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实验考核方案

小学科学实验考核方案
小学科学实验考核方案

小学生科学实验能力考核方案

为了进一步促进我校《科学》实验教学的开展,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小学科学安排了大量的科学实验,给学生提供了通过探究实验活动获得科学知识的机会。学生通过做探究性实验获得科学知识,就需要有较高的实验能力。根据有关文件要求,我校每学期对学生进行科学实验观察和实验操作技能考核。

一、考核的总体思路

小学科学课程(3—6年级)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即通过科学教育使全体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究,热爱科学,并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全体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为此,《科学》课的考核必须为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一最高目标服务。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无论是性格、心理特征、认知水平都是不同的。我们在对学生进行考核时,不仅要注重学习的结果,更要注重学生技能和心理的发展和变化。要以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既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又要重视学生的思想认识的发展,以及多方面潜能的发展,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创新能力培养、实践能力、实验观察和实验操作技能的提高。

小学生的实验能力不是仅仅指小学生操作实验的能力,而是一种综合的实验能力,是指小学生在科学学习中理解实验目的要求,按照教材提供的实验方案或者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有步骤地操作实验、采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数据、归纳总结实验结论的综合能力。培养小学生的实验能力有利于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活动,提高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效果,增强小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兴趣,提高小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的自信心,综合发展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科学课的教学效率。

二、考核实验能力(包括实验观察和实验操作技能)应注重的方面

一、明确实验目的,有序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能力

爱动手是小学生的特点,动手做实验是小学生的最喜爱的活动。可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们爱做实验,但是却不知道怎样去把实验做好。教学中常常出现这种情况,当老师让学生动手做实验时,学生们忙得很开心,人人都想做实验,人人都要争着做实验,可是却没有几个人是按照实验要求去做的,实验的场景可以一个字来概括——乱,实验的结果当然不如老师所意,也没有达到教学目的要求,学生也没有观察

清楚实验中产生的现象,没有把观察到的实验数据记录下了,没有弄清楚实验的结论。学生做实验更多的是满足自己一时的好奇心的需要。

在学生做实验之前,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养成认真细读实验目的要求的习惯,使学生了解实验的目的要求,了解实验的方法。只有让学生读懂实验目的要求,了解实验方案,学生才能对做好实验做到心中有数,才能较好地完成实验,提高实验效果。

二、激发兴趣,及时督查,自主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科学实验能力

小学科学教材中安排了许多探究性科学实验活动,老师在每学期都要安排学生做较多的实验,要想让学生做好实验,就必需要准备较多的实验器材。

要求学生课前准备实验器材,有很多好处,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切身感受到老师准备实验器材不容易,懂得尊重老师的劳动;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学生在准备实验器材的过程中必然要细读实验目的要求、实验方法,必定细看教材,对课本有提前预习的准备,进而对实验目的要求、实验方法有深刻地认识,为上课做好实验作了心理上和思想上的准备,为做好实验作了铺垫。

三、面向全体,合理分工,主动参与实验,培养学生科学实验能力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探究既是小学生科学学习要达到的目标,又是小学生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学生参与课堂科学实验,经历整个探究实验过程,是培养小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的最佳途径,也是培养小学生科学实验能力的最佳途径。参与做实验,参与到整个探究实验过程中去,使所有学生都能在实验过程中发挥作用,都能有机会动手做实验,都能细致观察实验中产生的现象,都能学会记录实验数据,都能参与讨论,分析实验数据,分析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都能学习归纳总结实验结论,都能学习总结实验成功的经验和实验失败的教训,都能学会与同学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等等,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整个过程,在整个探究性学习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做好实验所需要的实验能力。但是,现实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参与探究实验活动的情况并不令人满意。虽然说小学生喜欢做科学实验,但是实际现象是有些学生还是不愿意动手做的,一种是就是不想动手做;一种是不敢做,担心做失败,被别的同学笑话;一种是没有机会做,每次实验都被男生抢去做了,或者被动手能力强的女同学抢去做了,自己没有做的机会,久而久之就再也没有机会做实验了。这样下去,不动手参与做实验的这部分同学动手做的能力必然被弱化,不做实验,她们的兴趣必然减弱,他们的实验能力必然得不到培养。

四、关注实验数据,描述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科学实验能力

学生喜欢做实验,但往往不愿意去仔细观察实验过程中产生的现象,不愿意去主动用笔记录观察到的实验数据,忙着做实验,甚至抢着去做实验,等到要使用实验数据时,却没有完整的实验数据可用,也就无法通过对实验现象、实验数据的分析来归纳总结实验的结论,那做实验也就没有达到做实验的目的,实验几乎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为了避免这种事情的发生,在做实验前,教师就要给每个实验小组的成员明确地分好工,安排好实验小组成员各人的任务,实验时要求实验小组成员各行其事,有条不紊地做好自己的工作,观察实验过程中产生的现象,获取有效的实验数据,保证实验顺利有效地完成。因为有了这样的分工与合作,同学们才测量到了可靠的可供分析用的时间数据,同学们通过分析时间数据,归纳总结出了实验结论。可见,在探究性实验过程中,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与动手做实验同样重要,不可缺少。同学们在分工合作中完成了实验任务,提高了科学实验的综合能力,还培养了同学们合作探究的优良品质。

五、全面分析数据,综合归纳结论,培养学生科学实验能力

科学的结论是科学家经过无数次实验得出许多数据,并且通过分析无数的实验数据,归纳总结出来的。科学课中许多知识都已经经过前人探究得出,现在安排学生重新来探究,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的精神,养成探究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探究动手的能力。学生在做实验过程中得出实验数据,观察到实验现象,这还不够,还需要学生去分析,去研究,去归纳总结,才能得出结论。经过这样的实验探究活动,提高学生在探究实验过程中的分析能力、归纳总结的能力。学生从实验现象、实验数据到分析、归纳总结出实验结论,是一个由具体感性认识到抽象逻辑认识的思维过程,是由抽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的一次质的飞跃,只有实现这个质的飞跃,才能得出实验结论。因此,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分析实验数据的习惯,培养小学生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提高小学生的归纳总结实验结论的能力。

六、模仿实验方案,自主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科学实验能力

小学科学教材中的实验方案都是教材编写者设计好的,学生只要按照现有的实验方案去做就行了。这虽说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但是最能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的、深层次训练学生实验能力的应当是指导学生养成自我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的学习习惯。学生学习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比展现实验现象的操作实验更重要,设计实验是学生高水平实验能力的体现,所以我们要把训练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放在相当重要的位置。我们在教学中要有目的、有序地训练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想来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

三、实验技能考核方案

1、考核对象:随机抽取学校不同年级或者某一学段班级一定数量的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实验观察和实验技能展示。

2、考核项目:教科版三、四、五、六年级科学实验

3、考核程序

(1)、根据学期科学实验内容与标准,教师随机抽取一道实验题;

(2)、填写《实验通知单》;

(3)、写出实验所需器材和材料;

(4)、进行实验操作,讲述实验步骤;

(5)、填写实验报告。

4、考核成绩

(1)、能够根据实验项目正确填写《实验通知单》;

(2)、实验材料选取准确;

(3)、能够按照标准进行实验操作,实验步骤完整。

(4)、实验报告填写认真。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论语?阳货》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