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作业-第一章习题(1)
2019-2020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1配套习题:第1章 第1节 从生物圈到细胞+Word版含解析

第章走近细胞第1节从生物圈到细胞课时过关·能力提升基础巩固1SARS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必须在宿主细胞内才能完成增殖这一生命活动,这一事实说明了()A.生物的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B.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也可独立完成各种生命活动C.SARS病毒只有增殖这一生理活动依赖于宿主细胞,其他生命活动可自主完成D.细胞结构使SARS病毒的增殖免受外界因素的干扰解析: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必须寄生在活细胞中才能够进行增殖等生命活动,这一事实说明生物的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答案:A2下列不属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的是()A.池塘里的一只青蛙B.青蛙的表皮细胞C.表皮细胞中的水和蛋白质D.一个池塘解析: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包括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其中,细胞是生命系统的最基本的结构层次,细胞中的水和蛋白质等不属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答案:C3下列组合,在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中依次属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是()①一个池塘中的全部生物②一片草地上的全部昆虫③某水库中的全部鲫鱼④一片农田A.①②④B.③①④C.①②③D.②③④解析:一个池塘中的全部生物构成一个群落;一片草地上的全部昆虫不属于同种生物,不是种群,又不包括该区域内的所有生物,不是群落,更不是生态系统;种群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某水库中的全部鲫鱼是一个种群;一片农田包括在农田中生活的各种生物及它们生活的环境,属于一个生态系统。
所以B项符合题意。
答案:B4一粒种子能长成一棵参天大树,该过程的细胞学基础是 ()A.细胞数目增加和细胞体积增大B.细胞增殖和细胞分化C.细胞内基因的传递和变化D.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解析:生物生长发育的细胞学基础是细胞增殖和细胞分化。
答案:B5地球上最早的生命形式是()A.原始的多细胞生物B.蛋白质分子和核酸分子C.原始的病毒D.原始的单细胞生物解析: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没有细胞就没有生命活动,所以地球上最早的生命形式是原始的单细胞生物。
浙科版高中生物学必修2课后习题 第一章 第一节 第1课时 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过程及解释

第一章遗传的基本规律第一节孟德尔从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总结出分离定律第1课时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过程及解释合格考过关检验1.下列人的性状中,不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A.高鼻梁与塌鼻梁B.卷发与直发C.五指与多指D.眼大与眼角上翘答案:D解析:人的高鼻梁与塌鼻梁、卷发与直发、五指和多指都是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眼大与眼小属于一对相对性状,与眼角上翘不属于相对性状。
2.杂合高茎豌豆自交,后代同时出现高茎和矮茎的现象在遗传学上称为( )A.性状分离B.基因分离C.完全显性D.不完全显性答案:A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豌豆作为杂交实验材料的原因的是( )A.豌豆是一种严格的自花授粉植物,而且是闭花授粉,便于形成纯种B.豌豆成熟后籽粒都留在豆荚中,便于观察和计数C.豌豆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实验后可以食用,避免了浪费D.豌豆具有多个稳定的、可区分的性状答案:C解析:豌豆营养丰富,味道鲜美,但不是作为杂交实验材料的原因。
4.基因型为Aa的植物体产生的雌、雄配子的数量比例是( )A.雌配子∶雄配子=1∶1B.雄配子A∶雌配子a=1∶1C.雄配子∶雌配子=3∶1D.雄配子比雌配子多答案:D解析:基因型为Aa的个体产生两种类型的配子,其比例为1∶1,是指某一性别配子中A和a的比例为1∶1,而不是雌配子与雄配子数目的比例为1∶1。
植物体产生的雄配子多于雌配子。
5.将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纯种豌豆个体间行种植,收获隐性行的种子种下得豌豆a;将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纯种玉米个体间行种植,收获隐性行的种子种下得玉米b。
通常情况下,下列关于a、b性状的描述,合理的是( )A.a和b中都有显性个体和隐性个体B.a和b中的显性和隐性比例都是3∶1C.b中都为隐性个体,a中既有显性个体又有隐性个体D.a中都为隐性个体,b中既有显性个体又有隐性个体答案:D解析:豌豆是自花授粉的植物,a中只有隐性个体;玉米可进行同株间和异株间的异花传粉,b中有显性个体和隐性个体。
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1练习:第一章 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基础过关练题组一掌握体内细胞生活的环境1.(2020山东潍坊高二上期中改编)下列关于淋巴液的叙述,错误的是()A.淋巴液是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B.淋巴细胞只存在于淋巴液中C.毛细淋巴管吸收组织液形成淋巴液D.淋巴液在淋巴管中的流动是单向的2.(2020吉林通化靖宇中学高二上期中)如图是人体局部内环境示意图,以下叙述错误的是()A.甲液、乙液、丙液、丁液均属于体液B.物质代谢的主要场所位于3中C.某人长期蛋白质摄入过少,则丙液会减少D.与甲液相比,乙液中含大量的淋巴细胞等题组二区分细胞外液的成分及其相互关系3.(2020湖北华中师大第一附中高二上期中)在下列物质中,属于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①血红蛋白②葡萄糖③血浆蛋白④Na+⑤K+⑥载体蛋白⑦胃蛋白酶⑧尿素A.①④⑤⑥⑧B.②③⑤⑥⑧C.②③④⑤⑧D.③④⑤⑥⑦4.(2020北京十五中高二上期中)下列能够在人体的内环境中进行的生理过程是(深度解析)A.血浆蛋白的合成B.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C.H1N1病毒的增殖D.抗原和抗体的结合5.(2020福建三明一中高二上期中改编)如图表示,甲、乙、丙三种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分别用A、B、C表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C中血浆蛋白含量减少会导致B中液体的量增多B.B中含有气体,乙细胞不一定消耗和产生气体C.A、B、C的渗透压和酸碱度都与其中的某些离子有关D.甲、乙、丙细胞通过A、B、C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题组三了解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及组织水肿6.(2020山东师大附中改编)一次性过量饮水会造成人体“水中毒”,细胞肿胀,功能受损。
可用静脉滴注高浓度盐水(质量分数为1.8%的NaCl溶液)对患者进行治疗。
其原理是()A.升高细胞外液的离子浓度B.增加细胞外液液体总量C.降低细胞内液的离子浓度D.减少细胞外液液体总量7.下列因素中,不能引起病人组织水肿的是()A.组织液中蛋白质减少B.长期蛋白质摄入不足C.淋巴管阻塞D.花粉等过敏原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题组四掌握内环境的作用8.下图是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模式图。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第一章 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课后练习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课后练习一、选择题: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
1.如图是正常人体肝组织结构示意图,图中序号分别表示体液的不同成分,其中不属于内环境的是()A.①B.②C.③D.④答案C解析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组成,分析题图可知,①是血浆,②是组织液,③是细胞内液,④是淋巴液,因此③细胞内液不属于内环境。
2.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是()A.呼吸道内的气体B.消化道内的消化液C.毛细血管内的血浆D.膀胱内的尿液答案C解析人的呼吸道、消化道、膀胱等与外界相连,所以呼吸道内的气体、消化道内的消化液以及膀胱内的尿液等液体都不属于内环境。
3.接种流感病毒疫苗时进行肌肉注射,药物一般直接进入()A.血液B.淋巴液C.组织液D.细胞内液答案C解析肌肉注射时,药物一般直接进入组织液。
4.在下列物质中,不是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A.糖原B.葡萄糖C.二氧化碳和氧气D.氨基酸答案A解析糖原在细胞内,属于细胞内液的成分,A项正确。
5.图中a、b、c为相应部位的细胞外液,箭头①②③表示相应的内环境中液体的流动方向。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中的成分有水、葡萄糖、血红蛋白和激素等B.三种细胞外液中,a中蛋白质含量较多,渗透压最高C.健康人体中三种细胞外液之间的物质交换均是双向的D.图中箭头②③所代表的过程受阻均会引起组织液渗透压升高答案D解析分析题图可知,a为血浆,b为组织液,c为淋巴液。
血浆中的成分有水、葡萄糖、血浆蛋白和激素等,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A项错误;三种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基本相等,其中血浆中蛋白质含量较多,B项错误;血浆与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是双向的,淋巴液与组织液、淋巴液与血浆之间的物质交换是单向的,C项错误;箭头②表示组织液进入血浆,箭头③表示组织液进入淋巴液,两过程受阻均可导致组织液渗透压升高,D项正确。
6.下列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细胞外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B.细胞外液渗透压主要由Na+和Cl-的浓度决定C.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D.正常人的血浆渗透压小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答案D解析正常人的血浆渗透压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基本相等,D错误。
(完整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一章习题

生物必修二第一章测试题一、选择题:1.鉴别一株黄色子叶的豌豆是否为纯合子,常用的方法是()A.杂交B.测交C.检查染色体D.观察性状2.隐性性状是指()A.测交后代中未显现的性状B.杂种F1中未显现的性状C.自交后代中未显现的性状D.后代中始终未显现的性状3.下列关于性状分离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性状分离就是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F1只表现一个亲本的性状B.性状分离就是指杂合的F1产生的两类配子C.性状分离就是指杂合的F1的后代出现不同的性状表现D.性状分离就是指同一生物个体会表现出不同的性状类型4.下列属于相对性状的是()A.狗的长毛与卷毛B.蚕豆的高茎与豌豆的矮茎C.玉米叶鞘的紫色和叶片的绿色D.兔的长毛与短毛5.水稻的有芒和无芒是一对相对性状,下列四组杂交实验中,能判断性状显隐关系的是()①有芒×有芒→有芒②有芒×有芒→有芒215 + 无芒70③有芒×无芒→有芒④有芒×无芒→有芒101 + 无芒97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6.某种基因型为Aa的高等植物产生的雌雄配子的比例是()A.雌配子︰雄配子= 1︰1 B.雌配子︰雄配子= 1︰3C.A雌配子︰a雄配子= 1︰1 D.雄配子很多,雌配子很少7.两只杂合子白羊为亲本,接连生下3只小羊是白色。
若它们再生第4只小羊,其毛色()A.一定是白色的B.一定是黑色的C.是白色的可能性大D.是黑色的可能性大8.番茄果实的颜色由一对基因A、a控制,下表是关于番茄果实颜色的3个杂交实验及其结果。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番茄的果实颜色中,黄色为显性性状B.实验1的亲本基因型:红果为AA,黄果为aaC.实验2的后代红果番茄均为杂合子D.实验3的后代中黄果番茄的基因型可能是Aa或AA9.下列关于遗传学的基本概念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后代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就叫性状分离B.纯合子杂交产生的子一代所表现的性状就是显性性状C.不同环境下,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不一定相同D.兔的白毛和黑毛,狗的长毛和卷毛都是相对性状代中纯合体比例为10.将具有1对等位基因的杂合体,逐代自交3次,在F3()A.1/8 B.7/8 C.7/16 D.9/16二、非选择题:1.下图为孟德尔的豌豆杂交示意图,请据图分析。
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一章测试题及答案

高一年级生物学科《分子与细胞》第一章试题检测参赛试卷学校卧龙寺中学姓名刘社莲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除病毒外,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最基本单位是()A.细胞B.组织C.器官D.系统2.SARS病毒致人死亡主要是感染了人体的()A.肝部细胞B.肺部细胞C.淋巴细胞D.血细胞3.下列有关病毒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病毒和其他生物一样,也具有细胞结构B.一种病毒一般可以同时感染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C.病毒的繁殖只在宿主的活细胞中进行D.在人工配置的培养基上就能培养病毒4. 人感染艾滋病后,被艾滋病病毒逐步破坏的人体功能是()A. 神经调节功能B. 血液循环功能C. 内分泌功能D. 免疫功能5. 由细胞形成组织必须经过( )A。
细胞分裂B。
细胞分化 C. 细胞进化 D. 细胞生长6。
脑中有很多神经组织,心脏中的肌肉主要为心肌,这一事实说明了( )A. 器官都是由一种以上基本组织构成B。
器官都是由四种基本组织构成C。
器官的结构特点与其功能相适应 D. 器官的结构与其功能相互影响7.当我们进行剧烈运动时,呼吸随之加深,心跳也随之加快,这一事实说明( ) A.人体的各个系统是相互密切配合的B.人体的各个系统是协调活动的C.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D.以上三项都是8.鸟类学家正在研究某种鸟在生命系统中的层次,他们研究的是()A.个体B.种群C.群落D.生态系统19.某水库中属于同一种群的生物是( )A.全部生物个体的总和B.全部动物个体的总和C.全部鱼类个体的总和D.全部鲫鱼个体的总和10.下列实例中,不能构成群落实例的是( )A.亚马逊河谷的热带雨林B.大兴安岭的红松林C.无菌培养基污染后长出的共生菌落 D.无菌培养基上接种后长出的大肠杆菌菌落11.下列有关群落概念的描述正确的是()A.生物间及生物与环境间相互作用的整体B.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C.一定区域内全部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D.一定区域内具有一定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12.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A.陆地生态系统B.海洋生态系统C.草原生态系统D.生物圈13. 下列哪项是生态系统()A。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1稳态与调节课后习题 第1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2节 内环境的稳态

第2节内环境的稳态课后训练·巩固提升一、基础巩固1.人体内环境的稳态所包含的内容不包括( )A.线粒体基质中pH的相对稳定B.血浆中各种化学成分的相对稳定C.组织液温度的相对稳定D.血浆渗透压的相对稳定酸碱度等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而线粒体基质在细胞内部,不属于内环境。
2.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是( )A.细胞内的酶正常发挥作用B.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C.内环境中各种化学成分含量的相对稳定D.体液中大量缓冲物质的存在,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的调节作用下,通过机体各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
3.运动员在剧烈运动后,大量乳酸进入血液,血浆pH会( )A.大于7.35~7.45B.小于7.35~7.45C.维持在7.35~7.45D.稳定在3~4pH为7.35~7.45。
运动员在剧烈运动后,虽然产生了大量乳酸,但血浆中存在HC O3-、HP O42-等缓冲物质,当乳酸进入血液后,会与血液中的缓冲物质发生反应,以维持血浆pH的相对稳定。
4.有些人到青藏高原后会出现乏力、心跳加快甚至血压升高等症状。
下列对此现象的分析错误的是( )A.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B.当外界环境剧烈变化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C.人体稳态不会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D.人到高原后细胞代谢可能出现紊乱,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时,会影响人体内环境的稳态,严重时可能会危及机体健康。
5.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说法,错误的是( )A.某人长期节食减肥,有可能出现组织水肿B.寒冷时手脚冰冷,说明内环境稳态已被破坏C.急性肠胃炎患者脱水时,体内渗透压平衡被破坏D.肾是形成尿液的器官,肾功能衰竭时出现的尿毒症与内环境稳态失调有关,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有可能出现组织水肿,A项正确。
寒冷时虽然手脚冰冷,但体温还是正常的,故不能说明内环境稳态已被破坏,B项错误。
急性肠胃炎患者脱水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体内渗透压平衡被破坏,C项正确。
高中生物 第一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

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基础巩固1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必将引起() A。
酶促反应的速率加快B.渗透压下降C.细胞代谢紊乱D.糖尿病答案C2右图是作用于人体组织细胞新陈代谢的四大系统模式图。
图中1、2、3、4分别是()A。
消化、循环、泌尿、呼吸B.循环、呼吸、泌尿、消化C.呼吸、泌尿、循环、消化D。
消化、循环、呼吸、泌尿答案A3下图是一张生物概念填图,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A。
a、b是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c、d可以是温度和渗透压B.内环境的稳态只要有三种调节方式即可,不需要其他器官或系统参与C。
酸碱度的相对稳定主要依靠血液中的缓冲物质,与其他器官或系统也有关D.内环境的稳态和生态系统的平衡一样,其维持自身稳定的能力是有限的答案B4下图表示向某生物血浆中滴加一定浓度的盐酸或氢氧化钠溶液后,pH的变化曲线,其中正确的结果是()答案B5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内环境稳态实例的是()A.人体的体温维持在37 ℃左右B。
血浆pH维持在7.35~7.45C。
血糖的浓度保持在正常范围内D.细胞核中DNA含量相对稳定解析细胞核中DNA含量的相对稳定属于细胞稳态的范畴,血浆渗透压、血糖浓度、血浆pH都属于内环境稳态的范畴.答案D6下列有关内环境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A。
用盐酸滴定等量人体血浆与质量分数为0。
9%的NaCl溶液时,两者的pH变化相同B.内环境稳态是机体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的C。
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是保持不变的D.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是经常处于变动之中的,但都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解析稳态是一种相对的稳定,保持动态平衡。
血浆中存在一些缓冲物质,可以对酸碱度的变化起缓冲作用.内环境稳态是机体在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的共同调节下维持的。
答案D7右图表示某人从剧烈运动到运动结束,其体内血液中乳酸浓度的变化曲线,下列对AB段和BC段变化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A。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训练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下列各组物质中全是内环境成分的是A.O2、CO2、血红蛋白、H+B.Na+、HPO2−4、葡萄糖、氨基酸C.纤维蛋白原、Ca2+、膜上载体D.过氧化氢酶、抗体、激素、H2O2.通常情况下,人体组织细胞的细胞内液与组织液的生理指标最接近的是A.Na+浓度B.渗透压C.K+浓度D.O2浓度3.下列不是内环境概念要素的是A.指细胞内液B.主要组成为血浆、组织液、淋巴C.指细胞外液D.体内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4.在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的正确关系是A.B.C.D.5.下列人体内的生理过程,发生在内环境中的是A.氧气和血红蛋白结合B.葡萄糖分解产生丙酮酸C.氨基酸分子脱水缩合D.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6.下图为人体内环境三种主要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转化模式图,则A.乙的成分可能有抗体、神经递质和氨基酸B.甲中含有血红蛋白、O2和葡萄糖等成分C.与甲相比,乙和淋巴的蛋白质浓度较高D.细胞代谢废物经细胞膜直接进入甲7.某人剧烈运动后身体内产生了某种物质,这时参与体内pH调节的物质应是A.H2CO3/NaHCO3B.NaH2PO4/Na2HPO4C.NaHCO3/NaH2PO4D.NaHCO3/Na2HPO48.下列与内环境有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B.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释放到内环境中,作用于靶细胞或靶器官C.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D.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场所9.如图为人体体液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呼吸酶可以存在于B中B.CO2的扩散方向为C→BC.图中A、B、C依次为淋巴、血浆、组织液D.神经细胞的内环境是D10.连续奋战在抗洪救灾第一线的战士,内环境依然能保持稳态,其调节机制是A.神经调节B.体液调节C.免疫调节D.神经-体液-免疫调节11.下列对人体内环境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K+、Cl-有关B.内环境温度随着外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C.组织液渗透压下降会导致组织水肿D.正常人剧烈运动后,血浆pH维持在7.35~7.4512.平静状态下,血浆、组织液和细胞内液中O2和CO2浓度关系分别是A.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B.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C.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D.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13.下列有关内环境稳态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不同人的体温,会因年龄、性别等不同而存在微小差异B.内环境稳态是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的C.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是保持不变的D.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经常处于变动之中,但都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14.下表为人体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的物质组成和含量的测定数据。
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成分(mol·L−1)Na+K+Ca2+Mg2+Cl−有机酸蛋白质②142 5.0 2.5 1.5103.3 6.016.0①③147 4.0 1.25 1.0114.07.5 1.0④10140 2.510.3525—47A.④属于细胞内液,因为其含有较多的蛋白质、K+等B.②属于血浆,③属于组织液,它们都属于①C.肝细胞中的CO2从产生场所扩散到②至少需穿过6层磷脂分子D.③与④的成分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15.人体稳态的维持是机体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重要保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剧烈运动时,肌细胞产生的乳酸会使细胞外液的pH显著降低B.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构成了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C.人体细胞外液渗透压的高低取决于细胞外液中Na+和Cl−的浓度D.人体处于稳态时,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稳定不变二、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每小题有一个或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
16.如图为正常人体内肝细胞局部结构示意图,其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体液的成分,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图中①②③④共同组成了细胞外液B.体液①中含有胰岛素和血浆蛋白C.图中②③构成了肝细胞生存的直接内环境D.图中①②④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17.人体内环境的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下列关于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A.下丘脑可参与体温、渗透压和酸碱平衡的调节B.正常的血糖含量和含氧量是维持细胞代谢的必要条件C.只有温度、PH等都在适宜的范围内,酶才能正常发挥催化作用D.细胞的生命活动依赖于内环境,也参与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18.如图所示是肌细胞与内环境的物质交换关系。
X、Y、Z表示三种细胞外液,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X、Y、Z分别代表血液、组织液和淋巴,它们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B.Y中O2进入肌细胞至少要经过3层膜结构C.蛋白质长期供应不足时,X、Y等处的渗透压会上升D.只有神经调节参与维持X、Y、Z理化性质的稳定19.大量的组织液积累在细胞间隙会导致组织水肿,下面诸多因素中,可能引起病人组织水肿的是①毛细血管管壁破损②长期坚持素食③小蛔虫进入淋巴管④花粉海鲜等引起过敏反应时⑤肾小球肾炎导致血尿A.只有①②③B.只有②③④C.只有①③⑤D.①②③④⑤20.如图表示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某人花粉过敏时B的含量将会增多B.某人一次摄入较多的食醋,不会引起内环境pH明显下降,原因是A中含缓冲物质C.在A、B、C三种液体中,A中CO2浓度最高D.E表示内分泌系统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
21.(13分)如图为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1)此图表示了细胞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其中组成人体内环境的成分有__________________(填标号)。
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之间既有密切关系,又有一定区别。
一般情况下,②与③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
(2)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有多种。
以葡萄糖为例,葡萄糖从血浆进入红细胞的方式是_____________;CO2不从毛细血管进入胰腺组织细胞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体内环境能够维持动态平衡,当天气变得寒冷时,机体甲状腺产生的甲状腺激素增多,甲状腺激素的作用是提高细胞代谢速率,使机体产生更多的热量;同时皮肤毛细血管收缩,骨骼肌战栗。
这种调节机制属于__________________(填神经调节、体液调节、或神经—体液调节)。
22.(13分)下图中①~④表示人体体液的组成成分,回答下列问题:(1)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是图中的,图中①是。
一般情况下,①内K+浓度高于其外部,而Na+浓度低于其外部,上述两种物质中通过主动转运进入①的是。
(2)图中②是直接生活的环境,其pH之所以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等离子有关,其成分和含量与③④最主要的差别在于。
(3)图中②③和④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能不能说全身的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用语言描述)。
23.(8分)如图表示人体体液之间的部分关系。
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①~⑥的相互关系中,物质交换是单向的是_____________。
(2)机体代谢情况发生变化,最易于通过检查血浆的______________两方面来反映。
(3)当细胞D中产生过量乳酸时,血浆中的____________(填“NaHCO3”或“H2CO3”)可以中和其酸性,并最终形成排出体外。
24.(13分)如图是内环境稳态与各系统的功能联系示意图,请回答相关问题。
(1)图甲中,a表示呼吸系统,c表示_________________。
(2)病人因呼吸受阻,肌细胞会因无氧呼吸产生大量乳酸,乳酸进入血液后,会使血液pH_____________,但乳酸可以与血液中的________________发生反应,使血液的pH维持相对稳定。
(3)内环境相对稳定,除了图中所示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外,还必须在___________的调节网络下进行。
(4)外界中的O2进入红细胞内共穿过_______层生物膜。
(5)图乙中,B液为_______,其pH之所以能保持相对稳定,与它含有__________________等离子有关。
(6)图甲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8分)血浆中无机盐含量的相对稳定对于维持红细胞正常的形态和功能至关重要。
为患者输液治疗时为什么要用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请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1)取5支洁净试管,编号为1~5号,分别加入2mL质量分数为0.5%、0.7%、0.9%、1.1%、1.3%的溶液,并各加入2滴抗凝剂(如柠檬酸钠)。
(2)将左手无名指消毒,用消毒的采血针刺破皮肤,用小滴管吸血。
(3)向1~5号试管中分别滴入1滴血,摇匀,放置5min。
(4)分别取5支试管中的混合液各一滴,置于5张洁净的已编号的载玻片上制成临时装片,在显微镜下镜检,观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预期结果试管NaCl溶液/%红细胞形态10.5①体积变大,或涨破20.7②?30.9③?4 1.1④体积缩小5 1.3⑤体积缩小,皱缩②、③处的结果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