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学说和行为科学理论
人际关系学说和行为科学理论

二、科学管理的发展
(一)泰罗 ①制定科学的工作方法,以科学代替经验。②协调集体活动。③选择和
培训工人。④实行差别工资制,刺激工人的积极性。⑤实行职能工长制,加强现 场管理。⑥拟订工作计划和制度。⑦实行例外管理。 (二)法约尔
企业有六种基本活动:技术(生产、制造、加工)、商业(购买、销售、 交换)、管理、财务(资本筹集和运用)、核算(成本统计)、安全(设备与人 员保护)。管理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二)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发展
1、需要和动机理论 马斯洛的“人类需要层次论”,赫茨柏格的“双因素理论”;佛鲁姆
的“期望机率理论”。 2、人性理论
这类理论从根本上探讨人的原始属性,分析人的动机原因。代表性的 有麦格雷戈提出的X理论——Y理论,X理论消极看待人性,Y理论积极看 待人性,还有耶鲁大学教授阿吉里斯提出的“不成熟——成熟”理论。 3、团体动力学源自(一)现代管理学的主要特点
2、重视人的因素 把人放在中心,研究人的合理需要的满足,重视人的发展,把人当作 组织的目的。
3、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不是为理论而理论,而是为解决实际问题。新的理论出现是要解释和 指导实践,实践是动因和目的。
4、强调创新。 理论的更新非常重要。我们要了解其渊源以及其最新的发展。
(二)现代管理学的主要观点
1、战略观点。长远、全面、发展观点看问题,注意外部环境变化 2、市场观点(开发、风险)。 3、变革观点。 4、竞争观点。通过竞争,扬长避短,改进技术 5、人本观点(人是目的,人的素质决定成败) 6、服务观点 7、现代技术观点(信息决定组织发展) 8、经营的观点。要进行科学的运筹,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
最初由勒温在30年代提出,。莫雷诺应用社会计量学测量团体中的人 际关系。在60年代。布雷福德提出敏感性训练。 4、领导方式
《管理学原理》第一阶段导学重点

《管理学原理》第一阶段导学重点《管理学原理》第一阶段学习包括六章:第一章:管理概述第二章: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第三章:企业的社会责任与管理道德建设第四章:计划概述第五章:计划技术与计划的组织实施第六章:决策第一章管理概述本章学习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管理的内涵,熟悉管理的性质,掌握管理的职能,了解管理者的角色及其技能。
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管理的概念、性质和作用一、管理的概念管理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下,管理者通过执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整合组织中的各种资源,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过程。
二、管理的性质1、管理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管理具有双重属性,即同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同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
2、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从理论上讲,管理的科学性与管理的艺术性是统一的,互补的,在管理实践中,这两者之间也不是相互对立和相互排斥的,片面强调哪一方面都可能导致管理的失败。
第二节管理的职能一、管理职能的基本内涵1、计划职能——预测未来并制定行动计领导职能——管理者为了实现组织目标计划2、组织职能——建立组织的物质结构和社会结构3、领导职能——管理者为了实现组织目标而对被管理者施加影响的过程。
4、控制职能——保证组织中进行的一切活动符合预先制定的计划。
二、管理职能之间的关系管理的四项基本职能即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之间处于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状态,它们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第三节管理者一、管理者的概念管理者是在组织中通过执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带领其他人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共同努力的人。
二、管理者的角色1、人际角色——代表人角色、联络者角色和领导者角色2、信息角色——监听者角色、发言人角色和传播者角色3、决策角色——企业家角色、处理混乱的角色、谈判者角色和资源分配角色第二章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本章学习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中国和西方早期的管理思想,熟悉西方古典管理理论,理解现代管理理论,解释“管理丛林”现象。
行为科学理论

行为科学理论信息来源:/view/2032157.htm行为科学作为一种管理理论,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霍桑实验,而真正发展却在20世纪50年代。
行为科学的研究,基本上可以分为两个时期。
前期以人际关系学说(或人群关系学说)为主要内容,从20世纪30年代梅奥的霍桑试验开始,到1949年在美国芝加哥讨论会上第一次提出行为科学的概念止。
在1953年美国福特基金会召开的各大学科学家参加的会议上,正式定名为行为科学,是为行为科学研究时期。
目录人际关系学说行为科学理论行为科学理论对管理思想的发展行为科学管理理论产生与发展现行的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论点行为科学管理理的特点影响较大的几种行为科学管理理论1.梅奥及霍桑实验:八年霍桑试验得出人非“经济人”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间(1924年-1932年),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和美国西方电气公司合作进行了有关工作条件、社会因素与生产效率之间关系的试验。
由于该项研究是在西方电气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的,因此,后人称之为霍桑试验。
(1)试验的四个阶段:a.工厂照明试验;b.继电器装配试验;c.谈话研究;d.观察试验。
(2)发现以下现象:a.工人们之间似乎有一个“合理的日工作量”;b.“树大招风”;c.在工人中形成的一些非正式团体,(3)得出三条结论:a.人是社会人;b.企业中不但存在着正式组织,而且存在着非正式组织;c.新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职工的满足度,在于通过提高职工的满足度来鼓舞职工的士气。
这三条结论构成了早期人际关系学说的主要内容,也是后期行为科学的基本理论基础。
人际关系学说在霍桑试验的基础上,梅奥创立了人际关系学说,提出了与古典管理理论不同的新观点、新思想。
主要内容是:a.职工是“社会人”。
b.满足工人的社会欲望,提高工人的士气,是提高生产率的关键。
c.企业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有重大的区别,在“正式组织”中以效率的逻辑为重要标准,而在“非正式组织”中则以情感的逻辑为重要标准。
第三节 人际关系理论和行为科学

第三节人际关系理论和行为科学一、霍桑实验(重点掌握)试验的全部过程分为四个阶段:(一)照明试验(二)电器装配试验室试验(三)访问研究(四)接线工作室观察研究二、人际关系理论的主要观点梅奥等人的人际关系理论与传统的科学管理理论相比,具有以下新观点:(1) 企业员工是“社会人”,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中的成员。
(2) 生产率的高低不仅受物质条件诸因素的影响,而且取决于员工工作态度的改变。
(3) 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这是不经官方规定而自然形成的。
(4) 新型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员工的满足度。
五、权变理论学派(重点掌握)而权变理论认识到,世界上不存在一种包医百病的良药,任何一种管理理论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
这一理论给我们的借鉴与启示有以下几点:(1) 管理的主要任务在于寻求组织及其环境的最佳适应性。
(2) 辩证地看待环境变量与管理变量之间的关系。
(3) 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制定不同类型的计划。
(4) 组织结构的设计要因地制宜,因时设计。
(5) 组织内部多种因素是领导方式选择的基础。
第四节目标管理(重点掌握)一、目标管理思想的发展1954年,美国著名管理学者彼得·德鲁克提出了目标管理(Management by Objective,MBO)的概念。
他认为,目标管理就是组织的上级和下级管理者一起制定组织的共同目标,根据预期效果规定每个人的主要职责范围,并以这些衡量尺度作为工作的指导方针和评定个人所做贡献的标准。
二、目标管理的特点(一)目标管理是员工参与管理的一种形式(二)实施目标管理必须重视授权(三)目标管理强调自我控制(四)目标管理要求完善的奖惩制度四、目标管理的局限性(一)强调短期目标(二)目标难以确定(三)目标不能适应环境变化(四)组织目标难以与个人目标结合(五)加大了管理的难度(三)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重点掌握)图6.3表示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
(四)四要素说根据文化就是“反映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这样一个基本定义,组织文化应包括从物质文化层到行为文化层、制度文化层最后再到精神文化层的完整体系。
对西方人际关系学说和行为科学理论的评价_管理学基础_[共2页]
![对西方人际关系学说和行为科学理论的评价_管理学基础_[共2页]](https://uimg.taocdn.com/c52ed6e10b4c2e3f5627630d.webp)
学习情景二 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纠正了古典管理理论忽视人的因素的不足。
同时,人际关系学说为以后行为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行为科学理论行为科学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的行为科学是指包括类似运用自然科学的实验和观察方法,研究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人的行为的科学。
已经公认的行为科学的学科有心理学、社会学、社会人类学等。
狭义的行为科学是指有关对工作环境中个人和群体的行为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进入20世纪60年代,为了避免同广义的行为科学相混淆,出现了组织行为学这一名称,组织行为学专指管理学中行为科学。
组织行为学从它研究的对象和所涉及的范围来看,可分成三个层次,即个体行为、团体行为和组织行为。
1.个体行为理论主要包括两大方面的内容。
(1)有关人的需要、动机和激励方面的理论,可分为三类。
①内容型激励理论,包括需要层次论、双因素理论、成就激励理论等。
②过程型激励理论,包括期望理论、公平理论等。
③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包括强化理论、归因理论等。
(2)有关企业中的人性理论。
主要包括X—Y理论、不成熟—成熟理论。
2.团体行为理论正式团体和非正式团体,松散团体、合作团体和集体团体等。
主要是研究团体发展动向的各种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的关系。
如:团体的目标、团体的结构、团体的规模、团体的规范、信息沟通和团体意见冲突理论等。
3.组织行为理论主要包括领导理论和组织变革、组织发展理论。
领导理论又包括三大类,即领导性格理论、领导行为理论和领导权变理论等。
有关内容将在以后章节中详细介绍。
三、对西方人际关系学说和行为科学理论的评价如何评价西方行为科学理论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全盘否定或全盘肯定都是错误的,行为科学理论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对我们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突出人的因素和对人的研究行为科学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进步要求。
行为科学贯彻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以人—45 —。
行为科学理论知识提要

• 行为科学更多的是运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 学等成就进一步对组织中的人群行为进行科学 分析,研究是什么因素决定人的行为,以及用 什么方式激励人,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等,引导组织成员为达到组织目标而努力。
要的是有社会方面和心理方面的需要得到满足。
• “经济人” ——工人工作的目的是为获取最大的 工资收入。人的行为背后是经济动机在起作用。
• “社会人” ——工人是某一个群体中的一员,他 固然有追求收入的动机和需要,但还有得到友谊、 安全、尊重和归属的需要。
• “经济人”,金钱是刺激积极性的唯一动力。泰罗认 为“工人”还是“雇主”都是经济人。
• 霍桑效应启迪:
• 从旁人的角度,善意谎言和夸奖可 以造就一个人;从自我的角度,你 认为自己是什么样人,你就能成为 什么样人。
• 在霍桑实验的基础上,梅奥于1933年出版了《工 业文明的人类问题》,创立了早期的行为科学— —人际关系学说。主要观点:
• (1)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
• 认为人不但有经济方面和物质方面的需要,更重
马斯洛的需要层级理论
人群关系的观点
改善组织员工 间的关系
增加员工满意
增加员工 生产力
人力资源的观点
鼓励员工发展 潜能
增加员工 生产力
增加员工满意
人群关系观点与人力资源观点的比较
• 行为科学分为广义的行为科学和狭义的行为科 学。
• 广义的行为科学,是指包括研究人的各种行为 的多种学科,是一个学科群。是社会科学的同 义语。是包括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在内的 学科群。
• 狭义的行为科学是指运用心理学、社会学、经 济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工作环境中个 人和群体的行为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管理学【2.西方管理理论及其发展】
2.管理的五大职能: 计划:探索未来和制定行动方案 组织:建立企业物质和社会的双重结构 指挥:使其人员发挥作用 协调: 连接、联合、调和所有的活动和力量 控制: 检查一切是否都按既定规章和命令进行
3.法约尔14条管理原则
⑴劳动分工:专业化使雇员工作更有效率,提高了工 作成果。 ⑵权利与责任:管理者必须有命令下级的权力,职权 赋予管理者的就是这种权力。但责任应当是权力的 孪生物,凡行使职权的地方,就应当建立责任。 ⑶纪律:雇员必须遵守和尊重统治组织的规则,良好 的纪律是有效的领导者造就的。 ⑷统一指挥:每一雇员应只接受来自一位上级的命令
二、法约尔一般管理理论
• 以企业整体作为研究对象,即 所有管理者的活动。他重点研 究整个企业的组织与管理。 • 亨利· 法约尔(Henri Fayol) (1841—1925)法国工业家, 被称为“现代经营管理之父” 代表作:《工业管理与一般管 理》(1916)
法约尔生平:
1860~1872, 12年 低级管理和技术人员.采 矿工程,特别是防火,1866,科芒特里矿井矿长。 1872~1888,16年 经理,领导几个矿.考虑 经济情况. 技术+管理+计划 1888~1918,30年 公司处于破产边缘,任总 经理,贯彻自己的理念,改革整顿企业,关闭老矿, 开采新矿.一战期间提供大量资源,培养了大量人 才。77岁退休时,很成功,其企业至今仍是法 国采矿冶金集团一部分。
古典理论是古典的,然而也是现 代的,古典管理的精华永存。
一、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 二、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 三、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
一、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 (Scientific management)
泰 勒 ( Frederick W.Taylor 1856-1915)美国人,被后人称 为“科学管理之父”,既有从 事科学研究和发明的才能,又 有从事管理活动和领导工作的 才能。
《管理学》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西方现代管理理论)
行为科学理论(一)行为科学理论产生背景1、古典管理理论大多注重于生产过程、组织控制方面的研究,较多地强调科学性、精密性、纪律性,而忽视了对人这个关键因素的研究,甚至把工人当做机器的附属物看待。
2、人并非是纯粹的“经济人”,他们追求的不仅是物质上的满足,也存在着不断增强的心理上的需要。
正是在此背景下,一些管理学家和心理学家开始从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角度研究企业中有关人的问题,试图找出影响生产率的因素,进而创建了行为科学理论。
行为科学理论始于20世纪20年代,早期被称为人际关系学说,后来发展为行为科学,即组织行为理论。
(二)早期的人际关系学说人际关系学说的创立始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学者梅奥负责的霍桑试验。
该学说的主要内容包括:1、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工人具有复杂的社会和心理方面的需要,而不是单纯地追求金钱收人和物质条件的满足,社会和心理因素等形成的动力对效率有更大的影响。
管理者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重视满足人们的这些非物质需要。
2、企业中除了“正式组织”之外,还存在着“非正式组织”正式组织是管理当局为了实现企业目标的需要而规定的企业成员之间职责范围的一种结构,非正式组织是企业成员在共同工作的过程中,由于具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共同的社会感情而自发形成的非正式群体。
这种组织以其特殊的感情、规范和倾向,左右着成员的行为。
非正式组织与正式组织相互依存,对生产率有很大影响。
管理者应善于引导和发挥非正式组织对正式组织的正面作用。
3、领导者应通过提高员工的“满足度”来激励“士气”工人是“社会人”,且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领导者应该通过满足员工的心理需求来提高劳动生产率。
人际关系学说的重要意义在于,它引发了人们对生产中的人的因素的兴趣和重视,对改变当时流行的“人与机器没有差别”的观点产生了深刻影响,开辟了管理理论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古典管理理论的不足,为行为科学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人际关系学说要点]人际关系学说
[人际关系学说要点]人际关系学说人际关系学说的诞生梅奥(George Elton Mayo)——人际关系理论的创始人,是行为科学理论阶段(30年代到60年代)中各种层出不穷的理论研究的奠基之人,原籍澳大利亚,后来移居美国,美国行为科学家,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土,进行了著名的霍桑试验,主要代表著作有《组织中的人》和《管理和士气》。
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的重要贡献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发现了霍桑效应,即一切由“受注意了”引起的效应;二是创立了人际关系学说。
霍桑试验从1924年到1932年,以梅奥(G. E. Mayo)为首的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与西方电气公司合作,在美国西方电器公司霍桑工厂进行的长达九年的实验研究——霍桑试验,真正揭开了作为“组织中的人”的行为研究的序幕。
霍桑试验的初衷是试图通过改善工作条件与环境等外在因素,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径,先后进行了4个阶段的实验:照明试验、继电器装配工人小组试验、大规模访谈和对接线板接线工作室的研究。
但试验结果却出乎意料:无论工作条件(照明度强弱、休息时间长短、工厂温度等)是改善还是未改善,试验组和非试验组的产量都在不断上升;在试验计件工资对生产效率的影响时,发现生产小组内有一种默契,大部分工人有意限制自己的产量,否则就会受到小组的冷遇和排斥,奖励性工资并未像传统的管理理论认为的那样使工人最大限度地提高生产效率;而在历时两年的大规模的访谈试验中,职工由于可以不受拘束地谈自己的想法,发泄心中的闷气,从而态度有所改变,生产效率相应地得到了提高。
从霍桑实验中,梅奥认为影响生产效率的根本因素不是工作条件,而是工人本身。
参加试验的工人意识到自己“被注意",是一个重要的存在,因而增强了归属感,这种意识助长了工人的整体观念、有所作为的观念和完成任务的观念,而这些是工人在以往的工作中不曾得到的,正是这种人的因素导致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从某中程度上说明,在决定工人工作效率因素中,工人为团体所接受的融洽性和安全感较之奖励性工资有更为重要的作用。
《管理学概论》第二章课堂笔记
福师《管理学概论》第二章管理思想与理论的沿革课堂笔记◆主要知识点掌握程度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分为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
了解要求学生知道;理解要求学生在识记的基础上明白其中主要的观点和联系;掌握要求学生在记忆、理解的基础上转化为自身知识,并能用于考核及平时的实际问题分析。
掌握属于本课程教学要求的最高层次。
理解和掌握层次的内容为本课程主要考核的内容。
本章内容同学们要理解和掌握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现代管理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知识点整理从有人类以来到18世纪,是管理实践的早期阶段。
这一阶段上,人类尚处在远古社会。
人类面对许多的管理问题和现象,但是尚未形成自觉的、系统的、理性化的认识。
管理产生的萌芽阶段,主要指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向大机器生产的资本主义工厂制度过渡的时期。
由于产业革命的到来,新生的生产方式正在萌芽,人们对管理的认识和研究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尚未形成系统的管理理论。
现代管理学出现之前,管理实践和管理思想的发展可以归纳为两个阶段:古典管理理论阶段和行为科学理论阶段。
一、古典管理理论(一)泰罗及其科学管理理论泰罗毕生致力于研究如何提高生产效率,包括管理人员和工人的工作效率。
1895年,泰罗发表了《计件工资制》、《车间管理》等论文。
而后,1911年他又发表了《科学管理原理》一书,这本著作奠定了科学管理理论基础,标志着科学管理思想的正式形成,泰罗也因而被西方管理学界称为“科学管理之父”。
科学管理理论要点:1、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2、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为工作配备“第一流的工人”。
3、要使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案。
4、实行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
5、工人和雇主都必须来一次“心理革命”。
6、把计划职能同执行职能分开,变原来的经验工作方法为科学工作方法。
7、实行职能工长制度。
8、在管理控制上实行例外原则。
(二)法约尔及其管理过程理论1916年,法约尔发表了《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一书,这是他管理理论的代表作,书中提出了管理要素为核心的一般管理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