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关系史复习题

中外关系史复习题
中外关系史复习题

中外关系史复习题

第一章新中国成立前中外关系概述

1.中国古代对外政策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原因?

特点:(1)唯我独尊的大国意识,在对外政策上往往处于至上而下的大国意识,从中国国民上可以看出大国思想;

(2)对外往往以文化和国力作为后盾,这是由于中国一直处于封建文化中心,经济、军事实力比周边发达,因此与武力相对比较少;

(3)宽松的中蕃关系,且宗主国的责任也相当重大;

(4)中蕃关系维持的费用昂贵。

产生原因:

(1)历史原因:中国对外政策有一个主要思想,在周代就提出以蕃护周,即从夏商周开始基本形成了对外政策方式。

(2)民族性原因:中华民族无论对内对外都是兼容并蓄的发展特点。春秋时就提出了“海纳百川、柔远扶小”的思想,实际成为对外的哲学理念。

(3)经济体制因素:封建体制最大的特点是自给自足经济,这种经济对外扩大的欲望并不是很强。特别是中国的农业大国,周边环境和生态比较恶劣。

(4)从汉武帝以后,重农抑商是一个主要政策,它实际就使资本主义因素长期得不到发展。

2.概述古代中国五服制对外政策?

中国对外关系体制的建立实际中夏商周已经开始,其中突出的是夏朝的五服制。

五服:第一服为甸服,王臣以外五百里行田赋之事;第二服为侯服,即再向外五百里行封邦封侯之事;第三服为绥服,即再向外五百里行安抚之事;第四服为要服,即再向外五百里要来以文教;第五服为荒服,即再向外五百里只能羁縻而已。五服制是夏朝的一个体制,发展到商朝,对周边实行了很多奴隶扩张。

3.巴黎和会前后的中外关系?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成立了中华民国。但新成立的民国由于晚清签订了很多不平等条约,因此,这一时期的对外关系十分曲折。特别是这一时期袁世凯为恢复封建帝国,争取帝国主义的支持,他牺牲了中国利益,于1915年5月接受了日本的21条,引起了各地的讨袁护国运动。袁世凯死后,掌握北京政权的是原来袁世凯的手下,即军阀统治。这时一战结束,1919年各帝国主义国家要瓜分战争胜利的果实,中国作为战胜国之一也受邀参加和会,在会上中国代表提出的观点,即摆脱殖民地的观点遭到英、法、日的反对。这看似一个机会,但仍未摆脱殖民地的局面。此后,1921年美国组织召开的华盛顿会议中,中方也重提出巴黎和会上的要求,日本迫于英美压力,提出在会后召开中日谈判,最终签订了中日《解决山东问题条约》。此外,华盛顿会议对中国还产生了《九国公约》,明确提出各国应尊重中国主权,领土完整,政治行政的独立,还提出中国应对九国采取门户开放的政策。对中国来说,从法律角度恢复了中国独立国家地位,也解决了巴黎和会未解决的山东问题。但中国实际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局面未改变。

4.中俄《决绝悬案大纲》基本内容和评价?

1924年5月31日,北洋军阀政府和苏维埃政府签订了《中俄解决悬案大纲协定》基本内容:

(1)废除中俄间一切不平等条约;

(2)苏联放弃帝国主义沙俄时期在中国的一切租地;

(3)苏联放弃庚子赔款(辛丑条约4.5亿吨赔款)的俄国部分;

(4)苏联取消沙俄时在中国产生的领事裁判权和治外法权;

(5)中国铁路由中国赎回;

(6)承认外蒙古是中国领土,中国在外蒙古享有领土权。

条约的签订在中国国内以及世界都引起了震动,对当时中国国内革命发展,特别是对共产党产生了积极影响。但是协定签订后,苏俄并没有做到实质性动作。评价:(1)毕竟从法律角度解决了一些问题,但中国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并未改变;

(2)对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打击很大。条约的签署,苏联宣传的意义更大于是实际意义,而且苏俄的沙俄主义已开始显露出来,从对外政策上,中国取得了胜利,但未起到多大作用;

(3)悬案大纲协定的签署有两段时期,1921年以前,北洋军阀确实失去了一次机会,这时各帝国主义压迫中国,北洋政府做过努力,但不够大胆,另一方面北洋政府已经开始面临其政权的危机,也无法顾及。

第二章新中国对外政策及发展

1.概述建国前期中国外交政策的变化及其特点?

(1)50年代新中国的外交政策。这一时期由于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采取护蒋反共,因此新中国成立后提出了“一边倒”的外交政宗旨,还明确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两个策略。“一边倒”即倒向社会主义一边;“另起炉灶”就是新中国不承认旧中国的外交关系,不承认国民党时期派出的外交官等合法地位,要在新基础上同外国建立外交关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即把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清除一下。这三项后来成为新中国对外政策的中心。

(2)60年代中国对外交政策的调整。由于50年代后期,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在意识形态上有了分歧,同时世界出现了一个民族独立运动高潮,第三世界力量开始显露,于是60年代中国领导人开始调整政策,逐步放弃“一边倒”。主要是针对亚非拉采取了一系列外交政策,同一系列独立国家建交。如针对亚非拉,周恩来提出“采取主动工作,既严肃又活泼的方针。”对拉美则是“多做工作,广交朋友”。60年代末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达50多个。另一方面,由于中苏矛盾,此时也开展了反对霸权主义的斗争。此外,还反对以美为首的帝国主义反动派。这时正是美国反华的高峰。总结整个60年代外交政策的特点是两个拳头打人,既反美又反苏,抵制两个大国,中国主要联合了亚非拉国家。

(3)70年代中国的外交政策。这正是国内十年文革时期,结果是经济建设受到了极大损害,此时受苏俄的威胁很大,从各个方面对中国实行包围。因此,这时期的对外关系首先是中美关系的调整,联美反苏。最终经过双方的不断努力,1972年,尼克松正式访华,发表中美联合公报,标志着两国关系正常化。随着中美外交的改变,中日也开始建立外交关系,之后西欧国家掀起了同中国建交的热潮。

2.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对外政策出现了那些重大调整及影响?

重大调整:

(1)确立了战争与和平的观念。邓小平认为世界和平因素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因素的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战争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至少20世纪内世界大战打不起来。这个观点为国内经济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因此,在外交方面提出了要广交朋友,维护世界和平。

(2)不同任何大国结盟或建立战略关系。因为“一边倒”把中国拉入冷战,中国损失是较大的,后又联美反苏,也使中苏关系僵持。在这种情况下,邓小平提出这一政策,不支持一方反对另一方,谋求的是中苏关系清除三大障碍,恢复正常关系。

(3)提出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来论亲疏作为对外关系的标准。

(4)制定了全面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指出全面对外开放,即对社会主义国家开放,也对资本主义国家开放,是对外开放的核心。

(5)提出“一国两制”对外政策。

影响:

由于对外政策的调整,中国与美欧国家建立了外交,在80年代呈现了高速发展时期。

(1)与美国经过谈判,1979年正式建交,这时美国对中国开始了一些高科技领域的贸易交流。

(2)与欧洲国家出现建交高潮。

(3)与苏联关系正常化,这时还恢复了同印尼的关系,同新加坡、文莱等正式建交,与越南关系有了缓和。

(4)与南朝鲜正式建交,同日本关系也有了相当大的发展。

(5)此外,与印度也恢复了外交上的接触,同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同亚洲拉美地区组织建立了良好关系。

3.邓小平外交战略思想的基本内容?

(1)时代观。邓小平的时代观建立是在80年代初期,后来又论述了战争与和平问题,这改变了毛泽东“战争与革命”的思想,实际树立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观。

(2)对中国外交政策的定位。一是对国内,对我们国家的社会发展情况作了定位,即中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阶段;二是对国际,承认中国是国际大三角中的一角。

(3)对外政策的目标。一是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对内经济搞活,对外经济开放”是一个长期的政策。二是对外格局,邓小平指出:“我们对外政策还是两条,即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维护和平和建立国际新秩序”。

(4)外交政策和策略有:不与大国结盟,不建立战略关系;以国家利益而不是以意识形态决定国与国之间的关系;灵活务实,营造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韬光养晦,有所作为”。

从历史角度看,这些思想的确为经济创造了一个比较好的环境,使中国与改革开放之前完全不同。

第三章中苏关系

1.1945年《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基本内容及评价?

基本内容:

(1)外蒙古独立。

(2)6个附件:中国关于大连、旅顺等协定,大连港为自由港,大连港租期为30年,旅顺作为中苏联合海军基地,合作期为30年,实际只是苏联海军基地。

评价:这个条约从总体上看还是一个不平等的条约,因此也被称为远东慕尼黑协定。美苏英以损害中国利益来达到对日作战的目的。

(1)弱国外交和殖民地的阴影。中国属于弱国,8年抗战曾一度是主战场,军队损失远超过苏联,但条约上中国主权仍被分割。

(2)条约也暴露了苏联的民族利己主义和沙俄主义。

(3)条约的签订也与中国国民政府的独裁倾向有相当关系。独裁使其难有独立的外交政策,抗战前对共产党实行“攘外必先安内”,北伐战争实际就是蒋介石消灭异己的战争,目的都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

2.中东铁路、南满铁路产生的背景?

俄国开始建立自己的海军基地在海参威,但这个港口一年有四个月不能出入,这影响到俄国舰队的作战力。因此俄国人希望找到终年平静港口。此时,中日甲午战争爆发,《马关条约》的签订,包括旅顺、大连、辽东半岛割给日本,由于旅顺港口可停泊20英尺船队,因此俄国联合法、德共同干涉日本还辽,日本放弃了辽东半岛。由于甲午战争的失败,洋务派不甘心,1896年清政府组织大规模团队对西方访问,最先到俄国,经过谈判,双方订立了《中俄密约》里面有战时俄国军队可以驶入中国所有口岸,允许俄国人在中国黑龙江修建铁路,后称中东铁路,军队通过这条铁路可进入海参威,其目的就是建立港口。1898年3月—5月连续签订了《旅大租地条约》《续定旅大租地条约》租期25年。另外,从中东铁路专修一条支线到旅顺、大连,后称南满铁路。从此产生了中东、南满铁路历史问题。

3.1950年《中苏友好互助条约》基本内容及评价?

基本内容:

条约包括前言和正文6个条款,有效期30年。主要条款有:

(1)关于中国长春铁路,中国同意由中苏双方共同管理铁路,并规定苏联不迟于1952年底把铁路及其所属该路财产无偿交还中国,对铁路的管理由中苏轮流担任。(2)关于旅顺口,规定一是最高权力机构由中苏联合军事委员会掌握,双方派同等数量的代表来组成;二是军港所在地旅顺市的行政管理规定由中国政府收回;三是苏军队留驻旅顺口的期限为3年。(3)大连问题,规定大连的行政权全部归属中华人民共和国,财产移交中国政府,1950年底完成。(4)苏联对中国的援助,签订《关于苏联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定》年利息1%。(5)双方联合发表几项声明:

双方声明1945年8月14日苏联与国民政府签订的条约均告失效;双方政府确认蒙古人民共和国的独立地位;苏联把中国东北缴获的和接收的及沙俄在北京的房地产无偿移交给中国。

评价:(1)条约的签订,从积极方面说对巩固新中国的政权,特别是在苏美冷战中有相当积极的影响,同时军事同盟也使帝国主义武装干涉不敢轻举妄动。

(2)很大程度上扫除中国殖民地半殖民地的阴影,一定程度上属于平等的条约。

(3)条约的签订必然体现了苏联的民族利己主义和沙俄主义的倾向。如没谈到中苏、中俄不平等条约,外蒙古等问题,不利于中国,利于苏联。

4.中苏两党意识形态领域的主要分歧?

中苏意识形态领域出现分歧主要是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上台,开始形成他一个系统性的对外政策,后被称为“三和”、“两全”、“三无”政策。

(1)“三和”政策:这是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在他的报告中提出的。“三和”一是和西方和平共处,也称为和平共处;二是和平竞赛;三是和平过渡。实际上是无产阶级取得政权方式。赫鲁晓夫提出社会主义革命不一定同战争联系在一起,提出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应以和平的方法来争取,实际是赞成和平方法进行革命。

(2)“两全”政策:1959年苏共21大,赫鲁晓夫重申了苏共20大的“三和”路线,同时还提出了“两全”,即全民党和全民国家。由于社会主义在苏联的胜利,工人阶级的共产党已变成苏联人民的先锋队,成为全民党;由于剥削阶级被消灭,国家转化为社会劳动将全民组织的过程开始了。

(3)“三无”政策:1959年12月,赫鲁晓夫接见阿根廷号角报的社长时,说要建立一个没有武器,没有战争,没有军队的世界,后称“三无”。通过这一段时间,苏联逐渐形成了赫鲁晓夫的思想体系。这和中国共产党产生冲突,双方在政治上,由于发展进行不同,形成了强烈的对立。

5.中苏关系破裂的具体事件?

(1)长波电台:1958年4月,苏联国防部与利若夫斯基致函中国彭德怀,希望在中国建立一个长波电台,目的是要指挥苏联在太平洋的潜艇,提出费用由苏联出,中国可出一小部分。两个月后,中国复电,同时通过苏联驻华大使尤金向苏联政府转达中国意见,中国愿意建立长波电台,但费用由中国承担,由中苏使用,但使用权是中国的。这是两国关系公开破裂的一个事件。

(2)联合舰队:1958年7月,苏联又通过尤金向中国提出要求建立联合舰队。毛泽东召见尤金,问什么叫联合舰队,怎么搞法?第二天又召见了尤金,并把主要领导人召在一起,同尤金进行了长达5个小时的会谈,毛泽东把中苏关系所有旧账翻出来。1958年,赫鲁晓夫到了东北,同毛泽东会谈,毛泽东提出要赫鲁晓夫明确解释联合舰队。赫鲁晓夫回答所谓联合舰队就是在中国建立军事基地。最终双方关系破裂,中苏交恶开始了。

6.中苏关系正常化三大障碍?

中苏从50—70年代对抗达到相当激烈的程度,对双方压力也很大。进入80年代后,当时苏联总书记勃列日列夫表示希望缓和中苏关系。1982年3日再次发表讲话希望进行谈判。后经过协商,1982年10月两国副处长磋商的结果,中国提出的条件是苏联必须先清除三大障碍:一是停止支持越南进军,柬埔寨,促使越南撤军;二是中国北部地区,苏联应减少和撤退在中苏边界军队和中蒙边界的驻军;三十苏联应从阿富汗撤军。但勃列日列夫态度僵硬,说两国关系并不受三大关系的影响。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上台,苏联对中苏改善关系愿望更加迫切,特别是美国里根上台后推行揭苏政策,且70年代中国已有了联美抗苏的态度。1986年戈尔巴乔夫去海参威视察海军时作了表达,说中苏边界河可以以主航道为界,苏联将分阶段从阿富汗撤军。这样到了1989年2月,苏外交部长正式对中国进行了访问,邓小平2月4日于上海接见了他,最终两国签署了《关于解决柬埔寨问题的声明》。至此,三大障碍基本解决,两国关系开始有了缓和。

第四章中美关系

1.朝鲜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朝鲜战争是美苏冷战中的一个热战,对中国的影响有几个方面:

(1)积极影响:

对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中苏关系因此得到了加强和巩固。战前苏联对中国采取谨慎态度,战后苏联认识到中国在社会主义阵营的地位,从1953年到60年代开始对中国进行大规模的援助。无论经济、文化、军事对中国产生很大影响;中国军事取得了大发展。

(2)消极影响:解决台湾问题的搁置;恶化了中美关系;耗费了中国人力和物力,延缓了经济建设,对刚成立的新中国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2.尼克松主义?

70年代,由于长期的扩张,美国耗费大,而苏联通过建设,经济,军事变强,美国在冷战中处于劣势。新上任的尼克松提出了国际战略,即“尼克松主义”,主要提出三条原则:(1)继续遵守美国同亚洲国家签订的条约和义务,美国不会丢开签订的条约。

(2)在安全问题上,强调和鼓励由亚洲国家自己处理,美国不会再大规模卷入。

(3)如果盟国遇到某个核国家威胁时,美国将提供支持和援助。

这是尼克松上台后提出的“新亚洲政策”。

3.70年代中美关系解冻的原因?

(1)美国方面:尼克松上台后,70年代是苏联大肆扩张的时期,他认识到:

战后到70年代,世界当时是五大政治经济中心,即苏美欧日中。认为这美国所希望的军事战略中,中国是不可忽视的力量。

二是希望利用这个遏制苏联,这时也是中苏关系恶化的时期。

当时中国在第三世界中是一个头,中国对全球民族解放运动进行了大力支持,与中缓解关系,也可以在全球维护美国利益。

(2)中国方面:由于60年代奉行的“两个拳头打人”结果不是很乐观,进入70年代,毛泽东也让四位老帅召开会议,作了分析:

从目前情况来看,美苏联合打中或联合日本打中国都有困难,反华大战不会立即产生。

苏扩张是美帝国主义地盘,判断中苏矛盾大于中美矛盾,美苏矛盾大于中苏矛盾。

主张中国外交必需有所作为,打开中美关系僵持局面。这为中美关系缓和奠定了基础。

4.中美三个联合公报?

(1)《中美上海联合公报》:1972年2月,尼克松正式访问中国,于2月28日,周恩来、尼克松在上海签署《中美上海联合公报》,也称《上海公报》,内容有四个方面:提出两国虽然社会制度不同,但两国都愿意根据“不干涉别国,和平共处”原则来处理关系;任何一方都不得在亚洲太平洋地区建立霸权,每一方都反对其他国建立霸权;台湾问题上采取各自表述的方法;公报就巴基斯坦问题表明了自己主张。

(2)《中美正式建交联合公报》亦称《建交公报》:1977年卡特出任美国总统,加快了中美关系的正常化步伐,派基辛格访华,经过谈判,1978年12月16日最终中美双方公布了《建交公报》,其主要内容有:

中美决定从1979年1月1日起相互承认并建立外交关系。

针对台湾,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唯一的合法政府。

1979年3月发表声明,宣布美国和台湾的共同防务条约终止,美蒋中四个月之内撤出美国在台湾的军事人员,基本达到废约、撤军的解决。

(3)“八一七公报”:1982年8月17日美国与中国发表有关军售台湾问题的公报。其内容有:

美国承若和重申《上海公报》和《建交公报》的原则;

对美国售台武器的性质和数量,规定了美国对台出口武器性质和数量不超过建交以来的水平,逐步减少并经过一段时期解决这个问题。

八一七公报对缓和两国关系起了重要作用,之后两国关系发展迅速。至此,中美之间核心的三个公报产生,对中美产生影响。

5.90年代中美关系中的突出事件?

(1)银河号事件:1993年7月23日,美国指控中国“银河号”货轮装载制造化学武器。要求中国货轮停航检查。经交涉提出方案,由阿拉伯国家组成的第三方对海上货轮进行检查,结果是一无所获,没有任何化学武器。这侵害了中国主权,恶化了中美关系。

(2)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事件:1999年5月美国对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进行了轰炸。因为当时中国在舆论上是支持南斯拉夫的,美国对大使馆的轰炸造成中国三个记者的死亡,这实质上是对中国主权的挑衅。中国驻美使馆有示威、抗议,提出一是向中国人民,受害家属道歉;二是严惩造事者;三是对事件调查;四是公布结果。美国国务卿当时在公开场合表示对中的道歉,支付了2800万美元的赔偿,对中国后来也造成了一些影响。

(3)中美撞机事件:2001年4月1日,美国与中国发生的一次严重摩擦事件。美国一架EP—3型侦察机在中国南海上空侦查,被中国战机发现,相撞后飞机落海,王伟跳海未找到。美国飞机被迫降到海南岛陵水机场,双方产生大矛盾。开始美国拒不认错,要求中国交出飞机,后美国表示对此事件发生表示非常抱歉。

6.中美关系的总结?

中美关系大概分为三个历史阶段。

(1)第一阶段为1949年到60年代,20年间中美关系是血与火的较量,战争最严峻的时间,是中美关系尖锐的抗战时期。

(2)第二阶段为70、80年代,这时期中美关系开始变化,尼克松上台后打开中国的大门,经历里根卡特时期,这时主要是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产生,它奠定了中美关系的基础。

(3)第三阶段为90年代至今,这时期中美关系属于既斗针又合作的磨合期,处于一个既向前发展有波折不断的时期。

总结中美关系的发展,它有以下特点:

(1)由于两个国家在诸如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经济发展水平,各自经济发展目的都有巨大差异和分歧,成为中美关系很重要的特征,因此在各个政策方面也有很大的差异和分歧。

(2)冷战结束后,世界各大国都希望在世界格局中获有自己有利的战略地位,美国希望利用此机会成为超级大国,中国也利用此机会走出来改革开放,使自己战略目标不断提高。中美之间利益的冲突不可避免,美国认为中国是潜在的对手。

(3)新中国成立后近60年历史中美关系曲折发展,证明了“和则两利,斗则两伤”。这也是中美关系一个特征。

(4)驾驭中美关系对中美难度都很大。一个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一个是最大发展中国家,两个都在世界上具有重要的影响,都对世界共同发展具有历史责任,无论政治经济双方都发现彼此离不开对方。合作领域相当宽,因此最终两大政治实体合作的前景是光明的。

第五章中国与第三世界的外交关系

1.中国对第三世界的认识经历了哪些阶段?

第三世界,是50、60年代后在世界格局中兴起的一个概念,是苏美冷战之外的国家。中国对第三世界的认识有一个过程。

(1)第一阶段是在二战结束后,国际局势的变化对中共认识格局产生了影响,1946年毛泽东提出了一个新的理论“中间地带”,指责苏美之间存在一个广阔的中间地带,主要是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国家。美国反对派在没有压服这些国家之前是谈不到进攻苏联的。这思想对后来新中国成立后产生了影响,如援朝战争。

(2)第二阶段是到60年代,出现的问题是,苏美两大集团进入60年代内部都出现了分化,西方资本主义阵营,美、欧、日形成三支力量,东方中苏也出现了分裂,与这两集团形成对比。亚洲、非、拉独立运动高涨,一批新的独立国家出现。于是60年代毛泽东提出一个新的理论,即“中间地带有两个部分,一部分指亚非拉广大经济落后国家,一部分为欧洲资本主义地带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日本也是第二中间地带。”提出第一中间地带的国家是反对美苏两盟的同盟军,第二中间地带是间接同盟军,中国依靠的是的一中间地带。

(3)第三阶段是70年代后,是中国对第三世界形成的完成期。毛泽东在1974年接见赞比亚总统时全面阐述第三世界观点:“我看来,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加拿大、澳大利亚是第二世界,整个非洲、拉美周边是第三世界。”毛泽东对第三世界的划分,对政策起到了调整作用。

2.万隆会议及其十项原则?

(1)万隆会议:是二战后第一次没有资本主义国家参加的,新独立的民族国家召开的一次会议,是战后第三世界崛起的一个标志。召开时间是1955年4月18—24日,地点是印度尼西亚的万隆。由缅甸、印度、斯里兰卡、巴基斯坦和印尼五个国家领头向25个国家发出会议邀请函,也包括中国。中国代表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巧妙地回答了各国对中国的提问,也宣传了中国的对外政策的五项原则。会议最大的成果就是产生了一个宣言,也称万隆十项原则或万隆精神。

(2)十项原则:尊重基本人权,尊重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尊重一切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承认一切种族的平等;不干涉他国内政;尊重每一个国家,按照联合国宪章单独或集体自卫的权利;不使用集体防御的安排来为任何一个大国的的特殊利益服务,任何国家不对其他国家施加压力;不以侵略行为或侵略威胁或使用武力来侵犯任何国家的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按照联合国宪章,通过谈判调停仲裁或司法解决等和平方法以及有关方面自己选择的任何其他和平方法来解决一切国际争端;促进相互的利益合作;尊重正义和国际义务。

3.中国外交五项原则的内容及其形成过程?

和平五项原则的产生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对外关系经验的一个总结。新中国成立后,当时中国与邻国之间的边界问题是历史遗留问题,中国开始接触和谈判。1953年12月,中印就边界和西藏问题进行了谈判,这次谈判最终达成了一个协定,即“关于中国西藏地区和印度之间通商和交通协定”,周恩来把历来对外政策作了一个简练、精辟的总结,实际就是后来的五项外交原则。即相互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和平共处。在会议中,正式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写进了文件。这是和五项原则第一次见署于国际关系的文件。1954年周恩来到日内瓦会议并对缅甸和印度进行了访问,重申了五项原则,把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至此,中国形成了自己特色的外交政策一直到今。对当时世界的影响巨大,万隆会议的十项原则就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

(完整版)00445中外教育管理史201404

2014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中外教育管理史试卷 (课程代码00445) 本试卷共4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1分,共24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 的相应代码涂黑。未涂、错涂或多涂均无分。 1. 据考古材料证实,我国最早创办大学的时代是 A.夏朝B.商朝C.西周D.春秋战国 2.西周时期诸侯设立的大学称 A.辟雍B.成均C.泮官D.瞽宗 3.《大学》中规定大学之道是:在明明德,在亲民,在 A.止于至善B.修身齐家C.格物致知D.修齐治平 4.我国古代的博士弟子制始于 A.西汉B.东汉C.魏晋D.隋朝 5.唐代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其标准教材为 A.《白虎通义》B.《五经定本》C.《三经新义》D.《五经正义》 6.北宋时期改革教育的三次兴学运动是指庆历兴学、熙宁——元丰兴学和 A.景祐兴学B.元祐兴学C.政和兴学D.崇宁兴学 7.古代书院教学是以 A.考试为主B.自学为主C.讲授为主D.论辩为主 8.明清时期,管理全国学校、贡举等事项,掌管全国教育行政的机构是 A.国子监B.户部C.礼部D.尚书省 9.洋务派创办的新式学堂中最早创立的是 A. 京师同文馆B.上海广方言馆C.福建船政学堂D.天津电报学堂 10.清末新政时期设立正式的、单独的、专门的中央教育行政机构是 A.文部B.礼部C.教育部D.学部 11.在教师管理方面,国民政府规定公私立学校的教员均实行 A.任命制B。推荐制C.聘任制D.考选制 12.我国1922年颁布的《壬戌学制》主要是借鉴了 A.日本学制B.德国学制C.美国学制D.法国学制 13.古代西方第一部系统的教育专著的作者是 A.苏格拉底B.昆体良C.夸美纽斯D.赫尔巴特 14.古埃及的学校都是 A。平民学校B.贵族学校C.农民学校D.军入学校 15.杰斐逊创办的美国州立大学的范本是

中外设计史考试复习题

一、选择题 中国设计简史 1、人类的设计史,以石器为开端,石器是设计史上最早的“文化化石” 2、作为中国设计的开端,文字与装帧、建筑与城市规划、服饰与玉器这三大范 畴的设计也十分重要。它们分别标志着传播意义上人类文明的设计、文化和政治意义上国家文明的设计、制度和伦理意义上社会文明的设计。3、史前时期,最经典、最成功的设计就是陶器的设计 4、青铜器是以自然铜与锡等合金材料制造的器皿,从设计的目的来看,商代青铜器以祭祀为主,强调宗教神性的意义。周代青铜器注重食器的组合,而且是以礼器为主,反映了制度等级和人事意义。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渐渐失去祭祀和礼器的特性,开始向日常实用器物转变。 5、天子享用九鼎,诸侯使用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 6、“宫殿”作为高规格、高水平的礼制性祭祀建筑、与皇宫分离的“左宗庙、右社稷”形式在西汉晚期首次出现. 7、隋唐时期的屏风大致包括两类,一类是座屏,一类是折屏 8、“南青北白”?南方越窑——青瓷北方邢窑——白瓷 9、9、隋唐形成了以生产青瓷的南方越窑和生产白瓷的北方刑窑为代表的“南青北白”的地域性格局。 10、陆羽在《茶经》中曾品评了当时的众多茶具并提出了“邢不如越”的观点,即尽管刑窑白瓷“类银”、“类雪”,但远不及越窑青瓷的“类玉”、“类冰”11、卷轴装帧是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一直流行的书籍装帧形式12、令汴梁成为了中国古代第一座开放式的街巷制首都13、宋代,人们垂足而坐的起居方式已基本定型14、五大窑系:汝、官、哥、定、钧 15、磁州发展形成了白釉釉下黑、褐彩器,而且富有生动的民间艺术气息 16、明末宋应星所著的一部重要的综合了材料特性和产此、设计生产与管理、工艺及科技的著作《天工开物》,它也是对古代设计成就的全面总结 外国设计简史 17、近代设计发端的标志性事件是1851年在英国伦敦海德公园举办的第一届万国博览会,在约瑟夫?帕克斯顿建造的水晶宫举行 18、国的新艺术运动被称为“青年风格” 19、欧洲现代主义运动的首发地主要集中在欧洲大陆上,而以麦金托什为首的格拉斯哥“四人集团”是运动早期唯一具有重要影响的英国设计集团。20、芝加哥学派的创始人路易斯·沙利文提出了著名的“形式追随功能”的理论。20、为卡夫曼家族设计的流水别墅,是赖特一生之中最为著名的作品21、“新建筑运动”的代表人物主要包括德国的沃尔特·格罗皮乌斯,法国的勒·柯布西耶和德国的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等。 22、沃尔特·格罗皮乌斯是20世纪德国现代主义运动的杰出领袖、建筑师、理论家和教育家,1919年在魏玛创立了国立包豪斯设计学院,同时出任该学院的首任校长 23、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提出“少即是多”的形式主义原则。 24、诺曼·贝尔·盖迪斯被誉为“流线型设计之父”。 25、亨利·福特于1913年发展出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流水线和大规模生产技术。26、1961年德雷福斯出版的《人体度量》被誉为人机工程学研究的开山之作,奠定了人机工程学设计的基础。 27、雷蒙德·罗维成为美国有史以来第一位登上《时代》封面的设计师。28、考夫曼提出“优良设计”的评价标准:(1)清晰、简洁的产品造型。(2)无装饰的产品造型。(3)

中外新闻传播史期末试题

中外新闻传播史复习 一、选择题 1、我国最早的一部报刊政论文集——《弢园文物外编》 2、第一次提出学习“五四运动”的报刊——《每周评论》 3、中国古代的官报称——邸报 4、首先在《新青年》上用白话文写诗的是——胡适 5、1993年5月1日中央电视台开播的大型杂志栏目——《东方时空》 6、揭开了“拒检”运动序幕的——《重庆国讯书店》 7、中国共产党创建第一座广播电台时间——1940年 8、香港最早开办的有限黑白电视台——《丽的电视台》 9、世界上最早的日报——莱比锡一位书商创办的《新到新闻》 10、托马斯·凯恩1776年月出版政论小稿子——《常识》 11、泰晤士报道创办人士——约翰·沃尔特 12、20世纪初新闻界以杂志为主体掀起“掏粪运动”的国家——美国 13、英国宪章运动中著名报纸——《北极星报》,创办人,奥康·劳尔 14、北京电视台正式开播时间——1938年9月2日 15、文革中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批判主的笔名——梁效 16、奥克斯接办《纽约时报》后1904年任用优秀编辑——范安达 17、将无线电广播称为“不要纸张没有距离的报纸”的人——列宁 18、法国最有名的字报——《世界报》 19、世界上最早运动的广播电视台——美国KD、KA电台 20、意大利晚邮报有一位女记者思维敏捷、提问尖锐——法拉奇 二、多选题 1、《时务报》和《知新报》的共同点 (1)都是是维新运动时期著名重要刊物。 (2)都发表维新言论,宣传变法思想,与爱国救国的热情分不开。 (3)都有梁启超兼理笔政 2、左翼新闻记者联盟创办了哪些报纸 (1)《华报》 (2)《集纳批判》 (3)《中华新闻社》 (4)《国际新闻社》 3、新中国成立初期集中在华东地区的私营报纸主要有 华东区(28份):上海16份,分别是《大公报》《文汇报》《新民报晚刊》《商报》《大报》《亦报》《百货新闻》《工商新闻》《烟业日报》《人民文化报》《剧影日报》《密勒氏评论报》《俄文新生活》《俄文公民日报》《俄文晚报》《字林西报》;杭州3份,《当代日报》《西湖报晚刊》《金融论坛报》;南京2份,《南京新民报》《南京人报》。其他各有一份私营报纸的城市有:无锡《晓报》,常州《常州民报》,镇江《大众日报》,宁波《宁波人报》,福州《星闽日报》,厦门《江声日报》,福建莆田《奋兴报》。 4、贝内特在1835年创办的纽约《先驱报》有哪些特点

2018年10月自考《中外教育简史》真题试卷

2018年10月自考《中外教育简史》真题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商代时新出现了一种学校形式,被称为 A.校 B.序 C.庠 D.瞽宗 2.提出著名的“性相近,习相远”思想的教育家是 A.孔子 B.墨子 C.孟子 D.庄子 3.墨子主张教育要培养的理想人格是 A.君子 B.真人 C.神人 D.兼士 4.魏晋南北朝时形成了儒道兼综的“新学”,被称为 A.南学 B.北学 C.玄学 D.理学 5.古代被称为“社学”的基层学校创设于 A.宋代 B.元代 C.金代 D.明代 6.《春秋繁露》的作者是 A.孔子 B.苟子 C.王充 D.董仲舒 7.洋务运动时期兴起的留学活动是 A.庚款留美 B.赴日游学

C.派遣留美幼童 D.留法勤工俭学 8.中国近代首次从德智体三要素出发构建教育目标模式的教育家是 A.蔡元培 B.梁启超 C.康有为 D.严复 9.我国第一个实施义务教育的正式法令是 A.《强迫教育章程》 B.《颁定教育要旨》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10.抗日民主根据地实行的教育工作政策中强调 A.国民教育第一 B.儿童教育第一 C.干部教育第一 D.群众教育第一 11.古希腊完全控制斯巴达教育的是 A.家庭 B.学校 C.国家 D.社会 12。共和早期的古罗马教育形式主要是 A.家庭教育 B.学校教育 C.社会教育 D.早期教育 13.法兰克王国查理曼统治时期聘请进行教育改革的英格兰教士是著名学者 A.约克 B.阿尔琴 C.卡西诺 D.查理斯 14.1534年,宗教改革运动中产生的天主教组织是 A.加尔文 B.路德 C.日内瓦 D.耶稣会 15.18世纪末至l9世纪初,由英国教育家贝尔和兰开斯特创立的学校制度叫

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外教育管理史试题

浙江省2010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外教育管理史试题 课程代码:10030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西周实行的人才选拔制度是() A.选贤贡士制 B.科举制 C.察举制 D.九品中正制 2.目前所知,我国最早的学生守则是在稷下学宫用来管理学生的《______》。() A.弟子规 B.弟子职 C.学子规 D.学子职 3.汉代管理国家教育的最高行政长官是() A.祭酒 B.太常 C.太学博士 D.国子祭酒 4.在明清的科举考试中,没有淘汰只有排名次的考试是() A.国试 B.乡试 C.殿试 D.会试 5.清政府在清朝末年,提出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明确的教育宗旨,即()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废科举、兴学校、开民智 C.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 D.爱国、尚武、崇实、尊孔 6.在斯巴达,儿童出生后要经过严格的身体检查,方能决定其是否可以生存,检查者是() A.政府官员 B.家庭中的祖辈 C.父母 D.专门的医务人员 7.近代西欧教育中的“双轨制”是指由______所构成的两种并行的教育制度。() A.贫民教育与贵族教育 B.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 C.古典教育与近代教育 D.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 8.在世界近代教育史上,______是普及初等义务教育速度最快的国家。() A.德国 B.英国 C.法国 D.日本 9.美国第一所仿欧古典大学的名字叫() A.哈佛大学 B.哈佛学院 C.威廉·玛丽学院 D.威廉·玛丽大学 10.义务教育制度最早出现在() A.文艺复兴时期 B.17世纪初 C.18世纪初 D.19世纪初 二、判断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 1.孔子提出,教育应该通过“礼、乐、射、御、书、数”这“六艺”的学习来完成。()

中外设计史考试复习题学习资料

中外设计史2011年考试复习题

中外设计史考试复习题 一.选择题和填空题 1.青铜器取代陶器为主要器物,堪称中国史上第二次飞跃。 2.中国宋代五大名窑是指:定窑,官窑,哥窑,汝窑,钧窑。 3.浙江为越窑为代表的南方青瓷与北方邢窑为代表的白瓷组成中国瓷业的两大体系和窑场。 4.李诫编修的《营造法式》,是我国建筑传统的珍贵文献。 5.中国古代设计审美特征是:功能之美,造型之美,工艺之美,材质之美,装饰之美,鉴赏之美。 6.中国古代青铜器的高峰期是商朝晚期和西周早期。 7.司母戊大方鼎是我国目前所知最大的一件青铜器。 8.中国古代家具是以宋代为分界线,此前以低矮型家具为主,此后开始流行高坐型家具。 9.艺术设计学在我国正式成为独立学科是在1998年。 10.在明代的金属设计中,最具特色并有突出成就的是宣德炉和景泰蓝。 11.古罗马文明的前源是指安特鲁尼亚文明。 12.“塔帕布”是古代大洋洲的设计艺术。 13.“正身侧面率”是一种程式化的艺术表现方式,它首先出现于古埃及。 14.伊斯兰设计艺术是以植物纹样为主的装饰艺术水平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从而形成了独特的阿拉伯纹样。 15.风格的多样性与生活的适应性是古代美洲设计艺术的最大特征。

16.意大利的马略卡式陶器是文艺复兴时期最具代表性的陶器。 17文艺复兴设计的重要转变是由宗教性质变为宫廷性质的设计。 18.洛可可设计艺术在法国主要发生在摄政时期和路易十五时期。 19.水晶宫的设计者是帕克斯顿。 20.工艺美术的实际领袖是威廉.莫里斯,理论上的导师是理论家拉斯金。 21.1739年,美国的霍拉修.格林诺斯提出“形式追随功能”,一百年后,芝加哥建筑学派的大师路易斯沙利文将这句话作为设计标准创立了自己的设计体系和风格。 22.在西方现代设计史中几乎与现代主义设计运动同时发生的设计运动是装饰艺术运动。 23.西方设计进入现代的标志运动是工艺美术运动。 24.在斯堪地拉维亚国家中最具影响力的现代主义设计大师是阿尔瓦阿尔托。25瑞典是北欧最早提出自己的设计运动的国家。 26.构成主义设计运动发端于俄罗斯。 27.卡尔.马姆斯登被公认为瑞典“现代家具之父”。 28.维也纳学派的设计大师卢斯的设计理念是装饰即罪恶。 29.格罗佩斯,密斯,赖特以及柯布西耶等四人被称为现代主义设计的第一代大师。 30.分离派运动发端于维也纳。 31.世界设计的三大中心是德国,美国,日本。

中外新闻传播史考题及答案

中外新闻传播史考试复习 一、名词解释(4题,每题5分) 1、三社四边协议 1870年1月17日,路透、哈瓦斯和沃尔夫三方签订了“联环同盟”协定,美联社也参加了该协定,又称“三社四边协定”,世界划分为四大势力范围,在每一势力范围内,只由一家通讯社负责新闻的采访与发布。 四大通讯社垄断了世界新闻市场,他们凭借自己各方面的优势,压制和排斥所在各国的新闻机构,迫使众多的新闻机构只能从他们唯一渠道获取新闻,达到更好的为本国资产阶级殖民活动服务的目的。 2、默多克 默多克,美国著名的新闻和媒体经营者,是全球庞大传媒帝国新闻集团的主要股东,董事长兼行政总裁。新闻集团旗下拥有《澳大利亚人报》、《纽约邮报》、英国《泰晤士报》、英国《太阳报》、《华尔街日报》等诸多名报。在他的麾下,还有美国电影界的大腕级电影公司——20 世纪福克斯公司。当前他的事业还正在不断发展之中。 3、新记《大公报》 1926年9月1日,新记《大公报》在天津创刊,成为中国北方的代表性商业报纸。 新记《大公报》创刊号宣布办报的“四不方针”:不党、不卖、不私、不盲。该报的“三驾马车”领导结构是:吴鼎昌(银行家)任社长,胡政之(名记者)任总经理,张季鸾(名记者)任总编辑。他们配合得当,各自发挥专长,报纸很快获得公誉。 4、癸丑报灾 袁世凯为维护统治,从1912年至1916年,查封报纸71家、捣毁报纸9家,传讯报纸49家,至少有24位报人被杀,60人被捕,全国报纸减少了2/3,从500多家减到130多家。这一阶段袁世凯政权对报刊的迫害,被称为“癸丑报灾”,因为1913(癸丑年)时袁世凯政权迫害报刊的高峰年头。袁世凯制造“癸丑报灾”的实质是执政党采用暴力手段消灭反对党报刊和政治报人。 5、便士报 便士报又称美分报,19世纪30年代由《纽约太阳报》带头兴起于美国,它以货币的最小单位为报纸的售价卖,每份报纸只卖一便士。 便士报的实质就是买报人不再需要支付报纸的全部成本,报社通过这一方式改变了以前报纸只是富人才买的起的状况,使报纸成了当时最大的信息传播媒介,为后来的报纸广告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也是报纸获取最大利润率的关键。 6、黄色新闻 “黄色新闻”得名于19-20世纪之交纽约《星期日世界报》漫画专栏《霍根小巷》中的主人公“黄孩子”。这里的“黄色”,并不等于色情。而且最初的黄色新闻并没有色情成分,主要以耸人听闻著称。后来的黄色新闻则不仅限于色情一隅。在理论上,以煽情主义新闻为基础;在操作层面上,注重犯罪、丑闻、流言蜚语、灾异、性等问题的报道,采取种种手段以达到迅速吸引读者注意,同时策动社会运动。 一般也认为,黄色新闻是现代小型报的前身。总体上看,“黄色新闻”作为一个报道流

(全新整理)1月全国自考中外教育简史试题及答案解析

全国2018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外教育简史试题 课程代码:00464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在儿童发展的早期,卢梭反对压抑人性的教育,而主张( ) A.积极的教育B.城市的教育 C.知识的教育D.消极的教育 2. 我国最早创办私学的教育家是( ) A.老子B.孔子 C.孟子D.荀子 3.“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哪国的高等学府?( ) A.鲁国B.齐国 C.赵国D.楚国 4.先秦诸子百家中,被韩非称为“显学”的是( ) A.儒、墨B.儒、道 C.儒、法D.儒、黄老 5.元代书院的主要特点和变化是( ) A.出现官学化趋向B.具有民族特色 C.八股文学习D.管理松弛 6.陶行知创建的推进乡村教育的实验学校是( ) A.晓庄乡村师范学校B.河南村治学院 C.浙江诸家桥农村改进试验学校D.四川育才学校 7.洋务运动教育的代表人物是( ) A.龚自珍B.张之洞 C.康有为D.黄炎培 8.南京鼓楼幼儿园是谁创建的? ( ) 1

A.陶行知B.蔡元培 C.陈鹤琴D.张宗麟 9.京师大学堂创办于( ) A.1862年B.1898年 C.1900年D.1902年 10.著名的儿童教育家陈鹤琴提出的有名的教育理论是( ) A.实用主义B.活教育 C.生活教育D.乡村教育 11.首创“成绩测验”及其量表的教育家是( ) A.帕克B.莫·伊曼 C.赖伊D.桑代克 12.西欧中世纪大学的教学语言是( ) A.英语B.德语 C.拉丁语D.希腊语 13.夸美纽斯认为人受教育的最好时期是从出生到( ) A.6岁B.12岁 C.18岁D.24岁 14.美国现代教育家康南特的教育理论属于( ) A.要素主义教育流派B.永恒主义教育流派 C.新托马斯主义教育流派D.改造主义教育流派 15.在美国公立学校运动中,被称为“公立学校之父”的教育家是( ) A.富兰克林B.杰佛逊 C.帕克D.贺拉斯·曼 16.1944年英国颁布的重要教育法是( ) A.巴尔福教育法B.费舍教育法 C.巴特勒教育法D.中等教育法 17.近代英国教育家洛克主张进行绅士教育应当在( ) A.家庭B.学校 C.教会D.社会 18.1755年俄国建立的莫斯科大学,只设法律、哲学、医学系,不设( ) 2

2011年自考中外教育管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

2011年自考中外教育管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二)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1分,共24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西周时天子设立的大学中,习乐之所是( ) A.辟雍B.东序 C.成均D.上庠 2.两汉最经常性的察举科目是( ) A.孝廉B.秀才 C.明经D.童子 3.建立郡国学校制度是在( ) A.北魏B.西晋 C.南朝D.北朝 4.科举考试创立的标志是设置了( ) A.秀才科B.明经科 C.进士科D.明法科 5.宋代文教政策的核心是( ) A.兴文教B.抑武事 C.儒佛道三教并用D.程朱理学 6.属于明代最为着名的书院是( ) A.漳南书院B.诂经精舍 C.学海堂D.东林书院 7.中国最早的海军学校是( ) A.天津水师学堂B.福建船政学堂 C.天津武备学堂D.江南水师学堂 8.科举考试废除于( ) A.1902年B.1905年 C.1912年D.1915年 9.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成立于( ) A.1911年B.1912年 C.1914年D.1920年 10.民国初年,教师检定制度的施行对象是( ) A.幼稚园老师B.小学老师 C-中学老师D.大学老师 11.北洋军阀政府统治时期,北京大学在改革管理制度中贯穿的核心思想是( ) A.学生自治B.分任任务

C.教授治校D.教学改革 12.蔡元培创立大学院制的目的是( ) A.教育官僚化B.学生自治 C. 教授治校D.教育学术化 13.最早的中世纪大学没有产生于( ) A.希腊B.意大利 C.法国D.英国 14.四段教学法的提出者是( ) A.裴斯泰洛齐B.费希特 C.赫尔巴特D.洪堡德 15.在近代欧美,具有很强的专业或职业性质,实用性很强的中学是( ) A.文法学校 B.公学 C.实科中学D.国立中学 16.英国中等教育中起领导作用的学校是( ) A.文法学校B.公学 C.实科中学D.国立中学 17.德国近代最主要的中学类型是( ) A.实科中学B.公学 C.文科中学D.职业中学 18.农伯格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应用于教育实践中,创办了着名的( ) A.普拉特游戏学校B.沃尔顿学校 C.葛雷学校D.林肯学校 19.最早在哈佛大学实行选修制的校长是( ) A.科南特B.埃里奥特 C.希尔D.农伯格 20.以“将学校办成一个雏形社会”为办学宗旨的学校是( ) A.葛雷学校B.林肯学校 C.沃尔顿学校D.游戏学校 21.《民本主义与教育》的作者是( ) A.杜威B.农伯格 C.凯兴斯坦纳D.赫尔巴特 22. 1839年英国政府首次设置了专门的教育行政机构____,监察接受补助金的学校。( ) A.教育局B.文部省 C.教育署D.枢密院教育委员会 23.双元制职业教育制度确立于( ) A.1964年的《汉堡协定》 B.1969年的《职业教育法》

外国新闻史试题A卷试题答案

暨 南 大 学 考 试 试 卷 一、单项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 分) 1.公元前59年,古罗马执政官凯撒下令公布议事纪录,后人称之为《每日纪闻》,采用的传播形式是( C ) A.口头传播 B.新闻信 C.公告牌 D.印刷新闻 2.英国最早的定期报刊是1621年出版的( B ) A.《各地见闻》 B.《每周新闻》 C.《报纸》 D.《新闻报道》 3.通常认为,世界上第一张日报是1650年在莱比锡创办的( A ) A.《新到新闻》 B.《每日新闻》 C.《法兰克福邮报》 D.《莱比锡新闻》 4. 依据形式上的演进,人类古代的新闻传播依次经历的发展阶段是( A ) A .口头传播、手写传播、印刷传播 B .手写传播、口头传播、印刷传播

C.印刷传播、口头传播、手写传播 D.口头传播、印刷传播、手写传播 5.1450年前后,进行印刷技术的革新从而提高了印刷质量和效率的德国人是( B ) A.富格尔B.谷登堡 C.里兹赫D.福斯 6.美国第一份成功的廉价报纸《太阳报》创办于( A ) A.1833年B.1834年 C.1835年D.1836年 7.法国大革命中,马拉创办的报纸是(B ) A.《杜歇老爹报》B.《人民之友报》 C.《法国及布拉班革命报》D.《箴言报》 8.被人称为“黄色新闻鼻祖”的美国报人是(A) A.普利策B.默多克 C.北岩D.赫斯特 9.目前,《泰晤士报》的拥有者是(D) A.镜报报业公司B.快报报业公司 C.汤姆森集团公司D.默多克的新闻国际公司 10.1954年,世界上最早播出彩色电视的机构是(A) A.美国全国广播公司B.英国广播公司 C.德国公共广播联盟D.苏联中央电视台 二、名词解释题(共3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谷登堡德国发明家,他改进了金属活字印刷技术,制造了机械印刷机,大 大提高了印刷的质量和效率。

4月中外教育简史自考试题

2014年4月中外教育简史自考试题 全国2014年4月中外教育简史自考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汉代奉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文教政策始于 A.汉高祖时B.汉武帝时 C.文景之治时D.东汉灵帝时 2.唐代确定的文教政策是 A.重振儒术B.独尊儒术 C.遵用汉法D.崇玄重道 3.《问孔》《刺孟》的作者是 A.董仲舒B.王充 C.颜之推D.韩愈 4.首开我国近代公费留学教育先河的是 A.顽固派B.革命派 C.维新派D.洋务派 5.提出“尚自然、展个性”思想的教育家是 A.蔡元培B.陶行知 C.陈鹤琴D.黄炎培

6.张之洞在《劝学篇》中系统阐述的理论体系是 A.中体西用B.中体中用 C.西体中用D.西体西用 7.创办北洋水师学堂的是 A.顽固派B.洋务派 C.革命派D.维新派 8.洋务派创建的外国语学堂主要是为了培养 A.外语教师B.外语研究人员 C.翻译人员D.文秘人员 9.1905年清政府设立的统辖全国教育的最高行政机关是A.学部B.教育部 C.提学使司D.学务处 10.提出“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的教育家是 A.毛泽东B.杨贤江 C.张骞D.蔡元培 11.在彼得一世进行教育改革以前,俄国教育的主要管理者是 A.天主教教会B.东正教教会 C.国家机构D.地方机构 12.1879年日本颁布的《教育令》,放宽中央对地方教育的限制,主要依据是 A.美国经验B.法国经验

C.德国经验D.俄国经验 13.卢梭认为,促进人的才能和器官内在发展的是 A.自我的教育B.事物的教育 C.人的教育D.自然的教育 14.20世纪前半期在美国教育史上被称为 A.理想主义教育时期B.人本主义教育时期 C.进步主义教育时期D.结构主义教育时期 15.现在日本最高的教育领导机构是 A.教育部B.文部省 C.科学部D.科学教育部 16.现代著名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是 A.美国人B.英国人 C.意大利人D.德国人 l7.存在主义教育流派要求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的关系是A.“我与你们” B.“我与你” C.“我与物” D.“我与它” 18.在西欧中世纪占主导地位的教育机构为 A.宫廷学校B.城市学校 C.体育馆D.教会学校 19.1801年,拿破仑与罗马教皇签订了旨在控制教会的条约,一般称为 A.教会公约B.教务专约

2020年4月浙江中外教育管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自考

浙江省201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外教育管理史试题 课程代码:10030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 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0分) 1.下面哪两家并称为显学?() A.墨家与儒家 B.墨家与道家 C.道家与儒家 D.儒家与佛家 2.下面哪一项不属于察举制的教育管理功能?() A.调动了世人读书求学的积极性 B.统一了教育目标 C.规范了教学的内容 D.统一了经学的标准 3.汉代中央官学是朝廷办的,下面哪一项不属于中央官学?() A.太学 B.经馆 C.宫邸学 D.鸿都门学 4.下面哪本书不属于识字类的蒙学教材?() A.三字经 B.蒙求 C.千字文 D.百家姓 5.下面哪一所是我国政府创建的第一所近代新式学堂,它标志着近代学校的产生。()A.京师同文馆 B.上海广方言馆 C.福建船政学堂 D.上海机器学堂 6.下面哪一项不是苏区制定的文教政策?() A.彻底改造和整顿旧教育 B.教育必须为革命战争服务 C.建立抗日文化教育统一战线 D.争取与培养知识分子为革命教育事业服务7.《告德意志民族的演讲》的作者是谁?() A.费希勒 B.赫尔巴特 C.裴斯泰洛齐 D.卢梭 8.日本的东京大学是效法下面的哪个国家的基础上创办起来的,特别重视教学和研究两方面的工作并举。() 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德国 9.下面哪一项不是现代教育管理制度的发展趋势?() A.现代化 B.民主化 C.理性化 D.专业化 10.下面哪一个是苏维埃政权颁布的第一个普通教育法令,也是关于现代学校制度的第一 1

个法令?() A.大学章程 B.大学附属学校章程 C.统一劳动学校规程 D.高等学校规程 二、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每小题1分,共 10分) 1.儒家私学的领袖称为“巨子”,门徒要绝对服从。() 2.汉代官学有从事蒙学一类的机构,当时启蒙阶段的教育主要是在官学中进行的。()3.唐代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有生徒与乡贡两类,两类考生的报考过程是完全一样的。 ()4.辽金元的统治者大力推行“汉化”的文教政策,尊孔崇儒,兴学设教是这一文教政策的集中体现。() 5.元代的教育行政呈现政出多门的特点,中央没有统一的教育行政机构。()6.最早明确表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概念的是张之洞。() 7.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在湘赣边区工农兵苏维埃政府内正式设立了教育部,这是苏区最早设立的教育行政机构。() 8.被称为“比英国国家还老”的大学是伦敦大学。() 9.《今日美国中学》的作者是贺拉斯·曼。() 10.1804年,彼得一世政府颁布了《大学章程》和《大学附属学校章程》,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大学区制。() 三、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夏、商、西周时期教育管理体制的共同特点_____________。 2.战国时期,齐国齐王设立了养士之所_____________,招揽天下名士。 3.汉代设置_____________,它是管理中央官学的行政机构。 4.对魏晋“耻学于师”、“师道之不传久矣”等的不良风气,_____________极力宣扬“师道”,为此作《师说》一文。 5.明清科举考试最大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 6.明清时期的书院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_____________书院,另一类是官学化的书院。 7.1898年5月,张之洞发表《_____________》,系统阐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文教政策。 8.班级授课制是夸美纽斯在《_____________》提出的。 9.德国柏林大学最重要的特征和原则是_____________。 10.“中央集权”是_____________现代教育行政制度的主要特征。 四、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6分) 1.九品中正制 2.教育独立运动 2

中外设计史复习提纲

1.芝加哥建筑学派的大师(沙利文)将“形式追求功能”作为自己设计的标准创立了自己的设计体系和风格。 2. 浙江(越窑)为代表的南方青瓷与北方邢窑为代表的(白瓷)组成中国瓷业发展的两大体系和窑场。 3. (陶器)的发明和使用堪称中国古代设计史上的第一次飞跃。(青铜器)取代陶器成为主要器物,堪称中国古代设计史上的第二次飞跃。 4. 西方设计进入现代的标志性设计运动是(工艺美术运动) 5. 构成主义设计运动发端于(俄国) 6. 格罗佩斯、密斯、赖特以及(柯布西耶)等四人被称为现代主义设计的第一代大师。 7. 丹麦设计师保罗·汉宁森于1925年设计的(PH灯具)被世界公认为北欧设计的典范之作。 8. 国立包豪斯成立于(1919年) 9.针对现代主义设计大师密斯提出的“少则多”的减少主义思想而针锋相对地提出“少则烦”的后现代设计大师是(文丘里)。 10. 世界现代设计的三大中心是德国、美国和日本。 11. 在西方现代设计史中几乎与现代主义设计运动同时发生的设计运动是(装饰艺术运动)。 12. “塔帕布”是古代(大洋洲)的设计艺术。 13.在斯堪的纳维亚国家中最具影响力的现代主义设计大师是(阿尔瓦·阿尔托)。 14.(卡尔·马姆斯登)被公认为瑞典“现代家具之父” 。 15. 分离派运动发端于(维也纳)。 16. 国立包豪斯的第一任校长是(格罗佩斯)。 17.法国蓬皮杜文化中心是(高技派)风格的典型代表。 18. 德意志工业联盟成立于(1907)年,其倡导的设计风格在欧洲范围内取代了新艺术运动风格,是年标志着新艺术运动的结束。 19. 中国宋代五大名窑是指定窑、汝窑、哥窑、钧窑以及官窑。 20. (李诫)编修的《营造法式》,是我国古代建筑传统经验的珍贵文献。 21. “正身侧面律”是一种程式化的艺术表现方式,它首先出现于(古埃及)。 22. 意大利的马略卡式陶器是(文艺复兴)时期最具代表性的陶器。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试题

全国2002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试题 课程代码:00661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 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别了,“不列颠尼亚”》的报道内容所反映的年代是( ) A. 1945年 B. 1966年 C. 1997年 D. 1949年 2.《京郊出现“科学热”》中所报道的主要人物是一位( ) A.农民 B.农业教育工作者 C.农村干部 D.农村基层科技人员 3.“它的美是水和桥构成的”是一篇新闻作品的开头部分提到的。这篇新闻作品是( ) A.《水面下的桥梁》 B.《枫桥兴会扶桑客,子夜钟鸣百又八》 C.《水城威尼斯》 D.《滦河水向天津奔来》 4.《从邮局看变化》的报道内容所涉及的城市是( ) A.呼和浩特 B.乌鲁木齐 C.拉萨 D.银川 5.《日本签字投降》的作者,在采写此稿时所运用的主要采访方式是( ) A.个别访问 B.向当事人提问 C.现场观察 D.电话采访 6.《运载火箭飞越万里长空》中的第三篇短新闻,主要报道的是( ) A.火箭发射时的情景 B.打捞仪器仓的情景 C.火箭准确落入预定海域的情景 D.火箭沿着预定轨道飞行的情景 7.《“飞天”凌空》中的主人公是( ) A.空军飞行员 B.民航飞机驾驶员 C.跳水运动员 D.工艺美术工作者 8.消息《大平夫人看望“欢欢”,“长得多么可爱啊!”》一文中对熊猫的描写采用了( ) A.象征性手法 B.拟人化手法 C.比喻手法 D.夸张手法 9.下列新闻作品中,表现邓拓、丁一岚的文字缘、革命情的作品是( ) A.《相思正是吐黄时》 B.《写在绢帕上的诗》 C.《一篇没有写完的报道》 D.《依依惜别的深情》 10.播发《周恩来总理逝世北京沉浸在悲痛之中》的通讯社是( ) A.法新社 B.美联社 C.共同社 D.路透社 11.“38×365=?”这一算式,反映了张先生对家乡的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它出自( ) A.《祁连山北的旅行》 B.《相思正是吐黄时》 C.《夜宿车马店》 D.《华阳礁上补给忙》 12.“报纸的主角”通常指( ) A.言论 B.消息 C.图片 D.版面 13.成功运用对比手法深化主题的消息是( )

10月中外教育简史自考试题(2)

2011年10月中外教育简史自考试题 2011年10月(全国)中外教育简史自考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均无分。1.道家思想的创始人是 A.B.尹文 C.老子D.庄子 2.在教育对象问题上,提出“有教无类”主张的教育家是A.孔子B.孟子 C.荀子D.老子 3.墨子主张教育要培养的理想人格是 A.君子B.兼士 C.大丈夫D.大儒 4.对待传统文化,儒家的态度是 A.废先王之教B.绝圣弃智 C.述而且作D.述而不作 5.秦王朝在文教政策上的重大失误是 A.大兴文字狱B.焚书坑儒 C.书同文D.严订学规 6.魏晋“玄学”属于

A.儒家B.儒道兼综 C.法家D.墨家 7.我国现存最早的蒙书是 A.《急就篇》B.《凡将篇》 C.《苍颉篇》D.《爰历篇》 8.北宋第二次兴学的主持人是 A.范仲淹B.王安石 C.宋徽宗D.蔡京 9.京师同文馆创办于 A.1840年B.1862年 C.1898年D.1902年 10.黄埔军校创立于 A.1921年B.1923年 C.1924年D.1927年 11.《论雄辩家》的作者是古罗马的 A.西塞罗B.托马斯 C.昆体良D.奥古斯丁 12.柏拉图认为国家权力的掌管者应该是 A.哲学家B.商人 C.手工业者D.军人 13.在西欧中世纪早期,除了教会学校外,出现了培养封建统治接班人的

A.社会教育B.家庭教育 C.世俗教育D.教会教育 14.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教育家维多里诺创办的孟都亚宫廷学校,也称为 A.“儿童之家” B.“快乐之家” C.“劳动之家” D.“生活之家” 15.英国工业革命时期,报馆经理雷克斯创办的学校被称为A.“公学” B.“星期日学校” C.“文法学校” D.“导生制学校” 16.1708年,创办“数学、力学、经济学实科中学”的德国教育家是 A.赫克B.魏玛 C.席姆勒D.费希特 17.法国教育家卢梭的教育代表作是 A.《教育漫话》B.《教育论》 C.《论教育》D.《爱弥尔》 18.英国在1902年颁布的教育法案即 A.费舍法案B.斯宾斯法案 C.巴尔福法案D.巴特勒法案 19.首次提出“成绩测验与量表”的美国心理学家是 A.赖伊B.莫伊曼 C.杜威D.桑代克

《中外教育管理史》试题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外教育管理史冲刺模拟试卷(一) 中国教育管理史部分(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1分,共12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我国最早实行的人才选拔制度是() A.选贤贡士制度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 2.世界上第一所文学艺术专科学校是() A.太学B.官邸学C.鸿都门学D.国子学 3.魏晋南北朝时期产生的专门论述家庭教育的著作是() A.《颜氏家训》B.《太公家教》C.《家范》D.《教子家训》 4.隋唐时期,管理中央官学的专门的教育行政机构是() A.礼部B.国予监C.门下省D.祠部 5.宋代系统论述关于人才的“教、养、取、任”的教育改革家是() A.范仲淹B.王安石C.蔡京D.朱熹 6.地方学校普及到社,建立社学的朝代是() A.宋代B.金代C.元代D.明代 7.八股文起源于() A.唐代B.宋代C.元代D.明代 8.我国第一个颁布并实行于全国的近代学制是() A.《壬寅学制》B.《癸卯学制》C.《壬子一癸丑学制》D.《壬戊学制》 9.下列哪一项是民国初年教育部正式公布的教育宗旨() A.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 B.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育“五育”并举 C.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D.爱国、尚武、尚实、法孔孟、重自治、戒贪争、戒躁进 10.1917年就任北京大学校长,对学校进行全面改革的是() A.胡适B.蔡元培C.严复D.蒋梦麟 11.我国近代最早自己编写的一批工科大学教科书的作者是() A.茅以升B.刘仙洲C.竺可桢D.梅贻琦 12.抗日战争时期各抗日根据地教育的总方针和政策是() A.建立抗日文化教育统一战线B.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C.坚持“干部教育第一”D.教育为抗战服务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13. _____________制度的实行,标志着汉代太学的建立。 14.《五经正义》被确定为唐朝全国官学的统一教材,其撰写者是__________________。 15.我国开始设立提举学事司作为专门地方教育行政机构的朝代是__________________。 16.提出“宁粗而实,勿妄而虚”的办学宗旨的清代教育家是__________。 17.最早明确表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概念的人是_________________。 18.“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的提出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 19.解放区的高等学校内部实行校务委员会领导下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制。 20.元代在教学管理制度上,继承并发展了宋代的三舍法和积分制,实行“分斋升等,,和_____________制。 21.既是中国又是世界教育史上的第一部教育专著的是《___________》。 22.国民政府时期,我国实行“学衔制”是在________________。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4分,共12分) 23.察举制 24.学制 25.小学教师检定制度

《中外设计史》期末考试试卷(a)

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 《中外设计史》期末考试试卷(A ) (装饰1101) 一、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有至少两个答案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2分,共60分。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请将答案写入下面的答题框,否则不得分。) 1、在旧石器时代,()是人们的主要劳动工具 A、铁器 B、木器 C、打制的石器 D、兽骨 2、新石器时代,仰韶彩陶装饰纹样的主要表现手法为() A、具象 B、抽象 C、写实 D、再现 3、()是新石器时代文明的标志。 A、陶器 B、瓷器 C、石器 D、玉器 4、()是人类与动物区别的重要标志。 A、加工与使用工具 B、精明 C、穿衣服 D、打猎 5、具有安全、防范、干燥的优点,它是南方民族最早的建筑形式的是() A、穴居 B、木居 C、网居 D、巢居 6、装饰艺术运动中()是这时期的主要造型特征。 A、流线型 B、曲线形 C、几何形 D、自然形受 7、下列()不是古代青铜器的制造工艺 A、鎏金 B、镶嵌 C、电刻 D失蜡 8、商代是青铜艺术由成熟到鼎盛的时期,下列()不是当时流行的纹饰 A、饕餮纹 B、云雷纹 C、狮子纹 D、龙虎纹 9、()最能体现春秋战国这个时代的平面设计和色彩设计的特色和水平 A、漆器 B、服饰 C、兵器 D、铜镜 10、中国青铜器的设计因与该特殊的礼制文化紧密相关,形成了象物、繁缛富丽,系统严禁和()的主要特点。 A、奇特怪异 B、纹祥狰狞 C、沉重 D、俗气单薄 11、白瓷是以()为代表。 A、汝窑 B、刑窑 C、哥窑 D、钧窑 12、随着奴隶制的崩溃和社会思潮的活跃,艺术格调由静止凝重走向() A、色调和谐 B、个性大方 C、沉稳而不拘束 D、活泼生动 13、秦始皇“泗水捞鼎”的失败象征着() A、当时的技术落后 B、大禹铸鼎之重 C、秦王权的横蛮 D、青铜艺术进入新时代 14、()统一和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 A、秦汉 B、明清 C、唐代 D、元代 15、秦汉青铜器主要目的为() A、彰显权力 B、礼器 C、装饰 D、实用 16、商周青铜器主要是用作() A、彰显权力 B、实用 C、装饰 D、礼器 17、汉代的灯具造型丰富,构思奇特,有着非常高超的水平,其中最著名的是() A、博山炉 B、多枝灯 C、勾莲纹青玉灯 D、长信宫灯 18、随着汉代建筑技术的提高,出现了防腐作用的建筑装饰构件是() A、画像砖 B、画像石 C、陶水管 D、瓦当 19、唐代金银器制作达到繁荣期,其中以()为代表 A、长信宫灯 B、博山炉 C、舞马衔杯银壶 D、镏金八角银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