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东部须家河组物源分析探讨
四川盆地马路背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致密砂岩储层成因分析

第39卷第5期2021年10月Vol.39No.5Oct.2021沉积学报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四川盆地马路背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致密砂岩储层成因分析孙海涛1,钟大康1,王威2,王爱3,杨烁1,杜红权2,唐自成1,周志恒11.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北京1022492.中国石化勘探分公司,成都6100413.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摘要马路背构造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该地区须家河组发育致密砂岩储层,却形成了“高产、稳产”的规模气藏。
论文充分利用各种岩矿分析化验资料,从岩石学特征、成岩作用、孔隙演化等方面深入探讨了马路背地区须二段(T 3x 2)致密砂岩储层的成因。
结果表明:马路背地区须家河组以大巴山变质岩为母岩沉积了一套三角洲前缘中粒岩屑砂岩和石英砂岩;无论是石英砂岩还是岩屑砂岩,无论埋深大小,铸体薄片下孔隙均不发育,扫描电镜偶见微孔,物性很差;强烈的埋藏压实作用造成各种孔隙的缩小与消失;早燕山期(199~100Ma )、中晚燕山期(100~65Ma )、喜山期(65Ma 以来)等多期构造强挤压进一步造成孔隙减小和消失,构造压实减孔量大约4%;埋藏压实与构造强压实减孔的同时,产生了不同规模断层和裂缝(颗粒裂纹—粒间微裂缝—层间断层),沟通微孔,形成断层—裂缝—微孔隙组成的断缝储集体。
这类储集体主要受构造应力大小控制,构造挤压最强的部位,裂缝最发育;其次受岩性和砂岩厚度控制,中—薄层石英砂岩中最发育。
关键词成岩作用;四川盆地;构造作用;致密砂岩储层;须家河组第一作者简介孙海涛,男,1985年出生,博士,副教授,沉积岩石学,E -mail:******************.cn 中图分类号P618.13文献标志码A0引言我国致密油气、页岩油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十分丰富,2018年非常规天然气的产量507×108m 3,为全国天然气产量的三分之一[1]。
川中AY地区须家河组地震层序与物源分析

州一 开江 古隆 起为 主要 物源 区 的可能 。
李 国辉 , 唐大海. 四 川 盆 地 上 三 叠 统 须 家 河 组 物源 供 [ 8 ] 谢 继容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给体系分析 [ J ] .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 2 0 0 6, 2 9 ( 4 ) : 1 - 3 . [ 9 ] 郑荣才 , 李 国晖, 雷光 明, 等. 四川 盆 地 须 家 河 组 层 序 分 析 与 地 层对 比[ J ] . 天然气工业 , 2 0 1 1 , 3 l ( 6 ) : 1 2 — 2 0 . [ 1 O ] 郑荣才 , 李国晖 , 戴朝 成 , 等. 四 川类 前 陆 盆 地 盆一山耦 合 系 统 和 沉 积 学 响应 [ J ] . 地质学报 , 2 0 1 2 , 8 6 ( 1 ) : 1 7 0 — 1 8 0 . 郭海洋 , 刘树 根 , 王玉 雪. G A 地 区 上 三 叠 统 须 家 河 组 气 藏 勘 探[ J ] . 地质找矿论丛 , 2 0 0 8 , 2 3 ( 2 ) : 1 5 3 — 1 5 6 . 魏国齐 , 杨威 , 等. 安 岳 一 潼 南 地 区须 家 河 组地 震 相模 式 [ 1 2 ] 金惠, 及 其 地 质意 义 [ J ] . 天然气地球科学 , 2 0 0 9 , 2 0 ( 4 ) : 5 4 4 — 5 4 8 . [ 1 3 ] 陈发景 , 汪新 文 , 张光亚 , 等. 中 国中、 新 生 代 前 陆 盆 地 的构 造 特 征 和 地球 动力 学 [ J I . 地球 科 学— — 中 国地 质大 学 学 报 , 1 9 9 6 ,
万k m2 范围 内 , 雷 口坡 组 全 部 被 剥 蚀 [ 1 9 3 。须 家 河 组 主要 储集 段 砂 岩岩 屑 成分 以变质 岩 岩 屑为 主 . 沉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沉积环境分析

地层
四川省地层 总结方案
J1-2 白田坝组或自流井群
川西
白田 坝组
川中
自流 井群
上
须家
三
河组
叠
统
上组 下组
须五
须四 须三 须二
香六
香五 香四 香三 香二
小塘子组、 小塘子、 小塘子、 垮洪洞组 马鞍塘组 马鞍塘组
香一
T1-2
雷口坡组
蜀南 地区 珍珠 冲组 须六 须五 须四 须三 须二
须一
川东 地区
珍珠 冲组
2 427.1m 2 427.6m 2 428.1m 2 428.6m
X 具不清晰波状纹层粉细砂岩。
H 含煤片细-中粒砂岩,具丘、凹状层理。
B 含砾细-中粒岩屑砂岩,砾石有炭质泥岩 砾,菱铁矿化泥岩砾,底具冲刷面。 H 含煤片中-细粒砂岩,煤片呈丘状、凹状 分布,丘高 5~6cm 以上。
P 具平行层理的中粒岩屑砂岩。
第 12 卷 第 6 期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年 12 月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沉积环境分析
付 冠1 张良华2 袁志华2 陈 波2 (1.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川东北气矿,达州 635000;2.重庆气矿,重庆 401220)
摘 要:分析认为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主要为湿地扇、河流-三角洲、湖泊等几种类型。 晚三叠世早期,川西地
关键词: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沉积环境
中 图 分 类 号 :TE357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673-1980(2010)06-0017-05
四川盆地位于上扬子准地台北部, 西界为龙 门山断褶带,北为米仓山隆起,东北边缘为大巴山 断褶带,东南侧为鄂湘黔断褶带,南侧是峨嵋山- 凉山块断带, 是扬子古板块上的一个多旋回沉积 盆地。震旦纪—中三叠统为海相沉积,中三叠世末 发生的印支早幕运动使上扬子海盆结束了自震旦 纪以来大规模海域分布的历史, 特提斯海水逐渐 退出川西盆地, 使得四川地区雷口坡组遭受不同 程度的剥蚀。 同时中三叠世末发生的印支早幕挤 压构造运动,使龙门山岛链开始缓慢上升,由海盆 逐 渐 转 变 为 陆 盆[1]。
川西前陆盆地须家河组沉积相及岩相古地理演化

川西前陆盆地须家河组沉积相及岩相古地理演化
川西前陆盆地须家河组沉积相及岩相古地理演化
川西前陆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是油气勘探的重点层位.依据新的地层划分方案、大量钻井、露头及岩芯资料,结合区域地质特征,详细研究了须家河组沉积相、岩相古地理特征及其演化.结果表明:研究区内主要发育了冲积扇、湖相三角洲、湖泊、海相三角洲、滨岸和海湾六种主要的沉积相类型;古地理演化经历了由海相环境-海陆过渡相环境-陆相环境的转变;在须四早期,受安县运动的影响,龙门山褶皱成山,使研究区与阿坝海域完全隔绝,整个四川盆地真正进入了陆相沉积环境.
作者:林良彪陈洪德姜平胡晓强纪相田叶黎明 LIN Liang-biao CHEN Hong-de JIANG Ping HU Xiao-qiang JI Xiang-tian YE Li-ming 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沉积地质研究院,成都,610059 刊名: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CIENCE & TECHNOLOGY EDITION) 年,卷(期):2006 33(4) 分类号:P531 关键词:川西前陆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沉积相岩相古地理演化。
四川前陆盆地冲断带须家河组气藏勘探潜力分析

第 1 期
天 然 气 勘 探 与 开 发
育海相 化石 ; 上部 以砂 岩 、 泥 岩为 主 , 同时发 育 海相 、 陆相 化石 。整体呈下 细上粗 的逆序结 构 , 显 示 出海 退 的沉 积序列 。在南部 和北部 发育有 三角洲沉 积 , 主要 是水 下分流 河道和河 口坝席 状砂 , 在 中部则 主要是潮
( 2 ) 须 二段
须四期龙门山岛链连为一体 , 四川盆地彻底结束
海 相历史 , 成为一个 四面环 陆 的内陆陆相 盆地 。由于 龙 门 山的全 面崛起 , 在 区域 内形成一 系列分 布范 围和 堆 积厚度更 大 、 粒 度更 粗 的 冲积 扇沉 积 , 仅 在南 部 的
属滨后 盆地海 陆过渡相 三角洲 沉积 , 岩 性表现为 灰 白、 浅灰 色 中、 细粒 长石 石英 砂 岩 , 岩 屑石 英砂 岩 , 岩屑长石石 英砂岩 夹不稳定 薄层泥 、 页岩 。砂 岩厚度 1 0 0— 6 0 0 m。平 面上 , 南部 多 为 长石 石英 砂 岩 、 岩屑 长 石石英砂 岩 , 北部 多为岩 屑石英砂 岩 , 其中, 中坝地
区可能受 多物源 的影响 , 成分 复杂 。
局部发育滨浅湖沉积。须四顶部有剥蚀 , 保存不全 , 在 北部龙 门 山、 米仓 山前缘 的 中坝 、 射箭河 、 张家碥 等 区域须 四段 已剥蚀 殆尽 。
( 5 ) 须 五段
储集空 间 以粒 内溶孔和 微裂缝 为主 , 次 为杂基微 孔 及少量 残 余粒 问孔 、 粒 间溶 孔 。平 均孔 隙半 径 为 1 5 0 m, 平均 吼道半 径 0 . 0 9 2 6 m, 表 现 为大 孔 细喉
的特征。宏观上 , 平均孔隙度为 3 . 9 9 %, 频率主峰为 2 %一 4 %, 峰度较小 , 分 布较 宽 ; 渗透率 据 1 3 0 8 9个 样
四川盆地东北部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四段物源分析

四川盆地东北部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四段物源分析毕亦巍;张昌民【摘要】四川盆地东北部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须四段是油气勘探的重点层段,该地区的沉积受到多物源的影响.通过对研究区重矿物、碎屑组分、岩屑成分和古水流方向的分析,最终确定了研究区须四段的物源来自龙门山、大巴山和米仓山3个方向.其中,元坝西部地区物源来自于龙门山褶皱带方向;元坝东部地区物源来自大巴山褶皱带东南部方向;元坝中部部分地区表现为龙门山和大巴山的混合堆积;通南巴西部地区物源来自米仓山褶皱带方向,通南巴东部物源表现为大巴山和米仓山的混合堆积.【期刊名称】《地质与资源》【年(卷),期】2019(028)002【总页数】7页(P134-139,159)【关键词】四川盆地东北部;须家河组四段;物源方向【作者】毕亦巍;张昌民【作者单位】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湖北武汉 430100;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湖北武汉 430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12.2;P618.120 前言近年来,川东北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四段展现了良好的勘探效果和勘探前景,多口井获得了工业油气流,是川东北地区陆相勘探的重点层段[1].在勘探研究工作中,物源区母岩性质控制砂岩类型、骨架矿物成分及其平面分布规律,同时影响了砂岩的成岩作用路径与成岩产物的类型,并最终影响了油气勘探的结果,因此对于母岩来源方向研究是油气勘探工作的重点.前人对川东北地区物源方向的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的成果[2-6],运用沉积学特征及测井特征分析等方法,确定其具有多物源的性质,分别来自龙门山、大巴山和米仓山方向,但对于物源范围没有精细的研究,因而制约了准确沉积相、砂体展布和储层特征的认识.随着基础资料逐渐丰富,深入研究工作的开展,本文通过对研究区重矿物、碎屑组分和古水流方向的分析,对须四段的物源方向进行更深入的探讨,以期为储层的预测,有利勘探区块的落实,以及下一步的勘探开发工作提供基础.1 研究区地质背景研究区位于川北低缓褶皱带,西临龙门山断褶带,北接米仓-大巴断褶带,包括元坝及通南巴地区(图1)[7].须家河组沉积于晚三叠世中晚期,由于华南与华北地块间的持续挤压及古特提斯大洋板块的向东俯冲,川东北地区在龙门山冲断带远程效应和米仓-大巴山逆冲推覆导致的上地壳载荷作用影响下,缓慢沉降形成了川东北类前陆盆地,并开始接受沉积[8].在须三段和须四段之间发生了一次较大的构造运动——安县运动,波及影响了整个四川盆地[9-11].受安县运动的影响,龙门山全面抬升,逆冲褶皱成山,研究区进入了陆相沉积环境[12],米仓-大巴山也开始进入强烈的构造隆升,川东北前陆盆地较大幅度的持续沉降,龙门山和米仓-大巴山向研究区提供了大量陆源碎屑.图1 研究区位置图Fig.1 Location map of the study area1—盆地边界(basin boundary);2—断层(fault);3—构造单元界线(tectonic boundary);4—研究区(study area)川东北地区须家河组是一套以砂岩和泥岩为主的地层,前人根据沉积厚度和岩石组合特征将其划分为须一至须六段,其厚度整体上呈现由西北向东向南减薄的趋势,其中元坝地区普遍缺失须六段及部分须五段地层,通南巴地区普遍缺失须六段、须一段及须二下段.须四段厚度不稳定,差别较大,总体厚度在40~130 m之间,岩性以灰白色—浅灰色中—粗砂岩、杂色砾岩、灰色含砾粗—细砂岩为主,元坝地区西部灰质含量较高,砂岩中夹有黑色炭质页岩和薄煤层,见植物碎片及大型冲刷面,为特征明显的陆相环境.2 物源分析2.1 重矿物分析沉积学中的重矿物指的是存在于陆源碎屑岩之中,比重大于2.86 g/cm3,含量一般不超于1%的透明和非透明矿物.重矿物耐磨蚀且稳定性强,可以较多的保留母岩的特征,是物源分析中的重要方法[13].在碎屑物质搬运的过程中,稳定重矿物的含量相对增加,不稳定重矿物的含量相对减少,因此稳定重矿物的比值可以更好地反映物源特征,这些比值被称为重矿物特征指数,其中ZTR指数是重矿物中最为稳定的锆石、电气石和金红石组成的透明矿物的百分含量,是一种重矿物分析中常用且有效的一种方法[14].经统计,研究区7个野外剖面及10口井的数据中发现的陆源重矿物类型有锆石、金红石、电气石、石榴石、磁铁矿、赤褐铁矿、白钛矿、绿帘石、绿泥石、黝帘石、闪锌矿等(图2).其中位于元坝东部的区域Ⅰ中,YL26井、YB29井和YL32井的重矿物组合相似,以白钛矿+金红石+磁铁矿+锆石为主要重矿物组合,与工农镇剖面相比,稳定重矿物白钛矿、金红石、磁铁矿、电气石和锆石的含量均有升高,不稳定重矿物石榴石的含量减为零,且ZTR指数增加,因此其与工农镇剖面来自同一物源;位于元坝地区中部及通南巴地区西部的区域Ⅱ内,YL28井和RL1井的重矿物组合主要以白钛矿+金红石为主,以磁铁矿+锆石+电气石为次要重矿物组合,与桥亭剖面的重矿物组合特征相似,且与剖面相比ZTR值升高,不稳定重矿物含量减少,因此区域Ⅱ物源应来自桥亭剖面方向;位于通南巴地区东部的区域Ⅲ内,M201井和M102井重矿物组合十分接近,以白钛矿+赤褐铁矿为主要重矿物,以磁铁矿+金红石+绿泥石+锆石为次要重矿物组合,尤其是赤褐铁矿含量显著高于其余各井,与竹裕剖面的重矿物组合特征相似,根据ZTR指数,M201井和M102井的物源应来自于竹裕剖面方向;位于元坝地区东部的区域Ⅳ内,YL172井、YL173井和YL176井的重矿物组合特征相似,以白钛矿+金红石+磁铁矿为主要重矿物组合,以锆石+电气石+绿泥石+绿帘石为次要重矿物组合,与长石剖面的重矿物特征相似,且ZTR指数接近,为同一物源体系.图2 研究区须四段重矿物组合特征Fig.2 Characteristics of heavy mineral assemblages in the 4th Member of Xujiahe Formation1—ZTR 指数(ZTR index);2—锆石(zircon);3—石榴石(garnet);4—白钛矿(leucoxene);5—黝帘石(zoisite);6—金红石(rutile);7—磁铁矿(magnetite);8—绿帘石(epidote);9—闪锌矿(sphalerite);10—电气石(tourmaline);11—赤褐铁矿(hematite and limonite);12—绿泥石(chlorite);13—露头(outcrop);14—井位(well site);15—研究区(study area);16—分区线(subarea boundary)2.2 轻矿物分析轻矿物是相对于重矿物而言,密度小于2.85 g/cm3的矿物,主要包括石英、长石、岩屑等.盆地沉积物中轻矿物主要来源盆地周缘的物源区,二者组分、结构特征与构造性质具有密切关系,因此可以通过对盆地内沉积物中轻矿物含量来判断物源位置.陆源碎屑岩的碎屑物质是母岩的破碎产物,随着搬运距离的增大,砂岩的成分成熟度升高,容易被风化和剥蚀的长石和岩屑的含量相对减少,石英的含量相对增加[15],而来自不同物源碎屑物质的岩屑组成成分及含量不同.研究区须四段的岩石类型主要为岩屑砂岩、长石岩屑砂岩和岩屑石英砂岩,石英含量普遍高于岩屑和长石含量,且长石含量偏低,其岩屑组成中各地区沉积岩、变质岩和岩浆岩的含量有明显不同.根据各井砂岩岩石类型、碎屑成分以及岩屑成分的不同(图3~5),将整个研究区分为Ⅰ、Ⅱ、Ⅲ、Ⅳ四个区域.其中区域Ⅰ(元坝地区西部)岩性主要以长石岩屑砂岩与岩屑砂岩为主,岩屑含量与其他区域相比较高,其岩屑组成中,沉积岩和变质岩的含量基本相同,且大于变质岩含量,该区域应属于同一物源.区域Ⅱ(通南巴西部地区)的岩性主要为岩屑砂岩和岩屑石英砂岩,石英含量在整个研究区中最高,且沿着自北向南的方向,石英含量逐渐增高,其岩屑组成中,变质岩含量最高,沉积岩次之,岩浆岩含量最低,该区域沉积物应来自同一物源方向,物源来自北方.区域Ⅲ(通南巴地区东部)岩性主要以岩屑砂岩为主,长石相对含量最低,其岩屑成分中变质岩相对含量最低,该区域应属于同一物源.区域Ⅳ(元坝地区东部)岩性主要以长石岩屑砂岩为主,长石含量较其他区域略高,自东南到西北方向,石英含量增加,其岩屑组成中变质岩的含量略高于沉积岩和岩浆岩,该区域属于同一物源,物源应来自东南方向.图3 研究区须四段岩石类型分布图Fig.3 Distribution of rock types in the 4th Member of Xujiahe Formation1—露头(outcrop);2—井位(well site);3—研究区(study area);4—分区界线(subarea boundary);A—石英砂岩(quartz sandstone);B—长石石英砂岩(feldspar quartz sandstone);C—岩屑石英砂岩(lithic quartz sandstone);D—长石砂岩(arkose);E—岩屑长石砂岩(lithic arkose);F—长石岩屑砂岩(feldspar lithic sandstone);G—岩屑砂岩(lithic sandstone)图4 研究区须四段碎屑成分分布图Fig.4 Distribution of clastic constituents inthe 4th Member of Xujiahe Formation1—石英(quartz);2—长石(feldspar);3—岩屑(debris);4—露头(outcrop);5—井位(well site);6—研究区(study area);7—分区界线(subarea boundary)图5 研究区须四段岩屑成分分布图Fig.5 Distribution of debris compositions in the 4th Member of Xujiahe Formation1—沉积岩(sedimentary rock);2—变质岩(metamorphic rock);3—岩浆岩(magmatic rock);4—露头(outcrop);5—井位(well site);6—研究区(study area);7—分区线(subarea boundary)2.3 古水流分析古水流分析是对沉积时期波浪和水体运动状况的重建,根据古水流可以判断沉积盆地演化中古斜坡的倾斜方向、沉积物的供给方向、沉积环境以及沉积体的走向和几何形态[16],以此可以确定沉积物的物源方向.研究古水流的方法有很多,主要运用不同类型的交错层理、波痕、印模构造、生物化石、颗粒组构等标志.本文应用成像测井资料对交错层理的统计,绘制交错层理倾向玫瑰花图.根据玫瑰花图(图6)显示,元坝西部YB204井、YL6、YL8井显示主要的古水流指向东南向,说明其物源主要来自于西北方向;元坝中部的YL2井显示的古水流主要指向为东南和东北方向,次要指向为西南方向,说明该区域的沉积物具有混源的特征;元坝东部的YL16井和YL171井的古水流方向为西北方向,说明其主要物源来自于东南方向;通南巴地区东部的M3井显示的古水流方向主要指向东南,说明该区域接受了来自西北部的物源沉积,但根据该区域的重矿物分析,该区域同时接受来自东北方向的物源,因此该区域的沉积物为混源堆积. 图6 研究区须四段古水流方向分布图Fig.6 Distribution of paleocurrent directions of the 4th Member of Xujiahe Formation1—井位(well site);2—露头(outcrop);3—研究区(study area);4—古水流玫瑰花图(rosediagram of paleocurrent)根据古水流资料对物源方向的指示,结合以上重矿物和轻矿物的分析结果,综合认为川东北地区须四段时期的沉积物受到龙门山、米仓山和大巴山褶皱带3个不同方向物源的共同作用(图7).其中元坝西部地区重矿物组合相似,自西北至东南方向ZTR指数逐渐增大,岩古类型、碎屑成分及岩屑组成类似,物源应来自于西北部的龙门山褶皱带;元坝东部地区重矿物组合相似,ZTR值相近,自东南至西北方向碎屑成分中石英含量逐渐升高,岩屑组成类似,物源应来自于东南方向的大巴山褶皱带;通南巴西部地区与正北方向的野外剖面相比ZTR值升高,岩石特征及岩屑特征相似,石英含量自北向南逐渐增高,物源应来自于正北方向的米仓山褶皱带;而元坝中部地区和通南巴东部地区的沉积物,应受到混合物源的影响.图7 研究区须四段物源方向示意图Fig.7 Provenance direction sketch map of the 4th Member of Xujiahe Formation1—井位(well site);2—露头(outcrop);3—研究区(study area);4—物源方向(provenance direction)3 结论(1)综合运用重矿物、碎屑组分、岩屑成分和古水流方向的分析方法,得出研究区须家河组须四段时期共存在3个不同方向的物源区,分别为龙门山、米仓山和大巴山.该结论验证了前人的看法,并在此基础上精细厘定了物源范围.(2)元坝地区西部发育长石岩屑砂岩与岩屑砂岩,母岩以沉积岩和变质岩为主,物源来自龙门山褶皱带方向;元坝地区中部部分地区具有混源的特征,其物源来自于龙门山和米仓山褶皱带;元坝地区东部发育长石岩屑砂岩,母岩主要为变质岩和岩浆岩,物源来自于大巴山褶皱带东南部.(3)通南巴西部地区发育岩屑砂岩和岩屑石英砂岩,母岩以变质岩和沉积岩为主,物源来自米仓山褶皱带;通南巴东部地区发育岩屑砂岩,母岩多为沉积岩,物源是来自米仓山和大巴山褶皱带的混合物源.参考文献:【相关文献】[1]周霞.川东北地区须四段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J].西部探矿工程,2017,29(12):33-36. [2]谢继容,李国辉,唐大海.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物源供给体系分析[J].天然气勘探与开发,2006,29(4):1-3.[3]戴朝成,郑荣才,任军平,等.四川前陆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物源区分析及其地质意义[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4,44(4):1085-1096.[4]淡永.川东北须家河组物源分析与沉积体系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11.[5]周霞,王威,杜红权,等.川东北地区须家河组四段物源及沉积体系特征[J].新疆石油地质,2015,36(4):443-449.[6]潘磊,申继山,郝景宇.川东北元坝-通南巴地区须四段储层物源类型及主控因素分析[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16,36(1):104-108.[7]盘昌林,刘树根,马永生,等.川东北须家河组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3(3):27-34,190-191.[8]钟怡江.川东北长兴期—须家河期构造-沉积演化[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12.[9]王金琪.安县构造运动[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0,11(3):223-234.[10]罗启后.安县运动对四川盆地中西部上三叠统地层划分对比与油气勘探的意义[J].天然气工业,2011,31(6):21-27.[11]林良彪,陈彦庆,淡永,等.川东北须家河组中铝土矿的发育特征及其对构造活动的响应[J].岩石学报,2011,27(8):2392-2402.[12]林良彪,陈洪德,胡晓强,等.四川盆地上三叠统构造层序划分及盆地演化[J].地层学杂志,2007,31(4):415-422.[13]赵红格,刘池洋.物源分析方法及研究进展[J].沉积学报,2003,21(3):409-415. [14]沈丽琪.沉积岩重矿物研究中的几个重要概念及其应用[J].中国科学:B 辑,1985(1):70-78.[15]周新锋,李继红,王帅,等.沉积物物源分析方法综述[J].地下水,2013,35(1):107-108.[16]汪正江,陈洪德,张锦泉.物源分析的研究与展望[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00,20(4):104-110.。
四川盆地须家河组层序地层格架及沉积体系分布规律探讨_叶泰然

· 52 ·
天 然 气 工 业 2011 年 9 月
性质、层序 结 构 和 叠 加 样 式,可 将 四 川 前 陆 盆 地 须 家 河组划分为2个 超 长 期 和 5 个 长 期 基 准 面 旋 回 层 序 (表 1)。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沉积基底为中三叠统海相灰 岩,其上依次充填上 三 叠 统 马 鞍 塘 组 和 小 塘 子 组 浅 海 陆棚—海相三角洲相 的 暗 色 泥 岩 和 碎 屑 岩 地 层、上 三 叠统须家河 组、侏 罗 系—白 垩 系 陆 相 红 层。 依 据 岩 石 地层划分方法,川 西 地 区 须 家 河 组 划 分 为 须 二—须 五 段累计4个层段,川 中 地 区 过 去 将 该 套 地 层 命 名 为 香 溪 群 ,现 亦 统 一 为 须 家 河 组 ,划 分 了 须 二 — 须 六 段 累 计 5个层段。 不同学者针对四川盆地上三叠统地层特征及沉积 演化规律从不同角度 进 行 了 诸 多 研 究,但 由 于 陆 相 层 序 基 准 面 旋 回 变 化 、层 序 充 填 样 式 、沉 积 体 系 演 化 的 控 制因素极为复杂[1],地层横向变化大,地质认识差 异 明 显 ,尤 其 体 现 在 四 川 盆 地 范 围 内 层 序 地 层 格 架 、沉 积 体 系 演 化 模 式 、沉 积 体 系 分 布 等 方 面 。 笔者利用须家河 组 周 缘 典 型 的 地 表 剖 面、全 盆 地 近 200 口 典 型 钻 井 资 料 、尤 其 是 覆 盖 川 西 坳 陷 的 二 、三 维地震资料,对地震 层 序 特 征、沉 积 相 特 征、层 序 地 层
1 层序地层格架及叠加样式
1.1 层 序 划 分 以高分辨率层序 地 层 学 理 论 为 指 导,以 基 准 面 旋 回层序级次划分 和 命 名 原 则 为 依 据[2],同 时 考 虑 界 面
四川盆地须家河组沉积体系与有利储集层分布

文章编号:100020747(2009)0120046210四川盆地须家河组沉积体系与有利储集层分布朱如凯,赵霞,刘柳红,王雪松,张鼐,郭宏莉,宋丽红(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中低丰度天然气大面积成藏机理与有效开发的基础研究”(2007CB209500);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十一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2008B20102)摘要:通过对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沉积体系的综合分析和对储集层主控因素的解剖,研究低孔低渗背景下相对优质储集层的形成条件,并对有效储集层进行区域评价预测。
须家河组除须一段局部发育海陆交互相沉积外,其余各段均属陆相沉积,发育冲积扇、河流、扇三角洲、河流三角洲和湖泊等沉积体系,相带展布和古地理演化均与区域构造运动密切相关。
原始沉积相带(辫状河主河道砂坝微相)和后期溶蚀作用共同控制了有利储集层分布,石英Ⅱ、Ⅲ期加大和胶结物发育是砂岩致密化主要原因之一;有利储集层主要发育在三角洲平原高能河道中,中—粗粒砂岩最为有利。
结合储集层有效厚度和储集性分析资料,对四川盆地须家河组二段、四段、六段有利储集层进行综合评价和预测,结果显示川中—川南过渡带是最有利的储集层分布区。
图7表1参16关键词:四川盆地;须家河组;沉积体系;储集层控制因素;有利储集层分布中图分类号:TE121.3;TE122.2 文献标识码:ADepositional system and favorable reservoir distributionof Xujiahe Formation in Sichuan B asinZhu Rukai,Zhao Xia,Liu Liuhong,Wang Xuesong,Zhang Nai,Guo Hongli,Song Lihong(Pet roChina Research I nstitute of Pet roleum Ex ploration&Development,B ei j ing100083,China) Abstract:By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n the depositional system and on the main controlling factors of reservoirs in the Upper Triassic Xujiahe Formation in Sichuan Basin,the formation conditions of high2quality reservoirs under low2porosity and low2permeability background were studied.Except the transitional facies of Xu21member,other members of Xujiahe Formation are of terrestrial deposit,with alluvial fan,fluvial,fan2delta,fluvial2delta and lacustrine deposit systems developed.Both the facies belt distribution and paleogeographic evolution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regional tectonic movement.The original sedimentary facies belt(sandbar microfacies of main stem of braided river)and later denudation co2 control the distribution of favorable reservoirs,and the quartz overgrowth and cementation is one of the controlling factors of the tight sandstones.The favorable reservoirs are mainly developed in the high2energy channel of delta plain,with medium2coarse sandstone as the best bining with the analysis data of effective thickness and physical property,the favorable reservoirs in the Xu22,4,6members were evaluated and predicted comprehensively.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center and south of Sichuan are the most favorable reservoir distribution areas.K ey w ords:Sichuan Basin;Xujiahe Formation;depositional system;reservoir controlling factor;favorable reservoir distribution0引言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油气勘探开始于20世纪40年代,其中须二段、须四段、须六段是主要勘探目的层段,至今已发现了中坝、平落坝、九龙山、梓潼、大兴西、新场、白马庙、洛带、八角场、遂南、磨溪、充西、广安、龙女寺等气田,还钻遇柘坝场、文兴场、老关庙、安岳—通贤、潼南等一批重要含气构造,显示出良好的勘探前景和潜力[12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盆地东部须家河组物源分析探讨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作为四川盆地主要产气层位之一,盆地东部须家河组物质来源却存在争议。
文章总结近年来关于须家河组物质来源的研究,并探讨分析盆地东部须家河组物源情况,为下一步的矿产资源勘探开发提供依据。
标签:四川盆地;须家河组;物源分析
前言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作为四川盆地主要产气层位之一,历来对其构造演化、物源沉积的研究颇多,然而对于盆地须家河组物源的研究因关注者较少而处在争议。
正确认识四川盆地东部须家河组的物质来源,有利于重建晚三叠世四川盆地沉积环境,为进一步的矿产资源勘探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1 研究现状
较多的学者关注于四川盆地川西须家河组的物质来源,林良彪等[1]以四川盆地西部须家河组砂岩组分为基础,对研究区内须家河组砂岩薄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须二段发育有大量的岩浆岩岩屑,须三、须四段低石英、长石,高岩屑,且龙门山前缘北、中、南三段砂岩组分特征相异,Dickinson三角投点表明须二段砂岩开始落于过渡再旋回和岩屑再旋回分区,须三、须四段更加明显。
结合川西凹陷地质背景、沉积相演化,表明龙门山逆冲推覆带于须二时期开始逆冲推覆;须三时期龙门山进一步强烈隆升,并成为研究区的主要物源;须四时期,龙门山古陆完全隆升,致使川西凹陷真正开始陆相沉积演化阶段。
诸多学者在对川西须家河组物源进行详细的研究之后,得到了类似的结论。
刘焕等[2]利用阴极发光及X衍射等技术手段,详细研究了川西凹陷中段须家河组砂岩的组分及结构特征,认为研究区域须二时期物源主要来自于龙门山北段,须四时期及之后物源主要来自隆升的龙门山古陆。
郝强等[3]的研究佐证了川西凹陷须家河组须二段具多物源特征,他通过对川西凹陷北、中、南段的须家河组砂岩的碎屑组分、石英阴极发光、重矿物及稀土元素等特征的分析,认为川西凹陷须二段不同的构造单元具不同的物源性质,而古龙门山的差异性隆升是造成北、中、南段物源性质相异的主控因素。
陈斌等[4]运用多种物源分析方法对龙门山前陆盆地须家河组下部地层(卡尼末期-瑞替期初)的物源及构造背景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认为龙门山前缘须家河组下部具前陆盆地的双物源特征,物源主要来自于松潘甘孜褶皱带,少量来自于扬子板块西缘。
近年来,随着勘探开发向着全盆转移,盆地其他区域的须家河组物质来源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且应用的技术手段也愈加现今。
戴朝成等[5]在对四川盆地进行次级构造单元划分的基础上,进行了砂岩碎屑组分、岩屑类型、重矿物特征及微量元素等分析,认为盆地的碎屑物源主要来自于再旋回造山带,部分来源于造山之前的混合区,其中川西凹陷物源主要受控于龙门山逆冲推覆带,川东北主要来自于米仓山-大巴山逆冲推覆带,川东南受雪峰古陆控制,川中地区则受到盆
地南部的峨眉-瓦山古陆,并认为须四期龙门山的逆冲推覆活动强于须二时期。
淡永等[6]根据野外须家河组地质剖面,发现须四段底部发育了一套砾岩,砾岩的成分以硅质岩、碳酸盐岩、沉积石英岩、火山岩为主,通过对比周缘古隆起性质,认为川北米仓山-大巴山前缘须四段砾岩主要来源于北东部的南秦岭地区。
郝强等[7]通过碎屑组分和重矿物分析,认为川南地区须家河组存在古龙门山、康滇古陆、雪峰古隆起和黔中古隆起等多个物源区,龙门山主要控制川南地区的西北部,具相对较高的岩浆岩岩屑和变质岩岩屑,川南地区的东部和南部主要受雪峰古隆起的影响。
田洋等[8]对四川盆地东南边缘的齐岳山地区的须家河组物源及构造背景进行了地球化学特征分析,结合构造、沉积判别图解,认为齐岳山地区须家河组物源来自雪峰古隆起与北侧的秦岭造山带。
2 川东须家河组物源分析及研究展望
晚三叠世是四川盆地构造演化的一个重要时期,自扬子地台基底形成以来长达数亿年的海相沉积演化史于晚三叠世结束,尤其是盆地西缘龙门山造山带的隆起,致使盆地彻底与西边的古特提斯洋隔绝开,开始了陆相湖盆沉积演化。
四川盆地须家河组物源具有多物源的特征,盆地周缘的古龙门山、雪峰古陆、康滇古陆、秦岭、大巴山等为盆地提供了物质供给。
随着技术手段的更新换代,对于盆地东部须家河组物源的开始有了新的认识,由轻矿物分析(Q-F-L三角投点)、砾岩特征可知,盆地东北部的物源来自于秦岭及大巴山古隆起,且砾岩的发育,说明东北部的沉积体系具有近源的特征(图1);而地化特征分析及重矿物分析可知,盆地东南部主要受到雪峰古隆起的影響(图1)。
纵观近年来四川盆地须家河组的物源研究,采用的技术方法依然是偏传统的地质方法,新的物源分析技术,如单矿物定年,应用相对较少,而且即使是使用新物源方法的研究,在纵向上的研究精度不够细致,均是以整个须家河组或须家河组的上、下组合为研究对象,未精确研究至段,不能够真正的准确得刻画四川盆地晚三叠世的地质演化。
参考文献:
[1]林良彪,陈洪德,姜平,等.川西前陆盆地须家河组沉积相及岩相古地理演化[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3(4):376-383.
[2]刘焕,彭军,李丽娟,等.川西坳陷中段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砂岩特征及物源分析[J].中国地质,2012,39(5):1271-1279.
[3]郝强,林良彪,余瑜,等.川西坳陷须家河组二段物源及主控因素分析[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4,14(26):5-12.
[4]陈斌,李勇,王伟明,等.晚三叠世龙门山前陆盆地须家河组物源及构造背景分析[J].地质学报,2016,90(5):857-872.
[5]戴朝成,郑荣才,任军平,等.四川前陆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物源区分析及其地质意义[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4,44(4):1085-1096.
[6]淡永,林良彪,钟怡江,等.米仓山-大巴山前缘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四段砾岩特征及其对物源的指示[J].地质论评,2013,59(1):15-23.
[7]郝强,林良彪,余瑜,等.四川盆地南部须家河组砂岩组分特征及物源分析[J].西北地质,2016,49(4):110-120.
[8]田洋,赵小明,王令占,等.鄂西南利川三叠纪须家河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风化、物源与构造背景的指示[J].岩石学报,2015,31(1):261-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