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专题一生物模型建构专训第讲概念模型与物理模型类

【高考生物】专题一生物模型建构专训第讲概念模型与物理模型类
【高考生物】专题一生物模型建构专训第讲概念模型与物理模型类

(生物科技行业)专题一生物模型建构专训第讲概念模型与物理模型类

第二部分题型突破篇

专题一生物模型建构专训

第1讲概念模型与物理模型类

一、选择题

1.(创新预测)某些生物概念之间具有一定的包含关系,下列选项a、b、c所代表的物质中,符合图示的是()。

A.主动运输自由扩散胞吐

B.原核生物细菌酵母菌

C.生态系统群落种群

D.体液调节激素调节免疫调节

解析据概念图可知,a、b、c三者的概念为从属关系,符合从属关系的只有C。

答案C

2.(创新预测)图中①、②、③三个图分别代表某个概念或某类物质。以下

各项中,能构成图中关系的是()。

A.DNA、染色体、基因

B.反射、条件反射、体液调节

C.酶、蛋白质、激素

D.减数分裂、有丝分裂、无丝分裂

解析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有些激素(如胰岛素)也是蛋白质,因此酶和激素与蛋白质之间为交叉关系;酶和激素是两类物质,为并列关系。

答案C

3.(创新预测)图中E、F代表两种生物,如果H代表生物的生活条件,箭头代表营养流动方向,则可表示寄生关系的是()。

解析本题考查生物种间关系的营养流动关系物理模型。寄生是指一种生物在其他生物的体内(或体表)生存,寄生生物通过吸取被寄生生物的营养物质为生,因此寄生关系的营养流动如图B所示。图A表示互利共生,图C表示捕食关系,图D表示竞争关系。

答案B

4.(创新预测)图甲、乙分别表示同一细胞的一部分结构,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该细胞可表示神经元细胞

B.图甲的分泌物一定是在细胞核糖体上合成后,最后由高尔基体分泌的

C.图乙所示的兴奋传导形式是电信号,②表示兴奋部分

D.图甲将化学信号转化为电信号在图乙部分继续传导

解析本题考查的神经细胞结构和兴奋传导的物理模型。从乙图可以判断该细胞为神经细胞,则图甲所分泌的物质是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的化学本质不一定就是蛋白质,不一定是在细胞的核糖体上合成。

答案B

5.(创新预测)依据基因重组概念的发展,判断下列图示过程中没有发生基因重组的是()。

普通椒人凝血因子基因抗虫基因初级卵母细胞

太空椒羊的受精卵大肠杆菌质粒次级卵母细胞

ABC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几种变异类型的物理模型。A属于诱变育种,原理是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分3种情况:①基因自由组合发生在减Ⅰ后期;②减数第一次分裂四分体时期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叉互换;③体外基因重组(基因工程)。BC属于体外基因重组(基因工程);D属于基因自由组合,发生在减Ⅰ后期。

答案A

6.(创新预测)右图为血糖的生理调节过程,据图分析判断错

误的是()。

A.血糖升高刺激胰岛分泌C,从而使血糖降低的过程属

于体液调节

B.血糖下降刺激下丘脑,通过神经支配胰岛分泌D,从

而使血糖上升的过程属于神经调节

C.分泌物C与D表现为拮抗作用

D.血糖的平衡是神经调节与激素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

解析首先分析图解知C、D分别表示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血糖下降刺激下丘脑,通过神经支配胰岛分泌D,从而使血糖上升的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答案B

7.甲、乙两图是红枫叶肉细胞和根尖生长点细胞的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两图均为电子显微镜下的细胞亚显微结构示意图

B.做质壁分离的实验应选择甲为材料,图中结构1起重要作用;做植物有丝分裂的实验应选择乙为材料,主要观察结构2的有关变化

C.甲乙两图中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是2、4、5;标号6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D.甲细胞中细胞核DNA只转录不复制,乙细胞中的细胞核DNA既转录又复制

解析甲细胞有大液泡,是成熟的植物细胞,能发生质壁分离,因细胞不分裂,所以细胞中的DNA不复制,但能转录。乙细胞为根尖生长点细胞,能连续分裂,细胞分裂时有DNA的复制和转录。具有双层膜的细胞器有线粒体和叶绿体,核膜属于双层膜,但细胞核不是细胞器,两图均为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的亚显微结构。

答案C

8.(2011·滨州模拟)下图是某生物的细胞分裂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若图甲中的2和6表示两条Y染色体,则此图可以表示次级精母细胞

B.图乙中①上某位点有基因B,则②上相应位点的基因可能是b

C.图乙细胞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数量分别为2、0、4

D.该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数最多有16条

解析本题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及图像识别。据图甲,1、4和5、8分别表示两对

同源染色体,如果2、6表示Y染色体,则3、7表示X染色体,该图表示有丝分裂后期,不可能表示次级精母细胞,A错;图乙中染色单体数为4,C错;据图甲可判断该生物体细胞染色体数为4条,最多时是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为8条,D错;图乙中②上的基因可能因发生基因突变或者交叉互换而变成b,B对。

答案B

9.(2011·烟台期末)下图为人体神经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神经细胞含有DNA的膜性细胞器是线粒体

B.该图中③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C.该图中④为突触,共有5个

D.构成①的化学成分主要是脂质和蛋白质

解析④为突触小体。线粒体是含DNA的膜性细胞器。③为细胞核,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①为细胞膜,其化学成分主要是脂质和蛋白质。

答案C

二、非选择题

10.(2011·山东实验中学模拟)图示为哺乳动物(或人体)神经和激素分泌的调节过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下丘脑参与内环境水分平衡调节的途径是(用数字和箭头

表示)______,此时的靶细胞是______。

(2)若某人食物缺碘,垂体分泌________增加,从而使

________增生。

(3)下丘脑参与血糖调节的途径是(用数字和箭头表

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了验证胰高血糖素具有升高血糖的生理作用,请你根据

给出的实验材料和用具,完善实验步骤,并预测实验结果。

①材料和用具:年龄相同、体重相近的雄性成年大白鼠若干只,胰高血糖素溶液,生理

盐水,注射器,血糖测量仪等。

②方法与步骤

A.将实验鼠随机分为数量相等的甲、乙两组,并分别用给出的仪器,测定并记录它们的________。

B.用注射器给甲组鼠注射________,给乙组鼠注射________。

C.一定时间后分别测定并记录两组小鼠的血糖含量。

③结果预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该图是神经和激素分泌的调节过程示意图,如果是水平衡调节,其调节途径是下丘脑神经细胞分泌抗利尿激素,由垂体后叶释放,作用于肾小管、集合管,促进对水的重吸收。碘是构成甲状腺激素的成分,如果缺碘,甲状腺激素不能合成,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从而使甲状腺增生肿大。如果是血糖调节,下丘脑通过有关神经作用于胰岛

细胞分泌胰岛素或胰高血糖素,进行血糖平衡调节。本题中的实验为验证性实验,预测的结果和结论要跟验证的内容相符合。

答案(1)①→⑦(或①→②→⑦)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2)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

(3)⑥→④(4)②血糖含量适量的胰高血糖素溶液等量的生理盐水③甲组鼠血糖

含量升高,乙组鼠血糖含量不变④胰高血糖素有升高血糖的作用

11.(2011·广东4月)下图是某生物细胞(局部)和细胞中某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多选)图乙中a所示的这类物质在细胞膜上可能具有的功能是()。

A.作为载体蛋白,起物质运输作用

B.作为酶,催化发生在膜上的化学反应

C.作为受体,接受膜表面的化学信息

D.作为细胞表面的标志,被其他细胞识别

(2)若用吡罗红和甲基绿混合染液对图甲细胞染色,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现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图甲细胞的分泌物是抗体,则图甲表示人体的________细胞,其来源于什么细胞?

________。

(4)若图甲所示的细胞进入衰老状态,图甲中哪些结构会发生什么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简述a过程与c过程的主要区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细胞膜上的蛋白质是可以有多种作用,可以作为载体蛋白控制物质的进出,也可以作为酶催化生物化学反应,或作为受体和糖蛋白进行细胞间的识别。(2)吡罗红可以把RNA染成红色,甲基绿把DNA染成绿色。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RNA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3)分泌抗体的是浆细胞,浆细胞由B细胞或记忆细胞分化而来。(4)细胞衰老时,细胞核体积增大;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细胞膜通透性改变。(5)a过程是主动运输,可以逆浓度梯度运输,需要消耗ATP;c过程是协助扩散,只能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不需要消耗ATP。

答案(1)ABCD(2)细胞核被染成绿色,细胞质被染成红色(3)浆(效应B)B细胞或

记忆细胞(4)细胞核体积增大;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细胞膜通透性改变(5)a过程需要消耗ATP(细胞代谢产生的能量),而c过程不需要消耗ATP(细胞代谢产生的能量);

a过程是将物质从低浓度往高浓度运输,而c过程将物质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12.(海南卷改编)图1是当A接受一定强度刺激后引起F收缩过程示意图,图2为图1中D 结构的放大示意图。

请据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图2的结构名称是________。结构②的名称是________。

(2)神经纤维B在A中的细小分支叫做________。用针刺A时,引起F收缩的现象被称

为________,针刺引起疼痛,产生痛觉的部位是________。

(3)当兴奋在神经纤维B上传导时,兴奋部位膜外电位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

(4)在图2中①和②的间隙中的液体为________,兴奋通过图2的传递过程中,信号的变

化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传递方向的特点是________,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神经调节过程及相关模式图,难度较小,神经元之间联系的结构就是突触D,也就是图2所示的结构,由突触前膜①、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②构成。感受器就是指感觉神经纤维的末梢,感受器可以感受外界刺激,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进而引起反射活动的发生,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任何感觉的产生都是在大脑皮层相应的功能区。

神经纤维在接受刺激后膜外电位变化为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突触间隙中充满的液体是组织液,突触所完成的信号转换形式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神经递质)→电信号,由于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体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答案(1)突触突触后膜(2)感觉器(感觉神经末梢)反射大脑皮层(3)由正电位

变为负电位(只写膜外电位变化)(4)组织液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单向传递

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体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

13.为检测某种植物在一定条件下的光合作用速率,进行了以下实验操作:将一株经过饥饿处理的该种植物和3个容量为200mL的透明瓶(每瓶气体约200mL,其他体积忽略不计),组成如图所示的密封装置。

在恒温条件下,按以下叙述进行操作,请据图分析并回答问题。

(1)关闭A,打开B,装置在黑暗中1h,检测丙瓶内气体发现氧气浓度下降了3%,则丙

瓶内气体体积________(增加、减少或基本不变)。

(2)再给予1h一定强度的光照,检测丙瓶内气体,发现氧气浓度上升了7%。假如植物合

成的有机物全部为葡萄糖,问这1h内,植物光合作用共产生氧气________mL。

(3)打开A,从甲瓶的“取样品活塞”处抽取气体,直到将整个装置中的全部气体抽尽,

问得到的气体与实验前相比大约相差________mL。

解析(1)关闭A,打开B,黑暗下1h,只进行细胞呼吸,消耗O2量与生成CO2量相等,总体积不变。

(2)黑暗1h,氧浓度下降3%,光照1h,氧浓度比原浓度上升7%,则光合作用实际使氧

浓度上升10%,丙和乙相通,气体含量一起改变,故光合作用净产生氧气=(200+200)×10%=40mL。

(3)乙和丙两个容器中二氧化碳总共为(200+200)×20%=80mL,1h黑暗中共消耗氧气

3%×(200+200)=12mL,生成二氧化碳12mL,装置内共有二氧化碳80+12=92mL。

1h光照,光合作用共消耗二氧化碳40mL,生成氧气也为40mL,装置还剩下二氧化碳92-40=52mL。打开A,二氧化碳全部被KOH吸收,所以气体总量相差52mL。

答案(1)基本不变(2)40(3)52

浅析高中生物概念模型构建教学

浅析高中生物概念模型构建教学 【摘要】在新课教学中进行概念模型的构建能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教学效果,学生在建模过程中能将零散的知识点结合在一起并找出纷繁的概念之间的联系,将知识直观化、深刻化、系统化。教师从“教授者”转变为“引导者”。学生从被动地倾听成为独立的学习者,从中获得成功和喜悦。 【关键词】高中;生物;概念;模型;构建 高中生物的学习中,学生总感觉知识点繁杂、零散,在学习和复习的过程中效率较低,为此常苦恼不已。模型方法不仅可以有效地理解、掌握各重难点的知识,还能有效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使学生对生物学习的枯燥情绪转变为积极热情。物理模型的构建,如自制动植物细胞模型,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数学模型的构建,如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数量变化曲线,使复杂抽象的生物知识变得简单直观。概念模型的构建常用于生物复习当中,能帮助学生整合知识点,理清之间的联系,使生物的学习更直观化、深刻化、系统化。 概念模型指的是为了某一应用目的,运用语言、符号和图形等形式,对真实世界系统信息进行的抽象和简化,包括图解式解释模型和概念图。图解式解释模型指的是通过图解将抽象的生命活动规律、原理等图示化、直观化、模式化,如呼吸作用过程的图解。概念图指的是将有关概念或相似易混淆的概念用箭头等方式组织在一起使知识成线、成面,如可遗传变异的概念图。对高中新课程人教版三本必修教材进

行初步统计,章节后的单元检测题涉及的概念图有14个。而概念教学一直是高中生物教学的核心之一,已广泛用于生物教学的复习课中。在新课教学中进行应用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接收新知识时须进行有序的反复,将瞬时记忆转化为短时记忆、长时记忆。概念模型可以作为一种模板,去帮助组织知识并使之结构化,哪怕是很小的彼此相关的概念也能组成结构。 在新课教学中对学生概念模型构建训练可参考以下步骤进行。 一、授课后完成概念模型构建 1、填空补充完成概念模型 刚升入高中,学生对概念模型接触较少,所以引导学生完成概念模型的构建,要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最初让学生以填空的形式完成概念图,如必修一第一章的自我检测的画概念图试题。完成该试题后对概念模型构建过程进行教授。先找出核心概念,放在顶端或中央,如“细胞”,将一般概念、次一般概念、具体概念等放在下端或四周并按概念的等级一层层辐射开来,用线条或箭头把两个概念连接起来,并用连接词语表明两者的关系。完成概念图后还需不断进行修正完善。必修一第二章的“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都能进行概念图的填空训练。新课教学后回顾这节课,大部分学生只记得一段段记忆碎片、一个个鼓励的知识点,当学生通过填空概念图将每一节的知识体系梳理出来后,发现原来零散的知识变得清晰、系统,能够深刻记忆,立马能对概念模型构建产生浓厚的兴趣,使学生成为建构概念模型的忠实拥护者。

(完整word版)备战2018年高考物理板块模型

高考物理复习之板块模型 一、动力学中的板块模型 1、力学中板块 2、动力学中板块 二、功能关系中的板块模型 三、动量守恒中的板块模型 四、电磁学中板块模型 1、电学中板块 2、磁场中板块

一、动力学中的板块模型 1、力学类型 例题一、(2004年调研题)如图10所示, 质量为m 的木块P 在质量为M 的长木板A 上滑行,长木板放在水平地面上,一直处于静止状态.若长木板A 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1μ,木块P 与长板A 间的动摩擦因数为2μ,则长木板A 受到地面的摩擦力大小为 ( ) A Mg 1μ B .g M m )(1+μ C mg 2μ D mg Mg 21μμ+ 例题二、如图所示,物体放在粗糙的较长的木块上,木板可以绕M 端自由转动,若将其N 端缓慢地从水平位置抬起,木板与水平面的夹角为θ,物体所受木板的摩擦力为F 1,试定性地说明物体所受的摩擦力的大小F 1随θ的变化情况。(设物体所受的最大静摩擦力跟同样情况下的滑动摩擦力相等)并画在图乙中。 例题三、如图所示,质量为m 1的木块受到向右的拉力F 的作用沿质量为m 2的长木板向右滑行,长木板保持静止状态。已知木块与长木板问的动摩擦因数为μ1,长木板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2,则 ( ) A .长木板受到地面的摩擦力大小一定为μ2(m 1+m 2)g B .长木板受到地面的摩擦力大小一定为μ1m 1g C .若改变F 的大小,当F>μ2(m 1+m 2)g 时,长木板将开始运动 D .无论怎样改变F 的大小,长木板都不可能运动 例题四、北京陈经纶中学2011届高三物理期末练习 2011.17.如图所示,木板B 放在粗糙水平面上,木块A 放在B 的上面,A 的右端通过一不可伸长的轻绳固定在竖直墙上,用水平恒力F 向左拉动B ,使其以速度v 做匀速运动,此时绳水平且拉力大小为T ,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 .绳上拉力T 与水平恒力F 大小相等 B .木块A 受到的是静摩擦力,大小等于T C .木板B 受到一个静摩擦力,一个滑动摩擦力,合力大小等于F D .若木板B 以2v 匀速运动,则拉力仍为F 例题五、如图所示,质量为M 、上表面光滑的平板水平安放在A 、B 两固定支座上。质量为m 的小滑块以某一速度从木板的左端滑至右端。能正确反映滑行过程中,B 支座所受压力N B 随小滑块运动时间 t 变化规律的是 N B N B N B N B m M A B N B N B N B N B m M A B T 图10 A P V θ N M 图甲 F 1 θ 图乙

高考物理“二级结论”及常见模型--3-13

高考物理“二级结论”及常见模型 抢分必备,掌握得越多,答题越快。 一般情况下,二级结论都是在一定的前提下才成立的,因此建议你先确立前提,再研究结论。 一、静力学: 1.物体受几个力平衡,则其中任意一个力都是与其它几个力的合力平衡的力,或者说“其中任意一个力总与其它力的合力等大反向”。 2.两个力的合力:F 大+F 小≥F 合≥F 大-F 小。 ) 三个大小相等的共点力平衡,力之间的夹角为120°。 3.力的合成和分解是一种等效代换,分力或合力都不是真实的力,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只分析实际“受”到的力。 4.①物体在三个非平行力作用下而平衡,则表示这三个力的矢量线段必组成闭合矢量三角形;且有 312 123 sin sin sin F F F ααα==(拉密定理)。 ②物体在三个非平行力作用下而平衡,则表示这三个力的矢量线段或线段延长线必相交于一点。 5.物体沿斜面不受其它力而自由匀速下滑,则tan μα=。 6.两个原来一起运动的物体“刚好脱离”瞬间: 力学条件:貌合神离,相互作用的弹力为零。 ( 运动学条件:此时两物体的速度、加速度相等,此后不等。 7.轻绳不可伸长,其两端拉力大小相等,线上各点张力大小相等。因其形变被忽略,其拉力可以发生突变,“没有记忆力”。 8.轻弹簧两端弹力大小相等,弹簧发生形变需要时间,因此弹簧的弹力不能发生突变。 9.轻杆能承受拉、压、挑、扭等作用力。力可以发生突变,“没有记忆力”。 10.两个物体的接触面间的相互作用力可以是: ()?????无一个,一定是弹力二个最多,弹力和摩擦力 11.在平面上运动的物体,无论其它受力情况如何,所受平面支持力和滑动摩擦力的合力方向总与平面成N f 1 tan tan F ==F αμ 。 ( 二、运动学: 1.在描述运动时,在纯运动学问题中,可以任意选取参照物; 在处理动力学问题时,只能以地为参照物。

生物学模型

生物学模型:含物理模型、数学模型、概念模型;1、物理模型:以实物或图画形式直观地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有以下两类:1)天然模型:在生物研究中会利用动物来替代人体进行实验,在生物课堂上也就可以从自然环境中选择动物或植物体来对照说明研究对象结构或特征。例如:细胞的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可以选用桃形象说明其结构分布,果皮是最外层的细胞膜,果肉代表细胞质,果核与细胞核比较类似,包括了核膜和核仁。2)人工模型: 由专业人士、教师或学生以实物为参照的仿制品。放大或缩小实物,但真实反映研究对象的特征或模拟表达生命过程。例如:沃森和克里克制作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除立体的三维物理模型之外,在平面上用简化的图形表示研究对象也是一种物理模型,这种图象直观的体现各类具体对象的总体特征以及运动历程。例如:动植物细胞模式图、细菌结构模式图、分泌蛋白合成和运输示意图等。2、概念模型:通过分析大量的具体形象,分类并揭示其共同本质,将其本质凝结在概念中,把各类对象的关系用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来表述,用文字和符号突出表达对象的主要特征和联系。例如:用光合作用图解描述光合作用的主要反应过程,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等。3、数学模型: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对研究对象的生命本质和运动规律进行具体的分析、综合,用适当的数学形式

如,数学方程式、关系式、曲线图和表格等来表达,从而依据现象作出判断和预测。例如高中部分:孟德尔的杂交实验“高茎:矮茎=3:1”,酶活性受温度影响示意图等。初中部分有:1、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数学建模解释2、“晚育”与“少生”下人口数量变化模型建构3、细菌分裂生殖数量变化模型建构4、保护色的形成实验中的数学建模建构(生物进化的原因)。

浅谈模型教学在高中生物新教材中的使用

浅谈模型教学在高中生物新教材中的使用 四川省遂宁市高级实验学校刘鑫 关键词:模型构建概念模型物理模型数学模型 20世纪30年代,贝塔朗菲在提出机体系统论概念的同时,主张用数学和模型方法研究生命现象。从此模型方法开始在生物学领域应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明确强调:学生应"领悟假说演绎,建立模型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领悟系统分析,建立数学模型的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同时新考试大纲重新对高考所要考查的能力进行了界定,明确了假说演绎,建立模型,系统分析等科学研究方法在能力要求中的地位.无论在科学研究还是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模型和模型方法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课程标准已将模型纳入基础知识范畴,并且将模型方法规定为高中学习必须掌握的科学方法之一,在近年来的生物高考试题的设计中也有所体现.那么,什么是模型,模型方法教育模型方法在新教材的哪些地方如何体现,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中起什么作用呢如何构建相应的模型 一、模型的概念及分类 高中新课程必修1对模型的定义是:"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作的一种简化的描述,这种描述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有的借助具体的实物或其他形象化的手段,有的则通过抽象的形式来表达".模型可分为物理模型,概念模型,数学模型。物理模型是指以实物或图画形式直观的表达认识对象特征的模型。如必修1的“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真核生物的三维结构模型”,必修2的“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概念模型是指以文字表达来抽象概括出事物本身特征的模型,如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解释模型等。数学

模型是指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他的性质的数学形式,如“J”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Nt=N0λt ,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数学模型等。 二、模型的构建及应用 1概念模型 新课标中对关于理解能力的要求: 旧:能把握所学知识的要点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新: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 区别:在"把握"的基础上,增加了"理解",并能"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 解读: 新课标强调图文转换和知识联系,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和提高信息转化能力。 如何绘制概念模型 首先,确定主题并置围绕主题写出关键概念和概念等级,然后,将主题概念放在顶端或中央,向下或四周按概念等级一层一层辐射开来,并用线条把概念连接起来,并用连接词语注明连线,连接词语应

高考物理板块模型典型例题+答案

1.(8分)如图19所示,长度L = 1.0 m 的长木板A 静止在水平地面上,A 的质量m 1 = 1.0 kg ,A 与水平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1 = 0.04.在A 的右端有一个小物块B (可视为质点).现猛击A 左侧,使A 瞬间获得水平向右的速度υ0 = 2.0 m/s .B 的质量m 2 = 1.0 kg ,A 与B 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2 = 0.16.取重力加速度g = 10 m/s 2. (1)求B 在A 上相对A 滑行的最远距离; (2)若只改变物理量υ0、μ2中的一个,使B 刚好从A 上滑下.请求出改变后该物理量的数值(只要求出一个即可). 2、(8分)如图13所示,如图所示,水平地面上一个质量M=4.0kg 、长 度L=2.0m 的木板,在F=8.0N 的水平拉力作用下,以v 0=2.0m/s 的速度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某时刻将质量m=1.0kg 的物块(物块可视为质点)轻放在木板最右端.(g=10m/s 2) (1)若物块与木板间无摩擦,求物块离开木板所需的时间;(保留二位有效数字) (2)若物块与木板间有摩擦,且物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和木板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相等,求将物块放在木板上后,经过多长时间木板停止运动。 3.(2009春会考)(8分)如图15所示,光滑水平面上有一块木板,质量M = 1.0 kg ,长度L = 1.0 m .在木板的最左端有一个小滑块(可视为质点),质量m = 1.0 kg .小滑块与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 = 0.30.开始时它们都处于静止状态.某时刻起对小滑块施加一个F = 8.0 N 水平向右的恒力,此后小滑块将相对木板滑动. (1)求小滑块离开木板时的速度; (2)假设只改变M 、m 、μ、F 中一个物理量的大小,使得小滑块速度总是木板速度的2倍,请你通过计算确定改变后的那个物理量的数值(只要提出一种方案即可). B A v 0 L 图19 m M F 图15

概念模型、物理模型与数学模型

热考培优(七)|概念模型、物理模型与数学模型 [热考解读] 模型方法是以研究模型来揭示原型的形态、特征和本质的方法,是逻辑方法的一种特有形式,模型一般可分为概念模型、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三大类。 1.概念模型 含义:指以图示、文字、符号等组成的流程图形式对事物的规律和机理进行描述、阐明。例如光合作用示意图、中心法则图解、免疫过程图解、过敏反应机理图解、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解释模型、血糖平衡调节的模型等。概念模型的特点是图示比较直观化、模式化,由箭头等符号连接起来的文字、关键词比较简明、清楚,它们既能揭示事物的主要特征、本质,又直观形象、通俗易懂。 2.物理模型 含义:根据相似原理,把真实事物按比例放大或缩小制成的模型,其状态变化和原事物基本相同,可以模拟客观事物的某些功能和性质。如生物体结构的模式标本、细胞结构模式图、减数分裂图解、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食物链和食物网等。物理模型的特点是:实物或图画的形态结构与真实事物的特征、本质非常相像,大小一般是按比例放大或缩小的。 3.数学模型 含义:用来定性或定量表述生命活动规律的计算公式、函数式、曲线图以及由实验数据绘制成的柱形图、饼状图等。如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饼状图,酶的活性受温度、酸碱度影响的曲线,光合作用中随光照强度、温度、CO2等条件变化时光合作用强度的变化曲线,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以及DNA数量的变化规律,碱基与氨基酸的对应关系,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图表模型,用数学方法讨论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探究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的影响,同一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反应曲线,“J”型种群增长曲线的数学模型和公式N t=N0λt,能量金字塔等。 [命题设计] 1.模型可以简化生物学问题,有助于问题的解决。下列关于模型建立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可用计算机软件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实物模型 B.用公式N t=N0λt表示单个种群的“S”型增长趋势 C.光合作用过程图解是描述光合作用主要反应过程的数学模型 D.“建立血糖调节模型”活动是用物理模型再构建出概念模型 解析:选D。用计算机软件制作出的真核细胞的三维模型不是实物模型,A错误。公式N t=N0λt表示的是单个种群的“J”型增长趋势,B错误。光合作用过程图解是概念模型,C错误。“建立血糖调节模型”活动是把学生所做的模拟活动看作是构建动态的物理模型,再根据模拟活动的体验构建图解式概念模型,D正确。

浅谈模型教学在高中生物新教材中的使用

浅谈模型教学在高中生物新教材中的使用 关键词:模型构建概念模型物理模型数学模型 20世纪30年代,贝塔朗菲在提出机体系统论概念的同时,主张用数学和模型方法研究生命现象。从此模型方法开始在生物学领域应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明确强调:学生应"领悟假说演绎,建立模型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领悟系统分析,建立数学模型的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同时新考试大纲重新对高考所要考查的水平实行了界定,明确了假说演绎,建立模型,系统分析等科学研究方法在水平要求中的地位.无论在科学研究还是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模型和模型方法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课程标准已将模型纳入基础知识范畴,并且将模型方法规定为高中学习必须掌握的科学方法之一,在近年来的生物高考试题的设计中也有所体现.那么,什么是模型,模型方法教育?模型方法在新教材的哪些地方如何体现,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中起什么作用呢?如何构建相对应的模型? 一、模型的概念及分类 高中新课程必修1对模型的定义是:"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对理解对象所作的一种简化的描述,这种描述能够是定性的,也能够是定量的;有的借助具体的实物或其他形象化的手段,有的则通过抽象的形式来表达".模型可分为物理模型,概念模型,数学模型。物理模型是指以实物或图画形式直观的表达理解对象特征的模型。如必修1的“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真核生物的三维结构模型”,必修2的“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概念模型是指以文字表达来抽象概括出事物本身特征的模型,如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解释模型等。数学模型是指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他的性质的数学形式,如“J”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Nt=N0λt ,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数学模型等。 二、模型的构建及应用 1概念模型 1.1新课标中对关于理解水平的要求: 旧:能把握所学知识的要点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新: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 区别:在"把握"的基础上,增加了"理解",并能"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 解读:新课标强调图文转换和知识联系,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和提升信息转化水平。 1.2如何绘制概念模型 首先,确定主题并置围绕主题写出关键概念和概念等级,然后,将主题概念放在顶端或中央,向下或四周按概念等级一层一层辐射开来,并用线条把概念连接起来,并用连接词语注明连线,连接词语应能说明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最后寻找概念图不同部分概念之间交叉连线的联结,并标明连接线。要注意的是在概念图中每个概念只能出现一次。条件好的学校也能够用电脑制作,便于修改和在以后的学习中持续地补充完善。 1.3利用概念图实行生物教学

高三复习 物理 斜面上的板块模型 压轴题

例题1:地面固定一个斜面倾角 为 θ,AC 边长为L ,小物块乙置于木板 甲的一端,与木板一起从斜面顶端C 处无初速度释放,其中甲乙质量均为m ,斜面光滑,甲乙之间的动摩擦因素为 θμtan =,木板长度为 3L/4,重力加速度为g ,每当木 板滑到斜面底端时,就会与A 处的弹性挡板发生碰撞,木板碰撞后等速率反弹,而且碰撞时间极短,对木块速度的影响可以忽略。求:①甲乙开始静止下滑的加速度;②木板第一次碰撞反弹上升的最大距离;③物块乙从开始运动到最后与木板甲分离所用的时间。 【解析】木板、木块、斜面分别用角标P 、Q 、M 代表 <1>开始下滑时,甲乙相对静止,视为整体,由牛二律:ma mg 2sin 2=θ,故θsin g a = 碰到底部挡板时,有)4 3 (2021L L a v -=- 故2sin 1θ gL v = ,需时:θ sin 211g L a v t == <2>木板频道A 端反弹,沿斜面向上运动,物块仍然沿斜面向下,对木板P 有: 2sin cos 板ma mg mg =+θθμ 又μθ=tan ,故θsin 22 g a =板 反弹过程木板P 的初速度12 v v =板 设木板减速到零,走过的位移(相对斜面M ) 为2板对斜面S ,则有: 222 220-板对斜面板板S a v = 解得:L S 8 1 2 =板对斜面 所需时间θ sin 2212 22g L a v t = =板板板 对物块Q 有: 物ma mg mg =-θμθcos sin 又μθ=tan ,故0=物a ,即物块在木板上相 对地面匀速下滑 在2板t 时间内,物块对斜面下滑的位移为: L 4 1 212= =板物对斜面t v S ,则物块相对木板的位移为:L 8 3 2 22=+=板对斜面物对斜面物对板S S S <3> 木板减速到零后,方向沿斜面向下加速。 木板若加速到与木块共速,需走过 22214 板对斜面板板 S L a v S >== 故木板在回到斜面底端A 时,仍然没有达到与物体共速,故木板回到底端时的速度为: 12232v S a v ==板对斜面板板,所需时间为: θ sin 22122 33g L t a v t = == 板板板板 木板返回所走位移:L S S 8 123= =板对斜面板对斜面 此时间内物块又向下相对斜面走了位移: L t v S 4 1313= =板物对斜面

浅谈模型方法在高中生物概念教学中的应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be6125070.html, 浅谈模型方法在高中生物概念教学中的应用作者:陈亚羡 来源:《文理导航》2018年第29期 【摘要】在高中生物教材中,概念教学占有重要地位,搞好生物概念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如何使學生准确、深刻地理解概念,掌握概念呢?通过物理模型、概念模型、数学模型的构建来促进高中生物概念的教学。 【关键词】模型方法;高中生物;概念教学 1.研究背景 在《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版)》中指出:“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或完成工程学任务,加深对生物学概念的理解,提升应用知识的能力。”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研制项目的负责人——北师大科学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刘恩山教授,在解读新版课标时指出:模型建模、科学论证是发展学生理性思维的有效手段,需要老师们渗透到每一节课堂教学中。 概念的形成过程首先要基于事实,它是由事实而逐渐归纳所产生的反应事物一般的本质特征。必修教材中“资料分析”这部分内容往往是由一些科学实验得出的事实性知识,由这些事实性知识自然而然形成的往往是生物学的重要概念。例如:必修1第3章第3节由资料分析得出细胞核控制着细胞的代谢和遗传,必修2第3章第4节的资料分析得出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但还有一些概念本身比较抽象、过程复杂、不容易理解和掌握,比如: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基因的表达(转录、翻译)、DNA双螺旋结构等。利用模型方法构建这些抽象概念的形成过程,有利于理解概念的内涵,值得探讨和研究。 2.什么是模型方法 模型方法就是把研究对象(原型)的一些次要的细节、非本质的联系舍去、从而以简化和理想化的形式去再现原型的各种复杂结构、功能和联系的一种科学方法。模型方法具有可对事过境迁的自然现象进行研究,将自然现象放大或缩小等优点。 生物学通常构建的模型有3种:物理模型、概念模型、数学模型。物理模型是以实物或图画形式直观地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常用来代表非常庞大或者及其微小事物的三维结构,如:细胞的亚显微结构、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等。概念模型一般用描述性文字表达抽象的过程,使学生建立某些流程,概念模型大多以概念图的形式出现。数学模型就是为了某种目的,用字母、数学及其它数学符号建立起来的等式或不等式以及图表、图像、框图等描述客观实物的特征及其内在联系的数学结构表达式。如:“J”“S”型种群数量变化曲线。

高中物理专题六机械能守恒定律选讲5板块模型

. 板块模型 木板和物块组成的相互作用的系统称为板块模型,该模型涉及到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的转化、方向判断等静力学知识,还涉及到牛顿运动定律、运动学规律、动能定理和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动量守恒定律等方面的知识。板块模型是多个物体的多个过程问题,是一个最经典、最基本的模型之一。 一、基础篇 例1.两个叠在一起的滑块,置于固定的、倾角为θ的斜面上,如图所示,滑块A 、B 的质量分别为M 、m ,A 与斜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μ 1,B 与A 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2,已知两滑块都从静止开始以相同的加速度从斜面滑下,滑块B 受到的摩擦力 A .等于零 B .方向沿斜面向上 C .大小等于μ1mgcos θ D .大小等于μ2mgcos θ BC 例2(2011天津第2题)如图所示,A 、B 两物块叠放在一起,在粗糙的水平面上保持相对静止地向右做匀减速直线运动,运动过程中B 受到的摩擦力 A .方向向左,大小不变 B .方向向左,逐渐减小 C .方向向右,大小不变 D .方向向右,逐渐减小 【解析】:考查牛顿运动定律处理连接体问题的基本方法,简单题。对于多个物体组成的物体系统,若系统内各个物体具有相同的运动状态,应优先选取整体法分析,再采用隔离法求解。取A 、B 系统整体分析 B 两物块叠放在一起共同向右做匀减速运动,整体根据牛顿第二定律a==μg 。 B 与A 具有共同的运动状态,取B 为研究对象,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 f AB =m B a=μm B g 大小不变, 物体B 做速度方向向右的匀减 速运动,故而加速度方向向左,摩擦力向左;故选A 。 μ(m A +m B )g m A +m B 例3.(新课标理综第21题).如图,在光滑水平面上有一质量为m1的足够长的木板,其上叠放一质量为m2的木块.假定木块和木板之间的最大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相等.现给木块施加一随时间t 增大的水平力F=kt (k 是常数),木板和木块加速度的大小分别为a1和a2,下列反映a1和a2变化的图线中正确的是( ) A . 例4.如图所示,长12m ,质量100kg 的小车静止在光滑水平地面上.一质量为50kg 的人从小车左端,以4m/s 2加速度向右匀加速跑至小车的右端(人的初速度为零).求: (1)小车的加速度大小; (2)人从开始起跑至到达小车右端所经历的时间; (3)人从开始起跑至到达小车右端对小车所做的功.

高考常用24个物理模型

F m 高考常用24个物理模型 物理复习和做题时需要注意思考、善于归纳整理,对于例题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把老师的知识和解题能力变成自己的知识和解题能力,下面是物理解题中常见的24个解题 模型,从力学、运动、电磁学、振动和波、光学到原子物理,基本涵盖高中物理知识的各个 方面。主要模型归纳整理如下: 模型一:超重和失重 系统的重心在竖直方向上有向上或向下的加速度(或此方向的分量a y) 向上超重(加速向上或减速向下)F=m(g+a); 向下失重(加速向下或减速上升) F=m(g-a) 难点:一个物体的运动导致系统重心的运动 绳剪断后台称示数铁木球的运动 系统重心向下加速用同体积的水去补充 斜面对地面的压力? 地面对斜面摩擦力? 导致系统重心如何运动? 模型二:斜面 搞清物体对斜面压力为零的临界条件 斜面固定:物体在斜面上情况由倾角和摩擦因素决定 μ=tgθ物体沿斜面匀速下滑或静止μ> tgθ物体静止于斜面 μ< tgθ物体沿斜面加速下滑a=g(sinθ一μcosθ) a θ

模型三:连接体 是指运动中几个物体或叠放在一起、或并排挤放在一起、或用细绳、细杆联系在一起的物体组。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方法是整体法和隔离法。 整体法:指连接体内的物体间无相对运动时,可以把物体组作为整体,对整体用牛二定律列方程。 隔离法:指在需要求连接体内各部分间的相互作用(如求相互间的压力或相互间的摩擦力等)时,把某物体从连接体中隔离出来进行分析的方法。 连接体的圆周运动:两球有相同的角速度;两球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单个球机械能不守恒) 与运动方向和有无摩擦(μ相同)无关,及与两物体放置的方式都无关。 平面、斜面、竖直都一样。只要两物体保持相对静止 记住:N= 211212 m F m F m m ++ (N 为两物体间相互作用力), 一起加速运动的物体的分子m 1F 2和m 2F 1两项的规律并能应用?F 2 12m m m N += 讨论:①F 1≠0;F 2=0 122F=(m +m )a N=m a N=212 m F m m + ② F 1≠0;F 2≠0 N= 211212 m F m m m F ++ (2 0F =是上面的情 况) F=2 11221m m g)(m m g)(m m ++ F=122112 m (m )m (m gsin )m m g θ++ F=A B B 12 m (m )m F m m g ++ F 1>F 2 m 1>m 2 N 1

题型一高中生物学中“模型建构”

题型一高中生物学中“模型建构” 1.(2015·天津卷,1)如图表示生态系统、群落、 种群和个体的从属关系。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乙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后不再发生波动 C.丙是由生产者和消费者构成的 D.丁多样性的形成受无机环境影响 解析根据生态系统、群落、种群和个体的从属关系可以判断出,甲是个体、乙是种群、丙是群落、丁是生态系统。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而不是个体,A错误;在自然环境中种群的增长往往呈S型增长,达到K值即环境容纳量后,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数量在K值附近呈现波动,B错误;生态系统中的群落根据功能划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C错误;生态系统是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相互作用的统一整体,所以其多样性的形成受无机环境的影响,D正确。 答案D 2.(2014·福建卷,4)细胞的膜蛋白具有物质运输、信息传递、免疫识别等重要生理功能。下列图中,可正确示意不同细胞的膜蛋白及其相应功能的是()

解析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不是在细胞膜上,A错误;抗原对T淋巴细胞来说是信号分子,通过T淋巴细胞膜上的受体来接受,而不是抗体,B错误;受体具有特异性,胰高血糖素应作用于胰岛B细胞上的胰高血糖素受体,而不是胰岛素的受体,C错误;骨骼肌作为反射弧中的效应器,骨骼肌细胞上有接受神经递质的受体,同时葡萄糖进入细胞也需要载体协助,D正确。 答案D 解答此类试题的总体思路:加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迁移、整合→联系实际形成应用能力。也就是说,在复习中要狠抓基础知识,搞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明确原理的内容、适用对象和条件,尤其要对教材中主要模型加以梳理整合。在此基础上要学会对相关概念、原理的迁移和整合,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最后学会应用相关原理、概念去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也就是要培养应用能力。 1.模型及类型 (1)模型: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作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的描述,这种描述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有的借助于具体的实物或其他形象化的手段,有的则通过抽象的形式来表达。 (2)模型类型: ①概念模型:即构建相关概念、原理及生理过程的内在包含关系。 ②物理模型:物理模型是指以实物或图画形式直观地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如沃森和克里克

(完整word版)高考物理板块模型典型例题+与答案

1.(8分)如图19所示,长度L = 1.0 m的长木板A静止在水平地面上,A的质量m1 = 1.0 kg,A与水平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1 = 0.04.在A 的右端有一个小物块B(可视为质点).现猛击A左侧,使A瞬间获得水平向右的速度υ0 = 2.0 m/s.B的质量m2 = 1.0 kg,A与B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2 = 0.16.取重力加速度g = 10 m/s2. (1)求B在A上相对A滑行的最远距离; (2)若只改变物理量υ0、μ2中的一个,使B刚好从A上滑下.请求出改变后该物理量的数值(只要求出一个即可). 2、(8分)如图13所示,如图所示,水平地面上一个质量M=4.0kg、长度L=2.0m的木板,在F=8.0N的水平拉力作用下,以v0=2.0m/s的速度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某时刻将质量m=1.0kg的物块(物块可视为质点)轻放在木板最右端.(g=10m/s2) (1)若物块与木板间无摩擦,求物块离开木板所需的时间;(保留二位有效数字) (2)若物块与木板间有摩擦,且物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和木板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相等,求将物块放在木板上后,经过多长时间木板停止运动. B A v0 L 图19

3.(2009春会考)(8分)如图15所示,光滑水平面上有一块木板,质量M = 1.0 kg,长度L = 1.0 m.在木板的最左端有一个小滑块(可视为 质点),质量m = 1.0 kg.小滑块与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 0.30.开始时它们都处于静止状态.某时刻起对小滑块施加一个F = 8.0 N水平向右的恒力,此后小滑块将相对木板滑动. (1)求小滑块离开木板时的速度; (2)假设只改变M、m、μ、F中一个物理量的大小,使得小滑块速度总是木板速度的2倍,请你通过计算确定改变后的那个物理量的数值(只要提出一种方案即可). 4.(2009夏)(8分)如图15所示,水平桌面到地面的高度h= 0.8 m. 质量m = 0.2 kg的小物块(可以看作质点)放在桌面A端. 现对小物块施加一个F=0.8 N的水平向右的恒力,小物块从静止开始运动. 当它经过桌面上的B点时撤去力F,一段时间后小物块从桌面上的C端飞出,最后落在水平地面上. 已知AB = BC = 0.5 m,小物块在A、B间运动时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1 = 0.2,在B、C间运动时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2 = 0.1. (1)求小物块落地点与桌面C端的水平距离; (2)某同学作出了如下判断:若仅改变AB段的长度而保持BC段的长度不变,或仅改变BC段的长度而保持AB段的长度不变,都可以使小物块落地点与桌面C端的水平距离变为原来的2倍. 请你通过计算说明这位同学的判断是否正确. m M F 图15 F h A B C 图15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八大经典问题

2011年高考物理一轮复习八大经典问题 2010-11-05 09:30 来源:未知文字大小:【大】【中】【小】 在高考的各个科目当中,物理是高考中同学们遇到困惑比较多的学科之一。怎样打好高考物理一轮复习总攻的第一枪? 学生:高三一年的复习时间,那么长,怎样合理地安排复习才更有效呢? 老师:高三复习时间看似很多,其实有效的复习时间并不是很多,因此要系统地安排复习时间。一般分为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的复习都有其相应的特点和要求。 通常从2010年9月到2011年3月上旬为第一个阶段,习惯上称为第一轮复习。这个阶段的复习基本上是按照教材章节顺序进行复习。在第一轮的复习中知识点的复习非常细致、系统,但是与高一、高二新授课不同,这个阶段主要是帮助同学们回忆学习过的知识点,在回忆的基础上再进行巩固和提高。上课的时候一定要主动听课,不能被动听课。 从2011年3月中旬到2011年4月底,大约45天的时间,习惯上称为第二轮复习。在这段时间里通常是进行专题复习,将打破章节之间的限制,主要从学科知识、方法的角度设置专题进行复习。 从2011年4月底到5月底,我们通常称为第三轮复习,主要是以练习卷为主实战练习,进入六月份,就是考前的调整阶段。在这个阶段主要是看看教材和卷子上做错的题目。 学生:您刚才说的主动听课是什么意思?您能具体的解释一下吗? 老师:高一、高二上课的时候,课堂上,你的大部分时间是在仔细听老师讲解,你的思路是跟随老师的思路进行深入的思考,课堂上边听课边记笔记然后在课下再消化、理解、巩固。在高三的课堂,这样做就是低效率了,当老师提出一个问题以后,你必须主动积极思考,如果不能立刻回忆出这个知识点,你再听老师的讲解,这样就能知道哪些知识点是自己不会的,哪些知识点是自己会的。课下把不会的知识点一定要弄懂弄通,不能留下知识点的死角。举个例子吧,例如当老师问“如果把力按照性质来分类有哪些力呢?”,这个时候你就应该回忆有哪些力,如果能回忆起来就说明你这个知识点没有遗忘。再比如老师问“这个力做功是正功还是负功呢?”,如果你回忆不起来怎样判断力做功正负的方法,这就说明这部分知识点有遗漏,这就是我说的主动听课。 学生:听说第一轮复习将做大量的习题,市场上的教辅资料可谓汗牛充栋,选用什么样的资料比较好呢?在资料的使用上有什么秘诀吗? 老师:我本人不主张高三的学生做大量的习题,整天泡在题海中,但是不做题是不行的,必须经过实战演练才能知道哪些知识在理解上或者应用上还有不足。对于教辅资料我认为不要太多,有两本就够了。在自己选择教辅资料时,我建议应该选择难易适度的。标准是这样的,假设一章有10道试题,如果你发现几乎没有不会的,那么这本教辅资料对你来说

例谈模型法在高中生物概念教学中的

例谈模型法在高中生物概念教学中的 应用 摘要:概念是生物学知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提高概念教学的有效性是生物教育教学研究的一个重点和难点,传统“以教为中心”教学模式中,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是机械式的,遗忘率高。模型对概念原型的生动阐释,是将原型高度纯化之后的本质显现,可作为概念呈现的有效载体,模型建构的过程即概念生成的过程。本文通过案例探讨以模型建构的方法提高高中生物概念教学的有效性。 生物学是研究自然界中生命运动规律的学科,自然界生物种类繁多、运动错综复杂,几乎每个具体的问题都涉及许多概念,因此如何提高生物概念教学的有效性是生物学科教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模型方法直观形象,揭示了原型的本质属性,而模型建构的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主动参与知识构建,符合新课程改革精神,因此将模型方法引入生物概念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益尝试。 1. 高中生物学概念特点及现有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高中生物学概念是对生物的结构、生理功能乃至一切生命现象、原理及规律的精确而本质的阐述,是学生进一步探究生物学现象与规律的基础,具有很强的客观性、概括性和抽象性[1] 。 高中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感性认识和具体形象思维能力强。 但对抽象概念缺乏理性认识,因此,概念的生成要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相吻合,从感性到理性,从现象到本质一步步地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与认知。而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的能动性,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对概念的本质理解不透,脑子里只有概念的名词表象,无法将概念应用于实际,解决问题,概念的学习对学生科学探究、合作交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因素的培养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2. 模型方法引入概念教学的意义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 教材对模型的定义是:“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做的一种简化的描述,这种描述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有的借助于具体的实物或其他形象化的手段,有的则通过抽象的形式来表达。”由此定义可知,

高中物理板块模型习题及答案

板块模型 (一)俩小物块 1.如图所示,物体A叠放在物体B上,B 置于光滑水平面上。A,B质量分别为6.0 kg 和2.0 kg,A、B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2。在物体A上施加水平方向的拉力F,开始时F=10 N,此后逐渐增大,在增大到45N的过程中,以下判断正确的是()A.两物体间始终没有相对运动 B.两物体间从受力开始就有相对运动C.当拉力F<12 N时,两物体均保持静止状态 D.两物体开始没有相对运动,当F>18 N 时,开始相对滑动 2.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木板长为L,木板的两个端点分别为A、B,中点为O,木板置于光滑的水平面上并以v0的水平初速度向右运动。若把质量为m的小木块(可视为质点)置于木板的B端,小木块的初速度为零,最终小木块随木板一起运动。小木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重力加速度为g。求: (1)小木块与木板相对静止时,木板运动的速度; (2)小木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μ的取值在什么范围内,才能使木块最终相对于木板静止时位于OA之间。 3.质量M=8 kg的小车放在水平光滑的平面上,在小车左端加一水平恒力F,F=8 N,当小车向右运动的速度达到1.5 m/s时,在小车前端轻轻放上一个大小不计,质量为m=2 kg的小物块,物块与小车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2,小车足够长,求从小物块放上小车开始,经过t=1.5 s,小物块通过的位移大小为多少? 4.光滑水平面上静置质量为M的长木板,质量为m的可视为质点的滑块以初速度v0从木板一端开始沿木板运动.已知M>m,则从滑块开始运动起,滑块、木板运动的v-t 图象可能是( ) 13.如图甲所示,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的长木板B(长木板足够长)的左端放着小物块A.某时刻,A受到水平向右的外力F作用,F 随时间t的变化规律如图乙所示,即F=kt,其中k为已知常数.若物体之间的滑动摩擦 力的大小等于最大静摩擦力,且A、B 的质量相等,则下列图中可以定性地描述长木板B运动的v-t图象的是() (二)传送带 5.如图所示,传送带与地面间的倾角为θ=37°,A、B之间的长度为L=16 m,传送带以速率v=10 m/s逆时针运动,在传送带上A 端无初速度地放一个质量为m=0.5 kg的物体,它与传送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0.5,求物体从A端运动到B端需要多长时间?(g 取10 m/s2,sin37°=0.6,cos37°=0.8) 6.现在传送带传送货物已被广泛地应用,如图3-2-7所示为一水平传送带装置示意图。紧绷的传送带AB始终保持恒定的速率v=1 m/s运行,一质量为m=4 kg的物体被无初速度地放在A处,传送带对物体的滑动摩擦力使物体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随后物体又以与传送带相等的速率做匀速直线运动。设物体与传送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0.1,A、B间的距离L=2 m,g取10 m/s2。(1)求物体刚开始运动时所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加速度的大小; (2)求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时间; (3)如果提高传送带的运行速率,物体就能被较快地传送到B处,求物体从A处传送到B 处的最短时间和传送带对应的最小运行速率。 7.如图甲所示,绷紧的水平传送带始终以恒定速率v1运行.初速度大小为v2的小物块从与传送带等高的光滑水平面上的A处滑上传送带.若从小物块滑上传送带开始计时,小物块在传送带上运动的v-t图象(以地面为参考系)如图乙所示.已知v2>v1.则() A.t2时刻,小物块离A处的距离达到最大 B.t1时刻,小物块相对传送带滑动的距离达到最大 C.t2-t3时间内,小物块受到的摩擦力方向

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模型建构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图画物理模型的构建提升了识图水平 实物物理模型在大小、色彩、视觉等方面有着一定的局限性,在日常教学中使用不是很广,但是以图画形式构建物理模型则相当普遍,如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转录与翻译、噬菌体侵染细菌等过程模型、各种细胞器结构的静态模型、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等。通过多次这样的物理模型的构建,学生养成了一种思维习惯,凡遇抽象的结构或过程,都会尝试用简易的图画协助理解、思考。而且,在高中生物中,识图水平极为重要。图表是生物科学研究成果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所以在生物高考中注重考查学生读图、识图、析图和绘图的水平。平时的学习中养成了构建图形这种良好的习惯之后,考试中对图形题也更胸有成竹了。 二、概念模型 概念模型是指以文字表述来抽象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的模型。我们很多学生都存有这样的问题:课本中的单个知识点都掌握得很好,但是在做综合题时总有很多的“想不到”,究其原因是不能迅速地把相关知识联系起来,而构建概念模型能够改变这个状况。 1.构建概念模型,整合零碎知识 学完必修1第3章后,我利用学案中事先设计好的框架,让学生构建了概念模型,将课本中第3章的第1节、第4章第1节、第2节、第3节的内容整合在一起,使零碎的知识完整化。模型如下: 构建这样的概念模型,有利于学生对某个单元、某个模块知识实行加工、理解、储存,全面系统地掌握和记忆知识要点,有利于学生形成完整、清晰、系统、科学的知识体系,同时也促动了学生感知、记忆、想象水平的发展。〔2〕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分泌蛋白的合成运输加工和分泌、生物膜在结构与功能上的联系等等,很多方面的知识要点都能够通过构建这样的概念模型,使学生更系统地掌握、理解生物学知识。 2.构建概念模型,简化复杂知识 血糖调节是高中生物教材中一个重要的知识,而且与人体健康有密切的联系,但是这个内容既“看不见,摸不着”,又极为复杂。故而教材中安排了一个模型建构活动:“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意在引导学生通过这个探究活动,更好地理解人体内是如何对血糖含量实行调节的,并在此基础上理解体内激素如何对生命活动实行调节;同时,也力图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建构概念模型的基本方法和意义。当前看到的很多教学设计和案例中,绝大部分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模拟活动上。事实上,学生所做的模拟活动之后,再根据在活动中的体验,构建图解式概念模型才是本活动的重中之重。也就是说,模拟活动旨在通过形象化展示肉眼看不见的过程,但这不是根本目的,在形象化的基础上再高度抽象出这个调节过程的本质才是关键。 因为上述原因,课前,小组长和我一起制作了“糖卡”、“胰岛素卡”、“胰高血糖素卡“。课上,投影胰岛,示胰岛A细胞和胰岛B细胞,说明它们所分泌的激素及作用之后,我问到:“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是如何调节血糖的平衡的呢?”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的活动介绍,然后请一组同学示范活动方法,接着全班同学分组实行活动,依次探究饭后半小时及运动时机体该怎样做才能恢复正常血糖水平,并用卡片实行操作。通过构建动态的物理模型,学生再根据在活动中的体验,构建出了图解式概念模型,通过各组代表交流最后归纳如下: 通过主动参与模拟活动,亲自构建概念模型,学生对血糖的调节有了更深的理解。利用这个概念模型,学生学会了分析一些生理现象:马拉松运动中,胰岛是怎样实行分泌调节的?饭后胰岛又是怎样实行分泌调节的?当身体不能产生充足的胰岛素时,将会发生什么情况?当身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