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房与寄生虫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乳房与寄生虫病

近期,网络上出现了有关乳房生虫的帖子和图片,着实吓着了不少人。看到那些图片,才知那些虫基本上属于外寄生的昆虫的幼虫,蝇类的幼虫,即蛆。

在我国草原牧区有皮蝇和狂蝇分布,其可将蝇卵排入动物的伤口内,蝇蛆将生活于动物的伤口处或伤口周边的皮下组织,形成“囊灶”。蝇蛆的活动可以引发伤口大面积地溃疡,对宿主造成危害。图片中的乳房伤害既属于此类情况。或许是因为妇女在泌乳时被蝇类产下蝇卵或幼虫,幼虫钻入乳头中营寄生生活,随着侵入幼虫虫体的增大,刺激组织增生,发炎及溃疡,然后虫体涌出而寻机脱离宿主蛹化。

昆虫侵入乳房的现象较为少见,且主要发生在非洲热带草原地区,与当地居民较为裸露的生活习性相关。而我国居民的生活习惯和卫生条件使乳房蝇蛆感染的机会绝少。因而,不必为此而忧心。

但乳房,确有寄生虫感染的现象存在。乳房寄生虫病本身并不多见,由于临床上的忽视,往往产生误诊。我国常见的一些乳房寄生虫病主要有以下几种。

1、乳房包虫病:细粒棘球绦虫的棘球蚴(俗称包虫)寄生人体以肝脏为最常见,肺脏次之,其余尚见于腹腔、脾、脑、骨、肾、纵隔、胸壁、膈肌、胰腺、乳腺、咽、盆腔、淋巴结和肌肉等部位。棘球绦虫的成虫寄生于狗、狼和狐狸等食肉动物的小肠上段,虫卵随粪便排出,人食入被虫卵污染的食物而被感染。卵中孵出的六钩蚴经肠壁血管进入血循环,到过全身各器官。乳房包虫病流行于畜牧区,全球均有零星发现,占人体包虫病的0.27%-1% 。鲍吉光等(1981)对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672例各部位包虫病作统计,其中乳房包虫病8例。阿勒泰地区也报道1例乳腺包虫病(邱正阳、王升云1980)。边纶(1988)报道宁夏一病例,在左乳房外上方距乳头2.5cm处有一圆形肿块,经手术摘除,在包虫囊角皮层内面附有少量生发层上皮细胞,囊内见原头节;瞿书恩(1981)报道,在甘肃皋兰县一女性农民在乳腺组织中有囊状肿块,囊内含无色透明液体约25ml,并见灰白色细小砂状颗粒,镜检为大量包虫头节而确诊。乳房包虫病多表现为生长缓慢的无症状性乳腺包块,呈球形或椭圆形,多为囊性,活动度大、界限清楚、表面光滑、多无皮肤粘连,不伴腋窝淋巴结肿大。乳房X线片可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缘呈整齐的包壳状影像。另外,此类患者多有肝、肺包虫并存或有肝包虫手术史治疗,可在服用抗包虫药物同时进一步采用手术或穿刺治疗方法。

2、乳房裂头蚴病:裂头蚴是指裂头科绦虫在第二中间宿主(水生动物,蛙、蛇等)体内的幼虫。在我国最常见的致病虫种为曼氏迭宫绦虫(Spirometra mansoni)(又称孟氏裂头绦虫)。此虫成虫寄生于犬、猫小肠,人体也可寄生此虫成虫和裂头蚴。乳房裂头蚴病主要流行于东南沿海及四川等省,尤其在一些偏远地区。卢宗亮(1976)报道1例乳腺裂头蚴病;王敬三和傅家智(1980)及倪世琳和庞家芳等(1985)在贵州相继报道疑诊为“乳腺癌”的2例和1例女性患者,均活检发现白色条状虫体,而确诊为乳房裂头蚴病。陈钦恭等(1986)报道l例为乳房裂头蚴病;姜军等(1991)亦报告一例乳腺曼氏迭宫绦虫幼虫感染的病例。人体感染裂头蚴的方式常给本病提供一定诊断线索,其感染方式有3种:(1)局部贴敷生蛙肉;(2)吞食生的或未煮熟的蛙肉;(3)饮用生水或湖塘水等。表现为乳房肿块,肿块多为圆形、核桃或

鸡蛋样大小,少数为条索状或不规则形。质较硬,边界不清,常与周围有粘连,多无明显压痛。有时可伴有腋下或锁骨上淋巴结肿大。早期,肿块常有迁移性,局部瘙痒或有虫爬感。有时需与肿瘤或炎性包块鉴别。治疗以手术为主,必须取出虫体,方能彻底治愈。找不到虫体时,应注意有无裂头蚴迁移的隧道,有时沿隧道切开可找到虫体。

3、乳房肺吸虫病:病人多有生食或半生食蟹史,主要表现为皮下肿块,肿块多具游走性,常为单个,偶尔多个成串。局部可有微痒或微痛症状。部分病人有全身症状,如低热、咳嗽、厌食、乏力及出汗等。血化验嗜酸粒细胞多明显增高。肺吸虫皮内试验多为阳性。治疗本病首选是硫双二氯酚(别丁)。每日每公斤体重50~60毫克,每日3次,每日或隔日给药,20天1疗程,多在1~2个疗程后消失。

4、乳房血吸虫病:患者多有血吸虫或疫水接触史,常无自觉症状,主要表现为乳房肿块。其它试验检查与血吸虫病检查一样。因患本病易伴发乳腺癌,故确诊本病后应尽早手术。一般认为乳房血吸虫病甚少见。但近十余年来,国内外已有多例报道,Sloan等(1996)在为一无何症状的菲律宾妇女作乳房X线摄像提示癌性钙化灶,经乳房切除活组织检查显示这一肿块是由于日本血吸虫钙化虫卵所致。Gorman等(1992)亦是在作,乳房常规X线摄像时发现无数呈节段性分布的细的钙化灶,诊断为乳房血吸虫性肉芽肿。我国吴德明和唐学恒(1984)报道一例乳腺导管癌合并乳腺血吸虫病。乳腺血吸虫病伴发乳腺癌尚有2例报道(周开敏,1983;张佃乾和于庆文1986)。由埃及血吸虫引起的乳房疾患仅见一例报道(Nkanza,1989)。

5、乳房丝虫病:丝虫病多流行于我国东南沿海以及长江流域湖泊地区,因蚊子传播而患病,多见于成年女性。临床症状常由淋巴管阻塞和感染而致,多表现为单发乳房包块,亦可出现双侧及两个以上病变,肿块多位于乳房外上象限的浅表乳腺组织内,中等硬度,直径1cm到5cm,多无压痛,活动较差,浅表者常与皮肤粘连,部分伴同侧腋窝淋巴结长大。肿块生长速度慢,长到一定程度即不再增长。由于肿块性质与乳癌尤为相似,临床上误诊率很高,约83%-97% ,尤其是肿块伴有局部皮肤桔皮样改变及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时,更易误诊为乳腺癌。此种乳房疾病在班氏丝虫病流行区甚为多见,迄今已报道约400例。田志龙等(1995)报道12例乳房丝虫病;沈一平等(1996)对一个班氏丝虫病流行县的5974名育龄妇女作了专项调查,初查们诊发现120例乳房肿块者经综合诊断73例中确证59例有乳房肿块,用细针吸检法查出15例有嗜酸性细胞浸润,查见其中1例丝虫成虫残段和2例有微丝蚴。由此推算出该地区育龄妇女乳房肿块发生率为1.62%(97/5974),乳房丝虫性肉芽肿发生率为0.42%(25/5974)。以该县育龄妇女14万人计,则一个县的乳房丝虫性肉芽肿将可达数百例之多。Kapila和Verma(1996)用细针乳房吸检物4714例中检出9例班氏丝虫病,其中3例检得孕卵雌虫,4例见微丝蚴,另2例见高度的嗜酸性细胞浸润而确诊。

6、乳房颚口线虫病(gnathostomiasis):人体颚口线虫病在泰国甚为常见,通常由棘颚口线虫(G.spinigerum)的成虫或幼虫寄生所致。虫体可在各种器官中移行,如上肢、肩、颈、喉、头皮、险、腹壁、股部和足背等处,还可侵犯口、咽、肠、肛门和子宫颈以及脑脊髓、眼、膀肮、呼吸道等器官。我国张光玉和宋明华(1995)报道一例已婚女性发现右乳房有一可移行的包块,无痛感,约一月后局部见一脓点,用针挑出一虫,粉红色,大小为8.4mm×0.6mm,体前端有一头球,前突出部见二个肉质口唇。头球上有8列锥形小钩,颈部皮棘为锯齿状,体后半部无皮棘,末端膨大为假交合伞,可见乳突,鉴定为棘颚口线虫雄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