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 病毒学virus巴斯德研究所
艾滋病病毒发现权之争

艾滋病病毒发现权之争作者:张路来源:《百科知识》2008年第21期法国的吕克·蒙塔尼·是2008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之一,原因是他和另一位获奖者法国的弗朗索瓦丝·巴尔一西诺西发现了导致艾滋病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但是,还有一位当年也独立发现了HIV的美国科学家罗伯特·盖洛却榜上无名。
而当年蒙塔尼曾指控盖洛剽窃他的研究成果。
盖洛的落榜是与多年前的官司有关吗?事情的起源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发现曾掀起惊天波澜。
1983年,蒙塔尼、巴尔一西诺西和罗森巴姆三人研究小组首先发现HIV。
1984年蒙塔尼向法国的法庭指控当时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任职的罗伯特·盖洛剽窃他们的研究成果。
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对蒙塔尼与盖洛发现艾滋病病毒之争的另一个说法是,盖洛自始至终都坚持自己的研究小组独立地发现了HIV。
事情要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初。
1983年5月蒙塔尼等人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声称他们从艾滋病前期患者的淋巴腺中分离出导致淋巴腺病和艾滋病的病毒,并称这种病毒为淋巴腺病相关病毒(LAV,也称为BRU,因为是从代号为BRU的病人标本中发现的)。
为了获得世界病毒学界权威的认可,蒙塔尼把病毒样本送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盖洛,请他帮助鉴定和审阅。
不过后来不仅让专业人员也让公众感到奇怪的事发生了。
过了一年,1984年5月,盖洛也在《科学》杂志上发表文章,宣布从艾滋病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中培养并鉴定出了一种病毒,称为人逆转录病毒III型(又称嗜T淋巴细胞病毒III型,HTLV-III)。
盖洛发表研究论文称独立发现一种引起艾滋病的病毒自然也吸引了蒙塔尼等人的关注。
然而,经过对比之后,蒙塔尼不禁怒火中烧,他发现,盖洛所谓的独立发现只不过是他送给盖洛鉴定的LAV,这意味着盖洛明目张胆地剽窃他们的研究成果,而且事情发生在国际病毒学界的权威身上,令人不可思议。
蒙塔尼先去信要求盖洛解释。
HIV病毒是怎么形成的

HIV病毒是怎么形成的艾滋病人们肯定听说过,对于HIV病毒是如何凶残地夺走人的性命的的形成原因是人们关心的问题。
学习预防HIV病毒传播的措施很重要。
下面由店铺为你详细介绍HIV病毒的相关资料。
HIV病毒的形成原因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abbr:HIV),即艾滋病(AIDS,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病毒,是造成人类免疫系统缺陷的一种病毒。
1983年,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在美国首次发现。
它是一种感染人类免疫系统细胞的慢病毒(Lentivirus),属逆转录病毒的一种。
HIV通过破坏人体的T淋巴细胞,进而阻断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过程,导致免疫系统瘫痪,从而致使各种疾病在人体内蔓延,最终导致艾滋病。
由于HIV的变异极其迅速,难以生产特异性疫苗,至今无有效治疗方法,对人类健康造成极大威胁。
来源:2015年3月4日,多国科学家研究发现,艾滋病毒已知的4种病株,均来自喀麦隆的黑猩猩及大猩猩,是人类首次完全确定艾滋病毒毒株的所有源头。
已知艾滋病毒毒株共有4种,分别是M、N、O、P,每种各有不同源头,其中传播最广的M和N早已证实来自黑猩猩,但较罕见的O和P则是到后来才被证实O和P均是来自喀麦隆西南部的大猩猩。
全球至今只有两宗P型病例,O型亦只有10万人,主要集中在中西非。
HIV病毒的发展首次发现艾滋病最早是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美国被识别,早期的病人都是年轻的男同性恋者,因此艾滋病一度被称作“同性恋病”("gay plague"或"gay-related immune deficiency"(GRID)),并受到当时里根保守政府的忽视。
但在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以及有识的医生与科学家的持续工作下,累积了信服性的流行病学数据,显示艾滋病有一定的传染性致因(etiology),同时,因药瘾者共用针具以及输血而感染的病例逐渐增多,许多科学家开始调查此传染性病原。
巴斯德研究所

巴斯德研究所作者:刘学礼来源:《科学》2016年第04期巴斯德研究所是一家拥有120多年悠久历史的科学研究机构。
在这百余年的科学征途上,它始终站在世界微生物学的前沿。
巴斯德研究所(Institut Pasteur)是法国的一家久享盛誉的科研机构。
在基础科学研究方面,巴斯德研究所是微生物学、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摇篮之一,迄今从这里已经走出了十多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在教育培训方面,每年从世界各地前来巴斯德研究所学习深造、接受培训的人数以千计;在公共卫生服务方面,巴斯德研究所设立的医疗中心开设了各类传染病的门诊。
微生物学之父——巴斯德每当人们参观巴斯德研究所时,在进口处就会看到一座引人注目的纪念雕像,那就是与微生物斗争了一辈子的著名科学家、法国巴黎巴斯德研究所的第一任所长——巴斯德(Louis Pasteur)。
巴斯德1822年12月27日生于法国侏罗省多勒市,那足一个偏僻的乡村小镇。
他的父亲是一位制革工人、拿破仑(Napoleon Bonaparte)军队的退役军人,家里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巴斯德从小勤奋好学,且颇具艺术天分,很有可能成为一名画家。
然而他19岁时放弃了绘画,一心投入科学研究。
巴斯德最早从事酒石酸光学性质的化学研究,他通过实验制备了19种不同的酒石酸盐晶体,发现这些品体能用机械的方法分为两大类——左旋晶体和右旋晶体,从而揭示了酒石酸的“同分异构现象”。
这一重大发现为年仅26岁的巴斯德赢得了“著名化学家”的声誉。
然而,他并没有将自己的眼光局限在化学领域,而是将化学的原理和方法应用于生物学的研究。
19世纪50年代,驰名世界的法国葡萄酒在生产中碰到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葡萄酒容易发酸变质,难以长期保存。
恰巧这时,巴斯德携眷来到位于葡萄种植中心的里尔大学任教。
在这里,他头一次闯入了奥秘无穷的微生物世界。
巴斯德借助显微镜反复观察和研究,终于发现乳酸杆菌是导致葡萄酒变酸的“元凶”,并明确指出发酵是微生物的作用,不同的微生物会引起不同的发酵过程,一举推翻了过去以德国李比希(J.F.von Liebig)为代表的一批著名化学家认为微生物是发酵的产物,发酵是一个纯粹的化学变化过程的错误主张。
病毒学 复习

第一个病毒的发现:Adolf Mayer(麦尔)1886年:烟草花叶病毒的传染性,是由细菌引起Ivanovski(伊万诺夫斯基)1892年:由细菌毒素引起Beijerinck(贝杰林克):真正发现病毒,提出了病毒的概念第一个由病毒引起的动物病例:牛口蹄疫病。
法国人巴斯德1884年发明了狂犬疫苗。
第一个被结晶出来的病毒:1935年美国著名化学家斯坦利提纯了烟草花叶病毒。
第一个被结晶出来的动物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1955年,Scaffer和Schwerdt)实验证实:结晶物是蛋白质。
研究方法:物理学分析方法、化学分析方法、电子显微镜技术。
病毒:是一种介于生命和非生命之间的一种物质形式,是一种比较原始的、有生命特征的、能自我复制和专性细胞内寄生的非细胞生物。
类病毒(virio ds)----只含RNA不含蛋白质一种不具有蛋白质外壳,仅有一个裸露的大约由350个核苷酸组成的单链环状RNA病原体。
拟病毒(virusiods)或卫星(satellites)---复制和衣壳化都依赖于辅助病毒。
阮病毒::一种传染性的蛋白质颗粒,也是蛋白质病毒,只有蛋白质没有核酸,可引起同种或异种蛋白质构想发生改变而致病或功能改变的蛋白质。
病毒学:是以地球上最微小的非细胞生物病毒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
病毒性质的两重性:一、病毒生命形式的两重性1、病毒存在的两重性(细胞内形式、细胞外形式)2、病毒的结晶性与非结晶性(化学结晶形和生命活动型)3、颗粒形式与基因形式。
二、病毒结构和功能的两重性1、标准病毒与缺陷病毒(标准病毒:产生缺陷病毒的原亲代病毒;缺陷病毒:基因组不完整,不能自我复制)2、假病毒与真病毒(真病毒:一种病毒穿上本身的外壳;假型病毒:一种病毒的核酸包裹另一种病毒的外壳)3、杂种病毒与纯种病毒。
三、病毒病理学的两重性1、病毒的致病性与非致病性2、病毒感染的急性和慢性。
病毒的分类:种:是指构成一个复制谱系,占有一个特定生态环境,具有多个分类特征的病毒。
05-病毒学virus巴斯德研究所

Vaccinia virus DNA replication
第19页,共35页。
Transcription map of adenovirus type 2
第20页,共35页。
Splicing of Adenovirus
intron
exon
第21页,共35页。
adenovirus DNA replication
Protein
第2页,共35页。
RNA World: Unique Gene Expression
Ribozyme
Ribozyme
RNA viruses Viroids
SiRNA
RNA dependent
RNA polymerase
DNA RNA
Protein
Retroviruses HBV Reverse transcriptase
mRNA
<Group 3 viruses>
dsRNA(+)
ssRNA(-) mRNA
<Group 5 viruses> ssRNA(-)
dsDNA(+)
dsDNA(+)
<Group 6 viruses> ssRNA(+)
(±)
ssDNA(+) <Group 2 viruses>
ssDNA(-)
ssRNA(+) 第6页<,G共r3o5u页p。7 viruses>
replication on duplex templates
第22页,共35页。
replication initiated on a singlestranded DNA
Genomic organization of SV40
大学病毒学课件第一章导论

a.能通过细菌滤器 b.仅能在感染的细胞内繁殖,在体外非生命
的物质中不能生长 c.“有感染性的、活的物质”,并将其命名为
virus
• 第一个动物病毒的病例——牛口蹄疫(1898) 德国细菌学家勒夫勒(Loeffler)和费罗施(Frosh)发现引
起牛口蹄疫的病原也可以通过细菌滤器,从而再次证明伊万诺夫 斯基和贝杰林克的重大发现。证明高度稀释的滤液可以再现疾病, 否定了毒素说。
毕晓普(美国) J. Michael Bishop
瓦尔姆斯(美国) Harold E. Varmus
发现了逆转录酶病毒致癌基因的细胞起源,否定以前的看法:癌基 因必然源自病毒。获1989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普鲁西纳(美国)(S.B.Prusiner)
1997年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发现感染性蛋白子 (prion)
证明TMV-RNA分子具有侵染性
发现干扰素 测定了TMV外壳蛋白的氨基酸序列 阐明类病毒的本质 发现逆转录酶
测定了φX174的DNA全序列 人干扰素基因工程宣告成功 分离到与AIDS相关的人类逆转录病毒
提出朊病毒
斯坦利(1904-1971)美国著名化 学家,1935年提纯了烟草花叶病 毒,1946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劳斯( 1879-1970)美国著名病毒学家, 证明病毒可引起动物的癌症,获1966年 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德尔布吕克(Delbruck M)(德国)、赫尔希(Hershey A)(美 国)、卢里亚(Luria S)(意大利)因提出病毒的“一步生长曲 线”,发现病毒的复制机理与噬菌体的基因重组现象,证明遗传 物质是DNA而不是蛋白质,获1969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12 病毒学virus巴斯德研究所

(一)生理情况下的准备阶段
在正常生理情况下,C3与B因子、D因子等相互作用, 在正常生理情况下,C3与 因子、 因子等相互作用, 可产生极少量的C3b C3bBb(旁路途径的C3转化酶), C3b和 C3转化酶),但 可产生极少量的C3b和C3bBb(旁路途径的C3转化酶),但 迅速受H因子和I因子的作用,不再能够激活C3 C3和后续的补 迅速受H因子和I因子的作用,不再能够激活C3和后续的补 体成分,只有当H因子和I因子的作用被阻挡之际, 体成分,只有当H因子和I因子的作用被阻挡之际,旁路途 径方得以激活。 径方得以激活。
补体分子的理化性质
一、由肝细胞、巨噬细胞以及肠粘膜上皮细胞等多种细胞产生均为多糖 由肝细胞、 蛋白,大多数电泳迁移率属α 球蛋白。 蛋白,大多数电泳迁移率属α、γ球蛋白。 含量约占血清球蛋白总量的10%,其中 含量最高、D因子含量最 含量最高、 因子含量最 二、含量约占血清球蛋白总量的 ,其中C3含量最高 低。 固有成份间的分子量差异较大,其中C1q最大、D因子最小。 最大、 因子最小 因子最小。 三、固有成份间的分子量差异较大,其中 最大 对热不稳定, ° 、 即被灭活, 四、 对热不稳定,56°C、30min即被灭活,0~10 °C条件下活性只能保 即被灭活 条件下活性只能保 持3~4d。 。 多种理化因素如射线、机械振荡、酒精、 五、多种理化因素如射线、机械振荡、酒精、胆汁和某些添加剂等均可 破坏补体
补体分子的组分
一、第一组分是由9种补体成分组成,命名为C1, 第一组分是由9种补体成分组成,命名为C1, C1 C2……C9。其中C1是由三个亚单位组成,命名为 C9。 C1是由三个亚单位组成 C2 C9 其中C1是由三个亚单位组成, Clq、Clr、Cls,因此第一组分是由11 11种球蛋白组 Clq、Clr、Cls,因此第一组分是由11种球蛋白组 成。 二、在70年代又发现一些新的血清因子也参与补体活 70年代又发现一些新的血清因子也参与补体活 但它们不是经过抗原抗体复合物的活化途径, 化,但它们不是经过抗原抗体复合物的活化途径, 而是通过旁路活化途径。这些因子包括B因子、 而是通过旁路活化途径。这些因子包括B因子、D因 子和P因子,它们构成补体的第二组分。 子和P因子,它们构成补体的第二组分。 三、多种参与控制补体活化的抑制因子或灭活因子, 多种参与控制补体活化的抑制因子或灭活因子, C1抑制物 抑制物、 因子、 因子、C4结合蛋白过敏毒素 如C1抑制物、I因子、H因子、C4结合蛋白过敏毒素 灭活因子等。这些因子可控制补体分子的活化, 灭活因子等。这些因子可控制补体分子的活化,对 维持补体在体内的平衡起调节作用, 维持补体在体内的平衡起调节作用,它们构成补体 的第三组分。 的第三组分。
【高中生物】病毒的发现

【高中生物】病毒的发现古代著作中关于病毒病的记录病毒学是一门比较年轻的学科,从病毒的发现到目前仅有百余年的研究历史。
然而,人类对病毒病的明确记载却已经有四百多年了。
早在1566年就有了关于疯狗咬人致病,即狂犬病的记载,并发现它能够传染给其它许多动物。
当时在世界范围内对狂犬病的病原进行了长期的探索,直到1885年人们还不知道狂犬病是由什么引起的。
尽管如此,人们与狂犬病进行了艰苦的斗争,十六世纪人们勇敢地用木棍打疯狗,希望减少该病的危害。
现在英国伦敦的皇家医学院还珍藏着一幅由thomasspackman 绘制的患狂犬病的病狗图。
说到狂犬病,人们自然会想到著名的法国科学家巴斯德(1822-1895)的故事。
在细菌理论占主导地位的时代,巴斯德并不知道狂犬病是一种病毒性疾病,但从科学实践中,他知道传染性物质在反复传代和干燥后会降低毒性。
他多次将含有致病性狂犬病的延髓提取物注射到兔子体内,然后将这些减毒液体注射到狗体内。
后来,狗可以抵抗正常强度的狂犬病病毒感染。
1885年,被疯狗严重咬伤的9岁男孩迈斯特被送往巴斯德救援。
巴斯德犹豫了一会儿,给孩子注射了上述低毒提取物,然后逐渐注射了毒性较强的提取物。
巴斯德的想法是在狂犬病潜伏期过去之前让他产生抗药性。
结果,巴斯德成功了,孩子得救了。
迈斯特后来成为巴斯德研究所的守门员。
1886年,另一名15岁的牧童朱庇业(音)也获救,他在营救被疯狗袭击的同伴时被严重咬伤。
现在,描述这位年轻人英勇事迹和巴斯德伟大成就的雕塑位于巴黎巴斯德学院外。
巴斯德在1889年发明了狂犬病疫苗。
他还指出,病原体是一种“可过滤的超级微生物”,可以通过细菌过滤器。
除了狂犬病外,我们还见到有关于另一种病毒病软疣的报告,这张1841年的手绘图就是一个证据。
中国古代医书中的病毒性疾病记录第一种有据可查的病毒病大概是由天花病毒引起天花。
在17到18世纪间,欧洲曾发生过天花大流行。
我国早在10世纪就有接种人痘预防天花的记载,16世纪的明代则已经发明了用病人的皮痂磨成粉末通过鼻孔接种来预防此病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