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剂学龙晓英版 知识总结

药剂学龙晓英版 知识总结
药剂学龙晓英版 知识总结

药剂学知识总结

第一章绪论

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和合理应用的综合性技术科学。

剂型与制剂:把各种药物制成适合于治疗或预防应用、与一定给药途经想适应的给药形式。以剂型制成的具体药品成为制剂。

制剂学与调剂学:研究制剂生产工艺理论的科学成为制剂学。研究方剂的配制、服用等有关技术和理论的科学称为调剂学。两者以往总称药剂学。

药物传递系统:药物传递系统(DDS)是药物新剂型,新制剂,新技术的总称。包括:1.缓释和控释给药系统2.靶向给药系统3.黏膜给药系统4.经皮给药系统。

药物剂型的分类

1. 按给药途径分类:经胃肠道给药剂型;非经胃肠道给药剂型。

2. 按分散系统分类:溶液型、胶体溶液型、乳剂型、混悬型、气体分散型、微粒分散型、固体分散型。

3. 按形态分类:液体剂型、气体剂型、固体剂型、半固体剂型。

4. 按制法分类:浸出剂型、无菌剂型。

第二章药物制剂的稳定性

药物稳定性:不仅指制剂内有效成分的化学降解,同时包括导致药物疗效下降、毒副作用增加的任何改变。一般包括:化学稳定性、物理稳定性、生物学稳定性、药效学稳定性和毒理学稳定性。

研究药物制剂的稳定性的目的:提高制剂质量,保证药品药效与安全,提高经济效益。

影响制剂稳定性因素

处方因素:1.pH的影响2.广义酸碱催化的影响3.溶剂的影响4.离子强度的影响5.表面活性剂的影响6.处方中机质或赋形剂的影响。外界因素:1.温度的影响2.光线的影响3.空气(氧)的影响4.金属离子的影响5.温度和水分的影响6.包装材料的影响

药物制剂稳定化的其他方法

1.改变剂型或改进生产工艺

2.制成难溶性盐或稳定的衍生物。

稳定性试验

A新药申请药物稳定性的实验方法:1.影响因素实验2.加速实验3.长期实验4.稳定性实验的基本要求5.稳定性重点考查项目。

B恒温法:1.经典恒温法2.活化能估算法3.温度系数法(Q10法)

C线性变温法 D热分析方法 E固体制剂稳定性试验的特殊要和方法

第三章液体制剂

液体药剂:指将药物分散在液体分散介质(溶剂)制成的内服或外用液体制剂。

分类: 1、均匀相液体制剂:低分子溶液剂、高分子溶液剂

2、非均匀相液体制剂:溶胶剂、混悬剂、乳剂。

特点(与固体制剂(散剂、片剂等)相比)

优点:①分散度大,吸收快,迅速;②给药途径广泛,可内服,也可皮肤、粘膜和腔道给药;③便于分取剂量,服用方便;④减少某些药物的刺激性;○5提高生物利用度。

缺点:①药物分散度大,化学稳定性差;②体积较大,携带、运输、贮存不方便;③水性液体制剂容

易霉变,需加入防腐剂;④非均匀分散的液体制剂,物理稳定性差。

表面活性剂的概念及结构【掌】

表面活性剂是指能够显著降低液体表面张力的物质。表面活性剂为双亲性分子结构,包含了亲油的非极性烃链和一个以上亲水的极性基团。但要注意两亲分子不一定都是表面活性剂。如对固体表面具有显著润湿作用的物质也称表面活性剂。

分类:

(一)、阴离子表面活性剂:肥皂类、硫酸化物、磺酸化物。

(二)、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季铵化合物新洁尔灭等。

(三)、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天然、合成。

(四)、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甘油酯类、多元醇类、脂肪酸山梨坦、聚氧乙烯类。

表面活性剂的特性:

1、表面活性剂的胶束:

2、亲水亲油平衡值HLB:表面活性分子中亲水和亲油基团对油或水的综合亲合力。

HLB 3--6:W/O型 HLB 8--18:O/W 型 HLB 7--9:润湿剂 HLB 13—18:增溶剂

3、克氏点: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在水中的溶解度急剧升高的某一温度。

4、昙点: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含有聚氧乙烯基)在水中的溶解度急剧下降而析出,溶液出现浑浊的现象的某

一温度。

5、表面活性剂的复配:表面活性剂相互间或与其他化合物的配合使用成为复配。

6、表面活性剂的生物学性质:

1、表面活性剂对药物吸收的影响:增加或减少

2、表面活性剂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使蛋白质变性

3、表面活性剂的毒性:阳>阴>非吐温20>60>40>80

4、表面活性剂的刺激性:十二烷基硫酸钠产生损害,吐温类小。

表面活性剂应用:增溶剂、起泡剂和消泡剂、去污剂、消毒剂或杀菌剂。

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分子结构的影响;药物多晶型的影响;温度的影响;粒子大小的影响;PH的影响;同离子效应的影响

増溶方法:

1、制成可溶性盐

2、引入亲水基团

3、应用助溶剂

4、使用潜溶剂

5、加入增容剂

潜溶剂、助溶剂、增溶剂三者区别:

1.助溶:一些难溶于水的药物由于加入第二种物质(助溶剂)而增加其水中溶解度的现象

机理:药物+助溶剂水溶性络合物、复合物、缔合物

2.潜溶:当混合溶剂中各溶剂在某一比例时,药物的溶解度与在各单纯溶剂中的溶解度相比,出现极大值,这种现象称为潜溶

机理:两种溶剂间发生氢键缔合或潜溶剂改变了原来溶剂的介电常数。

3.增溶:药物在水中因加入表面活性剂(增溶剂)而溶解度增加的现象

机理:被增溶的药物以不同形式与胶束(胶团)相结合

低分子溶液型液体制剂:指小分子药物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分散在溶剂中形成的均相分散体系的液体制剂。

溶胶剂:系指固体药物微细粒子分散在水中形成的非均匀状态的液体分散体系,又称疏水胶体溶液。

胶体性质

1.光学性质:光线通过溶胶剂时从侧面可见到圆锥型光束称为丁铎尔效应。这是由于自然光波长引起光散射。

2.电学性质:溶胶剂由于双电层结构而带电,在电场作用下产生移动,从而产生电位差,这种现象称为界面动电现象,最后产生电泳现象。

3.动力学性质:胶粒受溶剂水分子不规则撞击产生不规则运动,这种运动称为布朗运动。

4.热力学性质:向溶胶剂加入天然的或合成的亲水性高分子溶液,使溶胶剂具有亲水胶体的性质而增加稳定性,这种胶体称为保护胶体。

溶胶的制备:分散法、凝聚法

高分子溶液剂:系指高分子化合物溶解于溶剂中制成的均相的液体制剂。制备方法:有限溶胀和无限溶胀。

高分子溶液的性质

1.电学性质

2.热力学性质

3.渗透压性质

4.凝胶性质

5.触变性质

乳剂:系指两种互不相溶的两相液体混合,其中一相液体以小液滴状态分散在另一种液体中所形成的非均相的液体制剂。普通乳:1~100μm,微乳:小于0.1μm

乳剂形成的必要条件:

1、降低两相液体的表面张力

2、形成牢固的乳化膜

3、形成电屏障

4、确定形成乳化剂的类型

5、有适当的相比:最大体积74%

乳剂的稳定性

乳剂属热力学不稳定的非均相分散体系,在制备或放置过程中,常发生以下几种变化:

1.分层 2.絮凝 3.转相 4.合并或破坏

乳剂的制备

1.干胶法 2.湿胶法 3.新生皂法 4.两相交替加入法 5.机械法 6.采用二步乳化法

7.纳米乳的制备

乳剂在药剂学中的应用 1.液体药剂口服、外用 2.注射剂肌肉、静脉注射 3.栓剂4.软膏剂 5.气雾剂

乳化剂:在乳剂中能使一相液体以细小液滴的形式分散在另一相不相溶液体中形成乳浊液的附加剂。乳化剂是乳剂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用:降低界面张力,增加乳剂的粘度,并在分散相液湘的周围形成坚固的界面膜或形成双电层。

乳化剂选择:1、根据乳剂类型;2、乳剂给药途径;3、乳化剂性能;4、乳化剂油相所需HLB值选择使用混合乳化剂

常用的乳化剂

1)O/W型乳化剂硬脂酸钠、硬脂酸钾、十二烷基硫酸钠、聚山梨酯(吐温类)、卖泽类、苄泽类、泊洛沙姆、阿拉伯胶、西黄芪胶、卵磷脂等。

2)W/O型乳化剂硬脂酸钙(镁、锌)、脂肪酸山梨坦(司盘类)。

混悬剂:指难溶性固体药物以微粒状态分散于分散介质中形成的非均匀分散的液体制剂。

药物要求:(1)沉降速度慢;(2)沉降物易分散;(3)微粒大小均匀,在贮存过程中不变化;(4)化学性质稳定;(5)有一定粘度;(6)内服应适口,外用易涂布。

下列情况可考虑制成混悬液:(1)难溶性药物;(2)增加药物稳定性;(3)延长药效。

混悬剂的物理稳定性

1.混悬粒子的沉降速度:服从Stoke定律

2.微粒的荷电与水化:疏水性药物水化作用弱,对电解质更敏感。亲水性反之。

3.絮凝与反絮凝:加入适当电解质使ζ电位降低,在20—25mV内,使混悬剂处于稳定状态。

4.结晶增长与转型:加入抑制剂阻止结晶的溶解和生长,保持物理稳定性。

5.分散相的浓度和温度

混悬剂的稳定剂:助悬剂、润湿剂、絮凝剂与反絮凝剂

(一)、助悬剂:增加分散介质的粘度以降低微粒的沉降速度或增加微粒的亲水性的附加剂。

1、低分子助悬剂:甘油、糖浆剂

2、高分子助悬剂:(1)、天然:阿拉伯胶类;(2)、合成:纤维素类;(3)、触变胶

(二)、润湿剂:使疏水性药物微粒被水湿润的附加剂

(三)、絮凝剂与反絮凝剂:增加混悬剂稳定性

混悬剂的制备1.分散法 2.凝聚法 1)物理凝聚法2)化学凝聚法

第四章注射剂与滴眼剂

注射剂:指药物制成的供注入体内的灭菌溶液、乳浊液、混悬液,以及无菌粉末或浓溶液。

按分散系统分类:1、溶液型注射液 2、混悬型注射液 3、乳浊型注射液 4、注射用无菌粉末

注射剂的特点【掌】

优点:1.药效迅速、剂量准确、作用可靠。2.适用于不宜口服的药物。3.适用于不能口服药物的患者。4.可发挥局部定位的作用。

缺点: 1.使用不便且注射疼痛 2.制造过程复杂、生产条件严格,所以费用较大,价格较高

注射剂的质量要求【掌】

1.无菌

2.无热原

3.无可见异物和不溶性微粒

4.安全性

5.渗透压

6.pH 4~9

7.稳定性

8.降压物质

注射用水的质量要求:PH为5.0~7.0,氨浓度不大于0.00002%,内毒素小于0.25EU/ml,检查酸碱度、氧化

注射剂的附加剂【掌】

目的:增加溶解性和稳定性;减少疼痛和抑菌

1、PH调节剂:盐酸、氢氧化钠、碳酸氢钠和磷酸缓冲液。

2、增溶剂、润湿剂与乳化剂

3、助悬剂:明胶、MC、CMC-Na,用于混悬型注射剂。

4、抗氧剂:焦亚硫酸钠(酸性)、亚硫酸氢钠(中性)、硫代硫酸钠(碱性)、EDTA、CO2

5、抑菌剂:苯甲醇、三氯叔丁醇、硫柳汞

6、等渗调节剂:氯化钠、葡萄糖

7、止痛剂:苯甲醇、三氯叔丁醇

8、粉针填充剂

冰点降低法:(会计算)

(1)血浆的冰点:-0.52℃

W=(0.52-a)/b

注:W为配成等渗溶液所需加入药物的量

a为未经调整的药物溶液的冰点下降度数

b为用以调整等渗的药物1%溶液的冰点下降度数

氯化钠等渗当量法: 1g药物呈等渗效应的NaCl量(1g药物 = X g NaCl, 0.9%NaCl = 血浆渗透压)

W=0.9 - EX

注:W为配成等渗溶液所需加入氯化钠的量,

E为1g药物的氯化钠等渗当量,

X为100ml 溶液中药物的克数

热原的概念【掌】注射后能引起恒温动物体温异常升高的物质的总称。

热原的性质【掌】 1.耐热性2.水溶性3.不挥发性4.滤过性5.吸附性6.被化学试剂破坏性

污染热原的途径【掌】

1.经溶剂带入2.经原料带入3.经使用的容器、用具、管道及装置等带入4.经制备过程带入 5.经灭菌后带入6.经输液器带入7.在注射过程中带入8.输液中微粒引起

除热原的方法【掌】

1.容器上热原的除去

2.水中热原的除去

3.溶液[MSOffice3]中热原的除去

热原检查方法

1.家兔法2.细菌内毒素法

注射剂的灭菌及无菌技术【掌】

灭菌: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将所有致病菌和非致病菌的微生物及细胞的芽孢全部杀灭

无菌操作技术:在整个操作过程中利用或控制一定条件,使产品避免被微生物污染的一种操作方法或技术。

防腐:采用低温或化学药品防止和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

消毒: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杀灭或除去病原微生物的手段

物理灭菌法

1.干热灭菌法指利用火焰或干热空气进行灭菌的方法。

2.湿热灭菌法在饱和蒸汽、沸水或流通蒸汽中进行灭菌的方法。(主)

1)煮沸灭菌法是把待灭菌的物品放入沸水中加热灭菌的方法,通常煮沸时间为30~60min。

2)流通蒸汽灭菌法是在常压下用100℃流通蒸汽加热杀灭微生物的方法,通常灭菌时间为30~60min.

3)热压灭菌法是用大于常压的饱和水蒸气加热杀灭微生物的方法。

4)低温间歇灭菌法适用于不耐高温的制剂的灭菌。

3.射线灭菌法:指采用辐射、微波或紫外线杀灭微生物和芽孢的方法。

4.滤过灭菌法:指用除菌滤器除去气体或液体中微生物的方法。

化学灭菌法

1.气体灭菌(环氧乙烷、甲醛蒸气等)

2.药液消毒(苯扎溴铵、乙醇等)

F、F0值的意义

1)F值为在一定温度下给定Z值所产生灭菌效率与参比温度T0给定Z值所产生的灭菌效率相同时所相当的时间。

2)F0值为在一定灭菌温度下Z值为10°C所产生灭菌效率与121°C、Z值为10°C所产生的灭菌效率相同时所相当的时间。

小体积注射液的制备流程图

输液输液指由静脉滴注输入体内的大剂量(100ml以上)的注射剂。

质量要求输液的质量要求基本同安瓿剂,但更严格。1)无菌、无热原。2)无不溶性微粒。

两个无菌粉末的名称:冷冻干燥产品无菌分装产品

滴眼剂:直接用于眼部的无菌外用液体制剂

滴眼剂的质量要求:

1、无菌:外伤治疗或手术用必须无菌

2、稳定度

3、PH:5.0—9.0

4、渗透压:相当于0.5—1.6% 氯化钠渗透压

5、无可见物

6、粘度 4~5Pa.s

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

1.药物从眼睑缝隙的损失

2.药物从外周血管消除

3.pH 与pKa

4.刺激性

5.表面张力

6.粘度

第五章 散剂

固体制剂:散剂、颗粒剂、片剂、胶囊剂、丸剂

特点:

1.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稳定性好,生产成本相对低,携带方便。(与液体制剂相比)

2.制备过程具有相同的单元,大多为胃肠道给药,具有溶出、吸收过程。

Noyes-Whitney 方程:)(//C C h DS dt dC s -= D :扩散系数 S :表面积 h:扩散层厚度 Cs:溶解度 改善药物的溶出速度:1.增大药物的溶出面积2.增大溶解速度常数3.提高药物的溶解度

粉体:指由无数个细菌固体粒子组成的集合体。 研究粉体的基本性质及应用的科学称为粉体学。

粉体性质对固体制剂工艺和质量的影响

1.对混合的影响

2.对分剂量、充填的影响

3.对可压性的影响

4.对片剂崩解的影响

5.对药物吸收和疗效的影响。 散剂:指一种或数种药物经粉碎、均匀混合或与适量辅料均匀混合而制成的干燥粉末状制剂,分为口服散剂和局部用散剂。

特点:1.散剂粉状颗粒的粒径小,比表面积大,容易分散、吸收迅速、起效快;2.外用散的覆盖面积大,可同时发挥保护和收敛等作用;3.剂量易于控制,便于婴幼儿和老人服用;4.制备工艺简单,储存、运输、携带比较方便。

制备流程:物料前处理—粉碎—过筛—加入辅料—混合—分剂量—质量检查—包装—散剂

包合物:指一种分子被包嵌于另一种分子的空穴结构内而形成的络合物。

特点:增加药物溶解度与稳定性,液体药物可粉末化,可防止挥发性成分挥发,掩盖药物的不良气味或味道,调节释药速率,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降低药物的刺激性与毒副作用等。

微囊:指利用天然的或合成的高分子材料作为囊壳,将固体或液体药物包嵌而成的粒径为5~250μm 的药库型微小胶囊。

特点:掩盖药物的苦味或异味;2.提高药物的稳定性3.防止药物在胃肠道内失活或减少药物滴胃肠道的刺激性

4.使液态药物故态化便于制剂的生产、应用与储存

5.能减少复方制剂中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隔绝药物组分间的反应

6.缓释或控释药物

7.是药物浓集与靶区,提高疗效,降低毒副作用

8.可将活细胞或生物活性物质包裹。 粉体粒子的性质

1.粒子径与粒度分布

2.粉体粒子的比表面积

3.粉体密度与孔隙度

4.粉体流动性与填充性

5.粉体吸湿性与润湿性

6.粉体压缩性、粘附性与凝聚性

混合操作的注意事项

1.混合时间

2.各组分的混合比例

3.各组分的堆密度

4.混合机械的吸附性

5.各组分的粘附性与带电性

6.形成低共熔混合物

第六章 颗粒剂

颗粒剂:将药物粉末与适宜的辅料混合而制成的具有一定粒度的干燥颗粒状制剂。

特点:1.飞散性、附着性、聚集性、吸湿性较散剂小;2.性质稳定,运输、携带、贮存方便;

3.服用方便,可改善色泽、口感、气味;

4.可改变释药性质;

5.混合性能差,容量法分剂量不易准确。 分类:可溶性、混悬、泡腾、肠溶、缓释、控释。

湿法制粒:将药物和辅料的粉末混合均匀后加入液体黏合剂制备颗粒的方法。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