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骨外科教案

骨外科

骨折

?定义:骨的连续性或完整性中断称骨折。

骨折原因

?直接暴力骨折发生在暴力直接的部位。多为开放性骨折,软组织损伤常较重。

?间接暴力多为闭合骨折,软组织损伤较轻。暴力经挤压、传导、杠杆、扭转等作用发生骨折。

?肌牵拉力

?骨骼疾病如骨髓炎、骨囊肿、骨肿瘤等,较小的外力即可诱发骨折,称为病理性骨折。

?积累劳损长期、反复的直接或间接暴力(如长途行走),可集中在骨骼的某一点上发生骨折。骨折类型?依据骨折是否和外界相通可分为:开放与闭合性骨折

?依据骨折的程度分类:完全性骨折与不完全性骨折

?依据骨折的形态分类:横形、斜形及螺旋形骨折、粉碎性骨折、压缩骨折、星状骨折、凹陷骨折、嵌入骨折、裂纹骨折、青枝骨折、骨骺分离

?依据解剖部位来分类:如脊柱的椎体骨折,干骺端骨折,关节内骨折等。

?依据骨折前骨组织是否正常分类:外伤性骨折、病理性骨折

?依据骨折稳定程度分类:稳定性骨折、不稳定性骨折

?依据骨折后的时间分类:新鲜骨折、陈旧性骨折(伤后三周以上)

骨折段移位的类型:侧移成角旋转短缩分离骨折移位的因素:1.暴力的大小、作用方向和性质。2.肢体远侧段的重量。3.肌肉牵拉力,经常存在,因疼痛肌肉发生痉挛而增强。4.搬运及治疗不当。

骨愈合过程

影响骨折愈合因素

?年龄儿童生长活跃,骨折愈合较成人快。

?全身健康情况病人的一般情况不好,如患营养不良、糖尿病、钙磷代谢紊乱、恶性肿瘤等疾病时,均可使骨折延迟愈合。

?局部因素?1.引起骨折的原因:电击伤和火器引起骨折愈合较慢。?2.骨折的类型:嵌入骨折、斜形骨折、螺旋形骨折因接触面积大,愈合较横形、粉碎形骨折快。闭合性较开放性快。?3.骨折部的血运情况?4.软组织损伤的程度?5.感染?6.神经供应的影响:截瘫、神经损伤的病人骨折,愈合较慢。?7.软组织的嵌入

?治疗方法不当1.复位不及时或复位不当?2.过度牵引?3.不合理的固定?4.手术操作的影响?5.不正确的功能锻炼幻灯

5’

幻灯

间接暴力、肌肉拉力骨折图解

幻灯

骨折分类示意图

幻灯

移位图解漫画

示意图

幻灯

5

幻灯

幻灯

血循环不佳,易发生延迟连接、不连接或无菌性坏死图解

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及

时间

骨折临床愈合的标准

?骨折部无压痛及沿肢体纵轴无叩击痛。

?自行抬高患肢无不适感。

?用适当力量扭转患肢,骨折处无反常活动。

?X线片显示骨折线模糊,有连续性骨痂通过骨折线。

?外固定解除后伤肢能满足以下要求上肢能向前平举1kg重量达1分钟;下肢能不扶拐在平地连续步行3分钟,并不少于30步。

?连续观察两周骨折处不变形。

骨折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首先要判断有无骨折存在,再进一步明确骨折的部位、类型和移位情况。在诊断骨折同时,还要及时发现多发伤与合并伤。

?诊断骨折主要是根据病史、症状、体征和X线检查。

?一、外伤史

?询问病史应抓住三个方面的问题:①受伤情况(时间、地点、部位、姿势、暴力的性质、方向和大小)。

②疼痛(什么部位疼痛)。③功能障碍(运动障碍、感觉障碍、排尿障碍等)。

?二、症状和体征

?全身表现:1.休克 2.体温增高

?局部表现

?1.骨折的专有体征:畸形、反常活动、骨擦音或骨擦感以上三种体征只有发现其中之一,即可确诊。但未见此三种体征时,也可能有骨折,如青枝骨折、嵌插骨折、裂缝骨折。

?2.骨折的其它体征:疼痛与压痛、肿胀及瘀斑、功能障碍

?三、骨折的X线检查:诊断骨折主要依据病史和体征。用X线确定骨折类型和移位情况,一般要求是拍正、侧位片,同时包括一个临近的关节,有些骨折还需加拍特殊的投照位置。

骨折合并症

?早期合并症:?休克、血管伤、神经伤、缺血性肌挛缩、感染、内脏损伤、关节损伤、脂肪栓塞、静脉栓塞、坠积性肺炎。

?晚期合并症:?肾结石(长期卧床脱钙)、压疮、关节僵硬、骨化性肌炎、缺血性骨坏死、畸形连接和生长畸形、骨折延迟连接和骨不连接。

骨折急救

?急救的步骤:一般原则是就地包扎、止血和固定,首先应判断伤员有无紧急情况,如心脏骤停、窒息、大出血、休克及开放性气胸等,应有针对性的进行急救。

?出血的处理:加压止血、止血带止血、钳夹或结扎

?固定:应就地取材,如木板、树枝、枪枝,上肢可贴胸固定,健侧下肢固定患侧下肢等。

?安全迅速地转运

?治疗休克:给氧、保暖,迅速输全血,恢复血循环,必要时先给血浆或代血浆或其它液体。

?止痛

?预防感染

?早期应用抗菌素及破伤风抗毒血清。幻灯

5’

列表常见骨折愈合时间,仅作参考幻灯

幻灯

幻灯

并发症图解幻灯

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及

时间

闭合性骨折的治疗

?治疗原则:复位、固定、功能锻炼和药物治疗。

?复位的时间:骨折整复越早越好。

?复位标准

?解剖复位是指完全的复位,是最有利于功能恢复的。

?功能复位为不完全复位。标准 :手法复位整复后,骨端有一定接触,例如50%左右对位,没有重叠和分离,没有成角或旋转畸形即可,再靠骨折重新塑形的机能,可以获得良好的功能,因此,功能复位是手法复位一般选择的标准,若手术复位应要求得到解剖复位。

?复位的方法 :手法复位、牵引复位、手术复位。

手法复位

?凡能手法达到功能复位和用外固定保持的,都应采用手法复位。

?麻醉:可用局麻或神经阻滞麻醉,儿童也可采用全麻。

?手法用牵引克服肌肉收缩,原则上是将远侧骨折段对准近侧骨折段。必要时采用辅助手法:

?拨伸牵引:矫正成角移位和旋转移位。

?手摸心会:触摸骨折部,参考X片。

?反折、回旋:反折矫正缩短移位,回旋手法矫正旋转移位(斜形骨折)。

?端提、捺正:上下侧(即前后侧或背掌侧)方移位可用端提手法,内外侧(即左右侧或桡尺侧)方移位,可用捺正手法。

?分骨、板正:骨折段因成角移位及侧方移位而相互告拢时,术者可用两手挤压骨间隙,使骨间膜紧张。青枝骨折仅有成角移位时,可用板正矫正。

?复位后需检查复位情况,观察肢体外形,抚摸骨折处的轮廓,与健侧对比,并测量患肢的长度。X线透视或摄片检查。

持续牵引复位

?多用于肌肉强大有移位的骨折;或用于手法复位困难,局部肿胀较重的情况,以及不能用外固定保持对应的骨折。持续牵引使肌肉松弛,恢复骨骼的长度及轴线,达到逐渐复位的目的。持续牵引有一定的固定作用。骨痂形成后,可去除牵引,用小夹板固定或石膏固定,也可继续牵引至骨折愈合。

?皮肤牵引:用宽胶布两条贴于骨折远端肢体两侧皮肤,连接分开板,系以重量,通过滑车进行牵引。牵引重量不能超过2~3公斤,最好在两三天内逐渐加量,皮肤牵引很难维持超过3~4周。牵引期间要经常检查。此法适用于(4~ 5岁以下的幼儿),儿童及老年肌肉软弱,骨折无移位者。

?骨牵引:用不锈钢针穿过骨质,通过牵引弓、绳子及滑车进行牵引。牵引重量为体重的1/7~1/8,牵引时间可长到2~3月,适用于一切有移位的成人骨折。常用的牵引部位有上肢的尺骨鹰咀,尺、桡骨下端,指骨远端;下肢为股骨髁上,胫骨结节,胫骨下端及跟骨。脊柱骨折可行头颅牵引。幻灯

5

幻灯

手法复位视频

手法复位图解6幅

幻灯

皮牵骨牵5幅图解

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及

时间

小夹板固定

?中西医结合治疗四肢闭合性骨折,复位后采用不同材料如柳木、杉树皮、塑料、纸板等制成适用于各种部位的夹板作固定物。

?夹板不超过骨折上、下关节,并用三个纸垫衬于夹板与皮肤间,用带子固定夹板,通过纸垫的压力,夹板的弹性和布带约束力,对骨折形成三点的挤压的杠杆作用,保持骨折对位。尺桡骨折加用分骨垫。股骨骨折需同时用持续牵引。

?小夹板固定能有效地防止骨折端再发生移位,并能在骨折固定期内及时进行关节功能锻炼。小夹板固定并不妨碍肌肉收缩,从而挤压骨折端,利于骨折愈合。

?小夹板固定具有固定确实,骨折愈合快,功能恢复好的优点。但必须正确掌握应用,否则可因绑扎太松或衬垫不当而失去固定作用,或绑扎太紧而产生压迫性溃疡、缺血性肌肉挛缩,甚至肢体环疽等不良后果。

牵引固定

?持续牵引即可用于复位,也可用来固定。

?牵引的指征:

?①股骨闭合性骨折。

?②股骨、胫骨开放性骨折。

?③已感染的开放性骨折。

?④颈椎骨折或脱位。

?应用牵引时,必须注意按病人年龄、性别、肌肉发达程度及软组织损伤的情况,随时调整牵引的重量,即要达到复位和固定的目的,又要防止过牵和畸形愈合。

功能锻炼

?骨折早期

?伤后1~2周内,患肢局部肿胀、疼痛、且容易再发生移位,此期功能锻炼的主要形式是使患肢肌肉做舒缩活动。原则上,骨折部上、下关节暂不活动,而身体其他各部关节均应进行功能锻炼。目的在于促进患肢血液循环,有利于消肿,防止肌肉萎缩,避免关节僵硬。

?骨折中期

?两周以后患肢肿胀消退,局部疼痛逐渐消失,骨折端已纤维连接,并正在逐渐形成骨痂,骨折部日趋稳定。除继续进行患肢肌肉的舒缩活动外,并在健肢或医护人员的帮助下逐步活动上、下关节,动作应缓慢,活动范围应由小到大,接近临床愈合时应增加活动次数,加大运动幅度和力量。

?骨折后期

?骨折临床愈合后,功能锻炼的主要形成是加强患肢关节的主动活动锻炼,使各关节能迅速恢复正常活动范围。幻灯

5

小夹板固定图示加压垫及小夹板3幅

幻灯

内固定图示幻灯

5

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及

时间

常见四肢骨折

上肢骨折(Fracture of the upper limb)

?锁骨骨折(Clavicular fracture)

?锁骨呈“S”形。内侧凸向前,外侧凸向后。是肩胛带与躯干唯一联系支架。

?骨折原因及类型间接暴力造成骨折多见。跌倒时手或肘着地,肩部着地更多见。多发生儿童及青壮年。骨折多为斜形或横行,其部位多见于中段;直接暴力造成骨折因着力点不同而异,多为粉碎或横型。幼儿多为青枝骨折。

?移位机理骨折近段受胸锁乳突肌牵拉向上,远段因上肢重量及胸大肌牵拉向下,向前及向内移位。?临床症状及诊断骨折后肿胀,压痛或有畸形,可能摸到骨折断端。伤肩下沉并向前内倾斜,上臂贴胸不敢活动,健手托扶患侧肘部,以减轻上肢重量牵拉引起疼痛。易并发气胸、锁骨下动脉伤、臂丛神经伤

锁骨骨折复位法

?治疗

?幼儿青枝骨折用三角巾悬吊即可。

?有移位骨折用“8”字绷带固定1~2周。

?少年或成年人有移位骨折,手法复位“8”字石膏固定。

肱骨外科颈骨折(Surgical neck fracture)

?肱骨外科颈位于解剖颈下2~3cm,即肱骨大结节之下,胸大肌止点之上,最易骨折故名为外科颈骨折。好发于中老年人。

?骨折原因及类型:

?无移位肱骨外科颈骨折:包括裂缝型和无移位嵌入型骨折。直接暴力较小,可产生裂缝骨折。跌倒时,上肢伸直外展,手掌触地,两骨折断端嵌入而无移位产生无移位嵌入骨折。

?外展型骨折:间接暴力(跌倒:上肢外展、手着地)近端内收,远端外展,向前内成角或重叠畸形

?内收型骨折:间接暴力(跌倒:上肢内收、手或肘着地)近端外展,远端内收,向外成角或重叠畸形移位机理

?肱骨外科颈骨折后,受肌肉牵拉引起移位。

?骨折近段受岗上,岗下肌牵拉而外展与外旋移位;

?骨折远端受胸大肌、背阔肌、大园肌、肱二头肌和三角肌牵拉向前内上方移位。

?如果所受暴力大,骨折移位多,可损伤腋神经和臂丛神经,以及腋窝处动、静脉。幻灯5 幻灯幻灯视频图示幻灯图示幻灯

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及

时间

临床症状及诊断

?肱骨外科颈骨折诊断容易。了解受伤历史及发病机理,伤后肩部疼痛、肿胀、皮下瘀血、肩关节活动受限。大结节下方骨折处有压痛。根据肩部正位X片可显示外展或内收骨折类型。还必须有侧位片(穿胸位)了解肱骨头有无旋转、嵌插、前后重迭移位畸形,以便明确有无骨折端向前成角。

?肱骨外科颈骨折应与肩关节脱位鉴别。

治疗

?无移位骨折三角巾悬吊3周。

?外展型骨折手法复位,腋下放垫,贴胸石膏固定4周,固定后强调早期功能锻炼。

?内收型骨折手法复位,外侧放垫,贴胸石膏固定4周(如不稳定,可用肩人字石膏固定4周)。

手术复位及内固定:手法复位不成功,复位不满意,或骨折后3~4周未经复位,仍有明显移位青壮年,应采用手术复位,骨园针或螺钉内固定,如骨骺分离,为了准确复位可切开复位,适当内固定。

外科颈骨折重点

●分类和治疗

无移位三角巾悬吊

外展型(远端外展)腋下放垫,贴胸石膏

内收型(远端内收)外侧放垫,贴胸石膏或肩人字石膏

●与肩脱位鉴别: 肩外形、肱骨头位置、贴胸试验

●并发症:腋动静脉伤、臂丛神经伤

肱骨干骨折(Fracture of humeral shaft)

?发病率占全身骨折3~5%,多发于30岁以下成年人。按发生部位可分上、中、下1/3。肱骨中下段骨折容易合并桡神经损伤,出现腕下垂、拇指不能外展、掌指关节不能自主伸直等。

?骨折原因与类型

?直接暴力常见于中1/3,多为粉碎或横型骨折。

?间接暴力多见于下1/3,骨折线为斜型或螺旋型。

?旋转暴力投手榴弹突然间前臂及肱骨远端向前及内旋,而肩部及肱骨近端未能前旋,导致投掷的扭转螺旋骨折。骨折线为螺旋型。

?移位机理:三角肌止点以上,骨折近段因胸大肌、背阔肌及大园肌牵拉向前内移位,骨折远端受三角肌牵拉向上外移位。

?骨折线在三角肌止点以下,骨折近端因三角肌和喙肱肌收缩向外前移位,骨折远段因肱二头肌,肱三头肌收缩向上移位。

肱骨干骨折治疗

?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麻醉后,纵向牵引纠正重迭,推按骨折两断端复位,小夹板固定。长管型石膏固定限制肩、肘关节活动。石膏过重造成骨端分离,影响骨折愈合。

?骨折合并桡神经损伤,骨折无移位,神经多为挫伤,小夹板或石膏固定,观察1~3月。骨折移位明显,桡神经嵌入骨折断端,手法复位可造成神经断裂应特别小心。手术探查神经时,同时作骨折复位内固定。晚期神经伤多为压迫或粘连,应手术治疗。

?开放骨折:伤轻无神经受损,可彻底清创,关闭伤口,闭合复位外固定,变开放伤为闭合伤。伤情重错位多可彻底清创,探查神经、血管。同时复位固定骨折。

?陈旧性肱骨干骨折不愈合:牵拉过度造成延迟愈合或不愈合者多见,用石膏固定尤为常见。治疗肱骨干骨折时,要注意骨折断端分离,早期发现及时处理。已经不愈合者,应手术内固定并植骨促进愈合。幻灯

5

列表比较幻灯

复位图示幻灯

幻灯

幻灯

移位机理图示

幻灯

复位固定图示

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及

时间

肱骨髁上骨折并发症及后遗症

?血管神经损伤

?多因血管受刺激而痉挛或受到机械性压迫,造成肢体远端血供障碍。临床上应注意检查患肢桡动脉搏动。

?缺血性肌挛缩

?当肱动脉痉挛或受压,肢体远端血运严重障碍。肌肉因缺血而水肿。缺血持续6~8小时以上,肌肉可发生坏死。变性坏死肌肉纤维化而挛缩,尤其多发生前臂掌侧肌群,轻者仅手指不能伸直,严重者手指及腕关节均呈屈曲僵硬,套式感觉麻痹,爪状手畸形等称为缺血性肌挛缩,又称伏克曼(Volkmann)氏挛缩。缺血性肌挛缩最早症状是剧痛,当早期被动伸直手指时更为明显。治疗困难,关键是早期诊断和预防。

?肘内翻

?尺偏型肱骨髁上骨折多后遗肘内翻,而桡偏型很少后遗肘内翻。一旦发生手术截骨矫正。

肱骨髁上骨折重点

●分类及治疗

伸直型远端后上移位—石膏固定过屈曲位屈曲型远端前上移位—石膏固定半伸直位

●并发症早期肱动脉伤、正中神经伤、尺神经伤、缺血挛缩晚期肘内翻、移位骨化、关节僵硬

●与肘关节后脱位鉴别肘外形、肘后三角、肘功能

●缺血挛缩与筋膜间隙综合征鉴别

?缺血孪缩表现●剧痛●麻木、感觉异常●苍白、脉搏减弱

?筋膜间隙综合症表现●剧痛、压痛、被动牵拉痛●肿胀●运动感觉障碍●脉搏减弱或消失

尺桡骨干骨折(Fracture of the radius or ulna )

?双骨折常见,多发生青少年。双骨折可发生重迭、成角、旋转及侧方移位四种畸形。

?骨折原因和类型?尺桡骨双骨折

?1.直接暴力骨折为横型或粉碎型,骨折线在同一平面。

?2.间接暴力跌倒手掌触地,暴力向上传导。桡骨为横型或锯齿状,尺骨为短斜型。

?3.扭转暴力跌倒时身体同一侧倾斜,前臂过度旋前或旋后,发生双骨螺旋性骨折。多数由尺骨内上斜向桡骨外下,尺骨干骨折线在上,桡骨骨折线在下。

?●分类

?桡骨干单骨折

?中上1/3,近端旋后,远端旋前

?中下2/3,近端中位,远端旋前

?尺骨干单骨折移位小

?尺桡骨干双骨折侧方、成角、重迭、旋转

?●治疗手法复位,长臂石膏固定功能位

?●并发症正中神经伤、尺神经伤、桡神经伤、缺血孪缩幻灯

5

幻灯

幻灯

幻灯

图示

1 直接暴力

2 传达暴力

3 扭转暴力幻灯

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及

时间

桡骨干骨折

?幼儿多为青枝骨折。 ?成人桡骨干上1/3骨折时,附着在桡骨结节肱二头肌及附着于桡骨上1/3旋后肌,使骨折近段向后旋转移位。桡骨干中1/3或下1/3骨折时,骨折线在旋前园肌抵止点以下,由于旋前及旋后肌力量相等,骨折近段处于中立位,而骨折远段受旋前方肌牵拉,旋前移位,单纯桡骨干骨折重迭移位不多。 ?尺骨干骨折 单纯尺骨干骨折极少见,多发生在尺骨下1/3,由直接暴力所致,骨折端移位较少。 桡骨干骨折诊断

?外伤后局部疼痛、肿胀、肢体畸形,旋转功能受限。

?完全骨折有骨擦音。

?X 片可确定骨折类型及移位情况。但应包括上下尺桡关节。注意有无关节脱位。 桡骨干骨折治疗

?治疗尺桡骨干双骨折需将两骨近远段正确对位,矫正四种畸形,恢复两骨的生理长度。这种骨折复位比

较困难,复位后容易移位。

?手法复位外固定 臂丛麻醉或全麻。病人仰卧肩外展90°,屈肘90°。中或下1/3骨折时,前臂中立

位,即手掌、前臂和地面平行。上1/3骨折时稍旋后位,即手掌前臂和地面有45°倾斜。肘上和手掌两

处对抗牵引,重迭和成角畸形纠正后,首先采用分骨方法(图),然后根据骨折移位情况可分别用提按、

折顶、摇摆等手法使骨折断端复位。

?首先整复稳定骨折。若两骨折均为不稳定骨折,先整复结构上粗大的那根骨折。如两骨折均属稳定骨

折,先整复尺骨,再桡骨。

?固定:4块小夹板,二个分骨及手纸压垫固定(图)。也可用长臂石膏固定。8周后拆除外固定,加强功

能锻炼。?切开复位固定:受伤时间不长,术后不易固定的开放性骨折;上肢多处骨折,尺桡骨间膜破裂

者;手法复位失败或整复后固定困难者;陈旧性重迭旋转畸形愈合骨折,需要手术治疗。

尺骨上1/3骨折合并桡骨头脱位

?一、病因及类型

?1914年意大利外科医生Monteggia 最早报导,故称孟氏骨折(Monteggia fracture )。多为间接暴力致

伤。

?分三种类型:伸直型、屈曲型、内收型。

?临床表现及诊断:外伤后肘部及前臂肿胀,移位明显者可见尺骨成角或凹陷畸形。可摸到脱出的桡骨

头。前臂旋转受限。肿胀严重摸不清者,局部压痛明显。X 片必须包括肘关节。并发桡神经伤

?治疗:

?手法复位外固定?切开复位内固定

?陈旧性孟氏骨折处理

✍伸直型(儿童)

✍屈曲型(成人)

✍内收型(幼儿)

幻灯

5

幻灯 幻灯 图示 幻灯 幻灯 图示 X 线片图

教 学 内 容

教学活动及

时间

为横形。骨折远段向背侧,桡侧移位,近段向掌侧移位,可影响掌侧肌腱活动。

折)较少见。又称“反科雷氏”骨折。跌倒时腕掌屈,手背触地发生桡骨远端骨折。骨折远端向掌侧移位,骨折近端向背侧移位(图)。屈曲型骨折伸直型骨折

临床表现及诊断

?腕部肿胀,疼痛,活动受限。

?伸直型骨折移位明显时,可见餐叉状及枪刺样畸形。

?量尺试验

?尺骨茎突和桡骨茎突在同一平面,量尺试验阳性。放量尺在肱骨内上髁和小指尺侧,量尺与尺骨茎突间距离正常为2cm左右,桡骨下端骨折后。因手向桡侧移位,此距离减少或消失。桡骨下端骨折X线诊断正位X片示桡骨远端横形骨折,远端向桡侧移位,桡骨远端关节面切线倾斜角小于正常20~25°,甚至变成0°。两断端嵌入缩短,尺骨茎突经常有小撕脱骨片。侧位X片示桡骨下端向背侧移位,桡骨远端向掌侧倾斜的关节面角消失或向背侧倾斜。

桡骨下端骨折治疗

?手法复位小夹板或石膏固定

?1.牵抖复位法

?适用于骨折远端向背侧移位或骨折断端向掌成角,但骨折非累及关节,不是粉碎者。患者坐位或卧位,屈肘90°前臂中立位,一助手握住上臂,术者两手紧握手腕,双拇指放在骨折远端背侧,触摸准确继续牵引,待重迭基本矫正后,稍旋后猛力牵抖,同时掌屈尺偏,骨折得到复位。

?图桡骨下端伸直型骨折牵抖复位法

2.提按复位法适用于老年患者,骨折累及关节,粉碎骨折病人。患者平卧屈肘90°,前臂中立位,一助手握住拇指及其他四指,一助手握上臂对抗牵引,待嵌插骨折矫正后,术者先矫正旋转移位及侧方移位,然后双拇指挤按骨折远端背侧,其他手指置近端掌侧向上端提,骨折即可复位。固定整复后小夹板固定(图)。或石膏固定3~4周(图)。无移位桡骨远端骨折仅用小夹板或石膏固定3~4周。屈曲型骨折复位方法相似,复位和固定方向相反。陈旧骨折处理?陈旧骨折,无明显功能障碍,尤其老年人听其自然。骨折仅向掌侧成角,无桡偏及重迭移位,骨折虽达3~4周,仍可按新鲜骨折处理。青壮年骨折畸形愈合,有神经症状或肌腱功能障碍,或者前臂旋转受限,应早期采用手术治疗。

?畸形不严重,仅有前臂旋转障碍者可行尺骨头切除术。畸形严重,无前臂旋转障碍者可行尺骨头部分切除及桡骨远端截骨术。因掌侧骨痂隆突引起神经、肌腱刺激受压者,可行骨痂切除等

?●分类及治疗

?Colles骨折?远端背桡侧移位四头带固定掌屈尺偏位

?Smith骨折?远端掌尺侧移位四头带固定背屈旋前位

?Barton骨折?桡骨远端关节面纵斜骨折远端向掌或背侧移位手术治疗幻灯

量尺试验图示

幻灯

X线图示幻灯

图示Colles视频幻灯

图示

幻灯

总结

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及

时间

下肢骨折

下肢因走路和负重,需要高度的稳定性。两下肢应等长,若长度相差2厘米以上,就会影响走路,相差愈大,影响愈严重。

?在治疗下肢骨折时应注意以下特点:

?一、对复位的要求要高,轴线对位力争接近正常。因为成角畸形愈大,对关节活动,承重力线和肢体长度影响愈大。

?二、固定时间较长,待骨愈合牢固后才开始负重,防止因过早负重发生畸形和再次骨折。

?三、因股部肌肉较发达,收缩力强,股骨骨折在手法整复后,用石膏或小夹板固定,不易维持对位,需要持续牵引治疗。

股骨颈骨折

?由股骨头下至股骨颈基底部之间的骨折称股骨颈骨折,以老年女性较多。老年人骨质疏松脆弱,且承受应力较大,只需很小的旋转外力,就能引起骨折。老年人的股骨颈骨折几乎全由间接暴力引起,少数青壮年则由强大的直接暴力致伤。

?一、解剖特点

?股骨颈长约5厘米,中段细,基底部粗。股骨颈与股骨干构成的角度叫颈干角或称内倾角,约为125°~130°。颈干角大于正常为髋外翻,小于正常为髋内翻。股骨颈的长轴与股骨的冠状面形成的角度称为前倾角,正常为12°~15°。

?股骨头的血液供给有三个来源:①园韧带支:园韧带内小动脉,来自闭孔动脉,供应头内下小部分血运,又称内上骺动脉。②骨干滋养动脉升支。③关节囊支:来自旋股内、外侧动脉的分支,是主要血液供给来源。旋股内侧动脉来自股深动脉,旋股内侧动脉损伤是导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主要因素。

骨折类型及移位

?股骨颈骨折大多数是外旋暴力所引起的螺旋形骨折或斜形骨折。分为四种类型,与治疗和预后有较密切的关系。

?按骨折两端的关系分为:外展型,股骨头外展,骨折上部嵌插,头与颈呈外展关系,侧位片股骨头无移位和旋转,又称嵌入型,最为稳定;中间型,X线侧位片可见股骨头后倾,骨折线前方有裂隙,实为过渡到内收型的中间阶段;内收型,两骨折端完全错位,又称错位型。

?按骨折部位分为:头下型、头颈型、经颈型均系囊内骨折;基底型系囊外骨折,因其血运好,愈合佳,应列入股骨粗隆部骨折。

?Pauwels分类法:依骨折线与股骨干垂直线所成的角度分为:Ⅰ型<30°;Ⅱ型30°~50°,>50°。骨折线之倾斜度愈大,愈不稳定。小于30°,骨折面互相嵌压,位置稳定,易愈合;Ⅲ型大于50°者,承受剪式应力较大,位置不稳,预后不佳。

?Garden分类法:依错位程度分为:Ⅰ型,无错位;Ⅱ型,轻度错位;Ⅲ型,头外展,远端上移并轻度外旋;Ⅳ型,远端明显上移并外旋。幻灯幻灯图示幻灯幻灯

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及

时间

临床表现及诊断

?老年人跌倒后诉髋部疼痛,不敢站立和走路,应首先想到可能。

?体征方面有以下几种表现:

?畸形:屈髋屈膝及外旋畸形。

?疼痛:髋部除有自发疼痛外,活动患肢时疼痛较明显。

?肿胀:股骨颈骨折多系囊内骨折,骨折后出血不多,外观不易看到肿胀。

?功能障碍:移位骨折病人在伤后就不能坐起或站立。

?患肢短缩:远段受肌群牵引而向上移位,因而患肢变短。

?其他检查方法:患侧大粗隆升高,表现在:大粗隆在髂一坐骨结节联线之上;大粗隆与髂前上棘间的水平距离缩短,短于腱侧。X线照片能明确诊断。特别是髋坐关节正、侧位片,可确定骨折类型、部位、移位情况以及治疗方法的选择。

治疗

?1.外固定:

?适用于外展型和中间型骨折,一般多采用患肢牵引或抗足外旋鞋8~12周,防止患肢外旋和内收,约需3~4个月愈合,极少发生不愈合或股骨头坏死。2.内固定:?电视X光机配合,闭合复位内固定,也可采用开放复位内固定。

?在内固定术之前先行手法复位,证实骨折断端解剖复位后再行内固定术。

?内固定的形式类型:

?①Smith-Petersen三刃钉内固定:1929年Smith-Petersen首次创用三刃钉。

?②滑动式内固定:有各种不同式样的压缩钉或针。压缩钉或针可在套筒内滑动,当骨折线两侧有吸收时,钉向套筒内滑动缩短以保持骨折端密切接触,早期承重更利于骨折端的嵌插。

?③加压式内固定:压缩装置能使骨折端互相嵌紧以利愈合。常用的有Charnley带有弹簧的压缩螺丝钉和Siffert使用的螺丝栓(Corkscrew Bolt)等。

?④多针(或钉)内固定:根据股骨上端骨结构和生物力学原则分别插入2~4根螺丝钉或钢钉,不但固定牢靠,而且可减少对股骨头的损伤。如Moore或Hagia针等。

3.内固定同时植骨:?对于愈合较困难或陈旧性骨折,可内固定同时植骨。

?植骨方法有两种:

?①游离植骨:如取腓骨或胫骨条由大转子下插入股骨头,或用松质骨填充骨缺损等。

?②带蒂植骨:较常用的是缝匠肌蒂骨瓣植骨术。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进展,已开展带血管蒂植骨术。如旋髂深动脉骨瓣的骨移植术。4.截骨术:

?对于愈合较为困难或一些陈旧骨折可有选择施行截骨术,如转子间截骨术或转子下截骨术。

?截骨术具有手术操作易,患肢缩短少,有利于骨折愈合和功能恢复等优点。5.人工关节置换术:?适应于老年人的头下型股骨颈骨折。陈旧性股骨颈骨折,骨折不愈合,或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如病变局限在头或颈部,可行股骨头置换术,如病变已损坏髋臼,需行全髋置换术。

?目前人工髋关节类型有钴合金珍珠面人工股骨头,注氮钛合金微孔面人工股骨头,双动中心锁环型人工股骨头等,髋臼损害的用高分子聚乙烯人工臼置换,临床应用均取得较好的效果。幻灯

5

典型外旋畸形图示及X 线片

幻灯

复位手法图示

幻灯

内固定图示幻灯

幻灯

幻灯

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及

时间

股骨颈骨折预后

?股骨颈骨折的愈合问题:?愈合慢,平均5~6个月,不愈合率平均为15%左右。影响骨折愈合的因素和年龄、骨折部位、骨折类型、骨折和移位程度、复位质量以及内固定坚强度有关。表现为患部疼痛,患肢无力和不敢负重。在X线上则有下列表现:骨折线清晰可见;骨折线两边骨质内有囊性改变;连续照片过程中,股骨颈继续吸收变短,以致三翼钉向内突入髋臼或尾部向外退出;股骨头逐渐变位,股骨颈内倾角逐渐增加。如限制患肢负重,减少患肢活动等,骨折仍有愈合可能。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问题:?坏死率一般20~35%。出现的时间最早在伤后2~3个月,最迟可达5年,一般术后继续观察的时间不得少于两年。是否坏死取决定于股骨头血管的破坏程度,和侧枝循环的代偿能力。

?股骨颈骨折功能恢复情况?股骨颈骨折功能恢复情况不如其他骨折。

股骨干骨折

?股骨干骨折系指小粗隆下2~5厘米至股骨髁上2~5厘米的股骨骨折,10岁以下儿童占多数。

?病因、类型及骨折移位机理

?主要是直接外力,如汽车撞击、重物砸压、辗压或火器伤等,骨折多为粉碎、碟形或近似横行,故骨折断端移位明显,软组织损伤也较严重。

?间接外力致伤者如高处坠落,机器绞伤所发生的骨折多为斜形或螺旋形,旋转性暴力所引起的骨折多见于儿童,可发生斜形、螺旋形或青枝骨折。

?骨折发生的部位以股骨干中下1/3交界处为最多,上1/3或下1/3次之。骨折端因受暴力作用的方向,肌群的收缩,下肢本身重力的牵拉和不适当的搬运与手法整复,可能发生各种不同的移位。股骨干上、中、下1/3骨折移位情况及其发生原因

?股骨上1/3骨折后,近折段受骼腰肌、臀中肌、臀小肌和髋关节外旋诸肌的牵拉而屈曲、外旋和外展,而远近段则受内收肌的牵拉而向上、向后、向内移位,导致向外成角和缩短畸形。

股骨中1/3骨折后,其畸形主要是按暴力的撞击方向而成角,远折段又因受内收肌的牵拉而向外成角。?股骨下1/3骨折段受腓肠肌的牵拉而向后倾倒,远侧骨折端可压迫或刺激腘动脉、腘静脉和坐骨神经。

临床表现与诊断

?较严重的外伤史。?合并多处伤或内脏伤及休克者较常见。

?骨折部疼痛比较剧烈、压痛、胀肿、畸形和骨摩擦音和肢体短缩功能障碍非常显着,有的局部可出现大血肿,皮肤剥脱和开放伤及出血。

?X线照片可显示骨折部位、类型和移位方向。检查时必须密切注意合并伤和休克的发生,以及伤肢有无神经和血管的损伤。

治疗

?无论开放性还是闭合性股骨骨折,如有合并伤,经常必须考虑优先处理。

?由于股骨骨折,常有周围软组织严重挫伤,骨端活动反复刺伤软组织(肌肉、神经、血管)。股骨骨折后骨髓腔的出血也常可达1000~1500毫升。因此观察和治疗休克。

?非手术疗法:股骨干骨折因周围有强大的肌肉牵拉,手法复位后用石膏或小夹板外固定均不能维持骨折对位。因此,股骨干完全骨折不论何种类型,皆为不稳定型骨折,必须用持续牵引克服肌肉收缩,维持一段时间后再用外固定。幻灯幻灯5

幻灯图解幻灯幻灯

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及

时间

悬吊牵引法

?用于4~5岁以内儿童。将二下肢用皮肤牵引向上悬吊,重量约1-2公斤,要保持臀部离开床面,利用体重作对抗牵引。3~4周经X线照片有骨痂形成后,去掉牵引,开始在床上活动患肢,5~6周后负重。对儿童股骨干骨折要求对线良好,对位要求达功能复位即可,不强求解剖复位。如成角不超过10°重叠不超过2厘米,以后功能一般不受影响。

?在牵引时,除保持臀部离开床面外,并应注意观察足部的血液循环及包扎的松紧程度,及时调整,以防足趾缺血坏死。

动滑车皮肤牵引法(Russell氏法)

适用于5岁至12岁儿童。在膝下放软枕使膝部屈曲,用宽布带在腘部向上牵引,同时小腿行皮肤牵引,使两个方向的合力与股骨干纵轴成一直线,合力的牵引力为牵引重力的二倍。有时亦可将患肢放在托马氏夹板及Pearson氏连接架上,进行滑动牵引。牵引前可行手法复位,或利用牵引复位。

平衡牵引法

?用于青少年及成人股骨干骨折。

?在胫骨结节处穿针,如有伤口可在股骨髁部穿针(克氏针或斯氏针)。患肢安放在托马氏夹架上,作平衡牵引,有复位及固定两种作用。可先手法复位小夹板维持,然后,用维持重量持续牵引(维持重量为体重1/2),或直接用牵引复位(复位重量为体重1/7)复位后改为维持重量。

??使用平衡牵引,病人较舒适,牵引期间能活动髋、膝和踝关节,擦澡和大小便较方法。一般牵引4~6周,经X线照片有骨痂形成后,可改用髋人字石膏固定4~8周。在牵引中可同时应用小夹板固定,纠正成角。去除牵引后也可用小夹板外固定,但要经常复查以防骨折移位或成角

手术方法

?手术适应症:牵引失败;软组织嵌入;合并重要神经、血管损伤,需手术探查者,可同时行开放复位内固定;骨折畸形愈合或不愈合者。

?常用的手术方法:?股骨上1/3或中上1/3骨折多采用髓内针固定。有术后不用外固定及早期下床活动的优点。可开放式打入髓内针,X光电视机(XTV)控制下,可闭合穿针。

?股骨中1/3或中下1/3骨折,传统用6~8孔接骨板螺丝钉固定及髋人字石膏固定。目前多采用加压钢板。?陈旧骨折畸形愈合或不愈合的治疗:开放复位,选用适当内固定,并应常规植骨。

髌骨骨折

?直接暴力如撞压、打击等多发生粉碎性骨折。间接暴力常为膝屈曲位,股四头肌突然强烈收缩而致髌骨骨折,伴有髌骨两旁腱膜撕裂。如踢球、跌倒等发生的骨折多为横断型或上、下极的撕脱。

?膝关节积血,明显肿胀、疼痛,膝关节活动困难,不能自动伸直。横断骨折有移位时,可摸出骨折线及骨块间间隙。陈旧性骨折有移位者,因失去股四头肌作用,伸膝无力,走路缓慢,并可有关节活动障碍。X线可明确骨折类型及移位情况。

?治疗的目的是恢复关节面的平整,修补断裂的肌腱腱膜和破裂的关节囊,防止外伤性关节炎、滑囊炎,恢复膝关节的功能。

?如髌骨已完全粉碎并移位,则将碎骨全部切除,同时直接缝合股四头肌腱与髌韧带,修复关节囊。手术后用石膏固定膝于伸直位3~4周,逐渐锻炼股四头肌及步行功能。

?髌骨陈旧骨折有创伤性膝关节炎者,可理疗及髌骨全部切除术。胫腓骨骨干骨折幻灯

5

Bryant氏皮牵引图示幻灯Russell氏法图示

幻灯

图解

幻灯

5

幻灯

治疗图解

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及

时间

胫、腓骨骨折

?特点如下:

?胫骨内侧紧贴皮下,直接外伤常引起开放性骨折,并易合并感染。

?胫骨营养血管在骨干后上,胫骨下1/3无肌肉附着,而该处骨折最多见,因骨折部供血不足,常发生骨折延迟连接或不连接。

?腓骨承重少,周围有较多肌肉附着,骨折较少,一般较易愈合。

?致伤原因及骨折类型:

?胫腓骨骨折是四肢最常见的骨折之一,约占10~15%。

?直接暴力多见为压砸、冲撞、打击致伤,骨折线为横断或粉碎型;同一平面骨折,软组织损伤常严重,易造成开放性骨折。有时挫伤严重,血循不良发生坏死,致骨外露,感染而成骨髓炎。

?间接暴力多见为高处跌下,跑跳的扭伤或滑倒所致的骨折;骨折线常为斜型或螺旋型,胫骨与腓骨多不在同一平面骨折。儿童有时也可见胫腓骨的“青枝骨折”。长跑运动员也可见到腓骨的“疲劳性骨折”。

?骨折移位的方向取决于外力作用的方向、腓肠肌的收缩和伤肢远段的重力而定。

临床表现与诊断

?胫腓骨位置表浅,常可在疼痛、肿胀的局部扪出移位的骨断端。重要的是要及时发现骨折合并的胫前后动静脉和腓总神经的损伤。

?检查时应将足背动脉的搏动、足部感觉、踝关节及拇趾能否背屈活动作为常规记录。

?对局部损伤比较严重的挤压伤、开放性骨折以及曾有较长时间扎止血带及包扎过紧的伤员,特别要注意观察伤肢有无进行性的肿胀,尤肌肉丰富处,如已发生皮肤紧张、发亮、发凉、起水泡、肌肉发硬、足背动脉扪不出、肢体颜色发绀或苍白等,即是筋膜间隙综合症的表现。应及时紧急处理。

?X线检查可确定骨折的类型和移位情况,在摄片的同时应注意膝、踝关节有否骨折的体征,不要遗漏。治疗

?闭合性骨折:

?手法复位和外固定:麻醉成功后,两个助手分别在膝部和踝部作牵引与反牵引,术者根据透视下移位的方向,推压挤捏骨断端整复,复位后可用小夹板或长腿石膏固定。

?骨牵引:如斜形、螺旋、粉碎型等胫腓骨折,不能立即以小夹板或石膏夹板固定,最好用跟骨持续牵引。成人牵引4~6公斤,共牵引3周左右,换长腿无垫石膏继续固定8周。胫骨骨折的牵引时间不宜过长,也不宜过重,因胫骨中下1/3部供血较差,稍牵拉过度即易发生延迟愈合。固定力求确实可靠,如果固定已经三个月尚未多量骨痂连接,应继续坚持固定,每6~8周照片检查一次,至达坚实愈合为止。如石膏固定中发现有成角畸形,可在无骨痂出现前,环形切开石膏管型周径3/4,在透视控制下,用手法矫正,然后在石膏裂开处填塞少许棉花及石膏绷带,外面再用石膏绷带包缠修补矫正。

骨外穿针固定法

?1902年Charnley创用膝关节加压固定,1934年Roger-Anderson改进的骨外穿针固定,近年改进为Hoffmann氏器械。即在骨折近段及远端各用二根史氏针贯穿骨骼,外用调节连接器控制,以使骨折复位,加压融合,也可撑开延长。

?这种外固定器特别对伴有广泛软组织损伤的开放骨折,甚至战伤骨折,清创后不能行早期闭合者,以及不稳定型骨折比较适用。幻灯5

幻灯幻灯幻灯图解

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及

时间

实用骨科学(可编辑)

实用骨科学(可编辑) 实用骨科学第3版【胥少汀葛宝丰许印坎主编 本书由骨科学权威专家集体编著,在前两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共5篇59 章。第一篇骨科基础,包括骨的发生和正常结构、骨的生物学、骨科各种检查和常用治疗技术等;第二篇创伤骨科,包括创伤后全身反应与并发症、综合征,骨折愈合及其影响因素,各种固定技术与器械,上肢、颈椎、胸腰椎、脊髓、骨盆、下肢、周围神经、四肢血管、骨骺、关节等损伤的处理,以及火器伤、骨不连、畸形愈合、断肢、断掌和断指再植等;第三篇骨病,包括先天性、代谢性骨病,骨与关节感染,小儿麻痹后遗症,大脑性瘫痪后遗症,骨肿瘤与肿瘤样疾患等;第四篇部位骨科,包括肩、肘、手、脊柱、髋、膝、足部疾病;第五篇修复与康复,包括骨移植、骨科肌瓣与肌皮瓣的应用、显微外科、人工关节、截肢、假肢与支具、脊髓损伤的康复与重建等。作者以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为主,同时吸收了国内外近年来对骨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较全面地反映了骨科学的发展水平。本书基础与临床紧密结合,内容丰富实用,是骨科医师权威、重要的工具书,对骨科教学和科研人员亦有较高参考价值。在木之水的会员中,该书与邱贵兴的效率手册和荣国威的骨折为初入骨科行列的必备书。胥少汀 男,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专家组成员,我国有突出贡献的著名骨科专家。中国脊柱、脊髓专业委员会顾问,中国脊髓损伤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军骨科中心主任,中华骨科学会脊柱委员会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常务理事,国际截瘫医学会资深成员,中华外科杂志编审,中国脊柱、脊髓杂志名誉主编,解放军医学杂志副主编。从事骨科专业48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在脊柱、脊髓损伤、脊柱外科、骨与关节损伤、髋关节外科、骨与软组织缺损修复、周围神经损伤等方面有较深的造诣。自70年代以来,对脊髓损伤进行了大量的临床及实验

“锁骨骨折”教案

“锁骨骨折”教案 第一临床医学院骨伤科教研室曾展鹏 班级:养生专业98 级本科班 学科名称:中医伤科学 授课时间:2000年3月25日3节 题目:锁骨骨折 教学目的:掌握锁骨骨折的闭合整复和外固定方法;了解锁骨的解剖、病因病理和诊断要点。教学重点和难点:掌握锁骨骨折的闭合整复和外固定方法 教学方法:课堂讲述和讲解为主,结合图片演示 教具:幻灯 教学进程: 一、锁骨的解剖(5分钟) (一)“∽”结构:内侧段前凸,外侧段后凸;内侧--胸锁乳突肌、胸大肌附着,外侧--三角肌、斜方肌附着,中段--肌肉薄弱,是骨折好发部位。 (二)锁骨后有V、A、N、肺尖等结构,锁骨骨折可引起:气胸、腋动脉损伤、腋静脉损伤、臂丛神经损伤等并发症。 (三)肩关节与锁骨相邻,锁骨骨折经常影响肩关节活动 二、病因病理(5分钟) 多为间接暴力所致,跌倒时手掌或肩部着地,外力传至锁骨而发土骨折,骨折以横形为多,幼儿可为青枝骨折,极少数病例是由于直接暴力(如棒打枪伤)所致。 三、诊断要点 (一)受伤史(2.5分钟) 跌倒时手掌或肩部着地 (二)临床表现及体征(10分钟) 骨折后局部肿胀,伤者常以健侧手托着患侧肘部,并头向伤侧倾斜,下领偏向健侧,伤肩向内、下、前倾斜。患处压痛均较明显,或可摸到移位的骨折端。 (三)X线检查(2.5分钟) 可显示骨折类型和移位方向 四、辨证论治 (一)整复方法(5分钟) 介绍复位手法:膝顶复位法 (二)固定方法(2.5分钟) 1、"8"字绷带的固定法 2、双圈固定法 (三)练功活动(2.5分钟) 1、早期--手指、腕、肘屈伸活动 2、中期--加作扩胸运动 3、后期--逐渐加大肩关节活动(4--6周) (四)药物治疗(2.5分钟) 1、早期---活血化瘀 2、中期---壮骨续筋 3、后期---益气养血

中医骨伤学教案

《中医骨伤学》教学大纲 前言 《中医骨伤学》骨伤学是临床医学的一门重要学科,是研究防治骨折和脱位的一门科学,是中医骨伤科学的重要组成部份。它有悠久的历史、系统的理论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是中医骨伤专业临床课程之一。设置本课程的目的与任务,是使学生系统掌握中医骨伤学的基本知识和常见的防治方法,为今后参加中医骨伤科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教材选用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张安桢主编的《中医骨伤学》共八章,第一章总论,着重介绍常见骨折的诊疗。第二至第四章,着重介绍常见四肢骨折、颅骨与躯干骨折,诊疗,包括整复方法、固定方法、药物治疗、练功疗法及其他疗法等。第五至第八章,着重介绍常见关节脱位的诊疗,包括整复方法、固定方法、药物治疗、练功疗法及其他疗法等。 本课程教学分堂讲学及见习,共110学时,教学要求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熟悉教学大纲,掌握教材内容,突出讲授重点。多采用启发式教学,可结合具体的临床病例,充分利用X 线、幻灯片、挂图、实物、多媒体课件及电视录像等各种现代化教学设备。在临床见习时密切联系课堂讲的内容,除继续巩固掌握骨伤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外,还要传授基本操作技能,使学生能够运用中医的理、法、方药与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防治常见的骨折、脱位。 绪论 【目的要求】 1. 以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使学生了解骨伤学的源流和发展概况2.了解隋唐以来骨伤学的主要著作和成就 3.掌握建国以来骨伤学的重大发展 4.掌握骨伤等常见骨折与脱位诊疗方法及新发展 【教学内容】 1.介绍骨伤学的源流和发展过程 2.讲述历代骨伤学的主要成就 3.列举事实说明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正确地贯彻执行党的中医政策,使骨伤学得到了新生和发展 第一章骨折概论 【目的要求】 1.熟悉骨折的定义、病因及分类 2.了解骨折的愈合过程,及其影响骨折愈合的因素 3.掌握骨折的临床表现,诊断要点及其并发症 4.掌握骨折的治疗(急救、手法复位、夹板固定、药物治疗、练功活动等)原则 5. 了解骨折愈合标准

临床医学教案模板范文

临床医学教案模板范文 第一篇:临床医学教案模板范文-内科病例分析 一、教学目标: 1. 熟悉内科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及诊治方法。 2. 提高学生临床思维和诊断能力,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二、教学内容: 本次教学内容主要是以内科病例为例进行分析和探讨,包括以下内容: 1. 病例分析 2. 临床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相关知识介绍 3. 内科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 三、教学过程: 1. 介绍本次病例分析的病情背景和基本信息,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学生自行分组,就病例分析进行讨论和交流。 3. 教师引导学生从病例中提炼出主要病历信息和临床表现,并讲解相关诊断和治疗方法。 4. 进行小组讨论和展示,每组进行一次问题提问和回答。 四、教学效果: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内科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治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通过病例分析,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诊断能力,对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有了更好的认识。 第二篇:临床医学教案模板范文-外科手术操作技能训练 一、教学目标: 1. 掌握基本外科手术操作技能。 2. 培养学生的操作技术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 本次教学的内容是外科手术操作技能,包括以下内容: 1. 外科手术器械和手术程序的介绍。 2. 微创手术的手术操作和相关知识。 3. 围手术期的护理和注意事项。 三、教学过程: 1. 以观摩实战为主,对学生进行手术操作技能学习,由医生进行直接指导。 2. 模拟实际手术环境,让学生参与真实手术操作,提高学生操作技能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教师针对操作失误进行实时纠正和反馈,帮助学生发现操作中的问题并解决。

骨科PBL教学教案

附件1: 全科医生培训PBL教案(参考格式) 问题名称:_______锁骨骨折________ 课程类别:骨科 教学对象:全科医师学员 教师:童绪军 市立医院 日期:2017 年9月03 日

问题、案例编写者:童绪军 编写者:童绪军 科室名称:骨科 :26724170.qq. 联系: PBL教学步骤 1、编写教学大纲 2、写编病例 3、编写教师指南 4、具体实施 5、教学效果评价 PBL课程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课前将病例及问题发给学生,让学生查阅资料,预习相关的知识点,自学总结,准备小组讨论提纲,围绕病例所提出的问题。) 二、PBL教学 首先由组长作中心发言,然后由其他同学进行补充或修正。再由教师提出新问题,让作中心发言的学生解答,或由他人回答。若问题比较难,学生解决不了时,教师可做适当启发和引导,如果仍不能解决,则由教师解答。 三、总结归纳 教师做,并强调重点和难点。此外,课堂讨论前,教师应随机地检查学生的预习笔记,了解学生的主动学习情况。课后,教师根据学生讨论中的表现,实事、客观地做出评定。

导学 实施日期________ 学时数______ 教室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 PBL培训 1.PBL介绍 2.PBL目的和要求 3.学习方法 4.考评方式 …… 分组 1.分组目的和方法 2.分组,选小组长 3.相互认识,自我介绍,联系方式 …… PBL教学及分工 在PBL教学课中,围绕病例所提出的问题,首先由组长作中心发言,然后由其他同学进行补充或修正。再由教师提出新问题,让作中心发言的学生解答,或由他人回答。若问题比较难,学生解决不了时,教师可做适当启发和引导,如果仍不能解决,则由教师解答。

外科护理学教案(骨科部分)教学内容

外科护理学教案(骨科 部分)

教案 专业护理学 学科外科护理学 内容腰腿痛 授课对象 科室骨科 教员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3

中国人民 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教案续页解放军 第1页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4

新课导入:我们骨科患者大多数是以“腰腿痛”为首要症状而入院进行检查治疗的。同学们实习这段时间应该深有感受。 一、腰腿痛◆ 腰腿痛是一组临床常见症状,指下腰、腰骶、骶髂、臀部等处的疼痛,常伴有一侧或双侧下肢放射痛和马尾神经症状。 (一)病因◆ ➢腰部疾病 ✓损伤性:抬重物用力不当,长时间固定体位,工作强度过大或运动量大腰部手术等,导致腰部肌 肉、筋膜、韧带等急性或慢性损伤。如腰椎骨 折、腰椎间盘损伤等。 ✓退行性:腰部长时间承受各种负荷,使椎间关节、椎间盘发生退行性病变。 ✓先天性:先天性脊椎裂,脊柱侧凸畸形等 ✓肿瘤:转移癌,原发于脊柱的血管瘤、骨巨细胞瘤和脊索瘤等。 ✓其他:姿势性脊柱侧弯;炎症性,如脊柱结核、强直性脊柱炎等。 ➢内脏疾病 ✓消化系统疾病:消化性溃疡、胰腺癌、直肠癌✓泌尿系统疾病:肾盂肾炎、肾周围脓肿等 ✓妇科疾病:子宫体 炎、附件炎、盆腔肿 瘤等 ➢其他:代谢性疾病,如 软骨病、甲亢等 (二)腰椎解剖概要 注:★——掌握 ●——熟悉 ◆——了解 ◎——难点 3min 通过图片举例加深同学对腰腿痛病因的理解 2min 通过图片、腰椎模型讲解复习腰椎解剖概要,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做好铺垫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5

四肢骨折教案

情境十四肢骨折病人护理 情境十四肢骨折病人护理 所属专业领域:护理专业所属学习领域:外科护理 三年制高职学生,第四学期学时:8学生已学习过正常人体结构和功能、异常人体结构和功能、护理用药、健康评估及基教学对象分析 础护理技术等课程,掌握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 学员具有一定的职业道德素质、团队协作能力、信息收集和运用能力 接待和安置病人,进行护理评估 及时执行医嘱、实施术前准备工作 术后病人安置,密切观察病情 遵医嘱执行手术后护理常规及术后用药 专业 做好肢体牵引和石膏固定护理 能力 做好心理疏导,加强护患沟通 进行病情汇报和床头交接班 做好各项护理文书记录 职业能力目标 健康知识教育与出院指导 团队协作能力 社会

与病人的沟通及表达能力 能力 对情景变化的理解和反应能力 学生扩展相应的信息收集能力 方法 能力学生使用信息资源制定工作计划 能独立使用各种媒介完成学习任务 工作结果的评价与反思 一位股骨干骨折病人由急症科送入颅脑外科病房,病区内的主班护士、责任护士、治学习情境描述疗护士、辅助护士、中班护士、小夜班护士和大小夜班护士按照各自的职责,完成入 院安置、术前护理和术后护理工作,病人康复出院。 多媒体护理示教室和模拟外科病房:有病床、多功能护理训练模拟人、输液装置、吸教学环境分析 引装置、供氧系统,还配备有电脑病房通讯系统、医嘱处理系统、开放式护理辅助教学系统、多媒体教学设备、学习软件、查资料的电脑网络等 教学方法引导问题、角色扮演法、课题对话、小组学习法、 学生必须分组,分工,协作共同完成 学生要做好记录,各小组选派代表展示学习结果 教学组织 学生评议各小组的展示的学习成果 教师要对每个小组每个学生作出评价

外科学(骨外)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

外科学(骨外)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1)培养要求: 要求掌握:熟悉并掌握骨科常用的检查法及常用治疗技术; 熟悉骨科常见病的诊断和处理原则;学会以创伤、 骨折和脱位为主的常用治疗方法及手术操作;骨 外科检查法及常见损伤与疾病的放射学诊断方法。 独立处理软组织损伤、手外伤(包括清创术、取 皮术、游离植皮术)。独立处理骨折与脱位(包 括手法复位、外固定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外 固定架复位固定术)。 (2)理论知识 要求掌握:骨外科常见病(如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膝关节紊乱、髂耻关节病变、骨肉瘤、骨巨细胞瘤、 化脓性感染、结核等)的诊断、鉴别诊断,保守 和手术治疗的原则。骨外科常规手术的术前准备 和术后处理原则。 (3)临床基本技能 要求掌握:独立处理软组织损伤、手外伤(包括清创术、取皮术、游离植皮术)。独立处理骨折与脱位(包 括手法复位、外固定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外 固定架复位固定术)。培养期间要求在上级医师 指导下掌握下列手术的操作:常见骨折的闭合整

复和固定、开放性骨折的切开复位及内固定术、 复杂创伤的抢救及处理原则、开放手外伤的急诊 手术治疗等;参加大型手术不少于20例。 (4)带教实习医师讲课,查房选题: A、骨折的治疗原则及开放性骨折的处理 B、AO骨折的处理原则 C、骨折内固定的进展 D、化脓性骨髓炎的诊断与治疗 E、骨关节结核的诊断与治疗 F、常见骨肿瘤的诊疗原则 G、腰腿痛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H、颈肩痛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I、人工关节置换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5)住院总医师训练: 时间:不少于6个月。 基本要求:A.全面掌握骨科常见疾病的诊断、处理及预后 判断。对疑难病例亦有初步分析能力;了解本 专业动态及最X进展;掌握本专业某些特殊检 查技术并通晓其理论。 B.能基本掌握本专业急诊的处理。 C.能完成相关科室的会诊。 D.能组织住院医师进行业务学习及病历质量检查;

[医学]中医骨病学教案每节课3学时-副本

新疆医科大学教案首页

[复习题] 1.历代医家对骨病有哪些认识? 2.请叙述急性骨髓炎的病理变化过程. 第一章绪论 中医骨病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结合现代科学和现代医学知识来研究骨与关节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防治规律的一门临床学科,是中医骨伤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骨病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是近10年的事,但其内容是伴随中医学的产生、发展而不断完善的。 1、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由于生存环境甚为险恶,极易罹患骨病。考古发 现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时期(约公元前3000年)原始人遗骨,不少骨骼生前患 过骨病,有骨髓炎、骨结核、脊椎变异、关节僵直、骨质增生等。 2、战国、秦汉时期,中医学理论基础的奠基时代,不少医学著作问世,如《内 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等均为中医学的经典著作。 3、两晋南北朝时期,对骨痈疽和骨肿瘤的认识有了很大提高,《医心方》记载 陈延之对骨痈疽的认识,其在《灵枢》经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将附骨疽分 急、缓两种。 4、隋唐五代十国时期,是中医骨病学全面总结提高的时期。隋末巢元方等著《诸 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病因症状学专著,也是骨病第一部内容较丰富的病 因症状学著作,如对腰痛记载了八种证候,对“背楼候”、“骨注候”、“指筋 孪不得屈伸候”、“瘤候”、“石痈候”、“石疽候”、“附骨痈肿候”、“附骨疽候” 和“骨疽楼候”等均列专题论述。 5、宋金元时期,我国科学技术取得重大成就,如发明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 术等,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医学的发展,涌现出以金元四大家——李东坦、朱震享、刘河间、张从正为代表的一批著名医学家,出版了《卫济宝书》、《外 科精要》、《集验背疽方》、《外科精义》等外科名著,对骨关节痹痉证、骨痈 疽、骨肿瘤的认识均有发展。 6、明、前清时期,中医骨病学得到进一步发展,这一时期认识骨痈疽、骨肿瘤 的临床症状已趋细微,如明代杨清叟《仙传外科集验方》对骨痈疽病理过程 的描述非常详细。晚清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近百年间,随着西方文化 的侵入,中医受到了歧视,骨病学也面临危机。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以后,随着党的中医政策的落实,以及中医与现代科学及现代医学的不断结 合,使中医骨病学得到了飞速发展。 7、现代医学骨病学现状。 在诊断方面,由于核物理学、电子计算机图象处理等技术的应用,使影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