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普《广播电视概论》-广播电视文字编辑与节目编排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圣才出品)
成文胜《广播新闻》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及典型题详解(中国广播事业的发展轨迹)【圣才出品】

第二章中国广播事业的发展轨迹2.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新中国成立前的广播事业1.起始阶段(1923~1927年,北洋政府时期)(1)我国境内第一座广播电台1922年12月,美国商人奥斯邦在上海开办“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电台”。
1923年1月23日晚,该台进行了中国境内的首次广播,开中国境内无线电广播事业之先河。
奥斯邦电台只持续了三个月便宣告倒闭。
(2)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1926年10月1日,东北无线电专家刘瀚在哈尔滨主持设立哈尔滨无线广播电台。
呼号XOH。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时,该台积极宣传抗日。
1932年2月5日,该台也被日寇控制。
(3)我国第一座民办商业电台①背景:1924年8月北洋政府交通部颁布了《装用广播无线电接收机暂行规则》,允许老百姓购置并使用广播收音机,这引起了民间办电台的兴趣。
②开办:第一座由国人自办的私营性质的商业广播电台,是上海“新新公司广播电台”。
该台于1927年3月18日正式播音,功率50瓦,主要内容是播送商业行情、时事新闻及中国音乐。
电台每天播音6个小时,直到l941年11月因失火被焚而停办。
(4)我国第一座官办电台1927年5月1日,我国第一座政府办的电台——交通部天津广播无线电台开播。
它是由北洋政府办的,呼号为COTN,每天播出7个小时,主要内容为娱乐节目。
2.初步发展阶段(1927~1937年,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l928年8月1日,国民党在南京创办了“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广播无线电台”,简称中央广播电台,这是国民党继中央社、《中央日报》之后办起来的第三个中央宣传机构。
最初每天播音两个小时,所有新闻稿都由中央社提供。
(2)1932年,中央广播电台发射电力从500瓦扩大到75千瓦,选择在孙中山的诞辰日11月12日正式开播,是当时亚洲地区发射功率最大的一座广播电台。
(3)1936年2月23日,国民党办的南京短波广播电台开播,办有针对国外华侨的广东话、厦门话、马来语的广播节目,是我国第一家对外广播电台。
邢福义《语言学概论》(第2版)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语用学)【圣才出品】

第6章语用学
6.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
【考点归纳】
考点一:语用和语用学
1.语言运用(语用)
语言运用是指交际双方在一定场合,为着一定目的,以某种方式进行的话语表达和话语理解的活动。
表6-1 语言运用(语用)
2.语用学
(1)语用学的兴起
表6-2 语用学的兴起
(2)语用学的任务
表6-3 语用学的任务
(3)语用学与相关学科
表6-4 语用学与相关学科
考点二:语言环境
1.含义
语言环境(context)简称语境。
语境是语用研究中的一个核心概念。
语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表6-5 语言环境的含义
2.语境的构成
语境是由影响言语交际的各种相关因素构成的,主要包括语言内部的上下文语境和语言外部的情景语境、背景语境。
表6-6 语境的构成
3.语境的功能
语境的功能指语境对意义的表达和理解所产生的影响,语境并不是独立地发挥功能,而是参与、协助话语的表达和理解。
可以分别从话语的表达和话语的理解两个角度考察语境的功能。
表6-7 语境的功能
考点三:语用原则
1.合作原则
表6-8 合作原则。
叶澜《教育概论》(复习笔记+课后习题详解)(1-6章)【圣才出品】

第1章教育——复杂、开放的社会系统1.1复习笔记一、“教育”概念的界定(一)“教育”概念的起点1.教育是人类的社会活动(1)《说文解字》对教育的解释我国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注道:“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把这两个字结合起来形成“教育”一词,可以理解为是上对下、成人对儿童的一种影响,其目的是使受教者成善,手段是模仿。
(2)古希腊对教育的解释在古希腊语中:“教育”一词与“教仆”一词相关,教仆是对专门带领儿童的奴隶的称呼。
从两种文字的“教育”的词源分析中可以看出来,它们的共同含义是对人类社会中抚育新生一代这种特殊活动的概括,涉及到的只是人类社会活动。
2.教育是动物界的生存活动在生物起源说中,生物的冲动是教育的主流。
19世纪末,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雷徒诺在自己的著作《各人种的教育演化》中首先明确提出了动物界已经存在教育的观点。
英国教育家沛西·能也认为教育从它的起源来说,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教育是扎根于本能而不可避免的行为。
(二)教育的定义1.广义的教育(1)普遍意义的广义定义教育是有意识地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通过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进行的群众性宣传教育、由校外文化机构进行的教育以及群众团体中的教育活动等。
(2)两种最广义定义①美利坚百科全书《教育》条中写道:“从最广泛的意义说来,教育就是个人获得知识或见解的过程,就是个人的观点或技艺得到提高的过程”。
②从广义来看,教育可以说是对人从生到死的全部影响的总和,即有计划的和偶然的、有组织的和无组织的、自觉的和自发的、来自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的总和。
2.狭义的教育(1)定义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2)学校教育的特殊性①学校教育是目的性、系统性、组织性最强的教育活动,是可控性最强的。
匡文波《手机媒体概论》第二版)笔记和课后习题(韩典型题)详解-手机电视【圣才出品】

第六章手机电视6.1复习笔记手机电视指以手机为终端设备,传输电视内容的一项技术或应用,是用具有视频支持功能的手机观看电视的业务。
一、手机电视:直观性、交互性的便携媒体1.手机电视开辟了一种全新的信息传播渠道(1)优点①手机电视具备电视媒体的直观性、广播媒体的便携性、报纸媒体的滞留性以及网络媒体的交互性;②手机电视是对传统传输手段强有力的补充及延伸;③对于移动通信运营商、手机增值服务商而言,手机电视是一个有巨大潜力的市场;④手机电视可以随身携带,能实时接收最新的信息。
(2)缺点①显示屏幕小,网速有限,图像显示清晰度不够,信号,电池电量等问题;②3G技术仍无法解决让几百万人同时用手机看电视的难题;③移动电视的费用比手机费高,能否赢利也是个难题。
2.手机电视实现的技术途径(1)数字多媒体广播式①地面波(DMB)a.全称数字多媒体广播。
在数字音频广播基础上发展起来。
b.分类:有线传输、地面微波传输、卫星传输和卫星地面混合传输。
支持手机业务的传输技术主要是地面波DMB和卫星DMB。
c.目前业内关注较多的是欧洲标准DVB-H和韩国标准T-DMB。
②卫星DMB(SDMB):以日本和韩国企业为首的技术阵营推出一种基于卫星技术的新型DMB业务,简称卫星DMB业务。
③CMMB: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的简称。
(2)无线互联网型手机电视技术①移动通信的3G流媒体技术支持移动多媒体功能;②流媒体是指视频、声音等数据以实时传输协议承载,并以连续的流的形式从源端向目的端传输。
3.手机电视节目内容的特性(1)个性化①个性化指用户能够通过手机电视这一平台,任意满足自己的需求;②贴近性指手机电视所提供的内容应贴近用户的心理,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
(2)新鲜性与趣味性①“新”指新鲜的题材、新鲜的表现手法和表现形式;②“趣”指使人感到有意思,能吸引受众眼球的特性。
(3)大众化与专业化①手机电视分为广播方式和点播方式两类提供方式;②广播方式的节目提供方式应在手机电视节目内容的选择方面强调大众化特征,主要选择多数用户喜闻乐见的通俗性节目以供广播所用;③点播方式的节目可制作一些专业化内容以及对专业领域的内容进行深加工,来满足有特殊偏好的用户需求,并供其点播下载。
赵玉明《中国广播电视通史》笔记和典型题详解(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广播电视事业(下))【圣才出品】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广播电视事业(下)9.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广播电视法制建设1.广播电视立法工作顺利开展和《广播电视管理条例》的颁布(1)80年代的广播电视立法工作①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存在的问题a .有的地方有线电视台因管理不善,致使播出的节目内容混乱;b .卫星地面站任意播放、其接收到的外国节目,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c .一些广播电视基础设施被人为破坏,严重时甚至威胁到正常的节目播出。
广播电视立法工作顺利开展和《广播电视管理条例》的颁布 广播电视法制建设 广播电视执法和普法工作成效显著 广播广告的恢复和电视广告的开办 广播电视产业经营的探索 广播电视经营管理体制改革的尝试 产业属性的明确和经营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 广播电视教育的蓬勃发展 广播电视教育、社团和研究工作 广播电视社团的建立和发展 广播电视研究工作和广播电视学学科建设 广播电视科技的进步 广播电视科技和工业 广播电视工业的发展 广播电视对外关系的恢复和发展广播电视的对外交流与合作广播电视对外交流的新局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广播事业(下)②相关立法工作a.1986年1月,广播电影电视部对“七五”期间本部门立法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和具体项目进行了规划,并成立了法规领导小组,在部政策研究室(后改为政策法规司)下设法规处,组织领导全系统的法制工作。
b.1986年5月,广播电影电视部开始着手制定“七五”(1986—1990)期间的立法工作计划,计划把广播影视系统的法规分为三个层次:全国人大颁布的法律、国务院颁布的行政法规和广播电影电视部颁布的规章。
(2)90年代的广播电视立法工作①随着有线电视、音像制品、卫星电视接收业务的进一步发展,以及电视剧摄制的部分社会化,广播电视部门面向社会的行业管理任务加重。
②相关立法工作:a.1990年10月,调整部法规领导小组,成立部行政复议委员会。
b.l995年又成立了部知识产权办公室。
广播电视编辑记者考试答案

广播电视编辑记者考试答案第一篇:广播电视编辑记者考试答案《广播电视业务》练习题(二)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谈话节目的成功很重要的原因在于选择好话题、参与谈话的对象以及()A、节目的前期策划B、谈话现场的氛围C、主持人驾驭现场的能力D、节目导演对现场的控制2、深度报道是()A、一种新闻体裁B、一种报道方式C、一种评论形式 D、一种报道理念3、广播电视采访所面对的现场有两种,新闻事件发生的地方和()A、新闻事件结束的地方B、由于记者的采访而出现的现场C、新闻人物出现的现场D、广播电视记者所在的地方4、民间的谚语、民谣等在新闻评论中经常作为()论据来使用A、概括性论据B、事实性论据C、理论性论据D、规律性论据5、最为常见的广播消息结构形式是()A、倒金字塔结构B、时序结构C、引导结构 D、逻辑结构6、无论哪篇消息,绝不能缺少的部分是()A、导语B、主体C、背景 D、结尾7、述评写作的特点之一是即事明理,所以讲道理要()A、实事求是B、观点鲜明C、缘事而发,注重分析D、有丰富的材料8、以下哪种景别方式常被作为表现人物情绪的重要手段()A、近景 B、特写 C、中景 D、全景9、在广播中,音响包括()A、节目音乐B、实况音乐C、实况语言 D、实况音响10、在新闻五要素中,最核心的要素是()A、何时 B、何人 C、何事 D、何地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影像的基本特征包括()A、再现性B、时空一体的运动存在方式C、感性的符号形式D、声像一体的信息形式E、非限定性显示空间2、下列有关新闻采访的论述中,正确的是()A、是新闻报道的起点 B、新闻工作的基础活动C、是为获得社会实证材料D、一种新闻体裁E、一种调查研究活动3、新闻类节目音像编辑的基本原则包括()A、真实性原则B、目的性原则C、典型性原则D、统一性原则E、兴趣性原则4、新闻评论的功能和作用主要表现为()A、引导的作用B、指挥的作用C、监督的作用 D、表态的作用E、深化的作用5、新闻线索的特点包括()A、内容新鲜,很有价值B、比较简单,完整性差C、时间短暂,稳定性低D、只是信号,有待证实E、反映现象,变动性大三、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1、广播电视栏目设置需要考虑的问题有哪些?2、与其他媒介新闻评论相比较,广播电视新闻评论的特点是什么,是如何体现出来的?3、广播电视新闻采访的特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四、案例分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题10分,共20分)1、对所给新闻线索进行深入采访,制定出采访计划、列出采访提纲。
编辑学概论:26-广播编辑(1-2节)

“新闻故事化”
需要避免的问题: 1.新闻故事化脱离新闻真实 2.故事等同于新闻,猎奇性胜
于新闻
四、教育性节目的编排
1.教育性节目的编排原则 1)以面向广大听众,传播实用知识为主要原则 2)以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为基本原则
2.教育性节目的编排方法 1)以一个思想主题组合节目。 2)以一个事物或活动为中心组合节目 3)以一篇稿件内容为主编排节目
1.串联 报幕式 交流式
各位听众,不知您去过**地方没有,那 里不仅山清水秀。而且民歌如海。您听, 有这样一首民歌……
**听众,您来信说不久偶然听到我们播 放的**音乐作品,深深被它吸引了,很想 再欣赏一下。正好,最近有十几位听众 来信、来电话点播这部作品,好,现在 就请您和那几位听众朋友一起欣赏吧……
第一节 广播概 说
一、广播的起源和发展 二、广播的分类 三、广播的特点
一、广播的起源和发展
1.世界上第一家正式的广播电台—— 美国,匹兹堡,KDKA电台
2.中国境内最早的电视台—— 美国人创办,呼号“XRO” 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广播公司电台
3.国人创办的最早的广播电台—— 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呼号“XOH”
中子星的密度非常大,一立方厘米就有一亿 吨重。
就是说,一个小胡桃那么大的中子星物质, 要一万艘万吨巨轮去拖才能托得动。
光跑得非常快,一秒离16光年。
如果牛郎给织女打电话,那么,织 女接到这个电话,就得16年。
哪个标题更好?
《谈谈搞好贮藏的重要性和作用》 《介绍几种贮藏的技术方法》 《贮藏的故事:让顾客四季吃到鲜果》
一、广播编辑的特点
1.适应声音传播规律 语言、音响、篇幅、叙事方式
2.适应线性传播的需要 头条、稿件配置、协调各种稿件比例 “峰谷”编排、合理设置栏目
张骏德《当代广播电视新闻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广播电视新闻的传播符号)【圣才出品】

第二章 广播电视新闻的传播符号2.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广播电视新闻的符号系统(1)传播符号传播符号是指能被感知并揭示意义的现象形式,即能还原成“意思”的传播要素。
(2)信息传播符号的种类人类使用的信息传播符号分为以下两类:①语言符号a .即运用概念,作出判断、推理的抽象符号。
b .语言符号,是指人类进行信息传播与感情交流的主要工具,包括了声音语言(有声符号)与文字语言(写作符号)两部分。
其传播特征是概念清晰,陈述按照时间顺序,推理合乎逻辑规范,富有抽象概括性。
广播电视新闻的符号系统 广播新闻的传播符号 音响 屏幕文字语言 电视新闻的传播符号电视造型符号 画面 电视新闻的声画关系 声音 画面和声音的组合关系广播电视新闻的传播符号②非语言符号a.即直接为人的感觉器官接受的表象符号。
b.非语言符号,是指在声音语言与文字语言以外的直接为人们的感觉器官接收的各类表象符号。
非语言符号的传播往往无秩序,且多通道,不如语言符号便于控制。
(3)广播新闻的传播符号构成,如图2-1所示:图2-1②电视新闻的传播符号构成,如图2-2所示。
图2-2二、广播新闻的传播符号广播新闻是用声音传播的,语言、音响、音乐是它的三个要素。
1.语言(1)含义①语言是人类传播信息、交流思想情感的工具。
②播音语言是广播电台播音员的口述语言。
③现场语言是电台记者在新闻发生现场录制的人物讲话声。
④口语化是指从群众的习惯用语出发口述宣讲。
⑤通俗化是指从群众的实际水平与接受能力出发口述宣讲。
(2)分类广播新闻主要靠有声语言来传播,其语言又分播音语言与现场语言。
(3)广播语言的要求①广播语言必须按一级标准。
②广播语言必须口语化、通俗化。
(4)实现口语化、通俗化的方法①树立为广大听众服务的思想,是解决广播口语化通俗化问题的前提。
②虚心学习群众语言,这是解决口语化、通俗化问题的重要条件。
对群众语言也必须予以选择、加工和提炼。
③写广播稿时采用口语,必须从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和遵循现代汉语规范化准则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