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富国强兵的秦国》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

《第3课 富国强兵的秦国》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
《第3课 富国强兵的秦国》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教案

一、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公元前338年,秦惠文王下令发兵捕拿商鞅;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未来发展奠定基础。经济上根本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政治上,从此开始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加重对人民的剥削与压迫;并未与旧制度、旧文化、旧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2)理解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原因及其历史地位;

(3)探究商鞅变法和秦国富国强兵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商鞅遭到旧势力的反对而亡的学习,培养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通过对商鞅变法作用的学习,提高分析、归纳、理解历史问题的的能力;

(3)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历史局限性的具体表现的学习,提高分析、归纳、综合、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4)通过课前准备,培养学生查阅资料、搜集信息的能力。采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形式,设置历史情境,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商鞅变法的学习,培养学生树立勇于改革,与时俱进的精神;

(2)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实事求是地看待历史问题;

(3)改革和创新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生产力是认识和评价历史现象的根本标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兵强。

难点:一分为二地看待商鞅变法的得失。

二、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本课引言由图片与文字两部分组成。图片展现了横扫六国壮观场面的秦陵兵马俑军阵。文字内容则重点指出,人们在肯定和赞颂秦统一六国的伟大贡献的时候,总是不约而同地把

秦走向统一的原因上溯到一百多年前的商鞅变法。

通过观察本图片(始皇陵兵马俑),你从中能够获得哪些历史信息?

秦朝赫赫军威,商鞅变法,促使秦国富国强兵。

教师由此导入新课——富国强兵的秦国

★讲授新课

一、商鞅之死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归纳:

(1)顺应了封建制取代奴隶制的历史潮流,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根本原因);

(2)改革措施全面彻底,执法如山;

(3)充分的舆论宣传,取信于民;

(3)秦孝公(最高统治者)的大力支持(政治保障);

(4)其它:有利的经济环境、开放的政治机制、切合国情的立法、新兴地主阶级领导。

二、商君虽死,秦法未败——积极

1、性质:地主阶级的政治改革;

1、政治:中央集权制度开始建立县,制、什伍制、连坐法等,打击了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开创了中央集权制度;

2、经济:农业生产发展,实力增强。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重农抑商等,废除旧的生产关系,确立土地私有制,激发农民积极性,促进封建经济发展,增强了国力;

3、军事:奖励军功、禁止私斗,极大地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三、变法的历史局限——消极

(1)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

(2)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人民的剥削与压迫;

(3)并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4)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来秦朝也有消极影响,导致了秦朝的暴政。

【课后小结】

商鞅之死是商鞅个人的悲剧,也是改革家的悲剧。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一个历史事件要以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进程为标准。

改革是曲折的,充满阻力的,会遇到种种旧势力、旧习俗的阻挠和反对,会付出沉重代价,必须坚持不懈,克服重重阻力,才能成功。

改革是国家富强、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只有顺应时代潮流,进行改革,国家才会有光明前程。要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改革,与时俱进;要想改革成功,我们必须像商鞅一样,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乐于献身于光辉的改革事业;我们只有顺应历史潮流,具有创新、献身精神,才能实现自身价值。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