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坡地质灾害远程监测预报系统及其工程应用
GPS滑坡监测系统在桥墩稳定性监测中的应用

基 准点 的相对 位 置 的变化 , 以 了解 滑坡 体 的活动 可
情 况 , 而达 到 对 滑坡 体进 行 监 测 的 目的L ] 从 2 。崩 塌 传感 器用来 预 报 瞬间发 生 的严重 滑坡 现象 , 并发
出警报 信号 。因此 , 系统适 用 于铁路 边坡 、 本 护坡 、
桥墩稳 定性 监测 。
定在 现 场布设 三 个 监 测 点 和一 个 中心 站 。树 舍 工
区和六 号桥 同在 一个 滑坡 体上 , 经测 定两 处直 线距 离约 为 9 0 其办 公 楼楼 顶 地 理 位 置 较 高且 上 方 6 m,
3 贵 州 六 盘 水 树 舍 六 号 桥 稳 定 性 监
测 的初 步 试 验
维普资讯
G S滑坡 监 测 系统在桥 墩 稳 定性 监 测 中的 应 用 P
张 少华 , 蓉 生 周
( 都理工大学 , 成 四川 成 都 60 0 ) 1 0 0
摘
要 : 于滑坡 等地 质 灾 害的监 测 中传 统 的 数 据信 息获 取 、 鉴 管理 规 模 化程 度 较 低 的现
空 阔 , S 网络信 号也很 好 , 1 GM 把 号监 测点 安装 在
工 区办公 楼 的楼顶 , 并把 中心 站和数 据 处理 系统也 都设在 了工 区办公 楼 内。树 舍六号 桥有 五个 桥墩 , 其 中 2号 桥墩 与上 方钢 梁 接缝 处 出现过 8m 的 累 c
积错 位 , 该 是重 点监测 对 象 ; 时 , 应 同 2号桥 墩 在 山
状 。我 们开发 了基 于 GP S差 分解算 的 滑坡 监 测预 测预 报 系统 。通 过利 用 该 系统对 贵 州 六盘 水市 某一铁路 桥 的滑坡 监 测 的 实验 性 实例 , 简单介 绍该 G S滑坡 监 测 系统 的特 色、 P 系统软 件
陕西宁强县凤凰街滑坡体远程监测预警系统研究

形监 测 、 力监 测 、 的监测 等 , 中应 用最 为广 应 水 其
泛 的是 变形监 测 。常规 变形 监测 主要 是针 对地 表
位移 和岩层倾 斜进 行 的 , 一种 “ 是 现象 监测 ” 不 能 , 够真实 反 映滑坡 体滑动 面上 应力 变化情 况 , 因此 , 必须寻 找一种 可 以对滑 坡本 质进行 监 测 的技术 与 方法 ,真正 实现对 滑坡 灾 害的超前 预 警预 报 的 目
自动采集 现场 锚索 等应力 数据 并 自动发 射到 接收 分 析系统 ; 一部分 是智 能接 收分析 系统 , 另 自动接 收并 处理 现场 发来 的数据 形成 动态 监测 曲线 和监 测 预警 曲线 ,根据 监测 预警 曲线判 断监测 对 象 的
工作 状态 。
1 滑 坡 体 远 程 监 测 技 术 原 理 及 系统 组 成
12 边 坡稳态 远程 监测 系统组 成 .
1 . 系统 总体组 成 .1 2 监测 系统 主要 由两 大部分 构成 。一 部分 是智
质灾害 远程监 测 预警预 报新 技术 ,并 在全 国 7个
地 区 12个点 中得 到成 功应 用 。 0
能传感 、 采集 、 发射 系统 , 该部 分安装 在监 测现 场 ,
1 . 接 收分析 系统 .3 2 智能 接收分 析 系统 由信号接 收器 和计算 机组 成。
应力 及滑 动面摩 阻力 之 间的关 系 ,并 通 过远 程监
控 系统监 测锚索 预应 力 的变化 ,来 反映边 坡 滑动
信 号 接 收器 由传 感 装 置 和采 集 发 射 装 置组
16 3
[ 中图分类 号 ]P 9 [ 64 文献标 识码 ]B [ 文章编 号 ]17 _932 1)1)3 4 6294(OO0 ]5) 4 3
公路边坡滑坡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技术

公路边坡滑坡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技术发布时间:2022-05-26T07:02:00.078Z 来源:《福光技术》2022年11期作者:黄春荣[导读] 因其隐蔽性高,突发性强,危害性大,故有必要对其开展专业监测和预警工作。
广西北投交通养护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一分公司广西容县 530000 摘要:公路边坡在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因素影响下,很容易发生滑坡、崩塌、坍塌、剥落及落石等地质灾害,因其隐蔽性高,突发性强,危害性大,故有必要对其开展专业监测和预警工作。
关键词:公路;边坡;滑坡;地质灾害;监测;预警1边坡的主要类型边坡是指地表一切具有侧向临空面的地质体,通常由坡顶、坡面、坡脚以及地下一定深度内的岩土体组成。
关于其类型划分,国内至今尚无公认的统一方法。
目前比较常见的分类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根据坡体成分,将边坡划分为土质边坡、岩质边坡和土石边坡;(2)根据地形成因,将边坡划分为人工边坡和自然边坡;(3)根据坡体高度,将边坡划分为超高边坡(>100m)、高边坡(50~100m)、中边坡(20~50m)和低边坡(<20m);(4)根据边坡坡度,将边坡划分为微斜边坡(<5°)、平缓边坡(5°~15°)、陡坡(15°~35°)、急坡(35°~55°)、悬坡(55°~90°)和倒坡(>90°)。
此外,还有根据人类工程活动的特点,将边坡划分为道路边坡、采矿边坡和建筑边坡以及根据人类工程的使用年限,将边坡划分为临时边坡(<2a)和永久边坡(>2a)等等。
2边坡滑坡变形及监测机理当坡体发生滑坡时,多具备以下三种特征:周期性、地域性和阶段性。
而滑坡的形成则要经历灾害孕育期、灾害成长期、灾害发生期,随着灾害的不断累积叠加,最后产生明显的宏观变形,引起山体滑坡。
因此,从边坡滑坡机理进行研究,探寻滑坡发生的周期规律,对于边坡滑坡监测预警可以起到很好的帮助作用。
陶志刚砥砺创新,为滑坡灾害装上滑动力实时监测的“眼睛”

058 陶志刚:砥砺创新,为滑坡灾害装上滑动力实时监测的“眼睛”截至今年,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深部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秘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陶志刚,累计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含通信作者)发表的文章14篇被SCI收录,16篇被EI (刊)收录,3篇被ISTP收录,14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
独立出版专著1部,参编专著3部。
获16项发明专利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2项,日本发明专利1项,美国发明专利1项,欧洲发明专利1项)、12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5项软件著作权。
陶志刚,2018年被评为中国能源研究会优秀青年能源科技工作者。
兼任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软岩工程与深部灾害控制分会副秘书长,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古遗址保护与加固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山西省柳林能源与环境院士工作站副站长。
陶志刚师从中国科学院何满潮院士,以滑坡地质灾害(含发震断裂活动)深部力学监测预警和NPR新型结构材料超常力学特性实验为主要研究方向,主要从事岩土工程、地质工程、边坡工程、地震工程、隧道工程灾害监测预警及控制等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2013年3月,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力学博士后出站。
2013年5月,陶志刚进入北京矿冶研究总院矿山所工作,2014年6月调入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工作。
2017年1月至11月期间,在本溪钢铁(集团)南芬露天铁矿挂职副总工程师,负责采场下盘危险边坡滑动力监测预警、治理和技术攻关;2017年12月至今,在山西省柳林县国土资源局挂职副局长,负责柳林县危险边坡稳定性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和全县地质灾害监测智能化、信息化、网络化系统升级。
近五年,陶志刚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4项、浙江省山体地质灾害防治协同创新中心开放基金1项;作为技术骨干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和浙江省重点研发项目等12项国家纵向研究课题。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预报平台建设方案

应急预案:制定平台故障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响应流程和人员职责,确保在突发情况下能够迅 速响应并处理问题
设备采购与安装调试
设备采购:根据平台建设需求,采购相应的监测设备、预警设备和预报设备 安装调试:对采购的设备进行安装和调试,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使用效果
加大对地质灾害监 测预警预报工作的 投入和支持力度
THANK YOU
汇报人:小无名
培训与技术支持:为平 台操作人员提供培训和 技术支持,提高操作水 平和应对能力
应急预案与响应机制
应急预案:针对可能发 生的地质灾害,制定相 应的应急预案,包括预 警、响应、处置等环节
响应机制:建立快速、 有效的响应机制,确保 在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 启动应急预案,开展救 援和处置工作
资源保障:确保应急预 案所需的资源得到充分 保障,包括人力、物力、 财力等方面的支持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提高经济效 益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 和谐共生
前景展望与发展趋势预测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预报平台 的发展趋势预测
未来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预报 平台的发展方向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预报平台 建设方案的前景展望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预报平台 建设方案对未来发展的影响
总体架构设计
平台架构:采 用B/S架构, 分为数据层、 服务层和应用
层
数据层:存储 地质灾害监测 数据、预警信 息和预报结果
服务层:提供 数据采集、处 理、分析和存
储等服务
应用层:实现 地质灾害监测 预警预报功能, 包括实时监测、 预警发布、预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山体滑坡监测及预警系统设计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山体滑坡监测及预警系统设计陈炜峰;席万强;周峰;刘云平【摘要】为了有效解决传统山体滑坡监测预警系统有线传输、人工播报的弊端,利用单片机采集滑坡位移、加速度信息,解析后将数据通过GPRS网络传送至监控系统控制站,控制站负责数据的分析及指令发送。
当预警平台接收到控制站发送的报警指令后,将会启动警报器,并向相关人员发送一条预警短信。
实践表明:该系统采用无线传输、智能播报的方式,成功实现了控制站对监控地区的远程实时监测及预警,保证了该设计的可行性。
%In order to solve the drawbacks of the traditional landslide monitoring and warning system in the wired transmission and artificial broadcasing,the acquisition of landslide displacement and acceleration information by using SCM,after resolving the date through the GPRS network transmission to the monitoring system control station,control station is responsible for the date analysis and the instruction sended. After the warning platform receives an instruction which is from the control station,it will start the alarm and send a warning message to the relevant personnel. Practice shows that the system uses wireless transmission and intelligent broadcasting,the successful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ntrol station for monitoring area of remote real-time monitoring and early warning,to ensure the feasibility of the design.【期刊名称】《电子器件》【年(卷),期】2014(000)002【总页数】4页(P279-282)【关键词】山体滑坡;监测;预警;无线传输;智能播报【作者】陈炜峰;席万强;周峰;刘云平【作者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信息与控制学院,南京210044;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信息与控制学院,南京210044;南京易周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南京210015;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信息与控制学院,南京21004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P277山体滑坡是山区最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它严重威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破坏工程设施,影响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给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重大损失。
地质灾害监测系统平台

地质灾害监测系统平台
地质灾害监测系统平台是针对发生在地质环境中的各类灾
害事件,如地震、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进行监测
与预警的专业化平台。
该平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模块:
1. 监测设备模块:通过部署地震监测仪器、地表变形监测
设备、雷达遥感仪器等硬件设备,实时监测地质环境中的
各项参数,如地震震级、地表位移、地下水位等。
2. 数据采集模块:将通过监测设备获取到的数据进行采集、整理和存储,建立完整的地质监测数据库。
3. 数据分析模块: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通过
数据挖掘、模型建立和专家经验,提取出地质灾害预警的
关键指标,并进行风险评估和预测。
4. 预警与预报模块:基于数据分析模块的结果,结合实时监测数据,对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进行预警和预报,并通过短信、邮件等方式及时通知相关部门和群众,提前做好应对准备。
5. 空间信息模块: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将监测数据和预警结果与地图等空间数据进行融合,实现对地质灾害监测的空间展示和分析,并提供专业的地理空间决策支持。
6. 管理控制模块:包括系统的运行管理、用户权限管理、数据维护和系统配置等功能,确保地质灾害监测系统平台的正常运行和安全性。
地质灾害监测系统平台可以提供实时的监测数据和预警信息,帮助相关部门和人员及时制定防灾减灾措施,减少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和影响。
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的创新与应用

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的创新与应用地质灾害,犹如大自然中隐藏的猛兽,时刻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地震、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灾害一旦发生,往往会带来巨大的破坏和损失。
为了有效应对这些威胁,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的创新与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对地质灾害研究的深入,一系列创新的防治技术应运而生,并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监测技术方面,传统的监测手段往往存在精度不高、实时性差等问题。
而如今,卫星遥感技术、无人机技术以及高精度传感器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监测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卫星遥感可以对大面积的区域进行宏观监测,快速发现可能存在的地质灾害隐患区域。
无人机则能够在复杂地形中灵活飞行,获取高分辨率的影像数据,为灾害评估提供详细的信息。
高精度传感器能够实时监测地质体的微小变形和位移,提前发出预警信号。
例如,在某山区的滑坡监测中,通过卫星遥感发现了山体表面的细微变化,随后利用无人机进行了近距离的详细勘查,确定了潜在的滑坡体范围。
同时,在关键部位安装的高精度位移传感器实时传输数据,当位移量达到预警阈值时,及时通知了当地居民进行疏散,成功避免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在预警预报技术方面,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入为地质灾害的预测提供了新的思路。
通过收集大量的历史地质灾害数据、气象数据、地形地貌数据等,利用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算法,可以建立更加准确的灾害预测模型。
这些模型能够综合考虑多种因素的影响,对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和规模进行预测,为提前采取防范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比如,某地在汛期前利用建立的地质灾害预警模型,结合实时的气象数据和地质监测数据,成功预测了一次可能发生的泥石流灾害,并提前组织了周边居民的转移,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灾害损失。
地质灾害的防治不仅需要及时的监测和预警,还需要有效的治理措施。
在治理技术方面,新型的支挡结构、锚固技术以及生态修复技术不断涌现。
新型的支挡结构,如抗滑桩与锚索框架的组合结构,能够更好地抵抗滑坡体的推力,提高了治理工程的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