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地理教学设计中的学情分析

如何做好地理教学设计中的学情分析
如何做好地理教学设计中的学情分析

如何做好地理教学设计中的学情分析

随着新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入进行,人们越来越感觉到不关注学生的课堂是无效课堂,备课中不进行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将无立足之地。由于长期受以教师教为主的传统教学课堂的影响,强调的是教师“教”的工夫,而忽略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目前有很多教师不知道在教学设计中要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即做学情分析,更谈不上如何进行学情分析。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与教学设计中的其他部分有着密切联系,可以说,没有学情分析,一切教学目标的实施都不可能真正实现,只能是空中楼阁。学生是课堂的真正主体,一切教学活动是围绕这一主体的主动参与学习展开的,只有当教师充分了解自己的学生,对学生进行学习前的各种情况分析,才能有效地利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完成各项学习活动,从而做到有的放矢,因而有必要对这一情况进行阐述,本篇以地理学科为例加以说明。

一、学情分析是新课改中地理教学基本理念的基本要求

新课程改革确立了学生全面发展的观念,摒弃了以往学科文本的传统思想,教育改革的目的在于使每一位学生获得全面、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教学设计时教学工作的开端,抓好这一环节对于课堂教学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学生发展的长期目标。地理学科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地理课程又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认识环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续发展挂念的一门必修课程。在地理课程基本理念中要求学生要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地理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身边出发设计教学程序,以期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要求教师教学设计时紧跟时代步伐,在教学中柔和反映全球变化形势,突出人口、资源、环境以及区域差异、国土整治、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等内容,是地理学习对他们的终身发展有用;改变地里学习方式这一理念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地理学习能力,鼓励他们积极探究,形成主动学习地理的态度;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的理念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充分重视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要求教师要充分考虑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为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创造适宜的环境;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要求教师要考虑教学中实行多元化的评价手段。这些理念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围绕学生的学而展开,是以学促教,而不是以教促学。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促进每一位学生最大可能的发展,而做好学情分析就可以使这种发展成为可能。

要做好地理教学设计中的学情分析,首要的是要了解从哪几个层面进行分析,从而了解自己的学生。

二、学情分析的主要层面

由于地理教学有不同其他学科教学的独特之处,如,读图能力的培养,因而,一般来说,地理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分析:

1.了解学生的基础,即分析学生已知的,所谓已知是指学生已具备的与本课内容相关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等,这一分析决定着学生学习的起点。如七年级(下)中有关亚洲气候复杂多样一课的教学,在此之前学生已有的与该节内容相关的知识有:亚洲的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世界气候类型、影响气候的基本因素等,以及已经具备亚洲空间位置的读图能力,都是学习该课的基础。

2.了解学生在本课应掌握,但以前未接触过的内容,也就是分析学生未知的,这一点主要包括学生在通过该课内容的学习之后应该达到的终极目标,并且还包括在实现这一终极目标之前,还要涉及的学生所没有掌握的知识。如“世界气候类型”的学习,该节内容是在对世界气温分布、降水分布有了一定了解之后学习的,该课要求学生了解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其深层次应该是了解世界气候的分布和各种气候的特点,如果仅仅告诉学生教材中所列举的13类,学生不可能掌握牢固,最终混淆各类气候类型,如果借助图像记忆,把气候分布模式化,在影响因素上做足功夫,定会让学生能透彻地了解该内容。

3.了解学生可以通过努力能掌握的,即分析学生能知道的内容,这是指通过该节课的学习,学生能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它决定了学习终点,是因材施教的基础。如,对于“五种基本地形等高线地形图”的学习,一般只要学生知道五种基本地形的特征即可,但如何把它们与等高线地形图联系起来,让学生掌握分析等高线地图的基本技能,教师要分析建立这两者之间联系的突破口,即画出五种基本地形的实际景观图,并充分利用学生刚掌握的等高线特征,使一些能力强的学生即可掌握。

4.了解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分析学生想知的,即除教学目标规定的要求外,学生还可能希望知道哪些目标以外的东西。如“海陆的变迁”内容,学生对其中板块的边缘处为何多地震、火山的分布非常感兴趣,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通过板图边画边解释,既有利于学生记住板块构造理论的核心内容,又增加了学生想知道的东西。

5.了解学生思考问题的过程,分析学生是怎么知的,这是指学生如何进行地理学习的,并形成地理学习风格和学习地理的习惯,即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地理,从而养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地理教学独到之处在于充分利用图像信息解决问题,因此,从七年级伊始,教师就要特别注意这一能力的培养,把每一个地理问题融入图像之中去解决,必然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渐渐增强他们的地理读图能力。

三、地理教学设计中的学情分析

1.学生原有的基础知识

要做到了解学生,首先要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这对备好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已获得的知识与即将获得的知识是密切相关的,常常是前后密切关联的。

为此,教师开始应对全班学生以前的学习情况进行一次调查,对每名学生以前和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有个综合研究,了解每个学生的基础情况。例如在七年级第一节地理课上,教师可以在绪论的教学中设计提问学生小学已了解的地理知识,全面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

在具体的一节课的备课时,教师首先要了解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学生已学过的知识的情况。分析出哪些是学生已掌握的,哪些是学生初步掌握了的,哪些是学生通过自学可以掌握的,哪些是教师非讲不可的。这样做有利于教师在授课中做到该讲则讲,不用讲则少讲,力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学生在小学已经掌握有哪七大洲、哪四大洋的知识,在讲解海陆分布的时候这一部分知识可以让学生抢答,让后在此基础上直接要求他们按面积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并记忆。

其次,教师还要了解学生掌握的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状况。例如学生掌握的物理、化学、生物等知识的状况对于地理学科知识的学习有一定的影响。如,海陆气温差异的原因、影响降水分布的因素都与物理知识有关;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与物理知识又必然联系;赤道周长的计算、比例尺的计算与数学知识有关;酸雨的形成与化学知识相关等等,教师在教学中可适当地引导学生回忆已学过的其他各科知识,帮助理解原理。在倡导课程综合的今天,也可引导学生利用所学本学科知识来帮助他们理解其他学科知识,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也使学生体会到各学科间的联系,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全面发展。

2.学生现有的认知能力

在学科教学中,学生的基础学习能力是指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包括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等,在地理教学中尤其注重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地理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始终考虑如何循序渐进地训练学生的地理读图能力,把这一能力的培养作为地理教学中的长期目标,让学生在平时的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提升这一能力。

初中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有一定的阅读能力、观察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应了解学生的这些能力状况,弄清楚教材中哪些内容学生可以通过自学达到教学目的,对学生能够理解、分析、归纳的内容,教师可少讲,多给学生提供一些自学机会,对学生不易理解、不能分析的问题便可多费些工夫讲授,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例如在八年级“西部重大工程”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考虑三大工程的路径、运输目的以及工程实施的原因是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学掌握的,因而教师不必对各项内容做细致的讲解,点到为止,而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困难可以进行补充,教师讲解,以激发学生的情感。

3.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

每名学生在来到学校学习的同时,也带了各自不同的生活经历和不同观点、看法。这种已有的经历、经验和对待社会的观点,对于即将进行的课堂学习生活具有深刻的影响。

初中地理有一部分内容涉及学生以前未接触过的数学、物理等知识,因而讲解起来学生比较难于理解,如太阳直射光现在地球上的变化如何引起太阳高度的变化,如果学生掌握了圆的切线知识就比较容易理解,但教师如果引入这一数学知识讲解时,只会让学生难上加难,这一知识点不如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如他们知道不同季节我们看到的太阳高度是不同的,夏季太阳高,白昼长黑夜短,冬季则相反,然后再说明这是因为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冬季直射南半球,北半球斜射,这样一来学生会易于理解。地理教学中像这样的原理性的东西不必讲透,大凡都可以从学生原有的生活、学习经验出发,即把问题阐述清楚,又不至于加大学生学习的难度,使学生易理解,易接受。

4.学生的情感因素

情感因素,是教学设计环节中一个重要成分。情感因素是伴随着知识经验的掌握、观念的形成以及内部智力的成熟而发展起来的,它对外部智力的形成和创造能力的发展起着决定的作用。初中地理有很多内容可以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如八年级讲到西亚战乱时,可以与拿那些地方的学生与自己对比,让他们感受到生活在和平环境中的幸福;在讲亚洲经济水平时,可以结合现在中国目前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与世界发达国家仍有很大差距的现实,鼓励学生好好学习,将来有责任为中国的强大作贡献。地理教学设计中考虑情感因素的角度很多,象建立正确的人地关系,人口资源观、可持续发展关等等。

5.学生的身心特征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心理各有其特点。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选择不同的教育方法。初中学生正处在一个身心发展的阶段,有较强的自尊心、自信心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有充沛的精力和较强的求知欲,但遇困难又易灰心丧气,幼稚与成熟并存,辨别是非能力较差,易受不良习气的影响,因此,对初中生既要尊重又要加强教育,严格要求。很多学生在七年级起始时,思维非常活跃,但起始内容有非常难,如果教师把握好这一时期,对他们今后的地理学习将起到关键性作用,相反就会抹煞他们进取的自信心,会逐渐失去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因而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时时注意考虑不同层次的学生身心特点,在充分尊重他们的同时,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教师要细致的观察,及时补救。

总之,教学设计理论主张“为学习设计教学”,地理教学也不例外,强调任何教学活动都要以着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为学生服务,教学设计必须把学习和学生作为焦点,以帮助每一个学习者有效地学习为目的,因此,学情分析是实施教学活动的起点。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