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网络受众
Vlog中国发展现状与前景浅析

Vlog中国发展现状与前景浅析Vlog中国发展现状与前景浅析近年来,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和互联网技术的进步,Vlog (视频博客)在中国迅速兴起,并逐渐成为年轻人表达自我、分享生活的新方式。
本文将对Vlog在中国的发展现状进行简要分析,并探讨其未来的前景。
首先,我们来看Vlog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与传统博客相比,Vlog通过视频形式更直观、生动地展现作者的观点和生活,吸引了大量的年轻观众。
在中国,许多年轻人利用Vlog记录自己的日常生活、旅行经历、美食探索等,通过视频分享经验和情感。
同时,一些知名的Vlog主也通过发布各种内容吸引粉丝,借此实现商业合作和创收。
其次,社交媒体平台的兴起为Vlog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微博、抖音、快手等平台纷纷推出了支持视频上传和分享的功能,使得更多人可以轻松地创作、观看和传播Vlog。
这些平台的普及和用户基数庞大,为Vlog主提供了更广泛的受众和更高的曝光度。
因此,Vlog成为网络红人走向职业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再次,Vlog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
不仅涉及到生活、旅行、美食等休闲领域,文化、教育、科技等专业领域也有不少人开始使用Vlog方式进行创作和传播。
一些大学教授和研究人员通过Vlog向广大观众普及学术知识,有力地推动学术研究与普及的结合。
此外,Vlog还被用于新闻报道、产品测试与推荐、公益宣传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尽管Vlog在中国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网络环境的不稳定性可能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例如网络速度不稳定、不同平台之间的兼容性等问题。
其次,由于Vlog的娱乐属性较强,一些内容缺乏思辨性、深度性,容易陷入流于表面、短期效应的困境。
此外,由于内容的泛滥与低质量的存在,观众容易遭遇内容过载和信息过滤的难题。
然而,虽然存在一些挑战,Vlog在中国的前景依然广阔。
一方面,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革新和社交媒体平台的不断完善,Vlog的用户体验将进一步优化,为更多人提供更便捷、流畅的创作和观看体验。
浅谈网络舆论中的群体动力与规避措施——以“小学老师被举报体罚学生”事件为例

传播力研究 RESEARCH ON TRANSMISSION COMPETENCE130 传播力研究 2020年29期一、事件发展中受众的多元心理立场(一)信息感知固有的社会图式造成受众的倾向性解读:在社会认知中,人们的头脑里存在各种不同的社会图式。
这些社会图式可能是从长期的生活经验中提炼的,也可能由拟态环境所致。
[1]当人们接触到新的信息,固有的社会图式就会影响人们对信息的感知、记忆和推理。
近年来,由于校园安全事件频发,很多人都会抵触老师体罚学生的事情发生。
这种话题只要出现在网络上就被很多网民讨论,引起网友之间极端的交流。
甚至很多自媒体如营销号都会利用这些话题来骗取流量,该事件中,家长刘某在微博发布一则消息:广州市方圆实验小学一名教师涉嫌体罚学生,称其孩子从小患有哮喘,今年6岁,孩子病情事先已告知班主任,但当日班主任不顾孩子身体疾病,罚孩子在操场跑了10圈,致使孩子吐血住院,生命都受到威胁。
消息一出,舆论哗然,矛头纷纷指向该名班主任。
此事件一经微博爆出,人们鲜少用理性的思维框架来解读,而是倾向于以“体罚”“学生”“没有师德”的标签来接收与传播。
(二)观点传播:网络匿名化带来人性的放纵匿名化是在网民看来可以随意发表言论的一个极大优点,人们在使用手机上各个软件,进行信息交流与传播互动时,处于一种不被他人知道身份与地位,年龄与姓名的状态,这就打破了现实生活中的血缘、地缘和业缘限制。
一些在现实生活中不敢宣泄的情绪,或是由于真相不明说出来会降低自身道德水准的言论,在网络匿名的掩护下都可以得到宣泄与满足。
整体来说,在网络环境中,人们的行为呈现出“去抑制性”的特点,自我约束水平降低,自我揭露水平升高,更容易表露出自己的人格特征和相应的弱点。
除了匿名性以外,法不责众的心态也是导致网络暴力的重要原因。
在网络暴力事件中,“人肉搜索”等行为都需要众多的人一同完成,这会给参与者造成一种感觉,即使出现问题,也会是众多的人一同承担,那么每个人应承担的责任则会大为减少。
浅析中小学网络舆情应对处置问题及建议

浅析中小学网络舆情应对处置问题及建议发布时间:2021-04-25T15:08:48.793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第3期作者:夏雯雯[导读] 新媒体的飞速发展给涉教育舆情的传播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夏雯雯浙江省温州市教育局浙江省温州市 325000[摘要]新媒体的飞速发展给涉教育舆情的传播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网络涉教育舆情影响力广、突发性强、敏感度高,如处置不妥当、不及时就会影响党和政府的公信力。
如何更加有效的应对与处置网络涉教育舆情,是中小学校面临的新课题。
本文结合基层教育舆论引导工作实际,针对网络涉教育舆情应对处置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分析其原因,力求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教育;网络舆情;舆情引导;建议当前,随着中小学教育事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一些深层次矛盾逐渐凸显,教育观念的碰撞更加激烈,全社会对教育热点、难点、焦点问题的关注度、敏感度空前提高,对教育的期望值日益提高,对教育改革发展新思路、新政策、新举措的权威信息公开需求不断增强。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社会影响力的日益扩大,微信、微博等各种新型传播手段和载体迅猛发展,教育信息舆情更加多元,网络舆情正面引导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
一、教育网络舆情及其特征网络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通过网络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民众对公共问题和社会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信念和价值观。
[]它是较多民众关于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等表现的总和。
教育话题普遍关系百姓切身利益,教育舆情的主要关注点在教育管理、校园暴力、校园视频安全、政策法规、招生就业、师德师风等方面。
并且具有一定规律性,三月、九月伴随着各级各类学校的开学,教育舆情事件主要以教育管理和教育政策法规为主;至五六月份,由于正值中高考以及学生毕业就业阶段则舆情以招生就业为主。
一旦不能妥善应对和处理教育舆情,极易带来巨大压力,形成舆论热点。
从勒庞《乌合之众》浅析网络环境下的受众行为

从勒庞《乌合之众》浅析网络环境下的受众行为作者:翁小娜来源:《艺术科技》2021年第02期摘要:随着科技的进步,新媒体行业不断发展,受众群体也不断扩大。
如今是群体时代,群体行为对社会发展有着重大影响。
勒庞的群体行为研究使群体心理呈现出崭新的面貌,当今网络环境中,受众群体的特质发生了显著变化。
本文以勒庞《乌合之众》为理据,以当代网络环境为基础,结合群体与个体的关系,分析网络环境下的网络受众群体心理,并对受众行为提出反思。
关键词:群体行为;《乌合之众》;群体心理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2-0-020 引言法国社会学家勒庞的《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对群体心理与思维方式的考察,使群体研究露出崭新的视角,是群体研究不可不读的佳作。
本是理智、有主见的个体,一旦成为群体成员,其思维及行为和独立个体迥然不同。
网络社会的到来,广大民众的群体心理表现得尤为明显。
网络社会中,有些群体近乎疯狂,而这恰好再一次印证了勒庞的群体思想。
网络社会群体依旧拥有以往的群体特性,网络群体事件中随波逐流、任意妄为、无道德底线的波涛又起,极力证明了时代虽然变了,但群体很大程度上仍是历史的翻版。
当然,从细小方面来看,当代群体的受众行为有了些许变化,尤其是网络环境中的群体行为,大体上仍保持着勒庞对群体的判断与定义,但细节上存在差异[1]。
本文用勒庞《乌合之众》中的理论作为依据,分析网络环境下的受众行为。
1 网络环境下信息传播概况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的获取渠道有了巨大改变,大众接收信息,也分享自身的信息,实现信息共享互通。
信息传播速度快,信息种类多样化,大众少了传统传播方式下对信息的强烈新鲜感,更多关注自身的兴趣点,由此划分成具有不同偏好的信息受众群体。
以往信息少,人们对其关注度高,关注时间长,现代社会有着海量信息,大众关注点不断跳转,出现信息“失焦”[2]。
一般情况下,绝大多数的不实信息可以迅速得以证伪。
浅析中国网络直播现状及未来趋势

传媒观察235视界观.2021.06浅析中国网络直播现状及未来趋势才雨灵(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辽宁,大连 116000)摘 要:在我国媒体业向前发展过程当中,网络直播作为一个新生力量正在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但是,我们在看到网络直播发展所呈现出来的价值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到我国网络直播所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本文主要聚焦中国网络直播现状探讨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中国;网络直播;现状;趋势随着网络媒体应用发展领域的不断拓展,网络直播逐渐成为媒体应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涌现出大批的网红,催生了网络直播产业。
在这一背景下,有必要透过网络直播的现状,探讨网络直播发展的趋势。
本文系统地分析网络直播在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网络直播优化发展的策略与趋势,对于促进网络直播等相关领域的研究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网络直播的内涵从学术层面来看,关于网络直播等相关的内涵还没有达成较为广泛的共识。
一般来说,网络直播主要是利用网络直播平台与受众进行在线沟通以及在线分享的媒介的总称。
在现场架设独立的信号采集设备(音频+视频)导入导播端(导播设备或平台),再通过网络上传至服务器,发布至网址供人观看。
从这一概念中可以看出,网络直播是依托网络媒体平台进行资讯传递的一个重要过程。
如何从网络直播的整体发展特点出发,优化网络直播的路径,提高网络直播的效果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性意义。
二、我国网络直播的发展现状我国网络直播始于2005年,9158最先开创视频聊天业务,呱呱、YY、六间房等跟进者涌现,形成直播模式的雏形。
2014-2016年进入爆发期,主流视频网站纷纷布局直播业务;从时间概念上来看,我国网络直播发展的时间走过十多年的历程。
目前,无论是在网络直播的平台数量方面,还是在网络直播相关参与人员的数量方面都在不断的发展。
从目前来看,包括抖音、快手、微信、百度、今日头条在内的诸多网络视频平台都推出了网络直播业务服务,为广大的网络直播人员更好地参与直播平台,提供了重要的发展机遇。
浅析新媒体环境下的受众

浅析新媒体环境下的受众浅析新媒体环境下的受众引言1. 受众的多样性在新媒体环境下,受众的多样性和个性化需求得到了更好的满足。
传统媒体主要通过广播、电视等渠道向大众传播信息,而新媒体可以通过网络、社交媒体等渠道向不同群体传播信息。
这使得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需求选择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并与其他具有相同兴趣的用户进行交流和互动。
,新媒体环境下的受众也更加多元化。
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受众,无论是老人、青少年还是儿童。
新媒体技术的普及使得信息更加容易获取,无论是高龄人群还是年轻人都能够快速获取他们所需的信息。
新媒体也使得传统媒体无法触及到的边缘人群有了更多获取信息的机会。
2. 受众的互动性新媒体的另一个特点是互动性,受众不再只是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可以积极参与到信息的传播和创造中。
例如,社交媒体平台上的用户可以通过点赞、评论、分享等行为对他人发布的内容进行反馈和互动。
这种互动性使得受众不仅可以获得信息,还可以产生和传播信息,进而影响其他人。
互动性不仅意味着受众可以参与到信息传播中,也意味着受众可以对信息进行个性化定制。
新媒体技术可以根据受众的兴趣、历史行为等数据进行个性化推荐,为受众提供更加符合他们需求的内容。
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选择感兴趣的信息,并通过互动行为来影响推荐算法的结果。
3. 信息获取与传播的特点在新媒体环境下,受众获取和传播信息的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传统媒体主要通过报纸、电视等渠道传播信息,而新媒体可以通过网络、社交媒体等渠道传播信息。
这种传播方式的改变使得信息可以以更快的速度传播,也降低了信息的传播成本。
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也变得更加多样化。
传统媒体主要通过报纸、电视等渠道向受众传播信息,而新媒体可以通过搜索引擎、社交媒体等渠道获取信息。
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使用各种渠道获取信息,并通过互联网的连接性来找到更多相关的信息。
结论新媒体环境下的受众呈现出多样性、互动性和个性化需求的特点。
受众不再被动接受信息,而是可以积极参与到信息的传播和创造中。
网络流行文化受众心理浅析

、
网 民 的 接 收 过 程
指 ,并 产 生 一 种 唤
起 儿 时 记 忆 的 温 馨
我 们 以极 具 代 表 性 的 “ 君 鹏 事 贾 件 ” 例 来 分 析 一 下 网 民 从 接 受 到 传 为 播 网 络 流 行 文 化 的 过 程 首 先 是 对 所 接 收 到 的 信 息 进 行 约 定 俗 成 的 意 义 解 读 。按 照 索绪 尔 的 语 言 学 理 论 , 一 个 符 号 都 是 由 能 指 和 每
网络流 行文化 受众心理浅析
◎刘忠辉( 重庆大学文学与新闻传媒学院 4 13) 0 1 3
◎ 曾钰 斌 胡 静 ( 江西省吉安 市吉 安电 视台 330) 400
【 摘要】 本文借助 “ 贾君鹏 事件” 这一 网络 流行 文化 的典型 , 探析 受众 对网络流行 文化的接 收过
程 , 受 众 心 理 层 面 揭 示 网络 流行 文 化 的 形 成 原 因 , 期 能 为 正 确 引 导 网络 文化 提 供 一 些 参考 。 从 以
所 指 两 个 部 分 构 成 。 能 指 是 符 号 的 物
质 形 式 , 由 声 音 一 形 象 两 部 分 构 成 声 音 一 形 象 存 社 会 的 约 定 俗 成 中 被
分 配 与 某在
常 的 话 , 觉 得 它 必 定 不 会 这 么 简单 , 会 于是 会 将 “ 君 鹏 , 妈 妈 喊 你 回 家 吃 贾 你 饭 !” 能指 和 所 指 进 行 分 割 . 掉 原 的 去
辑 形成正确的标题制作 导向?
笔者 以为 , 先要剖 析 “ 题党 ” 首 标
此 塑造 网络媒 体的公信 力。⑦
熟 曦 9 7
|
厂体 在 舅线 一 媒 1
新兴媒体之间的较量手机PK网络——浅析受众参与性的扩张

2009年8月第12卷第4期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 our nal of X i hn U ni ver s i t y of A rt s and Science(Social Sci e nc es Edi t i on)A ug.2009V01.12N o.4新兴媒体之问的较量:手机PK网络——浅析受众参与性的扩张赵莹(陕西师范大学新闻出版科学研究所,陕西西安710065)摘要:随着传播环境的变化和受众主体性的觉醒,受众对传播活动的参与变得尤为重要,大众传媒开始重视与受众互动,各种各样的参与方式层出不穷,网络的出现给受众提供了大量的、多样的参与方式,随后,手机为受众参与提供了更方便、更快捷的互动方式,独具优势,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受众参与传播活动的权利,值得我们给予关注。
关键词:受众;网络;手机短信中图分类号:G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77X(2009)04—0072—03受众,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的解释是指接受信息的群众,泛指报刊、书籍的读者,广播的听众,电影、电视的观众。
在网络和手机这两种新兴数字媒体出现后,网络用户和手机用户也加入到受众的行列,并成为相当活跃的受众,对传播活动的影响更迅速更直接,是传播者必须重视的受众群。
一、关于受众参与所谓受众参与,就是受众作为传播过程中的一个独立要素参加到传播活动中的观念和行动。
…受众参与论认为,受众有参与和使用传播媒介的权利,即受众既有权要求媒介对事物作公正、客观的报道,又有权利用媒介反映自己欲反映的情况和意见。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受众被看做是被动的接受者,只能无条件的接受传播者的信息和宣传。
随着传播学研究的深入、受众主体性的觉醒,人们发现,受众并不是消极被动的接受者,相反他们是整个传播活动中最活跃的决定因素,对传播活动是否具有足够的影响力起着决定作用。
从传播者方面来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以及国家宏观调控的变向,使传媒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即用受众的需求来指导内容的生产,以受众的满意度来衡量传媒工作的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中国网络受众
摘要当今社会受众在网络传播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他们是构成网络社会的基础单元,更是网络社会的参与者、使用者。
中国的网络受众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接受信息,而是慢慢由被动变得主
动。
中国的网络受众呈现出大众化和多元化的现状,受一定受众心理的影响,现在中国网络受
众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势。
关键字网络受众受众心理网络受众发展新趋势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网民第一大国,并且每年以一定的随率增长着,所以研究中国网络受众是非常必要的。
网络受众是带着各种特定目的和诉求的网络使用者,是网络社会构成的基础。
现阶段,已经进入了信息社会,三网融合以及网络社会的迅猛发展已经势不可挡,中国的网络受众不同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受众,拥有自己的现状和趋势。
作为网络社会的基体和主体,十分有必要研究中国网络受众的现状,影响网络受众的心理因素以及网络受众发展趋势。
一、中国网络受众现状
1、网络受众绝对数量快速增长,相对数量与他国有一定差距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一次公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是在1997年,截止到1997年10月31日,中国互联网用户人数是62万到2001年6月30日,我国互联网用户人数达到2650万,比2001年1月的2250万增长了400万人。
目前中国网民的人数还处在不断增长的情况下。
所以中国网民的绝对数量在高速增长中。
虽然如此,但中国网络受众的相对数量(网民占人口的比例)与发达国家还是有很大的差距。
“据信息研究机构日前公布的统计数字报道,挪威的全国人口中每个月都上网的人数比例已达到63%,丹麦上网人数比例达36%,美国上网率超过50%,瑞典29%,英国25%,德国18%,法国14%,意大利13%,西班牙9%。
整体而言,2000年全球约有4亿人每天在使用互联网,预料到2005年将超过10亿人。
华盛顿的Strategis公司经过调查,在美国,互联网用户人数已达到一亿,现在美国有半数的成人在使用互联网。
据日本2001年06月30日发表的《2001年因特网白皮书》提供的统计,截止2001年2月底,日本共有网民3263.6万人,比去年增加1937.9万人。
”[1]
2、网络受众性别构成男女比例趋向平衡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自1997年以来发布的信息不难总结出,互联网在中国普及之初,男性网民比例占到80%至90%,但随着网络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目前,中国上网的男女比例已经趋于平衡,但总体上男性还是高于女性。
3、年龄结构上,网民呈现低龄化
总体来看,现阶段18至24的年轻人是网络受众的主体,但自从2001年开始,18岁以下网民数量激增。
4、网络受众的代际差异大
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人,经历过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这类网民更具怀疑精神,但接受新事物比较慢,上网只是他们学习和工作的手段,而不是生活方式。
20世纪70年代出生的人,是目前中国网民的主力,他们更直接的经历了改革开放,更容易接受和尝试各种新鲜事物。
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出生的人,是网络中一支新生的力量,他们更加开放自主。
二、网络受众的心理分析
1、网络受众的个性心理
1)匿名心理
由于网络环境的特殊性,网络是一个相对来说自由的信息中心,网民可以任意在其中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大多数网民认为网络上是完全匿名的,所以表现出自我控制能力减弱、攻击性变强的特征。
但实际上,网络的匿名是不完全的,网民的活动实际上是可以追踪的,一个是运用人肉搜索的形式,一个是调用相关部门。
只是网民的活动没有触犯社会底线和法律的情况下,一般处于匿名状态。
2)角色任意心理
由于现实社会的各种原因,一个人在社会中只能扮演固定的角色,但是在网络上他们可以完全颠覆自己在现实生活中角色,并且可以多个角色同时扮演。
比如一个普通的人可以自称是百万富翁,一个女人可以自称自己是男人,一个学生既可以是游戏中的大王,也可以是另一个游戏中的小兵,同时还可以是一个论坛中的意见领袖。
所以网络受众中的大多数人都会拥有这种心理。
3)好奇心理
网络信息无时无刻不再更新着,网络新闻不断变换着,各种奇闻轶事不断涌现着,网络世界就像一个无穷无尽的信息市场,每一个在这里面的参与的网民都会被里面各种各样的自己感兴趣的信息而吸引,而通过链接又会涌现更多,在好奇心理的驱使下,这样的行为会往复循环。
但是这种心理有其两面性,对于青少年来说威胁性更大。
2、网络受众的从众心理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从众心理是指个人因受团体压力的影响,在知觉、态度、判断与行为上表现出与团体内大多数人一致的现象叫做从众。
在传播学中有一个针对传统传播方式提出来的著名的理论就是“沉默的螺旋理论”,传统的传播分为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而网络传播中是各种传播方式混合的一种新型传播方式,所以“沉默的螺旋理论”依然适合网络传播。
“沉默的螺旋”理论最早是由诺依曼1947年在《传播学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提出的。
它是指人们在表明自己的观点之际首先要对周围的意见环境进行观察,当发现自己处于“多数”或’优势”意见时,他们便倾向积极大胆的表明自己的观点,而发觉自己属于“少数’或”劣势”意见时,一般人就会趋于环境压力转向“沉默”或“附和”。
在网络传播中,网络受众也遵循着这种理论,如一个网民提出一件事,大家就盲目跟风,盲目批判甚至去人肉。
又如有人在网络上投资赚了钱,大家纷纷跟风,而大多数时候结局是一群人受害。
这也是网络上出现群体事件的根本原因,网民利用“法不责众”的心理,制造了很多群体暴力事件。
所以“沉默的螺旋”理论并不会因为网络环境而失效,只是它发生作用的条件发生了变化。
三、网络受众发展的新趋势
1、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反馈
在没有网络传媒之前,受众的地位一直是被动地接受各种传统媒体如广播电视等传播的信息,受众自己在时间和空间上获取信息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在传统媒体,特别是电视时代,人们的生活规律,往往要受到媒体节目的影响,例如人们为了收看一个自己喜欢喜欢的节目,可以等到很久不睡觉。
而且自己看电视的时候有什么想法或观点,不能及时的反馈给节目组。
但是网络传媒时代,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在网上寻找自己所需的信息,并通过回复,论坛等方式及时反馈自己的想法。
2、由新闻的接受者到新闻的传播者
传统的新闻都是由新闻机构或专业的新闻从事人员经过层层“把关筛选出来的,新闻数
量有限,速度比较慢,更新迟缓。
但是在网络媒体中,每一个网民都可以以各种方式发布信息、上传文件,把自己认为有用的信息告知天下,让更多的人了解真相。
如著名的“微博打拐”事件,“犀利哥”事件,最初都是由网民自己发出的信息,后引起各种传媒和社会各界的关注。
所以网络受众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受众,他们也可以是新闻的传播者和制造者。
3、由盲目到独立,由无知到责任
传统媒介统治时期和网络传媒初期,很多的受众没有自己的想法,只是盲目跟风和一味人云亦云,现今网民有了自己的判断标准,不会在迷信权威,从最初的娱乐态度到现在的责任的承担和认知。
如“华南虎事件”,网民提出异议,并且坚持自己正确的看法,敢于怀疑官方的说法,最后事实证明网民的坚持是正确的,网民凭着自己的责任意识和寻求真理的一份执着,最终还事实一个清白,也没有让地方政府渔翁得利。
当今的中国。
网络受众已经几乎快成了我们大多数人的一个身份,它是网络传媒时代最重要的参与者,也许在不久的将来,网络受众会带来更多传媒界的变化和革新。
参考文献
[1] 匡文波.《网络受众的定量研究》./product.free.5251158.1/
2010年5月20日
[2]彭兰.《网络传播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周溪《试论从网络信息传播看网络受众地位的变化》.http: /// Freepaper/Technicalpaper information/201104/Freepaper_112027_2.html.2010年5月20日
[4] 张谦.《论新兴电子媒体对受众心理的影响》/qikan/
periodical.Articles/hndzcmzyjsxyxb/hndz2004/0402/040210.htm 2011年5月20日
[5]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6]刘建明,纪忠慧,王莉丽[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7]王小胜.“论网络传播对受众的心理影响”. [J].《传播心理研究动态》2004年第1期
[8] 刘永芳.《社会心理学》[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9] 张国良.《传播学原理》[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1版
[10]王磊.《网络传播的受众心理特征及其引导》. /d2*******.htm 2010年5月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