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

1、城市的概念

?什么是城市:

–产生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而出现的特殊居民点;

–城市是分工的结果;

–城市是一种新的社会结构;

?城市的概念:城市是是历史上形成的,以非农业人口为主体的,有高度密集的人口、经济、政治、文化活动的社会物质系统

?城市的基本特征:

–它占据整个地球的表面积很小,但高度积聚了大量的人口和社会经济活动;

–城市是人类对自然环境干预最强烈的地方,是以人文要素为主的一种地理环境

–城市是一种不完全的、脆弱的生态环境系统,是人类受自然环境的反馈作用最敏感的地方

–城市是一个极为复杂而且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的巨系统

?城市的实质

–城市是人类聚居的形式之一

–城市是一定区域的中心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和藏库

–城市是一种社会的活动方式

有别于乡村城市的特征:

–非农业的(第二、三产业)职能

–高度密集的生活居住空间

–较为确定的领域界限

–公共的人工环境和人工景观

2、空想社会主义城市的意义

?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这是不可能实现的空想

?把城市作为一个经济实体、一种社会现象

?提出将城市建设与社会改造相结合

?提出解决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问题

3、田园城市

?霍华德在1898年发表《明天—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1902年再版时更名为《明日的田园城市》。

?历史背景

?理论内容

1、三磁力图解:

–Town:远离自然富于机遇人们相互隔阂有娱乐场所高工资高物价就业机会多过多消耗时间失业大军烟雾和缺水排水代价高污浊

的空气朦胧的天空照明良好的环境贫民窟与豪华酒家宏伟的大厦。

–Country:缺乏社会性具有自然美工作不足土地闲置要提防非法侵入树木草地森林工作时间长工资低空气新鲜低租金缺少排水设

施丰富的水缺乏娱乐明亮的阳光没有集体精神需要革新拥挤

的居住荒芜的村庄。

–Town-Country:具有自然美富于社会机遇接近田野和公园低租金高工资低税低物价有充裕的工作可做没有繁重劳动企业有发展场所

明亮的住宅和花园无烟尘无贫民窟自由协作。

2、田园城市:

?城市规模为3.2万人,2400公顷。其中城市居住3万人,城市用地

400公顷;农村居住2000人,农业用地2000公顷。

3、田园城市群:

?当城市规模达到3万人以上时,则要新建设一个城市,形城市群:

中心城市5.8万人,总人口25万人。城市间用快速交通联系。

4、卫星城市的规划理论与实践

(一)卫星城的理论基础

– 1.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其追随者恩维提出大城市疏散人口问题

– 2. 反磁力理论

(二)卫星城的实践

?1912—1920年,巴黎规划在周边16公里范围内建设28座居住城市(含生活服务设施)“卧城”

?1918年,沙里宁按照有机疏散理论制定大赫尔辛基规划,主张在卫星城镇中设置一定数量的就业岗位。半独立卫星城

?1928年,在编制大伦敦规划时,翁文憬提出大城市人口疏散应与地区的工业与人口分布的规划相结合

?二次大战后,欧洲重建时,普遍新建了一批卫星城,英国第一批建设了8座,如哈罗卫星城等

?独立的卫星城。英国60年代的米尔顿?凯恩斯。在伦敦西北80公里,占地9000公顷,人口25万。就业平衡

卫星城的实践条件:

(1)卫星城镇建立的时机问题,疏散大城市人口应该与生产力均衡不布局一同考虑(2)与母城有一定距离,但要有便捷的交通

(3)要使区域内各个城镇有自己的区域分工,各居其位,各司其职;平衡发展

(4)要有一定规模 25~40万人

(5)产业优惠政策:地价低、税收低

(6)居民优惠政策

5、现代建筑运动对城市规划的影响与《雅典宪章》

(一)柯布西埃与《明日的城市》

–1922年发表《明日的城市》。假设300万人的城市,其中40万人居住在24座60层的摩天大楼中,60万人居住在多层连续板式楼中,200万人居住在

花园住宅中。

–1925年巴黎中心区改建规划,16栋60层的办公大楼,地面开敞。

–1933年设计《光明城》,城市中心为容纳2700人的居民联合体。

–1951年,柯布西埃受聘负责制定印度昌迪加尔市总体规划,市中心的建筑全由他设计,阔大空旷的城市广场上点缀着纪念碑般的公共建筑,他们虽然

顾及了当地的气候特征,却是为自行车的城市建造了汽车城市的乌托邦–1956年,巴西政府决定在戈亚斯州海拔1100米的高原上建设新都,定名为巴西利亚,其翼状的城市布局和未来意味浓厚的广场建筑群,轰动了当时的

世界建筑界

–城市规划观:技术功能、高密度、不同建筑形式、高效交通

(二)赖特与《广亩城市》

–1935年赖特发表的《广亩城市:一个新的社区规划》,强调城市中的人的个性,反对集体主义,呼吁家庭与家庭之间要有足够的距离,以减少接触来保

持家庭内部的稳定。

–柯布西埃与赖特的共性:都有大量的绿地;都考虑到新技术(电话、汽车)对城市产生的影响。

(三)雅典宪章《城市规划大纲》

?20世纪20末,新建筑运动走向高潮。1928年成立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1933年,在雅典召开建筑师大会,商讨城市规划问题。

–提出城市四大功能:居住、工作、游憩、交通

–提出城市规划应与周围地区整体考虑

–提出居住为城市的主要因素

6、马丘比丘宪章

1977年,世界建筑师大会在秘鲁讨论城市问题。

–把城市与区域联系在一起研究,有效使用人力、土地和资源

–生活环境与自然环境应和谐,应重视历史文化和地区特色

–指出过分追求功能分区,牺牲了城市的有机联系、忽视了人

与人的多方面联系。应努力创造综合性的多功能的生活环境7、邻里单位、小区规划与社区规划

(一)邻里单位理论

1. 邻里单位产生的背景

–道路密集,街坊地块小

–机动车发展,速度增加,车祸较多

–居住方式不适应,临街住宅不安宁

2. 邻里单位理论的主要内容

?要求在较大的范围内统一规划居住区,使每个“邻里单位”成为组成居住区的“细胞”。邻里单位内设置小学、幼托以及为居民服务的日常使用的公共设施,

以控制邻里单位的规模。邻里单位内外部的道路有一定分工,防止外部交通由

邻里单位内部穿越。并提出不同阶层居民居住在一起,把居住的安静、朝向、

卫生、安全放在重要地位。

?邻里单位为小区的“细胞”

(二)小区规划

?范围扩大,把居住建筑、公共建筑、绿地等予以综合解决,使小区内部的道路系统与四周的城市干道有明显的划分;一般生活服务可在小区内解决,即服务

标准提高。

8、有极疏散理论

?1934年,伊利尔·沙里宁,《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

?理论要点:认为有有机疏散理论就是把扩大的城市范围划分为不同的集中点所使用的区域,这种区域内有可分成不同活动所需要的地段,把无秩序的集中变为有秩序

的分散,把密集地区分裂成为一个个的集镇和地区,它们彼此间用绿化带分割开来。

9、从环境保护到可持续发展的规划思想

就规划工作者而言:

?要向与自然协调而不是相对立的方向发展;

?要将城市基础设施与土地使用纳入地方生产程序而不超越区域生物圈的生态限制之外;

?要加强土地的使用效率,协调城市形态;

?要加强园林建设,减轻城乡矛盾及对农业的干扰;

?加强城市污水的处理,提倡循环使用;

?对旧城改造进行持续不断的更新等等

“以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为主题的资源潜力对策,其要点为:

?(1)以节地、节水为中心的集约化农业生产体系,提倡立体多层次农业等高效、精耕、集约化农业;

?(2)以节材为中心的工业生产体系,包括将低物耗、开展工业用水重复利用、废物利用、二次能源开发等等;

?(3)以节省运力为中心的节约型运输体系,建立综合运输网,发挥水运优势。

10、城市规划的任务

?综合研究和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状态,统筹安排各项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处理好远期发展与近期建设的关系,指导城市合理发展。

–从城市的整体和长远利益出发,合理和有序地配置城市空间资源;

–通过空间资源配置,提高城市的运作效率,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确保城市的经济和社会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增强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

–建立各种引导机制和控制规则,确保各项建设活动与城市发展目标相一致;

–通过信息提供,促进城市房地产市场的有序和健康的运作。

?基本任务:保护和修复人居环境,尤其是城乡空间环境的生态系统,为城乡经济、社会和文化协调、稳定地持续发展服务,保障和创造城市居民安全、健康、舒适的

空间环境和公正的社会环境。

11、编制城市规划的原则

(一)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向和谐的原则

(二)历史环境与未来环境向和谐的原则

(三)城市环境中各社会集团之间社会生活和谐的原则

12、城市规划的期限

–总体规划期限一般为20年

?同时对城市远景发展做出轮廓性的安排

?根据城市发展的资源及其他条件,做出城市终极规模的预测。一般

不设年限。

–近期规划期限一般为5年

–建制镇总体规划期限为10—20年,近期规划期限为3—5年

13、城市规划的工作特点

?综合性

?政策性

?地方性

?长期性

?实践性(可操作性)

14、城市总体规划中的主要调查方法:

1. 现场踏勘调查或观察调查

2. 抽样调查或问卷调查

3. 访谈和座谈会调查

城市规划的基础资料

?城市勘察资料

?城市测量资料

?气象资料

?水文资料

?城市历史资料

?经济与社会发展资料

?城市人口资料

?市域自然资源资料

?城市土地利用资料

?工矿企事业单位的现状及规划资料

?交通运输资料

?各类仓储资料

?城市行政、经济、社会、科技、文教、卫生、商业、金融、涉外等机构以及人民团体的现状和规划资料;

?建筑物现状资料

?工程设施资料

?城市园林、绿地、风景区、文物古迹、优秀近代建筑等资料;

?城市人放设施及其他地下建筑物、构筑物等资料;

?城市环境资料

15、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

(一)主要任务

?综合研究和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空间发展状态,统筹安排城市各项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处理好远期发展与近期建设的关西,指导城市合理发展。(二)规划期限

?一般为20年,近期建设规划为5年,同时对城市远景发展做出轮廓性的安排。根据城市发展的资源及其他条件,做出城市终极规模的预测。一般不设年限;

?建制镇总体规划可以是10~20年,近期建设规划可以为3~5年。

(三)成果

1. 规划文件——文本、附件(说明书和基础料汇编)

?规划文本是对城市规划各项目标和内容的规定性要求

?规划说明是对规划文本的具体解释

规划文本包括:

(1)前言:说明本规划编制的依据;

(2)城市规划基本对策概述;

(3)市(县)域的城镇发展包括:城镇发展战略及总体目标;预测城市化水平;城镇职能分工、发展规模等级、空间布局,重点发展;区域性交通设施、基础设施、环境保护、风景旅游区的总体布局;有关城镇发展的技术政策。

(4)城市性质、城市规模期限、城市规划区范围、城市发展方针与战略、城市人口现状及发展规模;

(5)城市土地利用和空间布局

–(a)确定人均用地和其他有关技术经济指标,注明现状建成区面积,确定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和面积,列出用地平衡表;

–(b)城市各类用地布局,不同区位土地使用原则及地价等级的划分,市、区级中心及主要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

–(c)重要地段的高度控制,文物古迹、历史地段、风景名胜的保护,城市风貌和特色;

–(d)旧区改建原则,用地结构调整及环境综合整治;

–(e)郊区主要乡镇企业、村镇居民点以及农地和副食基地的布局,禁止建设的绿色空间控制范围。

(6)城市环境质量建议指标,改善或保护环境的措施;

(7)各项专业规划;

(8)3~5年内的近期建设规划,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开发投放、住宅建设等;

(9)实施规划的措施。

2. 规划图纸

?比例尺:大中城市 1/10000—1/25000

小城市 1/5000—1/10000

建制镇 1/5000

(1)市(县)域城镇分布现状图。图纸比例为1/50,000~1/200,000,标明行政区划、城镇分布、交通网络、主要基础设施、主要风景旅游资源。

(2)城市现状图。图纸比例为大中城市1/10,000或1/25,000,小城市可用1/5,000。图纸应标明以下内容:

–(a)按《城市用地分类及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画出城市现状各类用地的范围(以大类为主,中类为辅);

–(b)城市主次干道,重要对外交通、市政公用设施的位置;

–(c)商务中心区及市、区级中心的位置;

–(d)需要保护的风景名胜、文物古迹、历史地段范围;

–(e)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出口加工区、保税区等的范围;

–(f)园林绿化系统和河、湖水面;

–(g)主要地名和主要街道名称;

–(h)表现风向、风速、污染系数的风玫瑰。

(3)新建城市和城市新发展地区应绘制城市用地工程地质评价图。图纸比例同现状图,图纸应标明以下内容:

–(a)不同工程地质条件和地面坡度的范围、界线、参数;

–(b)潜在地质灾害(滑坡、崩塌、溶洞、泥石流、地下采空、地面沉降及各种不良性特殊地基土等)空间分布、强度划分;

–(c)活动性地下断裂带位置,地震烈度及灾害异常区;

–(d)按防洪标准频率绘制的洪水淹没线;

–(e)地下矿藏、地下文物埋藏范围;

–(f)城市土地质量的综合评价,确定适宜性区划(包括适宜修建、不适宜修建和采取工程措施方能修建地区的范围),提出土地的工程控制。

(4)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图。图纸比例同现状图,标明行政区划、城镇体系总体布局、交通网络及重要基础设施规划布局、主要文物古迹、风景名胜及旅游区布局。

(5)城市总体规划图。表现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各项规划内容,图纸比例同现状图。(6)郊区规划图。图纸比例为1/25,000–1/50,000,图纸应标明以下内容:

–(a)城市规划区范围、界线;

–(b)村镇居民点、公共服务设施、乡镇企业等各项建设用地布局和控制范围;

–(c)对外交通用地及需与城市隔离的市政公用设施、水源地、危险品库、火葬场、墓地、垃圾处理消纳地等用地的布局和控制范围;

–(d)农田、菜地、林地、园地、副食品基地和禁止建设的绿色空间的布局和控制范围。

(7)近期建设规划图。

(8)各项专业规划图。

16、城市总体规划的调整和修改

1. 调整:指城市人民政府根据城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情况,按照实际需要对已经批准的总体规划作局部性变更。

–局部调整的决定由城市人民政府作出,并报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原批准机关备案。

2. 修改:指城市人民政府在实施总体规划的过程中,发现总体规划的某些基本原则已经不能适应城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必需作出重大变更。

–修改总体规划由城市人民政府组织进行,并须经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审查同意后,报原批准机关审批。

17、城市总体规划的审批

?(1)直辖市的城市总体规划,由直辖市人民政府报国务院审批。

?(2)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城市、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国务院制定城市的总体规划,由所在地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国务院审批;

?(3)其他设市城市,报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批;

?(4)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批。其中市管辖的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报所在地市人民政府审批。其他建制镇报县(市)人民政府审批。

?城市人民政府和县人民政府再向上级报请审批前,须经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常务委员会审查同意。

18、城市社会系统的构成

1.政治系统

–政治团体:代表不同阶级、或阶层利益,或者特别集团利益的集体组织;

–市民之间的政治关系

2. 人口系统

–涉及不同的文化背景、收入阶层、不同的民族、宗教信仰、不同性别、受教育水平等等

19、城市产业系统的构成

(一)三次产业分类法

?第一产业:城郊的大农业,为城市供应农副产品。城市的经济发达水平与第一产业呈负相关,第一产业比重下降;

?第二产业:产业革命后成为城市发展的动力;

?第三产业:在城市中的地位逐渐提高,成为主导产业;

(二)功能分类法

?主导产业:决定城市形成、发展、性质以及规模;

?配套产业:围绕主导产业发展起来,规模上受主导产业制约;

?一般服务性产业:为城市社会经济活动和市民提供一般性服务的部门,基础产业。

20、城市空间系统的构成

?城市构成要素的选址:从总体上决定了城市内部的空间布局和结构;

?城市的空间集聚程度

?城市空间形态:城市平面和高度等三维形态,综合反映城市总体布局形式和分布密度;

21、城市用地概述

(一)城市用地概念:用于城市建设和满足城市机能运转所需要的土地。包括已经建设利用的土地,以及已列入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尚待开发建设的土地。

(二)城市用地的属性: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经济属性、法律属性

(三)城市用地的价值:使用价值、经济价值

(四)城市用地的区划:行政区划、用途区划、房地产权属区划、地价区划

(五)城市用地的归属与管理:所有权归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使用权可以分离,归单位、个人所有

22、城市自然环境条件分析

1、地质条件

–工程地质条件

?地耐力(土地承载力)

–地质构造

?冲沟、崩塌、滑波

?沙土液化、地质断裂带

–地下矿藏

2、水文与水资源条件

–水文与水文地质

?水体的作用:

–有利因素:水源、水运、改善气候、泄洪、排水、稀释污水、美化

–不利因素:洪水(城市防洪设防准)、淤积(河床高于城市)、污染

?水文条件:地表水——流量、流速、水位、水质、埋深

?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的存在方式、水深、水位、含水层的厚度、

矿化度、硬度、水温等

–水资源地下水与地表水的总称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流域规划中水系统、节约用水

?解决北方城市缺水的措施节约农用水、南水北调

–城市对水文环境的影响

?地面径流比例增加渗透、蒸发比例减少,地下水补给少

?地面径流峰值增高排水不畅,城市受淹

–地震

?了解大断裂带分布,新构造运动

?确定建设地区的地震烈度(基本烈度、设计烈度),以便制定各项工

程的设防标准

?避免再强震区建设城市 7度 9度

?在城市规划时,应按照设计烈度及地质、地形情况安排相宜的城市

设施。

3、地形地貌条件

–地形地貌分类山地(高、中、低山)、丘陵、平原(高原);台地、阶地、盆地、冲积平原、水系、河漫滩、沙洲、礁石、沟坳等

–地形地貌与城市规划建设

?高程、高差与城市规划建设

–高程高原城市的高山反应,滨海(江河)城市的防洪

–高差城市道路系统、竖向规划、建筑布置、城市形象?坡度与城市规划建设

–有利于城市排水

–影响城市道路、铁路、机场等

–建设适宜坡度

?地形地貌与城市布局形态平原城市规矩,山区城市自由,水乡城

市活泼威尼斯2000多桥

4、气候条件

–太阳辐射

?日照标准日照小时数、无日照日数、卫生条件

?建筑间距影响到技术经济指标:容积率、建筑密度、用地

?建筑朝向主要能源

–温度

?温度对城市的影响南方与北方、建筑、采暖、地下管道

?热岛效应

?逆温层

?对流和城市大气污染

–风象

?风力(风速)

?风向

?玫瑰图

?与城市布局的关系

–降水与湿度雨、雪、冰雹等的总称

?对城市防洪、排涝、排水及用地有直接影响

?雾都

?酸雨

23、城市用地的选择

1、城市用地适用性的评价

–城市用地评价要求

–城市用地的评定结果

?一类用地适于城市建设的用地

?二类用地需要采取一定工程措施,才能建设的用地

?三类用地不宜进行城市建设的用地

2、城市用地的选择

–用地选择的影响因素建设现状基础设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环境文化遗存社会问题

–用地选择的原则

–用地选择考虑的问题

?选择利用有利自然条件平坦、地耐力高、不受淹、投资少

?尽量少占农田尤其保护农田区

?保护文物和矿藏

?满足建设要求充分利用地形条件

?可持续发展

24、居住用地的指标

1. 影响因素

–城市规模、城市性质、自然条件、城市用地标准

2. 用地指标

–居住用地的比重

–居住用地人均指标

25、城市居住用地的规划布置

1.理论发展

坊里—霍华德—邻里单位—小区规划

2. 居住用地的选择

(1)自然地质条件

?不能存在地震、洪水、滑坡、崩塌、沙土液化等自然灾害的隐患

?在山区或丘陵地区,应尽量选择通风和向阳的坡面

?应当尽量少占高产农田和不占基本农田保护区

(2)周围环境

–自然环境

?接近水面、森林,将人文景观组织到居住区中

?与城市主导风向的关系

–功能用地环境

?与工业区的关系

?与对外交通的关系

?与公共设施的关系

–建筑环境

?城市小气候

?高层建筑群

(3)与旧城区的关系

?新建居住区应充分依托旧城区,利用原有设施

?尊重城市原有结构,延续城市历史文脉

?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历史街区、文物建筑

(4)可持续发展

?为城市规划期后的发展留有余地

?为城市发展准备绿色空间

?与其他功能用地发展的关系

3. 居住用地的规划布置

(1)居住用地规划的原则

(2)居住用地的分布

–集中布置:城市规模不大,自然条件较好,有足够的用地;可以节约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投资费用,充分发挥其效能,可以密切各部分在空

间上的联系。

–分散布置:在规模较大的城市中,或在城市总体布局为组团式布局时;分散布置的基本原则应使居住用地与工作地点接近,使组团内的居住与就业基本

平衡,尽量减少、城市交通。

–轴向布置

(3)居住用地的组织与构成

–多级序列的构成形式

?按小区理论进行组织

–邻里单位理论为基础

–以小学、托幼、商店为中心布置住宅群

–现在逐渐向外向发展

?按均衡布置公共设施进行组织:以不同性质和规模的公共设施为中

心,按不同服务半径布置——市级、地区级、居住区级、小区级?按环境区组织

–强调选择自由、交通自由,改变邻里单位概念

组团或街坊—居住小区—居住区—居住地区

–居住综合体模式均衡模式

4. 城市居住用地的技术经济指标

5. 居住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的比重

26、城市工业用地布置的基本要求

1.工业用地的自身要求

?用地的形状和规模

?地形要求

?水源要求

?能源要求

?工程地质、水文地质与水文要求

?工业的特殊要求

?其他要求

2. 交通运输的要求

–铁路运输

–水路运输

–公路运输

–连续运输

–航空运输

3. 防止工业对城市环境的污染

(1)减少有害气体对城市的污染

?散发有害气体的工业不宜过分集中在一个地段;

?布局要综合考虑风向、风速、静风频率、逆温层等

?设置必要的卫生防护带

(2)防止水污染

?水源上游不得设置排放有害废水的工业

?改革生产工艺,节约用地,重复利用废水,回收废液中有用组份和

进行污水处理

(3)防止工业废渣污染

(4)防止噪声污染

27、工业用地在城市中的布置

1.工业的分类

2. 工业用地在规划建设用地中的比重

3. 工业在城市中布置的一般原则

4. 工业在城市中的布置形式

–布置在远离城市和与城市保持一定距离的工业

–布置在城市边缘的工业区

–布置在城市内和居住区内的工业

5. 工业用地与居住用地的位置关系

(1)工业用地与居住用地的位置关系

(2)工业用地布局与城市总体布局的关系

?工业区包围城市

?工业区与其他用地呈交叉布置

?组团式布置

?群体组合式布置

(3)工业用地布局对城市用地形态的影响

?工业地带

?组合城市

?多功能综合区和带状城市

28、旧城工业布局调整

1. 旧城工业布局存在的问题

–工厂面积小

–缺乏必要的交通运输条件

–居住区与工厂混杂

–工厂的仓库、堆场不足

–工厂布局混乱

–有些工厂的厂房里用一般民房或临时建筑

2. 旧城工业布局调整原则

–发展生产,充分利用与逐步改造相结合

–专业化生产有利于生产的发展

–工业改造必须减少生产队环境的污染

–街道工厂的调整地点,要便于居民参加生产劳动

3. 旧城工业调整的一般措施

–留、改、并、迁

29、公共设施用地的指标

1. 公共设施指标的内容

–总的公共设施用地指标以及城市主要公共设施的分项用地指标。2. 确定公共设施指标的影响因素

–城市的性质与规模

–城市生活方式与经济发展水平

–城市布局结构

–社区建设与发展

3. 指标确定的方法

–按照人口增减情况,通过计算确定

–根据各专业系统和有关部门的规定确定

–根据地方的特殊需要,通过调研按需确定

30、公共设施的分布规划

? 1. 公共设施项目要合理地配置

? 2. 公共设施要按照与居民生活密切程度确定合理的服务半径

? 3. 公共设施的分布要结合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考虑

? 4. 根据公共设施本身的特点及其对环境的要求进行布置

? 5. 公共设施布置要考虑城市景观组织的要求

? 6. 公共设施得分不要考虑合理的建设顺序,并留有余地

?7. 公共设施的布置要充分利用城市原有基础

31、城市主要公共设施的分布

1. 主要公共设施的分布

–主要公共设施有以下类型

–主要公共设施的分布要求

?符合公共设施本身的要求

?符合城市规划对这类公共设施位置上的要求

2. 城市公共中心的组织与布置

–城市公共中心系列

–全市性公共中心

?按照城市的性质与规模,组合功能与空间环境

?组织中心地区的交通

?城市公共中心的内容与建设标准要与城市的发展目标相适应

?慎重对待城市传统商业中心

?创建优美的公共中心景观环境

32、仓库的分类

? 1.按储存货物的性质及设备特征分:

?一般性综合仓库

?特种仓库

? 2.按仓库职能分

?储备仓库

?转运仓库

?供应仓库

?收购仓库

33、仓储用地在城市中的布局

1.仓储用地布局的一般原则

?满足仓储用地的一般技术要求

?有利于交通运输

?有利建设、有利经营使用

?节约用地,但有一定发展余地

?沿河布置仓库时,必须留出岸线

?注意城市环境保护,防止污染,保证城市安全

2.仓库在城市中的布局

?储备仓库

?转运仓库

?供应仓库

?收购仓库

?特种仓库

–危险品仓库

–冷藏仓库

–蔬菜仓库

–木材仓库、建筑材料仓库

34、城市绿地的涵义

–用以栽植树木花草和布置配套设施,基本上由绿色植物覆盖,并赋以一定功能与用途的场地。

35、城市绿地的分类及用地指标

–城市绿地:包括城市建设范围内的各种绿化用地和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绿化地域

?按所有权分类:

–公共绿地

–专用性绿地

–私有性绿地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公园

–生产绿地

–防护绿地

–居住绿地

–附属绿地

–生态景观绿地

36、城市绿地规划布置的原则

–促进人、城市和自然的融合与共存,维护和保障城市生态机制的良性运作;

–构成城乡一体,连接区域的关联环境,发挥整体化功能与环境效应;

–以人为本,兼顾共享、均衡和就近等原则;

–绿地形态规划应结合城市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地使各项功能绿地的分布各得其所;

–充分利用城市山水林木等自然基础,塑造具有美学价值的城市景观,强化城市空间环境个性,提高城市文化品位;

37、城市绿地的规划布置

?构筑城乡一体化的生态大绿化环境

–城市绿地+规划区内绿地+相邻关联地域自然条件+生态区域条件一并考虑?建构城市开敞空间系统

–城市开敞空间的概念

–城市开敞空间系统的研究与规划实践

?城市绿地系统构成

–绿地系统的功能构成

–绿地系统的分级构成

–绿地系统的形态构成

?防护绿地与生态绿地

38、城市性质

(一)城市性质概念

?城市性质:是指一个城市在全国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所担负的任务和作用,在城市网络中的分工和主要职能。反映城市的主要职能和主导作用,体现城市基本特征和发展方向,以及城市特色

?城市职能:城市在区域或国家中所起的作用,所承当的分工。他的着眼点是城市的基本活动部分。

(二)城市类型

1.按城市性质分类

?综合性中心城市

–全国性中心城市首都及直辖市

–区域性中心城市省会城市及计划单列市

–地方性中心城市地级市

–县城及县级市

?以某种经济职能为主的城市

–以工(矿)业为主的城市

?一种工业包钢、鞍山、克拉玛依

?多种工业上海、青岛、唐山

–以交通运输为主的城市

?铁路枢纽郑州、鹰潭、徐州

?港口城市上海、武汉、宜昌、重庆、广州、大

连、青岛

–以森林工业为主的城市伊春、加格达奇、牙克石

–以渔业为主的城市北海

?以特殊职能为主的城市

–历史文化名城北京、西安、洛阳、开封、南京

–革命历史城市遵义、延安

–风景旅游城市杭州、苏州、蓬莱、张家界、青岛

–边境城市黑河、满洲里、丹东

?特区城市

–行政特区香港、澳门

–经济特区深圳、珠海、大连、黑河、绥芬河

2. 按人口规模分类

?特大城市:>100万人口

?大城市:>50万人口

?中等城市:20~50万人口

?小城市:<20万人口

3.城市按行政等级的分类:

–直辖市(4):北京、天津、上海、重庆

–副省级市(15):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南京、杭州、宁波、厦门、济南、青岛、武汉、广州、深圳、成都、西安

–地级市(212):

–县级市(437):

–建制镇

?中国的行政划分:

–国务院→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

–↓↓

–地级市、地区、自治州、盟区、县

–↓↓

–区、县级市、县、自治县、旗街道、乡、镇

–↓↓

–镇、乡、民族乡居委会、村委会

–↓↓

–居委会、村委会

(三)城市发展的基本因素

–城市发展的外在因素

?自然资源的影响矿产、水、农产品、旅游

?地形地貌的影响平原与山区城市、水网与沿河海城市

?对外交通的影响公路、铁路、机场、港口

?国家政策的影响深圳的发展,特区的发展

–城市发展的内在因素

?历史文化的影响杭州、南京、曲阜

?工业经济的影响顺德市温州的发展,东北地区的不景气

?风景旅游的影响张家界、泰安

?社会因素的影响

(三)确定城市性质的依据与方法

1.依据

–根本依据:国家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对城市规划建设的任务和要求

–基本依据:城市区域基础及其本身所具有的条件和特点

?城市区域因素

–影响城市区域范围的确定

–影响城市区域在全国或地区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

地位

–区域资源条件是确定城市性质强有力的因素

?城市本身具有的各项条件

–地理位置

–建设条件

–历史条件

–现状条件

2. 确定城市性质的方法: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为主

–定性分析是全面分析城市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

–定量分析是对城市职能,特别是经济职能采用一定的技术指标,从数量上确定主导的生产部门。

?主要生产部门在全国或地区的地位和作用

?主要部门经济结构的主次(职工、产值、产量)

?主要部门用地结构的比重

3. 分析变化因素预测发展趋势

–自然资源的发现、开发利用,或某些资源(主要是矿产资源)的枯竭

–城市地理位置优越性的充分发挥和水、电、交通运输等城市建设条件的改善与改变

–相邻城市在同一城市区域范围内的地位和分工协作关系的改变

–新的科技因素的出现,常会引起新的工艺方法、新的工业组织形式,以至新的工业部门的出现

39、城市规模

(一)城市人口的含义

?城市人口:那些与城市的活动有密切关系的人口。即居住在城市并使用城市基础设施的人口。

(二)城市人口调查研究的意义

(三)城市人口构成

?年龄构成

–了解年龄构成的意义

–影响年龄构成特点的因素

?性别构成

?家庭构成

?劳动构成

–劳动构成分类

–影响劳动构成因素

?产业与职业构成

?文化构成

(四)城市的流动人口

流动人口 + 暂住人口

(五)城市人口的变化

?自然增长

?机械增长

?人口平均增长速度

(六)城市人口规模

?劳动平衡法

?职工带眷系数法

–规划期末人口数=带眷职工人数×(1+带眷系数)+单身职工

=职工总数×居民系数

–居民系数=带眷比×(1-同地双职工百分比/2)×平均每户人数+ 单身职工百分比

?递推法(统计分析法)

–规划期末人口数=现状人口×(1+自然增长率)规划年限+机械增长人口数

=现状人口×(1+自然增长率+机械增长率)规划年限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法:

–以未来市域内农村劳动力减去从事种植业的人数,即得到农村剩余劳动力,

作为了转移的农村人口数;

–把转移到城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考虑带眷因素后,与城区原有人口增长后的

人口数相加,作为规划期末的总人口。

–P=P0(1+J0)n+[P2(1+J2)n*B-S/U]*X*L

P—规划期末人口数;P0—现状建成区人口数;

J0—市区人口自然增长率;n—规划年限;

P2—市域范围农业人口数;J2—规划市域农业人口自然增长率;B—农业人口中劳动力比例;

S—规划期末耕地面积;U—人均负耕面积;X—带眷系数;L—农村劳动力向市区转移的比重;

?经济发展预测

–根据城市经济发展可预测出规划期内基础设施投资总额,除以人均城市基础

设施建设费,即得出城市发展规模

–P=P0+G×S[(1+R)n-1] / m

–G—现状GDP总量;S—基础设施建设费占GDP比例;

–R—GDP增长率;m—每新增一个城市人口所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费用;

?用人口环境容量校核规划期末人口规模

–例如:龙岩市城市人口预测以水资源校核人口规模

–P=Q(1-KH)/L

–P—人口环境容量;

–Q—每日可采集的地下水量;

–K—工业用地量占城市用水量比例

–H—工业用水中地下水所占比例

–L—城市人均生活用水

40、城市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一、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的形成

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其战略意义

三、生态城市、园林城市的概念

–生态城市的概念是人们在寻求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诞生的,它代表了

国际城市的发展方向。生态城市规划可以看作是复合生态系统观念在各层次

的城市及其区域规划中的体现。

–Yanitsky(1984)认为生态城市是一种理想城市模式,其中技术与自然充分

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

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的一种

理想栖境,并将生态城市的设计与实施分成3种知识层次(时空层次、社会

—功能层次、文化—历史层次)和5个行动阶段。

–Register(1987)则认为生态城市即生态健康的城市,是紧凑、充满活力、

节能并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聚居地,追求人和自然的健康和活力。

–现阶段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的特点可概括为:(1)制定明确的生态城市建设目标和指导原则;(2)强调生产资源再利用、生活消费减量和垃圾循环利用原则;(3)促进地方社区的参与。

–在中国20世纪80年代初,马世俊提出了复合生态系统理论,认为区域和城市是由自然、社会、经济3个亚系统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并倡导进行了大量生态城镇、生态村的建设和研究。

–目前威海市、上海市、广州市、昆明市、长沙市、扬州市等许多城市都先后提出建设生态城市的宏伟目标。

四、城市环境容量、合理规模和门槛理论

–城市环境容量: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文化水平下的一个相对量;

–城市合理规模:是与国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有着密切关系。

–门槛理论的基本思想:城市的发展和城市建设的投资之间不是一个线性的函数关系,而是跳跃式的。

41、城市总体布局的基本原则

一、整体协调,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注意三大效益的统一

二、城乡融合、力求系统综合、时空发展有序

–不能够就城市论城市

三、增强区域城市观念、重在区域整体发展

–从产业结构、城乡用地、基础设施等方面合理统筹城市与区域的关系

四、体现政策、突出重点、带动全局

42、城市总体布局的综合协调

一、城市内部结构与外部结构协调发展

1 城市用地和空间结构的调整

–决定城市可持续扩展的能力

–揭示城市演化的规律与发展方向

2 城市产业结构的完善

–如何确定城市产业结构的发展

3 社会结构的演化

–城市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

4 强化城市内外部结构协调发展应注意的问题

–充分重视城乡建设的结合部

–促进生成城市社会经济新的增长点

–注重城市地域开发序列的衔接与过渡

–积极制定和推行行之有效的城市发展策略与建设政策

二、城市上部结构与下部结构协调发展

1 基础设施及分类

–生产经营型、经营服务型、社会服务型

2 城市下部结构组成

–城市道路、给排水、电力、电讯、绿化、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与利用:人防建设、大型地下交通设施、地下商业街、地下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等;

3 促进协调发展应注意的问题

–基础设施对于城市用地发展具有一定反作用力

–基础设施能力的分布对全局产生较大影响

–地下水的合理开发,防止地面下沉

–注重城市地下空间的综合开发

–结合城市特点合理部署高层建筑

–保持合理的建设投资比例

三、城市局部地区与整体布局相结合

?协调建设与文物保护矛盾

?注重与相关交通线路的连接

?注重协调与城市重点发展地区的关系

四、城市近期建设与远期控制相结合

–注重规划布局中留有足够“弹性”

–弹性:城市总体布局中各组成部分对外界变化的应变能力

–弹性包括时间弹性与空间弹性

43、城市绿地系统与景观规划

一、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布置

–因地制宜,与河湖山川自然环境相结合

–均衡分布、有机构成绿地系统

二、城市景观规划

–城市景观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的关系

–城市景观规划与城市环境面貌的关系

–城市景观规划与环境保护、公共设施、城市管理等方面的关系

三、自然环境、历史条件、工程设施与城市景观规划

–自然环境的利用

–结合城市工程设施,组织城市景观规划

–历史遗迹、人文景观的利用

44、城市交通与城市总体规划

一、城市与城市交通发展的关系

–交通是城市发展的先导

–城市交通与城市规划布局的关系

–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重要生产部门

–交通是城市化过程中的必备条件

–城市大多位于水路交通枢纽

–对城市规模的影响

–对工业的性质和规模有很大影响

–城市贸易、旅游活动必须有交通条件保证

–交通枢纽作为城市主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到所在城市的人口规模–对城市布局的影响

–运输设备的位置影响到城市其他组成部分

–车站、码头等交通设施的位置影响到城市干道的走向

–对外交通用地布置关系到城市的发展方向与布局

–城市面貌的反映

–城市道路系统则是城市的骨架,更影响到城市的用地布置

二、城市交通构成与现代交通特征

–构成:空间分布、运输方式、运行组织、输送对象

–现代交通发展特点

三、当前我国的城市交通状况

–汽车增长速度快,自行车拥有量大

–道路建设滞后,道路面积拥有水平低,网络不健全

–公共交通发展滞后

45、城市道路系统布置的基本要求

1.在合理的城市用地功能布局基础上,组织完整的道路系统

–要做到道路功能清楚、系统分明

–尽量使交通能够在全市范围内均衡分布

–使用干道网密度衡量干道合理比重

2.按交通性质区分不同功能的道路

–交通性道路:用来解决城市中各用地分区之间的交通联系以及城市对外交通枢纽之间的联系;速度大、车辆多,以货运为主,车道宽、行人少,对道路

两旁要求避免布置吸引大量人流的公共建筑

–生活性道路:主要解决城市各分区内部的生产和生活活动的需要;车速低,以客运、行人为主,车道宽度可稍窄一些,两旁可布置为生活服务的人流较

多的公共建筑和停车场地

3. 充分利用地形、减少工程量

–道路网规划应尽可能节约土地和投资,充分利用地形,减少土石方量和房屋拆迁量,少占农田,避开文物古迹和森林绿地;

–在起伏地形布置路网时,应使城市主要道路走向与等高线平行,使之有较平缓的纵坡。

–水乡城市的路网规划应结合水上交通运输,包括灌溉、防洪、排涝等综合考虑;

–道路选线应考虑所经地段土质稳定、地下水位较深,尽量避开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不良地段

4. 要考虑城市环境和城市面貌的要求

–道路走向应有利于城市通风

–应减轻车辆噪声和废气造成的污染

–将城市自然景色、历史文物、重要现代建筑贯通,形成城市统一整体,同时注意道路宽度与建筑物高度的比例;

5. 要满足铺设各种管线及与人防工程相结合的要求

47、城市道路系统组织及道路和横断面的确定

1.城市道路的形式与功能

–城市道路网的基本形式

?方格式、放射环形式、自由式

–城市道路系统分类:

?主要道路系统:由城市干道和交通性道路组成,主要解决城市中各

部分之间的交通联系和对外交通枢纽之间的联系;

?辅助道路系统:城市生活性的道路,主要解决城市中各分区的生产

和生活组织;

–交通性道路的选线

–城市交通的分流:快慢分流、客货分流、过境与市内分流、机动与非机动分流等

2. 道路宽度及横断面的确定

(1)概念

–路幅宽度:道路红线之间的宽度,是道路横断面中各种用地宽度的总和。

–道路宽度:只包括车行道与人行道宽度

(2)设计车速

(3)干道网密度和用地指标

?一般认为恰当的间距为600-1000M,相当于2-3km/km2

?用地指标:人均道路用地面积7-15M2,其中人均道路(含交叉口)用

地面积6-13.5M2,广场面积0.2-0.5M2,公共停车场0.8-1.0M2,一般

近期6-10M2,远期11-14M2;道路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面积8-15%,

200万人以上城市应为15-20%。

(4)路幅宽度设计

–交通量大小:根据远景交通量,设计机动车道的数量

–铺设管线和道路绿化的要求

–城市日照、通风、防震和建筑艺术的要求

–考虑道路的功能

–每条机动车道的宽度:一般为3.5米

–快速行车或行驶托挂汽车:3.75-4.0米

–非机动车:

–自行车:1.5米/条

–人力或畜力车:2.0-2.6米

–人行道:0.75米/每条步行带宽

–机动车道宽度 = 所需要的车道数×一条车道宽度

(5)道路断面

–一块板断面:车行道中不设分隔带,有时有划线标志,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合行驶

?优点:占地少,造价低,行人穿越道路方便

?缺点:各类车辆相互干扰大,影响行车速度和安全

?适用:交通量不大,非机动车不多,用地紧张,拆迁困难以及双向

交通量不均衡的道路

–两快板断面:车行道中设立一条分隔带,将车行道一分为二,机动车、非机动车单向混合行驶。

?优点:行车速度可以提高,中间分隔带可供行人交通停留

?缺点:车辆行驶不安全,灵活性差,同时占地多

?适用:机动车多,夜间交通量大,车速要求高,联系郊区工业区与

市区的入城干道,或禁止非机动车行使的高速干道

–三块板断面:车行道中设立两条分隔带,将车行道一划为三:中间为机动车行道,两侧为非机动车行道,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道行驶

–优点:各种车辆互不干扰,行速较高、安全,分隔带可以布置公共

交通车辆停靠站、自行车停车处,便于行人过街停留,绿化遮荫条

件好;

–缺点:占地多,造价高

–适用:交通量大,非机动车多,路幅较宽(>40M)的城市主要干道。

3. 旧城道路系统的改善

–改善旧城道路系统首先要和城市用地布局同时考虑

?对原有道路作必要的分工

?利用平行的、路面宽度不足的街道,组织单向行车

?修建环形干道和开辟绕行干道

?封闭次要交叉口,加大某些主要交叉口之间距离

–从工程建设方面着手改善旧城道路系统

?拓宽取直,改善道路线型

?提高交叉口的通行能力

?

48、停车场布置

1.停车场规模

– F = A×n×a

–规模指标:工业发达的大城市30-50个居民占有一辆汽车,一般城市150-200个居民占有一辆汽车,市中心停车场按50-70个居民占有一辆汽车;使用

停车场的汽车百分数约为远景汽车总数的5-8%;

–用地指标:小汽车30-50M2,大型车辆70-100M2,自行车1.5-1.8M2。

–人均指标:人均0.8-1.0M2,其中机动车停车场用地为80-90%,自行车为10-20%。

2. 停车场的分布与位置选择

–停车场的分布:

?城市外来机动车公共停车场应设在城市外为靠近城市对外道路的出

入口附近

?市内机动车公共停车场设在市中心区和分区中心区,占全部停车位

的50-70%

?几处不同高峰时辰的停车需求应组合在一起

?市内自行车公共停车场可分散到各种公共设施建筑附件

–停车场的服务半径:

?与公共建筑布置相配合,市中心公共停车场服务半径<200m,一般地

区300m,自行车50-100m,或<200m。

–停车场的位置选择

–对外交通设施附近,为过境交通服务

–大量人流汇集的文化生活设施附近

–一般中小型停车场的位置

–自行车公共停车场

49、铁路在城市中的位置

1.按铁路设备与城市的关系可分为3类:

–直接与城市工业生产、居民生活有密切联系的设备,如客运站、零担货站等,可根据其性质设在市区或市中心地区的边缘;

–与城市工业生产、居民生活虽没有直接联系,但是第一类所不可缺乏的设备,如客货站进站线等,必要时也可放在市区;

–与城市设施没有联系的铁路技术设备,如编组站、机车车辆修理厂、机务段等,在满足铁路技术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不设在市区范围内,有些设备希望

能离开城市相当距离

2. 铁路站场位置选择

(2)中间站的位置选择

?按到发线的配置分为:横列式、纵列式

?在城市中的布置:

–客货同侧布置在城市的一侧

–客货对侧布置,客站与城市同侧布置

–客站在城市对侧,货站与城市同侧

(3)客运站的位置选择

?客运站类型:通过式、尽头式、混合式

?客运站的位置

–中小城市,位于市区边缘

–大城市必须深入市区,位于市中心区边缘

?客运站数量

?客运站与城市道路交通的关系

?反映城市大门的面貌

(4)货运站的位置选择

–影响货站分布的因素

?城市规模与货运量的大小

?市内交通运输能力

?城市规划布局与行政区划

?自然条件

–货运站位置的选择

?应按其性质分别设于服务区内

?货运站应与城市道路系统紧密配合

?货运站应与市内运输系统紧密配合

?货运站与编组站之间应有便捷的联系

?货运站应充分利用城市地形、地貌等条件

(5)编组站的位置选择

–编组站的分类

–编组站位置的选择

?妥善处理与城市的关系,避免与城市相互干扰

?便于集纳车辆

–路网编组站:主要为干线运输服务,大部分为中转车流,应

远离城市,并与干线有短顺的联系

–地区性编组站:兼负干线与地方性运输,既要靠近干线,又

要靠近与城市产生大量车流的地点

–工业或港湾编组站:应设在车流集散的地点附近

2. 铁路枢纽与城市的关系

–铁路枢纽:位于几条铁路干线汇合的地点,由各种专业车站和有关线路联系组成的,在统一指挥下协同作业的铁路运输技术设备的有机整体

(1)铁路枢纽布置形式与城市规划布局的关系

–一站枢纽

–三角形、十字形枢纽

–顺列式枢纽

–枢纽的环线布置

–跨越将和城市的铁路枢纽布局

–尽端式枢纽布局

(2)铁路枢纽的发展与改造

–现有设备的利用

?原站扩建,改变原有车站性质加以利用

?不加改造、扩建,保留原有设备,办理一部分作业

?将原有车站改建或部分改建为各种不同性质的专业站

?原枢纽内机务、车辆设备也应根据具体情况尽量考虑利用–铁路线路在城市中的位置(解决相互干扰)

?改进铁路技术方案

?在城市规划方面合理安排线路

–配合城市功能分区

–铁路两侧植树绿化

–减少过境列车对城市的干扰

–改造市区原有线路

–将通过市中心区的铁路建于地下或与地下铁道路网相结合

–妥善处理铁路与城市道路的矛盾,尽量减少交叉,或建立交

50、港口在城市中的布置

1.港口的分类及平面布置

2. 现代港口作业区布置

–客运码头要方便旅客,一般接近城市中心地区;

–件杂货作业区一般设在离城市较近,具有深水岸线段;

–集装箱码头宜邻近件杂货区

–为当地服务的作业区应尽量接近城市仓库区

–散货作业区应布置在城市的常年主导风向的下风位置

–油码头对水深要求高,并注意防火;

–木材作业区要有宽广水域,并注意防火;

–注意涉外区的布置

3. 港址选择

?从港口角度考虑:

–自然条件:航行条件(口门方向、航道尺度、风力海流与波浪、潮汐变化)、停泊条件、筑港条件、腹地条件;

–技术条件

–经济性分析

?从城市角度考虑:

–港址与其他岸线使用单位的关系协调

–港口与城市位置关系的协调

–港口的集疏运组织条件

–有关城市总体布局的其他因素

4. 港口与工业的布局关系

–岛港的布置形式

–内港的布置形式

5. 岸线分配

–岸线的类型:深水岸线、中深水岸线、浅水岸线

–岸线分配规划原则:深水深用、浅水浅用、统一规划、各得其所

?尽可能是需用岸线的单位各得其所,又符合城市总体规划要求

?注意各区段之间的功能关系

?尽量减少占用岸线长度

?岸线开发应留有发展余地

?对岸线开发利用改造,涉及防汛、航运、水利、水产、生态平衡等

各方面,应综合研究;

6. 集疏运组织

–高效的城市对外交通系统

–快速的城市道路系统

7. 港城的用地功能布局

–港口城市的用地组成:临水生产用地、港区、滨水公共生活用地、涉外区

–港口城市用地功能布局原则

51、公路在城市中的布置

1.公路分类与分级

2. 公路线路与城市的联结

–公路交通与城市的关系:

?以城市为目的地的到达交通,线路直通市区,与城市干道直接衔接;

?同城市关系不大的过境交通,宜由城市边缘通过;

?联系市郊各区的交通一般多采用环城干道解决;

–公路与城市连接的基本方式:

?改造旧有城镇道路与一般公路合用的方式,将过境交通引至城市外

围通过,并在城市边缘的入口处设立车站;

?公路的等级越高,城镇的规模越小,公路以离开城市为宜,采用入

城干道引入城市;

?一般大城市往往是公路的终点,入境交通较多。采用城市部分交通

干道与公路对外交通联结的方式,但应避免对城市的干扰,不宜深

入市区;

?在更大规模的城市内,设有城市环路,公路过境交通可利用它通过

城市,而不必穿越城市中心区;

城市规划原理期末考试简答题

名词解释: 1.城市性质:在中国城市的总体规划中,根据城市的形成与发展的主导因素确定它在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2.城市用地评价:在中国的城市规划中,对城市土地的可行性、用途需要投入的资金,以及对经济、社会和环境因素对城市生态平衡的影响所做的评价。 3.城市化:也称城镇化,指的是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4.卫星城:一些半独立的城镇,除了居住建筑外,还设有一定数量的工厂、企业和服务设施,使一部分居民就地工作,另一部分居民去母城。 简答题: 城市化具体内容包括哪几方面? 人口职业的转变.即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业的第二、第三产业,表现为农业人口不断减少,非农业人口不断增加。 产业结构的转变。工业革命后,工业不断发展,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提高,地产业的比重相对下降,工业化的发展也带来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农村多余人口转向城市的第二、第三产业。 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农业用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由比较分散、密度低的居住形式转变为比较集中成片的、密度高的居住形状,从与自然环境接近的空间转变为以人工环境为主的空间形态。 2、论述可持续发展概念、意义且具体说明经济、社会、自然三者协调统一。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影响子孙后代他们自己的需求能力的发展。 意义:三者关系:可持续发展涉及到经济、自然和社会三个方面,涉及到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协调统一 具体来说,在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不仅重视经济增长数量,更注重和追求经济发展质量,绝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加大社会环保意识,防治污染于产生污染的源头,解决污染于经济发展之中。要善于利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手段来促进可持续发展,达到自然资源合理利用与有效保护,经济持续增长,生态环境良性发展的根本目的。 在生态可持续发展方面,要求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证以持续的方式使用可再生资源,使城态发展不能背离环境的承载能力 在社会可持续发展方向,控制人口增长,改善人口结构和生活质量,提高社会服务水平,创建一个保障公平、自由、教育、人权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与进度,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基础。此外,历史文化传统、生活方式习惯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衡量标准和决策取舍的参照依据。在城市总体布局中,坚持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力求以人为中心的经济——社会——自然复合系统的持续发展,使城市发展的各个阶段建设有序,朝着既定的发展方向和建设目标,整体协调发展。 3、居住用地选择要考虑那些方面? 居住区用地的选择一般考虑如下几个方面: (1)选择自然环境优良的地区,这些地区有着适于建筑的地形与物质条件,避免选择易受洪水、地震灾害、滑坡、沼泽、风口等不良条件的地区。在丘陵地区,宜选择向阳、通风的坡面。在可能情况下,尽量接近水面和风景优美的环境。 (2)居住用地的选择应与城市总体规划及其就业区、商业中心等功能地域相结合,协调

高自考城市规划原理(0958)

高自考城市规划原理(0958) 第1章 1、城市的含义 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第三条的规定,城市是指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镇。 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因素:人口数量,产业构成及行政管辖的意义。 其中直辖市、市、镇,是按行政区划的意义界定的,其中按行政管辖的不同,还可以把市进行进地步的划分,即为地级市和县级市。而建制镇是城镇的一种类型。 2、加快城市化进程的标志是什么? 3、人们日渐失去了与大自然接触的机会,与之带来的是工业排放的废气,污水等对人们的生活环境产生不利的影响,就是一种负面效应。 4、城市化为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5、城市化水平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6、城市化进程的表现特征P9 7、城市化的历史进程大体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中期阶段;稳定阶段。 初期阶段——生产力水平尚低,城市化的速度较缓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 中期阶段——由于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市化的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间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就达到60%或以上。 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转化为城市人口,城市中工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第2章 8、《周礼·考工记》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实践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9、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渊源包括: 1).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是托马斯·莫尔在16世纪时提出的;

2).康帕内拉的“太阳城”方案中财产为公有制; 城市空间结构由7个同心圆组成。 3).罗伯特·欧文是英国19世纪初有影响力的空想社会主义者。 以上的这些空想社会主义的设想和理论学说中,把城市当成一个社会经济的范畴。他们的这些理论为下面我们讲的田园城市和卫星城市提供了理论依据, 10、世界上第一个田园城市是莱奇沃思,第二个田园城市是韦林 11、田园城市的主要内容:(1)城市的“磁性”。城市人口过于集中是由于城市人口的这种“磁性”所致。(2)田园城市的结构(3)社会城市。 12、卫星城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各阶段的特点如何? 答:卫星城的发展经历了“卧城”、半独立城镇、独立新城三个阶段。“卧城”只供人居住,没有生活服务等设施。居民的生产工作及文化生活上的需要就要到母城(巴黎)去购买。半独立城镇除了居住外还有一定数量的工厂、企业和服务设施,使一部分居民就地工作、另一部分居民仍去母城工作。独立新城特点是公共交通便捷,提供了很多的就业机会,生活接近自然。独立新城特点是比第一代和第二代卫星城有所扩大,完善了公共交通福利设施,而且还提供了很多的就业机会,生活接近自然。 13、“卧城”指只供人居住,没有生活服务等设施,居民的生产工作及文化生活上的需要就要到母城(巴黎)去购买。 14、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有以下的几个代表性的文献P25 15、雅典宪章是指 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在雅典开会,中心议题是城市规划,并制定的《城市规划大纲》,后被称为雅典宪章。这个大纲集中的反映了当时的“现代建筑”学派的观点。大纲首先提出了,城市要与其周边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大纲提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四大功能的正常进行。 16、马丘比丘宪章是指 1978年12月,一批建筑师在秘鲁的利马集会对《雅典宪章》40多年的实践进行评价,例如,道路应按功能

城市规划原理考点总结

1.城市:非农人口、产业聚集的居民点,我国行政 建制的市、镇。 2.城市是人类文明的重要产物,两次劳动分工有较 大促进作用: ●农牧业标志第一次,固定居民点。 ●商、手工业标志第二次,产生城市。 3.城市化与工业化紧密相关,工业化的促进是城市 化的动因: ●农村推力:剩余劳力向城市集中。 ●城市引力:工业供剩余劳力就业。 4.城市发展理论: ●经济基础:经济发展与基本经济部类。 基本经济满足外部产品、服务需求。 从属经济(非基础)满足内部产品、服务。 城市发展阶段:专门》综合》成熟》区域化。 ●城市进化:城市发展与经济转型。 绝对集中:工业初期,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 相对集中:工业成熟,城市人口向郊区扩散》 相对分散:后工业初期,郊区增长超过中心城》 绝对分散:后工业成熟,逆城市化。 发达国家后工业成熟,第三世界处于工业初期。 ●增长极核:城市发展与区域经济。 条件优越、规模集聚效应产生中心城市。 ●全球化:城市发展与国际分工。 发展中国家从原料地向生产、装配基地转变。 一体化经济,部分城市地位突出。 5.城市物质环境构成 ●公共领域:共享,公共、基础设施,公共投资。 ●非公共领域:个体占有,非公共投资。 ●公共领域主导,为非公共领域提供可能和约束。 6.城市社会基本特征: ●人际关系以社会分工为基础。 ●空间分布聚居的异质性强(与农村本质区别)。 7.农村社会主要差别:●人际关系以地缘关系、乡土意识为认同基础。 ●聚居空间形态异质性弱。 8.我国城市社会演化趋势: 人口老龄化、家庭核心化、生活休闲化。 9.城市产业构成:经济活动部类 ●第一产业,产品直接来源自然界。 ●第二产业,初级产品再加工。 ●第三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服务。 10.城市产业构成演化: ●第二向第三产业主导转化,比重显著升降。 ●传统向高科技产业转化,二产中后者取代前者。 ●体制、构成由水平、部类向垂直、层面特征转化。 11.城市化:农业传统乡村社会转向工业、服务业现 代城市社会,乡村到城市的复杂过程。几种含义: ●城市生活方式的强化。 ●乡村人口向城市转化集中。 ●农业经济向非农业经济转移并空间集聚。 ●农业区、未开发区出现城市。 12.世界城市化三阶段: ●兴起、验证、示范,英国首先城市化过半。 ●欧洲、北美推广、普及、基本实现。 ●全球推广、普及、加快。 13.城市化进程一般特征: ●城市人口比重上升。 ●产业构成消长、变化。 ●与人均国民生产值的增长成正比。 ●以二、三产、农业现代化为基础。 14.世界城市化进程特点: ●势头猛烈。 ●主流由发达国家转向发展中国家。 ●向大城市集中,处于支配地位。 15.中国城市化进程特点: ●增长多,比重不大,速度缓慢。 ●不稳定,波动明显,与社会经济政治相关。 16.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农业是初始,工业是根本, 第三产业是后续动力。 17.城市化源于经济发展,关系密切,相互推动。 18.城市化是达到现代化唯一有效的综合性手段。 19.城市:区域的中心/某些职能有辐射、吸引作用。 20.中心城市:对周边城镇经济文化等有组织作用/ 受区域资源、发展条件制约/与区域城镇相互促 进、制约。 21.区域条件对城市发展影响: ●区域自然、社会、人文、文化资源影响。 ●社会经济、城市化水平、生产力布局直接影响。 ●空间布局由大城市单中心到多重心组团城镇群。 22.城镇体系:区域中,不同职能、等级规模,空间 有序,相互依存。城乡一体化的驱动力。决定城 乡整体发展水平。 23.城镇体系特征:群体、关联、层次、开放(各城 镇对内外开放/整体对外部开放)、动态、整体性。 24.城镇体系、城乡发展一般规律: ●城镇发展造成城乡差别》城市引力》向心增长 ●城市辐射》离心增长》城镇体系强化城乡发展 25.城市规划:一定时期,经济社会、土地、空间、 建设,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实施管理。 26.我国古代规划思想: ●礼制,周礼考工记,最早。 ●自然,管子。 ●商品经济、世俗生活,清明上河图。 ●唐长安,轴线、方格、核心皇城、三面里坊。 ●元大都、北京,三套方城、宫城居中、轴线。 27.古希腊城市:广场、公建、集会场所,民主。 28.古罗马城市:浴室、斗兽场、宫殿,享乐;罗马 帝国时期的广场、铜像、记功柱、凯旋门,核心; 集中体现为广场群。 29.中世纪欧洲城市:教堂、城堡。 30.文艺复兴、巴洛克:意大利古典严谨,罗马圣彼 得教堂广场、威尼斯圣马可广场、巴黎轴线宫殿。 31.现代城市规划历史渊源: ●空想社会主义,莫尔、欧文、傅里叶。 ●英国关于城市卫生和工人住房的立法。 ●巴黎改建,排水、环卫、公园、墓地。 ●城市美化,欧美国家,城市景观空间。 ●公司城。 32.早期城市规划思想: ●田园城市:现代城市规划形成标志,分散模式。 霍华德,为健康、生活、产业,规模有限,农业围 绕,土地公有,莱奇沃斯。 ●现代城市:技术手段解决城市问题,集中发展。 柯布西耶,明天城市,功能理性,绿地空间阳光。 光辉城市,深化和集中体现。 33.早期其它探索: ●线性城市,索里亚玛塔,西班牙。 ●工业城市,戈涅,法国。 ●区域规划,格迪斯,芒福德发展。 ●城市规划方法,格迪斯,调查、分析、规划。 34.分散发展理论:卫星城(大城市派生)/新城(独 立)/有机疏散(沙里宁)/广亩城(赖特)。 35.集中发展理论:聚集区/大城市带(戈德曼,法)。 36.区域发展理论: ●区域是城市的基础、腹地、发展动力。 ●城市是开放系统,依赖区域支持。 ●美国田纳西河流域规划的成就和示范作用。 37.城市土地使用布局结构理论: ●同心圆:吉伯斯,中央商务》过渡(衰败居住)》 工人居住》良好居住》通勤(富裕居住)。 ●扇形:霍伊特,放射,轴状延伸。 ●多核心:哈里斯、乌尔曼,设施位于少数区域(中 央商务)、受益于接近(工业、工人居住)、对抗 和消极影响(高级住宅、污染工业)、无法负担 土地费用而位置不合理(边缘仓库)。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完整版

1、( ) 设计的美国纽约中央公园为代表的公园和公共绿地的建设实现了城市美化的理论。 A. 伯汉姆(D ? Burnham) B. 西谛(Sitte) C. 奥姆斯特(F ? L ? Olmsted) D. 豪斯曼(George E ? Haassman) A. 综合规划是市政立法机构的官方陈述,它确立了与未来想要的物质空间发展相关的主要政 策 B. 综合规划的理论基础是信息论和系统思想及其方法论 ° C. 现代城市总体规划是从综合规划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 D. 综合规划要求从结构上对社会进行全面的改革,强调的是社会的变革 5、下列四项中,( ) 属于城市规划的相关法 A.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B.《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2、 下列关于交通和运输之间关系的论述正确的是 A. 所有的运输活动都会产生交通 C.交通与运输是同时发生的活动行为 3、 构成城市空间形态结构的决定性因素是 ( A. 中心区 B.城市道路 C. 绿化 4、 下面关于综合规划的论述正确的有 ( ) ( ) 。 B. 所有的交通行为都有运输活动的产生 D. 运输是在交通行为之后发生的 ) ° C.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D. 《城市规划设计单位资格管理办法》 6、 主干法的主要内容是以下( ) A. 规划行政、建设标准、开发控制 C.规划编制、建设标准、开发控制 7、 城市规划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 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 B. C.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保证 D. 符合城市用地选择的基本要 求。 方面的法律条款。 B. 规划行政、规划编制、开发控 制 D.规划行政、规划编制、建设标准 ; 但不包括( ) ° 政策形成和实施的工具

《城市规划原理》—完整版__考试题库

名词解释部分 1、日照间距: 前后两排南向房屋之间,为保证后排房屋在冬至日底层获得不低于二小时的满窗日照而保持的最小间隔距离。 2、建筑后退:是规定建筑物应距离城市道路或用地红线程度。 3、绿地率:规划地块内各类绿化用地总和和占该用地面积的比例。 4、土地使用兼容性: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往往涉及到多种用地性质在地块内混合布置问题,以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为了协调处理性质不同的各用地的关系而采取的一种方法。(不确定,见《控制性详细规划》P38-39 5、城市蓝线:河流水域用地边界线。 6、城市紫线:历史保护区域边界线。 7、城市绿线: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区域边界线。 8、城市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9、CBD:中央商务区(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简称:CBD)指一个国家或大城市里主要商业活动进行的地区。 10、容积率:是指一个小区的总建筑面积与用地面积的比率。 11、建筑平均层数:指一个建筑地段内所有建筑各层面积总和除以这些建筑总面积的总和 12、CIAM:国际现代建筑协会。 13、拆建比:拆除的原有建筑总面积与新建的建筑总面积的比值。 14、配建设施:与住宅规模或与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套建设的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和公共绿地的总称。 15、竖向设计:城市开发建设地区(或地段),为满足道路交通、地面排水、建筑布置和城市景观等方面的综合要求,对自然地形进行利用、改造,确定坡度、控制高程和平衡土石方等而进行的规划设计。 16、环境容量:在保证人群健康和生态系统不受危害的前提下,环境系统或其中某一要素对污染物的最大容纳量。 17、道路红线:城市道路(含居住区级道路)用地的规划控制线 18、控制性详细规划:是以总体规划或者分区规划为依据,以土地使用控制为重点,详细规定建设用地性质、使用强度和空间环境,它强调规划设计与管理及开发相衔接,作为城市规划管理的依据并引导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 19、日照标准:为保证室内环境的卫生条件,根据建筑物所处的气候区、城市大小和建筑物的使用性质确定的,在规定的日照标准日(冬至日或大寒日)的有效日照时间范围内,建筑外窗获得满窗日照的时间。 20、服务半径:指居民到达公共服务设施的最大步行距离 21、城市公共空间:是指城市或城市群中,在建筑实体之间存在着的开放空间体,是城市居民进行公共交往,举行各种活动的开放性场所,其目的是为广大公众服务.城市公共空间主要包括山林、水系等自然环境。 22、修建性详细规划:是以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制订用以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的规划设计。 23、“雷德朋”系统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整理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整理 第二篇城市与城市规划 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 城市的产生与定义 1、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出现了农业与畜牧业,这就是人类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农业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逐渐产生了固定的居民点。 2、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这就就是人类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城市就是生产发展与人类第二次分工的产物。城市就是伴随着私有制与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出现的。 3、城镇就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人口为主体的居民点,一般就是工业、商业、交通与文教的集中地,就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 城市的发展 1、古代城市的发展 人类最初的固定居民点,就具有防御的要求,最初就是防止野兽的侵袭,后来就是防御部落战争。 中国古代一一些城市的平面也曾由一套方城发展成两套城墙,都城则有三套城墙,每层城墙外都有深而广的城壕。 欧洲罗马时期在环地中海地区建立了不少罗马营寨城,后来成为欧洲城市发展的基础。欧洲中世纪,从防御要求出发,将封建主的城堡选在山顶或湖边、河边,或在其外围开人工沟、架设吊桥。在城市的平面布置中,考虑了组织多层次、多方位的问题。

兵器技术的进步也影响到了城市的建设。中国在宋代,火药已大量用于战争,并直接影响到城市的建设,使得一些城墙或加厚,或在土墙外包砖。对欧洲的城市建设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社会的阶级分化与对立在城市建设方面也有明显的反映。在中国古代城市中,统治阶级专用的宫城居中心位置并占据很大的面积。 罗马帝国时期,奴隶主依靠掠夺奴隶与殖民地大量的财富,驱使奴隶无偿地为她们建造罗马城及豪华的宫殿、寺庙、浴池、斗兽场等。 社会政治体制对城市建设也有着直接的影响。 中国的封建社会大多数朝代就是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按照规划新建规模很大、布局严整的都城。 欧洲的封建社会,在很长的时期内分裂成许多小国,城市规模很小。真至17世纪,英、法、德建立君权专制的国家,这些国家的都城才有了较大的发展。 经济制度直接影响城市的发展形态。在整个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小农经济就是社会的经济基础,然而欧洲与中国在土地所有制上有很大的差别。 中国就是地主所有制,地主通过代理人征收地租,可以居住在城市。 欧洲就是封建领主人制,封建主大多数住在自己的城堡与领地的庄园中。 中国的城市就是政治与经济的中心,而欧洲往往政治中心在城堡,经济中心在城市。 商品经济的发展就是促进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古代中国,在一些商路交通要地、河流的交汇点,商业发达,手工业集中。中国虽有很长的海岸线,航海技术也较发达,但始终未

2018年城市规划原理考试复习资料(含名词解释)

2018年城市规划原理考试复习资料(含名词解释) 1. 详细规划 以总体规划或者分区规划为依据,详细规定建设用地地各项控制指标和其他管理要求,或者直接对建设作出具体的安排和规划设计。 2. 修建性详细规划 以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制订用以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的规划设计。 3. 城市规模 衡量城市大小的数量概念,包括城市人口规模与城市地域规模两种指标,通常人口规模是衡量城市规模的决定性指标。 4. 城市人口规模 在城市地理学研究及城市规划编制工作中所指的一个城镇人口数量的多少(或大小)。一般指一个城镇现状或在一定期限内人口发展的数量,后者与城市(镇)发展的区域经济基础、地理位置和建设条件、现状特点等密切相关。 5. 历史地段 文物古迹比较集中连片,或能较完整体现出某一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和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区和地段。 6. 历史街区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不仅要看城市的历史,及其保存的文物古迹,还要看其现状格局和风貌是否保留着历史特色,并具有一定的代表城市传统风貌的街区。 7. 文物保护单位 指由各级人民政府依法确定的、具有重要价值的地面、地下不可移动文物的总称。 8. 七通一平 给水、排水、通电、通路、通讯、通暖气、通天燃气或煤气、平整土地 是指土地(生地)在通过一级开发后,使其达到具备上水、雨污水、电力、暖气、电信和道路通以及场地平整的条件,使二级开发商可以进场后迅速开发建设。 9. 中央商务区 指一个国家或大城市里主要商业活动进行的地区。 10. 城市绿地 广义的城市绿地,指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各种绿地。 狭义的城市绿地,指面积较小、设施较少或没有设施的绿化地段,区别于面积较大、设施较为完善的“公园”。 11. 城市景观规划 满足人们现实生活和精神审美的需要,对城市各项景观要素采取保护、利用、改善、发展等措施,为城市发展提供从全局到个案,从近期到远期的总体性政策要求。 12. 绿地指标(三项)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城市中居民平均每人占有公共绿地的数量。 绿地率:城市中各类绿地面积占城市总面积的百分比 绿化覆盖率:城市绿化种植中的乔木、灌木、草坪等所有植被的垂直投影面积占城市总面积的百分比。 13. 城市用地 指按城市土地使用的主要性质划分的各类用地的总称。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城市用地一般包

城市规划原理试卷二

《城市规划原理》试卷二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l.5分,共30分) 1、现代城市交通的灵魂是() A.经济 B.速度 C.规范 D.秩序 2、城市用地竖向规划示意图的比例尺一般为() A.1/20000---1/5000 B.1/10000---1/5000 C.1/10000---1/2000 D.1/30000---1/2000 3、()的道路交通系统是居住区内最常见的居住区交通组织方式,这种方式在私人小汽车数量不多的国家和地区比较适合,我国目前大部分城市基本都是用这种方式。 A.人车交通分行 B.人车共存 C.人车混行 D.人车部分分行 4、广场四周的建筑高度、体量应与()相协调。 A.广场尺度 B.广场布局 C.广场规模 D.广场功能 5、大连市是一个有名的城市,工业发达,交通运输便利,并且商贸也十分便利,那么大连市从城市类型来看属于什么城市() A.工业城市 B.商贸城市 C.交通港口城市 D.综合性城市 6、( )是引导和控制整个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基本依据和手段。 A.城市建设 B.城市发展 C.城市规划 D.城市管理 7、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城市生态绿化的功能表现在为城市居民接近大自然创造条件,提供休闲观光场所 B.无锡市的山水城市布局方案使城市结合自然环境,提高了城市的生态效应 C.莫斯科的城市生态系统具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满足居民休息需要,二是为了美化环境(保持自然环境的再生能力) D.波兰华沙郊区的休息区规划将华沙的休闲活动场所构成从居住到整个城市地域的多级结构 8、下列哪个选项不是矿业城市的特点() A.矿区工业生产特点决定了矿区居民点布局形式 B.矿区城市的规划布局要很好考虑地形条件和地质条件 C.不同的矿产性质和种类的矿业城市在规划布局上也会有不同的特点与要求 D.矿藏的分布对矿区城市影响并不重要 9、中国古代从那个朝代开始在都城内出现了繁华的商业街() A.周 B.商 C. 唐 D.宋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纯手打

第一章 城市与城市发展 城市的产生: 1、城市最早是政治统治、军事防御和商品交换的产物,城指军事防御产生的,市指商品交换产生的 2、城市是生产力发展、社会剩余产品交换和争夺、社会分工和产业分工的产物 3、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度时期出现的 4、世界最早的城市出现在我国的黄河中下游、埃及的尼罗河下游、西亚的两河流域,都是农业发达较早的地区 5、城市一直被认为是人类文明的象征 6、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技术进步、社会分工的结果 城市产生的定义: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具体说是人类第三次社会大分工的产物。 城市聚集的定义:城市的本质特点是聚集,高密度的人口、建筑和信息是城市的普遍特征。 当前所获得的共识:城市是非农业人口集中,以从事工商业等非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点,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是城市内外各部门、各要素有机结合的大系统。 城市的基本特征:

1、城市的概念是相对存在的 2、城市是以要素聚集为基本特征的 3、城市的发展是动态变化和多样的 4、城市具有系统性 乡村的基本特征: 1、人的活动、建筑的区域、居住地、生产地等的相对分散是基本特征 2、同一地区的人们生活有明显的同质性 3、大部分生活资料可直接来源于土地 4、社会结构较单一 5、能源使用多样 6、如同城市的变化一样,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驱使之下,乡村在各地也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变化 城市与乡村的基本区别: 1、聚集规模差异 2、生产效率差异 3、生产力结构差异 4、职能差异 5、物质形态差异 6、文化观念差异 城市与乡村的基本联系 1、他们有着很多不同之处,但仍是一个统一体,不存在截然的界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恩温(R. Unwin) 邻里单位邻里单位是居住区里的“组成细胞”,它是以小学生上学不穿越交通干道来作为规模控制的居住生活基本规划单元,配备有日常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和绿地,并将这些设施安排在步行范围以内,不受外来交通的干扰,使居民有一个舒适、方便、安静、优美的居住环境。对以后的居住区规划影响很大。 一书两证《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绿地率居住区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的总和与居住区用地的比率。 3、城市性质与城市职能 城市性质: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 城市职能: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 4、城市化与城市化水平 城市化: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又称城镇化、都市化。 城市化水平: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一般用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来表示。 5、城市规划区与城市建成区 城市规划区: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其他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城市建成区:城市行政区内实际已成片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地区。 二、简答(共20分,每题5分) 1、城市规划体系包含哪些内容?其核心是什么、包括哪些基本内容?举例说明。 一个国家的城市规划体系包括规划法规、规划行政、和规划运作(规划编制和开发控制)三个基本方面。其中,规划法规是现代城市规划体系的核心,为规划行政和规划运作提供法定依据。 城市规划的法规体系包括主干法及其从属法规、专项法和相关法。 以英国为例,主干法:《城乡规划法》(1990年);从属法规:《城乡规划(用途类别)条例》(1987年),《城乡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1988年),《城乡规划(发展规划)条例》(1991年)等。 专项法:如英国《规划(历史保护建筑和地区)法》(1990年)。 相关法:《环境法》(1995年)、《保护(自然栖息地)条例》(1994年)等。 2、城市规划编制分几个阶段,包括哪些内容? 分为两个阶段:总体规划(大城市可有分区规划)、详细规划。详细规划包括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3、规划中城市红线、城市黄线、城市绿线、城市蓝线、城市紫线的含义? 城市红线:包括用地红线、道路红线和建筑红线,对“红线”的管理体现在对容积率、建设密度和建设高度等的规划管理。 城市黄线:是指对城市发展全局有影响的、城市规划中确定的、必须控制的城市基础设施用

《城市规划原理》试卷 答案

宁波工程学院2011—2012 学年第一学期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期末考试卷 建筑08—1、2班 开卷考试 一、选择题(20分)每题一分 1.城市经济基础理论把城市产业分成(A)。 A.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三大部类 B.重工业和轻工业两大部类 C.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大部类 D.基本经济和从属经济两大部类 2.人口老龄化是全球性的社会趋势。按照联合国有关规定,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达到( B)或者65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达到( )的人口型态就属于“老年型人口”。 A.9%;6% B.10%;7% C.12%;8% D.15%;10% 3.中世纪的欧洲城市的典型格局是(A )。 A.以教堂为城市中心 B.以广场、铜像和纪功柱为城市核心 C.构图严谨的广场街道 D.以广场和公共建筑为城市核心

4.关于有机疏散理论的目标,下列论述不妥的是(C )。 A.把衰败地区中的各种活动,按照预定方案,转移到适合于这些活动的地方去B.保护一切老的和新的使用价值 C.对日常活动进行功能性的分散 D.把大城市目前拥挤的区域,分解成若干个集中单元 5.城市道路应分为(B )。 A.主干路、次干路、次路 B.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 C.货运道路、客运道路、综合道路、生活道路 D.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居住区道路、居住小区道路、组团路、宅前宅后小路6.城市机场的选址应(C )为宜。 A.使跑道轴线方向尽量避免穿过市区,且与城市主导风向垂直 B.使跑道轴线方向最好与城市侧面平行或相切,且与城市主导风向垂直 C.使跑道轴线方向最好与城市侧面平行或相切,且与城市主导风向一致 D.使跑道轴线方向最好与城市侧面垂直,且与城市主导风向垂直 7.下面关于现代城市设计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C)。 A.城市设计目的是为了提高城市环境的质量,从而改进人的生活质量,给人带来可能的最大便利与舒适,给人以美的享受 B.城市设计以人的心理和行为特点为依据,体现了时间和空间的统一,是多学科的综合、 C.城市设计方法应贯穿在城市规划编制工作的详细规划层次,并随详细规划编制工作的不断深化由浅入深,从粗到细,从宏观到微观,从原则到具体

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城市规划原理》课程考试大纲

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代码:03305) 课程考试大纲 目录 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二、课程内容和考核目标 第一章绪论 1.1 城市的形成与发展规律 1.2 城市化与城市发展方针 1.3 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与发展 1.4 城市规划学科的性质与体系 1.5 城市规划学的内容结构与学习方法 第二章城市规划的任务、体系和编制程序 2.1 城市规划的作用和任务 2.2 城市规划的要素 2.3 城市规划体系 第三章城市用地与空间布局 3.1 城市系统 3.2 城市用地的基本功能 3.3 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 3.4 城市用地的构成 3.5 城市用地的空间布局 第四章城市规划的编制 4.1 城市规划的编制主体、要求及原则 4.2 城市规划的调查、分析 4.3 城市战略规划 第五章城市总体规划 5.1 城市性质 5.2 城市规模

5.3 城市总体布局 5.4 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程序 5.5 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成果要求 5.6 城市总体规划的实例 第六章城市分区规划 6.1 城市分区规划概述 6.2 城市分区规划的原则与程序 6.3 城市分区规划的主要内容 6.4 城市分区规划的成果要求 6.5 城市分区规划实例 第七章城市详细规划 7.1 城市详细规划概述 7.2 控制性详细规划 7.3 修建性城市详细规划 7.4 城市详细规划实例 第八章城市交通规划 8.1 城市交通规划概述 8.2 城市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8.3 城市对外交通系统规划 8.4 城市交通规划案例 第九章城市绿化规划 9.1 城市绿化概述 9.2 城市绿地的分类与测度 9.3 城市绿化规划的编制要求、目标与内容9.4 城市绿化规划的编制与成果要求 9.5 城市绿化规划案例分析 第十章城市商业用地规划 10.1 商业用地规划相关概念与基础理论10.2 城市商业网点规划 10.3 城市商业用地规划的主要内容 10.4 上海中心商务区规划简介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

第章城市与城镇化 1.居民点形成与第一次劳动大分工 第一次劳动大分工——从事农业和从事畜牧业的分工 新石器时代后期,农业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逐渐产生了固定居民点 2.城市形成与第二次劳动大分工 第二次劳动大分工——商业和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居民点发生变化——以农业为主的是农村,一些具有商业及手工业职能的就是城市 3.“城市”二字的文字字义 “城”:以武器守卫土地的意思,是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 “市”:一种交易的场所 城市是有商业交换职能的居民点,城市与农村的区别主要是产业结构(即居民从事的职业)不同,还有居民的人口规模,居住形式的集聚密度 4.现代城镇的三个本质特征 产业构成、人口数量和职能 1)城镇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人口为主体的居民点 2)城镇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 心,具有更为完备的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 3)城镇一般拥有较高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 4)其他:具有特有的城镇景观 5.古代城市的发展 1)城市与防御要求 人类最初的固定居民点就具防御的要求。从原始居民点外围设深沟到城市外围设置城墙与壕沟,早期城市的发展首先从防御的要求出发。如:西亚的巴比伦城、阿尔及利亚的提姆加得城、罗马的营寨城等。 2)社会形态发展与城市的布局 社会的阶级分化与对立在城市建设方面也有明显的反映,城市布局充分放映了社会的等级制度。如:商都殷城、曹魏邺城、隋唐长安城、埃及的卡洪城、罗马庞贝城、德 国的吕贝克等。 3)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 社会政治体制对城市建设也有着直接的影响。中国的封建社会是君权统治国家,中国封建城市的中心是政权统治中心;欧洲封建社会是神权统治国家,欧洲封建城市中的中心往往是神权统治的中心即教堂。 4)经济发展对城市的影响 经济制度直接影响城市的发展形态。中国是地主所有制,地主可以离开农村集中居住在城市,因而中国的城市是政治、经济生活的中心;欧洲是封建领主制,封建主大多住在自己的城堡或领地的庄园中,因而往往政治中心在城堡、经济中心在城市。 商品经济的发展是促进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古代中国在一些商路交通要点、河流的交汇点的等形成了众多的商业都会;沿海城市曾一度繁荣但未被作为发展重点。古代欧洲由于海上交通的发展港口城市成为商旅交通繁荣的中心,重要渡口和交汇点的城市也成为商业都会,沿海一些港口城市成为他们所统治的商业中心,城市发展往往由沿海城市带动内陆城市。 商市的发展是城市诞生与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之一。商市的逐渐固定与扩大、商业街的形成给城市的结构布局带来了巨大变化(宋)。

城市规划原理第八章

城市规划原理第八章 一单项选择题试题1满分值:2.0分状态:未答实际得分:分 试题:1、下列城市工程管线,()管线最宜采用环状管网布置形式。 A.雨水管 B.污水管 C.热力管 D.给水管 [参考答案]D.给水管 试题:2、瓶装燃气供应站的供气半径为()。 A.0.5km B.0.5~1.0km C.1.0~1.5km D.1.5~2.0km [参考答案]B.0.5~1.0km 试题:3.城市通信工程设施由()构成。 A.邮政、电信、广播、电视 B.报纸、移动电话、无线寻呼 C.电信局、电信网、移动电话、无线寻呼 D.报纸、移动电话、电信局、电信网 [参考答案]A.邮政、电信、广播、电视 试题:4、下列不属按工程管线敷设方式分类的是()。 A.架空线 B.重力自流管线 C.地铺管线 D.地埋管线 [参考答案]B.重力自流管线 试题:5、城市水源的选择,首先考虑的是()因素。 A.水量 B.水质 C.距离远近

D.取水条件好坏 [参考答案]A.水量 试题:6、城市给水工程系统由()构成。 A.城市水源、净水工程、输配水工程 B.城市水源、取水工程、净水工程 C.取水工程、净水工程、输配水工程 D.城市水源、取水工程、输配水工程 [参考答案]C.取水工程、净水工程、输配水工程 试题:7、城市给水管网的形式不包括() A.枝状管网 B.环状管网 C.混合管网 D.放射状管网 [参考答案]D.放射状管网 试题:8、城市新建开发区宜采用下列()种排水系统。 A.直排式合流制 B.截流式合流制 C.完全分流制 D.不完全分流制 [参考答案]C.完全分流制 试题:9、区域变电所站通常是()电压的高压或超高压变电所(站)。 A.10kV B.35kV C.大于等于110kV D.220kV [参考答案]C.大于等于110kV 试题:10、城市供电工程系统中直接为用户供电的是()。 A.城市电厂 B.区域变电所(站) C.高压配电网

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实务》课程考试大纲

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实务》 (课程代码:04228) 课程考试大纲 目录 一、课程性质与设臵目的 二、课程内容和考核目标 第一章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简介 1.1 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简介 1.2工程量清单组成及编制原则 1.3 工程量清单编制 1.4 建筑安装工程费用构成 第二章建筑面积计算 2.1 建筑面积的概念及应用 2.2建筑面积计算规则与方法 第三章地基与基础工程工程量清单编制 3.1 地基与基础工程概述 3.2 土石方工程 3.3 地基处理与边坡支护工程 3.4 桩基工程 3.5 土石方工程工程量清单编制示例 第四章主体结构工程工程量清单编制 4.1 结构工程概论 4.2 砌筑工程 4.3 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工程 4.4金属结构工程 4.5木结构工程 第五章屋面及防水工程工程量清单编制 5.1屋面及防水工程概述

5.2瓦、型材及其他屋面 5.3屋面防水及其他 5.4墙面防水防潮 5.5楼(地)面防水防潮 第六章保温隔热、防腐工程工程量清单编制6.1保温隔热、防腐工程概述 6.2.保温隔热工程 6.3 防腐面层 6.4其他防腐 第七章措施项目 7.1 脚手架工程 7.2 混凝土模板及支架(撑) 7.3垂直运输 7.4超高施工增加 7.5大型机械设备进出场及安拆 7.6施工排水、降水 7.7安全文明施工及其他措施项目 第八章建筑工程工程量清单投标报价编制8.1 建筑工程工程量清单计(报)价 8.2 建筑工程投标报价编制 8.3投标报价文件的组成与填写方法 8.4某小区住宅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编制实例第九章合同价款支付与调整 9.1合同价款约定 9.2工程计量与合同价款期中支付 9.3合同价款调整 9.4工程结算与支付 9.5合同解除的价款结算、支付与争议处理 三、关于大纲的说明与考核实施要求 附录:题型举例

城市规划原理读书笔记.

《城市规划原理》读书笔记 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 城市的产生与定义 1.居民点的形成 人类的第一次大分工出现了固定的居民点:原始群落中产生了从事农业和畜牧业的分工。新石器时代后期,农业成为主要生产方式,逐渐产生了固定居民点(与河流关系密切 2.城市的形成(经济因素与文化因素要点: ⑴人类的第二次大分工: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⑵第二次劳动大分工产生了城市。 3.城市形成的条件 基础条件——剩余劳动力的出现,导致了社会分工; 前提条件——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剩余粮食的出现; 4.城市的定义(三要素 包括人口数量,产业结构,行政管辖三个方面。 5.城市与农村的区别 主要是产业结构,也就是居民所从事的职业的不同,还有居民的人口规模,居住形式的集聚密度。 6. 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动因—— 农村推力与城市拉力的共同作用

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城市的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使城市成为人类聚居地的主要形式。第一次劳动分工产生了固定居民点;第二次劳动分工产生了城市。 城市的发展 城市的发展,大致分为两个大的社会发展阶段: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也可以称前工业化时期和工业化时代,也可以称为古代的城市和近代的城市。 1.城市社会基本特征及其与农村社会的主要差别 基本特征:人口老龄化、家庭核心化、生活闲暇化。 城市社会的异质性高于农村社会。 2.城镇化的含义 城镇化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具体包括: ⑴人口职能的转变; ⑵产业结构的转变; ⑶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3.城市化进程的表现特征 ⑴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⑵产业结构中,农业,工业及其他行业的比重彼此消长,不断变化; ⑶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成正比;

考研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word参考模板

城市与城市的发展 现代城市的含义包括:人口数量,产业构成,行政管辖意义。 罗马帝国盛时的为于今阿尔及利亚的提姆加得城(Timgad)保存的最完整。 商都“殷”城以宫廷区为中心,近宫外围是若干聚落。魏邺称以一条东西干道将城市划分为两部分。 罗马帝国代表为公元69年火山爆发所掩埋的庞贝(Pomoeii)城。 城市化的表现特征: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2.产业结构中,农业,工业及其他行业的比重彼此消长,不断变化 3.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成正比 4.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 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周礼·考工记》记述里关于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有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周礼》反映里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这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战国时出现《管子》(城市选址要因地制宜,与自然环境和谐),《孙子兵法》和《商君书》《商君书》从城乡关系,区域经济,交通布局的角度,对城市的发展和城市管理制度等问题进行了阐述。 作图题:周王城平面想象图,曹魏邺城(实现了城市功能分区布局)平面图,唐长安复原图,元大都复原图。 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是西方古代保存唯一最完整的古典建筑典籍。 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渊源: 1.空想主义的乌托邦,托马斯·莫尔 2.康帕内拉的“太阳城”方案中财产为公有制 3.欧文的“劳动交换银行”和“农村合作社”,主张建立“新协和村” 4.博立叶“法郎吉” 田园城市是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提出的,今天的规划界都把“田园城市”方案的提出作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开端。 《雅典宪章》: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在雅典开会,中心议题的城市规划,所制定了的个《城市规划大纲》叫《雅典宪章》。 大纲提出:城市 要与其周围影响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四大城市功能的正常进行。 邻里单位:在较大的范围内统一规划居住区,使每一个“邻里单位”成为组成居住区的“细胞”。 在“邻里单位”的基础上发展为“小区规划”的理论。 第三章城市规划的工作内容和编制程序 我国1989年通过《城市规划法》1991年颁布《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确定城市总体规划的重大原则,并作为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的依据。 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的主要内容是:1.论证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条件,原则确定规划期内城市发展目标;2.论证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原则确定市域城镇体系的结构与布局;原则确定城市性质、规模、总体布局、选择城市发展用地,提出城市规划区范围的初步意见; 4.研究分析确定城市能源、交通、供水等城市基设施开发的重大原则问题,以及实施城市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