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筝派的风格特征以《高山流水》曲目为例

合集下载

古筝曲《高山流水》赏析

古筝曲《高山流水》赏析

古筝曲《高山流水》赏析00:00/05:50《高山流水》来自国学经典诵读网《高山流水》取材于“伯牙鼓琴遇知音”,有多种谱本。

有琴曲和筝曲两种,两者同名异曲,风格完全不同。

筝曲《高山流水》,音乐与琴曲迥异,同样取材于“伯牙鼓琴遇知音”。

现有多种流派谱本。

而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则是浙江武林派的传谱,旋律典雅,韵味隽永,颇具“高山之巍巍,流水之洋洋”貌。

山东派的《高山流水》是《琴韵》《风摆翠竹》《夜静銮铃》《书韵》四个小曲的联奏,也称《四段曲》《四段锦》。

河南派的《高山流水》则是取自于民间《老六板》板头曲,节奏清新明快,民间艺人常在初次见面时演奏,以示尊敬结交之意。

这三者及古琴曲《高山流水》之间毫无共同之处,都是同名异曲,风格也完全不同。

从整体结构上说,此曲由“高山”和“流水”两部分组成。

“高山”部分运用双八度大抓套同度按弦、大抓套同度按弦、低音区打弦等技法,描绘了高山的美丽景色:或群峰叠起,连绵起伏;或奇石林立,直插云端;或苍松翠柏,古木参天;或野果压枝,山花烂漫……同时,将高山的雄伟气势表现了出来。

“流水”部分在连续使用上下行刮奏等技法的同时,着重在刮奏音中突出旋律音,并有机地加入了按颤弦、同度按弦等技巧,描绘了一泄千里的高山瀑布,也描绘了丁咚作响的山麓清泉:或云雾绕山,瀑挂前川;或涓涓流水,小桥人家;或一泻千里,声震寰宇;或细流潺潺,清澈透天……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弹奏《高山流水》,首先情感要投入,要具有想象力。

从对乐曲本身的理解出发,到对大自然的热爱;从对大自然的热爱,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崇高精神境界的追求。

借曲抒情,以曲言志。

要带着这种情感,去处理作品,完成作品,让一个个带着情感的音符,从心底滚动而出。

正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在中国,山和水自古以来就是一种传统文化的象征。

时至今日,当西方文化正在一点点地侵蚀古老东方文明的时候,当现代社会中所继承下来的传统几乎荡然无存的时候,当我们言必称美国的时候,一曲《高山流水》还可以让我们回想起那古老的传说,让我们感受到一丝超然的思想境界,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震撼力量。

河南筝派演奏手法的演变

河南筝派演奏手法的演变

河南筝派演奏手法的演变作者:陈静来源:《知识文库》2017年第04期1.早期传统河南筝曲的发展在早期传统河南筝曲中,通过鼓子曲改编的筝曲有很多,例如著名的有《高山流水》《苏武牧羊》、《陈杏元和番》、《闺中怨》等。

从河南曲目的旋律特点和风格上可以看出:其地方曲格式工整,旋律流畅,五度,六度跳进比较多。

既有河南人纯朴朴实的韵味。

又有中州地区铿锵有力的韵味。

其中,摇指可以表现出委婉的哭腔和哽咽,大大小小的揉按技巧可以表现出情绪的高低起伏。

在演奏中,无论是快板或慢板,愉悦或悲伤无不体现出纤巧淡雅秀美之感。

在古朴粗犷的韵味中又多了一份特有的柔情。

但纵观河南筝早期的曲目,不难看出,在演奏技法上,还只是停留在了单一的右手大指托劈和左手揉按弦阶段。

使曲目看上去过于单薄。

下面我们就传统曲目来看一下河南早期筝曲的特色。

河南传统筝曲《高山流水》,具有典型的河南音乐风格。

在演奏风格上,无论是慢板或快板,快乐或忧伤,都有着河南独有的追求清丽淡雅、纤巧秀美的特色,而以浑厚淳朴见长,以深沉内在慷慨激昂为其风格。

傅玄就曾在《筝赋·序》中对河南筝曲评价为“曲高和寡,妙技难工”。

对于传统河南筝曲而言,板式的工整是很重要的。

正如《高山流水》而言,全曲一共87板。

曲中多次使用大拇指。

这是河南筝及其重要的一个手法,河南筝以手腕关节、拇指大关节为活动关节。

2.河南筝派演奏技法发展中期河南筝演奏技法发展中期是在我国解放时期完成的。

随着解放的浪潮,中国新时期的来临,九大流派的发展出现了近乎飞跃的突破。

如浙派筝更加重视四点弹奏法和扫摇、潮州筝注重轻揉浅吟、陕西筝注重大指按弦、山东筝则在于大拇指的快速托劈音色清脆等等,大有百家齐放的盛世势态。

在一个艺术创新与突破的大背景下,河南的筝派的演变也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在早期筝派传统、朴实的基础上,中期的河南筝在风格上进行了突破,在创作的曲目中更多的体现了委婉、细腻、华丽等的变化,在乐曲的处理上更加注重情绪的鲜明对比、早技法上油漆重视左手,加强了左手的碎颤、点颤和二度话音技巧。

筝曲《高山流水》的音乐风格和演奏技巧比较

筝曲《高山流水》的音乐风格和演奏技巧比较

摘要摘要:本文讨论的是古筝版的《高山流水》,古筝曲《高山流水》广为流传,成为古筝的必弹曲目,其历史意义不言而喻,本论文便对古筝曲《高山流水》作深入探讨,并从三种筝派来深入对《高山流水》进行欣赏,对其音乐风格和演奏技巧进行了具体分析,期望为古筝教学者和学习者以启发。

关键词:古筝曲; 《高山流水》; 音乐风格; 演奏技巧一、绪论《高山流水》是我国著名的古筝曲作品,也是我国传统器乐作品中的经典之作,宋代高山流水的传承与“高山流水”的流传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国三大最具代表性的筝派、山东筝派、河南筝派和浙江筝派存在较大差异。

长期以来被艺术家们第一次用来相会。

学以致用,交朋友,从而形成“相识”的含义;浙江筝“高山流水”目前是我国最有影响力、最普遍的“高山流水”说法,由于其内容丰富、优美的委婉语,最符合古代音乐艺术和美学作品《高山流水》。

由于曲风的不同,歌曲分为山东、浙江、河南三个版本。

然而,这三个不同地方的高山流水名称是相同的,它们之间的差别也很大。

古筝表演训练的探索对吸引有价值的思想起着重要作用。

古筝艺术的发展离不开传统音乐的传承。

如果我们想对中国古典民间音乐有一个深刻的认识,首先必须这类经久不衰的作品。

在其中获得经验与灵感,毕竟这样的作品作为中国文化的精髓被传承了几千年。

这三种古筝使高山流水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只是因为它们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

但是在我们的认知里,古筝正是因为这种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韵味,才使得古筝有更顽强的生命力。

这些在民族的血液中流淌的文化,是历史积攒而来的,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灵魂,是我们艺术创作与长远发展不可忽视的瑰宝。

在鉴赏中探寻对于《高山流水》的深入理解和继承才是本文的重点。

二、高山流水的音乐风格(一)醇厚质朴的历史底蕴俞伯牙钟子期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与筝曲《高山流水》一脉相承,俞伯牙与钟子期见面时,伯牙用琴声制造出高山大河的气势,钟子期赞叹道:“峨峨兮若泰山”。

伯牙用琴声中流淌的水之态,钟子期又感叹道:“洋洋兮若江河”。

解析古筝曲《高山流水》音乐风格及审美意蕴鉴赏

解析古筝曲《高山流水》音乐风格及审美意蕴鉴赏

解析古筝曲《高山流水》音乐风格及审美意蕴鉴赏古筝曲《高山流水》是中国古典音乐中非常著名的曲目,它是中国传统音乐中的经典之作。

作曲家意在通过音乐表达对大自然山水景色的赞美和对人生境界的感悟。

该曲极富古典气质,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自然山水的独特情感和超凡境界。

曲调简练流畅,音乐旋律婉转悠扬,富有灵性,能够吸引人们的心灵深处。

我们来谈谈古筝曲《高山流水》的音乐风格。

该曲以古筝为乐器,选取了中国传统音乐的旋律和节奏,展现了中国音乐的独特魅力。

曲调流畅婉转,有如高山流水般的清澈,音符之间起伏变化,仿佛在演绎着大自然中山水的流淌和奔流。

整个曲子的音乐结构简练,但又不失深刻,给人以清新淡雅之感。

曲调的起伏变化,犹如山水之间的曲折起伏,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宏伟壮美和神秘玄妙。

古筝曲《高山流水》所蕴涵的审美意蕴。

这首曲子以高山和流水为主题,表达了作曲家对大自然的独特情感和对人生的感悟。

在古代中国文人笔下,高山和流水常常被视作高远、清澈、深邃的象征,描绘了古人对自然的敬畏和景仰之情,也寄托了他们对理想和境界的向往。

整个曲子以慢板为主,音乐旋律缓慢流畅,仿佛置身于云雾缭绕的高山之间,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幻与宁静。

通过音乐,作曲家将大自然的高山流水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给人以超然物外的审美享受。

古筝曲《高山流水》的名字含义丰富,高山,不仅仅是对地貌的描绘,更多的是对精神世界的象征,象征着高处隐迹的意蕴和追逐。

流水,则是中国文人追求清高境界的最好写照,也是表现水的委婉、圆润、和谐的最好诠释。

曲子不加修饰,以最朴实的音乐语言表现出高山流水的景象,表达了作曲家对自然美的追求和对理想境界的向往。

古筝曲《高山流水》以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丰富的审美意蕴,成为中国古典音乐中的珍品。

这首曲子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自然山水的独特情感和超凡境界,给人以清新淡雅之感,同时也让人深深体会到大自然的宏伟壮美和神秘玄妙。

通过音乐,作曲家将大自然的高山流水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领略到大自然的奇幻与宁静。

以《高山流水》为例浅谈古筝音色与美学的关系

以《高山流水》为例浅谈古筝音色与美学的关系
究难 以经 得住一代代 国人的 品评 毋庸置疑 ,不存 在 带给人源源不 断的美而音色 却难登大雅 之堂 的古筝 曲子 ,这 是 由古筝 作 品通过音色来传 递情 感的特 质所决定 的。 ( 二 )古筝 音色是音乐美学的源泉 音乐 之美 自成音 乐美 学体 系 。就古筝 而 言 ,这 一美 学体 系 的源泉 在 于古筝 的音色 。正是 古筝 错落有致 的音色 ,传递着 饱含美 学特征 的要 素,令欣赏 者赏心悦 目,流 连忘返 。如前 所述 ,古筝音色变 化多端 ,这 给 古筝作 品添入 了多种 不同的风格 。不同音色齐 奏一堂 ,为作品创造 出 不同 的意境 :有 的宋词般 婉转如绵 绵之水 ,创造 出阴柔 美之 境界 ;有 的 弓矢长射如 洪水滔天 ,营造 出气势 如虹激烈美之 境地 ;有 的哀鸿遍野 如 凄凉 之风 ,创造 出悲哀美 之境 界 。如此 种种 ,凡 是人 们所 能熟 知 的美 感,几乎 都可 以借古筝 变化莫测 的音色表现 。一首好 的古筝 曲子 ,必定 寄托着某 些永恒 的情愫 ,不论 哪种 情愫 ,都是 美的真 实体现 。细 听 《 高 山流水 》,我们仿佛置 身于春秋 时代的崇 山峻 岭之中 ,化 身为伯牙 和子
bo 1 4 . 0 4
以《 高山流水 》为例浅谈古筝音色与美学的关系
文 玉 琪
摘 要:古筝历来深受人们的喜爱,这源于它独树一帜 的音 色传达 出别具一格的美学特征 。本文从古筝音 色特点八手,阐述它清脆悦 耳、风格 多样和美不胜收的特征 。进 而借助古筝名曲 《 高山流水 ,进一步探讨 古筝音 色与美的关 系。笔者 以为,古筝音 色和美学之 阃,从 总体 而言是辩证的、统一的;分别而言,古筝音 色 是 古筝音 乐之美的源泉 ,而音乐之 美又是多姿多彩的古筝音 色的最终归宿 。 关键词 : 《 高山流水 ;古筝音 色;美学;关 系

从四首同名筝曲《高山流水》管窥浙江、河南、山东筝派的风格

从四首同名筝曲《高山流水》管窥浙江、河南、山东筝派的风格

从四首同名筝曲《高山流水》管窥浙江、河南、山东筝派的风

李婷婷
【期刊名称】《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3(000)001
【摘要】四首同名筝曲<高山流水>,体现了各自所属流派的某些重要特点.通过比较,我们找到了一个窥探浙江筝派、河南筝派、山东筝派的窗口,有利于对这三大筝派风格特色的深入了解和把握.
【总页数】3页(P116-118)
【作者】李婷婷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音乐系,山东,聊城,25205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32.32
【相关文献】
1.山东筝派与筝曲的发展和艺术风格
2.河南筝派与浙江筝派风格之比较
3.筝统天下风格各异——山东、河南、潮州、客家筝派演奏方法之比较
4.同名不同曲的《高山流水》--河南、山东、浙江三版本之比较
5.古筝《高山流水》流派风格论——以河南、山东、浙江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传统筝曲《高山流水》

传统筝曲《高山流水》

传统筝曲《高山流水》作者:韩晶来源:《群文天地》2013年第02期摘要:《高山流水》作为古筝曲的代表曲目,其演奏技法有三个流派的诸多版本。

文章以具有代表性的浙江派和山东派的《高山流水》作为代表,探析不同风格流派的差异性,以及意境和内涵的不同,以期古筝学习者正确把握不同流派《高山流水》的演奏风格,以及音乐欣赏者对不同流派《高山流水》的辨别。

关键词:高山流水;浙江筝派;山东筝派;风格《高山流水》取材于“伯牙鼓琴遇知音”的故事,流传有多种谱本,并有琴曲和筝曲两种,两者同名异曲,风格完全不同。

筝曲《高山流水》是独奏曲中最具代表性的曲目,现有浙江、山东、河南三个流派的版本。

河南筝派《高山流水》在教学和演奏中使用较少,因此在文章中不作分析。

现以具有代表性的浙江派和山东派为例,就《高山流水》的演奏风格进行比较。

一、演奏技法的不同1.浙江派《高山流水》全曲以清弹为主,前半部分“高山”中,技巧上面主要是运用了相隔两个八度带按滑的“大撮”,突出浑厚而优美的音色,用“摇指”来表现长音。

在这段音乐中,要求把音“拉”得很长,这就要在手指上加以控制,还要用气息来贯穿,因此在演奏中需要把心情控制得沉稳,这样才能表现出空灵悠远的感觉。

中间段落的指法技巧较简单,多用“勾”、“抹”、“托”,要注意的就是速度的把握,不要太慢,要让音乐流动起来,在演奏上随时调整速度。

如果感到开始的速度起慢了,一定要在后面的演奏中提上来。

另一方面,在乐曲的音乐处理上要有很多情绪变化,时而柔和、时而流畅、时而跳跃、时而活泼,总之要让流动的音乐有一定的变化,其中“流水”部分的前一句,应加重右手中指的力度,向下压弹,左手不断的上下滑音,听上去就象是把石子丢在水中,形成了层层的水波,使音乐形象更加生动。

乐曲后半部分“流水”一段,在按滑的同时大量而连续地使用了上下行刮奏手法,细腻地刻画了流水的不同形态,展现了流水由细流涓涓低迴婉转直至汇流成河的壮丽景象。

在演奏中,首先要求刮奏时要突出旋律音,在技巧和指法运用上要注意食指的用力,刮奏要轻,旋律音突出,左手的上滑音配合也是很重要的。

三大流派筝曲_高山流水_简论

三大流派筝曲_高山流水_简论

∀ 70∀
浙江艺术 职业学院学报
第 5卷
而 且曲式结 构也不 似 # 大八 板 ∃ 之格 律。乐曲 集清、奇 、淡、雅 于一身 , 格调高 雅。 浙 江筝曲 高山流水 ! 的形成 和发展 , 呈现出 移植过 程中 的糅 合、吸 收、创 造以 及再 创造 的过 程。 该 曲最初系 浙江桐 庐县俞 兆 镇关 帝 庙虚 灵 和 尚 用于 水 陆 道场 所 吹 奏 的笛 曲, 后 移植 到 杭 州丝 竹 乐 中。 19 25年后 , 此曲 与 小霓 裳 !、 刺 绣鞋 ! 等 民间乐 曲随王 巽之 先生 移居 上海 后传 入上 海丝 竹界。 1961 年 8月 高山 流水 ! 正 式用五线 谱订筝 谱编入上 海音乐 学院 浙 江传统筝 曲教程 !, 作为 向 # 全国 教材 会 议 ∃ 交流 的曲目。 而后于 1963 年, 王 巽之和 他的部 分学 生又 对其进 行了 新的 诠释 与扩 充, 基 本形 成 了 现今版本 。 浙 江筝曲 高山流水 ! 的音 乐, 与 同名 的 河南 筝曲 、山 东筝 曲并 不相 同。 但 其结 构 还是 有 八板 体 的明 显痕迹 , 即, 其 间的每一 个乐句 由对称呼 应的上 下乐节组 成, 全曲 为 8 个 乐句 ( 另加 尾声 ) 。 可见 其 仍具有我 国著名 的民 间 传统 曲 乐曲 牌 老 八板 ! 的 结构 特 征。然 而 它突 破 了 八板 体 的 方整 小 节 数, 句 尾落音也 不一样 。此 外从 演 奏手 法 的特 点 看, 它 与 杭州 的 一种 说 唱 艺术 # 滩 簧 ∃ 有 着 密切 的 联 系。 筝 是 # 杭州 滩簧 ∃ 的 主要伴 奏 乐器, 其演 奏 上要 求以 右手 为 主, 讲 究 勾、托 、抹、 托 的快 速 组合 , 其 音 乐上的体 现, 与浙 江筝曲 高山流 水 ! 的淡 雅、含蓄 、清丽、 秀美的 风格相一 致。 在 音乐形象 的表现 上, 浙江 筝曲的 高山 流水 ! 由 # 高山 ∃、 # 流 水 ∃ 两部 分 构成 , 共 五个 乐 段。 # 高山 ∃ 部 分运用 双 八度 大 抓 套同 度 按 弦、 低 音区 打 弦 等 手 法, 绘声 绘 色 描 摹 高 山 之巍 峨 雄 伟 壮 丽。 # 流水 ∃ 部 分在连续 使用 上 下行 刮 奏等 技 法的 同 时, 着 重 在刮 奏 音中 突 出旋 律 音, 并结 合 左 手的 按 颤 弦 、同度按 弦等技法 , 描绘 流水的 # 一泄千 里 ∃、 # 泉水叮 冬 ∃、 # 涓涓流 水 ∃ % %使人 如临 其境, 如闻 其 声。王巽 之先 生传 谱的 ( 即现 今广 为流 传的 演变 谱 ) 高 山流 水 ! 为 G 宫 D 调, 乐曲 分两 部分 。第 一部 分, 曲 情平稳雅 致, 有小 调色彩 。旋律由 M i 、 So 、 l La 三个 音展 开, 以 五声 音阶 级进 的音 程关 系向 上 行、下行 作缓慢的 扩展。 在音乐表 现手法 上, 用绵 绵不 断的 音的流 淌来 描摹 流水 在江 河中 流 淌不 息, 音 调柔美抒 情。乐曲 的第二 部分则 以 大 调 色 彩为 主 , 乐 句 之 间 音程 做 跳 进 式 进 行, 并用 了 很 多 叠 句, 曲 情高亢又 富有激 情, 展现 了巍 巍 高山 之 雄伟 宏 大。 1963 年, 王巽 之 和他 的 部分 学 生对 高 山 流水 ! 进 行了新的 诠释与 扩充。乐 曲开始部 分运用 十六度音 程 ( 两 个 八度 ) 合 音 与滑 音 结合 的 声响 模 拟古 琴 浑 厚古朴的 音色与 音响, 以 显现标题 高 山 流 水 ! 中 # 高山 ∃ 的 雄 伟 气 势; 乐 曲 还 借用 了 古 琴 # 滚、 拂 ∃ 技法, 模拟出 # 流水 ∃ 的 不同形态 及声音 。此曲徒 非一 般 意义 的 写实 作 品, 不仅 是 单纯 的 模拟 自 然 景物; 在 抒情述志 方面似 有更深层 次的表 现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摘 要 古筝是我国古代乐器,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珍宝。不同的历史文化以及继承人的演绎和再创新,使得不同的筝派在传播和演变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在中国古筝流派中,河南筝派起着主导作用。本文将从河南筝派的形成原因和类别以及著名筝曲《高山流水》中探讨河南筝曲的风格和特点。从以上几个方面中来突出河南筝派的风格和特点。 关键字:河南筝派 高山流水 风格特征 传承发展 筝派类别

1.前言

作为具有几千年发展历程的乐器——古筝,是当下最具流行的古代民族的重要乐器之一。它属于弹拨类乐器,形成于我国西北部。而且在历史上被称为“秦筝”。在漫长的历史文化潮流中,秦筝一直向着东、南方向不断前进,并与当地的戏曲音乐、说唱音乐和民间音乐相互串通在一起,逐渐发展成了与当地的地区特色相结合的不同流派。在我国,河南筝派,山东筝派,浙江筝派,客家筝派是流行于当地的筝派。在每一个地方传承的每一种派系,它的形成都经历了一个相当悠久的历史历程,并在复杂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因素中逐步演变。它经过了萌芽、成长、开花到成熟的几个过程,并经历了从一点一滴的积累到成长为一颗参天大树。每个派系的构成和发展不仅具有保守性、地域性、民族性等共同特征,而且还有各自的因素,如社会背景,客观环境,形成过程和文化特征等其他因素。 2.河南筝派的形成成因

2.1历史源流 古筝是我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早在春秋战国的时候,古筝就在陕西、甘肃等地区流行。公元前237年,李斯在给秦始皇上书的时候,就有“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乎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1],即有筝的出现。而河南具有悠久浓厚的民族文化和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春秋时期的“郑卫之音”和商周时期的“桑间上之乐”曾经对雅乐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明中叶,河南、云南一带流传的民间音乐被称为“弦索”,主要由古筝、琵琶、三弦等弹拨类乐器组成,合奏时由箫和管乐器作伴唱。从明朝中叶时期到乾隆年间,弦索与汴梁的流行小曲合二为一,并在清朝中叶几经演变,发展成一首有弦索伴奏的“鼓子曲”,其合奏 2

形式也流传至今。河南歌曲的板头曲和牌子曲,是我国现在河南筝派的代表曲子。 2.2板头曲与牌子曲 河南曲子一般是由板头曲和牌子曲构成的,而河南筝曲一般来自于民间的说唱音乐和戏曲音乐。在过去的时间里,经常是在演唱前演奏的乐器合奏被称为“板头曲”。民间表演,大多是在鼓子曲演唱之前一人或者多个人演奏一到两首曲子。调弦活指,通常是指在开场或闹台或者是在唱段期间,弹奏一首改变当时氛围的曲子。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大调旋律的乐曲逐渐在人们生活出现的次数越来越少,到后来就变成了板头曲以独奏的方式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河南板头曲是以管弦乐器来伴奏,而伴奏的乐器分别由二胡、筝、琵琶和三弦几个乐器构成,另外还有板击拍。河南板头曲实际上是一种丝竹管乐器参与组成的丝弦。这种灵巧性和多变性是我国民族民间乐器的演奏特点之一。民间表演主要是在鼓乐曲的正式表演之前通过一首或两首曲调的合唱或独奏曲进行表演,或者通过在各个乐段之间演奏曲调来调节节目的气氛,即开幕舞台。八板体的主要音乐是由河南板头曲构成的。它的曲子结构基本上是由68小节的2/4节拍或34小节的4/4节拍组成的起、承、转、合的八句,其主体的旋律基本上都是民间广为流传的器乐曲牌《老八体》的变体。鼓子曲的曲牌延伸为现在的牌子曲,一般都是简明扼要,欢脱而清新,具有乡韵的优美。

[1]司马迁.《史记》卷八十七李斯列传第二十七.中华书局,2013(9). 2.3传承与发展

20世纪50年代后,板头曲筝乐和曲牌筝乐逐渐融入我国知名的艺术类学院和院校。这些专业的音乐学院及艺术院校使用“河南筝乐”这个词来和其他筝派如客家筝派,潮州筝派和山东筝派等区别开。这表明了河南筝乐这个筝派,它已经从板头曲和唱腔曲牌体的形式提升到了以独立演奏的形式进行筝乐表演。

由弦索合奏的板头曲逐渐发展而来的河南筝派,当同时表演一首乐曲时,筝和每以个乐器演奏的声音部分播放同一部分或八度重叠奏同一处旋律,主要是为了以齐取胜,突出了起伏的旋律和不同强度的力量。当筝的表演离开了这种板头曲合奏时,它形成了一种含有独特曲风的河南筝曲,具有细腻、委婉、恢宏、坚毅和柔和的艺术感染力和吸引力。 3

3.河南筝派的类别 我国传统的筝派可以分成南北两个风格不同的流派。北派风格的旋律清晰,粗犷,苍劲有力,右手指法复杂多变,左手指法的按音、颤音、揉弦大且速度快,弹奏时铿锵有力,十分活泼; 与北派曲风相比,南方风格的筝曲旋律清新,优雅,温柔而含蓄,速度缓慢而温和的右手技巧与带有轻微的颤抖却流畅的左手技巧互相协作,以韵味悠长取胜。在南北两个派别下,他们又可以细分为不同的派系,浙江筝派、潮州筝派和客家筝派归于南派,而北派筝可以分为山东筝、河南筝和陕西筝。

河南筝派是古筝北派的主要的代表派系,河南筝派不仅含有北派的共同风格特征,而且独具创造性。有诗曰:“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2],还有“何以忘忧?弹筝酒歌”, 从以上诗歌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古人对古筝音乐的了解和喜爱。从这些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河南筝派的发展。 4.河南筝派的风格特征以《高山流水》为例

《高山流水》这首筝曲讲述的就是有关于伯牙与子期之间深厚友谊的故事。相传伯牙擅长弹琴,而钟子期擅长于听琴,子期经常能够通过伯牙弹奏的琴声来体会他的情感。钟子期过世后,伯牙毅然决然摔琴断弦,并发誓此生再也不会弹琴,因为在这个世界上再没有人懂得自己琴声的人。高山流水这首筝曲表现了一种痴迷于音乐的境界,赞扬了这种深重的友谊,重重高山,洋洋流水,贯穿着一个“知音”的主题。其中表达了“士为知己者死”的崇高意境,这种友谊的随着时间的发展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河南筝派的代表作就有《高山流水》这首筝曲。它以独特的弹奏技巧、演奏风格和优美的旋律,在古筝界具有深远的影响。《高山流水》有两种不同演奏形式:独奏和合奏。另外,依据三种不同的演奏乐器(古筝,三弦和琵琶),这首筝曲有三种不同的版本。它有时平稳壮阔而富丽堂皇,像雄伟的山脉;有时充满豪情而又气势磅礴,犹如源源不断的河水,充分表达了作曲家对祖国的赞美和无尽的喜爱。河南筝曲《高山流水》奠定了河南筝派在国家古筝圈中的重要地位,多年来一直影响后人,历久弥新,与其优美的曲调和独特的演奏技巧密切相关。在此期间,在我国民间音乐艺术领域,它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为河南板头 4

曲的崛起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高山流水》的风格。 4.1乐曲风格分析 《高山流水》的主题是以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以及热爱,是极具有代表性的一首古筝曲。这首乐曲时而有如高山雄伟壮阔;时而如行云流水般奔腾而出。《高山流水》运用了“上、下滑音、按音以及大指托劈”等技巧,描绘了高山和流水的各种形态,表达了作者对山水发自内心的热爱之情。

第一部分,以摇指做开始,着重突出了山的壮丽。在四个小节之后,一系列上部滑音用于描述轻快的水流。第二个乐句重复第一个乐句,这两个乐句表现了整首乐曲的中心思想,并包含了整个乐曲的所使用的技巧。

第二部分介绍了新材料,编写高山流水的先后顺序也使欣赏者从不同的角度 感受山水。这是一个惊心动魄的部分。首先,它是鲜艳夺目的颜色,然后它是柔美的花指,然后连续的上下滑音描绘了山中和水中的“静”的特点。

在第三部分中,第二部分中的材料用于制作高八度音程的大变化,并且添加左旋滑音以产生湍流状态,呈现当前已进入大河并出发的图像波浪。应该特别注意不要让人感到突然和模糊,并且应该通过使用旋律的优先级来完美地再现巨大的动力,就像大自然本身一样。如果高音区域的泛音首先降低然后升高,它们的声音可能会大大削弱,让人感觉面对波光粼粼的湖泊。高音调区域清晰明快的音调用于表明船舶经过余下的波纹并轻轻接触岩石。

在第四阶段,新的音乐材料被添加到曲目中,并且再现了先前的旋律进展变化。来回相互呼应,这段的演奏速度稍快,音色强劲饱满,音乐充满热情。这一乐段的结束回归了音乐的主题,首尾呼应,再次烘托了高山流水的气势。结语逐渐放慢,结束于高耸的山脉耸立在天空中的画面,使人们沉浸于像一只小鸟在高空中自由翱翔,心无旁骛的想象中。

4.2“八板体”结构的运用 一般的河南筝曲一般是由板头曲基础上演变而来的,《高山流水》是河南板头曲八板体系的典型曲目,乐曲一共是由八个乐句构成,共六十八板,完美展现了我国传统音乐的对称性、平衡性。《高山流水》全曲是由《单八板》、《双八 5

板》、《流水板头》以及《流水十六板》串联起来的,最后固定在“大八板”曲体的87板,体现出一个线性递进式的变化发展历程。歌曲整体框架严格有序,旋律线条时而舒缓时而激情澎湃。曹东扶先生身为河南省“曹学古筝艺术”的创始人,他不仅保留了传统,而且更加的注重乐曲的创新。因此,在《高山流水》筝曲中,它不仅保留了《八板》体系的风格,而且还创造了风格不同的新音乐气象。在筝曲的开端,讲述了原型的主题。河南筝曲《高山流水》是一个速度为慢节奏的曲子。主题后面的旋律与原型的旋律不同,主题后面的旋律是自由发展的。4.3左右手演奏技法的特点

(一)右手技法之“摇指” 河南筝曲的摇指是由“游摇”和“密摇”两种形式构成的。游摇在弹奏时大指的位置是从靠近琴码的方向开始弹奏的,并且逐渐向前岳山的方向移动, 在音色方面,也有变化,音色逐渐变得越来越清晰,强度从弱到强;左手滑音的部分音高通常是滑到下行小三度,作韵的特点是按音、滑音、颤音同时进行。“游摇”指法是由曹东扶先生独创的演奏技巧,它属于几种指法相结合的运用,能够在情感表现上更加丰富多彩。以右手的腕关节作为活动的关键部位,以腕部带动大拇指的大关节进行前后的运动,这种弹奏指法叫做“密摇”,它是以快速的托劈来完成的动作。它在弹奏的时候需要注意把音头的声音突出来,而且连贯性也要较强且密度比较大。河南筝曲中的摇指在演奏时,通常是会伴随着左手的技法进行演奏,例如“揉弦、颤音、按音、上下滑音”等,左右手是同时进行的,而不是彼此孤立的存在。在密摇的指法使用较多的筝曲中,河南筝曲《高山流水》就是一首极具代表性的筝曲。

(二)右手技法之“花指” 花指,同时称为“花奏”。花指在河南筝曲中有另一个名称,被称为“拂”,在古琴指法谱中也有该指法,该指法的“拂”也分为“上拂”和“下拂”两种指法,大指连续不间断的下行托指称为“下拂”,大指连续上行不间断的劈指称为“上拂”。弹奏时旋律起伏跌宕,旋律线既连贯又清晰,并且音色与力度的变化较为明显。在乐曲当中使用,“拂”这个指法的用途与装饰音相像,它是不占用音乐的时值,只是具有点缀装饰的作用,一带而过就可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