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的的民族国家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国家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国家,国家结构形式中央集权型单一制,实行地方适度分权。
我国采用单一制的原因:第一,历史上有着统一的传统和实行单一制的渊源。
第二,各民族之间有着和睦相处、友好往来的传统。
第三,各民族主要是和汉族相互杂居,“大杂居、小聚居”。
第四,近代以来,结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统一战线。
第五,各民族之间,各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需要互相学习、帮助、支持,实现共同繁荣和进步。
第六,防止和抵御外来干涉和侵略,维持我国的独立与安全,需要各族人民的紧密团结与合作。
我国单一制两大特色:民族区域自治,特别行政区。
「民族区域自治」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一种制度。
其特点如下:第一,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实行的。
第二,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的。
第三,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来实现。
自治权:中国少数民族人民在民族自治地主内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自主权力,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
「特别行政区」最出是针对台湾做出的,但在香港、澳门付诸实施。
依据“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特别行政区包括三方面内容:第一,一个国家即中华人民共和国。
核心是一个国家。
特别行政区是一级地方政府。
第二,两种制度共存,但主体是社会主义。
第三,高度的自治权。
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
特别行政区的建立和“一国两制”的实践,突破了传统的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创造了一种有中国特色的带有某些复合制特征的单一制。
第七章国家机构国家机构:公共权力的载体和公共权力运作的政治组织系统,是阶级统治和政治统治体系的核心。
第一节国家机构的含义、构成、特点和组建国家机器在政治科学上就叫做国家机构。
国家机构是国家机关体系的总和,包括全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
是实现国家权力,执行国家职能,进行日常活动的组织体系。
国家机构是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掌握和行使国家权力的需要。
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统治阶级要掌握和行使国家权力,凭借一定的权力设施。
1专题一 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演进

随堂达标检测
15.(2023·宁夏模拟)中国古代王朝历经更替,不断发展。以下正确描述历 史演进的是 ( D ) A.第一个封建盛世:汉初刘邦休养生息——光武中兴——汉武帝的大一统 B.走向衰落的东汉:张角创立太平道——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 C.亡于暴君的王朝:夏朝亡于夏桀——商朝亡于商纣——周朝亡于周厉王 D.天下分分合合:春秋战国时期——“一统秦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
随堂达标检测
3.(2023·北京丰台区模拟)汉代海昏侯刘贺墓中出土的一组衣镜,绘有 孔子形象并记有孔子传记,反映出孔子在当时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 促成这一现象出现的措施是 ( C ) A.奖励耕战 B.实施“推恩令” C.尊崇儒术 D.重文轻武
随堂达标检测
4.(2023·福州模拟)汉初,各地诸侯国以各自诸侯王在位的时间纪年。 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创制“元封”年号,规定全国统一使用皇帝的年 号纪年。这一做法 ( C ) A.改善了国家的财政状况 B.废除了汉初分封的诸侯国 C.有利于巩固大一统王朝 D.将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
随堂达标检测
二、非选择题 16.(2023·锡林郭勒模拟)(12分)“大一统”观念决定着中华民族的思维 习惯和行为方式,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体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直到隋唐时期,统治者们才摸索出一套防止富室贵族垄断权力 的官僚制度……由于科举成为步入仕途、求取富贵的最主要手段,有志 从政者就必须接受同样的经书、文学教育,从而使全国在思想文化上也 形成大一统的局面。
某一时代的历史特征是 ( C )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繁荣与开放 D.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注:冕旒这里指皇帝)。 ——王维《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一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和巩固

四、民族关系的规律和认识
1、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是由各民族 人民共同缔造的。由于各种原因,汉族在我国多民族 的国家中处于主体地位。但是,并不能因此而忽视或 否认其它少数民族对于祖国历史发展所作的贡献。秦 汉统一中原地区,匈奴则统一了北方草原地区。各个 少数民族都有自己悠久的历史,在经济文化方面给予 汉族不同的影响。因此,看待民族关系,不能站在一 个民族的立场上,而应该站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的立 场上,对历史上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事 件、人物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颂,反之要给予否定和 鞭挞。反对大汉族主义和狭隘的地方民族主义。
三、民族战争
1、秦派蒙恬夺回河套,修筑万里长城,加强边防, 发动对越战争。
2、汉武帝时对匈奴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战役;东 汉先后派窦固、窦宪出击北匈奴。
3、唐朝初年,东突厥不断南下攻唐,唐太宗大败 东突厥,俘获其首领颉利可汗在其旧地建都督府
4、两宋的民族战争:辽宋战争、宋金战争、宋元 战争。
5、明朝土木堡之变、北京保卫战、与后金的战争。 6、清朝前期平叛战争:反对准噶尔贵族分裂势力, 平定回部反动贵族的叛乱。
1、秦汉时期,国力强盛,中国与亚洲各 国人民有着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表现在 两汉同朝鲜、日本联系加强;张骞通西域, 开辟中西交通的新纪元。中国同西亚、欧 洲的通商关系开始发展起来,中国的丝绸、 冶铸、水利技术沿着“丝绸之路”远播到 中亚、罗马和欧洲地区。先进的秦汉文化 对东、西方乃至世界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张骞、班超、甘英是促进中外友好交往的 杰出人物。
五、中国古代民族融合问题
1.民族融合的形式: ①、民族迁徒。秦朝时内地人民迁徒到河套;中原人民迁徒到珠 江流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民南迁江南地区等等。 ②、联合斗争。说到底是阶级斗争,各族人民联合起来,共同反 对统治者的剥削和压迫,使民族联系更加密切。 ③、友好交往。特别是在我国古代的大统一的局面下,在和平的 环境中友好相处,融合加速。 ④、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魏孝文帝的改革,大大加速了民族 融合。 ⑤、“和亲”、“册封”促进民族融合。641年,唐太宗派人护 送文成公主人吐蕃同松赞干布结婚。唐中宗又把金城公主嫁给尺 带珠丹,从此唐朝和吐蕃“和同为一家”。回纥的首领骨力裴罗 接受唐朝“怀仁可汗”封号。713年,唐玄宗封大祚荣为渤海郡 王,唐玄宗封皮罗阁为云南王。 ⑥、兼并战争,促进民族融合。春秋时在诸侯争霸过程中,大国 兼并小国,诸侯国逐渐减少,华夏族和其他各族接触频繁。
中国历史上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历史上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中国历史悠久而复杂,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拥有众多民族的国家。
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中国逐渐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本文将从秦汉统一、南北朝的分合、唐宋辽金元的统一以及明清时期的辽扼之统等方面来探讨中国历史上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一、秦汉统一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大一统。
此时的中国境内分布着不同的民族,如中原地区的汉族、北方的胡、羌族等。
秦朝的统一,通过中央集权和行政区划的改革,有效整合了各个民族的力量,实现了国家的初步统一。
同时,秦王朝还通过修筑长城来阻止北方民族的入侵,保护国家安全与边疆稳定。
二、南北朝的分合南北朝时期,中国分裂为南北两个政权,北方为北魏、东魏等朝代,南方为南朝宋、南齐等朝代。
这一时期,民族的分化和迁移现象非常明显,南方以汉族为主,而北方则较多胡、鲜卑等少数民族。
然而,南北朝历史并非一片分离,多次的统一与融合也纷繁上演。
在南北分裂的300多年后,北方的隋朝统治者杨坚重新统一了中国,建立了大一统的统一中央政权。
这一统一加强了民族融合的力度,北方各民族的特色也逐渐融入中国的大一统中,形成了新的民族文化。
三、唐宋辽金元的统一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灿烂的时期,唐太宗时期统一了中原,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唐盛世。
唐朝的统一力量包括了汉族、少数民族如回纥族、突厥族等。
这些少数民族的融入为中国的统一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也为中国的文明进程注入了活力。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另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
南宋时期,南部地区多数为汉族,北方则分布着多个民族如契丹族、党项族等。
面对金国的威胁,南宋政权不断采取措施加强统一,稳定国家疆域。
南宋时期的经济繁荣和文化发展,进一步促进了民族融合,为统一延续了下来。
四、明清时期的辽扼之统明朝统一了中国后,明朝政权对于中国各族民众采取了包容的政策。
明朝中晚期,辽东地区的女真族建立了后金政权,最终被明朝皇帝清朝统一。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引言中国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多民族国家。
多民族共生共荣,是中国的独特优势和宝贵财富。
在中国的长期发展过程中,民族团结与和谐共生一直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与保障。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民族政策、统一思想等多个方面探讨我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特点与意义。
历史背景中国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可追溯到公元前221年秦朝的统一。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与其他民族交流合作,并相互影响、融合发展。
各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保留自己的特色文化,并在统一的国家框架中实现共同发展。
从古代的中央王朝到现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一直保持着多民族国家的特点,这是我国历史长期发展的结果。
民族政策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国一直致力于维护民族平等、团结、和谐的发展环境。
中国政府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民族政策,包括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教育、民族经济发展等方面。
根据中国宪法和相关法律法规,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都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确保了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主权力。
中国现有的五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为各民族提供了一个自我管理、发展的空间。
通过自治实践,各民族可以充分保护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文化传统等,同时也积极参与国家大事,共同推动中国的发展进步。
中国政府注重民族教育的发展和推广,保障各民族群众享有平等的教育权利。
在少数民族地区,推行双语教育,充分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和文化传统。
同时,中国政府还大力投入资源,改善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设施和教育质量,提高各民族群众的教育水平。
此外,中国政府还积极支持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通过实施各项扶贫政策和优惠措施,改善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条件,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平。
在经济发展中,中国政府也注重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的传统产业和特色产业,推动各民族共同繁荣。
统一思想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统一思想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重要保障。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起源

知识梳理
四、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五、商和西周的社会经济
制 分封制与宗法制
度
目 政治 的
“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统治 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
权贵阶层出现
战俘和负债 氏族成员
文明定义: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文明是人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一个
新阶段。这一阶段的特征是:物质资料生产不断发展,精神生活不断丰富,社会分工和 分化加剧,由社会分工和阶层分化发展成为不同阶级,出现强制性的公共权力——国家。
文明是在国家管理下创造出的物质的、精神的和制度方面的发明创造的总和
东到大海,西及陇山,南跨江汉,北至燕山
认识
甲骨文反映了商朝的社会状况,体现了商朝统治的神权色彩,具有重要 的史料价值
【思考】商汤灭夏之后,如何进行有效统治是首要问题。结 合所学思考,商朝为什么推行内外服制度?
【答案】 原因:商朝是中国早期国家,社会 生产力水平还不高,社会组织中的血缘关系非 常浓厚,商朝没有能力对王畿之外的广大地区 实行直接控制。内外服制是当时能够达到有效 统治的最佳方式。
时空观念:了解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理清夏商周的 政权更替,了解春秋战国的诸侯国位置。 史料实证:通过考古材料(遗址、甲骨文、青铜铭文)和 传世文献,认识奴隶制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了解商 鞅变法和百家争鸣内容 历史解释:理解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和早期国家的特
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征;理解百家争鸣
考向分析
先秦时期(上古时期+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也是我国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起源时期;近三年的趋势是: 1、考查的力度越来越大;其中素养考查对史料实证考察的力度较大。 2、考查角度多样化:从生产发展到政治制度到文化思想;从文明起源到“多元一体”观;有 政治制度、私有财产、治国方略、文化血脉等。 3、对早期政治制度相对考察较多;对文化血脉、文化扩展越来越重视。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1、我国的民族概况:(1)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56个民族分布在祖国的四面八方。
(2)经过长期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往,各族人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亲缘关系。
2、我国的新型民族关系、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及基本民族政策:(1)新型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2)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
(3)基本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我国维护民族平等采取的措施有哪些?①实行民族区域自治;②大力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③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保障各民族的平等权利。
4、民族团结的内容、地位及重要性:(1)内容:在我国,民族团结包括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团结,各少数民族之间的团结,以及同一少数民族内部成员之间的团结。
要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也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观念。
(2)地位:民族团结是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也是我国民族政策的核心内谷。
(3)重要性: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也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5、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性:(1)民族团结是国家统一的重要保证。
只有实现了民族团结,才能维护国家统一。
(2)民族团结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前提。
只有实现了民族团结,社会才能安定和谐,人民才能安居乐业、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3)民族团结是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各民族只有团结一心,才能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使经济社会取得长足进步、各族人民生活不断得到改善。
6、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地位:(1)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我国民族政策的根本立场。
(2)国家坚持把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作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不断出台政策措施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
7、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内容及地位:(1)含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2)内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1)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一、我国民族的基本情况很早以前,我国就是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国家,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
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密切联系,友好往来,共同建设祖国、共同反对阶级压迫和外来侵略,是我国民族关系中的主要内容。
秦朝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至两汉时期初步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隋唐是我国多民族发展的重要阶段,各民族迅速发展,对边疆地区的开发做出了重要贡献;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形成中华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明清时期在统一政权下,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加强,统一多民族的国家进一步巩固。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全国现有56个民族,统称为中华民族。
其中,汉族人口最多,有亿,占全国总人口的91. 59% 。
其余55个民族的人口为亿,只占全国人口的%。
因为这55个民族所占的比例小,人口少,所以,习惯上把汉族以外的各民族,统称为“少数民族”。
在我国,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56个民族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都是我们伟大祖国民族大家庭中的成员。
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的特点是: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的局面。
也可以表述为各民族“大分散、小集中”。
少数民族分布的这种“大杂居、小聚居”的状况,一方面,各民族都有大小不同的聚居区。
我国各民族的这种“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局面,是由于多种原因造成的:第一、由于历代封建王朝的移民、屯田、屯军,汉族人民不断向边疆迁徙。
第二,由于战争、起义失败或者自然灾害等原因,迫使少数民族四处迁徙、或者是汉族起义失败后逃入民族地区。
第三,由于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的原因,形成各民族交错杂居的局面。
二、我国长期保持着统一多民族国家这一形态我国自秦汉以后就成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自此延绵不断,历经唐宋元明清诸朝,直到今天,国家统一局面得到不断巩固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
• 一个关系——
结
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民族平等、 团结和共同繁荣 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 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
特点
想一想: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和地位
截至1998年,我国先后共建立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 自治县,实行自治的少数民族人口约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75%, 民族自治地方行政区域的面积占国土面积的64%。全国有44个 少数民族建立了自治地方,在少数民族杂居地区还建立了1200 个民族乡。
• 一个原则——
• 一个民族政策——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三个尊重——
含义: 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建立了相应 的自治区域,设立自治机关, 少数民族自己管理 自己的内部事务。
地位: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 度,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 (重要性)
二、共同浇灌民族团结之花 1、新型民族关系: 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思考:我国采取了怎样的处理民族关
傣族泼水节、蒙古族摔跤、壮族唱山歌等
一、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
1、我国的民族分布有什么特点?
(1)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56个民族分布 在祖国的四面八方,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 都是国家的主人。 (2)经过了长期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往,各 族人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亲缘关系 即大杂居小聚居。
那么,我国是怎样来管理少数民 民族分布呈大 族地区呢? 杂居,小聚居
(一)实现祖国统一的基本方针——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 1、一国两制的含义
• “一个国家”,是指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必须完整, 由邓小平为 不容分割,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 解决台湾问 题提出来的, • “两种制度”,是指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 但最早实践 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 于香港。 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复习巩固:
1、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什么? 答: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 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 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2、为什么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答: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 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②只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才能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③才能从根本上巩固 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一方面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实 行扶助政策,提供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支援, 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另一方面,少数民族地区的蓬勃发展,也为伟大 祖国的繁荣和富强做出了巨大贡献(提供资源等)。
“屋脊”上的通讯
青藏公路
少数民族中小学校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
平等、团结、共同繁荣
处理民族关系的民族原则2:民族团结
西藏结束不通铁路的历史
2001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重大决策──建设穿越“ 世界屋脊”的青藏铁路!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6月29日全线开 工。
图为西藏6000多名群众兴高采烈地参加 在拉萨举行的青藏铁路开工典礼
青藏铁路开工铺轨
处理民族关系的民族原则3:共同繁荣 实行民族互助:
系原则来实现、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
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
平等地享有政治权利、社会地位平等
2009年,西藏生产总值达到441.36亿元, 比上年增长12.4%;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3532元,比上年增长11.2%。 旅游业迅速发展,全年接待游客达到561 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5倍。
平等地享有经济、文化的权利
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有力继承和全面发展, 重点文物保护工程顺利推进,藏戏和“格萨尔” 说唱艺术成功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全面贯彻,高原生态环 境得到良好保护。
人民币所有面额的票面上都有藏、维、蒙、壮、 汉五种民族的文字。
平等地使用本民族文字的权利
处理民族关系的民族 原则1:民族平等
2、公民如何维护民族团结
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 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
不说伤害民族感情的话 不做伤害民族感情的事
一个制止
制止破坏民族团结的言行
和民族分裂的言行
三、实现祖国和平统一
英国国旗降落 五星红旗冉冉 升起香港上空
葡萄牙国旗降落
五星红旗飘扬在澳门上空
和平统一 一国两制
这些图片反映哪两件历史事实?它是用什么方式解决 的?
思考:现阶段我国实全统一
我国党和政府对待台湾问题的基本立场和观点
(1)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前提): 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2)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3)“四个决不”基本立场和观点
第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 第二,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 第三,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 第四,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思考:我国坚决打击台独势力,最终实现 完全统一的原因
(1)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于一 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 (2)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 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所在。 (3)两岸统一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 必然。
思考:作为一名中学生,你能为实现 祖国的完全统一做些什么?
3、为什么要坚持改革开放?
答:①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 的活力源泉。②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第三课时
统一的的民族国家
小
知
识
问
答
你能说出上面图片中的服饰分别属于我国哪个民族吗? 蒙古族、鄂温克族、藏族、维吾尔族 除了上述民族以外,我国还有哪些民族? 壮、回、苗、彝、布依、朝鲜、满 选一个你熟悉的民族,介绍它的传统节日或风俗习惯。
2、“一国两制”的意义
的 统 具( • 回归前不少人对“一国两 稳 (一 有 制”充满疑虑,西方媒体 定 )。 强) 更预言“香港将要死亡”。 , 有 大“ 繁 利 的一 当时,外界最担心的就是 荣 于 生国 香港会“ 变”。十年来, 和 保 命两 香港的“变”体现在经济 发 持 力制 比过去更繁荣,社会更和 展 香 ,” 谐,法制更健全,与内地 。 港 有方 针 的交往更密集融洽。而不 、 利是 变的是香港原有的社会、 澳 于完 政治、经济制度和生活方 门 实全 式。香港在变与不变之中 、 现正 不断发展,迈向新的台阶。 台 了确 湾 祖的 地 国, 区 的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