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研读新课标解读新教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用新课程理念来解读和实施新教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研读新课标解读新教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用新课程理念来解读和实施新教材,即如何从正确解读文本到活用教材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人认为可把握住这样的原则,在教学中让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基于教材,但又不为教材所束缚,使教学源于教材,但又高于教材,真正体现出数学教学的简单化。在此过程中要把握好“解读”和“活用”二者间的关系。一是正确“解读文本”。包括获得自己所需资源,理解编者编排意图,疏理知识点,确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这是教学的“血肉”,“活用”的根基。二是“活用教材”。将教材中所获得的“资源”,经过转化、整合、思考、简单化、生活化等优化教学活动,创新设计来攻破重难点,达成教学目标,这便是教材的“活用”,也是教学的“灵魂”。现浅论如下: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正确“解读文本”。“解读文本”是我们教师的一项重要基本功,解读文本是否到位直接关系到我们确立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关系到教学设计、教学效果等,结合我的教学实际,我认为解读文本需注意三方面:

(一)、读懂文本编排意图,搞清文中插图和旁注文字、提示语。

1、现行人教课标版数学教材中有大量插图,包括实物图、示意图、表格图、线段图、几何图等,在插图旁还标注文字、提示语,这些有机的编排成分能配合数学学科的特点进行思想教育,能沟通数学与社会、自然的联系,能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着数学的思想方法。例如1:人教版六年级第十一册中“圆的面积”教材编排就把圆的面积计算用“化曲为直”转化为学过的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化归思想”,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

2、教材中常出现解题指导思想、方法等的旁注文字,提示语,它能帮助教师正确分析难点,突出重点、指导教法,启发学生深入分析思考,指导学生学法,掌握知识要领。例如2:人教课标版《年月日》例题中带*的旁注文字: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得倍数才是闰年。这旁注文字、提示语就指出了教学的新授知识点、重点与难点,它可指导学生在认识掌握闰年、平年的计算方法,指导学生在计算年份是否是平年还是闰年时,要针对不同的年份分别除以4、400才能确定2 平年闰年,而不是一律除以4。教师设计教学活动,一定要关注提示语,利用提示语。

(二)、读懂例题的地位作用,充分利用情境图,优化方法。弄清例题与习题的关系,疏理新授知识点。提炼、整合教学资源。例题教学是数学教材的核心内容,它具有典型性、规范性。而例题中的情境图构建是解开知识的一把金钥匙。通过解读情境图它能让学生由例及理、由例及法、由例及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能让老师疏理出新授知识点,能指导老师在教学设计中始终把握教学重难点,根据教学重难点,确立教学目标及构思教学设想。例如: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减法》教学本单元教学内容:20以内的退位减法本单元教学目标:目标1:让学生经历教学的过程,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分析,培养学生的数感。目标2:让学生参与教学的过程,刻录思考的过程,养成好的习惯。目标3:正确的、熟练的计算。教材分三段教学:1、十几减9 2、十几减8、7 十几减6、5、4、3、2 。课时安排:10课时教材解读:课文中给出猴子卖桃的情境图,提出“还剩多少个”的问题,引导学生列出13-9的算式;接着在算式下面给出了四幅插图,也就是四种教学的预设。第一种:数数的方法,一个一个地减。13-1-1-1-1-1-1-1-1-1=4 第二种:破十减法,10-9=1 1+3=4 第三种:平十法,13-3=10 10-6=4 第四种:“想加算减“的方法。9+4=13 13-9=4 教材中出现的这四种方法,只是给出了探讨算法的途径,而不是要求教师都要教给学生,都必须要学生掌握;而是要求用学生喜欢的方法来算就可以了。3 我以为最理想的算法是破十法,因为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拿13元钱买了9元钱的物件,交易的途径就是:留着3元钱放在口袋里,把整张10元拿给售货员补给1元,再和1元相加,得出4。没有人会先给售货员3元,再拿整张10 元钱去找补吧,如果是这样,就有点问题了。思维的方式:1 3 - 9 = 4 2 3 - 9 = (1)(2)同样的道理(图1),如果把9改成8、7、6、5、4、3、2,学生就会

如此类推得出相应的得数,再和个位上的数结合,问题就很容易地解决。我认为对于一个中等程度的学生来说,全部贯通,一节课可就搞掂了。教学的推进(图2),同样的方法,如果把它改成100以内的减法,它的程序就是先从十位借一为10,10-9=1 ,1+3=4 ,个位写上4。而十位借一还剩1 个十。个位十位合并就是14。思考1:解读情境图,生成知识,要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程,并让学生刻录思考的过程,说出思考的过程,形成良好思维习惯。思考2:教学的眼光长远一点,有利于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发展,也有利于以后教师更好的教学,为以后的教学创造更有利条件做铺垫。读懂教材情境图,关键在于提炼教材的思想,对情境图中的计算方法进行优化、整合,发掘出对教学有用的东西。同时,我们教师的眼光看远一点,不但要立足本年级,还要服务于更高一个年级。我以为计算教学,算理的掌握是关键,思维的训练是核心,习惯的养成是根本。

(三)、解读教材整体结构与新旧知识联系,融合新旧教材开展实用教学。解读教材整体结构与新旧知识联系,我以为教师既要做到合理利用教材,又要盘活教材,解读教材例题和习题有机的结合在一起。10 1 10 1 1 4 4 例如:人教版五年级《方程》。解读教材的信息:教材利用天平平衡的原理得出等式加减、乘除的性质。它的解题的方法就是在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从而解读方程。1、75+X=105 2、100÷X=20 3、X-0.52=1.3 4、3.8-X =2.2 5、X÷25=100 6、14 X = 7 以上的题目中题1、3、5、6都可以利用天平平衡原理解读方程。而题2、4的解读对于一般的学生来说利用天平平衡原理解读就有点困难了。方法1:题2根据求一个数(除数)等于被除数除以商,题4根据减数等于被减数减去差而直接求得。方法2:利用对应原理直接而得。(6 )÷( 3 )= 2 (5 )-(3 )= 2 2 、100 ÷X = 20 4、3.8 -X = 2.2 以上对应式对于资质较差的学生来说都可以做得到,题2要求如何得3,就要用6除以2;同样的道理题4要求3,就等于用5减去2而得。这样的对应求方程对于中下生来说就来得容易多。教材中习题的配置正好说明这一点,在习置题配了专项的利用天平平衡原理解题的题目以外,还配置了利用方法1解题的训练,可见教材的设计不但考虑到新的教法,同时也融合了旧的知识。习题的作用及难易,教师要心中有数,弄清习题与例题相配合的基本题、变化题、探索实践题,提高题等的分布情况,正确解读习题不是例题的简单重复,而是必要的补充、发展和延伸。我以为解读教材要把握:①通读全册,理解单元教学内容,理清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处理好各年级之间数学知识的衔接。②细读单元,理清知识点,弄清新旧知识联系点,分析数学新旧知识结合点,分析学生学习新知的思维过程:平衡(旧知)——不平衡(不懂新知)——引发冲突(关键)——交流、合作、探究(课堂效果)——新平衡(学懂新知)。解读本单元的目标,在每节课,每个知识点、每个例题怎样才能得到落实,达到宏观与微观,新知识与旧知识,教学目标与达成构思等的统一。 5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活用教材”。在解读文本之后,教师应根据解读文本中获得的自己所需数学教学资源,疏理新授知识点,真正确立起“教什么”,确立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着手进行构思具体的教学设计,确定教学流程,牢牢把握“怎么教”。设计出简单、实效、生活化的可行的教学流程,真正体现活用教材,也就是说不是直接照本宣科把教材转化为教案,而是在对教材有深刻的解读的基础上创新设计、大胆取舍、整合转化、使复杂问题简单化,精读活用,设计合作流程。在活用教材、大胆取舍,构思合作流程中,教师要针对教材预设的一些教学对象和教学情景,分析教材意图、思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般不宜“照本宣科”沿用这些思路,因为:①教材是一种文本化材料,由于文本条件限制,它并不能完全呈现其丰富、独到的内涵与教学思想,教师应用时必须对其进行合理思考,大胆取舍,分析文本所暗含的精髓,进行程序化、动态化改造;②教材设计思路并不一定能够恰当反映课程标准思想,教师必须对其进行合理反思,有必要时,需打破文本禁锢,批判性继承,个性张扬地构思创新设计流程;③教材文本设计中的对象、场景、难度、文字提示、旁注未必适合当时、当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