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
土壤污染原因及防治对策

土壤污染原因及防治对策一、我县土壤污染原因近一个时期来高产高效的生产模式,化肥用量增加及化肥施用不当是导致土壤污染的主要原因。
主要表现在:有机肥积用量不足,有机肥施用面积逐年减少;个别农户贪求产量盲目加大氮肥施用量,造成作物所需营养元素配比失调;受利益驱使及攀比心理,盲目过量施肥现象严重,农户用肥观念急待转变。
过量施肥不仅造成农产品品质下降,而且将造成土壤污染,破坏农业生态平衡。
农民施用氮肥量普遍较大,降低肥料利用率,多余的氮素会造成水体污染、温室气体排放,隐藏着巨大的环境污染和健康风险,并且消耗了巨大的能源。
长期大量施用氮肥是造成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的重要原因。
长期使用氮肥的地区,地下水含氮量在逐年增高。
过量施用氮肥,不但造成肥料养分的浪费,而且对植物体内有机化合物的代谢产生不利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植物体内可能积累过量的硝酸盐、亚硝酸盐。
过量的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在植物体内的积累一般不会使植物受害,但是这两种化合物对动物和人的机体都是有很大毒性的,特别是亚硝酸盐,植物性产品中高含量的硝酸盐会使其产品品质明显降低。
磷肥过量使用也可能造成土壤重金属污染。
二、防治土壤污染对策1.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研究,合理控制氮肥用量。
科学使用氮肥,以及我县不同质地土壤如何合理控制氮肥用量是一个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确定合理的土壤氮肥施用量,要根据土壤和作物的需要量。
不同的土壤质地在养分含量上往往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由于预测土壤的供氮量比较困难,采用“以土定产,因产定氮”法。
针对当地土壤生态条件的特点,制定相应对策,科学合理地使用化肥,充分有效地发挥其肥效,尽量减轻和避免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通过不同质地土壤小麦不同用氮量试验研究,以不同质地土壤小麦产量与施氮量的关系,我们建立了用氮量与小麦产量的函数关系图。
计算出各试验点中最大产量施氮量和最佳经济产量施氮量。
为控制氮肥用量提供科学依据。
2.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减少化肥用量。
农田土壤及农产品重金属污染定位预警监测工作实施方案范本

农田土壤及农产品重金属污染定位预警监测工作实施方案一、前言为了保障农产品的质量与安全,对于农田土壤及农产品的重金属污染问题需要及时预警及监测。
本文档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农田土壤及农产品重金属污染的定位预警监测方案。
二、方案介绍2.1 方案目标通过对农田土壤及农产品重金属污染的定位预警监测,确保农产品生产的安全性、可持续性和稳定性。
2.2 方案内容•土壤和农产品重金属污染检测•根据检测数据,制定农田治理方案和生产措施•对于重度污染的土地实施治理•加强对流转的土地和产地的监管2.3 方案实施计划•第一年:建立农田土壤及农产品重金属监测数据库和相应的治理方案•第二年:对重度污染的土壤进行治理•第三年:对流转土地和产地加强监管并对产地的风险进行评估•第四年:对产地的风险进行调查与评估,并对调查结果进行汇总分析三、方案具体实施3.1 土壤重金属污染检测定位农田重金属污染主要依靠土壤重金属分析及其结果可靠性的评价,包括选样方案设计、取样方法和技术要求等。
3.1.1 取样方法•每个土样取自同种植物,表层取5~20cm,深度分别在30cm和50cm取样•收集样品时要避免有机污染和人为因素的干扰•样品以等份合并后,将其密封并进行冷藏或冰冻处理,以保证样品的原样性3.1.2 技术要求•选择合适的仪器设备,并正确操作•严格遵守检验方法及检验环境•检测数据有效性的评估•结果的分析、解释及评估3.2 农产品重金属污染检测定位农产品重金属污染的质量标准主要涉及了衡量农产品质量的指标、方法和标准。
检测方法主要包括原子荧光法、ICP-MS法、等。
3.2.1 取样方法•选择需要检测的品种•同一种植物和不同生长期的产品采取不同位置的取样,并进行合并取样•采样前排查产品是否有任何外在污染3.2.2 技术要求•选择合适的检测仪器并进行正确的操作•严格遵守检验方法和检验环境•确保检测结果有效性、可靠性和正确性•对检测数据进行分析、解释及评估3.3 污染治理措施•对于轻度污染的土地,可采取土壤修复或种植相应的植物•对于重度污染的土地,可采取有机污染等治理措施3.4 土地监管•彻底清理土地上的垃圾和污染物•加强对流转的土地和产地的监管四、总结农田土壤及农产品的重金属污染已成为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
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及治理修复措施

农业资源与环境NONGYEZIYUANYUHUANJING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及治理修复措施袁雄辉 王 乐 万里平(江西正合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江西新余 338000)摘 要 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是我国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不仅会降低耕地自净能力,减少农作物产量,同时重金属离子还会通过农作物根系的富集,导致粮食作物重金属超标,最终进入人体引发疾病,影响人们身体健康。
因此,及时地治理修复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已成为保障粮食作物安全生产的现实需求。
基于此,分析了耕地土壤污染现状及来源,并系统地介绍了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治理修复措施,以期为耕地土壤保护提供参考。
关键词 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污染成因;修复措施1 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目前,耕地污染形势严峻,全国受污染的耕地约2 000万hm2,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5,不同程度的受镉(Cd)、铬(Cr)、铅(Pb)、砷(As)、汞(Hg)、硒(Se)、锌(Zn)及铜(Cu)等重金属污染[1]。
据2014年国家环境保护部和国土资源部发布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显示,我国耕地土壤的点位超标率为19.40%,镉、镍、砷是排在前三位的主要重金属污染物,主要以无机型重金属污染物为主。
其中,镉污染点位超标率最为严重,达7.00%,但其重度污染点位相对较少,大多仍处于中、轻度或轻微Cd污染状态[2]。
2 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成因2.1 大气中重金属沉降 工矿企业生产、汽车尾气排放产生的大量含重金属的有害气体及汽车轮胎磨损产生的粉尘等是大气中重金属的主要来源。
大气中重金属主要分布在工矿企业的周围和公路、铁路的两侧,在全国土壤状况调查的267条干线公路两侧的1 578个土壤点位中超标点位占20.30%[3]。
有些较细微的含重金属粉尘颗粒可随风扩散至周边地区成条带状分布,距污染源越远重金属污染强度越弱。
大气中的重金属经过自然沉降和雨淋沉降可进入周边耕地土壤,随着时间的推移,重金属在耕地土壤中叠加累积造成污染。
做好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普查工作需要注意的几个环节

39新能源产业节能减排ES&ER 作者:苏建军河南省商丘市农村能源办公室做好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普查工作需要注意的几个环节全国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普查是全国农业环境监测的一次大规模行动,在土壤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中,农产品产地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是规划中的重要内容。
《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实施方案》要求进一步通过调查、取样、分析、汇总、划区、设点监测等基础工作,摸清我国土壤污染总体状况,研究和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和监测标准,制定我国土壤污染防治和治理的法规及对策。
有的放矢地开展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普查与监测预警,并及时对污染土壤进行治理与修复。
作为普查工作运作主体的农村能源环保部门,要审时度势,一切以科学性为依据,制定和完善各阶段具体实施方案,包括详细的工作安排、技术规程和管理办法。
普查工作应从重视监测能力建设,注重骨干监测技术力量的培养,提高监测队伍的监测能力等方面着手,组织包括农技、土肥、植保等各方面农业技术人员团队,科学严谨的做好监测点布设工作,认真做好样品检测分析和数据库建设及数据监督和审核工作。
同时积极争取地方资金的支持,拓展资金渠道,扩大工作规模和技术培训范围,力争在全国各级农村环保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圆满的完成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普查工作。
由于普查工作信息量大、任务重、数据牵涉面广,地方土地动态管理变化大等诸多原因,为确保普查各项工作顺利完成,实际工作中应注意以下几点:一、各级领导要站在政治的高度,精心部署安排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普查工作。
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我国土壤近年来污染的严重性,科学统筹规划,把普查工作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组织战斗力强的技术力量团队,鼎心协力,努力做好普查工作的坚强后盾。
通过四年时间(2012年~2015年)摸清各地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分布、特征等基本信息,通过资料收集、布点采样、样品分析、图表绘制、资料数据汇总分析等环节,摸清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状况,合理划定产地土壤安全等级,为下一步土壤治理和修复工作提供完整系统的理论依据。
农产品产地环境保护方案

农产品产地环境保护方案第1章总论 (4)1.1 产地环境保护的意义与目的 (4)1.1.1 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4)1.1.2 提高农业生态环境质量 (4)1.1.3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4)1.1.4 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4)1.2 农产品产地环境现状分析 (4)1.2.1 土壤环境质量 (4)1.2.2 水环境质量 (4)1.2.3 空气环境质量 (5)1.2.4 农业生产方式 (5)1.2.5 农业生态环境 (5)1.2.6 农产品质量安全 (5)第2章产地环境监测与评价 (5)2.1 监测方法与技术 (5)2.1.1 现场采样 (5)2.1.2 实验室分析 (5)2.1.3 数据分析 (5)2.2 评价指标体系 (6)2.2.1 土壤环境评价指标 (6)2.2.2 水质环境评价指标 (6)2.2.3 大气环境评价指标 (6)2.3 评价结果与分析 (6)2.3.1 评价结果 (6)2.3.2 分析 (6)第3章:农业生产环节环境保护 (6)3.1 农田土壤保护 (6)3.1.1 土壤质量监测 (6)3.1.2 土壤侵蚀防治 (7)3.1.3 有机肥施用 (7)3.2 农药与化肥施用管理 (7)3.2.1 农药施用规范 (7)3.2.2 化肥施用优化 (7)3.2.3 农药化肥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 (7)3.3 农膜与农业废弃物处理 (7)3.3.1 农膜回收利用 (7)3.3.2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7)3.3.3 农业废弃物处理设施建设 (7)第4章水资源保护 (7)4.1 水源地保护 (7)4.1.1 划定保护区范围 (8)4.1.3 水源地生态修复 (8)4.1.4 监测与管理 (8)4.2 农业灌溉水管理 (8)4.2.1 农业用水规划 (8)4.2.2 节水灌溉技术 (8)4.2.3 水质监测与调控 (8)4.2.4 农业排水管理 (8)4.3 面源污染防控 (8)4.3.1 农业生产过程污染防控 (8)4.3.2 农业废弃物处理与利用 (9)4.3.3 河道整治与生态修复 (9)4.3.4 农业环境监测与管理 (9)第5章大气环境保护 (9)5.1 农业生产排放物控制 (9)5.1.1 制定农业排放物排放标准 (9)5.1.2 农药和化肥使用管理 (9)5.1.3 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 (9)5.2 农村生活污染治理 (9)5.2.1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 (9)5.2.2 生活垃圾处理与资源化利用 (9)5.3 大气质量监测与预警 (9)5.3.1 监测网络建设 (10)5.3.2 预警系统构建 (10)5.3.3 应急响应措施 (10)第6章生物多样性保护 (10)6.1 农业生物多样性现状 (10)6.1.1 生物多样性定义 (10)6.1.2 农业生物多样性现状分析 (10)6.2 保护措施与策略 (10)6.2.1 加强农作物遗传资源保护 (10)6.2.2 构建多样化农业生态系统 (11)6.2.3 保护野生生物资源 (11)6.3 生态补偿机制 (11)6.3.1 生态补偿政策制定 (11)6.3.2 生态补偿资金来源 (11)6.3.3 生态补偿实施 (11)第7章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12)7.1 农业废弃物分类与特性 (12)7.1.1 分类 (12)7.1.2 特性 (12)7.2 资源化利用技术 (12)7.2.1 物理处理技术 (12)7.2.2 生物处理技术 (12)7.2.4 资源化利用模式 (12)7.3 产业链构建与政策支持 (12)7.3.1 产业链构建 (12)7.3.2 政策支持 (12)第8章产地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 (13)8.1 法律法规现状分析 (13)8.1.1 我国已颁布的产地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 (13)8.1.2 地方出台的产地环境保护政策 (13)8.1.3 我国产地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不足 (13)8.2 完善法律法规的建议 (13)8.2.1 完善产地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 (13)8.2.2 健全产地环境保护法律责任制度 (13)8.2.3 强化产地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 (13)8.3 法律法规实施与监管 (13)8.3.1 加强法律法规的实施 (13)8.3.2 强化监管职责 (14)8.3.3 创新监管手段 (14)8.3.4 建立健全联合执法机制 (14)8.3.5 加强对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评估 (14)第9章产地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与培训 (14)9.1 宣传教育体系建设 (14)9.1.1 宣传教育目标 (14)9.1.2 宣传教育内容 (14)9.1.3 宣传教育渠道 (14)9.1.4 宣传教育队伍建设 (14)9.2 培训内容与方法 (14)9.2.1 培训内容 (14)9.2.2 培训方法 (15)9.3 宣传教育与培训效果评估 (15)9.3.1 评估指标 (15)9.3.2 评估方法 (15)9.3.3 评估结果应用 (15)第10章产地环境保护政策建议与实施保障 (15)10.1 政策体系构建 (15)10.1.1 完善产地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15)10.1.2 制定产地环境保护政策规划 (15)10.1.3 建立健全政策协同机制 (16)10.2 政策实施保障措施 (16)10.2.1 加强组织领导 (16)10.2.2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16)10.2.3 强化科技支撑 (16)10.2.4 加强宣传教育与培训 (16)10.2.5 建立健全监管体系 (16)10.3.1 定期开展政策评估 (16)10.3.2 及时调整政策措施 (16)10.3.3 完善政策反馈机制 (16)第1章总论1.1 产地环境保护的意义与目的农产品产地环境是影响农产品质量与安全的重要因素,对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人民健康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三农产品产地环境保护与治理措施

三农产品产地环境保护与治理措施第1章农产品产地环境概述 (4)1.1 农业产地环境问题分析 (4)1.2 三农产品产地环境特点 (4)第2章农业产地污染源识别与评价 (5)2.1 农业产地污染源分类 (5)2.2 农业产地污染评价方法 (5)2.3 污染源识别与评价实例 (6)第3章农田土壤环境保护与治理 (6)3.1 农田土壤污染现状与问题 (6)3.1.1 污染类型与分布 (6)3.1.2 污染来源 (6)3.1.3 污染影响 (6)3.2 农田土壤污染治理技术 (6)3.2.1 物理修复技术 (7)3.2.2 化学修复技术 (7)3.2.3 生物修复技术 (7)3.2.4 综合修复技术 (7)3.3 农田土壤环境保护措施 (7)3.3.1 完善法律法规 (7)3.3.2 加强监测与预警 (7)3.3.3 优化农业投入品使用 (7)3.3.4 提高农民环保意识 (7)3.3.5 强化科技创新与推广 (7)3.3.6 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 (7)3.3.7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7)第4章农业水资源保护与治理 (8)4.1 农业水资源污染现状与问题 (8)4.1.1 污染源分析 (8)4.1.2 污染现状 (8)4.2 农业水资源治理技术 (8)4.2.1 化学治理技术 (8)4.2.2 生物治理技术 (8)4.2.3 物理治理技术 (8)4.3 农业水资源保护措施 (8)4.3.1 政策与管理 (8)4.3.2 技术推广与应用 (9)4.3.3 生态补偿机制 (9)第5章畜禽养殖产地环境保护与治理 (9)5.1 畜禽养殖产地污染现状与问题 (9)5.1.1 畜禽养殖废弃物排放特点 (9)5.1.2 畜禽养殖对产地环境的影响 (9)5.1.3 畜禽养殖产地污染主要问题 (9)5.2 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技术 (9)5.2.1 废弃物收集与储存技术 (9)5.2.2 生物处理技术 (9)5.2.3 物理化学处理技术 (9)5.2.4 资源化利用技术 (9)5.2.5 污染防治技术集成与应用 (9)5.3 畜禽养殖产地环境保护措施 (9)5.3.1 产地环境规划与管理 (9)5.3.1.1 畜禽养殖布局优化 (9)5.3.1.2 环境容量与承载能力评估 (9)5.3.1.3 生态红线与环境保护区划定 (9)5.3.2 畜禽养殖过程控制 (9)5.3.2.1 饲养管理优化 (9)5.3.2.2 饲料添加剂与配方调整 (9)5.3.2.3 粪污减量化与无害化处理 (9)5.3.3 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支持 (10)5.3.3.1 生态补偿政策制定与实施 (10)5.3.3.2 环保税收与补贴政策 (10)5.3.3.3 畜禽养殖环境污染责任保险 (10)5.3.4 公众参与与宣传教育 (10)5.3.4.1 环保意识培养与教育 (10)5.3.4.2 社会监督与舆论引导 (10)5.3.4.3 畜禽养殖环保产业技术培训与推广 (10)第6章农业面源污染控制与治理 (10)6.1 农业面源污染现状与问题 (10)6.1.1 面源污染负荷特征 (10)6.1.2 面源污染主要来源 (10)6.1.3 面源污染的影响 (10)6.2 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技术 (10)6.2.1 养分管理技术 (10)6.2.2 农药减量与替代技术 (10)6.2.3 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技术 (10)6.2.4 农业废弃物处理技术 (11)6.3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措施 (11)6.3.1 完善政策法规与标准体系 (11)6.3.2 加强农业环境监测与评价 (11)6.3.3 推进农业清洁生产 (11)6.3.4 加大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 (11)6.3.5 强化农业环保宣传教育 (11)第7章农业产地生态修复技术 (11)7.1 生态修复技术概述 (11)7.1.1 生态修复技术概念 (11)7.1.2 生态修复技术分类 (12)7.1.3 生态修复技术在农业产地环境保护与治理中的应用 (12)7.2 农业产地生态修复案例 (12)7.2.1 案例一:植物修复技术在农田重金属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12)7.2.2 案例二:微生物修复技术在农业废弃物处理中的应用 (12)7.2.3 案例三:物理修复技术在农田盐碱化治理中的应用 (12)7.3 生态修复技术发展趋势 (12)7.3.1 技术集成与创新 (12)7.3.2 智能化和信息化 (13)7.3.3 绿色、环保、可持续 (13)7.3.4 社会参与和多元化投资 (13)第8章农业产地环境监测与预警 (13)8.1 农业产地环境监测技术 (13)8.1.1 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 (13)8.1.2 遥感技术 (13)8.1.3 原位监测技术 (13)8.1.4 环境监测网络建设 (13)8.2 农业产地环境预警体系 (13)8.2.1 环境预警指标体系 (13)8.2.2 预警模型与方法 (13)8.2.3 预警体系构建与优化 (14)8.3 农业产地环境监测与预警实践 (14)8.3.1 农业产地环境监测实践案例 (14)8.3.2 农业产地环境预警实践案例 (14)8.3.3 政策与措施建议 (14)8.3.4 农业产地环境保护与治理前景展望 (14)第9章农产品产地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与政策 (14)9.1 我国农产品产地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 (14)9.1.1 法律层面 (14)9.1.2 法规层面 (14)9.1.3 部门规章与规范性文件 (14)9.2 农产品产地环境保护政策分析 (14)9.2.1 农业投入品管理政策 (15)9.2.2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政策 (15)9.2.3 农业生态环境补偿政策 (15)9.3 农产品产地环境保护政策建议 (15)9.3.1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15)9.3.2 强化政策宣传与培训 (15)9.3.3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15)9.3.4 加强监管与执法 (15)9.3.5 促进部门协同合作 (15)第10章农产品产地环境保护与治理综合措施 (15)10.1 农产品产地环境保护与治理策略 (15)10.1.1 产地环境监测与评价 (15)10.1.2 污染源头防控与治理 (15)10.1.3 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推广 (16)10.1.4 农业环境政策法规制定与实施 (16)10.2 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与产地环境保护 (16)10.2.1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16)10.2.2 发展绿色、有机农业 (16)10.2.3 农业循环经济与资源利用 (16)10.2.4 农业生产方式创新与产地环境改善 (16)10.3 社会共治与公众参与 (16)10.3.1 农业环保宣传教育 (16)10.3.2 农民环境权益保障与参与 (16)10.3.3 社会组织与企业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16)10.3.4 政策引导与激励机制 (16)10.4 农产品产地环境保护与治理未来展望 (16)10.4.1 农业生产智能化与绿色化 (16)10.4.2 农业环境治理技术突破与创新 (16)10.4.3 农业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 (16)10.4.4 国际合作与交流 (16)第1章农产品产地环境概述1.1 农业产地环境问题分析农业产地环境是影响农产品质量和安全的基础因素,当前我国农业产地环境面临以下主要问题:(1)土壤污染问题: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农业产地土壤受到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污染,导致农产品质量下降,对人体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农产品重金属污染防范

食安管理农产品重金属污染防范江凤玲(福建省产品质量检验研究院,福建福州 350000)摘 要:农产品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食物来源,其质量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然而,随着农业的快速发展和环境污染的加剧,农产品受重金属污染的问题日益突出。
重金属元素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甚至会引发癌症等恶性疾病。
因此,农产品重金属污染防范已经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针对农产品重金属污染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提出有关防范措施,以期为农产品重金属污染防范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产品;污染;重金属Prevention of Heavy Metal Pollu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JIANG Fengling(Fujian Inspectio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for Product Quality, Fuzhou 350000, China) Abstract: Agricultural products are an important food source for people’s survival, and their quality and safety are directly related to people’s health and life safety. However,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and the intensification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the problem of heavy metal pollu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Heavy metal elements seriously threaten people’s health, and even cause malignant diseases such as cancer. Therefore, the prevention of heavy metal pollu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has become an urgent problem to be solved. In this paper, the heavy metal pollu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is deeply studied, and relevant preventive measures are proposed,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prevention of heavy metal pollu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Keywords: agricultural products; pollution; heavy metals农产品包括蔬菜水果、畜禽肉、水产品等,农产品安全关乎人们的健康和社会的稳定,在国家食品安全中占有重要地位。
轻中度镉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技术及其实施成效

我国土壤类型多,性质差别较大,整体上呈现“南酸北碱”的实际情况,且不同区域土壤受重金属镉污染的程度不同,其中安全利用类农田土壤中受轻度和中度镉污染的农田面积较大[1]。
当前我国部分地区耕地重金属镉污染问题突出,继“镉米”之后,“镉麦”事件已成为环境、健康等领域关注的焦点。
近年来,随着采矿、冶炼金属行业的发展,工业“三废”排放增多,以及农药和农用化学品施用的增加,导致农产品镉含量超标现象常有发生,给农业生产带来了隐患。
镉是一种具有较强生物毒性和环境迁移能力的重金属污染物,可通过污染土壤-农作物-食物链迁移和积累,最终危害人体和生态健康。
因此实施轻中度镉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技术,对改善土壤镉污染、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保障食品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研究对象本次选取的轻中度镉污染耕地,种植农作物主要是小麦、玉米,耕作制度以小麦-玉米轮作为主,部分耕地单独种植玉米等秋季作物,土壤类型为石灰性褐土。
根据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普查和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成果,该耕地地块pH 值大于6.5,主要污染物为镉、铅,以单项污染为主,有一定量的复合污染。
2安全利用技术概述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印发的《轻中度污染耕地安全利用与治理修复推荐技术名录(2019年版)》[2]中推荐的技术措施主要有农艺调控类、土壤改良类、生物类和综合类。
其中,农艺调控类技术主要包括石灰调节、优化施肥、品种调整、水分调控、叶面调控、深翻耕等,土壤改良类技术主要包括原位钝化、定向调控等,生物类技术主要包括微生物修复、植物提取等。
2.1石灰调节石灰为常用碱性物料,在酸性土壤(土壤pH 值一般在6.5以下)中适量施用石灰,可以提高土壤pH 值,促使土壤中重金属阳离子发生共沉淀作用,降低土壤中重金属阳离子的活性[2],减少重金属进入农产品,有效降低超标风险,还可为作物提供钙素营养。
杨梦丽等田间试验表明,在镉轻度污染小麦农田上(土壤pH 值为5.88)石灰、石灰+生物炭、石灰+生物有机肥、石灰+多孔陶瓷纳米材料等对镉污染土壤的修复,75kg/667m 2的石灰用量降低了小麦籽粒Cd 含量,且并未造成小麦的减产[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