内外已发布指南、政策和标准的基础上,经过德尔菲专家咨询和多学科专家研讨,以“重要性、特异性、代表性、敏感性、可获得性”为标准,制定了评估质量、预防质量、结局质量三大类核心指标,明确了各项质量指标的名称、定义、计算公式、意义、数据来源、评价方法、相关解释和推荐意见,以期强化临床医务人员对VTE风险、出血风险动态评估以及规范化预防和治疗的关注与执行,缩小临床实践与循证指南间的差距。 本文针对指南的“医院内VTE防治质量评价与管理要点”部分展开阐述。 医院内VTE防治质量评价与管理要点 一、医院内VTE防治的重点人群 本指南适用于年龄≥13岁的住院患者,特别是入住VTE高风险科室的患者(如骨科、重症医学科、神经科、妇科、产科、肿瘤科)以及其

他手术科室的患者。不适用于年龄<13岁的患儿、住院时间≤24 h的患者以及正在接受抗凝治疗的患者:如已确诊VTE、房颤、急性心肌梗死、缺血性脑卒中、正在接受连续肾脏替代治疗(CRRT)、体外膜肺氧合(ECMO)、血液透析以及机械瓣膜植入状态等人群。 推荐意见1 基于已掌握的循证医学证据,以下七类人群多为VTE高风险,应重点关注评估和预防的质量。 (1)重症患者:包括但不限于入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SICU)、内科ICU(MICU)、冠脉监护病房(CCU)、急诊ICU(EICU)、肾脏ICU(KICU)等所有重症科室的患者。 (2)骨科手术患者:包括但不限于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创伤外科手术患者、脊柱外科手术患者、骨折手术患者等。 (3)肿瘤手术患者:因恶性肿瘤行外科手术的患者,包括但不限于因恶性肿瘤入住普外科、胸外科、泌尿外科、神经外科等的手术患者。(4)因急性内科疾病而住院的患者:≥40岁合并充血性心力衰竭、急性呼吸系统疾病、脑卒中、风湿性疾病、合并感染(如脓毒血症、腹腔感染等)的患者。

浙江省医院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管理规范专家共识(第二版)2023要点

浙江省医院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管理规范专家共识(第二版)2023要点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包括肺栓塞(PE)和深静脉血栓(DVT),是世界上第三大常见的血管疾病。PE占院内猝死原因的5%~10%,是院内非预期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其误诊、漏诊率较高。因此,规范筛查、诊断与治疗VTE可以显著降低患者发病率及病死率。通过采取积极有效的风险评估手段,制定有效的预防方法和策略,进一步规范VTE的预防、诊断与治疗,降低VTE导致的不良事件和疾病负担,从而不断提升医疗质量安全管理的精细化、科学化、规范化,持续优化VTE防治管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1 构建医院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管理体系 1.1 医院层面 1.1.1 医院VTE防治管理委员会 1.1.2 医院VTE防治管理办公室 1.2 科室层面 临床科室根据自己科室的具体情况,结合最新的专科VTE防治指南或专家

共识开展VTE防治工作。 临床科室应成立本科室的VTE防治管理小组与应急小组。临床科室应参照本院的VTE防治管理办法和VTE防治工作手册制定适合于本科室执行的相关管理制度及应急预案,明确分工责任到岗,定期召开例会,总结分析科室VTE防治工作并持续改进。 2 建立完善的住院患者评估体系 2.1 住院患者VTE风险评估 住院患者应按医院要求接受VTE风险评估,制定针对所有住院患者的VTE 风险评估标准化流程与规范制度。医院对使用的VTE风险评估量表进行明确规定,手术/操作患者使用Caprini评分表(2021版,附录1-表1),非手术/操作患者使用Padua评分表(附录1-表2)。 住院期间,针对患者入院、术后、转科、病情变化及出院等重要时间节点或病情发生重大或急剧变化应实行动态的血栓风险评估,评估及时、规范。患者住院期间3个关键动态时点如下。入院后24 h内。病情或治疗变化时:进行手术/操作(术前24h内、术后24h内)、转科(转科后24 h内)、报病危(病重)等特殊情况。出院前24 h内。 住院患者VTE风险评估标准,评估率应大于90%(附录2)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防治管理指南手册

医院内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 管理办法 医院内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管理委员会

目录 第一章医院内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管理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医院内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管理的组织架构和职责 一、医院内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管理委员会 二、医院内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管理办公室 三、各科室医院内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管理小组 第三章医院内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防治管理 一、开展医院内静脉血栓栓塞症相关教育培训 二、完善医院内静脉血栓栓塞症的评估和预防 三、规范医院内静脉血栓栓塞症的诊断和治疗 四、建立医院内静脉血栓栓塞症综合诊治平台 五、医院内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的医护沟通机制与流程 第四章医院内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管理的质量控制与持续改进 一、医院内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的质量控制要点 二、医院内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的质量持续改进 第五章医院内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管理的质量控制指标 一、风险评估和预防类指标 二、诊断类指标 三、治疗类指标 四、结局相关指标 五、成本效率相关指标 第六章医院内静脉血栓栓塞症快速反应团队及应急预案 一、医院内静脉血栓栓塞症快速反应团队成员 二、医院内静脉血栓栓塞症快速反应团队职责与分工 三、医院内静脉血栓栓塞症应急预案和处理流程 附:医院内静脉血栓栓塞症高危科室名录

医院内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管理办法 为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保障患者安全,减少医院内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发生,特制定《医院内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管理办法》。 第一章医院内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管理的目的和意义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 PTE)和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合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 VTE),是同一疾病在不同阶段、不同部位的两种表现形式,但以 PTE 最为凶险,有致死可能。医院内致死性肺栓塞的发生,已构成医疗质量和安全的潜在风险,成为临床医务人员和医院管理者面临的严峻问题。 VTE 发病隐匿、临床症状不典型,容易误诊、漏诊,一旦发生,致死和致残率高。但 VTE 又是一种可防、可治的疾病,积极有效的预防可以显著降低其发生率,规范诊治可以显著降低其病死率。然而在临床实践中VTE 防治现状并不乐观,提高各科室医务人员对 VTE 严重性的认知,加强 VTE 的医院内综合防治迫在眉睫。

2023脑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指南推荐意见

2023脑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指南推荐意见 脑静脉血栓形成(CVT)发病率低,但临床漏诊及误诊率高。《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第2版)》主要介绍了CVT的诊断和治疗流程,包括影像诊断技术的应用、抗凝药物的选择和疗程、血管内治疗的选择以及并发症的防治等方面,关于CVT的治疗,指南主要提出以下意见。 01及早规范抗凝治疗 对于确诊CVT的患者应及早进行抗凝治疗(Ⅰ类推荐,B级证据)。 低分子肝素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略优于普通肝素(Ⅱa类推荐,B级证据)。急性期使用低分子肝素,成人常用剂量为0.4~0.6 ml,每日2次,皮下注射;若使用普通肝素,初始治疗应使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至少1倍。疗程可持续1~4周。伴发于CVT的少量颅内出血和颅内压增高并不是抗凝治疗的绝对禁忌证(Ⅱb类推荐,B级证据)。 对于COVID-19疫苗注射相关的CVT患者,特别是存在VITT的患者,建议使用非肝素类抗凝药物(Ⅱb类推荐,B级证据,新增)。 CVT急性期后应继续口服抗凝药物,常选用华法林,目标INR值保持在2.0~3.0,疗程根据血栓形成倾向和复发风险大小而定(Ⅱa类推荐,C 级证据)。建议疗程持续时间在3~6个月,以预防复发和其他静脉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Ⅱa类推荐,C级证据)。闭塞静脉(窦)的再通是否

可以作为停止口服抗凝治疗的依据尚不明确(Ⅲ类推荐,C级证据)。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可能比华法林更适合大多数CVT患者,主要由于其使用便利,可减轻抗凝治疗INR监测与华法林剂量调整的负担,同时更少地受到药物和膳食相互作用的影响,但是使用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应注意评估CVT患者肝功能情况(Ⅱa类推荐,B级证据,新增)。 根据CVT患者个体血栓形成倾向的风险,选择3~12个月的分层抗凝治疗是合理的,如有特殊情况患者建议长期抗凝治疗(Ⅱa类推荐,C级证据,修订)。 02血管内治疗 目前研究尚不能为重症CVT患者提供关于窦内接触溶栓或静脉窦机械取栓的充分证据(Ⅱb类推荐,C级证据)。 对于重症CVT患者,在充分抗凝和纠正脑疝的前提下,若血栓负荷重或病情仍不好转,可以考虑进行静脉窦机械取栓术(Ⅱa类推荐,C级证据)。对于伴有静脉窦狭窄和颅内压增高的CVT患者,急性期仍以抗凝和静脉窦取栓术处理为主。当窦内血栓的生长得到控制,但仍存在脑静脉窦狭窄和颅内压明显增高时,可进行逆行静脉造影测压,当狭窄远-近端压力梯度超过8 mmHg时,可以考虑行狭窄部位静脉窦内支架置入术(Ⅱa类推荐,C级证据,修订)。 静脉窦内支架置入术后的长期抗栓治疗方案尚不明确,可参照动脉支架术后的长期抗栓治疗方案进行,即术后3个月双联抗血小板,之后维持单抗

静脉血栓预防指南2024

静脉血栓预防指南(二)引言概述: 静脉血栓是一种常见的疾病,指的是血液中形成的血栓在静脉内阻塞了血液的流动。静脉血栓可以发生在身体的任何部位,而且在许多情况下,它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肺栓塞。为了提高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治疗效果,医学界制定了一系列的静脉血栓预防指南。本文将探讨静脉血栓预防指南的相关内容,以提供更详细且专业的知识。 正文内容: 1.机制与病因的认识 1.1静脉血栓形成的机制 1.2静脉血栓的病因分析 2.非药物预防措施 2.1客观评估患者的静脉血栓风险 2.2明确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VTE)的风险分级 2.3床旁病程管理 2.4有效的机械预防措施 2.5静脉血栓孕妇的预防 3.药物预防措施

3.1抗凝药物的选择和应用 3.2新型抗凝药物的应用 3.3静脉血栓高危患者的药物预防 3.4药物预防的并发症与管理 4.静脉血栓的治疗 4.1静脉血栓的早期治疗 4.2抗凝药物的治疗策略 4.3静脉血栓手术治疗的注意事项 4.4静脉血栓的介入治疗 4.5静脉血栓的抗凝及溶栓治疗 5.患者教育和预防措施的推广 5.1静脉血栓预防指南的宣传 5.2患者应该了解的自我管理指导 5.3动态监测和随访 5.4宣传推广的策略与措施 5.5与患者团体和社会合作的推广方式 总结: 静脉血栓预防指南的制定和实施对于减少静脉血栓相关的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客观评估患者的静脉血栓风险、制定科学合

理的预防措施以及及时有效的治疗,可以降低患者的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而患者教育和预防措施的推广也是关键,只有患者自身有了正确的认识和有效的自我管理,才能更好地预防和管理静脉血栓疾病。因此,静脉血栓预防指南的制定和实施需要医疗机构、医生和患者的共同努力。

2023年ICU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指南(完整版)

2023年ICU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指南(完整版) ICU患者是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 DVT)的高发人群,在DVT的发生、预防和治疗等方面有着明显的特殊性。DVT的预防国内外已有多个共识或指南,但目前尚缺乏针对ICU患者DVT预防的指南。 为此,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组织有关专家,经广泛征求意见,采用循证医学的方法制定了本指南,旨在进一步提高临床医生对ICU患者DVT的认识,并重视其预防。 一、概念 1.DVT:指血液在深静脉内异常凝结所致的一种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好发部位为下肢深静脉,可发生在下肢近端和远端,前者位于腘静脉或以上部位,后者位于腘静脉以下。下肢近端DVT是肺血栓栓塞症栓子的主要来源。 2.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 PTE):指来自静脉系

统或右心的血栓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所致的肺循环功能障碍性疾病。 3.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 VTE):DVT和PTE统称为VTE。因在发病机制上互相关联,DVT和PTE可作为同一疾病表现为VTE在不同部位和不同阶段的临床两种重要形式。 二、流行病学 由于存在长期卧床、制动、血管损伤和(或)血液高凝状态等因素,ICU 患者是发生DVT的高危人群。因病情、血栓预防方法和检查手段的不同,

DVT在ICU患者中的发生率差异很大(5% ~90%)。有研究显示,脓毒症患者早期(6 d)为DVT的高发期,尽管接受了抗凝药物预防,DVT的发生率仍可达5%左右;由于ICU患者的DVT多是无症状,故实际发生率可能更高。在ICU中即使进行预防,DVT仍有较高的发生率。近期的另一项单中心回顾性研究发现,重症患者转出ICU后仍属发生DVT的高危人群,究其原因可能与患者转出ICU后接受DVT预防的比率下降、住院和制动时间较长有关。故在患者转出ICU后评估其发生DVT的风险并进行预防仍非常重要。临床诊断与规范筛查的DVT检出率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尚需进一步研究观察。 图注:DVT后果非常严重且常被低估,其并发症每年引起的相关死亡高于乳腺癌、机动车事故及艾滋病。(科普图,非指南内容) 三、危险因素

2023年静脉血栓栓塞预防和治疗的权威共识

2023年静脉血栓栓塞预防和治疗的权威 共识 概述 这份文档旨在总结2023年静脉血栓栓塞(Venous Thromboembolism,简称VTE)预防和治疗的权威共识。VTE是一种常见、严重且可预防的疾病,包括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简称DVT)和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简称PE)。本共识旨在为医疗专业人员提供指导,以改善VTE的预防和治疗。 预防 以下是2023年VTE预防的权威共识: 1. 风险评估:对于存在VTE风险的患者,包括住院患者和非住院患者,应进行风险评估,以确定是否需要预防措施。 2. 预防措施:对于高危患者,如外科手术患者、创伤患者和卧床患者等,应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包括使用抗凝药物、弹力袜和早期活动等。

3. 个体化治疗:针对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预防 方案,包括药物选择、剂量和疗程等。 治疗 以下是2023年VTE治疗的权威共识: 1. 诊断和评估:对疑似VTE患者进行准确定义、诊断和评估,包括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 2. 抗凝治疗:对已诊断的VTE患者进行抗凝治疗,包括使用 肝素、华法林、直接口服抗凝药(DOACs)等。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特点和病情进行个体化选择。 3. 治疗疗程:根据疾病类型和患者情况,制定合理的治疗疗程,包括急性期治疗和长期维持治疗等。 4. 并发症防治:注意并发症的防治,包括出血风险管理、VTE 再发预防和患者教育等。 结论 本文总结了2023年静脉血栓栓塞预防和治疗的权威共识。在 预防方面,根据风险评估制定个体化的预防方案是关键。在治疗方面,准确诊断、个体化治疗方案和并发症的防治非常重要。这些共

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pdf

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1111栓栓塞症预防指南 骨科大手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 VTE)发生率较高,是患者围手术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医院内非预期死亡的重要原因。对骨科大手术患者施以有效的预防方法,不仅可以降低发生静脉血栓 栓塞症的风险,减轻患者痛苦,大量的医药经济学研究证实还可降低医疗费 用。为提高骨科相尖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防水平、规范其预防方法,特制订 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本指南中的骨科大手术”特指 人工全競尖节置换术(total hip replacemen,THR)、人工全膝尖节置换术(total knee replacemen,TKR)和競部周围骨折手术(hip fractures surgery HFS) o本指南仅为学术性指导意见,具体实施时必须依据患者的医疗情况而定。 一、概述 (一)静脉血栓栓塞症:指血液在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使血管完全或不完全阻塞,属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包括两种类型: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 ) 和 肺动脉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 PTE),即静脉血栓栓塞症在不同部位 和不同阶段的两种临床表现形式。 (-)深静脉血栓形成:可发生于全身各部位静脉,以下肢深静脉为多,常见于骨科大手术后。下肢近端(陋静脉或其近侧部位)深静脉血栓形成是肺栓塞血栓栓子的主要来源,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町降低发生肺动脉血栓栓塞症的风险。 (三)肺动脉血栓栓塞症:指来自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导致的肺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疾病〕,是骨科围手术期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骨科大手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流行病学:国外骨科大手术后静脉血栓 栓塞症的发生率如表1所示。一项亚洲7个国家19个骨科中心407例人工全競、全膝尖节置换及窥矢节周围骨折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调查研究表明,经静脉造影证实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43.2% (120/278)。国内邱贵 兴等的一项多中心研究结果显示,競矢节和膝尖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 发生率在未预防组为30.8% (16/52) >预防组为11.8% (8/68)。余楠生等报告競矢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20.6% (83/402),膝尖节置换 术后为58.2% (109/187) o吕厚山等报告競矢节和膝矢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47.1% (24/51)。陆芸等报告股骨干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30.6%,窥部骨折 术后为15.7%。 表〕文敲[2]中诗科大丰术启静脉血程: 栓塞症的发生率(%) 1 ■ ■

骨科患者围手术期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2021)【精编版】

骨科患者围手术期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2021) 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 VTE)是创伤骨科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也是导致患者围手术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对创伤患者施以有效的预防措施,可以降低VTE 的发生风险,减轻患者痛苦,减少医疗费用。因此,参照2016版"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1]、2018版"中国血栓性疾病防治指南"[2]及最新的循证证据,在2012版"中国骨科创伤患者围手术期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的专家共识"[3]基础上,制定本指南。根据创伤患者独特的临床特点,着眼于创伤患者VTE的预防,从而进一步规范预防方法和提高预防水平。本指南仅为学术性指导意见,具体使用时必须依据患者的具体医疗情况而定。 一、定义 1.VTE:是指血液在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使血管完全或不完全阻塞,属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4]。包括两种类型: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 DVT)和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 PTE),是VTE在不同部位和不同阶段的2种临床表现形式。 2.DVT:可发生于全身各部位静脉,以下肢静脉最常见。

下肢近端(腘静脉或其近侧部位)DVT是PTE栓子的主要来源。 3.PTE:是指来自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栓子,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导致肺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的疾病,是患者围手术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5,6]。的发生率为2%~10%,致死性PTE发生率为0.5%~2.0%[7]。髋部骨折术后VTE的发生率:总DVT发生率为50%,近端DVT发生率为27%;致死性PTE 发生率在手术后3个月内为1.4%~7.5%[8]。Goel等[9]报告的膝关节以远单发骨折术后DVT发生率为10.5%(25/238)。 国内文献报道股骨干骨折术后DVT发生率为30.6%,髋部骨折术后为15.7%,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为14.5%,胫腓骨骨折术后为10.8%,多发骨折(3个部位以上)术后为50.0%[10]。新鲜下肢骨折,接受抗凝措施后DVT发生率为16.5%,具体骨折部位DVT发生率从高到低分别为:多发骨折(29.6%)>骨盆与髋臼骨折(21.1%)>股骨中上段骨折(20.0%)>膝部周围骨折(17.8%)>小腿骨折(10.3%)>足踝骨折(2.2%)[11]。二、VTE的危险因素 任何引起静脉损伤、静脉血流淤滞及血液高凝状态的原因都是VTE的危险因素,其中创伤(特别是重大创伤或下肢损伤)、手术、活动受限、制动和下肢瘫痪是主要危险因素,其他危险因素还包括:高龄、心肺慢性疾病、既往VTE病史、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腔内治疗专家共识2023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腔内治疗专家共识2023 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是发病率仅次于急性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的第三大心脑血管疾病[1],且由于人口老龄化等因素,VTE年均患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VTE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和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是同种疾病在不同阶段的表现形式。DVT的主要不良事件包括肢体肿痛、坏死、PE和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ost-thrombotic syndrome,PTS),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2]。近年来,随着对DVT和PTS认识的不断提高,DVT的治疗理念发生了变化,其中,腔内治疗具有微创、早期改善症状、保护瓣膜功能和预防PTS等优点,逐渐取代传统开放性手术,成为外科治疗DVT的首选方法。本文根据近期的临床试验结果、临床指南与临床经验制定《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腔内治疗专家共识》,为腔内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提供指导。 一、共识形成方法 随着腔内技术的快速发展、介入器械的不断革新以及对DVT转归的深入认识,传统的DVT诊治理念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发展趋势。由中国微循环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发起并组织下肢静脉腔内治疗专业委员会专家组拟定关键问题和共识提纲,经专家组组织全国该领域专家先

后进行3次公开讨论和修改,最终确定《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腔内治疗专家共识》。本共识的证据等级和推荐强度参考GRADE分类方法,详细内容见表1、表2。 二、病因和危险因素

DVT的主要病因是血液高凝状态、血流淤滞和静脉壁损伤[2-3]。DVT 的危险因素包括原发性因素和继发性因素[3],原发性因素包括抗凝血酶、蛋白C、蛋白S缺乏和抗凝脂抗体综合征等,继发性因素包括创伤、妊娠、手术、制动、恶性肿瘤等,因此,DVT多发生于外科手术、创伤、长期卧床、下肢制动、家族史以及晚期恶性肿瘤等患者。 三、DVT的分期和分型 3.1 DVT分期 根据DVT的临床症状和发病时间分为急性期(发病时间≤14 d)、亚急性期(发病时间15~30 d)、慢性期(发病时间﹥30 d)[2]。 3.2 DVT分型 根据DVT发生的部位分为近段和远段,血栓累及髂静脉、股静脉和/或腘静脉,无论有无累及小腿深静脉,均称之为近段DVT,进一步可以分为髂股静脉DVT和股腘静脉DVT。血栓局限于小腿深静脉者称为远段DVT。 四、DVT的诊断 DVT的诊断策略主要集中在以下3个方面,即根据患者的病史和临床症状进行评估、D-二聚体评估、影像学检查[包括静脉超声、静脉造影、计算机断层扫描静脉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venography,CTV)和磁共振静脉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venography,MRV)等[4]]。

2023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住院患者血栓预防和抗凝管理临床路径与实施规范(完整版)

2023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住院患者血栓预防和抗凝管理临床路径与 实施规范(完整版)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的住院患者在临床救治过程中容易出现各种并发症,尤其是静脉血栓栓塞症(VTE),一旦发生,会导致患者的非预期死亡风险显著增加。近年来,国际已发布系列相关权威指南及高质量循证医学研究证据,工作组也于近期联合国内外VTE防治、重症救治、循证医学领域等多学科专家,共同制订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住院患者血栓预防和抗凝管理指南》。 基于此,工作组在指南的基础上对目前临床实践中亟需关注的13个临床问题进行了详细阐述,明确了标准化的操作路径,如:COVID-19住院患者的VTE风险和出血风险评估,不同严重程度的COVID-19住院患者以及合并妊娠、恶性肿瘤、基础疾病或脏器功能不全、服用抗病毒及抗炎药物、血小板减少等特殊人群的VTE预防和抗凝管理,COVID-19患者出院后的VTE预防及抗凝管理,COVID-19患者住院期间并发VTE的抗凝管理,正在进行VTE治疗且合并COVID-19患者的抗凝管理,COVID-19住院患者出血危险因素、临床分型及相应处理等。特别是参照了国际最新指南及研究证据,对于COVID-19住院患者如何准确把握标准预防剂量抗凝和治疗剂量抗凝也给出了明确的实施建议,期望能为医护人员针对COVID-19住院患者的血栓预防和抗凝管理提供标准化的操作流程和实施方案。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住院患者,特别是重症患者,在临床处理和救治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并发症,其中血栓并发症尤其不容忽视,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COVID-19发生后,可导致凝血功能异常、血管内皮损伤和血小板功能障碍,进一步继发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急性冠脉综合征、脑卒中等动、静脉血栓性疾病,其中VTE 发病隐匿,容易被漏诊或误诊,一旦发生,猝死风险显著增加[1, 2]。VTE可防可控,如果给予早期评估和及时预防,可以显著减少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及致死性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发生。针对COVID-19相关的VTE风险和预防策略、住院患者(含特殊人群)抗凝管理、抗病毒和抗炎药物与抗凝治疗药物相互作用、出院后的延长预防以及COVID-19合并VTE的诊治等诸多临床核心问题,亟需为参与COVID-19患者救治的医务人员提供切实可行的、有指导价值的临床路径和诊疗规范。基于此,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肺栓塞与肺血管病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肺栓塞与肺血管病工作委员会、全国肺栓塞与肺血管病防治协作组、全国肺栓塞和深静脉血栓形成防治能力建设项目专家委员会联合国内外VTE防治领域、重症救治领域、循证医学领域等多学科专家,共同制订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住院患者血栓预防和抗凝管理指南》[3]。为便于不同专业的医生迅速掌握和规范运用该指南,专家组进一步推出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住院患者血栓预防和抗凝管理临床路径与实施规范》,针对临床实践中亟需关

老年人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中国专家共识(2023)

老年人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中国专家共识( 2023 )

·在老年人群中静脉血栓栓塞症(VTE) 的发生率较高,同时由VTE导致的致残率、致死率以及医疗费用也较高,但是在大量VTE相关随机对照及 非随机对照研究中并未对患有多种基础疾病的老年人群给予足够的重视,因此,绝大多数的VTE指南所推荐的研究结果均是来源于较年轻患者和 健康的老年人。同时大多数相关VTE防治指南或者共识是针对住院患者 制定,而对于真正需要关注的存在VTE风险的居家、养老机构等非医院 内老年人群来说,其推荐意见是不确定的。 ·在此背景下,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周围血管疾病管理分会结合国内外指南、相关研究等循证证据,制定了老年人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中国专家共识。

一、老年人群VTE的流行病学特征 1、老年人群VTE的发病率目前国内针对大规模人群VTE发病率的研究较少,国外大样本量数据显示,欧洲人群VTE年发病率介于1.04%~1.83%之间。我国VTE发病率逐年升高,12 年间由0.28%(2004年)逐渐攀升至0.48%(2016年)。VTE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长呈指数上升:50岁人群年发病率<1%,80岁以上人群年发病率达6%~8%。75岁以上老年人VTE发病率是50岁以下成年人的7~10倍。 2、老年VTE患者的死亡率老年VTE中发生PE的比例及VTE相关死亡率仍明显高于年轻患者。 3、老年VTE患者的复发率老年VTE患者在接受治疗后,在停用抗凝治疗后的前两年复发率较高,且随着时间延长,复发率呈逐渐升高趋势,其所带来的风险及社会负担仍居高不下。

二、老年人VTE的危险因素 1、衰老致血管及凝血功能改变 【推荐意见】 >老年急性VTE患者,建议积极寻找相关危险因素:包括可去除的危险因素(如手术、创伤、骨折、急性内科疾病、制动因素等)和非可去除危险因素(如恶性肿瘤、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炎症性肠病、肾病综合征等) >对有明显诱因形成的老年VTE患者,不推荐进行易栓症的检查 >对无明显诱因的老年VTE患者,推荐进行性别特异性恶性肿瘤的筛查,而不是进行常规广泛的筛查,尤其不推荐进行常规易栓症的检查 >家族性VTE且没有确切可逆诱发因素的老年VTE患者,建议进行易栓症筛查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