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一步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

如何进一步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
如何进一步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

如何进一步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

摘要:国际竞争力是当今经济学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国际竞争力内涵的总结和我国国际竞争力现状的分析,提出了我国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国际竞争力竞争能力对策

国际竞争力的内涵

国际竞争力是一个古老而又崭新的概念。早在古代,随着民族国家的出现,军力如何构成了国际竞争中的第一位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一国军力的强弱直接依赖于一国的经济。于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因素在国际竞争力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内涵逐渐扩大。

对于国际竞争力的理解,不同的思想流派的看法不尽相同。目前关于国际竞争力的主流理论包括三个派别:一是世界经济论坛和瑞士国际管理开发学院的基于评价的企业竞争理论;二是哈佛商学院迈克?波特教授的竞争优势理论;三是钱德勒和普拉哈德等学者基于能力的企业竞争力。中国对企业竞争力的关注和研究是以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主背景展开的。

综合国内外经济学者的观点,对国际竞争力的内涵可以从三个层次来定义。国家层面: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就是该国能够生产和提供经得起国际市场考验的商品和劳务,同时维持或提高其公民实际收入水平。企业层面:一国或一公司在国际市场上均衡地生产出比其竞争对手更多财富的能力。行业层面:一国特定产业通过在国际市场上销售其产品所反映出的生产率。由此可见,国际竞争力是一个综合的概念。从其本质上讲,一国国际竞争力的高低取决于经济体制的设计、改革和经济政策的选择。

目前我国国际竞争力水平现状分析

21世纪是竞争的时代,未来经济发展的主题是“国际竞争”,决定一国或地区发展前景的主要因素是国际竞争力。分析和评判自己的竞争力尤为重要。

国际竞争力分析模型 波特钻石理论模型

波特钻石理论模型 波特钻石理论模型(Michael Porter diamond Model) 钻石模型又称钻石理论、菱形理论及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波特钻石理论模型简介 “钻石模型”是由美国哈佛商学院著名的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提出的。波特的钻石模型用于分析一个国家某种产业为什么会在国际上有较强的竞争力。波特认为,决定一个国家的某种产业竞争力的有四个因素: ?生产要素――包括人力资源、天然资源、知识资源、资本 资源、基础设施。 ?需求条件――主要是本国市场的需求。 ?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表现――这些产业和相关上游产业 是否有国际竞争力。 ?企业的战略、结构、竞争对手的表现。 波特认为,这四个要素具有双向作用,形成钻石体系(如下图)。 在四大要素之外还存在两大变数:政府与机会。机会是无法控制的,政府政策的影响是不可漠视的。

关于生产要素 波特将生产要素划分为初级生产要素和高级生产要素,初级生产要素是指天然资源、气候、地理位置、非技术工人、资金等,高级生产要素则是指现代通讯、信息、交通等基础设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力、研究机构等。波特认为,初级生产要素重要性越来越低,因为对它的需求在减少,而跨国公司可以通过全球的市场网络来取得(当然初级生产因素对农业和以天然产品为主的产业还是非常重要的)。高级生产要素对获得竞争优势具有不容置疑的重要性。高级生产要素需要先在人力和资本上大量和持续地投资,而作为培养高级生产要素的研究所和教育计划,本身就需要高级的人才。高等级生产要素很难从外部获得,必须自己来投资创造。 从另一个角度,生产要素被分为一般生产要素和专业生产要素。高级专业人才、专业研究机构、专用的软、硬件设施等被归入专业生产要素。越是精致的产业越需要专业生产要素,而拥有专业生产要素的企业也会产生更加精致的竞争优势。 一个国家如果想通过生产要素建立起产业强大而又持久的优势,就必须发展高级生产要素和专业生产要素,这两类生产要素的可获得性与精致程度也决定了竞争优势的质量。如果国家把竞争优势建立在初级与一般生产要素的基础上,它通常是不稳定的。 波特同时指出:在实际竞争中,丰富的资源或廉价的成本因素往往造成没有效率的资源配置,另一方面,人工短缺、资源不足、地理气候条件恶劣等不利因素,反而会形成一股刺激产业创新的压力,促进企业竞争优势的持久升级。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其实可以从不利的生产要素中形成。 根据推测,资源丰富和劳动力便宜的国家应该发展劳动力密集的产业,但是这类产业对大幅度提高国民收入不会有大的突破,同时仅仅依赖初级生产要素是无法获得全球竞争力的。 国内需求市场 国内需求市场是产业发展的动力。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不同之处在与企业可以及时发现国内市场的客户需求,这是国外竞争对手所不及的,因此波特认为全球性的竞争并没有减少国内市场的重要性。 波特指出,本地客户的本质非常重要,特别是内行而挑剔的客户。假如本地客户对产品、服务的要求或挑剔程度在国际间数一数二,就会激发出该国企业的竞争优势,这个道理很简单,如果能满足最难缠的顾客,其它的客户要求就不在话下。如日本消费者在汽车消费上的挑剔是全球出名的,欧洲严格的环保要求也使许多欧洲公司的汽车环保性能、节能性能全球一流。美国人大大咧咧的消费作风惯坏了汽车工业,致使美国汽车工业在石油危机的打击面前久久缓不过神来。 另一个重要方面是预期性需求。如果本地的顾客需求领先于其他国家,这也可以成为本地企业的一种优势,因为先进的产品需要前卫的需求来支持。德国高速公路没有限速,当地汽车工业就非常卖力地满足驾驶人对高速的狂热追求,而超过200公里乃至300公里的时速在其他国家

TCL集团提高国际竞争力方案

TCL集团提高国际竞争力方案 (讨论稿) 2001年12月16日

目录 第一章发展的基础:TCL的现状和经验 (3) 1.1.TCL已具备以较快速度持续增长的实力 (3) 1.2.TCL已初步形成大公司的基本架构和持续发展能力 (5) 1.3.TCL创新变革、持续发展的主要经验 (9) 第二章企业环境:TCL的机会和挑战 (11) 2.1.经济环境的特点和变化趋势 (11) 2.2.未来5年电子信息及家电业的发展趋势 (12) 2.3.基于SWOT分析的可选战略组合 (15) 第三章TCL与标杆公司的比较 (17) 3.1.竞争力指标体系和标杆公司的选择 (17) 3.2.基本指标比较:TCL与标杆公司规模差距大,但经营指标较好 (19) 3.3.内在指标比较:影响战略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内在因素 (22) 3.4.对标比较小结及存在差距的主要原因 (30) 第四章战略选择:目标、业务方向和发展思路 (33) 4.1.使命和发展目标 (33) 4.2.目标业务群和阶段任务 (33) 4.3.未来5年主要业务群发展战略 (36) 4.4.战略管理的重点和思路 (41) 第五章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实施方案 (43) 5.1.深化改革,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43) 5.2.建立有效控制和充分授权相结合的组织体制 (44) 5.3.提升资本和财务运作能力,加快企业资源整合发展 (46) 5.4.建立技术创新体系,形成核心技术能力 (49) 5.5.分步推进,建立有效的人力资源体系 (51) 5.6.强化和延伸品牌优势,进一步提升销售网络的能力 (54) 5.7.按效率和柔性原则进一步提升大规模制造供应能力 (55)

浙江茶叶的国际竞争力正1

摘要:经济全球化早已惠及浙江,尤其相比其它省份浙江是茶叶出口大省,它的兴衰关乎整个中国茶叶的国际贸易。所以,解决浙江茶叶生产和出口中的问题就具有示范意义。本文考察了浙江茶叶的本地发展和出口概况,发现本地茶叶市场和企业的基础产业和设施教完善,各种茶公司非常多。通过SWOT分析模型可知,浙江茶叶的国际竞争力不足,国际品牌凤毛麟角,还因为价格低经常遭受绿色技术贸易壁垒,让浙商和茶农蒙受损失。本文提出了要重视茶文化的传播和注意茶的保健作用,发展食品以外的行业,扩大产品销量。针对发现的问题,本文提出三个解决方案:一、浙江应加强行业预警,切实提高茶品质,应对绿色贸易壁垒; 二、树立国际品牌意识,做好品牌营销;三、巩固传统优势,加快产业化。 关键词:浙江茶叶;SWOT分析;国际竞争力;茶品牌 一、引言 浙江是产茶和出口茶叶大省,这种经济作物带活了浙江地区的发展,尤其是像丽水这样的欠发达地区,后去丽水的一个松阳县考察,发现近年来茶叶普遍种植,于是开始研究茶叶的发展现状和国际竞争力。为的是探索一些切实有用的,适合浙江中小企业实行的措施。根据swot分析模型,发现浙江茶叶的优势劣势等,据此提出了些减少贸易摩擦,树立品牌等的具体措施。真正解决问题才是为浙江茶叶出口注入的强心剂,保持活力的方法。 二、浙江茶叶的发展及出口概况 (一)浙江茶叶的发展状况 浙江是茶叶大省,其中的丽水,杭州及其周边等地有相当数量的茶叶。茶叶作为经济作物却是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活力。总体来说,这几年的茶叶发展势头趋好: 1、专业茶叶市场是外贸发展的原动力 浙江有几个较大的专业茶叶交易市场:新昌浙东名茶市场(年交易额已达4个多亿元,以大佛龙井茶为主);松阳浙南茶叶交易市场(年交易额近3亿元,

江苏省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江苏省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摘要] 制造业是江苏经济的主导产业。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实质上是指一国或地区制造业在国际间开展产业国际竞争时所表现出的现实能力和发展潜力。本文从制造业发展规模、制造业区域发展、制造业行业投资、制造业技术研发等方面分析了江苏省制造业的发展现状;简要分析了反映江苏省制造业绝对竞争力的显示性指标和相对竞争力的显示性指标。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提升江苏省制造业国际就这里的对策。 [关键词]:制造业;发展现状;产业国际竞争力;国际竞争力指标 一、江苏省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制造业是指对制造资源(物料、能源、设备、工具、资金、技术、信息和人力等),按照市场要求,通过制造过程,转化为可供人们使用和利用的工业品与生活消费品的行业,包括扣除采掘业、公用业后的所有30个行业。根据在生产中使用的物质形态,制造业可划分为离散制造业和流程制造业。制造业包括:产品制造、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零售。目前,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制造业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和经济转型的基础;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托,制造业是我国城镇就业的主要渠道和国际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制造业直接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是区别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制造业发展规模扩大,但占生产总值比重降低 近年来江苏省制造业发展迅速,总量规模不断扩大。至2010年末,江苏制造业生产单位数发展到3244136个,从业人员达1608.19万人,资产总额达18101.33亿元,占2010年江苏地区生产总值的43.7%;江苏2010年完成工业增加值19277.65亿元,比2006年增长74.0% (现价),年均增长14.4%;规模以上工业利税总额由2006年的3168.41亿元上升到2010年的9316.01亿元,年均增长31.3% 。在“十一五”期间江苏省制造业发展迅速,制造业生产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都在43%以上;但是,从表1也发现江苏省制造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呈下降趋势,面临较大的产业竞争压力。 注释①数据来源:根据表1所得

我国水产品加工业的现状及发展方向

我国水产品加工业的现状及发展方向 孙智昕 (食工1401 学号:0611140119) 摘要:在我国,水产加工业不仅关系到国计民生,而且与对我国渔业的国际竞争力有密切关系。由于加工能力较弱,以及质量意识的淡薄和基础研究薄弱,使得其产品附加值低,商品深加工品种少,出口创汇少。随着人们消费观念和需求的改变,水产加工企业必须把提高质量安全作为生命线加以保障,同时发展营养保健、方便快捷的食品以适应市场需求,加快与国际接轨的进程。 关键词:水产品加工业现状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TS 我国是渔业大国,近几年全国水产品总产量一直在4500万吨左右,全社会渔业总产值达2000亿元以上.水产品不仅能提供人类优质的蛋白质资源,而且营养及功能成分均十分突出.水产食品具有高蛋白,丰富的高度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营养和保健成分外,还含有大量的呈味物质如:肌肽、鹅肌肽、氧化三甲胺、甜菜碱、游离氨基酸、肌酐酸牛磺酸、琥珀酸等,从而构成了水产食品特有的风味,令消费者喜爱,而且,水产品也是人类最重要的动物蛋白来源之一。近十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普及与推广以及水产养殖技术的不断提高,我国的渔业隹产获得丁持续稳定的发展,水产养殖业迅猛发展,产量大幅度攀升。2000年,全国水产品总产量达4278.99万t,占世界水产品总产鞋的30 5%,其中海水养殖产量1061.28万l,淡水养殖1516.93万t。随着渔业产业的长足进腱,水产品加工业同样也有_广长足的进步。水产加工产品的市场有效需求将伴随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而不断扩大,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据FAO(联合国粮农织织)统计,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水产品的75%左右是经过加工后销售的。水产品加工业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腌制品、干制品、熏制品,槽制品等就是古代最常用的加工方法。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水产冷冻品、腌干制品、罐头制品、调味制品、鱼糜制品、鱼粉、海藻食品、海藻化工、海鲜保健食品、海洋药物、鱼皮制革及工艺品等十几个行业门类.成为渔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1][2]。从1996年到2000年,全国水产品加工总量从415万t增长到651万t,平均年增长率为20.9%。所谓“一业兴,百业旺”。水产加工业的发展较好地解决了水产品养殖中常规品种的销路,部分地解决了城镇下岗富余人员的就业出路,增加了国家税收。而且,在淡水水产品生产相对过剩,

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成就的最突出表现之一,是形成了规模巨大的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生产能力。“中国制造”成为最重要的世界经济现象之一,它不仅彻底改变了中国的国内经济状况和国际经济地位,而且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了全球经济以至世界各国消费者的生活。中国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巨大发展和世界性影响,基于其国际竞争力的不断提升。同时,中国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正在和将会遇到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其中有些问题是对中国工业发展以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挑战。本章作者从1995年起,组织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的一个研究组对中国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持续的研究。本章是最近完成的若干研究项目所获得的一些分析结论和讨论意见。 一、中国制造业的国际地位 自改革开放以来,以出口额和出口增长率所反映的中国工业的国际地位持续提高,特别是中国制造业在国际贸易中表现突出,出口额从1990年的443亿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7129亿美元,年均增长20%。2006年中国商品出口更是高达9690、8亿美元数值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的《2006年我国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一文。,其中制造业出口值估计为9067亿美元(见图14-1)。数据是作者根据历史数据推测而来的。

从产出结构的国际比较看,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明显偏高。1995~2005年,中国制造业占GDP比例为34%左右,而日本和韩国均低于25%。美国的这一比例自1995年以来也呈递减趋势,从1995年的18、92%降为2001年的15、16%。与其他下中等收入国家相比,中国第二产业比重明显偏高。根据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2004年,第一产业比重,中国高于下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中国高于下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9、3个百分点,同时远高于巴西、哈萨克斯坦和埃及三国,在所有列举的国家中是最高的,这与中国正处于重化工业加速发展的历史阶段有关。第三产业比重,中国低于下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10、4个百分点,明显偏低(见表14-1)。而且,近两年,中国第三产业的比重还呈下降趋势,2005年为40%,2006年为39、5%。 中国制造业的持续高速增长引起了全世界的普遍关注。加之新闻媒体的传播和一些国家出于政治目的或集团利益的夸大性宣传,在全世界已形成了中国“工业大国”或“制造业大国”的形象。其实,客观地分析,从中国拥有13亿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1%,以及中国在历史上曾经占有世界1/4~1/3的产出规模的角度看,中国目前仍然是一个发展水平很低和收入水平很低的发展中国家。制造业的发达程度也不高。一方面,中国的人均制造业增加值仍然很低;另一方

中国茶叶产业出口国际竞争力的因素和分析

1 引言 世界上有100 多个国家有消费茶叶的习惯, 而只有28个国家生产和出口茶叶。众所周知,茶树的原产地是中国,早在西汉时期,中国茶叶的生产与贸易就已经有了很大的规模。作为中国的农业优势产业和传统的大宗出口产品的茶叶,是中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中国作为世界茶叶主要生产国、消费国和出口国,中国茶叶的品种多样、花色齐全,茶园面积和产量均为世界第一,出口量也一直位居世界前列。 茶叶生产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无论在生产还是销售方面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由于中国是世界人口大国,从事茶叶生产的劳动者手工操作技术娴熟但工资水平很低,所以中国具有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随着茶文化的推广,致使世界其他国家也都掀起茶叶生产及贸易的热潮,在国际市场上,中国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固有的优势本就受到威胁,再面临市场需求及产业调整的变化,自身的不足慢慢暴露出来,中国茶叶产业的发展步履日益沉重。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根据近几年的海关统计数据显示,中国茶叶的出口量虽然有稳步上升,但出口额却有所下降,经营着全球最大茶园的中国,竟没有获得最多的外汇收入。可见,中国虽是一个茶叶大国,却不是一个茶叶贸易强国。虽然中国加入 WTO后,出口市场的增大以及出口低价格的优势成为了一种机遇,但另一方面,出口问题也有所增多,比如市场的经营秩序混乱,低价竞销,农残量超标,茶叶低质低价以及水货冲击等。在目前的形势下,提高中国茶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不仅仅是该产业发展的战略方向,同时也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本论文通过运用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理论,研究影响中国茶叶产业出口国际竞争力的因素和各评价指标的分析,为如何提高中国茶叶产业的出口国际竞争力,提出比较有针对性的及切合实际的对策建议,希望能够使中国茶叶产业国际竞争力有所提升,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微薄的贡献。 1.2 国内外相关文献 1.2.1 国外相关文献 20世纪80年代,“世界经济论坛”(总部位于日内瓦,简称WEF)和国际管理发展学院(总部位于瑞士洛桑,简称IMD)开始研究国际竞争力的评价理论与方法,并在每

我国水产品加工业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我国水产品加工业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经管1101 史兆一2011306201803 摘要:中国是世界最大的水产品生产和消费国,水产品已经成为我们日常食品中不可 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水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对于渔业的发展起着桥梁纽带的作用,不仅是我国当前加快发展现代渔业的重要内容,而且是优化渔业结构、实现产业增值增效的有效途径。水产品加工一般可分为传统加工和现代加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先进生产设备和加工技术的引进,我国的水产品加工技术、方法和手段逐步改善,一些水产品经过加工后经济附加值有较大提高的产品,如水产品的精深加工、保健品、医药化工等成为研发的主要方向。与此同时,水产品加工业中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如行业的标准体系不完善,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日本、美国、东盟和欧盟,产品技术含量低,精深加工产品比率小,产品废料综合利用水平不高,安全质量问题较多,业内信息不流畅,管理协调机制不健全等。本文针对目前水产品的现状进行探讨,并对其未来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水产品加工市场现状问题、对策和建议未来趋势 前言:我国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四大海域(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总面积达470 万km ,有3 000多种海洋生物,其中可养殖、捕捞的鱼类有1 700种左右。目前我国水产养殖占全球产量的70%,至2010年我国水产贸易量突破200亿美元,约占全球水产品贸易总量的10%,2011年我国水产品总产量更是到达5603.21万吨,全社会渔业经济总产值15005.01亿元,其中渔业工业和建筑业产值3526.71亿元,实现增加值1248.10亿元。在水产养殖技术方面,尤其是淡水鱼养殖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目前年水产品产量达5 000余万t,产值达近7 000亿元,人均水产品占有量约为40 kg。从产业链的角度看,水产生产、流通、加工各个环节毛利率均在15%以上,可见我国水产业属于典型的朝阳产业,我国丰富的渔业资源与潜力巨大的水产品加工能力为我国水产业的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在发展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系列的问题。所以在我国水产品的发展道路上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一、我国水产品加工业现状 1、水产品市场与贸易状况 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指导和调控下,水产品市场升级改造步伐进一步加快,流通和交易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近年来国际水产品消费市场活跃,我国水产品出口快速发展,2011年我国水产品出口量达391.2万吨,出口额达177.9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7.1%和28.7%。主要出口市场为日本、美国、韩国和欧盟,增速明显放缓,相比之下新兴的东盟、台湾和香港市场份额逐年增长,呈现市场多元化的局势。2012年第一季度我国水产品出口55.11万吨,同比下降8.93%,其中虾类、对虾、罗非鱼等名优养殖水产品均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形势不容乐观。而捕捞水产品中墨鱼、鱿鱼等制品出口超过贝类、对虾等传统优势品种继续位居大宗农产品出口首位。日本、韩国、美国及欧盟仍是我国水产品主要出口市场,占水产品出口总额的88.6%,与上年基本持平。新世纪,我国人民生活水平进入小康阶段,经济收入的增加使得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膳食结构得到明显优化,对食品消费特别是水产品消费提出了更多要求,对水产品的需求呈现多样化、方便化、营养化、安全化、个性化的新特点。 目前我国淡水鱼在满足国内市场的同时,已有较大出口数量,淡水鱼产品出口贸易在我国渔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2011年国内自产水产品出口额占水产品出口总额的63.2%,其中,养殖水产品出口额46.4亿美元,占水产品出口总额的49%,鳗鱼、罗非鱼出口分别是7.3亿美元和3.7亿美元。随着近年来国际市场鳕鱼资源的锐减,罗非鱼成为欧洲、日本、韩国鳕鱼片市场的替代品,目前全世界对罗非鱼消费需求的数量和质量逐年上升。鲢鱼、鳙鱼、

国际竞争力分析指标参考公式

附件2: 国际竞争力分析指标参考公式 一、国际市场占有率(MS) 市场占有率是指一国某类产品出口额占全世界该类产品出口总额的比重。某类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越高,则表明该类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越强,在竞争力比较中被广泛的采用。用公式表示为: MSij = Xij/Xwj 式中:MSij——i国j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 Xij——i国j产品的出口总额 Xwj——世界j产品的出口总额 二、贸易专业化指数(Trade Specialization Coefficient ,TSC) 贸易专业化指数,是一个国家某类产品的进出口贸易差额与该国该类产品的进出口贸易总额之比,表明该国是某类产品的净出口国,还是净进口国,以及净进口或净出口的相对规模,用以衡量一国某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也可以用来比较不同国家之间同种产品的竞争力。 贸易专业化指数的基本公式:出口(X)-进口(M)/出口(X)+进口(M)。其中,进口和出口分别表示某一年度的进口额和出口额。当TSC=1时,表示只有出口,没有进口,完

全出口专业化,即净出口;TSC=-1时,表示只有进口,没有出口,完全进口专业化,即净进口。 当用来衡量一国某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时,其公式变为:(一国某产品对世界出口额-一国某产品从世界进口额)/(一国某产品对世界出口额+一国某产品从世界进口额)。当结果趋于1时,表明该产品国际竞争力强,当结果趋于-1时,表明该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弱。 三、显示比较优势指数(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显示比较优势指数是一个国家某种产品占其出口总值的份额与世界该种产品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率,用来表现一国某种产品的比较优势程度。计算公式为: RCAij=(Xij/Xit)/(Xwj/Xwt) 式中:RCAij——i国j产品的显示比较优势指数 Xij——表示i国j类产品的出口额 Xit——表示i国全部产品的出口额 Xwj——表示世界上第j种产品的出口总额 Xwt——表示世界所有产品的出口总额 如果RCAij>1,则表示i国j产品具有显示比较优势,其数值越大,显示比较优势越明显;RCAij<1,则表示i国j产品不具有显示比较优势,其数值越小,比较劣势越明显。

创新是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

创新是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 企业国际竞争力是构成国家竞争力的基础。拥有强大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借助在全球竞争中的优势地位,不仅能够保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且能为本国的繁荣富强作出贡献。在“十一五”规划建议中,中央把“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作为我国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就是要着力打造国家竞争力基础,在国际竞争中为我国赢得发展空间。当前,要在整体上提升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就必须以创新为动力,推动企业改革发展。 一、目前我国企业与外国跨国公司的差距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科技进步与创新的主旋律,我国企业整体竞争能力大幅提高。2006年我国19家内地企业入选《财富》全球企业500强,而1995年仅有3家入围。不少创新型企业如华为、海尔、中石油等以挑战者的姿态进入发达国家市场,成为世界经济舞台上的一支新军。但与大举进入我国市场的跨国公司群雄相比,我国企业还有很大差距和突出问题。 (一)经济实力与跨国公司不在一个档次,研究开发和创新投入严重不足,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经费更为短缺。我国企业难以通过研发攻关、规模经营和兼并科技型企业,在世界范围内形成比较优势。如果我们不能在产业高端把企业做强做大,在当今创新密集的国际竞争中,将面临被日益边际化的威胁。 (二)技术创新缺少历史积累,关键技术知识产权受制于人。有些企业长期依赖引进技术,身陷“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恶性循环,落入外国企业知识产权“陷阱”。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0%以上,高技术前沿处于外国专利包围之中。如果不能真正建立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则产业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有继续拉大的危险。 (三)企业品牌战略处在弱势地位。企业品牌创建、广告策划、市场营销与维权等起步较晚。由于知名品牌匮乏,更无国际大品牌,广阔市场被凝聚巨大无形资产的外国著名品牌所主导,丰富的利润从定价、标准、服务和零部件采购诸多环节流失。如果不能打响自主著名品牌,成功推进品牌国际营销和维权,则将日甚一日地丧失市场的优先分配权。 (四)不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大生产的要求。跨国公司和发达国家创新型企业再次更新经营理念、调整结构布局和实施流程再造,新的国际标准、规则和惯例开始形成。如果我国企业不能加快转换经营机制和增长模式,与国际模范对接,并扩大参与国际规则制定的话语权,那么,长期沿袭的体制性、结构性障碍,

浅谈努力提高我国制造业国际化经营的质量和水平

浅谈努力提高我国制造业国际化经营的质量和 水平 【摘要】在对外贸易规模扩张的同时我国贸易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制造业的国际化已经取得长足进展。提高我国制造业国际化水平要重视的几个主要问题:一是重视标准的制订争取国际话语权;二是努力增加高质量高附加值的产品;三是重视自主创新发展核心技术;四是重视人力资本提高劳动者素质。【关键词】制造业国际化核心技术标准体系人力资本一、我国制造业的国际化已经取得长足进展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我国已经成为对外贸易大国。1980年我国进出口总额仅为570.0亿元人民币贸易依存度为12.6%。到20__年我国进出口总额达9555.1亿人民币贸易依存度约为69.8%;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居世界第3位仅排在美国、德国后。20__年我国进出口总额达到17604亿美元进一步巩固了贸易大国的地位。20__年我国进出口额有望超过2万亿美元有望超过德国成为第二大贸易国。在对外贸易规模扩张的同时我国贸易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制造业的国际化已经取得长足进展。 1.从出口产品看 首先出口产品中制成品已经占很大比重。在1980年我国出口商品的中初级产品出口金额占出口商品总额的50.3% 工业制成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49.7%。而到2000年以后工业制成品的比重上升

到90%以上初级产品的比重则相应下降到10%以下。20__年前者比重上升到94.5%后者的该项比例则相应下降到6%以下。其次在工业制成品中机电产品的比重上升。1995年为34.5%2000年升至47.1%20__年达到56.7%。再次在工业制品中高新产品的比重在逐步提高。1995年只有6.0%20__年达到22.2%20__年上升到近30%。又次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在逐步提高。自1994年以后我国工业制成品的贸易竞争指数一直为正1995年~20__年我国工业制成品的贸易竞争指数依次为0.08、0.06、0.16、0.16、0.11、 0.11、0.10、0.09、0.09而初级产品的贸易竞争指数自1995年后一直为负。我国工业制成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逐步提高。在世界的排位20__年超过日本仅次于欧盟和美国成为世界第三大制成品经济体占有率达到8.3%是美国的81%日本的104%。20__年和20__年市场占有率的增长速度为36%和37%。 2.从对外直接投资看对外投资(非金融下同)既可以为东道国创造就业机会推动其经济发展又能够实现原产地多元化减少贸易摩擦是一种互利共赢的策略。20__年以来我国政府不断完善境外投资促进及服务体系积极推进对外投资便利化进程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走出去”对外投资进入快速发展期。 20__年末我国从事跨国投资与经营的各类企业已发展到3万多家对外投资遍及世界160多个国家。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已从建点、开办“窗口”等简单方式发展到投资建厂、收购兼并、股权置换、境外上市和建立战略合作联盟等国际通行的跨国投资方式。20__年末我国对外直接

心得体会:更高质量提升人才国际竞争力(最新)

心得体会:更高质量提升人才国际竞争力(最新)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决胜全面小康、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权,归根结底要靠人才。X历来是人才大省,一直保持较强的人才国际竞争力。近年来,X在人才培养、政策保障、社会综合环境及人才市场配置等方面取得了诸多成效,为进一步提升X人才国际竞争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多方协同人才培育机制正在形成。X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支持计划改革,通过改进双创计划、“333工程”等人才培养支持方式,推行以奖代补、跟奖跟补,实现奖励与贡献实绩挂钩。创新人才教育培养模式,结合高等教育改革和布局调整,加快推进高校“双一流”建设和高水平大学建设,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培养。铸造新型企业家队伍,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强文化引领;建立企业家培训制度,开办“苏商大讲堂”,支持优秀企业家赴境外学习交流,促进企业家能力提升。随着政府、高校及企业的联系互动日益密切,以教育系统为主体,企业和社会用人需求为导向的多方协同人才培育机制逐步形成。 政策保障力度不断加大。X高度重视人才制度建设。从《关于聚力创新深化改革

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人才发展环境的意见》到《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再到《X省贯彻<知识产权对外转让有关工作办法>(试行)实施细则》,X一直着力破解制约科技创新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和政策性问题。通过不断完善相关政策,充分激发了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活力,大大提升了X参与人才国际竞争的政策水平。 人才发展综合环境日益优化。X聚力创新,深化改革,努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发展环境。加大人居改善力度,通过建设人才周转公寓、购买或租赁商品住房向人才出租、发放购房租房补贴等形式,多渠道解决人才阶段性居住需求。对于人才聚集的大型企事业单位、开发区,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总体规划的前提下,鼓励利用自有存量土地建设人才公寓(公共租赁房)。建立人才健康档案和补充医疗保险,优先为高层次人才配备家庭医生,适当提高诊疗待遇。入选中央、省级重点人才计划的,享受所在城市高层次人才购房、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同城待遇。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外籍人员子女学校,中小学接收外籍人才子女入学。不断完善人才奖励制度,加大对有突出贡献人才的褒奖力度,努力营造尊才重才的社会环境。 人才配置市场机制不断完善。目前,X已初步构建了就业市场一体化、招聘活动特色化、就业服务公益化、培训指导系统化、服务手段信息化、信息服务普惠化、代

浙江与福建茶叶国际竞争力比较分析【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 浙江与福建茶叶国际竞争力比较分析 一、立论依据 1.研究意义、预期目标 浙江和福建是中国重要的茶叶生产省份, 在中国茶叶生产与出口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影响浙江茶叶国际竞争力的因素主要有政策体制、市场条件、茶叶卫生质量等方面,到底哪个最主要?对浙江与福建茶叶国际竞争力比较分析可以得出解决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设置、茶叶生产企业规模偏小、茶叶缺乏知名品牌、单产低、成本比较高等因素的对策,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2.国内外研究现状 茶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我国则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叶的国家。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茶叶消费习惯,如此庞大的消费市场,对于我国是非常有利的。但近年来,是我国茶叶出口增加的同时,出口价值则不断下降。 胡新光在《杭州龙井茶及龙井茶原产地保护》中提出了一个茶叶原产地保护的问题,她指出浙江茶叶以西湖龙井最为出名,保护西湖龙井茶必须保护原产地,实行“龙井”茶原产地命名,除此以外的产茶地区不得以“龙井茶”命名。钱杭园,杨小威在《农产品品牌构建及其途径》中,以浙江茶产业为例,指出浙江省于2001年提出实施茶产业精品战略和名牌战略,要求各地按照每个产色、竞争力强的茶产业品牌,全面开展品牌整合和品牌宣传、推广活动,基本形成了茶产业的品牌构架,即地理标志产品、证明商标、驰名商标与著名商标、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等系列品牌形式,使茶产业品牌构建取得了显著成效。 汤一、刘祖生对浙江茶叶出口总量的变化作出了分析。经过纵向比较,得出浙茶发展速度快,来势相当好。同时他认为,浙江茶叶的高速发展有着国际和国内的背景:国际茶叶市场红茶产区调整,绿茶消费比重增加,为中国绿茶拓展了市场,扩大了获利的空间;国内经济条件明显改善,茶叶消费水平从量与质两个方面不断提高。在这一背景下,全国茶叶得到了普遍发展,但是浙江茶叶量、质、效三个方面的增长幅度都不是很快,所以横向比较,形势并不令人乐观。省财政厅发布的一份《浙江省茶叶产业发展调研报告》显示, 2007年浙江省出口茶叶15.2

浙江水产品出口竞争力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浙江水产品出口竞争力研究 我国水产品出口贸易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我国渔业乃至世界渔业、我国农业及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2009年我国水产品出口展农产品出口总额的27%,位居我国大宗农产品出口首位。同时我国水产品出口贸易名列世界各国水产品出口贸易榜首。但是,在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我国的水产品多次遭遇各国贸易壁垒。金融危机后,水产品国际竞争力不足的态势更加明显。提高水产品出口竞争力成为了众多学者研究的主题。 1 国外研究现状 美国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指出,竞争优势是由要素禀赋、公司的策略、结构和竞争,需求状况和相关产业与辅助产业决定的。Lahsen Ababouch(2006)指出渔业贸易的全球化,食品生产、加工、流通技术的发展以及消费者对食品质量和安全意识的提高使得整个食品供应链的安全控制日益重要,各国政府和有关国际组织应制定一个可行的国内国际标准、法规、政策框架。P. Guillotreau, N. Pe Hridy(2000)指出贸易壁垒对不同加工程度程度的海产品的影响不同,深加工产品比初级产品的保护效果更富有弹性。Spencer Henson与Steven Jaffee (2007)认为发展中国家在食品安全标准问题上缺少发言权。Ivan T. Kandlov (2008)在最近发表的一篇论文中得出,汇率变动对农产品贸易的影响,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远远大于发达国家。 2 国内研究现状 在国际竞争力评价方面。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研究所郭金昌博士(2002)全面途释了国际竞争力的概念,综述了国家、产业、企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方法,对用出口数据、价格、成本、生产率等具体指标评价国际竞争力做了详细的分析和探讨,具有框架性意义。 2.1 竞争力不强的内因 王梦奎(2002)认为在我国的渔业生产要素禀赋结构中,物质资源和技术

中国汽车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中国汽车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摘要】汽车产业已经越来越成为现阶段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和主要经济增长点,类似于房地产业有着牵一发动全身的拉动作用。一方面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和制造工艺水平,但入世以来随着外资和先进技术的引进,中国汽车产业及国际贸易也面临着巨大的市场竞争压力。本论文在前人的探索研究基础上,主要对中国汽车产业竞争力建立论述分析框架,并对现状进行针对性的分析以及与国外先进国家进行比较总结。文章目的在于阐述我国目前该产业现状,参考国际上对汽车产业的评价体系研究,对提高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出自己的分析举措与建议。文章主要是从国际竞争力的三个方面产品、企业以及行业三个角度进行实际的分析,进而对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现状水平做出判断,并就提高中国汽车业国际竞争力及贸易水平提出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汽车产业比较优势国际竞争力国际贸易

Analysis on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Chinese Automobil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bstract:Automobile industry has increasingly become a pillar industry of China at this stage the economy and major economic growth point, similar to the real estate industry has led to launch a systemic stimulus. On the one hand we have a high technology content and level of manufacturing process, but since the WTO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foreign capital and advanced technology, Chinese auto industry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also faces enormous pressure of market competition. In this paper, based on previous exploration and research, the main Chinese automobile industry to build competitiveness analysis framework and targeted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mpared with the advanced countries. This paper aims to set forth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industry in China, the reference to international studies on the automotive industry evaluation system, improving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Chinese automobile industry make their own analysis of initiatives and proposals. Mainly carried out from three aspects of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products, companies and industries such as the angle of the actual analysis, and thus the level of Chinese auto industry internationally competitive status quo to make judgments, and to improve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Chinaese auto industry and raised the level of trade own suggestions. Key words:Automobile industry comparative advantage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international trade

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安全意义(1)

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安全意义(1) 内容摘要:全面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是维护产业安全的战略举措。针对WTO后过渡期我国产业安全面临的严重形势,本文从深化体制改革、突出科技创新、加快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大行业重组、培育企业核心能力以及主动运用WTO贸易规则进步自我保护能力等方面就如何全面提升我国产业竞争力提出一些对策。关键词:产业竞争力产业安全 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是以新的发展观做好维护产业安全工作的战略举措,这关系到我国能否处理好外贸发展速度与结构、质量与效益的关系,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关系到我国能否成功应对加进WTO后过渡期的复杂形势,从根本上解决当前贸易摩擦和各种贸易壁垒的影响。由于影响产业国际竞争力和产业安全的因素十分复杂,因此,提升产业竞争力以维护我国产业安全的基本对策思路应当是:最大限度地利用一切有利于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国际因素,充分调动一切有利于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国内因素,主动适应国际贸易形势和国际市场要求,积极发挥产业政策的作用,以进步企业核心竞争力为基点,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产业结构优化和产品结构升级为基本路径,同时积极运用我国作为世贸组织成员的各项权利,依法维护国内产业的正当权益。 充分熟悉国际贸易形势对提升我国产业竞争力的新要求

尽管我国事贸易大国,但产业国际竞争力总体不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从近几年《世界竞争力报告》中我国的排名远不及印度,就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现实状况。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一方面我国产品出口市场过分集中,美国、欧盟、日本三大经济体和中国香港占近70%;另一方面,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及高附加值的出口产品比重很低,在当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知识、人才竞争激烈的形势下,我们应当有忧患意识,看到我国一些产业确实存在着生存和发展的危机。 当前的国际贸易形势对我国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的加快,国家保护国内产业的形式也越来越多,不再局限于使用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等贸易救济措施。特别是发达国家以知识产权保护、技术标准等非贸易壁垒为武器,加大了保护国内市场的力度。由于我国出口商品大多为劳动密集型产品,技术水平相对不高,受环保因素影响较大,国外对我国实施的这些技术性贸易壁垒,使我国出口的化工产品、机电产品、农产品、纺织品、建筑材料等都已经或即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面对越来越多的各种各样的贸易壁垒,我国产业应当充分熟悉到产业安全面临的严重形势,尽不能由于当前出口贸易的高速增长而失往正确判定,必须从根本上采取切实措施进步产业整体竞争上风。 深化体制改革,突出科技创新

浅析我国汽车制造业国际竞争力

摘要 随着我国进入后WTO时代,汽车进口配额取消,汽车及其零部件关税大幅降低,大型跨国汽车集团纷纷进入我国市场,国内汽车厂商必须面对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因此,有必要对我国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现状作出总体判断,找出差距和原因。针对这种情况,本文概述了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并运用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对我国的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进行了测算,由测算结果发现了影响我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问题,并参考日本汽车工业发展的模式,对我国应如何提高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汽车制造业国际竞争力

Abstract Since we have joined the WTO for 5 years, the quota on import cars has been lifted, and the duties on import cars is getting lighter. Large multilateral market group will no doubt access to the market of our country, hence internal automobile companies have to face unheard-of pressure. It is necessary to an overall judgement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 strength of our country to find out the disparity and the reasons. To gain the gains, this text has summarized the system of automotive industry competitiveness Ranking. Automotive industry competitiveness ranking of our country has been calculated with that, and with the result the text has found out the facts which have pernicious influence to our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 strength of the automotive industry. Consulting the experience of Japan, the text gave some advices in the end. 【Key Words】Auto mobiles; Manufacturing;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 strength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