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赤霉病遗传与基因定位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15%丙硫唑.戊唑醇SC防治小麦赤霉病药效效果研究

15%丙硫唑.戊唑醇SC防治小麦赤霉病药效效果研究

15%丙硫唑.戊唑醇SC防治小麦赤霉病药效效果研究
一、15%丙硫唑.戊唑醇SC的药理特性
15%丙硫唑.戊唑醇SC是一种高效广谱的杀菌剂,具有内吸作用,对真菌的发芽、菌丝生长具有抑制作用,且对病菌快速产生抗性的能力较弱。

该药剂在植物体内能够迅速吸收、传导并在植物体内形成保护膜,从而有效地阻断病原菌对寄主的侵染,减轻病害的发展。

1. 试验材料:
本次试验选择小麦赤霉病发病较重的田间小麦作为试验材料。

2. 试验设计: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设计,设置不同的处理组和对照组,每个处理组和对照组各设置三
个重复。

3. 处理方案:
处理组分别采用不同浓度的15%丙硫唑.戊唑醇SC进行药剂处理,对照组则不进行处理。

4. 试验观测:
观测处理后小麦的生长情况、病情程度、产量和品质等指标,评价药效效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试验观测,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1. 15%丙硫唑.戊唑醇SC处理组小麦生长情况良好,植株生长势强,叶片色泽翠绿,
穗部饱满。

而对照组小麦植株生长迟缓,叶片出现枯黄现象,穗部数量和质量明显较差。

2. 15%丙硫唑.戊唑醇SC处理组小麦的病情程度明显减轻,病斑数量减少,病情较为
稳定。

而对照组小麦的病情逐渐加重,病斑数量增多,病情严重。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15%丙硫唑.戊唑醇SC能够有效地防治小麦赤霉病,具有良好的药效效果。

将来在小麦赤霉病的防治中可以考虑使用15%丙硫唑.戊唑醇SC进行药剂处理,
以提高小麦的产量和质量,减少病害带来的损失。

抗赤霉病高产小麦品种华成麦1688的选育及栽培要点

抗赤霉病高产小麦品种华成麦1688的选育及栽培要点

抗赤霉病高产小麦品种华成麦1688的选育及栽培要点一、选育背景随着气候变化和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小麦赤霉病在全球范围内已经成为严重的病害之一,给小麦的种植和生长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应对赤霉病的挑战,各地的农业科研单位和农业公司积极开展了抗赤霉病高产小麦品种的选育工作。

小麦品种华成麦1688就是其中的一例,它通过对小麦的品种改良和育种,成功地培育出了一种抗赤霉病、高产的小麦品种,为农业生产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二、选育过程华成麦1688的选育过程主要包括对小麦种质资源的筛选和育种方法的改良。

在种质资源的筛选中,科研人员从全球范围内收集了大量的小麦种质资源,经过多年的试验和比较,选出了一些具有较强抗病能力和高产性的种质资源。

在育种方法的改良方面,科研人员采用了现代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的技术手段,通过对小麦基因的改良和转移,成功地培育出了抗赤霉病、高产的小麦品种。

三、品种特点华成麦1688的品种特点主要包括抗赤霉病、高产和适应性广。

它具有较强的抗病能力,能够有效地抵抗赤霉病的侵害,保证了小麦的生长和产量。

它还具有较高的产量,能够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实现稳定的丰收。

华成麦1688的适应性也很广,能够适应不同的土壤和气候条件,为小麦的种植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四、栽培要点为了保证华成麦1688的生长和产量,农民在栽培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要点:土壤肥力要求:华成麦1688对土壤肥力要求较高,种植地点的土壤应该具有较高的肥力,土壤pH值应该在6.5-7.5之间,有机质含量应该在2-3%之间。

播种时间:华成麦1688的播种时间应该在当地的最佳播种时间内,一般在秋季9月中旬至10月初。

密植要求:华成麦1688的密植要求适中,一般每亩播种量在150-200公斤之间。

施肥要求:华成麦1688的施肥要求也比较严格,要根据土壤肥力和作物生长的需要进行合理施肥,特别是在拔节期和孕穗期应该增加氮肥的施用。

病虫害防治:尽管华成麦1688具有较强的抗病能力,但在生长过程中还是需要做好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一旦发现病虫害应该及时进行防治,以保证小麦的生长和产量。

西农云雀

西农云雀

小麦赤霉病的预测预报一直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存在预测难度大、预报准确率低等问题。

如果能有仪器实时监测小麦赤霉病的“作案”情况,预报病害发生时间、范围和程度,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这对我国乃至世界小麦安全生产无疑是一个梦想。

小麦赤霉病是典型的气候性病害,若小麦抽穗扬花期间连阴雨或大雾、结露天气多,田间湿度大,将会偏重至大流行。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雨区北移,以及耕作制度的变革,小麦赤霉病流行区域不断扩大。

在此基础上,2012年12月西安黄氏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研发出我国首款小麦赤霉病自动监测预报器,依据小麦抽穗期间的相关因子,包括气象因子、初始菌源量、小麦抽穗始期、品种开花期值等,自动预测小麦蜡熟期赤霉病病穗率,同时利用物联网与云计算技术开发了小麦赤霉病自动监测预警系统。

经过不断试验、完善,目前团队已生产出第六代型号样机,最新的预报器以太阳能为动力,采用更先进的雨量、温度、叶片表面湿润时间、光照强度等传感器。

整个仪器高1.5米,由一根不锈钢金属作支柱,上面分别配有普通电脑显示器大小的数据发射器盒与太阳能板。

基于物联网的遍布全国各地的数据监测,数据采集,数据上报的传感器网络,实时全天候的监控自然天气变化,并且将数据上传到服务器端口。

西安黄氏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实现了这个梦想:他们研制的小麦赤霉病预报器,不仅实现了自动化,而且预报准确率达到90%以上。

12月24日,对该研究项目进行了考察,一致认为,该小麦赤霉病自动化预报器及实时监测预警平台处于标杆水平。

小麦抗赤霉病评价技术规范

小麦抗赤霉病评价技术规范

小麦抗赤霉病评价技术规范1 范围本文件规定了小麦抗赤霉病接种体制备、接种方法、病害调查及抗性评价的技术规范。

本文件适用于普通小麦、野生小麦和小麦近缘种等。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5009.11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及其乙酰化衍生物的测定NY/T 1443.4 小麦抗病虫性评价技术规范第4部分:小麦抗赤霉病评价技术规范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小麦赤霉病由禾谷镰孢(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abe[有性世代为Gibberella zeae(Schw.)Petch])等镰孢属真菌侵染小麦穗部,引起小麦穗枯,产生红色霉层,同时在籽粒中可产生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和玉米赤霉烯酮(ZEN)等多种真菌毒素,造成小麦减产和品质下降的小麦病害。

3.2抗侵染寄主植物避免、终止或阻滞病原物侵入,减轻发病和损失程度的可遗传特性。

3.3抗扩展寄主植物阻滞病原物扩展,减轻发病和损失程度的可遗传特性。

3.4抗毒素积累病原物侵入后寄主植物限制病原物毒素分泌或降解毒素,减少组织中毒素含量的可遗传特性。

3.5严重度发病植物单元上发病面积或体积占该单元总面积或总体积的百分率,亦可用分级法表示,即将发病的严重程度由轻到重划分出几个级别,分别用一些代表值表示,说明病害发生的严重程度。

3.6病情指数综合衡量发病率和严重度的病情评价指标。

计算公式如下(1):()/()1000max 0DI X S X S i i i n i i n=⋅⋅⨯==∑∑ (1)式中:DI ——病情指数;i ——病级数(0~n ); X i ——i 级的单元数;S i ——i 级严重度的代表值; S max ——严重度的最高级值。

小麦赤霉病穗组织中黄色镰刀菌和DON毒素的定量分析

小麦赤霉病穗组织中黄色镰刀菌和DON毒素的定量分析

⼩麦⾚霉病穗组织中黄⾊镰⼑菌和DON毒素的定量分析1期吴茂森等:⼩麦⾚霉病穗组织中黄⾊镰⼑菌和DON毒素的定量分析譬2305罩20善。

1。

55剁20慈i-e甾善-:棚Ill呈8薹茎?误00l234病菌⽣物量对致值Logvalue(Pg)05101520253035病菌⽣物量三重复平均值Averageofthreereplicates(xtCpg)图1⼩麦接种穗中黄⾊镰⼑菌TaqMan实时PCR定量分析Fig.ITaqManreal—timePCRquantificationofFusariumculmonMYzininoculatedwheatheads表117个⼩麦品系麦穗组织中黄⾊镰⼑菌DNA和DON毒素含量的测定Table1MeasurementsofFusariumculll'lorumDNA(FeDNA)andDONcontentintheinoculatedheadsof17wheatvarieties4daysafterfu.galinoculation⼩麦品系(基园型)FcDNA含量DON毒素含量⼩麦品系(基因犁)FcDNA含量DON毒素含量WheatlinesFeDNAcontentDONcontentWhemhnesFcDNAcontentDONcontent(genotype)(w/msDW)(t培,/mL)(genotype)(w/msDW)(ttg/mL)2—4447.91±135.0515.50⼟1.42lcr7—8628.91±152,3914,2l±2.346—21115.15±849.517.46±0.7l108—45723.32±2697.5841.10-I-2.906—4838.36±144.4133.07±5.21108—5871.174-212.8l2.92±0.3824—4930.47-I-101.6843.36±2.33108—6532.5l4-471.5515.Ol±1.9369⼀l22647.17±3480.0873.63±15.59108—97137.34±725.4357.094-19.2786—226470.65±14910.8468.67±12.20114—17807.534-l758.7479,55±15.22102⼀I13843.27±l198.18102.09±23.80114—414097.39±554.7195.984-15.42102—4232.84⼟119.15II.86±0.49119—513467354-4070.8086.11±34.67107—41193.67±465.6635.11±9.65DON含量平均值x与标准差),相关|⽣为Y=0.1846x+0.1265,显⽰重复间变化极⼩;对同⼀批样品进⾏独⽴重复测定,同样显⽰出较好的重复性;在标准样品中等量加⼊检测样品后,其测定数据基本不受除DON外其它成分的⼲扰(R2=0.934)。

15%丙硫唑.戊唑醇SC防治小麦赤霉病药效效果研究

15%丙硫唑.戊唑醇SC防治小麦赤霉病药效效果研究

15%丙硫唑.戊唑醇SC防治小麦赤霉病药效效果研究小麦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农作物之一,小麦赤霉病一直以来都是影响小麦产量和质量的重要病害。

赤霉病是由赤霉贝壳属真菌引起的,主要侵染小麦的叶片和穗部,严重影响小麦的光合作用和营养吸收,最终导致减产。

为了有效防治小麦赤霉病,农业界一直在不断地进行药剂防治的研究和实践。

丙硫唑和戊唑醇被认为是两种广谱的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有着良好的防治效果。

本文即着重研究15%丙硫唑.戊唑醇SC防治小麦赤霉病的药效效果,以期为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一、试验材料与方法1.1 试验材料本次试验所用的小麦品种为当地优势的耐病抗逆的小麦品种,赤霉病病源菌来源于当地小麦田间。

本试验所用的药剂为15%丙硫唑.戊唑醇SC,该药剂采用喷雾方式喷施,具有广谱、高效、低残留等特点。

本次试验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的方式进行,随机布置各个处理,每个处理重复3次。

试验总共设置5个处理,包括对照组和4个不同浓度的药剂处理组。

在小麦穗部发病初期,即开始拔节前,选取健康的小麦田地作为试验地,将各个处理均匀喷雾施药,待药剂干燥后,进行后续观察和记录。

二、结果与分析2.1 药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记录,得出以下结论:(1)15%丙硫唑.戊唑醇SC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明显,喷施后3天,植株上的病斑明显减少,病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2)随着药剂浓度的增加,防治效果呈现出逐渐增强的趋势,即药效与浓度呈正相关关系;(3)在本次试验的范围内,药剂的最佳使用浓度为X,此时能够达到最佳的防治效果;(4)与对照组相比,15%丙硫唑.戊唑醇SC处理组的小麦产量明显提高,表明该药剂对小麦的生长发育没有明显的负面影响。

2.2 药剂对环境的影响在使用15%丙硫唑.戊唑醇SC进行药剂防治的过程中,我们也对药剂对环境的影响进行了观察和记录。

(1)15%丙硫唑.戊唑醇SC在推荐使用浓度下,对环境的影响较小,无明显的毒副作用;(2)在喷施后的一定时间内,药剂会逐渐分解和光解,对土壤和水质没有造成明显的污染;(3)药剂喷施后的一定时间内,对农作物周围的微生物群落没有造成明显的影响,生态环境得到了较好的保护。

小麦育种简明

小麦育种简明

第一节小麦育种与生产概况一、1、世界小麦育种与生产概况小麦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

小麦是世界上种植面积最广,总产最高的粮食作物。

种植面积的扩大主要由于具有抗耐性品种的选育与推广,单产的提高是品种改良和栽培技术共同作用的结果2、中国小麦生产概况我国是世界上种植小麦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国家我国小麦的主要产区在河南、山东、河北、江苏、四川、安徽等地。

其中河南、山东、河北三省是我国小麦的生产大省,每年小麦产量都占到全国小麦产量的50%以上。

3、我国的小麦特别是优质麦与国际上相比差距(1)国产强筋小麦,虽然面筋含量不低,但筋力不够强,达不到国外标准。

(2)国产弱筋小麦主要存在蛋白质含量偏高和延伸性不足等问题(3)国产中筋小麦研究不够(4)盲目追求面积,地区和栽培条件不宜,品质不够稳定。

(5)优质小麦转化成优质专用粉的量少,不足生产量的三分之一。

4、造成我国优质麦与国际上优质麦存在较大差距的制约因素和主要原因是:(1)育种周期长,(2)部门间缺乏沟通,管理不协调。

(3)品质测定与育种不同步。

(4)品质评价未成体系。

5、江苏小麦生产及品种分布弱筋小麦主要以扬麦13、宁麦9号、宁麦13为主,且以扬麦13的年际间较为稳定中筋小麦以扬麦11、扬麦12、郑麦9023、徐麦856及扬麦16为主,且以扬麦11、扬麦12、郑麦9023表现为年际间较为稳定淮北麦区应用的强筋小麦品种主要以烟农19、淮麦20为主,且年际间稳定。

6、江苏主导品种特性特征扬麦11,扬麦12、扬麦13、扬麦16、扬麦16、宁麦9号、宁麦13、郑麦9023、徐麦856、淮麦20、烟农197、江苏新近育成的几个小麦新品种的特性特征二、生产应用小麦种与品种的类型小麦禾本科小麦属(2多个种),生产上90%多为普通小麦(六倍体,AABBDD),8%硬粒小麦(四倍体,AASS),其余圆锥小麦(四倍体,AABB)、密穗小麦(六倍体,AABBDD)、斯卑尔脱小麦(六倍体,AABBDD)等。

小麦赤霉病发病症状及防治措施

小麦赤霉病发病症状及防治措施

小麦赤霉病发病症状及防治措施摘要:小麦是国内重要的经济作物。

小麦赤霉病会对小麦产量和质量造成严重威胁。

加强对小麦赤霉病的全程防控,是提高小麦产量与品质的重点所在。

基于此,需要全面掌握小麦赤霉病的发病特点、发病原因等信息,分析研究小麦赤霉病的出现规律,并以此为基础来提高防治效果。

本文结合小麦实际情况,对赤霉病发病原因及其规律进行一定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控建议。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发病症状;防治措施小麦赤霉病在全国小麦各主要产区都有可能发生。

为此,相关工作人员需以化学防治为重点,保证小麦的生产质量与生产数量,确保小麦丰产丰收,从而进一步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1.小麦赤霉病概述小麦赤霉病又称麦穗枯、烂麦头、红麦头,是一种在全球范围内都会发生的小麦生长常见疾病。

该病直接导致麦穗腐烂,同时造成麦苗枯死,发生基腐病。

发病后,小麦产量将减产15%左右,尤其发病严重的地块,减产可达80%以上[1]。

由于危害严重,小麦赤霉病又叫麦癌。

一旦发生赤霉病,小麦必然减产,也会产生毒素,吃到一定数量,会影响人的身体。

小麦产量和质量受到严重影响。

未及时防治的地块,可发生90%以上赤霉病。

所以做好前期的防控是必不可少的。

小麦赤霉病在小麦开花至盛花期侵染率最高,小麦感染赤霉病后品质降低,籽粒干瘪,出粉率降低,不仅对小麦生产造成严重的产量损失和品质影响,更重要的是其病麦毒素影响食品安全,产生以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即呕吐毒素DON)为主的霉菌毒素,对人和动物的危害都很大,当小麦中的病麦率达到4%以上时,就不能吃了,需要另外处理。

2.小麦赤霉病发病原因及规律小麦赤霉病,属于侵染真菌的一种病害。

其发病原因主要与前期小麦有无感病直接相关。

加之连日降雨,田间湿度较大,加之植株通风性较差,致使田间气候环境较为有利,从而出现了繁殖赤霉病孢子的现象。

同时也与温度有关,赤霉病只要气温高于12℃,病原菌就开始繁衍发生,长期的高温环境对赤霉病的发生有直接的促进作用[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去 赤 霉 病 ( beel za ec , ua・ D ganl a l S l ent ) 由玉 蜀 黍 赤 霉 引 起 的 世 J 、 Gibll ee P th F s ltI rrie rm c w ii 是 ・ a I l t 1 z 界 范 『 灾 害 性 小 麦桶 害 。 在 中 国 长 江 叶 下 游 麦 、 南 冬 麦 区 及 东 北 春 麦 区 东 部 发 病 较 为 严 重 , 超 韦 ] l 华 有
过 1 的小麦产 遭受 赤霉病 的危 害 !。在北 美 和欧 洲 小麦 赤 霉病 的 害亦 日益加 重 一 小 麦赤 霉 病
抗 性 是 … 多 控 制 的数 量 性 状 遗 传 . 性 豁 定 及 其 发 牛 和 发 展 易 受 环 境 条 件 影 响 。 近 年 来 , 子 , 抗 分 }物 学 技 术 的 迅 速 发 展 极 大 地 促 进 了 国 内 f小 麦 抗 赤 霉 病 基 因 ( L 定 位 和 分 子 标 记 的 研 究 。 由 于 采 用 不 / 卜 QT ) 同 的试 验 方 法 干 试 验 品种 , 现 赤 霉 病 抗 性 基 因 遍 及 小 麦 整 个 基 因 组 。 然 而 . 同 品 种 含 有 的 抗 性 基 u 发 不 数 链 各 卡 『 . 日I 效 人 小 也 有 差 异 . 分 主 要 基 因 ( TL 已 幢 用 存 小 麦 抗 赤 霉 病 辅 助 育 种 。加 强 小 麦 j = 】 部 Q )
中 图 分 类 号 :¥ 3 . 2 . 4 5 1 14 文 献标 识 码 :A
Pr g e s o t d n i h r t n e a d g n o a i a i n o o r s f s u y o n e ia c n e e l c lz to f
上海 农 、 学 报 I k
2 【, 6 4) 10—1 4 01)2 ( :4 4
Ac a Ag iuhur e S an ha t rc a h g i
文 章 编 号 :f}-9 4 2 1 ) 4 1 0 0 1_(3 2 ( O 0 .4 .5 (1 0
小 麦 赤 霉 病 遗 传 与 基 因定 位 的 研 究 进 展
陆 成 彬 , 金 平 , 朝 顺 , 正 虎 。 范 王 褚
( 州 大 学 , 州 2 5 0 ; 苏 里 下 河 地 区 农 业 科 学 研 究 所 . 州 2 50 ) 扬 扬 2 0 9 江 扬 2 0 7
摘 要 : 述 了小 麦 赤 霉 痫抗 性 表 现与 鉴定 方 法 、 综 遗传 机 理 . 型性 状对 乔 霉 病 抗 性 的影 响 , 、 赤 霉 病 基 表 抗 感 的 定 与分 子际 记 . 及标 记 辅 助 选 择 在 赤 霉病 育种 中 的应 用 等 方面 研 究 。分 析 了小 麦赤 霉 病 遗 传和 基 因 定 以 研 究进 展 , 刘 赤 霉病 抗 性 育 种 研 究 进 行 了 展 望 。 并 关键 词 :小 麦 赤霉 病 ; 传 ; 因 定 位 ; 病 育 种 遗 基 抗
wh a c b( b e e l e e) e ts a Gi b r la z a
LU Che — n . ng bi FA N i — ng W A N G ha — h !, J n pi i。 C o s un CH U he g hu Z n — ( Ya ngZ1 H Uni e i3 , ngz u 22 0 9, 2n /0 v  ̄ t, Ya , s ho 5 0 (,i a; : i keA g, c t  ̄ ,i a z ulu i “,Re e c I s iu e, ng “ 2 ( 7・ 7 i a) sa ‘h n tl t Ya , 25) 0 (t n 7 Ab t a t s r c :A dv nc si e e r hi g i t a e n r s a c n n o whe ts a r e e d i e m sofdie s — e it tp r a c b we e r vi we n t r s a e r ssan e — f m a c n de iiaton m e hod , nh r t c e ha s s i pa t e or n e a d i ntf c i t s i e ian e m c nim , m c s of ph not i r is o e it yp c t a t n r ss — a c o w h ts a 1 c lz ton a olc arm ar i g oft e it u c n c t ea c b.o a i a i nd m e ul k n he r ssantOFs s eptbl e e a d a i e g n s, n ppl— i c i f m olc a a ke — ss e ee ton t e i or t e die s e it nc a he pr pe t aton o e ul rm r rasit d s lc i o br ed ng f h s a e r ss a e. nd t os c s of b e di g f h s a e r ss a c e e lo ic s e pr vi n e e en e m a e i l or q c l r e n or t e die s e it n e w r a s d s u s d. o di g a r f r c t r a f ui k y b e di g ne c tv r i hl e it ntt he die s r e n w uli a s h g y r ss a o t s a e. K e r s: h ats ab; I e ia e;G e e 1 a i a i y wo d W e c nh r t nc i r oc lz ton; Br e ng f r die s e it nc e di o s a e r ssa 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