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规划学课件—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优化

合集下载

土地利用规划ppt课件

土地利用规划ppt课件
▪ “壤者,襄也,即松柔无块而宜于耕之土。”从汉语构词 来讲,在“土”字右边加上“襄”,“襄”者助也,指人 工培育之意。
烧伤病人的治疗通常是取烧伤病人的 健康皮 肤进行 自体移 植,但 对于大 面积烧 伤病人 来讲, 健康皮 肤很有 限,请 同学们 想一想 如何来 治疗该 病人
§1.1 土地的概念
土地利用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经济活动。土地利 用是随着人类的出现而产生。 土地利用的不同发展阶段(历史演化): 对自然界敬若神明、顶礼膜拜时期 掠夺和占有、征服自然时期(人类中心主义 ) 正在走入人与自然系统和谐、协调、持续发展时期
烧伤病人的治疗通常是取烧伤病人的 健康皮 肤进行 自体移 植,但 对于大 面积烧 伤病人 来讲, 健康皮 肤很有 限,请 同学们 想一想 如何来 治疗该 病人
烧伤病人的治疗通常是取烧伤病人的 健康皮 肤进行 自体移 植,但 对于大 面积烧 伤病人 来讲, 健康皮 肤很有 限,请 同学们 想一想 如何来 治疗该 病人
§2.1 规划的概念
❖ 我国古代早有“早虑则不困,早豫则不穷”(元·马致 远·岳阳楼曲)
❖ “谋定而后能少覆众”(唐书·李光弼传)
❖ 1983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词源》对规划解释为:计划、谋 划;比较全面的长远的发展计划;计划安排。
❖ 前苏联土壤学家威廉斯(1863~1939)
▪ 土壤是地球陆地上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 前苏联土壤发生学创始人道库恰耶夫(1846~1903)
▪ 土壤是由岩石、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五个因素共同作用的
结果,即土壤=f(气候、生物、岩石、地形)时间。
❖ 克里斯钦(澳大利亚)
▪ 提出土地综合体的概念,“土地是地表上的一个立体垂直剖面, 从空中环境到地下的物质层,并包括动植物群体以及过去和现 在与土地相联系的人类活动”。

第四章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

第四章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

第四章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第一节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根据全县土地利用战略、土地利用目标和任务的要求,合理调整规划期间土地利用结构如下:规划到2010年,全县农用地面积调整到165408.5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比例为97.04%,比2005年增加0.09%;全县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在2700.00公顷以内,占土地总面积比例为1.58%,比2005年提高0.18%;其他用地面积调整到2349.5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1.38%,比2005年降低0.27%。

规划到2020年,全县农用地面积调整到165044.2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比例为96.82%,比2005年降低0.12%;全县建设用地总量不高于3267.0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比例为1.92%,比2005年提高0.52%;其他用地调整到2146.9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1.29%,比2005年降低0.39%。

一、农用地结构调整严格保护耕地,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减少;适当扩大园地面积,保持林地资源优势,略有增加;其他农用地面积略有减少。

(一)耕地到2010年耕地总面积为17314.00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10.16%,期间耕地增加2183.49公顷;2020年耕地总面积16864.52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9.89%,2006~2020年间共增加耕地1734.01公顷。

(二)园地到2010年园地面积为9755.5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72%,期间园地增加4731.70公顷;2020年园地面积为9833.3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77%,2006~2020年园地面积增加4809.53公顷。

(三)林地到2010年林地面积为134267.5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8.77%;2020年林地面积为134267.5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8.77%;2006~2020年林地面积减少5691.24公顷。

(四)其他农用地到2010年其他农用地面积为4071.5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39%,期间其他农用地减少1069.00公顷;2020年其他农用地面积为4078.8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39%,2006~2020年其他农用地面积减少1061.69公顷。

《土地利用规划》PPT课件

《土地利用规划》PPT课件

ppt课件
2
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规划体系之间 的关系
1、城市规划体系构成
上一级国土规划 本市社会经济发展计划 城镇体系规划 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分区规划
城市设计 控制性详细规划 修建性详细规划
ppt课件
3
ppt课件
4
ppt课件
5
2.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和作用
(1)什么是土地利用
是人们依据土地资源的特殊功能和一定的 经济目的,对土地的开发、利用、保护和 整治。是指由土地质量特性和社会土地需 求协调所决定的土地功能过程。
ppt课件
6
(2)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 (一)主要任务
土地利用规划通过组织土地利用这一侧面,来解决土地 利用中的问题,所以,土地利用规划的主要任务就是根据 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国土规划和区域规划的要求,结合区 域内的自然生态和社会经济具体条件,寻求符合区域特点 的和土地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要求的土地利用优化体系。 (二)具体任务 1.土地供需综合平衡:协调土地的供需矛盾,是首要任务。 2.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是土地利用系统的核 心内容,结构决定功能。土地利用规划的核心内容是资源 约束条件下寻求最优的土地利用结构。 3.土地利用宏观布局:最终确定在何时、何地和何种部门 使用土地的数量及其分布状态,并结合土地质量和环境条 件加以区位选择,最终将各业用地落实在土地之上。 4.土地利用微观设计:在宏观布局的基础上,合理组织利 用土地,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其产出率和利用率,降低其占 有率。


交通运输用地规划
农业用地规划
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土地利用费用效p益pt课分件析和规划实施
8
ppt课件
9
思考:土地利用与城市规划之间的关系?

土地利用规划-----第3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PPT课件

土地利用规划-----第3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PPT课件

念 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
理解各个要点
一定的规1 划区域
实2质
土地资3源配置
核心内容
国家、省、地市、 县、乡镇五级行政 区域;
对有限的土地资源 对土地资源在时间
国民经济部门间的 和空间上、部门之
合理配置,既定量、 间(用途之间)数
保质、定位、规定 量、质量、区位的
用途。
分布状态。时间、
空间、用途和数量
其重要特点是形成一套较为成熟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 技术路线和规程及规划控制指标体系,建立了乡、县、市、 省、国家五级规划体系和管理方法。
35
补充资料
一、开展新一轮规划的必要性
2004年6月,国土资源部下发了《关于开展土地利用总体 规划实施评价和修编前调研工作的通知》,着手启动新一 轮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工作。
规范监督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具有法律效力,任何 机构和个人不得随意变更规划方案,各 项用地必须依据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 划是监督各部门土地利用的重要依据。
11
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内容和程序 3.1 3.2
内容 程序
12
13
14
15
3.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内容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摸清家底,规划基础
200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做好土地利用总 体规划修编前期工作意见的通知》,正式开始了新一轮土 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
36
补充资料
目前规划实施成效
管地 意识
用地 意识
龙头 地位
经济 发展
保护 耕地
37
补充资料
2、目前规划存在的缺陷
① 土地利用分区和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统计数据仍沿用第 一轮规划的相关成果,使新的土地用途分类体系精神 无法得以体系。

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教学ppt课件

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教学ppt课件

农村道路 14.6354 23.5487 8.9133 2.20% 3.54% 1.34%
农用地 其它 农用 地
坑塘 沟渠 小计
16.8403 33.7465 65.2222
0 29.6561 53.2048
16.8403
-4.0904
12.0174
2.53% 5.07% 9.80%
0.00% 4.46% 8.00%8.80来自330.60.51
9.0
0.01
7598.4
11.63
524.9
0.80
2388.7
3.66
2913.6
4.46
5
构造合理,才干坚持土地利用系统的良性循环,获得土 地利用的最大效率。 优化土地利用构造是处理土地资源供需平衡,实现土 地利用效率最大化的有效途径。
土地资源合理分配和土地利用效益最大化
6
7
确定土地利用空间规划应遵照以下次序和原那么要求:
❖ 设定国土生态屏障网络用地; ❖ 优先安排根本农田; ❖ 协调根底设备用地; ❖ 优化城镇工矿用地; ❖ 拓展农业消费和城乡绿色空间; ❖ 构建土地利用景观风貌。
8
第一节 土地利用构造
二、供选方案的拟定 〔一〕拟定供选方案的原那么和根据
1、指点思想和规划目的 “非常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真实维护 耕地〞的根本国策与“一要吃饭,二要建立, 三要维护环境〞的方针。 国民经济开展规划、土地利用战略等,合理 调整土地利用构造,综合协调国民经济各部门9
24
基于思想系统性的模型法
线性规划模型: opti Z=f(x) s.t. g(x)≥B x≥0
式中, opti —目的函数;Z取最大值或最小值; s.t. —约束条件; g(x)—约束函数;B—详细的约束条件;

土地利用规划_课件

土地利用规划_课件

第二篇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第五章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概述 第一节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概念 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性质 (一)综合性 (二)长期性 (三)战略性 (四)协调性 (五)层次性 (六)动态性 (七)权威性 第二节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标与方针 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标 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方针


二、土地利用的基本特征与存在的问题 (一) 土地利用的基本特征 1)我国是一个国土资源大国,但也是一个人均土地资源 小国 2)土地利用空间差异显着,土地物产种类丰富多样 3)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土地利用类型种类繁多,具有众 多名优特产和丰富的旅游资源 4)土地的开发历史悠久,以较少的土地养活众多的人口 (二)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人多地少,人地矛盾构成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主要 问题 2)经济发展快,建设占地多,构成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 中的突出矛盾 3)土地的垦殖系数低,耕地质量差,粮食生产压力大 4)森林覆盖率低,林地面积少,森林空间分布不平衡 5)土地退化严重,制约土地的有效利用




第二节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一、土地利用现状所搜集资料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研究时要搜集以下内容的资料: 1)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文字、图件及表格; 2)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的最新资料; 3)区域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的基础资料; 4)区域国民经济统计资料; 5)区域内农业发展区划与农业发展总体规划 6)上一级区域土地利用现状 二、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内容 (一)基本概况 (二)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1.土地利用现状 2.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1) 土地利用的动态分析 (2) 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分析 (3)土地利用程度的分析 (4)土地利用效益分析 三、土地利用的特征与优势 四、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五、土地利用的对策与措施

土地利用规划学第六章土地利用结果与布局 ppt课件

土地利用规划学第六章土地利用结果与布局 ppt课件
人均肉类产品消费水平分别为12.5kg/人·天(宽裕型)、21kg/人·天(小康型)和24kg人·天(富裕型)。 最后以人均粮食需求量分别为496kg(小康型),537kg(富裕型),粮食总需求量分别为3 712万t(小康型)和4 018 万t(富裕型),最终确定相应水平的土地利用结构,为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依据。 三、土地利用结构供选方案编制方法
30x1 20x2 10x3 15x4 8x5 200 800x1 50x2 80x3 40x4 70x5 5000 500x1 400x2 350x3 200x4 450x5 8500 70x1 60x2 50x3 45x4 55x5 2000 2x1 x2 3x3 x4 4x5 50
水土流失量、肥料投资量等。②在生产领域中,可能是原材料供应量、生产能力或产品的销售量等。 ③在运输领域里,可能是供销量等。
⊕目标函数是决策者在对问题明确之后所要达到的经济目的,如产量最多、利润最大、效率最高、成
本最低、费用最少、时间最短等。其数学表达式为求极值问题,并含有代表解决问题的决策变量及其
对目标的各种影响。
(2)计划规划依据。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上级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农业区划、国土规划、农业区域开发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壤普查, 均为拟定总体规划方案的主要依据。
(3)土地供需依据。通过土地利用需求结构的研究以寻求部门用地的特点和规律,作为拟定规划方案的主要依据。
5
(二)供选方案的产生 依据规划战略目标和规划前的各项工作基础,选取不同的投入水平和不同的产出水平,选用不同的计算参数值,得到 不同的规划方案。 如:江苏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 1、依据本省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潜力研究成果和全省经济发展的阶段性与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 2、参考国内的通用方法和发达国家及中国港台地区的消费水平结构。 3、设计了温饱型、宽裕型、小康型和富裕型四个等级的营养消费水平。 4、确定相应水平的土地利用结构,为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决策依据。 例如:借用人均口粮分别---为223kg/人·天(宽裕型)、180kg/人·天(小康型)和165kg/人·天(富裕型);

【土地利用规划】课件(七章全):第五章 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

【土地利用规划】课件(七章全):第五章 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
新建水利工程占地面积
新建、扩建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
改建和拆建交通运输设施用地面积 ——
新建、扩建交通运输设施用地面积
未利用地改变为耕地、园地、林地、 牧草地、水域、居民点及工矿用地、 交通用地的面积
一、土地利用结构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第④步:规划期内各类土地面积计算
Bt=B0+C-D
比如:耕地数量变化情况
1、土宜法 根据土地质量评价结果,结合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对土地的 需求和区域土地适宜性特点来确定各业用地的比例结构。土 地质量评价成果是前提条件。
一、土地利用结构
(二)土地利用结构方案编制
1、土宜法
适宜类别 宜农 宜牧 宜林
宜建筑
适宜上限面积 62159.3 27723.1 6151.2 5031.1
例:表为某省2005—2020年土地利用综合平衡表,单位: hm2,填出期内增加、期内减少和规划面积的数据
土地利用类型
农用地
耕地 园地

小计
建设用地 未利用地
城镇工矿 用地
农村居民 点
小计
未利用土 地
小计
土地总面积
2005年 面积
公顷 2859012 273435
… 14190111
183468
… 906211 828968 1593112 16689434
适宜下限面积 33521.3 21341.6 2206.9 2451.0
一、土地利用结构
(二)土地利用结构方案编制
2、综合法 原理:根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在单项用地测算的基础 上采用逐步逼近的方法,最后达到土地的综合平衡,即土地 面积平衡和空间布局平衡: 期内各类用地面积增加量之和等于期内各类用地面积减少量 之和。公式如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7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优化
3.7.3 方案优化方法
系统工程中的反馈原理 在对初步方案进行评价后,根据评价意见,对方案进行必要的修改,将修 改以后的方案再进行评价,如果仍然存在较大问题,则需要再修改,然后再评 议,如此反复多次,直到各方面对方案的意见较小,基本满意为止。 科学选取参数值 使方程得出的最优解或满意解与真实情况相符,使方案成为切实可行的优 化方案。 修正数学意义上的最优解 根据有关的模型求出的最优解或满意解仅仅是在数学意义上的,并不—定 完全符合实际情况,需要规划者根据经验判断加以必要的修正,才能得到与实 际一致的最佳解。
(2) 土地利用方案能否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利用的要求。
(3) 土地利用方案能否满足生态环境改善对土地利用的要求。 (4) 土地利用方案能否满足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的要求。 2) 效益分析 资源利用效率:包括土地利用率、土地垦殖率、土地产出率、城镇土地容积 率、农业气候潜力利用率、中低产田改造率、农地整理面积、村庄整理复垦面 积、可利用地开发面积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各方案在上述指标上的差异。一 般而言,除土地垦殖率指标外,其他指标值越大,表明该方案对土地资源的利 用越有效 社会经济效益 : 环境改善程度: 3) 评价方法 定性的方法:依赖于专家的知识和经验进行主观性的评价 定量的方法:层次分折法、专家打分法和模糊数学法等
式中opti一目标函数Z取最大值或最小值;s.t —约束;g(x)——约束函数; B一具体的约束条件,x—主观控制变量(决策变量)。 当f(x)与g(x)均为线性函数时,上述模型为线性规划模型:
(3)土宜法:
3.7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优化
3.7.2 供选方案的评价与效益分析 1) 评价标准 (1) 土地利用方案能否满足人口发展对土地利用的要求。
在受沙漠化或荒漠化威胁的干旱地区,应该布局草地;
在滩涂地,为了改良土壤,对土壤进行脱盐,可以种植一些特殊草 种。 对于我国西部地区和北部地区, 布局相应的牧场。
3.7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优化
3.7.4 各种用地的优化配置 5) 农村居民点优化配置 首要任务:控制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对农村居民点进行整理和复垦 主要手段 :合理布局中心村和积极发展小城镇,转移农村人口 中心村的选址:应该尽量不占用耕地
3.7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优化
3.7.1 土地利用供选方案的拟定 2)土地利用规划方案的选优方法 分综合法、模型法和土宜法:
(1)常规方法:在单项用地计算的基础上采取逐项逼近,借以达到土地面 积综合平衡,即达到面积数量平衡和空间布局平衡。
土地内部构成的平衡关系可以下式表示: 期内各类用地面积增加量之和 = 期内各类用地面积减少量之和 各类用地面积变动情况可以下式表示: 期初某类用地面积+期内某类用地面积增加量 = 期末某类用地面积 + 期内某类用地面积减少量。
考虑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要求,保证耕地的数量和维持耕地总体质 量。
不宜划作基本农田的耕地 位于正在扩张的城镇周围的耕地
规划为交通、独立工矿等建设用地的耕地不应该划为基本农田。
位于较偏远地区,土地贫瘠的耕地也不要列入基本农田,
3.7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优化
3.7.4 各种用地的优化配置 不同作物的用地配置
3.7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优化
3.7.1 土地利用供选方案的拟定 (2)数学方法:是依据调查提供的基础资料,建立数学模型,反映土地利用 活动与其它经济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借助计算机技术求解,获得多个可供选 择的解式,揭示土地利用活动对各项政策措施的反应,从而得到数个供选方案。 主要包括线性规划模型,多目标规划模型,模糊线性规划,灰色线性规划 模型等。常用的优化数学模型有:
3.7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优化
3.7.1 土地利用供选方案的拟定
拟定供选方案的依据:有关政策法律方面的依据、有关计划规划方面的依据、 有关土地利用需求方面的依据。 1)拟定供选方案的原则: (1)供求平衡原则: (2)重点照顾原则: (3)方案可行性原则: (4) 贯彻落实上级规划意图原则: (5) 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原则: (6) 遵守土地利用政策和法规原则:
规划好城镇用地的发展方问 合理划定城镇用地范围
7) 交通用地优化配置 确定合理的交通用地规模和等级体系
采取合理的交通形式,并使各种交通形式合理组合和连接。建立快速、 便捷、畅通的内外交通网络。 在铁路、公路等选址时应该尽量避开基本农田,尤其其中的优质高产农 田;机场的建设应该尽量利用未利用地或废弃地;农村道路的布局应该根 据农业生产要求和农民生活要求,结合中心村规划进行,也要尽量占用差 地,避开优质高产农地。 还要考虑铁路和公路对地形地貌和工程地质的要求,也要考虑各种交通 与城镇的衔接问题。
3.7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优化
3.7.4 各种用地的优化配置 3) 林地的优化配置 林地布局,更多地要考虑改善生态环境的要求,尽量使森林覆盖率 达到或超过30% 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的整体效益,林地应该尽量布局在贫瘠偏远的地 方。 经济林和薪炭林的布局则要考虑交通运输的便利和接近消费地。 特殊用途林的布局主要依据其作用而定 4) 牧草地优化配置 布局需要考虑土地的适宜性,因为一些优质高产牧草对气候和土壤 的要求较高。
期末某类用地面积 = 期初某类用地面积 + 期内某类用地用地面积-期内某类 用地面积减少量
或以公式示之:B(t)=B(o)+C—D, 式中B(t)—期末面积;B(o)—期初面积; C—期内增加量;D—期内减少量。 上述公式适用于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 地、水域和未利用土地的平衡计算。只是各类用地期内增加量和减少量内涵不 尽相同。
不仅需要考虑土地的适宜性,更要考虑经济效益,还要适应现代农业 生产方式的需要,符合新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组织形式的特点。 适应农业机械化和规模经营的要求配置农田
2) 园地的优化配置 土壤的适宜性外,更要考虑区域 内外市场的需求 在布局上,应靠近城镇和交通干线
特色瓜果生产基地
园地布局也要符合规模经营要求, 尽量成片布局
3.7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优化
3.7.4 各种用地的优化配置
山东龙口南山村
怒江水系的村庄
因沙漠化被埋没的村庄
山西皇城村
藏族村庄
3.7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优化
3.7.4 各种用地的优化配置 6) 城镇用地的优化配置 首先需要确定合理的城镇用地规模
促进城镇用地的内涵挖潜,应用差别地价调节不同行业用地在城镇内部 的分布,进行土地功能置换和旧城改造等。
3.7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优化
3.7.4 各种用地的优化配置
1) 耕地的优化配置
原则 耕地应该尽量布局在土壤肥沃、灌溉有Biblioteka 证、坡度不大于25°的 宜耕地上;
用作耕地的土地不会因为正常耕作引起水土流失、土壤质量下降、 盐碱化、荒漠化等土地退化后果;
耕地应该尽量靠近城镇或农村居民点,应该有较方便的交通,保 证农产品能够及时快捷地运送到消费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