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物理实验报告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11/22 23:07:00近代物理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核磁共振

指导教师:刘洋

专业:物理

班级:求是物理班1401

姓名:朱劲翔

学号:3140105747

实验日期:2016.12.7

实验目的:

1. 掌握核磁共振的实验原理和方法。

2.用核磁共振方法校准外磁场B ,测量氟核的F g 因子以及横向驰豫时间2T 。

实验原理:

质子和中子都是自旋角动量为2 的费米子,中子数和质子数均为偶数,核自旋量子数I 为零,此类原子核不能产生核磁共振;中子数与质子数其一为奇数,核自旋量子数I 为半整数,此类原子核能产生核磁共振;中子数与质子数均为奇数,核自旋量子数I 为

整数,如H 2原子核等,此类原子核能产生核磁共振。

原子中电子的能量不能连续变化,只能取分立的数值,在微观世界中物理量只能取分立数值。原子核自旋角动量也不能连续变化,也只能取分立值 )1(+=I I p ,其中I 称为自旋量子数,取0,l ,2,3,…等整数值或l/2,3/2,5/2,…等半整数值,公式中

的π2h = ,而h 为普朗克常数,对不同的核素,I 分别有不同的确定值,本实验涉及

水的质子H 1和氟核F 19的自旋量子数I 都等于l/2,类似地原子核的自旋角动量在空间某一方向,例如z 方向的分量也不能连续变化,只能取分立的数值 m p z =,其中磁量子数m 只能取I ,1-I ,…,1+-I ,-I 等(12+I )个数值。

自旋角动量不为零的原子核具有与之相联系的核自旋磁矩,简称核磁矩,其大小为 p m e g p 2=μ (3—1)

其中e 为质子的电荷,p m 为质子的质量,g 是一个由原子核结构决定的因子,对不同种类的原子核g 的数值不同,g 称为原子核的朗德因子,值得注意的是g 可能是正数,也可能是负数,因此,核磁矩的方向可能与核自旋角动量方向相同,也可能相反。 由于核自旋角动量在任意给定的z 方向只能取(12+I )个分立的数值,因此核磁矩在z 方向也只能取(12+I )个分立的数值

p z p z m e gm p m e g 22 ==μ=N g m μ⋅ (3—2)

原子核的磁矩通常用P N m e 2/ =μ作为单位,N μ称为核磁子,采用N μ作为核磁矩的单位以后,z μ可记为N z m g μμ=,与角动量本身的大小为 )1(+I I 相对应,核磁矩本身的大小为N I I g μ)1(+,除了g 用因子表征核的磁性质外,通常引入另一个可以由实验测量的物理量γ(回旋比),γ定义为原子核的磁矩与自旋角动量之比: g m e p p 2==μ

γ (3—3)

利用γ我们可写成p γμ=,相应地有z z p γμ=。通常称πγ2/为原子核的回旋频率。 当不存在外磁场时,每一个原子核的能量都相同,所有原子核处在同一能级,但是,当施加一个外磁场B 后,情况发生变化,为了方便起见,通常把m 的方向规定为z 方向,

由于外磁场B 与磁矩的相互作用能为

B m B p B B E z z γγμμ-=-=-=⋅-= (3—4)

因此量子数m 取值不同的核磁矩的能量也就不同,从而原来简并的同一能级分裂为

(12+I )个子能级,由于在外磁场中各个子能级的能量与量子数m 有关,因此量子数m 又称为磁量子数。这些不同子能级的能量虽然不同,但相邻能级之间的能量间隔B E γ=∆却是一样的,而且,对于质子而言,I =1/2,因此,

m 只能取m =1/2和m =-1/2两个数值,施加磁场前后的能级分别如图-1所示

当施加外磁场B 以后,原子核在不同能级上的分布服从玻尔兹曼分布,显然处在下能级的粒子数要比上能级的多,其差数由ΔE 大小、系统的温度和系统的总粒子数决定,这时,若在与B 垂直的方向上再施加一个高频电磁场,通常为射频场,当射频场的频率满足E h ∆=ν时会引起原子核在上下能级之间跃迁,但由于一开始处在下能级的核比在上能级的要多,因此净效果是往上跃迁的比往下跃迁的多,从而使系统的总能量增加,这相当于系统从射频场中吸收了能量。

图3—1

我们把当E h ∆=ν时引起的上述跃迁称为共振跃迁,简称为共振。射频场的频率满足共振条件为:

νh =B h E πγ2=∆=B g N μ (3—5) 对裸露的质子而言经过大量测量得到T MHz /577469.422=πγ和一些核素的回旋率数值

见附录一。但是对于原子或分子中处于不同基团的质子,由于不同质子所处的化学环境

不同,受到周围电子屏蔽的情况不同,πγ

2的数值将略有差别,这种差别称为化学位移,对于温度为25℃球形容器中水样品的质子,T MHz /576375.422=πγ,本实验可采用这个数值作为很好的近似值,通过测量质子在磁场B 中的共振频率H ν可实现对磁场的校准,即

πγν2H

B = (3—6)

反之,若B 已经校准,通过测量未知原子核的共振频率ν便可求出待测原子核的γ值(通常用πγ

2值表征)或g 因子;

B νπγ=2

(3—7) h B

g N μν= (3—8)

通过上述讨论,要发生共振必须满足πγν2B =,为了观察到共振现象通常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固定B ,连续改变射频场的频率,这种方法称为扫频方法;另一种方法,也就是本实验采用的方法,即固定射频场的频率,连续改变磁场的大小,这种方法称为扫场方法,如果磁场的变化不是太快,而是缓慢通过与频率ν对应的磁场时,用一定的方法可以检测到系统对射频场的吸收信号,如图3-2(a)所示,称为吸收曲线,这种曲线具有洛伦兹型曲线的特征,但是,如果扫场变化太快,得到的将是如图3-2(b)所示的带有尾波的衰减振荡曲线,然而,扫场变化的快慢是相对具体样品而言的,例如,本实验采用的扫场是每秒50周,幅度为几个高斯的交变磁场,对固态的聚四氟乙烯样品而言是变化十分缓慢的磁场,其吸收信号将如图3-2(a)所示,而对液态的水样品而言却是变化太快的磁场,其吸收信号将如图3-2(b)所示,而且磁场越均匀,尾波中振荡的次数越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