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山子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山子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2. 过程与方法:认识传主始侠后隐的行径和精神风貌,了解作者的写作缘由。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传主和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方山子之“异”,了解作者的写作缘由。

2.教学难点:结合作者生平,体会他与方山子同悲不遇的情感和作者的人生态

度。

教学方法

阅读法、讨论法、分析法、引导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寄吴德仁兼简陈季常诗》)成语河东狮吼说的是陈慥惧内的故事。在男尊女卑的时代,惧内的陈慥也算是一奇葩,今天我们就来看看陈慥是怎样一位奇人。

二、知识积累

1.读读下面的字词

闾(lǘ)里谪(zhé)居陈慥(zào)著(zhuó)帽

矍(jué)然奴婢(bì)岐(qí)亭精悍(hàn)

勋(xūn)阀(fá)傥见之与(yú)

2.检查预习

(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闾里之侠皆宗之宗:尊奉

B.稍壮,折节读书折节:改变志节、行为

C.方山子傥见之欤傥:或许

D.欲以此驰骋当世驰骋:纵马奔

(2)下列每组句子中红色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①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 ①余既耸然异之②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C ①晚乃遁于光、黄间②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D ①呼余宿其家②其皆出于此乎

(3)下列句子中红色的词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 )

A.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B.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C. 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

D.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4) 请翻译下面的句子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译文:(他家)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子、儿女和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

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译文:(他)都放弃不要了,唯独来到这穷僻的山里,这难道是无缘无故就能如此的吗?

3.文体知识

传,是古代一种文体,是以记人物事迹为主的一种文章。介绍人物姓氏籍贯、生卒年月、世系、生平行事等。

本文作者没有像一般传记那样,平铺直叙地介绍人物的姓氏、乡里、家世、生平等。开始,只是粗略地介绍了方山子生平,并说明得此称号的缘由。但其人真实姓名、家世、籍贯等均未介绍,让读者产生一种悬念,李贽称它“变传之体,得其景趣,可惊可喜”。

三、听读课文,完成表格

方山子档案

姓名陈慥称号方山子字季常

籍贯洛阳现住址光、黄间岐亭穷山间

家庭情况:

归隐前显闻富乐

归隐后甘于清贫

人生经历:

少时侠

稍壮折节读书,有志用世

晚年不遇,遁(隐)

四、方山子之侠

1.作者选取生活中几个典型事件来为陈慥作传,其中有表现其“侠”的事件吗?

明确:“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怒马独出,一发得之“闾里之侠皆宗之” 可见其豪迈大气,意气风发。(鲜衣怒马任少年)

2. “闾里之侠皆宗之”,方山子能得众侠士的尊奉,他绝对不是一般的侠士,什么是“侠”?“侠”表现出方山子什么样的精神风貌?

明确:侠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帮助被欺侮者的人或行为。对社会和他人做出贡献的,且具备超出一般人的能力、勇气、道德仁义,有大作为的人。“侠”包含着强烈的社会的责任感。

3. 方山子“稍壮,折节读书”,他的志向发生什么变化?你怎么看这样的转变?

明确:方山子由侠义转为读书学文,他所读是有关于用兵和古今成败的书。方山子由个人之侠转向了为国为民的大义之侠!侠的最高境界,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折节读书志当世)

五、方山子之隐

怀有大志的方山子为何晚年隐居于光、黄间穷山之中?

明确:“欲以此驰骋当世,终不遇”。方山子自少年开始,就心怀大志,以报效国家为已任。面对北宋政权积贫积弱,边战屡败,武备不兴的残破局面。方山子忧心如焚,认为国家急需武人,因而练武行侠,团结邻里之人,希图将来有为护边事,结果愿望落空。当时的北宋统治者重文轻武,唯读书求仕,才可有所作为。方山子无奈,只得改弦更张,弃武学文。然而学成之后,依然于事无补。这位文武兼备,心怀满腔热忱立志为国分忧的爱国者,宋统治者却不予理采,皆以“不遇”相待,文中有“终不遇”三字,饱含着方山子几多心酸苦辣。(一世豪士终不遇,弃名舍利隐穷山)

六、方山子与苏轼之异

1.作者见到归隐的方山子“耸然异之”,方山子有哪些“异”行让这位好友如此吃惊?

明确:①弃显闻富乐,甘于清贫。归隐前,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归隐后,“环堵萧然”“庵居蔬食”“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不与世相闻”“人莫识也”“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②特立独行:“所著帽,方耸而高”。方山冠是祭祀时帝王侍从官吏和乐师等所戴之礼帽,近似进贤冠。进贤冠是古时朝见皇帝的一种礼帽。似仕实隐的穿戴投射出方山子怀才不遇,愤而归隐的无奈。

2.思考:为什么方山子听到好友苏轼被“谪”,表现出“俯而不答,仰而笑”的奇异情态?

明确:一俯一仰形象生动地揭示出方山子内心的痛苦和愤怒。方山子何以不答?正是他对社会黑暗,人生不遇的抗议和愤怒的结果。“答”而一言难尽,“不答”则“此时无声胜有声”。看到苏轼谪官的下场,方山子庆幸自己远离尘世,隐逸不仕,“仰而笑”转瞬间即将年青时不得志的痛苦回忆化为一声豪放之笑。

3.苏轼见到方山子的“异”,表现出怎样的心理变化?

明确:“而岂山中之人哉?”“此岂无得而然哉?”“方山子傥见之欤?”,由惊异到理解到向往。

4. 苏轼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理变化?

明确:“同是天涯沦落人”。当时的苏轼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担任团练副使。苏轼与陈慥再次相遇于岐亭,二人流连诗酒,互相酬和。随后苏轼为陈慥作传,写下了这篇《方山子传》。

作者选择某人作为传主,一定是对方的身上有着某些令他特别感兴趣的东西,方山子弃荣利功名而自甘清贫的行动,对大难不死的苏轼有不少的触动。作者结合自己当时被贬黄州的处境,于文字之外,又寓有自己之情,是借他人之酒浇自己胸中之块垒。写方山子未尝不是自悲不遇,本文可以说是作者在黄州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5.方山子安贫乐道、怡然自得的归隐生活,极大地触动了作者隐隐作痛的心,他由衷的羡慕方山子这种与世几近隔绝的清苦生活,那么他实践了这样的向往吗?

学生回顾苏轼在黄州所写诗文,齐读苏轼的《东坡》和《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两首诗和《东坡突围》节选内容。

明确:被贬黄州后苏轼的心胸历平静而至旷达,不耿耿于冤屈,不戚戚于困境。乐观向上的精神,旷达豪放的性格伴随着他的一生,正是这种性格,使他度过了艰辛的黄州生活。这是苏轼自我的突破,心灵的归隐。然而,苏轼没有因为对名利荣辱的风淡云清而放下自身的社会责任,他淡定地留身官场造福百姓,活出了中国文人的博大胸怀,活出了一份有担当的人生境界。

七、总结课文

方山子与苏轼同悲不遇,但他们选择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你怎么看?

参考材料

当代异人:

宁铂,岁半时已经能够背诵30多首毛泽东诗词,3岁时能数100个数,4岁学会400多个汉字,5岁上学,6岁开始学习《中医学概论》和使用中草药,8岁能下围棋并熟读《水浒传》。被誉为“第一神童”“神童中的神童”。没有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