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粘弹性阻尼器的优化设置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 " # $ % &’ ( # ) ) & $ & % ./ ! # % 0 1 2 0 3 *+ +,, *’ , 4 % $ 5 0 ) 6) 78 % 0 & 7 ) 6 3 % 9, ) & 3 6 % . %: 6 2 %; 0 . $< 9 9 % 9 , , = 0 1 3 ) % / 1 . 0 3> 2 % 6 1 !@ & 0 & % % 6 0 & . 6 A 3 . A 6 %" B B C ? * *#
图 # 两种阻尼器布置方法下建筑物 顶层的加速度响应比较 ( )方法 % ( ; )方法 # , 9
# 优化结果
表 % 显示了! 表中列 "层钢框架的分析结果! 出了 ! 种情形下的结果, 没有安装阻尼器, 每层 均匀设置阻尼器, 按’ (分为方法 % 和 ( 算法控制 方法 # ) 表%给出了结构顶层的加速度响应均方 ! , 最大加速度响应 $* 根值 $) * + , -与位移响应 &! 还给出了结构首层的层间位移 &., 它往往是结构 变形最严重的值! 有关阻尼器总耗能 ( 和平均耗 的情况也列在了表 % 中! 能(, )
表! ! " 层钢框架优化结果 无阻 尼器 ・ 0# 各层均布 阻尼器 按’ ( 算法设置 阻尼器 方法 % 方法 # 2 3 ! 3 1 ! # 2 ! 1 1 & 4 ! $ ! " ! # $ " ! 4 4 1 ! 4 " $ # 3 $ 2 1 1
( )方法%中阻尼器 , 在各层的分布
( )方法#中阻尼器 9 在各层的分布
, 未安装阻尼器时其第一振型的圆频率为 4 5 结构的刚度分布如图 # 所示’ 未安装 # ’ % ) # !6 7 ’ 阻尼器时假定结构各振型阻尼比为 " 时程分 ’ " ! ’ 华中理工大 析时, 输入的地震波为 89 : ; < = > 波’ 学土木工程系在 # ( ( ("! " " " 年进行了大量粘弹 性阻尼器的性能试验研究! ’ 在此实验基础上, 本 取粘 方案选用美国 , ? 公司提供的粘弹性材料’
摘要:采用遗传算法 (来确定在被动控制高层建筑中每一层阻尼器合适的安装数量’ 根据阻尼器的耗能 .) 特性及建筑规范对抗震结构的要求来设计评价函数’ 其中选取了建筑物各层在整个反应时程加速度响应的 方均根值、 建筑物顶层位移响应的最大值、 阻尼器的数量、 及阻尼器的耗能情况来分别考虑高层建筑的震动控 制、 位移控制、 经济性和各层阻尼器的工作性能’ 通过理论分析和仿真计算表明, 用这种方法能得到一种在被 动控制高层建筑中阻尼器分布的优化设置方案’ 关 键 词:高层建筑;地震响应;粘弹性阻尼器;优化设置; 遗传算法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 1 % 2 ! ! & # 2 1 ! & & * + 0 # / ・ $* *+ 1 % $ ! 3 # & 4 & ! 2 & ! % # ! " $ , -/ / / * &* $ % ! # 2 & 2 ! 1 " & 3 ! & 3 , / &. / * " ! ! ! " ! # & " ! # 1 ) * + / &. * % ! # 1 % ! " " % ! " " * , -/ / ( 5 6 1 ! # & 1 ! $ ! , ) / ( 5 6 1 # & " $ 4 & !
[ ] ! 数考虑到了不同的设计要求 选取建筑物各层 #
在整个反应时程加速度响应的方均值是为了满足 高层建筑的可居住性, 而选取建筑物顶层在整个 反应时程位移响应的最大值, 是为了满足抗震规 范的要求# 控制阻尼器的总数有助于控制整个工 程的造价# 还考虑了阻尼器的耗能工作表现, 从而
[ ] , 有助于提高阻尼器的利用率 在程序设计中, #
1 中图分类号: / 0 ( ) ! ’ +
粘弹性阻尼器是一种被动减震控制装置’ 它 主要依靠粘弹性材料的滞回耗能特性, 增加结构 的阻尼, 减小结构的动力反应, 从而达到减震作
[ ] # 一般情况下, 粘弹性阻尼器被均匀分布在 用 ’
弹性阻尼器的类型为双剪型, 阻尼器十字交叉布
!, 置’ 阻尼材料面积为" 厚度为" ’ # # )2 ’ " # ! %2, , , 支撑角度为 + ! "@ ! # & * &? A B " # & % $# !@
2 !








# " " %年
总体的评价函数! 阻尼器被均布在各层的情形下, 建筑物顶层的响应、 阻尼器数量和阻尼器耗能情 况分别形成分析中的目标值! ! " 层钢框架的均布 情形是每层布置# 从表 % 可以看到这 $个阻尼器, 种布置使建筑物的地震响应大约减小了一半! 引 以满足 入组合权值 ! 来与各评价函数分项匹配, 各种不同的设计要求, 评价函数表达式如下:
1 . A 9 / 0 % 1 % & % . 0 3 / ) 6 0 . $ 2. ) ) Q . 0 &-? 6 ) % 6 / 3 % 2 % & . ) 7 . $ %9 2 % 6 1 0 &% 3 $ 1 . ) 6 7 . $ %? 1 1 0 5 % / J? ? * * ? ? ? J) J 3 ) & . 6 ) / / % 9Q A 0 / 9 0 & !+ $ %? 6 ) % 6? / 3 % 2 % & .; 0 / /1 . 0 1 7 $ %3 ) & 9 0 . 0 ) &) 7% 5 / A . 0 ) &7 A & 3 . 0 ) &1 A 3 $1* ? J. , , -9 0 1 / 3 % 2 % & . 3 ) & . 6 ) / % 7 7 % 3 . &% 3 ) & ) 2 0 3 / % 7 7 % 3 . & 9-9 2 % 6? % 6 7 ) 6 2 & 3 % 7 ) 6 5 0 Q 6 . 0 ) & 3 ) & . 6 ) / % 7 7 % 3 . ? ? 6 6 & 0 & . $ %9 2 % 6 0 &% 3 $1 . ) 6 ! * * ? J : ; ; (= ; ; 9 / , 3 ; ). ) ; % 61 . 6 A 3 . A 6 % 1 % 6 . $ A N %6 % 1 ) & 1 % 5 0 1 3 ) % / 1 . 0 39 2 % 6 @ >) ) . 0 2 A 20 & 1 . / / . 0 ) & W ? ? ? :5 % & % . 0 3 / ) 6 0 . $ 2 * * ; , , < & * ( $ ( / ( ) 1 . 6 9 A . % , ) / / % % ) 7, 0 5 0 / @ & !X Y % 3 $ & 0 3 1 L Z # +,R A $ &I E H H D I , $ 0 & ! * * * => = = P
但随着层数的增加, 这种设置方式 高层建筑各层’ 开始变得不再有效和经济’ 如果改变阻尼器在各 层的分布数量, 就可能得到更加经济和有效的布 置方式’ 本文用仿真的方法考察了粘弹性阻尼器 在一幢+ 从而得到 "层钢结构大楼内的分布情况, 了在各种限制情况下粘弹性阻尼器的最优设置方 式’
图 # 结构刚度分布
方法 # 引入了阻尼器的能耗控制8 图 # 分别 显示了结构在按方法%设置阻尼器和按方法 # 设 置阻尼器顶层的加速度时程曲线8 可以看出这两 种情形的加速度响应几乎是相同的8 图& ( )显示 , 了此时阻尼器在各层的分布情况8 可以看出此时 在% "层、 # "层和& "层附近布置了较多的阻尼 器8 图& ( )显示了通过方法 # 得出的阻尼器分 9 布方案8 它表明与均布情形相比几乎在各层都减 少了阻尼器8
( ) : " D C E D F ! E G H [ ]周 云, 徐赵东, 邓雪松! 粘弹性阻尼结构中阻尼器的 F 优化设置! 世界地震工程, , ( ) : " B B G " I E " C ! F H [ ] , , E : A 6 A -K L 2 M N 0L : A 0 . -# ! P 6 ) % 6P / 3 % 2 % & . ) 7 J O ? @ & % 6 Q 1 ) 6 Q 0 & % 5 0 3 % 17 ) 68 % 9 A 3 . 0 ) &) 7R 0 & 9 S * J< *> 0 & 9 A 3 % 9 = 0 Q 6 . 0 ) & , A 1 % 90 & L 0 $ S 6 0 1 % 4 A 0 / 9 0 & 1 ! * * T ) A 6 & / ) 7 R 0 & 9 @ & 0 & % % 6 0 & & 9 U & 9 A 1 . 6 0 / * * , , ( ) : < % 6 ) 9 & 2 0 3 1" B B GD ID V B E " ! B I F J

"
% " " "
4 " 2
表 % 中方法 % 的结果表明, 与没有安装阻尼 器相比, 每层均匀设置阻尼器和按方法 % 设置阻 万方数据 尼器都使结构顶层的加速度响应减小了 ! !78
第" "期
黄铭枫等:高层建筑粘弹性阻尼器的优化设置
D C
来得到一个经济而有效的阻尼器在高层建筑中的 分布方案!
参 考 文 献
每个评价函数分项通过利用其对应的目标值都被 转化为无量纲值, 从而可以被线性叠加形成一个
收稿日期: ! " " # $ " % $ # & ’ 作者简介:黄铭枫 ( ) , 男, 硕士研究生; 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 ) # ( ) * $ + , " " ) + ’ 粘弹性消能器的试验研究及装有粘弹性消能器结构的动力分析: [ 硕士学位论文] 武汉: 华中理工大学 ! 朱莉萍’ ’ 万方数据 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 ! " " " ’
! 分析方法
! ’ ! 分析模型 对一个+ 为简便起见, 各 "层钢框架作分析, 层楼板梁视作刚体, 采用层间剪切模型’ 该建筑物
, 层高为 +2, 总高# 每层质量为( * "2, & "3# "
! # " 遗传算法及评价函数 采用适值比率选择和精华模型# 遗传算法的 参数选取如下: 种群数量为! ; 杂交概率为 " ( "C; 杂交方法为单点杂交; 变异概率为 # 评价函 %C#
" #! " " " " $ $ %! & & %! ’ ’ %! ( (, 式中, " " $ 是结构各层加速度响应的适值函数; &
是结构顶层位移响应的适值函数; " ’ 和" ( 分别反 映阻尼器的总数和耗能情况! 这里评价函数 " 值 越小, 说明对应的阻尼器分布方案越好! ! ! " 阻尼器的耗能考虑 采用了两种方法来考虑阻尼器的耗能! 方法 评价函数只考虑结构的地震响应和阻尼器 % 中, 总量的约束! 方法 #在方法 % 评价函数的基础上 这样, 一些耗能效率低下 引入阻尼器耗能项 (! 的阻尼器将被除去! 两种方法评价函数的权重如 下, 对于方法 % , , , ! ! ! ! ! ! ! $ 取为 " & 取为 " ’取 , , 为" ; 对于方法 # , ! ! ! ! & ! & ! # $ 取为 " & 取为 " ’ 取为 " , ! ! % ! & ! ( 取为 "
! # $ % & %’ ( ) # * + + * # $ , (, # . /0 $ ) 1 , / + * ) # $ 12 * % / 3 ) " " , 3 # . /4 , 5 / 36 # 3 & 1 # & 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 8 ) # 3 * 1 # U & . $ 0 1 % 6 . $ % 5 0 1 3 ) % / 1 . 0 3 9 2 % 6 1 @ >) 6 % A 1 % 9 7 ) 6 1 A 6 % 1 1 0 & . $ % % 6 . $ A N % 6 % 1 ) & 1 % ) 7 ? ? ? ? ? * W ? , . $ % 1 . 6 A 3 . A 6 % ! 4 1 % 9) &. $ %? 6 ) % 6 . 0 % 1& 93 $ 6 3 . % 6 0 1 . 0 3 1) 7 . $ %1 . 6 A 3 . A 6 % 1; 0 . $5 0 1 3 ) % / 1 . 0 39 2 % 6 . $ 0 1 ? ?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图 & 由遗传算法得出的阻尼器在各层的分布
" 讨论
通过以上分析和算例结果, 可以得出以下几 点结论: 采用了地震响应和阻尼 ! 8在方法 % 中, 器总量来作为评价函数8 在与目标情形均布放置 几乎是一样的地震响应下, 用方法 % 中阻尼器的 总量减少了约% "78 在方法%评价函数的基础上 " 8在方法 # 中, 引入了阻尼器耗能项8 方法 # 中阻尼器的总量比 方法%减少了% 比均布情形减少了# $ 8 $7, $78 通过遗传算法得出的阻尼器布置方案排除了一些 耗能效率低下的阻尼器8 所以, 可以通过不同的评价函数用遗传算法
第! (卷 第 # #期 ! " " #年 # #月








D > E ’ ! ( F > ’ # # F > K ’ ! " " #
G ’ 6 H B 7 I > ; ; J K ’ > L M N J ’O / : N I ’ 50
高层建筑粘弹性阻尼器的优化设置
黄铭枫 唐家祥
(华中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