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浅析古代史学家忧患意识论文
浅谈宋代史家的忧患意识

浅谈宋代史家的忧患意识论文关键词:宋代史家忧患意识儒家文化论文摘要:忧患意识是中国知识阶层的一种优良的传统意识。
这种意识既是对历史的沉思,更是对现实的感受,它主要表现为知识阶层对国家、民族、人民的命运和前途的关注。
具体到史家身上,忧患意识主要表现为对于朝代、国家的兴亡盛衰的关注,以及对于社会治乱安稳、民生生存的终极关怀。
两宋重用文士的国策和内忧外患的国势,大大强化了士大夫和史家自任以天下之重的忧患意识,使其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和前所未有的张扬。
“忧患”作为一种思想意识,是指人们面临自然、社会与人生所遭遇的患难而产生的忧虑与思索。
它既是一种亢奋、悲悯的心理情绪,更是一种执着追求的价值选择,其发展的极致就是关心国家前途、关注民族命运以及形成强烈的爱国情感。
自从有了人类,也就有了人类的忧患意识。
忧患意识作为人们直面自然、社会、人生的经验而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历史和现实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可以说,没有忧患,就没有危机感,就没有追求,就没有前进的动力。
中华民族之所以具有生生不息的强劲生命力,就在于其忧患意识源远流长。
它从古到今连绵不断,逐渐积淀到民族心理的深层,演化为中国文化的一种普遍品格,成为中国人民,特别是其中知识阶层的一种优良的传统意识。
这种优患意识既是对历史的沉思,更是对现实的感受,它主要表现为人们对国家、民族、人民的命运和前途的关注。
具体到史家身上,这种意识,主要表现为对于朝代、国家的兴亡盛衰的关注,以及对于社会治乱安稳、民生生存的终极关怀。
之所以有这种反映,是同史家的本质与功能密切相关的。
论魏源的忧患意识

论魏源的忧患意识
魏源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也是西晋朝末期政治气候下出现的一位新兴智者。
他有一种深刻的忧患意识,指出当时各阶层的纷争和官僚行为,以及西晋的分裂将破坏天下安宁。
作为一个“前瞻”的政治家,魏源主张以内政强化和强力统一,以及实行分权制度来消除不法行为,减弱朝政的腐败,重塑晋朝的协调性。
魏源的忧患意识表现在他认为政府官僚制度应该改变的观点上。
他甚至主张财政上诚实严实地支付公共财政,反对官员滥用权力行事,建议设立官吏评比制度。
他强调财阀们利用官僚主义和官方位置来重视财富的损失,倡议维护公众的利益而不是官吏自己的利益,因此应该改变官僚制度。
魏源的忧患意识可以从他的几本书中看出来:其中提出了写书《礼贤下士》、《天下乐政》等,均有提出政治改革的念头。
他认为,政治应当充满道德和正义,朝政改为以德为根本,以仁义为准则,并倡导“至正”与“至善”,试图营造一个以国家维新为宗旨的治下。
可以说,魏源是一位慧眼识政治问题的政治思想家,具备丰富的忧患意识,遵循仁义道德的原则,担当起当时朝政变革的重任,深受后世学者研究以及借鉴。
我们也可以借助魏源的忧患意识,聆听他的劝告,实现政治融合和文化交流,追求社会繁荣,为更美好的未来而努力奋斗。
论先秦儒家的忧患意识及其现代转化(一)

论先秦儒家的忧患意识及其现代转化(一)论文关键词]忧患意识先秦儒家现代转化论文摘要】忧患意识是传统政治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
尤其体现在儒家的政治思想和政治意识中。
先秦儒家忧患意识滥觞于西周,成熟于孔孟。
忧患意识作为一种人文精神,强调人在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主观能动性,其思维基础是古代的辩证法。
针对不同的问题,先秦儒家具有应对忧患的不同方法和思想体系,但都有伦理性、道德性和主观性的特点。
在当代社会,应该积极吸收先秦儒家忧患意识的积极因素,同时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对其进行创造性的转化。
忧患意识是中国政治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尤其体现在儒家的政治意识与政治思想当中。
所谓忧患意识,是对环境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及其已经和将要造成的困苦,而怀有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应对和预防精神。
之所以说它是一种积极主动的精神,是因为它不同于宗教意识。
宗教意识来源于对环境之不确定性的恐怖,因此把自身寄托于神明,从而消解了自身的能动性。
而忧患意识是要发挥主体自身的能动性去应对不确定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忧患意识乃是一种人文精神。
忧患意识在不同的时代、在不同的思想家那里,既具有人文精神的共性,又针对不同的问题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文章拟在探讨先秦儒家的忧患意识,及其与现代政治文化的转化关系。
一、周初的忧患意识忧患意识滥觞于西周。
《易经·系辞下》:“《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这是指周文王被殷纣王拘困在美里而演周易一事。
周文王是个很有忧患意识的人,他推演的周易也充满了忧患的智慧。
“君子终日干干,夕惕若,厉无咎。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易经·乾卦》)面对困厄,君子应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谨慎而自强,不怨天,不尤人,勇敢地去面对一切挫折。
这已经透露出人应该效法天地、发挥主体能动性的人文气息。
这里更多的是从人生意义上讲忧患意识也就是说当时忧患的对象更多的乃是人生的吉凶。
对于如何应对这种忧患,《易》教人知几。
关于忧患意识的议论文(精选15篇)

关于忧患意识的议论文(精选15篇)忧患意识的议论文篇1古语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驯鹿的故事就恰好验证了这一古训。
驯鹿之所以能够在岛上生存,关键在于鹿群的忧患意识。
因为害怕被狼吃掉,所以鹿群必须不断地奔跑,防范意识很强。
而只有在这个过程中,驯鹿的体质才能得以增强。
当岛上没有狼了,鹿群便没有了忧患意识,厄运也就在所难免了。
驯鹿如此,人也是一样。
过分的安全感往往使人不思进取,意志消退。
古罗马帝国曾因先人的艰苦创业而繁荣一时。
帝国中人人披金挂银,粮仓中米粟成山。
但由于生活太过于安乐,所以无人愿去当兵,终究导致了一个偌大的帝国顷刻间灰飞烟灭。
这样的王朝数不胜数,例如古波斯、古埃及以及自认为“天朝上国”的大清王朝等等,都终究因为缺乏忧患意识,安于享乐而最终灭亡。
同时,过分的安全感也往往是危险的开始。
南宋政权本可重整旗鼓,恢复失地。
但南宋的统治者却自以为有长江天堑,可使南宋永保太平。
于是虽有半壁江山失于金人之手,大宋皇帝却仍不居安思危,整日沉迷于犬马声色之中,最终导致南宋灭亡。
这样的事例古今中外皆有。
而危机感则往往能激起人们的奋斗精神。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几乎成为了一片废墟,但德国人毫不气馁,硬是在强烈的忧患意识下,奇迹般地建立起了一个工业强国。
这不能不说是居安思危所起的作用。
我们常常说以史为鉴。
从这些事例之中,我们不难得出一个教训:只有保持高度的忧患意识,才能使国家永远兴盛,否则就只会招致灭亡。
在当今世界,中国每年以平均7%的经济发展速度获得了其他国家的肯定,各种赞美之声不绝于耳,以至于国内的一些人抛开了忧患意识,渐渐狂傲了起来。
甚至有人扬言说:“2030年中国将成为可以与美国匹敌的世界超级大国。
”真有一副不可一世的样子。
事实上,即使以6.5%的速度增长,20xx年中国的GDP也只有10万亿美元,按照这个速度计算,在15年后也只有18万亿美元。
而美国现在的GDP 为18.6万亿美元,即使以1.5%的速度增长,15年后GDP也会达到25万亿美元。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历史作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历史作文你知道吗?历史就像一个超级大舞台,各国各朝都在上面演着自己的戏码。
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像这个舞台上不变的真理,贯穿了无数的故事呢。
就先说说那越王勾践吧。
这家伙可真是经历了从云端跌入谷底的大起大落。
原本是高高在上的越王,结果被吴王夫差打得那叫一个惨,国家都快没了,自己也成了阶下囚。
这时候的勾践啊,那忧患意识就像被打了激素一样猛涨。
他在吴国给夫差当马夫,受尽了各种屈辱。
但是呢,他心里一直憋着一股劲儿,就想着有朝一日能复国。
回国之后,他住在破屋子里,睡在柴草上,每天都要尝尝苦胆的味道,提醒自己不要忘了在吴国受的苦。
这忧患可真的成了他的动力源泉,他大力发展生产,训练军队,最后终于成功逆袭,把夫差打得落花流水,重新成为一方霸主。
你看,在忧患之中,勾践就像一颗被压在石头下的种子,拼了命地往上长,最后长成了参天大树。
再瞧瞧那李自成。
想当年,他带领着农民起义军,那可是一路过关斩将,把明朝打得是摇摇欲坠。
他们从陕西出发,一路打到北京,崇祯皇帝都被逼得上吊自杀了。
这时候的李自成可算是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他和他的兄弟们进了北京城,开始享受起来了。
那些士兵们也觉得大功告成,可以松口气了,于是就开始各种放纵。
可是他们不知道,危险还远远没有结束呢。
关外的清军虎视眈眈,明朝的残余势力也还在挣扎。
但是李自成他们沉浸在安乐之中,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这些忧患。
结果呢,清军一来,他们就兵败如山倒,李自成辛辛苦苦打下来的江山,就这么没了。
这就像是一群登山者,好不容易爬到了山顶,却因为只顾着欣赏风景,忘了还有下山的路要走,结果一不小心就摔得粉身碎骨。
还有那强盛一时的罗马帝国。
想当初,罗马人靠着勇敢和智慧,四处征战,征服了大片的土地,建立起了一个庞大的帝国。
在这个过程中,罗马人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敌人,周围的部落时不时就来骚扰一下,不同的民族也有着不同的文化和信仰,这就像是罗马帝国一直处在忧患之中。
罗马人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不断地发展军事、完善法律、建设城市。
浅析宋代史学中的忧患意识

收稿日期:20180620 作者简介:王富贵(1991-),男 ,甘肃甘谷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史学史。
60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第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8卷第 5期
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 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载!”[2]3295这番话, 司马谈担忧的是“废天下之史文”,而令司马迁忧 惧的不仅仅是“史文”的“废”,而是对汉武帝统治 下的社会前途充满着极大的担忧。所以《史记》所 表现的不只是对西汉王朝的赞扬和称颂,而是深 入社会现实,对各种不良社会风气斥以嘲笑和讽 刺。所谓“宗室有士公卿大夫以下,争于奢侈,室 庐舆服僭于上,无限度”[2]1420正是司马迁的忧患。 司马迁处于西汉由盛转衰的特殊时期,他以史家 深邃的眼光洞 悉 了 这 一 变 化,而 发 出 “物 盛 而 衰, 固其变也”的感叹。
两宋时期,由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加剧,宋 代统治者和封建士大夫的忧患意识表现得格外突 出,促使他们对史学的忧患功能作出更加深刻的 理性反思。苏洵在《史论》中深刻指出:
史何为 而 作 乎?其 有 忧 也。何 忧 乎?忧小 人 也。何 由 知 之?以 其 名 知 之。楚之史曰《 杌》。 杌,四凶之一 也。君子不待褒而劝,不待贬而惩;然则 史之所惩劝者独小人耳。仲尼之志大, 故其忧愈大,忧愈大,故其作愈大。是以 因史修经,卒之论其效者,必曰乱臣贼子 惧。由是知史与经皆忧小人而作,其义 一也。[4] 苏洵这样的认识虽然不能将史家的忧患意识完全 总结出来,但在理论上论述了史家之忧及其忧患 之所在,将中国传统史学中的忧患意识提升到了 一个新的高度。 宋代,史学 发 展 进 入 新 的 繁 盛 时 期。 无 论 是 统治阶级为维护统治,还是作为史家主体的士大 夫阶层出于忧国忧民的考虑,无不是在忧患意识 的促使下进行史学的撰述,使得史学在宋代有了 极大的发展,也使得忧患意识这一史学优良传统 得以发扬光大。
悲凉之雾遍华林――从中国古代文学看民族精神中的忧患意识

悲凉之雾遍华林――从中国古代文学看民族精神中的忧患意识论文关键词:古代文学民族精神忧患意识论文摘要: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灵魂,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精神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显著标志之一。
忧患意识贯穿于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发展过程之中,文章对忧患意识的特点及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影响、忧患意识产生的历史及社会原因提出自己独特的看法。
纵观一部人类发展史,一个民族在其婴儿时是靠血缘、亲缘及地缘构成其凝聚纽带。
这条是自发的、粗糙的、脆弱的,它禁不起来自社会与自然的巨大冲击。
当一个民族发展到自觉阶段的时候,自己的文化、自己的民族精神就会水到渠成地诞生。
民族精神的巨大凝聚作用,会使这个民族以新的精神面貌迎接各方面的挑战。
古人常说的“多难兴邦”,应该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自觉的、自为的、具有民族精神的、在灾难面前众志成城的民族。
那么,什么是民族精神?它与民族文化又是什么关系呢?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主体精神,也是民族文化的升华与灵魂,它集中表现了一个民族特有的性格与风貌。
民族精神是贯穿于整个民族文化中的“主心骨”,而民族文化则是民族精神在各个方面的具体表现。
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的根本区别,不在饮食、服饰、活动方式等外部标准上,而在植根于其民众心灵深处的民族精神。
与重大局、重和谐、重仁义、重节操一样,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生与形成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忧患意识贯穿于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和极为光荣传统的中国古代文学之中。
深入探讨中国古代文学中忧患意识的成因、影响,进而在更高层次上全面继承民族遗产,创造新时代的民族精神,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下面将从中国古代文学的视角出发,就民族精神中忧患意识的成因及影响,谈几点浅见:“民以食为天”。
农业自然经济,在古代中国的多种经济成分中一直占压倒优势;“饥饿”这把“达摩克利斯之剑”,始终高悬在中国老百姓头上。
中国古代最高的政治理想是“大同”,“大同”即“普天下皆有所养”。
论古人的忧患意识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摘要:“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中国文人历来是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作为他们的追求和信仰。
纵观历史,有志之士都有着天下意识,忧患意识,这是读书人的一种情怀。
孔子的学生曾子曾说过:“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
不亦重乎?”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他们从小为建功立业报效祖国而刻苦读书。
用他们那默默无闻、却又风驰电掣的笔,书写出了对苍生黎民的关怀。
他们即使是怀才不遇、被贬谪、穷愁潦倒之时,还念念不忘苍生黎民。
以天下为己任是一种崇高的精神.是一种神圣而庄严的职责,更是一种不可亵渎的情感。
关键字:屈原,杜甫,范仲淹一、古人的忧患意识1.屈原赋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岂犹未悔”,这句话在我们的高中课本上已经学习过,并且熟记于心。
这篇文章就是楚国的为国捐躯的第一人——屈原。
面对愚昧无知的楚王,面对危难中的楚国。
他是不会等到敌国军队进入,被俘受辱而死的。
倘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和信仰完整地活下去,不如选择死亡.一种自由的、高尚独立的死。
无论贵为楚国的大臣还是被贬谪.屈原始终没有忘却对祖国命运的关注和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在壮志难酬的逆境中,他没有放弃人格的历练和精神的追求。
他曾说过:“宁赴清流,葬于江鱼之腹中,也不愿。
以浩浩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
屈原崇高的人格,正说明了古人爱国士大夫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品格,他们在不为世俗所容的困境中必将产生无法释怀的死亡情结。
宁可高贵的死去,也不愿受辱。
他与着腐朽的楚王国贵族集团作斗争,他曾经提出过举贤授能,不分贵贱,把真正有才能的人选拔上来治理国家,反对世卿世禄,限制旧贵族对权位的垄断,并且限制旧贵族的种种特权。
屈原的"美政"理想反映了他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的尖锐对立,表达了他革除弊政的进步要求,而其最终目的就是要挽救祖国危亡,使楚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他始终以祖国的兴亡,人民的疾苦为念,希望楚王幡然悔悟,奋发图强,做个中兴之主.他明知忠贞耿直会招致祸患,但却始终不肯离开楚国一步.表现了他对祖国的无限忠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