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规划学--第八章
第八章土地类型研究-资料.ppt

Glossary
土地科学 土地经济学 土地经营学 土地制度学 土地法学 土地利用规划学 土地政管理学
土地工程学 土地资源学 土地信息学
Land Science Land Economics Land Management Land Institution Land Law Land Use Planning Land Registry Administration Land Engineering Land Resources Land Information
2、苏联:相、限区、地方
3、加拿大:生态元素(ecoelement)、生态立地 (ecosite)、生态地段(ecosection)、生态区 (ecodistrict)、生态区域(ecoregion)、生态省 (ecoprovince)、生态地带(ecozone)
4、航测与综合调查国际训练中心(ITC):
土地成分(terrain component)、土地单元(terrain unit)、土地系统(land system)、土地区域(land region)
三、土地分级的基本单位
1、相
相是最低级的土地单位,是在同一地貌面 上,具有相同的岩性、土质、地下水和排水条 件,并具有一种小气候、一个土壤变种、一个 植被群丛的自然特征最一致的土地地段。
二、土地分级系统(土地单位系列)
1、澳大利亚、英国、南非协议的土地单位系列: 土地元素(land element) 、土地片(land facet )、 土地系统(land system)、土地区域(land region)、 土地省(land province)、土地地区(land province)、 土地地带(land zone)
土地利用规划学(考试重点版)

土地利用规划学(考试重点版)第一章导论★1、土地的概念地球表层自然历史综合体,即地球表层一定高度和深度的气候、地貌、土壤、水文、岩石、矿藏、植被等要素组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并包含人类活动成果。
★2、土地功能(1)生产(养育)功能(2)承载功能(3)仓储功能(4)景观功能★3、土地的特性(1)土地物质的自然性(2)数量(面积)的有限性(3)空间性(派生出土地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差异性)(4)永续利用性(5)属性的两重性:自然与社会双重属性★4、土地利用的基本概念(1)土地利用的定义是指由土地质量特性和社会土地需求协调所决定的土地功能过程。
是人们依据土地资源的特殊功能和一定的经济目的,对土地的开发、利用、保护和整治。
是土地质量和人为干预所决定的土地功能。
(2)土地利用的实质:土地生态经济系统即实质是土地自然生态子系统和土地社会经济子系统以人口子系统为纽带和接口耦合而成的土地生态经济系统。
(3)土地利用基本途径①一是土地利用广度扩展,提高土地利用率②二是土地利用深度挖潜,提高土地产出率(4)土地利用具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重性特性①既包含土地生产力提高,又有土地生产关系的协调②土地利用水平的提高取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5、土地利用分类(1)1984《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规程》(2)2002年《全国土地分类(试行)》(3)2007年《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 21010-2007 )(4)2010土地利用规划分类体系分三大类(5)2012年《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标准》★6、土地利用规划的定义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7、土地利用规划学的研究对象(1)研究对象:研究土地资源合理分配和土地利用合理组织这一特殊矛盾。
(2)实质:人类对未来土地利用及其发展趋势作的预先估算过程。
《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大纲(2010-12-06)简(精选五篇)

《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大纲(2010-12-06)简(精选五篇)第一篇:《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大纲(2010-12-06)简1、土地的功能2、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3、土地利用规划的特性4、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特点和存在问题5、土地利用规划任务6、土地利用规划应包含内容7、土地利用规划原则8、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概念9、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特点10、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任务1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内容1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案编制阶段程序13、土地利用现状评价指标体系14、规划后评价的原则15、土地利用战略研究概念16、土地利用战略研究的内容17、土地质量评价概念18、土地适宜性评价原则19、土地适宜性评价程序20、城市化水平预测方法21、土地利用结构概念22、土地利用结构供选方案的拟定原则23、土地利用用地分区时应遵循原则24、建设用地的配置中选择居民点用地时应考虑的要求25、工业企业选址要求26、基本农田概念27、基本农田保护区概念28、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的具体目标为29、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原则30、土地整理概念31、土地整理的特性32、土地整理规划的基本内容33、农用地开发规划包括内容34、城镇土地开发规划包括内容35、水土保持林分类36、梯田的断面形式分类37、自然保护区内分区38、城镇体系概念39、城镇体系规划概念40、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41、居民点辐射规模系概念42、居民点四种布局形式43、居民点布局的原则44、居民点用地总体布局概念45、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46、计算行车速度概念47、停车视距概念48、公路选线原则49、港址选择要求50、水利工程用地的类型51、地下水利用特点52、水土资源平衡概念53、水土资源平衡的重要作用54、水库用地要求55、有效库容概念56、骨干渠道输水工程用地要求57、明渠方式下田间灌排渠系的配置一般要求58、田间灌排渠系的布置形式59、田间道路配置要求60、土地利用规划成果资料的内容第二篇: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具有多功能性,土地功能集中表现为土地的有用性。
《土地利用规划学》讲义

土地利用规划学(讲义)2011年12月前言 (1)第一章导论 (1)第二章土地利用规划理论和原则 (6)第三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概述 (8)第四章土地供给量预测 (11)第五章土地需求量预测 (15)第六章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 (17)第七章居民点用地规划 (20)第八章交通运输用地规划 (25)第九章水利工程用地规划 (27)第十章农业用地规划 (31)第十一章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34)第十二章 GIS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 (36)第十三章土地利用规划的论证方法 (41)第十四章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管理 (43)前言一、课程设置及学习的重要性1.课程设置的重要性《土地利用规划学》是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土地资源管理方向的专业选修课程之一,其理论知识是土地管理专业方向理论基础的重要组成内容。
本课程对培养学生从事土地管理及其开发经营的技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2.学习的重要性随着人口的增加、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地的需求日益增加,由于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和土地需求的不断增长之间的矛盾,使土地利用中的问题越来越多,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因素。
世界各国对土地资源采取了较严格的管制,土地利用规划是政府实施土地管理的重要手段。
从事土地资源管理及其相关业务的专业人员,必须具备土地利用规划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才能更好地发挥专业人才的作用。
二、课程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简介1.教学目的土地规划是研究合理组织土地利用规律的学科,使土地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得到充分、科学、合理、有效的利用,保持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获得系统的最佳结构和功能。
本学科是一门涉及自然、社会、经济、技术等多学科知识的综合性学科。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方法以及如何在土地管理中正确地利用,发挥其管理手段的作用。
2.课程内容体系本课程教学分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大部分。
理论教学内容包括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理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部门规划和专向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方法和实施管理等实验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土地利用规划资料收集、整理和分析技术;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技术;土地利用规划图件的编制等内容。
《土地利用规划学》课件第八章 交通运输用地规划

第八章交通运输用地规划【内容提要】交通运输用地规划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一项重要用地规划,交通用地布局影响着土地利用的方向。
本章主要介绍交通用地的功能、交通用地的预测、各类交通用地的布局等。
通过学习全面了解交通用地规划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重点内容】掌握交通用地的预测和各类交通用地的布局方法。
【教学要求】认识和掌握交通用地规划的意义和作用,掌握交通用地规划的基本内容和用地规模的确定与结构布局的基本方法。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第一节交通运输与交通用地规划1.交通运输用地的功能(一)交通运输的概念及意义1、概念是各种运输和邮电通讯的总称。
即人、物和信息的载运、输送。
2、意义1)交通运输影响地区国民经常的发展2)交通运输影响国民经济其它部门3)交通运输与土地关系密切交通条件是形成级差地租1的重要条件,对农业土地利用集约化水平的提高具有巨大影响。
土地是交通运输设施的载体,土地极其构成要素影响交通运输的结构和布局。
(二)交通运输方式和结构1、交通运输方式: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
2、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二、交通用地规划(一)远景交通量的预测交通运输用地规划的关键就是确定合理的交通结构保证运输的安全、经济迅速获得最大的运输经济效益。
1、概念2、远景交通量预测方法常用回归模型预测3.远景交通量预测实例第二节公路用地规划一、公路和公路等级1、公路是一种线型工程构筑物,由路面、路基、桥梁、涵洞和遂道以及防护工程(护栏),排水设施(边沟等)组成。
2、公路断面图1--绿化2--人行道3--路沟4--路肩5--路面3、公路分级1)高速公路:交通量 25000辆2)一级岔路:交通量 5000-25000辆3)二级公路:交通量 2000-5000辆4)三级公路:交通量 2000辆5)四级公路:交通量 200辆4.各级公路的主要技术指标计算行车速度、行车宽度、路基、平曲面半径、停车视距、纵坡二、线路规划1、公路选线2、选线原则3、不同地区选线的特点4、选线方案择优5、公路占地面积概算第三节其他交通运输规划一、水运用地规划(一)水运航道规划(二)港口码头用地规划(三)水运用地面积概算二、铁路用地规划(一)铁路的等级和选线(二)铁路用地面积概算三、航空运输用地规划(一)航空交通线选线的特点和要求(二)机场布局(三)空运地面设施用地面积概算复习思考题1.交通运输用地规划有什么作用?2.如何预测远景交通量?3.如何确定公路的等级?4.公路的主要技术指标有哪些?5.如何进行公路选线?6.如何概算交通线占地面积?。
《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笔记

《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笔记第一章:导论1.1 土地与土地利用- 土地:地球表面的物理空间,包括土壤、水体、植被、气候等自然要素。
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资料,也是城市建设和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 土地利用:人类对土地进行的一系列活动的总和,包括农业、工业、居住、交通、娱乐等。
土地利用方式直接影响着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可持续性。
1.2 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 规划:有意识地、有目的地对未来的行动进行设计和安排。
规划是一种系统性的思考和决策过程,旨在实现特定目标并达成预期的结果。
- 土地利用规划: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和利用,以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最大化。
土地利用规划是通过对土地的需求和供给进行预测和评估,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以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
1.3 我国土地资源及其利用- 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较少;地形复杂,土地类型多样,包括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等;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 我国土地利用的现状:农业用地占主导地位,但城市化进程加速,非农用地需求增加;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土地资源浪费严重。
同时,土地开发过度和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也日益突出。
1.4 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和内容- 任务: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包括制定土地利用的目标和原则,确定土地利用的结构和布局,制定土地利用的总量和强度,制定土地利用的管制措施。
- 内容: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包括对土地资源进行调查和评估,预测土地利用的需求和供给,制定土地利用的目标和原则,确定土地利用的结构和布局,制定土地利用的总量和强度,制定土地利用的管制措施。
此外,土地利用规划还需要考虑社会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城乡规划等因素,以确保土地利用的合理性和可持续性。
1.5 土地利用规划的体系和程序- 体系:土地利用规划的体系包括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和乡级土地利用规划。
(NEW)张占录《土地利用规划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目 录第1章 绪 论
1.1 复习笔记
1.2 课后习题详解
第2章 土地利用原理
2.1 复习笔记
2.2 课后习题详解
第3章 土地利用规划体系
3.1 复习笔记
3.2 课后习题详解
第4章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4.1 复习笔记
4.2 课后习题详解
第5章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5.1 复习笔记
5.2 课后习题详解
第6章 土地利用战略研究
6.1 复习笔记
6.2 课后习题详解
第7章 土地利用需求量预测与结构调整优化7.1 复习笔记
7.2 课后习题详解
第8章 土地利用分区
8.1 复习笔记
8.2 课后习题详解
第9章 城镇用地规划
9.1 复习笔记
9.2 课后习题详解
第10章 交通运输用地规划
10.1 复习笔记
10.2 课后习题详解
第11章 水利工程用地规划
11.1 复习笔记
11.2 课后习题详解
第12章 土地用途管制
12.1 复习笔记
12.2 课后习题详解
第13章 土地开发整理规划
13.1 复习笔记
13.2 课后习题详解
第14章 土地保护规划
14.1 复习笔记
14.2 课后习题详解
第15章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15.1 复习笔记
15.2 课后习题详解
第16章 土地利用规划管理
16.1 复习笔记
16.2 课后习题详解
第17章 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公众参与
17.1 复习笔记
17.2 课后习题详解
第18章 地区土地利用规划18.1 复习笔记
18.2 课后习题详解。
土地利用规划_课件

第二篇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第五章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概述 第一节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概念 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性质 (一)综合性 (二)长期性 (三)战略性 (四)协调性 (五)层次性 (六)动态性 (七)权威性 第二节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标与方针 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标 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方针
二、土地利用的基本特征与存在的问题 (一) 土地利用的基本特征 1)我国是一个国土资源大国,但也是一个人均土地资源 小国 2)土地利用空间差异显着,土地物产种类丰富多样 3)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土地利用类型种类繁多,具有众 多名优特产和丰富的旅游资源 4)土地的开发历史悠久,以较少的土地养活众多的人口 (二)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人多地少,人地矛盾构成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主要 问题 2)经济发展快,建设占地多,构成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 中的突出矛盾 3)土地的垦殖系数低,耕地质量差,粮食生产压力大 4)森林覆盖率低,林地面积少,森林空间分布不平衡 5)土地退化严重,制约土地的有效利用
第二节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一、土地利用现状所搜集资料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研究时要搜集以下内容的资料: 1)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文字、图件及表格; 2)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的最新资料; 3)区域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的基础资料; 4)区域国民经济统计资料; 5)区域内农业发展区划与农业发展总体规划 6)上一级区域土地利用现状 二、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内容 (一)基本概况 (二)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1.土地利用现状 2.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1) 土地利用的动态分析 (2) 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分析 (3)土地利用程度的分析 (4)土地利用效益分析 三、土地利用的特征与优势 四、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五、土地利用的对策与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路运输
航空运输
管道运输
由大型钢管、泵站和加压 设备等组成的一种运输方 式,通常用以输送石油、 汽油等流体货物。 连续性强,货物在运输过 程中损耗少,没有运输设 备的空间问题,运输成本 低,安全可靠,管理和使 用简便,而且不占用土地, 也没有污染。
载运量大,耗能 少、 速度快,航程长,能够 成本低;建设投资低, 达到地面运输方式难以 不占农田 ,节约土地。 达到的地区。
特点
缺点
铁路的造价高,一般 平原地区700万一800 万元/km,消耗金 属材料多,占地面积 大,短途运输成本高, 只适合长途大宗货物 运输。 适合长途大宗货物运 输和中远程客运
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大, 载运量小,投资大,成 本高 连续性差,速度慢, 转运条件更差
一次性投资大,消耗钢材 较多,而且运输对象限制 较大,
(二)不同类型地区公路选线的特点
1、平原、微丘陵地区 (1)平原地区,地形平坦,没有纵坡限制,若没有其它障碍,应力求顺直短捷。①一般允许设置几公里以上的长直线,为确保汽车安全,在长 直线尽头不应设置小半径的平曲线。 ②在微丘陵地区,耕地连续集中,选线时注意少占耕地或不占耕地,一般沿地形布设。 (2)路线应尽量避免穿越城镇、工矿区及较密集的居民点,与居民点保持方便的联系。 ----如:公路与铁路和其他公路相交时,尽可能正交或不小于45°,避免电力、电讯设施交叉。 (3)合理处理路桥关系。 ---小桥涵洞的位置,原则应服从路线走向,但当斜交过大(一般在桥轴线与洪水流向的交角小于45°时)或河沟过于弯曲时,采取改河(沟)措施 或适当改移路线,调整斜交角度,以免于增加施工困难和加大工程费用。 2、山岭、重丘陵地区 Ⅰ、地形特点:短距离内高程跨度比较大,山坡陡峻,溪流湍急,有的流量虽小,但冲刷很大,沟谷多而曲折,地形错综复杂。 Ⅱ、公路选线时: (1)在复杂的山岭、重丘陵区自然条件下,公路应有足够的稳固性。 (2)充分利用地形展线,减少工程数量,降低造价,保证今后养护和运营费用最经济。 (3)密切配合农田水利建设的需要。筑路材料供应方便,便于施工和养护。 Ⅲ、山岭、重丘陵地区的公路路线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公路的线形主要有四种---沿溪线、山坡线、山脊线和越岭线 ⑴沿溪线:沿河谷两岸铺设的路线。 沿溪线选线时应综合考察考虑:路线定位(路线位置的高低) 、选岸(选择走溪流的哪一岸)和桥位选择(路线选择在何处跨桥)三方面的问题。 ①路线定位:首先考虑洪水位,根据规定,沿河或受水淹的路基高度,一般高出洪水位0.5m以上。 各级公路考虑的设计洪水位频率为:高速公路和一般公路为1/100,二级公路为1/50,三级公路为1/25,四级公路则按具体情况而定,通 常按常年洪水位为定位的依据。 ②选岸的问题:必须对溪流两岸的地形、地质、水文、险段等条件进行调查对比,尽量避开困难地段,适当跨河以充分利用有利的一岸。 ③桥位的选择:应根据“大、中桥位服从路线总方向,路、桥综合考虑;小桥涵洞位服从路线走向”。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P---路线交点 AMB---平曲线 R---平曲线半径
各级公路的最小平曲线半径如表8—4。一般情况下,应尽量采用大于或等于表列一般最小半径,以提高公路的使用质量。当受地形条件或其 他情况限制时,方可采用表列极限最小半径。 最小安全平曲线半径公式:R=V2/15(e+f) 其中 R---最小平曲线半径;V---汽车行车速度;e---车道超高率,一般取值0.1(其范围为0.06-0.12);f---横向磨阻系数,一般取:0.11---0.16 平曲线与方向有关,方向不发生变化时平曲线为直线。 5、纵坡 是公路纵断面设计中的重要控制指标,是公路选线中的重要内容。纵坡控制得合理,直接影响到公路的路线长短、使用质量、行车速度、交通 安全以及运输成本和整个工程造价。各级公路的最大纵坡,不应大于表8—5中的规定。 6、竖曲线 道路的纵坡发生变化(改变坡度)的地点,为了行车安全、舒适和减少机件磨损,必须把纵坡交点削(或填)成圆弧形,这种纵向圆弧叫竖曲 线。与高程有关,与方向无关。 7、视距 为了确保汽车行驶的安全,应使驾驶员自看到前方一定距离的公路路面,以便发现路上的障碍物或迎面来车时,能在一定的车速下及时刹车 或避让,从而避免发生事故。 视距有停车视距、会车视距和超车视距。
总结
在短途及某些货物 的中途运输中具有 明显优势
适合于对速度要求不 高的物资运输
适宜于远距离、急需、 贵重、时间性比较强的 运输
只适宜于液体(原油)、气 体(煤气)等流体货物。
第二节 交通运输网的配置
一、远景交通量的预测 交通运输的基本职能是满足运输对象位移的需要,在安全、迅速、经济的前提下,运输对象的位移要求反映在两个基本方面: 一是运输数量的要求; 二是运输流向的要求 。 在进行区域性交通建设工程布局时:应在当地交通现状调查的基础上,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向,进行远景交通量的预测并按其流向分布和当 地的具体条件作出相应的规划。 ○交通量又称货运量:系指各种运输工具实际运送的货物重量,其计量单位为“吨”。 ○客运量:系指实际运送的旅客人数,其计量单位为“人次”。 ○货物周转量:系指实际运送的各批货物重量分别乘其运送里程的综合运输量,其计量单位为“t,km”。 ○客运周转量:系指实际运送的旅客人数乘其始发站到终点站间的里程,其计量单位为“人· km"。 (一)交通现状调查的内容 运输方式种类;主要交通线路布局;货运类别和客运项目;区内外各主要交通点之间的距离;客货交通数量、运输量、交通工具种类等。 在调查基础上,根据区域内各交通点的人口、经济指标等,分析出其与交通量、运输量等相关系数,以作为远景预测的基础资料。 (二)远景交通量的预测方法 回归模型法 用模型来表示交通量与人口或各种经济指标之间的关系,并借助于统计方法将其定量化,求出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从而预测远景交通量。 ⑴最简单的情况是两个变量,在确定交通量和某个经济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时,设经济指标为x,交通量为y,则一元线性回归模型为: Y=a+bx 式中Y---远景交通量预测值;x---人口或某种经济指标值;a、b是模型中的参数 ⑵多元回归分析法:一个地区的交通量除了与人口有关以外,还与其他多种因素有关,预测时,常常采用两个以上变量的多元回归分析法。 多元回归模型为:
运输方式
铁路运输
载运量大,行驶速度 快,运行一般不受气 候条件的影响,连续 性强
公路运输
对自然条件适应性 强,机动灵活,空 间活动范围大(能 直接深入广大的中 小城镇和偏僻的山 区农村,实行门对 门的直接运输), 减少转运环节,而 且投资较铁路少, 速度快。 装运量小,能耗大, 成本高,劳动生产 率低,而且占用土 地多,对环境有较 强的污染性
停车视距: 为了确保汽车行驶的安全,应使驾驶员自看到前方障碍物时起,至到达障碍物前安全停车止,所需的最短行车距离称为停车视距。其计算公 式为:
8、计算行车速度 它是指在保证行车安全的前提下,公路受限制部分(如弯道)所能允许汽车达到的最大行车速度。 9、桥梁设计车辆荷载 作用在桥梁上部结构(即桥跨结构)的承压力叫荷载。 分为静载(恒载)、车辆荷载(又称活载)及其影响力。 恒载:指桥梁上部结构及附属物的自重。 车辆荷载:包括各种等级汽车、覆带车、平板挂车的荷载,以及这些车辆荷载产生的冲击力。 其它荷载和外力:主要指人群荷载、风力、混凝土收缩及温度变化影响,施工荷载、地震力等。 10、公路交叉 有平面交差和立体交叉。 影响公路交叉的因素很多----交通量、设计速度、交通车辆组成、视距、保护设施等,主要影响因素是交通量视距保证。为安全经济,以90°或 接近90°进行交叉为宜(斜交不小于45° )
二、远景交通量的预测实例(P158--159) 在实际中,200Km以下的短途运输中,汽车运输占绝对优势,200---500KM中途运输中铁路和内陆航运的比重增加,而在500Km的长途运输 中,铁路和水运占绝对优势。至于飞机,由于运费特别贵,且与距离无关,所以不适于货运。
第三节 公路用地规划 公路:是指连接城市、乡村、工矿基地和其他居民点之间主要供汽车行驶的道路。 一、公路的组成要素 1、路基 是在原地面上挖或填成一定规格的横断面。如图
重点与难点:各类交通用地占地面积概算和用 地配置要求
第一节 交通运输功能与结构
一、交通运输用地的功能 1、概念 交通运输是各种运输和邮电通讯的总称,即人、物和信息的载运和输送。 2、功能 ⑴交通运输是独立于物质生产部门,同时是社会物质生产过程中的必备条件之一。 ⑵生产领域的运输是生产过程的直接组成部分,而流通领域的运输则是生产过程的继续。 ⑶交通运输也是社会生产领域和消费领域的中介、纽带和桥梁。 二、交通运输方式和特点 1、交通运输方式有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和管道运输等几种方式。 交通运输结构系指各种运输方式的组成和比例。由于各种运输方式采用不同的交通工具,所以有各自的特点,对于其建设用地的布局也有不同 的要求。 2、特点
四、公路用地配置及方案选优 (一)公路选线原则
公路选线:是根据路线基本走向和技术标准,结合地形、地质条件,考虑安全、环保、土地利用和施工条件以及经济效益等因素,通过全面比 较,选择路线方案的全过程。 选线原则: 1、适应远景交通流向和运输量的需要; 2、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地形条件,符合工程技术要求布置路线; ---路线布置在地势高燥、地质良好(包括工程地质、水文地质)、便于施工的走向上 ,符合工程技术条件。 3、根据城镇和农村居民点的布局状况,做到路线顺直短捷,节约用地。 ---如注意与居民点、大型畜牧场保持足够的卫生、安全、防疫距离,公路应离开居民点不少于150m,畜牧场不少于100m,以防止病菌带入畜 牧场。如果少于此距离要用绿化手段设置隔离带。 4、要与其他交通线路布局协调统一,形成一个较为完善合理的交通网。 ---如与上级公路正确衔接,交叉采用正交、立交,与其他交通线路的布局协调统一等。 5、要经济合理,在不增加工程造价的情况下,尽量提高技术标准,或在不降低技术标准的情况下,尽量降低工程造价。
填堆---路堤
挖成---路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