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优质课 17壶口瀑布 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优质课 17壶口瀑布 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优质课 17壶口瀑布 教案

壶口瀑布

教学目标:

1.感受壶口瀑布的气势,把握其雨季和枯水季的特点,领会多角度描写瀑布的妙处。2.领悟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对民族精神的歌颂。教学重难点:

1.重点:把握所写景物的特点,领会多角度描写瀑布的妙处。

2.难点:领悟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对民族精神的歌颂。

教学方法:

朗读教学法、讨论点拨法、品析鉴赏法课前准备:

1.学生查阅有关壶口瀑布的资料和图片。

2.解决生字词,读通文章,了解文章大意,回顾了解游记的特点。

3.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熟读,根据预习提示和课后“研讨与练习”做批注。教学过程:一、导入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历代文人赞曰:“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天险,壶口最惊人。飞流撼天地,涛声泣鬼神。”今天,我们跟随著名散文家梁衡,一起游览壶口瀑布,领略壶口瀑布雄壮的气势。

二、观壶口瀑布,看景象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文中两次写到壶口瀑布的情景,分别是在什么季节?作者看到了什么景象?画出能体现壶口瀑布特点的语句。学生分A、B组完成表格,A组(单数列)完成第一次写壶口瀑布的内容,B组(双数列)完成第二次写壶口瀑布的内容。在文中做批注。

2.交流点拨。

(1)初次相识是在哪个季节?壶口瀑布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分别从声、势、景三个方面说一说。

学生交流。

教师点拨雨季壶口瀑布的特点:不太像瀑布,涛声如雷,水势浩大,水雾弥漫。

教师追问:这样的壶口瀑布给作者的感受是怎样的?(令人害怕)

(2)雨季的壶口瀑布是这样的惊心动魄,那么,作者写的第二次专门去看是在哪个季节?这样的壶口又以怎样的面貌展现在作者面前呢?作者观景的视角有什么变化?

教师点拨枯水季壶口瀑布的特点:气势磅礴、雄伟壮大、形态多样、刚柔相济。

教师追问:这样的壶口瀑布给作者的感受是怎样的?(小小壶口,容纳千情万态,大千世界)

3.作者两次写到壶口瀑布,都写到了声、势、景、感等方面,从不同角度把壶口瀑布的美展现在读者面前。请相邻的A、B组的同学对照一下我们刚才完成的任务,有什么发现?

学生交流:作者详写了枯水季观壶口瀑布的景象,略写了雨季。在描写的壶口瀑布的美方面有刚和柔之别。从景象带给我们的感受来看,雨季是撼人心魄的壮美,枯水季是雄伟壮阔,还有刚柔相济。

教师追问:既然作者是想重点描写枯水季的壶口瀑布,为什么还要写雨季的景象?

学生交流,教师点拨:写雨季的壶口瀑布是为写枯水季的壶口瀑布作铺垫和渲染。另外,这是一篇游记,要让游记有新意,那就得写别人未至之景,或写人虽曾至但未见之景。

4.作者写了壶口瀑布的水之后,为什么又写“脚下的石”?学生小组讨论后交流。

预设:壶口瀑布是水和石共同构成的,文章以写水为主,但不宜对石不置一词;从观景的角度来看,作者的立足点在河心,定点换景,观了四周,自然最后把视线收回脚下;正是因为石头对水的约束,才会有多姿多彩的水的形态,才会有作者第四段的感受;脚下的石是被河水侵蚀了的,能够展现河水的真正力量,为最后的感想作铺垫。

三、观壶口瀑布,见人生

1.梁衡先生认为,大凡看景只看人为的热闹,是初级;抛开人的热闹看自然之景,是中级;又能抛开浮在自然景上的迷眼繁花而看出个味和理来,这才是高级。纵观全文,你觉得文章只是在向我们描绘黄河壶口瀑布这一胜景吗?

(1)这黄河之水使作者想到了什么?流露出怎样的情感?我突然陷入沉思,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情感。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

点拨:这是作者观赏了河水在壶口前的种种形态后发出的感叹,黄河之水使作者想到了人。由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想到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

情,巧妙地把水的多样与人的多情联系起来——水的种种形态,不正是人生命的多样和精彩的象征吗?正因为如此,作者笔下黄河之水也被赋予人的情感,胸怀的博大和包容,作者对黄河的赞美之情正是寄予在对黄河之水的描写之中。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2)作者由黄河之水想到人之外,还想到了什么?

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正像一个人,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黄河被两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时,也就铸就了自己伟大的性格。这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看见。

点拨:“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

死地必生,勇往直前”诠释了黄河的个性:无坚不摧、坚韧刚强、勇于反抗、勇往直前,准确生动,易于理解。作者的意思是:第一,黄河的个性是柔中带刚的,蕴蓄着无尽的力量,所以才能穿凿巨石,改变地貌;第二,未经磨难不成材,黄河的个性也是在巨石的逼迫、抵拒中在最终铸就的,甚至可以说“未过壶口不成河”。作者借对黄河的赞美,表达对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精神的歌颂。

2.黄河精神对我们的人生很有启发,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想。学生交流。

3.指导朗读最后一段。

四、课堂小结

作者由黄河壶口瀑布的气势磅礴、雄伟壮阔,想到黄河博大宽厚、刚柔相济的品质,想到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中华民族。本文不仅是写壶口瀑布、黄河之水,更是在写一种哲理,一种人生态度,一种无坚不摧、百折不挠、坚韧刚强、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希望同学们能从文中汲取精神养料,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努力绽放自己生命的精彩,做一个幸福人!

五、作业

1.文章的语言很有表现力,请同学们细读文章第3、4段,选择一句你认为最美最有表现力的语言进行赏读,做好批注。

2.课外阅读郁达夫《西溪的晴雨》、徐迟《黄山记》、王允闾《读三峡》,体会它们在选材、构思、语言等方面的特点。

板书: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