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病毒学中的基本原理与应用

病毒学中的基本原理与应用病毒学是生物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病毒的结构、生命活动、繁殖和致病机理等方面。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病毒学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交叉学科,应用广泛,尤其是在医学、农业、环境、工业等领域。
一、病毒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病毒是一种非细胞生物,仅能在宿主细胞内繁殖,具有高度的寄生性和选择性。
病毒的基本结构由核酸和蛋白质构成,核酸可以是DNA或RNA,蛋白质包括壳蛋白和外膜蛋白。
壳蛋白主要构成病毒的外壳,保护和稳定核酸,而外膜蛋白则起着介导病毒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和感染的作用。
病毒的主要功能是感染细胞、利用宿主细胞的生命活动进行复制和繁殖,并对宿主细胞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
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后,先通过外膜蛋白与宿主细胞表面受体相互作用,然后进入宿主细胞内部,释放核酸。
核酸进入宿主细胞的核内,利用宿主细胞的蛋白质合成系统,合成病毒蛋白质组分,组装成新的病毒颗粒。
最后,病毒颗粒离开宿主细胞,传播到其他细胞或其他宿主体内,形成感染。
二、病毒的分类和特性病毒按照生物学特性可以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按照外壳结构可以分为裸病毒和包膜病毒,按照宿主范围可以分为人体病毒、动物病毒和植物病毒。
每一类病毒都有其特有的结构、功能和致病机理,需要进行不同的研究和防控。
病毒具有高度变异性、适应性和寄生性等特点。
它们可以通过突变、基因重组和转座等方式改变自身结构和功能,逃避免疫反应和药物治疗的攻击。
同时,病毒还可以选择具有特定受体的宿主细胞进入,感染多种不同的细胞类型,造成广泛的感染和疾病。
三、病毒的检测和诊断病毒的检测和诊断是病毒学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
目前常用的方法包括免疫学检测、分子生物学检测和细胞培养法等。
免疫学检测是一种利用抗体与病毒特异性抗原结合的方法,主要通过ELISA、冷凝集反应和免疫荧光等技术实现。
这种方法有较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但需要大量的抗体,生产成本较高。
分子生物学检测是一种利用PCR技术扩增病毒DNA或RNA的方法,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出病毒感染,并鉴定病毒亚型和基因型。
新病毒研究方案

1.研究过程中可能出现病毒泄漏等生物安全问题,需严格遵守生物安全规定,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
2.疫苗研发过程中可能遇到免疫逃逸等问题,需不断优化疫苗设计,提高疫苗保护效果。
3.项目进度可能受到疫情波动、实验条件等因素影响,需制定应急预案,确保项目顺利进行。
九、经费预算与来源
1.经费预算:根据研究内容、方法、人员配置等因素,合理估算项目经费。
3.病毒流行病学调查
-收集病毒感染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病毒传播途径和流行规律。
-研究病毒在不同地区、季节和人群的流行特点,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依据。
4.疫苗与药物研究
-基于病毒抗原研究,开发疫苗候选株。
-开展疫苗临床试验,评估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筛选抗病毒药物,开展药物临床试验。
四、研究方法与技术
二、研究目标
1.明确新病毒的基本特征,揭示其传播途径、感染机制及病理生理学特点。
2.掌握新病毒的流行规律,为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3.研究新病毒的疫苗和药物,提高防治效果。
三、研究内容
1.病毒分离与鉴定
-采集病毒样本,采用细胞培养、动物模型等方法进行病毒分离。
-利用形态学、分子生物学等技术对分离病毒进行鉴定,明确病毒种类。
-进行疫苗临床试验,评估疫苗的安全性和免疫效果。
-筛选抗病毒药物,开展药物临床试验。
四、研究方法与技术
1.分子生物学技术:利用PCR、基因测序、基因芯片等方法进行病毒基因检测和分析。
2.细胞培养技术:用于病毒分离、培养及感染实验。
3.动物实验:利用实验动物模型研究病毒感染过程、病理变化等。
4.流行病学调查:采用病例收集、数据分析等方法,研究病毒流行规律。
病毒学研究中的实验技术

病毒学研究中的实验技术病毒学是研究病毒性疾病的科学。
病毒性疾病的病原体是病毒,而病毒无法自行进行代谢活动,必须寄生在宿主细胞内完成其生命活动,因此病毒性疾病是难以治愈的。
病毒学家通过从分子层面研究病毒的结构、生命周期和致病机制等方面,探究病毒感染机制和防治策略。
但是病毒性疾病的研究需要大量的实验技术支持,下面介绍一些病毒学研究中常用的实验技术。
一、细胞培养技术病毒感染的第一步是入侵宿主细胞,因此病毒学研究中不可避免地涉及到细胞培养技术。
细胞培养技术是把生物组织或细胞通过培养基、营养物质等条件模拟人体内环境来培育或生长。
常用的细胞培养技术包括原代细胞培养、细胞系培养和三维细胞培养。
原代细胞培养是将组织切碎后通过酶的作用将细胞分离培养,有原始细胞的特点;细胞系培养是通过连续传代保留的一种相同的细胞群体,细胞系一般在细胞数目增高到一定阶段会停滞不生长,从而要定期传代;三维细胞培养则是将细胞以3D结构的形式培养,可以模拟更接近真实环境的细胞生长。
二、病毒制备技术病毒制备技术是研究病毒性疾病的基础。
制备好的病毒才能在实验中进行感染、药物筛选等研究。
病毒制备技术不同于普通的细胞培养技术,主要包括以下步骤:选择适宜的病毒感染细胞、制备病毒原液、病毒上清的浓缩、纯化和滤过等。
在实际制备中,还需要时刻注意环境卫生和安全控制等因素,保证实验和研究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三、病毒感染实验技术病毒感染实验技术是研究病毒性疾病的核心。
病毒感染实验技术主要包括病毒感染模型建立、病毒感染实验的设计、病毒感染后的分析与诊断等。
在病毒感染实验中,常常使用到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GFP)、Luciferase、β-galactosidase等荧光物质和化学指标来评估病毒感染情况和细胞的生长状态。
此外,病毒感染实验中还会运用到PCR、Western blot等分子和蛋白质分析技术来探究感染机制和影响。
四、病毒抗原与抗体的检测技术病毒的抗原与抗体检测是病毒学研究的重要环节。
病毒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六)甘油和抗生素
应用50%的甘油盐水,病毒可以存活数日, 甚至几年。生产实践中常用50%甘油盐水保 存病毒材料,同时采取冷藏措施,效果较 为理想;
一般的抗生素对病毒无作用,故常加入到 含有病毒的材料中去,以杀死细菌而有利 于病毒的分离与培养。
近年来,人们已发现一些抗生素对病毒有 作用,有的已用在病毒病的预防和治疗上, 如金刚铵、利福霉素、放线菌素D等。
二、标本的采集和处理
用于分离病毒的标本应含有足够量的活病 毒,因此必须根据病毒的生物学特性、病 毒感染的特征、流行病学规律以及机体的 免疫保护机制,来选择所需要采集标本的 种类、确定最适采集时间和标本处理的方 法。
标本采集必须无菌操作,如有细菌污染, 可通过加抗菌素、过滤和离心等方法处理。
由于大多数病毒对热不稳定,所以标本经 处理后一般应立即接种。
了解各种理化因素对病毒的灭活作用,有着 重要的实际意义。
由于不同病毒对各种理化因子的敏感性不 同,因此在消毒时必须针对该病毒特点, 选择最为有效的消毒剂。
相反,在保存毒种或病毒材料时,则必须 注意防止和避免各种灭活条件。
病毒对不同理化因素的抵抗力,也是鉴定 病毒的一个重要依据。
(一)温度
病毒喜冷怕热。
三、病毒的分离培养
病毒与细菌不同,病毒是严格的活细胞内 寄生的,因此分离培养病毒应采用: 寄主(易感动)接种法 鸡胚培养法 细胞培养法
而且还必须根据不同病毒的要求进行选择, 才能得到满意的结果。
(一)寄主接种法 分离的标本接种于实验寄主的种类和接种
途径主要取决于:
病毒寄主范围 组织嗜性 同时还应考虑操作、培养及结果判定的 简便
优点:细胞碎片少,潜伏病毒容易发现,对病毒 的敏感性和原代细胞相似。
常规病毒学实验技术

常规病毒学实验技术常规病毒学实验技术(⼀)病毒的培养实验动物:家兔、⼩⽩⿏、⼤⽩⿏、豚⿏、仓⿏主要⽤于:①分离病毒,并借助感染范围试验鉴定病毒②培养病毒,制造抗原和疫苗③测定各毒株之间的抗原关系,(⽤实验动物作中和试验和交叉保护实验)④制备免疫⾎清和单克隆抗体⑤作病毒感染的实验研究,包括病毒毒⼒测定、建⽴病毒病动物模型等注意:选择对⽬的病毒敏感的实验动物品种品系,以及适宜的接种途径和剂量。
鸡胚(⼀)条件要求SPF鸡、孵化温度38-39℃,湿度40-70%,通风。
新鲜受精卵:产下后不超过10天并保存10℃左右。
(⼆)优点组织分化程度低,可选择不同的⽇龄和接种途径,病毒易于增殖,感染病毒的组织和液体中含有⼤量病毒,容易采集和处理,⽽且来源充⾜,设备和操作简便易⾏。
(三)接种途径1.绒⽑尿囊膜接种(10-12⽇龄鸡胚)主要⽤于痘病毒和疱疹病毒的分离和增殖。
1)⽅法⼀(造⼈⼯⽓室)①在胚胎附近近⽓室处,选择⾎管较少的部位,⽤电烙器在卵壳上烙⼀个直径约3-4mm的烤焦圈。
②⽤碘酊和酒精消毒后,⼩⼼⽤⼑尖撬起卵壳,造成卵窗。
③在⽓室端中央钻⼀个⼩孔。
④⽤针尖挑破卵窗中⼼的壳膜,切勿损伤其下的绒⽑尿囊膜。
⑤滴加滴⽣理盐⽔于刺破处,⽤橡⽪乳头紧贴于⽓室中央⼩孔上吸⽓,造成⽓室内负压,使卵窗部位的绒⽑尿囊膜下陷⽽形成⼈⼯⽓室,此时可见滴于壳膜上的⽣理盐⽔迅速渗⼊。
⑥⽤1ml注射器滴⼊2-3滴接种物于绒⽑尿囊膜上。
⑦⽤透明胶纸封住卵窗,或⽤玻璃纸盖于卵窗中,周围涂上熔化的⽯蜡密封,⽓室中央的⼩孔⽤⽯蜡密封。
⑧鸡胚横卧于卵箱中,不许翻动,保持卵窗向上。
2)⽅法⼆①在⽓室端的卵壳上开约1.5×1.5cm的⼝。
②⽤灭菌眼科镊⼦撕去⼀⼩⽚内壳膜。
③滴⼊接种物。
④⽤透明胶纸封闭开⼝。
2.尿囊腔接种(10-11⽇龄)⽤于正粘病毒和副粘病毒(NDV)1)画出⽓室和胚位2)在⽓室接近胚位处涂沫碘酊和酒精消毒3)⽤钢锥穿⼀⼩孔4)将注射器针头沿此⼩孔插⼊0.5-1cm,注⼊接种物5)⽤⽯蜡封⼝,置孵卵箱中孵育,每天翻卵1-2次3.卵黄囊接种(6-8⽇龄)主要⽤⾍媒病毒以及鹦鹉热⾐原体和⽴克次⽒体等的分离和增殖。
病毒学研究中的重要技术方法

病毒学研究中的重要技术方法病毒学是对病毒进行研究和控制的学科,其研究范围涉及病毒的结构、生物学特性、病理学、免疫学、疫苗与治疗的研究、流行病学调查等多个方面。
为了更好地进行病毒学研究,科学家们不断创新并发展出了许多重要的技术方法。
本文将介绍其中几个重要技术方法。
1. 病毒培养技术病毒培养技术是研究病毒生物学特性、病理学和制备疫苗等研究领域必不可少的技术。
其主要通过在宿主细胞中进行体外培养来进行。
常用的宿主细胞有鸡胚、哺乳动物细胞以及昆虫细胞等。
其中,哺乳动物细胞培养技术在研究人类病毒方面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
通过病毒培养技术,病毒生长繁殖的规律以及影响其繁殖的各种因素都可以研究和控制。
一些病毒在宿主细胞中生长繁殖的特性也可以通过病毒培养技术进行研究。
因此,病毒培养技术是病毒学研究的重要基础技术。
2. 病毒检测技术病毒检测技术是对病毒进行检测和诊断的重要技术。
目前常用的病毒检测技术主要包括免疫学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及电子显微镜技术等。
在病毒学研究中,不论是对研究病毒引起的疾病的发病机理还是对病毒流行病学进行研究,都需要采用病毒检测技术。
3. 病毒分离技术病毒分离技术是病毒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技术。
它主要通过对病人样品、动物组织或者其它环境样品进行分离和纯化,从中分离出病毒。
此外,病毒分离技术还可以用于评估疫苗的效力以及研究病毒变异的规律性。
通常的病毒分离技术主要包括细胞传代法、小鼠传代法、囊泡传代法、鸡卵传代法以及临床样品直接分离法等。
在现代病毒学中,主要采用的是细胞传代法。
4. 基因芯片技术近年来,基因芯片技术在病毒学研究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这项技术主要基于生物芯片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
它将许多基因片段集合在一起制成芯片,通过对样品核酸的杂交实验可以检测到基因相应片段与芯片上的匹配。
基因芯片技术在病毒感染后机体免疫应答、病毒基因特征、宿主基因不同表达情况等方面提供了全面的信息。
因此,基因芯片技术在病毒学研究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医学中的病毒学研究

医学中的病毒学研究病毒是一种非常微小的生物体,它无法单独生存,需要寄生在宿主细胞中进行复制和繁殖,同时病毒也是许多疾病的主要病因之一。
因此,研究病毒学对于维护人类健康和防治疾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病毒学是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涵盖病毒的分类、结构、生活史、遗传学、感染、治疗等方面。
通过对病毒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病毒的生态特征、传播途径以及病毒与宿主细胞、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
首先,病毒学中的分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
病毒的分类是根据它们的形态、遗传特征、寄主种类等方面进行划分的。
在病毒学中,我们可以学到各种不同的病毒分类方式,例如DNA病毒和RNA病毒、套式病毒和单链病毒、裸露病毒和包膜病毒等。
这些分类方式是为我们深入了解各种病毒提供了基础,也为我们针对不同类型的病毒研究和制定抗病毒策略提供了参考。
其次,病毒的结构也是病毒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不同的病毒之间具有不同的结构,但大多数病毒都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
在研究病毒结构的过程中,我们还可以了解到各种病毒的颗粒形态、组成、结构和功能等方面的信息。
提高细胞和分子水平的认识,为我们研究病毒的生物学行为,甚至开发抗病毒治疗手段等方面提供了基础。
第三,病毒学的生活史研究也是病毒学研究中的重要方向。
我们可以了解到病毒在感染寄主、入侵细胞、转录与复制基因、繁殖、传播等过程中的生命周期。
通过对这些过程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病毒的生态特征和繁殖能力,为我们控制和预防病毒感染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最后,病毒学的研究还包括感染机制、免疫机制和抗病毒治疗等方面。
病毒的感染机制是指病毒和宿主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病毒可以通过逃避宿主免疫系统、改变组织和器官的生理结构等方式来感染人体。
免疫机制是指宿主细胞和免疫系统在病毒感染过程中所发挥的免疫功能,我们还可以了解到病毒感染过程中免疫系统对于病毒的免疫应答的变化。
针对这些机制,我们可以研制出更加高效的抗病毒药物和疫苗,从而更好地预防和治疗病毒感染。
病毒学(Virology)

(3)植物病毒-坏死斑或称枯斑 (necrosis spot)
植物病毒感染敏感植物叶片所形成的局部 病损区域.
(四)盲传(blind passage)
Satellite RNA Satellite virus Prion
病毒 (Virus)
噬菌体 (Phage)
噬菌体(bacteriophage) 噬蓝绿藻体(cyanophage) 支原体噬菌体(mycohasmemaphage) 植物病毒 (Plant Viruses)
植物病毒(plant viruses) 噬藻体(phycophage)
2、动物病毒的蚀斑测定 空斑测定 转化测定 合胞体计数
3、植物病毒的环死斑测定 半叶法
2、终点法(end point method) 取等体积的经倍比稀释的病毒系列稀释液分
别接种大量同样的试验单元(如实验动物、 鸡胚或细胞培养),经过一段时间孵育后, 以试验单元群体的半数(50%)个体出现某 一感染反应的病毒剂量,来确定病毒样品的 效价,称做半数效应剂量,并以50%试验单 元出现感染反应的病毒稀释度的倒数的对数 值表示。
(2)病毒结构形式的二重性
*完全病毒与缺损病毒(defect virus) *病毒与假型病毒(pseudo type virus)、假毒粒
(pseudovirion) *病毒颗粒与空壳
(3)病毒来源的二重性
* 外源性病毒 从细胞外到细胞内在细胞间水平传播的 病毒
* 内源性病毒 在宿主发育早期感染宿主,病毒基因组 整合于宿主基因组并与其同步复制,随细胞分裂垂直 传递给子代细胞,但因其受宿主细胞控制,病毒基因 组只能部分表达,故没有子代病毒产生,且对宿主一 般不造成伤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了解各种理化因素对病毒的灭活作用,有着 重要的实际意义。
? 由于不同病毒对各种理化因子的敏感性不 同,因此在消毒时必须针对该病毒特点, 选择最为有效的消毒剂。
? 相反,在保存毒种或病毒材料时,则必须 注意防止和避免各种灭条件。
? 病毒对不同理化因素的抵抗力,也是鉴定 病毒的一个重要依据。
(一)温度
? 近年来,人们已发现一些抗生素对病毒有 作用,有的已用在病毒病的预防和治疗上, 如金刚铵、利福霉素、放线菌素D等。
二、标本的采集和处理
? 用于分离病毒的标本应含有足够量的活病 毒,因此必须根据病毒的生物学特性、病 毒感染的特征、流行病学规律以及机体的 免疫保护机制,来选择所需要采集标本的 种类、确定最适采集时间和标本处理的方 法。
? 热对病毒的灭活作用,受周围环境因素的 影响。蛋白质以及钙、镁等离子的存在, 常可提高某些病毒对热的抵抗力。
长期保存病毒一般采用下述两种方法:
? 1. 快速低温冷冻 于病毒液中加入灭活的正 常动物血清或其他蛋白保护剂,最好再加 入5%~10%的二甲基亚砜,并迅速冷冻和 保存于-70℃~-196℃。
(四)超声波和光动力作用
? 超声波主要以强烈振荡对细菌和其他微生 物以及细胞等呈现破坏作用,但对病毒的 灭活作用并不明显。常用超声波破坏细胞, 使病毒粒子从细胞内释放,以便收获和提 纯病毒。
? 有些病毒核酸被染料(如甲苯胺蓝、啶橙) 作用后,就能被可见光灭活,称为染料的 光动力作用。
(五)脂溶剂
? 对含病毒的组织材料可以直接低温冷冻保 存,如有些病毒可先浸入50%的甘油缓冲盐 水中,再行低温保存,效果更好。
? 2. 冷冻干燥 在真空条件下使冰冻病毒悬液 脱水(通常是冷冻真空干燥),可保存几 年甚至几十年,毒力不变。
? 毒种的保护剂:一般用脱脂牛乳、经灭活 的动物血清、饱和蔗糖溶液等。真空干燥 时,将病毒液加等量保护剂,每支装0.2~ 0.5ml,放入冻干机内冷冻。现代冻干机具 有冷冻、干燥、抽真空等全部装置,使用 十分方便。
呼肠孤病毒能够抵抗pH 3.0;
口蹄疫病毒在pH 6.0~6.5及pH 8.0~ 9.0迅速灭活;
猪水泡病病毒在pH2.2条件下24h内仍 保持其感染性。
? 因此pH的稳定性,是鉴定某些病毒的一个 重要指标。
(三)辐射
? 电离辐射中的γ射线和X射线以及非电离辐 射紫外线,都对病毒呈现灭活作用。其原 因是它们可以破坏病毒核酸的分子结构, 使其失去生物活性。
2、实验动物的等级
普通级实验动物(conventional animals, CV) 清洁级实验动物(clean animals, CL)
无特定病原动物(specific pathogen-free animals, SPF) 无菌动物(germ-free animals, GF)
(二)pH 值
? 大多数病毒在pH6~8的范围内保持稳定。 在pH5.0以下的酸性环境中,以及pH9.0以上 的碱性环境中,病毒大多迅速灭活。
? 酸、碱溶液是病毒学实践中常用的消毒剂。
? 贮存病毒,以中性或微碱性为宜,例如病 毒病料置中性的50%甘油盐水中保存。
? 但是必须指出,各种病毒对pH变化的稳定 性可能显著不同。例如:
? 动物病毒标本可接种于敏感动物的特定部 位: 嗜神经病毒接种于动物脑内; 嗜呼吸道病毒接种于动物鼻腔;
? 常用动物有: 实验动物:小白鼠、大白鼠、地鼠、家
兔和猴子等。 本动物:
? 接种病毒后,隔离饲养,每日观察动物发 病情况,根据动物出现的症状,初步确定 是否有病毒增殖。
实验动物接种 1、实验动物培养病毒的优点和缺点
? 病毒喜冷怕热。
? 大多数病毒可在4℃以下良好地生存,特别 是在干冰温度(-70℃)和液氮(-196℃)下更可 长期保持其感染性。
? 相反地,大多数病毒可在55~60℃条件下几 分钟到十几分钟内灭活,100℃可在几秒钟 内灭活。
? 因此必须低温保存病毒和疫苗等。
? 各种病毒对热的抵抗力不同,甚至有着明 显的差异。例如: 黏病毒和RNA肿瘤病毒等具有包膜的病 毒,感染半衰期为37℃ 1h 而痘病毒在干燥状态下,却可耐受100℃ 加热5~10min
第三节 病毒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内容
一、理化因素对病毒的作用 二、标本的采集和处理 三、病毒的分离培养 四、病毒的鉴定 五、病毒定量的几个概念
一、理化因素对病毒的作用
理化因素包括热、辐射、pH和化学试剂等 对病毒的灭活作用,其作用的的结果是: ? 改变和破坏病毒核酸,使其失去转录和翻 译的功能; ? 或者是改变和破坏病毒蛋白衣壳或脂质等 结构,从而消除病毒的感染性。 ? 但是经灭活的病毒可继续保持其抗原性以 及诱导产生干扰素。
? 标本采集必须无菌操作,如有细菌污染, 可通过加抗菌素、过滤和离心等方法处理。
? 由于大多数病毒对热不稳定,所以标本经 处理后一般应立即接种。
? 若需要运送或保存,数小时内可置于50%中 性甘油内4℃保存,对需较长时间冻存的标 本最好置于-20℃以下或干冰保存。
? 以感染病毒的动物病料采集为例,一般说 来,应从病畜体内存在病毒最多的器官或 组织采取病料。例如上呼吸道疾病取鼻分 泌物,脑炎取脑组织,痘症取患部皮肤。 采集病料的时间,以症状刚出现时为佳。 检查抗体时,则采取一个病畜的初期和恢 复期的血清,以了解抗体滴度的变化。
? 乙醚、氯仿和丙酮等脂溶剂对有包膜的病 毒具有灭活作用。
? 乙醚等灭活试验是鉴定病毒的一个重要指 标。
(六)甘油和抗生素
? 应用50%的甘油盐水,病毒可以存活数日, 甚至几年。生产实践中常用50%甘油盐水保 存病毒材料,同时采取冷藏措施,效果较 为理想;
? 一般的抗生素对病毒无作用,故常加入到 含有病毒的材料中去,以杀死细菌而有利 于病毒的分离与培养。
三、病毒的分离培养
? 病毒与细菌不同,病毒是严格的活细胞内 寄生的,因此分离培养病毒应采用: 寄主(易感动)接种法 鸡胚培养法 细胞培养法
? 而且还必须根据不同病毒的要求进行选择, 才能得到满意的结果。
(一)寄主接种法 ? 分离的标本接种于实验寄主的种类和接种
途径主要取决于:
病毒寄主范围 组织嗜性 同时还应考虑操作、培养及结果判定的 简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