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性休息》第15讲记

合集下载

讲记(十四)

讲记(十四)

以下是教诫:【对此从本于无生同时显现、空与缘起从本无离无合的法性大平等,乃至未起彻底定解,应需勤集资粮,及亲近具相殊胜善知识,长期串习真实之关要。

】空和缘起本来无离无合,意思是:空和缘起不是首先在一起、后来分离,也不是首先分离、后来融合,而是从本就无离无合,也就是本来不二。

现空无别的法性不偏在有边、无边、二俱边、俱非边,由于不偏在四边戏论上,因此是大平等。

有、无等偏于一边,不是平等义。

不偏在任何边上,就是‚平等‛。

这超出世间所说的平等,因此是‚大‛。

在大乘佛道的实证上,对‚大平等‛生起彻底定解是极重要的一关。

在还没有生起彻底定解的时候,需要做到这样三点:第一、精勤地积累资粮;第二、亲近具相的殊胜善知识:(就是对离一切戏论的法性大平等义具足正见,以教理通达空性的善知识。

‚殊胜‛,是指胜过小乘善知识等。

‚亲近‛,就是诚心地做供献财物、身语承事、如教修行这样三种事,来让善知识欢喜,这就叫亲近。

);第三、亲近之后长期串习真实的关要:就是听闻般若法的真实教授,长期持续地串习有教、有理、有窍诀的关要(‚真实‛是指善知识所传的教授,有圣教的证明,以正理决定成立,而且以窍诀力容易趣入实修。

)。

【所谓“以听闻骄慢及以见世间量的诸多观察,纵经百劫精勤,亦不能通达少许”的此一上师教言,求解脱者应持为心宝。

】通达远离戏论的空性,不是以分别心执著能达到的,就连在离戏的总相上也需要长期修习。

只是在善知识座前听几天法,辩论几下,就以为可以修,这是不一定的。

‚以听闻骄慢‛,就是稍微听了一点,就自以为通达而生起慢心。

‚以见世间量的众多观察‛,就是以分别心作这样、那样的观察,都与离戏不相应。

经上有一句话:‚分别心处处能缘,独不能缘于般若。

‛可见这是超越世间的境界。

单凭自以为是的慢心和见世间量的种种观察,即使用一百劫精勤,也通达不了少许。

‚上师教言‛,就是全知一位引导修行上师的教言。

对上面这句教言,凡是求解脱的人都要受持为心上的珍宝。

心性修炼

心性修炼

情绪
(六)换位思考 (七)前瞻激励 (八)心理保健(乐观) (九)岗位调整 (十)音乐调整
服务
一、企业存在价值之一——服务 (一)顾客理念 企业=客户+员工+自己 企业价值——满足顾客需要=产品+服务 1.产品=品牌+质量+价格 2.服务=热情+主动+效率+方便+解难
他并不依赖着我们 而我们却依靠着他 他并没有打断我们的工作 他正是我们工作的目的
情绪
(二)热爱本职工作 1.知识——技术——能力 2.处理单一业务——掌控综合业务 3.做事——做人——悟人生 4.出纳——核算会计——主管会计——财务 主管——财务专员——财务总监 5.自己做事——合作做事——管理做事
情绪
四、调控情绪 不要让这张脸破坏家庭的风水,团队的气氛, 企业的氛围。 学会调控情绪: (一)注意力转移:抛开引起烦恼的事情 (二)走出环境 (三)倾诉苦恼 (四)增强心力(抗压力) (五)忍耐等待
心理素质
第四项修炼:团队学习 过去的知识解决不了未来的问题; “北大毕业等于零”; 发展的速度取决于学习的速度。 25岁以前成功靠智商,35岁以前靠心力,45 岁以前靠学习,55岁以前靠胸怀。
心理素质
第五项修炼:系统思考 事物产生的多个因素,自己与世界连接; 所以,当问题出现后: 要把由某人造成的观念,转为自己的行为造 成什么问题,承担哪些责任。 不单就某个人,某件事影响自己,要考虑事 情发生的前后关联因素 中国有句古话“事出有因”,思想要缜密也 经济 (一)职业化 (二)自主化 (三)法制化 (四)信誉化(案例)
职业道德
三、职业道德 道德是财务人员的第一素质和第一防线。 (一)抗诱惑 (二)公私明 (三)不贪心 (四)依规范 (五)不隐瞒 (六)把好关 (七)守秘密

90岁稻盛和夫:?人生由“心”开始,到“心”终结(建议收藏)

90岁稻盛和夫:?人生由“心”开始,到“心”终结(建议收藏)

90岁稻盛和夫:人生由“心”开始,到“心”终结(建议收藏)导读:从9月2日开始,我们推出了“缅怀大师,回忆经典”:「每晚一本书,陪你重温大师经典著作」的系列推送文章。

稻盛先生曾在最后一次盛和塾世界大会中说过:“我也祈愿我的经营哲学能够得到永生!”谨遵稻盛先生的教诲,我们今天回顾的经典著作是稻盛先生2021年的著作——《心》。

本书是稻盛先生收官之作,也是知名代表作之一。

书中凝结了稻盛先生一生的经营哲学和人生智慧,可谓集大成之作。

在企业经营上,稻盛先生提出“提高心性,拓展经营”的口号。

不靠金钱刺激,超越经营的战略和战术,从哲学高度上,提升全体员工心性,把企业几万人的力量和智慧充分调动起来。

稻盛先生虽是科学出身的企业家,但他终生追求的问题,是“心”的问题。

所以,《心》这本书,是稻盛先生十余年的夙愿。

推荐您认真阅读,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今天,让我们一起重温他的经典《心》,体会稻盛先生的人生智慧。

人生的一切都是自己内心的投射1、回顾迄今为止八十多载的人生,追忆超过半个世纪的经营者生涯,我现在想要告诉大家、想要留在这个世上的,基本上只有一件事情,这就是“一切成功都归结于利他之心”。

2、人生中所发生的一切事情,都是由自己的内心吸引而来的。

犹如电影放映机将影像投映到屏幕上一样,内心描绘的景象,会在人生中如实再现。

这就是驱动这个世界的绝对法则,是推动一切事物运行的真理,没有例外。

心灵塑造现实,心灵驱动现实。

3、人生由心灵编织而成,发生在眼前的所有事情,都是由自己的内心吸引而来的——少年时感悟的这一法则,这时再次获得了确凿的体验。

我将其作为贯穿人生的“真理”,深深地铭刻于心。

4、在心中描绘什么,决定了将会度过怎样的人生。

5、不管怎么努力,不管多么辛苦,人生却总无转机。

如果有人如此感叹,那么,他首先应将目光转向自己的内心,叩问自己是否拥有一颗正直的心。

6、人所能拥有的最为崇高、最美丽的心就是关爱他人的善良之心,就是有时候牺牲自我也要为他人尽力之心。

《黄庭禅-心即是气》之读书笔记

《黄庭禅-心即是气》之读书笔记

《黄庭禅-心即是气》之读书笔记关于《黄庭禅-心即是气》之读书笔记(通用5篇)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书笔记如何写了哦。

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书笔记呢?下面是本店铺帮大家整理的关于《黄庭禅-心即是气》之读书笔记,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黄庭禅-心即是气》之读书笔记 1一、“黄庭”在哪里?——“黄庭”在胸口正中深度两三寸的地方。

它并非一个有形的器官,而是气机起伏的感应位置。

也就是说它是一个能量场。

人的情感的产生就是因为,黄庭一窍内气机起伏,人攀附上了爱恨贪嗔。

1.“明心见性”中的“心”就是指黄庭(不是心脏)2.佛家所说的“直指人心”中的“心”也是指黄庭3.中医讲的“膻中”也是指黄庭4.佛家所说的“内观”,观哪里?就是黄庭处。

观什么?就是观黄庭处的气机起伏。

二、“黄庭禅”指什么?——“黄庭禅”就是黄庭处的修行,也就是修心。

1、佛家讲“万法惟心”——是说诸多修行中,第一步要修心。

(“惟”是指首先、第一步;区别于唯一的“唯”)。

三、为什么要修“黄庭禅”(修心)呢?——修“黄庭禅”(修心)的目的是为了——恢复“气”的正常循环——也就是道家讲的“修法身”——也就是俗话所说的“气和”(心平气和)1、人身体内有两套循环系统:血的循环系统和气的循环系统。

(1)血的循环系统:血液通过动脉和静脉进行输送,心脏作为泵浦(2)气的循环系统:气通过任脉(在前胸)和督脉(在后背)进行循环,丹田作为泵浦。

其中任脉和督脉合称“气轮”。

丹田产生元气,并推动元气从任脉下降,督脉上升,如此循环往复,正常运转。

a.“气轮”正常运转的功能是什么?如同血液循环是为了新陈代谢一样,气轮正常运转的功能也是为了新陈代谢,去除浊气,达到“剥阴去阳”的效果。

b.人的“气轮”运转的现状是什么?人在4、5岁之后,丹田就不再产生元气,气轮不再正常运转。

c.为什么在4、5岁之后,“气轮”会逆转?4、5岁之后,人有了人别取舍之心,丹田的热能被胸腔(黄庭)借去。

第七章休息与活动

第七章休息与活动

(一)护理评估 1、影响因素的评估 (1)生理因素:年龄;疲劳;昼夜节律性;寝前习 惯;内分泌变化。 (2)病理因素:疾病;身体不适; (3)心理因素:紧张、焦虑等。 (4)环境因素:新环境快波睡眠减少,入睡时间延 长,觉醒次数增加。 (5)食物因素:牛奶、少量饮酒、咖啡、药物。 (6)其他;睡前习惯。
原发性失眠:是一种慢性综合征。
失眠
继发性失眠:精神紧张、环境不适
2、发作性睡眠:特点是控制不住的短时间的嗜睡。
是REM睡眠失调。 3、睡眠过多:指睡眠时间过长或长处于想睡状态。 4、睡眠型呼吸暂停:是一种在睡间发生自我抑制、 没有呼吸的现象,可分为中枢性和阻塞性呼吸暂 停两种类型。 中枢性:颅脑损伤、药物中毒 阻塞性:严重的频繁的用力的打鼾或喘息之后,也 可见于肥胖脂肪堆积咽部,舌根阻塞气道。 5、其他:梦游;遗尿
1、非速动眼阶段睡眠(NREM) 第一期:入睡期 睡眠最浅、易唤醒。持续0.5-7分钟,EEG显 示与清醒时同。 第二期:浅睡期 仍易被唤醒。持续10-20分钟,生理活动变慢, 肌肉渐放松。 第三期:熟睡期(中度睡眠期) 持续15~30分,难以唤醒。肌肉完全放松,P 、BP 第四期:深睡期(深度睡眠期) 约持续10分钟。全身松弛,极难唤醒。可有 遗尿和梦游的发生。
(二)常见护理问题
睡眠型态紊乱:与焦虑,恐惧,疼痛等有关。
(三)护理目标 1、患者处于休息与活动的最佳平衡状态。 2、患者能识别影响睡眠的因素,学会诱导 睡眠的技巧。
四、护理措施
1、创建良好的物理 调整病室的温度、相对湿度、光线及音 响等不良刺激。 床铺应躺卧安全、舒适,宽度足够翻身。 2、解除身体不适,满足患者的睡眠习惯。 3、合理安排护理措施:常规护理安排在 白天,夜间减少对患者的干扰。

王阳明心学原文及译文

王阳明心学原文及译文

王阳明心学原文及译文原文:来书又云:“师云:‘为学终身只是一事,不论有事无事,只是这一件。

若说宁不了事,不可不加培养,却是分为两事也。

’窃意觉精力衰弱,不足以终事者,良知也。

宁不了事,且加休养,致知也。

如何却为两事?若事变之来,有事势不容不了,而精力虽衰,稍鼓舞亦能支持。

则持志以帅气可矣。

然言动终无气力,毕事则困惫已甚,不几于暴其气已乎?此其轻重缓急,良知固未尝不知,然或迫于事势,安能顾精力?或困于精力,安能顾事势?如之何则可?”宁不了事,不可不加培养之意,且与初学如此说亦不为无益。

但作两事看了,便有病痛。

在孟子言“必有事焉”,则君子之学终身只是“集义”一事。

义者,宜也,心得其宜之谓义。

能致良知则心得其宜矣,故集义亦只是致良知,君子之酬酢万变,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当生则生,当死则死,斟酌调停,无非是致其良知,以求自慊而已。

故“君子素其位而行”,“思不出其位”。

凡谋其力之所不及,而强其知之所不能者,皆不得为致良知。

而凡“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动心忍性以增益其所不能”者,皆所以致其良知也。

若云宁不了事,不可不加培养者,亦是先有功利之心,计较成败利钝而爱憎取舍于其间,是以将了事自作一事,而培养又别作一事,此便有是内非外之意,便是自私用智,便是义外,便有“不得于心,勿求于气”之病,便不是致良知以求自慊之功矣。

所云鼓舞支持,毕事则困惫已甚,又云迫于事势,困于精力,皆是把作两事做了,所以有此。

凡学问之功,一则诚,二则伪。

凡此皆是致良知之意,欠诚一真切之故。

《大学》言“诚其意者,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慊。

”曾见有恶恶臭,好好色,而须鼓舞支持者乎?曾见毕事则困惫已甚者乎?曾有迫于事势,困于精力者乎?此可以知其受病之所从来矣。

译文:来信又说:“老师您说‘为学终身只是一事,不论有事无事,只是这一件。

若说宁不了事,不可不加培养,却是分为两事也。

’愚见以为,感到精疲力竭,不能将事情处理完,就是良知( 的判断)。

蔡礼旭《弟子规》与佛法修学(文稿)(15)

蔡礼旭《弟子规》与佛法修学(文稿)(15)

《弟子规》与佛法的修学蔡礼旭老师主讲(第十五集)2005/3/9澳洲净宗学院档名:52-118-15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同修,大家好!我们刚刚提到:【财物轻。

怨何生。

言语忍。

忿自泯。

】昨天我们从中国的文字,也了解到如何把瞋恨、把愤怒化解掉,用什么方法?用宽恕的方法。

《格言联璧》里面有句话提到「谦卦,六爻皆吉」,谦虚走到哪里都会得到很好的利益,无往不利,所以六爻皆吉;「恕字,终身可行」,曾经学生问孔子,有哪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就是这个「恕」字。

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去体会他的难处,甚至於去体会他为什么会做出这些不好的行为的因在哪里。

不要在果上生气,我们从因上去了解;往往当你了解到他的原因,你的怒气就消一半以上,所谓「可恶之人必有可怜之处」。

昨天也有提到,我一个学生他常常打人、骂人,所以人际关系不好,很多老师看到他也会觉得很难管教。

我们去了解到他的家庭状况,整个怒气都不见了。

父亲根本都不回家,妈妈也不知道到哪里去了,后来父亲又娶了个泰国人,她根本无法教导孩子。

确确实实,我们要用一分宽恕、包容,甚至於是去帮助、去成就的心,就能够转怒为恕。

当然在这个过程当中,要先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我们的慈悲心现前就没有困难。

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也要先伏得住情绪,愤怒。

昨天我们也了解到,一句万德洪名是最好的方法,但是一句万德洪名,绝对不是要跟人有言语冲突的时候才拿起来念。

什么时候就要念?我们要遵印光大师的教诲,行住坐卧,穿衣吃饭,从朝至暮,从暮至朝,一句佛号不令间断,这个方法不得了,很重要。

很多朋友说:蔡老师,你讲课怎么比较不紧张?我说就是因为念佛,当要紧张的时候,赶快念阿弥陀佛,把自己的情绪稳定下来。

我在海口前年十月份要讲第一场演讲,结果是对三百多个老师,我也很紧张,又怕睡不著觉。

因为我大学联考吃了两颗镇定剂也没睡著,结果隔天药效发作,考得一塌糊涂,「一饮一啄」。

我怕这个情况再度发生,我就到孔老夫子面前跟他顶礼三拜,孔夫子你要保佑我今天睡得好。

【生命反思】第50课 遇师即遇法——得心歇息

【生命反思】第50课 遇师即遇法——得心歇息

第五十课遇师即遇法——得心歇息导读:你说我对这个人有信心没有信心,一点点关系都不相干,就是你得没有得遇法则。

得遇法则了,那你就歇心,你就充盈,你就真正地回归了,真正在这里面安心休息了,在这个地方不再造作了,真正地发现了心性,具足圆满无碍了。

实际就是我们心中那个三身功德,因为我们遇到教法与师长,启发出来了。

(一)得遇师即得遇法远二元是师的作用。

老师所有起的作用,让我们这种对立心,对立、对待,就是割裂的习惯,这个习惯能休息下来。

因为这个习惯很厉害,在我们父母生身的这个天地世界中呢,这个割裂的习惯是十分强烈的。

二元的这种心理,就是我们的生命状态与来源,这个就会很伤害;或者说就是生死,这种割裂二元的生死,是生死烦恼的出处。

所有老师都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遇到的老师,所有给我施教的,都是令这个心怎么能休息下来!不管是我宗下的老师,或者是律宗的师父们,或者是念佛的老师们,或者其他的老师,对我施教的人,他们所有的施教,就是让你的心怎么真正地歇下来,真正地歇下来!就是把这种造作的习惯、割裂的习惯休息。

休息、平静下来,实际他就会充盈。

人的这种智、这种心意等等,都充盈下来,饱满了,这个就是遇师方便。

他得到师,就有这种方便。

我所有的老师,传递的都是这样的,就是真正让你休息下来,不管什么样的方法。

戒律的方法,他说具足、说无漏、说无作,我戒律上的老师都会这样教我。

传的是具足戒,给你是具足的位置,给你是无作的作为方法,所以这种无修修的一种守护,就是寂定守护。

戒律上所谓的止,就是为了让你远离自我造作,所以他讲那么多比丘戒,讲那么多戒,比丘戒有二百五十条,它总共有三千个细分。

过去现在未来的三千个,过去叫“三千威仪,八万细行”,有三千个细分的说法。

这个说法,所有都是让你休息,全部是休息,没有其他东西。

它起到的作用,就在寂定寂灭为乐的这个乐上去用工夫。

所有律宗的老师,他们的教诲都是这么个引导,说你本来是具足的,你不相信呢,有三师七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性休息》第15讲记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现在正在宣讲由全知无垢光尊者所造的《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的共同加行部分,共同加行是有助于生起厌世心的殊胜引导。

诸佛菩萨都异口同声地教诫后学者:只有不贪恋世间八法,生起出离轮回的心,才能够真正趣入正法。

所以,必须要知道如何修持出离心。

寿命无常的修法分为四部分内容,现在正在讲“劝勉精进”中的第二个科判。

乙二、若不精勤则不得解脱:如果不精进修持,则根本无法得到解脱。

劝勉诸位定要诚心精进修法。

无垢光尊者劝请诸位后学弟子和有缘的修行人,一定要诚心精进地修持正法。

何故佛赞珍宝器,净除诸过获正义,若不成办自他利,则自束缚轮回狱。

为什么不精进修法就不能获得解脱呢?佛陀所称赞的珍宝法器就是暇满人身。

如果依靠暇满人身而精进修持,就可以净除一切烦恼障和所知障,从而获得殊胜的大义。

相反,如果没有依靠暇满人身而成办自他利益,归根结底就是自己内心中的懈怠、贪著世间八法等非理作意束缚了自己,在轮回的牢狱中不得解脱。

怎么办呢?精进修持出离心、大悲菩提心和空性正见就是解开束缚的殊胜窍诀和关要。

获得如是闲暇人身时,如果不修持有利于自他的正法,则将永远为轮回之索所缚,获得暇满人身的时候,应该修持有利于自他的正法,否则将永远被轮回的牢狱所束缚。

小乘根性的人利用暇满人身而精进,可以成办自己的利益;大乘种姓的修行人,修持出离心、大悲菩提心和空性正见,就可以使自己和他人都得到解脱。

因此劝勉具有智慧者为摆脱轮回而勤修正法。

没有智慧的人虽然听闻了教言,清楚了知利害关系并能为他人讲解,但根本不去实行。

相反,有智慧、具有善缘的人在听闻“修法得解脱,不修法得束缚”的道理后,应该为了摆脱轮回而精进修持正法。

《致弟子书》中云:“获得人身越过生死海,亦播殊胜菩提之良种,功德胜过珍贵如意宝,何者虚度人生令无果。

《广论》在暇满难得的内容中引用了这个教言,本论却把它放在了寿命无常的修法中。

因为暇满难得和寿命无常二者无法脱离彼此而修持,所以两个不同的引用处都很恰当。

《致弟子书》的作者月官居士教诫我们:既然获得了人身,就应该精进修法,从而越过生死大海。

即使没有脱离轮回,也要尽力以闻思修行来播下殊胜的菩提良种。

暇满人身的功德和利益胜过如意宝。

任何没有精进修法、庸庸碌碌甚至造恶业的人,都浪费了暇满人身。

如意宝是世间最珍贵的物品。

如果能够得到并向它祈祷,就能获得一切世间所欲。

但它无法赐予我们生起殊胜的出离心,无法引导我们出离轮回。

所以,暇满人身的功德远远超胜如意宝。

引导众生心力广大者,一切如来得道依人身,天龙非天大鹏持明者,腹行与人非人皆不得,已获来之不易人身后,故当思维法义勤修持。

”能够引导众生解脱的只有如来,想要获得如来正道,必须依靠心力广大的人身。

依靠天界(欲界天、梵天等)、龙类、阿修罗、金翅鸟、苦行仙人(通过药力或咒力成就世间共同悉地的人,非佛法中的持明者)、蛇或蟒等用腹部行走的众生、样子像人但头上有角的人非人等非殊胜所依的身份,得不到如来的正道。

既然我们已经获得了来之不易的暇满人身,就应该精进思维和修持可以获得佛果的殊胜法义。

人的心力是最大的,无论是造五无间罪的恶业还是即生修成圣果的善业,没有众生可以超过人。

暇满人身就像如意宝一样来之不易。

如果一个孩童轻易舍弃了来之不易的如意宝,或把它换成了糖块,都是非常愚痴的行为。

同样,在智者或佛菩萨的眼中看来,无论是轻易虚耗来之不易的暇满人身,还是用它仅仅换来一点世间的圆满和快乐,都像那个孩童一样愚痴。

乙三、于不听善妙教诲者生悲心:通过殊胜的慧眼,无垢光尊者照见了不听教诲的劣根众生。

生起厌离心的同时,又发起了强烈的悲心:发愿来世救度。

我们可能会认为,尊者没必要在论著中表现出厌离心和悲心的状态,但实际上,这正是一种劝勉精进的方式,是“劝勉精进”内容中的第三个科判。

在这里,尊者希望对“无常”无动于衷的我们,用自身情况来对照颂词的内容。

实际上,我们就是被呵斥的对境,是尊者生起厌离心的对境,也是老人家生悲心的对境。

所以,我们应该生起惭愧心,跟随尊者的教诲而精进。

表面上看,尊者在讲厌离心和发愿救度,实际上是在劝勉我们精进,我们应该体会到无垢光尊者的想法、意趣和悲心。

虽然我忠言劝诫,但有些众生却无动于衷,因此对彼等生起厌烦心而寻求自我寂灭,无垢光尊者说:虽然我已经在暇满难得和寿命无常的修法中,对后学弟子进行了方方面面的忠言劝诫,但很多众生不以为然,认为自己肯定不会死,还在精进地耽著于世间八法。

尊者对他们生起了厌烦心而寻求自己寂灭。

尊者已经教诫后学弟子不要再懈怠和散慢,应该抓紧分分秒秒闻思修行,从现在开始精进行持念咒、转绕、顶礼等善法。

有些众生不以为然,认为这是不了义的说法,了义的应该是空性或大圆满。

实际上,我们的心和法不相应时就是不了义,心和法相应时就是了义。

目前,大圆满的无分别智慧无法真正安住在我们的相续中,是不是可以安立为不了义?相反,无常能够鞭策我们抛弃世间八法,生起出离心而精进修持正法,是不是了义呢?我们知道,无垢光尊者既是普贤王如来的本体,又是文殊师利菩萨的化身。

从本体的层面来讲,尊者内心中智慧和大悲心周遍,不会生起一刹那的厌烦心,所想所思唯有利益众生。

但从化身的层面来讲,尊者在人间示现为善知识,当众生无法调化时,也会不由自主地生起厌烦心。

我们以前也分析过善知识生起厌烦心的两种情况:一种是具有修证的大德,因弟子不听教诲而生起厌烦心,独自住山或趣入寂灭;另一种是凡夫善知识,当教导弟子没有成果时,会生起真实的厌离心,从而追求自身的解脱。

同时也发心:但愿有朝一日能以强烈悲心引导他们。

当该讲的道理已经讲完,各种比喻和教诫都已经用尽,但还是无法救度部分众生时,就说明目前因缘还未成熟,只有发愿以后以强烈的悲心来度化他们。

呜呼如同教诲石,思多世人增厌离,开示不悟讲不解,明日死亡今执常,贪著轮回无厌心,明知我慢明懂迷,愦闹散乱降惑雨,何时我利此等众?“呜呼”表示悲哀,好像在教诲石头一样无动于衷。

思维大多数世间人的行为,尊者不由自主地增上厌离心。

包括什么行为呢?无论怎样开示都无法证悟诸法的本性;无论怎样讲解都不了解所讲之义;即使明天就要死了,今天还执著常有;虽然所贪著的外境和自己的身心都恒时处于无常的状态,但还是无法生起丝毫厌离心;稍微了知一点法义就开始生起我慢;稍微懂得一点法义之后又马上迷惑;喜欢愦闹散乱的环境,自相续中的烦恼像雨点一样密集……这些无法被调化的众生,什么时候才能利益他们呢?因为石头没有心,所以无论怎样宣讲无常等殊胜道理,都根本不为之所动。

尊者把后代的无缘人或实执心非常严重的人比喻成没有心的石头。

无常的精要在哪里?无常的核心在哪里?怎样安住于无常的修法中?这些人完全无法了知。

相续中常执非常严重的人,认为自己的生命还会安住一百年,根本没有思维过明天会不会死?即使找不到任何根据,也牢牢地执著一切法常有,这是缺乏善根、没有因缘的表现。

有两类人不会生起我慢:根本不懂法义的凡夫和完全证悟诸法实相的圣者。

刚入佛门或刚来学院的人,看到周围有这么多智慧高深的道友,自己却什么都不懂,这时不会傲慢;彻底调服了内心的圣者,彻知一切万法的自性,也根本不会生起傲慢。

只略知一二但无法完全安住于法义中的人最易生起傲慢,比如提婆达多和善星比丘。

观察自己的相续也可以发现,我们在稍微知道一点点法义时,很容易变得傲慢:这个人知道的没有我深,那个人知道的没有我广……这种颠倒作意也是无垢光尊者生起厌离心的对境。

“明懂迷”旧译作“正懂迷”。

善知识正在宣讲的时候听懂了,但因为没有再再思考、再再稳固,回过头马上又忘记、迷惑了。

这也是懈怠和相续中实执深重的表现。

还有人非常喜欢愦闹的环境,身在寂静处也总想找机会散乱。

即使上师不开许去内地,也要常去人多的商店逛逛才觉得舒服。

听一位道友讲,他刚来学院时特别管不住自己的心,即使不买东西,也经常坐在商店门口看来来往往的人。

因为内心长时间被愦闹散乱的烦恼所迷惑,在寂静的地方根本待不住。

也有人内心中的烦恼非常严重,犹如下雨一样密集,无论对境是否严厉,都很容易引发自己的贪嗔痴。

以上几类众生,暂时看起来生无法被调化。

所以无垢光尊者只有发愿:等以后他们堪为法器的时候再度化吧。

虽然圣者发的愿肯定会实现,但我们也不要想自己肯定很快就会被度化。

从现在到我们堪为法器的漫长过程中,需要尊者的愿力和自己的善业力相互和合,在此期间,我们还会继续被轮回的种种境像所迷惑,还可能要在恶趣的痛苦中度过很久。

所以,我们应该体会无垢光尊者的密意,反观自己的过失,再再修法,再再祈祷上师,用尽一切精进来闻思修行。

对于法义的理解分为上中下三等:上等者全部通达外内密的含义;中等者可以理解所诠义,下等者理解字面的意思。

我们也应该给自己一点压力:对于当日所听闻的内容,至少应该先记住字面的意思,然后进一步理解所诠义和密意,进而转换成自己修法的助缘。

如果自己的常执严重,就要多思维死亡无常,争取内心中早日生起无常的觉受。

通过正对治一个个消除自己的烦恼,才能趋入修法的正道。

悲哉!对于极为愚昧的众生,无论如何宣说,以种种表示与无量方便来摄受,却徒劳无益,他们无有证悟之时,百般传讲也不理解。

虽然无垢光尊者是大证悟者,但对于极为愚昧的众生,不管用什么方式来宣说,用什么方法来摄受,都无法使他们证悟,对于所传讲的深浅法义都不能理解。

有些人甚至自己明日就要离开人间却似乎还要住数劫一般,仍然贪执实有,从而一味散乱于今生之琐事上;还有一些人,即使明天就要面对死亡,今天也要牢牢地执著于现世,好像还要住很长时间一样。

我们也经常讲这样的例子:如果可以活六十岁的话,现在一半已经埋在土里了。

但即使这样,他还在想如何能享受,怎样能出人头地、获得好名声,根本没有把心思放在修法上面。

由于对于轮回的实执太严重,一味散乱在今生的琐事上。

有些人烦恼如烈火,弃离善法;有些人相续中的贪嗔痴等烦恼如烈火一样炽盛,而正法是一种清凉的状态,在非常炽热的烦恼中怎么可能有安住于正法的机会呢?要想安住于正法,必须熄灭犹如烈火一样的烦恼,即使不能真正断除,也要利用很多方式来压服和对治。

另有些人自相续为嗔火所焚,因嫉妒他人而通过多种途径竭力恶言谩骂、揭穿过失、恶语中伤、无端诽谤;还有一些人由于前世的业力,非常容易发火,嗔恨火非常炽盛。

由于嫉妒的驱使,以各种方式竭力谩骂他人,如果知道别人的一点过失,就在大众中揭穿,让人丢脸,用恶语中伤、无端诽谤等各种不如理的语言造很多恶业。

有些人虽然遭受诸多苦楚逼迫、折磨,但相续中从未对轮回生起丝毫的厌离心、出离心;有些人一辈子都被苦水浸泡,但即使这样,还是无法生起厌离心,还不知道轮回的自性就是痛苦。

所以,修行人偶尔需要感受痛苦和逆缘,这样有助于生起出离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