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物理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物理答案

【篇一:物理知识与能力训练九年级全一册参考答案】s=txt>参考答案

第十三章内能

第1节分子热运动

自主导学 1.分子;原子2.无规则运动 3.引;斥

基础练习 1.扩散;引 2.温度越高;剧烈

3.d4.b5.d6.b7.d8.b9.a10.d11.c

提高练习 12.d

13.(1)b (2)a瓶中气体颜色逐渐变红;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第2节内能(1)

自主导学

3)④(

1.动;分子势 2.焦耳(j) 3.减少;增加基础练习

1.a 2.a 3.b 4.d 5.a 6.c 7.d 8.c 提高练习 11.d 第2节内能(2)

自主导学

1.做功;热传递;等效 2.传递能量;焦耳(j) 3.转移;转化基础练习

1.c 2.b 3.d 4.c 5.c 6.a 7.b 8.d 10.(1)温度(2)内能(3)热量提高练习

11.燃烧;活塞对空气做功;空气;着火点;不能

9.c 10.b 9.c

12.c

13.降低;液化;做功;减小

第3节比热容(1)

自主导学

1.吸收的热量;它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乘积;焦每千克摄氏度;j/(kg〃℃) 2.性质;不同基础练习

2.d3.d4.d5.d6.a7.d8.a提高练习 9.b 10.d

11.(1)不同(2)在达到室温前,相同质量的水,降低的温度越多时,放出的热量越多(3)水(同种物质)降低的温度相同时,

质量大的放出的热量多(4)水(同种物质)放出的热量与质量和降

低的温度乘积的比值是一个定值(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第3节比热容(2)

自主导学

cm(t-t0); cm(t0-t)

基础练习

2.c 3.d 4.b 5.a6.b

10.解:铝吸收的热量:

水吸收的热量:

=

答:略。

第十三章测试题

【篇二:(带答案)2014物理九年级全一册知识点复习】> 第十三章内能

一、分子热运动

1、分子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不停地

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扩散现象: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气体、液体、固体均能发生扩散现象。扩散的快慢与温度有关。扩

散现象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做无规则运动,并且间接证

明了分子间存在间隙。

(3)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既有引力又有斥力,引力和斥力是同时

存在的。

-10当两分子间的距离等于10米时,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相等,合力

为零,叫做平衡位置;当两分子间的

-10-10距离小于10米时,分子间斥力大于引力,合力表现为斥力;当两分子间的距离大于10米时,分子间引力大于斥力,合力表现为

引力;当分子间的距离很大(大于分子直径的10倍以上)时,分子间

的相互作用力变得十分微弱,可近似认为分子间无相互作用力。

二、内能

1、内能

(1)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做无规则运动的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物体的内能。①内能是指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

总和,不是指少数分子或单个分子所具有的能。

②内能与温度有关,但不仅仅与温度有关,从微观角度来说,内能

与物体内部分子的热运动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有关。从宏观的角

度来说,内能与物体的质量、温度、体积都有关。③一切物体在任

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同一个物体,温度

上升,它的内能增加,温度降低,内能减少。

(2)影响内能的主要因素:物体的质量、温度、状态及体积等。

(3)热运动: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分子无规

则运动的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就越大,物体的温度越低,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就越剧烈。

(4)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①物体的内能的多少与物体的温度、体积、质量和物体状态有关;

而机械能与物体的质量、速度、高度、形变有关。它们是两种不同

形式的能。

②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但有些物体可以说没有机械能,比如静止

在地面土的物体。③内能和机械能可以通过做功相互转化。

④内能的单位与机械能的单位是一样的,国际单位制都是焦耳,简

称焦。用j表示。

2、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做功与热传递。

(1)做功:

①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增加;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小。

②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实质是内能与其他形式的能转化的过程。

(2)热传递:

①热传递的条件:物体之间(或同一物体不同部分)存在温度差。

②物体吸收热量,物体内能增加;物体放出热量,物体的内能减小。③用热传递的方法改变物体的内能实质是内能从一个物体转

移到另一个物体或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3、做功与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

4、热量

(1)概念:物体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所改变的内能叫热量。

(2)热量是一个过程量。热量反映了热传递过程中,内能转移的多少,是一个过程量。所以在热量前面只能用“放出”或“吸收”,绝对不能

说某物体含有多少热量,也不能说某物体的热量是多少。

(3)热量的国际单位制单位:焦耳 (j)。

三、比热容

1、比热容的概念: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者降低) 1℃吸收(或者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简称比热。用符号c表

示比热容。

3、比热容的物理意义

(1)比热容是通过比较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 1℃时吸收的

热量,用来表示各种物质的不同性质。

4、比热容表

(1)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各种物质都有自己的比热容。

(2)从比热表中还可以看出,各物质中,水的比热容最大。这就意味着,在同样受热或冷却的情况下,水的温度变化要小些。水的这个

特征对气候的影响,很大。在受太阳照射条件相同时,白天沿海地

区比内陆地区温度升高的慢,夜晚沿海地区温度降低也慢。所以

一天之中,沿海地区温度变化小,内陆地区温度变化大。在一年

之中,夏季内陆比沿海炎热,冬季内陆比沿海寒冷。

(3)水比热容大的特点,在生产、生活中也经常利用。如汽车发动机、发电机等机器,在工作时要发热,通常要用循环流动的水来冷却。

冬季也常用水取暖。

5、说明

(1)比热容是物质的特性之一,所以某种物质的比热不会因为物质吸

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而改变,也不会因为质量的多少或温度变化的

多少而改变。

(2)同种物质在同一状态下,比热是一个不变的定值。

(3)物质的状态改变了,比热容改变。如水变成冰。

(4)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一般不同。

十四章内能的利用

一、热机

1、内燃机及其工作原理:将燃料的化学能通过燃烧转化为内能能,又通过做功,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按燃烧燃料的不同,内燃机可分为汽油机、柴油机等。

(1)汽油机一个工作循环为四个冲程即吸气冲程、压缩冲程、做

功冲程、排气冲程。

(2)一个工作循环中只对外做 1 次功,曲轴转 2周,飞轮转 2 圈,活塞往返 2 次。

(3)压缩冲程是对气体压缩做功,气体内能增加,这时机械能转化

为内能。

(4)做功冲程是气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少,这时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5)汽油机和柴油机工作的四个冲程中,只有一个冲程是燃气对活

塞做功,其它三个冲程

要靠飞轮的惯性完成。

(6)判断汽油机和柴油机工作属哪个冲程应抓住两点:一是气阀门的

开与关;二是活塞的运动方向。

1、燃料的热值

(1)燃料燃烧过程中的能量转化:燃料燃烧是一种化学反应,燃烧过

程中,储存在燃料中的化学能被释放,物体的化学能转化为周围物

体的内能。

(2)燃料的热值

①定义: 1千克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所释放的热量,叫做这种燃料

的热值。用符号“q”表示。

3②热值的单位 j/kg,读作焦耳每千克。还要注意,气体燃料有时使

用j/m,读作焦耳每立方米。

③热值是为了表示相同质量的不同燃料在燃烧时放出热量不同而引

人的物理量。它反映了燃料通过燃烧放出热量本领大小不同的燃烧

特性。不同燃料的热值一般是不同的,同种燃料的热值是一定的,

它与燃料的质量、体积、放出热量多少无关。

(3)在学习热值的概念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完全燃烧”是指燃料全部燃烧变成另一种物质。

②强调所取燃料的质量为“lkg”,要比较不同燃料燃烧本领的不同,

就必须在燃烧质量和燃烧程度完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比较。

③“某种燃料”强调了热值是针对燃料的特性与燃料的种类有关。

④燃料燃烧放出的热量的计算:一定质量m的燃料完全燃烧,所放

出的热量为:q= qm ,式中,q表示燃料的热值,单位是j/kg; m

表示燃料的质量,单位是kg;q表示燃料燃烧放出的热量,单位是j。○5若燃料是气体燃料,一定体积v的燃料完全燃烧,所放出的热量为:q=qv。式中,q表示燃

3料的热值,单位是j/m3;v表示燃料的体积,单位是m;q表示

燃料燃烧放出的热量,单位是j。

3、热机效率

(1)热机的能量流图:如右图所示是热机的能量流图:由图可见,真

正能转变为对外做的有用功的能量只是燃料燃烧时所释放能量的一

部分。

燃料的化学能e

(2)定义:热机转变为机械能的能量与燃料完全燃烧所释放的能量

的比值,称为热机效率。

(4)提高热机效率的主要途径

①改善燃烧环境,使燃料尽可能完全燃烧,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

②尽量减小各种热散失。

③减小各部件间的摩擦以减小因克服摩擦做功而消耗的能量。

④充分利用废气带走的能量,从而提高燃料的利用率。

三、能量的转化与守恒

1、能量的转化与守恒

(1)能量及其存在的形式:如果一个物体能对别的物体做功,我们就

说这个物体具有能。自然界有多种形式的能量,如风能、内能、

水能、电能、化学能、核能等。

(2)能量的转移与转化:能量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如发生碰撞或热传递时;也可以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如

太阳能电池、发电机等。

(3)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凭空消灭,也不会凭空产生,它只

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一部分转移另一部分,而在转化和转移的过程中,能的总量不变。

2、能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最重要、最普遍的基本定律。大到天体,

小到原子核,也无论是物理学问题还是化学、生物学、地理学、天

文学的问题,所有能量转化的过程,都遵从能量守恒定律。

3、“第一类永动机”永远不可能实现,因为它违背了能量守恒定律。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

一、摩擦起电:摩擦过的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叫摩擦起电;

二、两种电荷: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正电荷;用毛皮

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负电荷;

三、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四、验电器1、用途: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2、原理:利用同种

电荷相互排斥;

五、电荷量(电荷):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简称电荷;单位是库仑,简称库,符号为c;

五、元电荷:

1、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带正电的质子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组成;

3、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总共所带负电

荷在数量上相等,电性相反,整个原子呈中性;

六、摩擦起电的实质:电荷的转移。(由于不同物体的原子核束

缚电子的本领不同,所以摩擦起电并没有新的电荷产生,只是电子

从一个物体转移到了另一个物体,失去电子的带正电,得到电子的

带负电)

七、导体和绝缘体: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如金属、人体、大地、酸碱盐溶液),不善于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如橡胶、玻璃、塑料等);导体和绝缘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转化;

八、电流:电荷的定向形成电流;电流方向: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负电荷定向移动方向和电流方向相反);在电

源外部,电流的方向从电源的正极流向负极;

九、电路:用导线将电源、开关、用电器连接起来就组成了电路;

电源:提供电能(把其它形式的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用电器:

消耗电能(把电能转化成其它形式的能)的装置;

十、电路的工作状态:1、通路:处处连通的电路;2、开路:某处

断开的电路;3、短路:用导线直接将电源的正负极连通;

十二、串联和并联

1、把电路元件依次连接起来的电路叫串联电路;串联电路特点:电流只有一条路径;各用电器相互影响;

2、把电路元件并排连接起来的电路叫并联电路;并联电路特点:

电流有多条路径;各用电器不会影响;

十三、电路的连接方法:1、线路简捷、不能出现交叉;2、实物图

中各元件的顺序要与电路图一致;

3、并联电路连接中,先串后并,先支路后干路,连接时找准节点。5、在连接电路前应将开关断开;

十四、电流的强弱

1、电流:表示电流强度的物理量,符号 i ,单位是安培,符号a,还有

a 十五、电流的测量:用电流表;符号○

1、电流表的结构:接线柱、量程、示数、分度值

2、电流表的使用:(1)先要三“看清”:看清量程、指针是否指

在临刻度线上,正负接线柱;(2)电流表必须和用电器串联;

(相当于一根导线);(3)选择合适的量程(如不知道量程,应

该选较大的量程,并进行试触。)

3、电流表的读数:(1)明确所选量程;(2)明确最小分度值

(每一小格表示的电流值);(3)根据表针向右偏过的格数读出电

流值;

十六、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特点: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并

联电路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第十六章电压电阻

一、电压

1、电源的作用是给电路两端提供电压;电压是使电路中形成电流

的原因。电路中有电流,就一定有电压;电路中有电压,却不一定

有电流,因为还要看电路是否是通路。电路中有持续电流的条件:

一要有电源;二是电路是通路。

2、电压用字母 u表示,国际制单位的主单位是伏特,简称伏,

符号是 v。

36常用单位有千伏(kv)和毫伏(mv)。1kv = 10v=10mv。家庭

照明电路的电压是 220v;一节干

电池的电压是 1.5 v;一节蓄电池的电压是 2v;对人体安全的电压

不高于 36v。

3、电压表的使用:a、电压表应该与被测电路并联;b、要使电流

从电压表的正接线柱流进,负接线柱流出。c、根据被测电路的

电压选择适当的量程 (被测电压不要超过电压表的量程,预先不知道

被测电压的大约值时,先用大量程试触)。

4、电压表的读数方法:a、看接线柱确定量程。b、看分度值(每

一小格代表多少伏)。c、看指针偏转了多少格,即有多少伏。(电

压表有两个量程: 0~3 v,每小格表示的电压值是 0.1 v;0~15v,每小格表示的电压值是 0.5 v。)

5、电池串联,总电压为各部分电压之和;相同电池并联,总电压等

于每个电源电压。

二、串、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

1、实验步骤:a、提出问题;b、猜想或假设;c、设计实验;d、

进行实验;d、分析论证、e、评价交流(d和e可以合为得出结论) 2、在串联电路中,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压之和。并联电路中,各

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各支路两端的电压与电源电压相等)。

三、电阻

1、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如铅笔芯、金属、人体、大地等;不

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如橡胶、塑料、陶瓷等。导电能力介于

两者之间的叫半导体,如硅金属等。

2、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叫电阻,用r表示,国际制单位的主单

位是欧姆,简称

3、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有: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温度。电

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特性,它不会随着电压、电流的变化而变化。

4、某些导体在温度下降到某一温度时,就会出现其电阻为零的情况,这就是超导现象,

【篇三:人教版九年级初三物理上《配套练习册》答案】ss=txt>第十三章内能第一节分子热运动

基础知识1分子,原子,不停,无规则,引力和斥力。2互相接触,进入对方,分子在运动,间隙。3引力,斥力。4运动,升高。

5a6b7a8a

能力提升 9樟脑的分子在运动,升华。10扩散,加快。

11d12d13c14b15a16a

探索研究 17分子间的距离太大,吸引力太小,分子在不停地运动。18碳分子和钢铁分子之间发生了扩散现象。19油珠从钢瓶分子间渗

出来。因为钢瓶分子间有间隙,在高压作用下,油分子便能渗出来。20用乳胶黏合木制家具时,乳胶液体分子与木头分子充分接触,彼

此只有微弱的引力作用。只有当乳胶干了,变成固态,分子间的距

离变小,引力作用增大,木头才粘得结实。21因为用手抹几下,可

以使胶带与纸之间的距离变小,增大胶带与纸的引力,才能揭干净。第一节内能

探索研究12“冒烟”或“冒出火苗”都是因为温度升高,甚至高达木材

的燃点,这一现象的产生是由于通过做功的方法把机械能转化为内

能,使木材温度升高的缘故。13不是这样。因为热传递是内能从高

温物体向低温物体传递,盖棉垫子是为了防止外界的热量向冰棒传

递,这样冰棒不容易融化。14由于空间站穿过大气层反回过程中与

空气摩擦做功,使其升温而熔化。15用打气筒打气时,活塞压缩气

体做功,导致气体的内能增大,温度升高,所以气筒壁会发热。16

啤酒瓶内的气压大于外界的气压,当瓶盖开启时,里面气体膨胀对

瓶盖做功,导致气体内能减小,温度降低,使水蒸气液化成小水滴,也就看到“白烟”。

第二节比热容

能力提升 6c7b8b9c10a11b12b13c14、6.3*104j。15、65℃

第十三章综合练习

一、填空题 1(1)分子(2)间隙(3)无规则运动(4)引力,斥力。2小于,分子间有间隙。3间隙,斥力。4扩散,无规则,温度。5内,热传递,电。6、455.4。7做功,热传递。8abfg。9、

4.2*105。2.1*103。10、6.3*105,6.3*105

二、选择题 11b12a13a14b15c16d17a18a

三、探究题 19(1)水量多,水的比热容又大,所以不宜升温(2)

增大绿化面积

20(1)质量相等的海水和沙子吸收相同的热量,哪一个温度升高得快,哪一个吸热本领强?(海水和沙子吸热升温快慢相同吗?)(2)略(3)吸收相同的热量,沙子温度变化得快(或水和沙子吸热温度

变化随着时间延长而减小;或沙子和水,温度越高时升温越缓慢)。(4)例如:早稻育秧,晚间往稻田灌水,白天将水放出;夏天阳光

照射下的柏油马路比水泥人行道热得多等。

第十四章内能的利用第一节热机

基础知识 1化学,化学,内。2热机,内燃机,柴油机。3吸气冲程,压缩冲程,做功冲程,排气冲程。4喷油嘴,空气,功率。5a6b

能力提升 7做功,内,机械。8d9c10d11b12c13b

探索研究 14汽油机的顶部有火花塞;吸入空气和汽油的混合气体;点火方式为点燃式;用在小汽车上、低速飞机上。柴油机的顶部有

喷油嘴;吸入空气;点火方式是压燃式;用在载重汽车、火车、轮船、拖拉机上。

第二节热机的效率基础知识 1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质量,q,

j/kg,j/m3,q=mq。2

内,机械,有用功。3乙4c5d

能力提升 6c7d8a9d10c

探索研究 11、6.3*105j,3kg。12、8.7*109j。13(1)锅炉效率低

的原因:①锅炉冒出大量的黑烟说明煤燃烧不完全;②锅炉周围的

温度很高说明向周围散失的热量太多。改进措施:①加大送风量,

将煤块磨成煤粉,使煤在炉膛内尽可能燃烧完全;②在锅炉的外面

包裹一层不易散热的材料,减少热量散失。(2)可以加大受热面

第三节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基础知识 1能量,产生,其他形式,其他物体,总量。2功,能量。3机械,内,机械,内。4内能的转移,

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5(1)电能转化为机械能(2)机械能转

化为内能(3)机械能转化为内能(4)化学能转化为内能(5)机械

能转化为内能(6)化学能转化为内能,然后转化为机械能(7)光

能转化为化学能(8)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能力提升 6b7d8c9d10d11d12a13a14b

探索研究 15在滚摆运动的过程中,由于摩擦不可避免,总有一部

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故整个装置的机械能不守恒,但总的能量

(即机械能和内能的总和)保持不变。 16用嘴对着手心哈气是热传递过程,是内能的转移;两手相搓是做功过程,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第十四章综合练习

一、填空题 1内能,机械能,做功。2、8.4*107,7.。3方向,不可能。4热值高,污染小。5c,a二、选择题 6a7d8b9c10c11a12b

三、探究题 13(1)?(2)25℃

四、计算题 14解:水所吸收的热量为

基础知识 1同种,异种。2电荷,摩擦起电。3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同种电荷,互相排斥。4甲。5正,失去,两金属箔片因带同种电荷

互相排斥,负。6带电。7正,正,负。8a9d10a 能力提升 11摩擦

起电。12不一定,一定。13不变。14失去。15d16d17c18d19d

探索研究 20塑料笔杆因摩擦起电而带有电荷,能够吸引轻小的碎纸屑;碎纸屑被吸引后,与塑料笔杆带有同种电荷,相互排斥而又很

快跳离笔杆。 21(1)同种电荷互相排斥(2)小球偏离的角度与什

么因素有关?22(1)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2)正,负(3)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上带的电荷,被毛皮摩擦过的橡

胶棒上带的电荷。

第二节电流和电路

基础知识1电池,发电机,提供电能,用电器,消耗电能。2电源,开关,导线,用电器。3略。4从正极到负极。5c6d7a8b

能力提升 9d10b 11略

探索研究 12 ①②⑥,导,③④⑤,绝缘。13略

第三节串联和并联

基础知识1首尾。2一,互相,多,互不。3并。4串。5b6c7b或

d 待查8a9b 能力提升 10不变,干。11s2,s1、s3。12b13d 14

探索研究 16略。 17拧掉一个灯泡,闭合开关,若另一个灯泡不亮,则亮灯串联;若另一个灯泡亮,则亮灯并联。 18略 19略

第四节电流的测量

能力提升 6(1)200(2)0.05(3)10-4(4)106。

7c8d9b10c11b12d

探索研究 13略。14(1)灯泡亮,但开关不能控制灯的亮灭(2)

灯不亮,电路短路,电源和电流表可能烧坏。15电流表与灯泡串联,电流表正、负接线柱接反了。

第五节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

基础知识 ia=ib + ic。2题0.3,0.3。3题2,1,热,化学能。

4c5c6c7a8b9c 能力提升 10题 = 。11并联,0.5a,0.5a,12c13b

探索研究 14因为0.25a + 1.5a + 0.1a + 0.32a + 2.17a 3a,所以可

以同时使用。15该实验方案存在三个不足:(1)电源的电压与灯泡的额定电压不匹配(2)只选择了一组规格相同的灯泡(3)只根据

一次测量数据得出结论不恰当。改进措施:(1)选用2节干电池串联

做电源并增加一个滑动变阻器;(2)应选用多组不同的灯泡做实验(3)应分析多次测量的数据得出结论。 16略 17(1)0.4a(2)两电

流表选择的量程不同,不能根据电流表指针偏转角度直接去判断串

联电路电流的大小(3)可行,不可行(4)?接的是0-0.6

a 量程,读数时却按0-3 a 量程读数?所选量程太大,读数不精确 18(1)c、d断路(2)a 此步骤操作有可能造成电路短路。

第十五章综合练习

一、填空题

1、150。2串,并。3、0.9,0.5, 0-3a 。4等于。5、0.6, 3。 6、l1、l

2、l3

二、选择题 7d8c9d10d11d12c

三、探究题 13、0.1, 0.5, 2.5

14(1)图略电流表a1的接线柱接反了(2)选取量程大些的电???表

(3)在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15(1)图略(2)按照小林的解释,闭合开关s后,电流从电源正

极出发先后经灯l2、灯l1,电流逐渐变小,应该是灯l2较亮,灯l1

较暗。但小欢所做实验现象仍然是灯l1较亮,灯l2较暗,这说明小

林的解释是错误的。

四应用题

16能

17导线图略

18器材:导线、开关、电流表、灯泡和蓄电池

方法:用导线将上述器材串联成电路,闭合开关看电流表指针的偏

转方向,从而确定电源正、负极。

19并,乙更符合实际情况,理由略

第十六章电压电阻第一节电压

基础知识 1电压,电源。2、u,伏特,伏,v,千伏(kv),毫安(mv)

3、(1)1.5(2)2(3)220(4)不高于36。4电压高低, ???? 5、并联,负,正,大于。6题、“3”“—”

能力提升 7题:之和,相等。8、0 - 15, 0 - 3, 2.5 。

9c10d11a12b

探索研究 13 图略 14 、12v。 15、b金属片是电池的正极。16、a???b???c???d 17电流表:将正、负接线柱分别接d、c处,开

关断开,无示数,则灯泡断路;若电流表有示数,则灯泡短路。电

压表:将正、负接线柱分别接a、b处,开关闭合,若电压表无示数,则灯泡短路;若电压表有示数,则灯泡断路。

第二节串、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

基础知识1题、4,串。2题、2.4,9.5,2.4,7.1,9.5。3题、74,是。 4题、6 能力提升 5b6d7b8a9c10c11d

探索研究 12 acbd 13略14 图略

15 把电压表的一端固定在m端,另一端依次接在a点b点c点d 点??当电压表突然无示数时,则该点左边离它最近的小灯泡断路。

也可用电压表逐一测量每个小灯泡两端的电压,当电压表有示数时,表明此时电压表所测的小灯泡断路。

第三节电阻

3略 4、控制变量法,材料,长度,横截面积。5铜线,镍铬合金导

线

能力提升 6d7b8a9c10c

探索研究 11(1)f(2)g(3)d 12相同长度和横截面积的铁导线

比铜导线、吕导线的电阻大几倍,铁导线导电性能较差。

第四节变阻器

能力提升4a5c6a7b8c

探究研究 9 图略

第十六章综合练习

一、填空题

1题、串,并。2题、6, 8 。3题、串, l1 ,l2, 3.6 , 1.2 ,4.8 。4

题、长度,左。5题、大,小。6题、橡皮,塑料直尺。7题、bc。8题、镍铬合金,较大。

二、选择题9d10d11d12b13b14d15c16a17b18b

三、探究应用19、略。20、(1)电压表与灯泡串联。(2)电压表正负接线柱接反了。21、

(1)电流表正负极接线柱接反了。(2)导线都接在滑动变阻器上

面两个接线柱了。第十七章欧姆定律第一节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

关系

基础知识 1越大,越小。2控制变量法。(1)电阻(2)电压

能力提升 3、亮,大。4、c

探索研究 5(1)0 - 3 (2)图略 6(1)电阻,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得

电阻的大小改变电路中的电流,从而改变电阻r两端的电压(2)5(3)略(4)电阻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

成正比。7(1)略(2)电压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

成反比。

第二节欧姆定律

基础知识1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两端

的电阻成反比 i = u/r2题1:1, 5:2, 1:1,2:5.3题6,1,6,。4题35, 0.2, 5

能力提升 5b6a7a8c9d10d,11图略,道理:两个电阻串联相当于

两根导线串联,总长度比其中一个电阻的长度长,所以总电阻一定

比分电阻大。

第三节电阻的测量

基础知识1电压表,电流表,r=u/i。2串,断开,阻值最大(1)改

变电路中的电流(2)改变小灯泡两端的电压。3暗,小,小

能力提升 4、40,。5、10,0.25. 6a7c8c

探索研究 9(1)欧姆定律,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小灯泡,图略(2)0.28,12.5,44.6. 10(1)略(2)电路中电流超过了电流表

的量程或电流表选用量程太小(3)4,较小,时大时小,导体的温度。11(1)电压(2)12.5(3)一次测量有偶然性,再侧几次求平

均值。12(1)连接电路时开关闭合了(2)导线接在滑动变阻器上

面两个接线柱上(3)导线接在滑动变阻器下面两个接线柱上。

第四节欧姆定律在串、并联电路中的应用

基础知识 1、30 2、8 , 8 。3d4d

能力提升 5、 1 。 6、5 。7、1:2 。8、 15

通过电阻r2的电流ir2 = i1-il = 0.9a - 0.5a = 0.4a ,

(2)滑动变阻器两端电压u1=u-u2=9v-8v=1v,

第十七章综合练习

一、填空题 1串,20. 2、3.5 , 2.5 , 6 。3、 0-15 , 0-0.6 ,左

4、v,0-15 , 12.5 , 2.5 , 0.1 。

5、0.5 。

6、, =

二、选择题 7d8b9c10a11c12a

三探究题 13(1)略(2)5. 14、电阻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电压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的电

阻成反比。15、(1)电流(2)①温度越高,铅笔芯的阻值越小;?相同温度,2b型铅笔芯比h型铅笔芯电阻小。

16、图略。将两个电流表分别与r0、rx串联,闭合开关,测出通

过它们的电流表i0、ix,通过计算式rx = i0r0 / ix , 可算出r x的阻值。

四计算题

18 (1)6v(2)0.2a(3)30

19 0.3a,0.3a,12.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