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之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农耕文明(第三课时)

本节所要讲述的是14——18世纪情况。在这个阶段,人类处于从农业(农耕)时代(文明)向工业时代(文明)的过渡时期,是一个重要的转型期。本节内容主要是从经济的角度来讲述这种转型的。我们中国在这一时期也同世界其他民族一样出现了向近代转型的趋势,但由于其他原因去没能转型成功,造成了中国的落后和挨打。那么、到底是哪些因素造成了中国社会转型的失败呢?这种失败又给中华民族带来怎样的问题?我们又该从中吸取哪些教训?这才是我们要掌握和考虑的重点,本节将解决这些问题。

自然和社会的发展往往都带有规律性,比如当某个事物或人或地区或国家或单位事业发达展现出一派繁荣景象时,却往往在内部孕育着巨大的危机,所以我们中国古人很早就注重这个问题,《易经》中就说“物极必反、否极泰来”就是这个意思。理性告诉我们这个时候我们要“居安思危”,但是由于人们深陷其中,却往往感觉不到,就像我们中国在明清之际出现了经济和社会的高度繁荣,可以说在当时的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正是这种表面繁华却在背后隐藏着巨大的社会危机。因为这个时候按照一般规律人类正处于转型时期,即有一种文明状态向另一种更高级的文明状态转移,这种情况出现既有机遇也存在着危机,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应对危机,化危机为发展的机遇。但当时中国的士大夫阶层却沉浸于自我安慰的自足状态,他们昧于世界大趋势而不知,特别是晚晴的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作茧自缚闭关锁国最终造成整个中华民族的落后与世界。我们一定要从中接受教训,奋发图强实现民族的复兴。

明清时期农耕经济高度发展的表现

(1)、生产技术水平提高(2)、人们的衣食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3)私营手工业取代官营占主导地位(4)、白银普遍流通、商业资本活跃(5)、工商业市镇兴起

(6)、耕地面积扩大、人口增加(7)、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增长率高于整个欧洲地区

(8)、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是当时世界上经济和贸易中心地区之一

(9)、综合国力增强,国力提高,保持世界领先地位(10)、产生了新的经济因素——资本主义萌芽

危机的表现

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废丞相、设殿阁大学士、设内阁、设军机处)

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思想文化:明末清初思想的批判(思想: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主张君主制、民本思想、批判理学回归原典儒学、学以致用,反对君主专制、有平等思想<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平等思想如君臣平等>、工商皆本。特点:带有传统和近代的双重性)(文化:主张人性反对礼教束缚的文学艺术作品。《红楼梦》等)对外:开始遭到外来侵略。海禁政策、闭关锁国政策。天朝上国,夜郎自大的心态等等。

如何理解资本主义萌芽问题

产生时间:明朝中后期地点:江南地区(苏杭一带)现象:产生“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手工工场、包买商。实质:雇佣关系(只要不出现这种东西,无论给定的材料说什么都不是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望同学切记!切记!不要上当。)

最终结果及其原因结果:与传统手工业相比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在整个中国经济中比重较小,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引起了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以及对外关系的重大变化。

原因:根本——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封建专制的腐朽。力量小,难以形成对旧有经济政治制度的冲击。

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所产生的资本主义的区别

时间不同、产生的原因不同(内在、外来)、生产方式不同(手工、机器生产)、影响不同(影响小,促进了近代化)

自然经济的结构和解体问题

结构:农业+家庭手工业

解体——表现:农产品日益商品化,家庭手工业破产。原因——外来经济侵略造成的。其解体是鸦片战争之后才发生的。(在鸦片战争之前不存在解体问题,望同学切记!)

【选择题】

1、对史料进行研究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据载、明朝嘉靖以后“徽俗13岁在邑,17岁在天下。”康

熙、乾隆年间,沿长江地区流传着“无徽不成镇”的谚语。根据该材料我们可以推断

A.明朝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区域性大商人群体形成

B.明代徽州地区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程度

C.明代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明代地方政府对社会风俗变化所持的态度

2、《中华文明传真》中讲到,(司母戊鼎)若使用“将军盔”镕铜,至少需要70个同时融化而且每个盔

旁若有三、四个人工作,则共需要250人。若再加上制模、翻范、磨光、运输及管理工作等,生产这个鼎总共需要至少300人以上。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

⑴商朝人已掌握高超的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⑵青铜器具有一般使用功能⑶商朝人具有较强的生产

组织能力⑷青铜器主要是礼器,是身份的象征

A.⑴⑵

B.⑵⑶

C.⑴⑶

D.⑴⑵⑶⑷

3、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它反映了当时

A.开始使用铁器

B.注重精耕细作

C.尚未推广牛耕

D.雇佣关系盛行

4、新石器时代,人类迎来了第一场重大的经济革命,其标志是

A.农耕经济取代采集

B.采集逐渐取代狩猎

C.狩猎逐渐取代驯养

D.渔猎逐渐采取采集

5、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某种对外贸易“在下只是些和平民众小规模的商贩活动,在上只是政府借以表

示中国文化传播之一种光荣礼节而已。”下列符合这一认识的经验活动的是

A.汉朝的丝绸之路

B.宋朝的海上丝绸之路

C.明朝的贡赋贸易

D.晚晴的中英鸦片贸易

6、宋朝诗人云:“东家打麦声彭魄,西家缫丝雪能白。……东家麦饭香扑扑,西家卖丝籴新谷”诗中反

映了宋代

A.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B.手工业仅在江南发展

C.开始出现独立的手工业家庭

D.手工业者脱离农业生产

7、在北京曾经发现一处战国时期的遗址,从中出土了燕、韩、赵、魏等国的铸币3876枚。辽宁、吉林

和内幕等地也有燕国的货币出土。根据以上信息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⑴燕国与北方游牧民族地区有贸易往来⑵各诸侯国的货币可以相互流通

⑶诸侯国之间的商贸往来频繁⑷燕国的都城是战国时期唯一的商业中心

A.⑴⑵⑶

B.⑵⑶⑷

C.⑴⑶⑷

D.⑴⑵⑷

8、《汉书.食货志》“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

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这表明

A.朝廷重农,百姓抑商

B.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皆重农抑商

C.百姓皆重农抑商

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了上下相背离的倾向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