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承气汤煎煮过程去厚朴、枳实药渣与否其汤剂中蒽醌类成分含量的研究

大承气汤煎煮过程去厚朴、枳实药渣与否其汤剂中蒽醌类成分含量的

研究

目的:《伤寒论》中大承气汤的煎煮古法“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厚朴、枳实),取五升,去滓,纳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纳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其中厚朴、枳实先煎后需去渣,该文旨在研究蒽醌类成分的含量,以考察去厚朴、枳实二物药渣的科学性。方法:采用传统煎煮方法煎煮大承气汤,A汤剂(原法)去厚朴、枳实药渣,B汤剂不去厚朴、枳实药渣,采用HPLC测定2份汤剂及药渣中大黄结合蒽醌、游离蒽醌的含量。结果:A汤剂中结合蒽醌、游离蒽醌均较B汤剂含量高,A药渣总蒽醌含量低于B药渣。结论:大承气汤古法煎煮方式去厚朴、枳实药渣的科学性,就在于提高了有效成分的溶出率,为其药效物质基础提供了理论依据。

标签:大承气汤;药渣;结合蒽醌;游离蒽醌;总蒽醌;含量测定

大承气汤出自《伤寒论》,由大黄、厚朴、枳实、芒硝组成,具有峻下热结的功能[1],为泻法的代表方剂之一[2]。大承气汤煎煮古法为“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纳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纳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其中需滤去厚朴、枳实药渣后再加大黄。大黄作为中药中的重要泻下药,作用确切,蒽醌类衍生物是大黄的重要药效成分,是大黄及其制剂质量监控的重要指标成分[3]。课题组前期对“大黄后下”的科学性进行了研究[4],本文以大黄结合蒽醌、游离蒽醌含量为指标,探讨去厚朴、枳实二物药渣科学内涵的化学机制。

1材料

Waters高效液相色谱仪(Waters 2695分离单元,Waters 2996二极管阵列检测器,Empower色谱工作站);Millipore-Q纯水器(美国Millipore公司);KDM 型2 000 mL调温电热套(山东鄄城华鲁电热仪器有限公司);HH-4型数显恒温水浴锅(常州国华电器有限公司)。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酚、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对照品均购自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大黄、厚朴、枳实、芒硝饮片购于北京市双桥燕京饮片厂,经江西中医学院付晓梅教授鉴定;甲醇为色谱纯,氯仿、硫酸、磷酸为分析纯,水为超纯水。

2方法与结果

2.1大承气汤的制备方法

传统煎煮方式(A汤剂):称取厚朴饮片40.5 g,枳实饮片40.5 g,加8倍量水,称重,浸泡30 min,煮沸后用文火继续煎30 min,补重,去渣,加入大黄54.0 g,再称重,文火继续煎煮20 min,补重,去渣,纳芒硝20.3 g,微沸即可。冷却,得到A汤剂970 mL(大黄药渣烘干,称重,粉碎,过五号筛,得A药渣41.5 g)。

不去厚朴、枳实药渣(B汤剂):称取厚朴饮片40.5 g,枳实饮片40.5 g,加8倍量水,称重,浸泡30 min,煮沸后用文火继续煎30 min,加入大黄54.0 g,文火继续煎煮20 min,补重,去渣,纳芒硝20.3 g,微沸即可。冷却,得到B汤剂990 mL(大黄、厚朴、枳实药渣烘干,称重,粉碎,过5号筛,得B药渣117 g)。

2.2供试品溶液的制备方法

2.2.1大承气汤供试品溶液的制备游离蒽醌供试品溶液的制备:精密量取大承气汤10 mL于圆底烧瓶中,加入氯仿10 mL,加热回流1 h,冷却,移至分液漏斗中分取氯仿层,水层用氯仿提取3次,每次约10 mL,合并氯仿液,水浴蒸干,残渣加甲醇适量使溶解,转移至10 mL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摇匀,经0.45 μm的微孔滤膜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结合蒽醌供试品溶液的制备:精密量取大承气汤10 mL于圆底烧瓶中,加入2.5 mol·L-1的硫酸溶液10 mL,氯仿10 mL,加热回流1 h,冷却,移至分液漏斗中分取氯仿层,酸水层用氯仿提取3次,每次约10 mL,合并氯仿液,水浴蒸干,残渣加甲醇适量使溶解,转移至10 mL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摇匀,经0.45 μm的微孔滤膜滤过,取续滤液,即得总蒽醌供试品溶液,结合蒽醌的含量=总蒽醌的含量-游离蒽醌的含量。

2.2.2药渣供试品溶液的制备游离蒽醌供试品溶液的制备:精密称取A药渣0.5 g,B药渣1 g,至具塞锥形瓶中,加入甲醇25 mL,加热回流1 h,冷却,过滤,取续滤液5 mL,置烧瓶中挥去溶剂,加水10 mL,超声2 min,加三氯甲烷10 mL,加热回流1 h,至分液漏斗中,三氯甲烷萃取3次,每次10 mL,取有机相,蒸干,加甲醇,定容至10 mL量瓶,0.45 μm微孔滤膜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结合蒽醌供试品溶液的制备:精密称取A药渣0.5 g,B药渣1 g,至具塞锥形瓶中,加入甲醇25 mL,加热回流1 h,冷却,过滤,取续滤液5 mL,置烧瓶中挥去溶剂,加8%盐酸10 mL,超声2 min,加三氯甲烷10 mL,加热回流1 h,至分液漏斗中,三氯甲烷萃取3次,每次10 mL,取有机相,蒸干,加甲醇,定容至10 mL量瓶,0.45 μm微孔滤膜滤过,取续滤液,即得总蒽醌供试品溶液,结合蒽醌的含量=总蒽醌的含量-游离蒽醌的含量。

2.3色谱条件

Diamonsil C18色谱柱(4.6 mm×250 mm,5 μm);柱温25 ℃;流速1 mL·min-1;检测波长294 nm;以甲醇(A)- 0.1%磷酸溶液(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0~15 min,67%A,15~33 min,67%~75%A,33~47 min,75%~90%A,47~55 min,90%A,进样体积20 μL。对照品、供试品色谱图见图1。

2.4对照品溶液的配制

精密称取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对照品,加甲醇分别制成每1 mL含芦荟大黄素0.088 mg,大黄酸0.081 2 mg,大黄素0.084 4 mg,大黄酚0.080 4 mg,大黄素甲醚0.048 4 mg的对照品溶液。分别精密吸取上述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酚、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对照品溶液各1 mL,置10 mL量瓶中,摇匀即得大黄蒽醌类成分的混合对照品溶液(芦荟大黄素0.008 80 g·L-1,大黄酸0.008 12 g·L-1,大黄素0.008 44 g·L-1,大黄酚0.008 04 g·L-1,大黄素甲醚0.004 84 g·L-1)。2.5线性关系考察

精密称取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对照品,加甲醇分别制成每1 mL含芦荟大黄素0.204 4 mg,大黄酸0.193 3 mg,大黄素0.184 5 mg,大黄酚0.329 8 mg,大黄素甲醚0.143 2 mg的对照品溶液。分别精密吸取上述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酚、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对照品溶液各2 mL,摇匀即得大黄蒽醌类成分的混合对照品溶液(芦荟大黄素0.040 88 g·L-1,大黄酸0.038 66 g·L-1,大黄素0.036 9 g·L-1,大黄酚0.065 96 g·L-1,大黄素甲醚0.028 64 g·L-1)。

精密吸取上述混合对照品溶液,进样1,5,10,20,30,40 μL,以峰面积(Y)对对照品质量(X)进行线性回归处理,结果见表1。

2.6精密度试验

精密吸取2.4项下混合对照品溶液20 μL,连续进样6次,测定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酚、大黄素、大黄素甲醚的峰面积,各峰面积的RSD分别为0.93%,1.2%,0.77%,1.4%,1.9%,表明仪器精密度良好。

2.7稳定性试验

取同一份大承气汤供试品溶液于0,2,4,8,12,24 h分别进样20 μL,测定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酚、大黄素、大黄素甲醚的峰面积,各峰面积的RSD分别为1.3%,1.8%,1.5%,1.7%,1.9%,表明供试品溶液在24 h稳定。

2.8重复性试验

取同一批大黄、厚朴、枳实、芒硝饮片各5份,按照大承气汤供试品溶液的制备方法平行制备供试品溶液,测定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酚、大黄素、大黄素甲醚的峰面积,各峰面积的RSD分别为1.4%,1.9%,1.4%,2.0%,2.1%,表明方法重复性良好。

2.9加样回收率试验

分别精密量取A汤剂供试品溶液各6份,每份5 mL,精密量取2.4项下芦荟大黄素对照品母液1 mL,大黄酸对照品母液3 mL,大黄素对照品母液1 mL,大黄酚对照品母液0.8 mL,大黄素甲醚对照品母液0.5 mL,摇匀,分别加入6

份汤剂中,按供试品溶液处理方法制备游离蒽醌溶液,各取20 μL进行含量测定,计算回收率,结果见表2。

2.10样品溶液的测定

取2.2项下供试品溶液各20 μL,注入液相色谱仪中,分别按2.3项下方法测定,文中2.1项下所煎汤剂(A汤剂970 mL,B汤剂990 mL)及药渣(A药渣41.51 g,B药渣117.4 g)中游离蒽醌类化合物和结合蒽醌类化合物总量,结果见表3。

3讨论

从表3可以看出,A汤剂中大黄蒽醌含量均较B汤剂高,且A汤剂中总大黄蒽醌比B汤剂高84%,这是因为厚朴、枳实药渣会对大黄成分造成吸附,在加入大黄前去厚朴、枳实药渣可使大黄成分溶出增加。B药渣中大黄总蒽醌含量比A药渣高12%,正好证明了这一说法。但A药渣中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却高于B药渣,这说明厚朴、枳实药渣除了能吸附大黄成分外,应该还发生了一些化学反应。

大承气汤中君药大黄有效成分蒽醌类成分在2份汤剂中有明显区别,大承气汤传统煎法要求去厚朴、枳实药渣,其科学性就在于有效地提高主要有效成分的溶出率而为其药效作用提供物质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宁.古方“大承气汤”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进展[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0,34(9):46.

[2]张女玲,蓝惠兰,黄碧灵,等.大黄泻下配合芒硝外敷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病人的护理[J].护理研究,2008,22(2):427.

[3]郑志华,祝晨陈,杨得坡,等.大黄及其制剂蒽类衍生物定量分析及泻下活性研究概述[J].中药材,2001,24(10):770.

[4]魏惠珍,胡景婷,饶毅,等.不同煎煮方法对大承气汤蒽醌含量的影响[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12,24(1):27.

Study on determination of anthraquinones in Dachengqi Tang residues of

Magnolia officinalis and Citrus aurantium removed in decoction process

WANG Yue-shenG1,2,DENG Jie-hua3,WEI Hui-zhen3,RAO Yi1,SHEN Feng-yun3,JIN Hao-xin1

(1.National Pharmaceutical Engineering Center for Solid Prepara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Nanchang 330006,China;

2.Institute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Beijing 100700,China;

3.Jiang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Nanchang 330006,China)

[Abstract]Objective:The traditional decoction method of Dachengqi Tang is that “First boiling Magnolia officinalis and Citrus aurantium with a pipeful of water,taking out five litres from the decoction,removing residues,adding rheum officinale,boiling again,taking out two litres from it,removing residues,adding mirabilite,boiling it with low fire”. According to it,residues of M. officinalis and C. aurantium should be removed after decocting.This essay aims to study the content of anthraquinones,in order to proof whether the removal of residues of M. officinalis and C. aurantium is scientific.Method:The traditional method was adopted to prepare Dachengqi Tang.Decoction A (original method)was obtained by removing residues of M. officinalis and C. aurantium,whereas decoction B was obtained without removing residues of M. officinalis and C. aurantium.The content of anthraquinones of both methods was determined with HPLC.Result:The content of both combined and free anthraquinones in decoction A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decoction B.The content of total anthraquinones in residues of decoction A was lower than that of residue B.Conclusion:The traditional decoction method of removing residues of M. officinalis and C. aurantium from Dachengqi Tang is scientific,because it improves the dissolution rate of effective ingredients,which provides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effective substances of the drug.

[Key words]Dachengqi Tang;residue;combined anthraquinones;free anthraquinones;total anthraquinones;determination of content

doi:10.4268/cjcmm20130516

方剂之寒下剂

第一节寒下 大承气汤 (《伤寒论》) 【组成】大黄四两酒洗(12g)厚朴八两去皮,炙(24g)枳实五枚炙(12g)芒硝三合(9g) 【用法】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现代用法:水煎,大黄后下,芒硝溶服)【功用】峻下热结 【主治】1.阳明腑实证。大便秘结,频转矢气,脘腹痞满,腹痛拒按,按之则硬,甚或潮热谵语,手足戢然汗出,舌苔黄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脉象沉实。 2.热结旁流证。下利清水,色纯青,脐腹疼痛,按之坚硬有块,口舌干燥,脉象滑数。3.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 【配伍意义】本方治证虽多,但均由邪热积滞,阻于肠腑而致。根据《素问·阴阳应像大论》:“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泄之于内;······其实者散而泄之”的治疗原则,治当竣下热结,以就阴液,亦即“釜底抽薪,急下存阴”之法。方中大黄苦寒,归脾胃大肠诸经,破癥瘕积聚,留饮宿食,涤荡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本方用之,取其泻热通便,荡涤肠胃,活血化瘀以治胃肠宿食燥屎,腹部涨满,大便秘结等里热积滞证,用为君药。芒硝咸苦而寒,主入胃大肠经。为泻热通便,润燥软坚之佳品,协大黄则竣下热结之力尤增,以为臣药。《名医别录》卷1曾谓芒硝“主五脏积聚,久热胃闭······利大小便。”《医学起源》卷下载芒硝“治热淫于内,去肠内宿垢,破坚积热块”。可见软坚润燥,缓解肠中热燥而用芒硝,由来已久。硝黄合用,既可苦寒泻下,又能软坚润燥,泻热退荡之力威猛。积滞内阻,致使腑气不通,内结之实热积滞,更难下泄,故本方以厚朴,枳实行气散结,消痞除满,为佐药。厚朴苦辛而温,归脾胃大肠经。《名医别录》卷二言其:“去留热心烦满,厚肠胃”。枳实苦寒,归脾胃经,《名医别录》卷二载其破结实,消涨满。故,枳实,厚朴相须为用,行气散结,消痞除满,泄其糟粕填塞之壅,并助硝黄推荡积滞,加速热结排泄。诚如方有执所致也。煎药时大黄后下,意在增其泻下之功。四药合用,意在使塞者通,闭者畅,阳明腑实之证可愈。 【使用注意】本方为泻下峻剂,如气虚阴亏,六脉沉微,或胃肠无热结者,均不宜用。【源流发展】本方始见于汉代张仲景之《伤寒论》及《金匮要略》,用于治疗阳明腑实证,少阴病津伤里实及阳明刚痉等病。历代医家多沿用治疗各种热性病过程中,所出现大便秘结,腹部涨满等阳明腑实证,并对其适应范围归纳为“痞满燥实”四字。本方为泻下剂的代表方,古今泻下剂中有不少从此方衍化而来。晋代《肘后备急方》卷二承气丸,系由大承气汤去厚朴加杏仁而成。该方虽去厚朴,但乃不失其泻下与行气同用的配伍特点,治疗伤寒、时气、温病,十余日不大便者。唐代《备急千金要方》卷九中的承气汤,实有大承气汤去厚朴加甘草组成,亦即调胃承气汤加枳实。方中加甘草,专取其通调之力,以缓硝黄之急,枳实与厚朴相比,虽有辛温,辛苦之不同,而泄满之功则一。宋代《圣济总局》卷97之承气泄胃厚朴汤,有大承气汤去芒硝,枳实改为枳壳加甘草组成。变大承气汤为小承气汤。加甘草,用于治疗胃实腹胀,水谷不清关格不通,大便苦难。三黄丸由大承气汤去厚朴枳实,加清热养阴,泻火解毒之生地黄,黄连,黄芩,栀子组成。主治衄血不止,大便秘结者,明代摄生众妙方卷4之承气汤,有大承气汤加豆豉而成,用量相等,方中以大承气汤苦寒下泄,豆豉透表发汗,合之,具有发汗泻下之功,但以泻下为主,主治脏毒。黄龙汤,即大承气汤加人参,当归,甘草,生姜,大枣以攻补兼施。,使邪去而正不伤,主要用于阳明腑实证而气血虚弱者,进一步扩大了大承气汤的范围。清代医家,秉承汉、唐、金、元、明等前人的经验,变通大承气汤用于临床,创制了不少新方。如大承气汤,系由《伤寒论》大承气汤去行气之枳

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近五年实验研究进展 学号:11311059 姓名:葛芹大承气汤来源于汉·张仲景所著《伤寒论》,功效峻下热结,主治阳明腑实证,热结旁流,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它是一首泻下剂,其药物组成为大黄四两(酒洗)(12g)、厚朴半斤(去皮炙)(24g)、枳实五枚(炙)(12g)、芒硝三合(9g)。方中大黄苦寒通降,泄热通便,荡涤胃肠实热积滞,是为君药;芒硝咸寒润降,泄热通便,以除燥坚,用以为臣。硝、黄配合,相须为用,泻下热结之功益峻。实热内阻,腑气不行,故佐以厚朴下起除满,枳实行气消痞。合而用之,既能消痞除满,又使胃肠气机通降下行以助泻下通便。四药相合,共奏峻下热结之功。下面我就根据近五年来有关学者对该方的研究综述如下。 1.药理研究 1.1抑制血清内毒素万幸等[1]选用酵母多糖诱导小鼠SIRS(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症)模型,给予大承气汤后,分别在6h、12h和24h等时点用鲎试剂微量法测定小鼠血清内毒素含量,用放射免疫法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结果SIRS状态下模型小鼠血清内毒素、TNF-α、IL-6均升高。与同时点模型组比较,大承气汤6h、12h时点可以明显抑制血清内毒素的升高(P<0.05或P<0.01);大承气汤6h组TNF-α水平降低(与造模后6h组比P<0.05);血清IL-6水平方面,大承气汤组比正常组升高的幅度均较模型组低,在24h时点大承气汤组比模型组显著降低(P<0.05)。说明大承气汤在SIRS过程中,可以有效地抑制内毒素的转移和TNF-α、IL-6等炎症反应性细胞因子的产生。为降低继发性腹膜炎死亡率和并发症,筛选出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李红[2]用大白鼠为实验对象,制成模型,用加味大承气汤、大承气汤、灭滴灵、生理盐水,分别对四组大鼠进行治疗并检测24h、72h、给药后6d血清中ET及TNF含量。结果,清、下、益、活四法并用的加味大承气汤组能迅速有效地降低血清中ET及ENF的浓度。给药6d后内毒素减毒率达50%。另与三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并且大鼠组织器官的病理损害较轻,提高了大鼠的生存率。说明加味大承气汤可有效防治内毒素血症和多器官功能损害的发生。 2.2降低炎性细胞因子蔡光先等[3]探讨大承气汤对失血性休克大鼠IL-6 、IL-10的影响。方法: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休克模型组和治疗组。以右颈动脉插管放血制作休克模型。空白对照组插管不放血。治疗组在伤前3h及伤后6h给予大承气汤灌胃。休克模型组和空白对照组用生理盐水灌胃。伤后24h无菌条件下,下腔静脉取血处死,检测相应指标。结果,大承气汤能保护肠粘膜屏障,具有降低炎性细胞因子的作用。 2.3对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陈光远等[4]探讨了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红细胞免疫黏附功能及大承气汤对胰腺炎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将15只成年杂种犬随机分为3组,牛黄胆碱钠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模型组(n=5)、大承气汤组(n=5)、对照组(n=5)。检测不同时段红细胞免疫黏附指标(C3、BRR、ICRR)以及动物的胰腺腹水量、重量等。结果,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模型组存在红细胞免疫功能失调,大承气汤能明显减少腹水量及动物的胰腺重量,提高红细胞免疫黏附功能。 2.4对胃动素分泌和胃电活动的影响冯敬坤等[5]观察了大承气汤经胃给药对家兔胃动素分泌和胃电活动的影响。方法,用大承气汤给家兔经胃给药,分别观察30、90、210min 胃动素分泌和胃电活动结果。结果,给药后30min,胃动素分泌和胃电活动受到明显抑制,给药后90min胃动素水平仍低于给药前,但呈上升趋势,而胃电活动已恢复至给药前水平且呈逐渐加强趋势。给药后120min胃动素水平超过给药前,胃电活动则明显增强。说明大承气汤经胃给药,对家兔胃动素分泌和胃电活动均有先抑制后促进的作用。 2.5对实验性肺水肿及多脏器损伤的影响李玉梅[6]研究大承气汤改善阳明腑实喘满证中肺通气功能和肺组织病变的机制。将家兔随机分为对照组(A)、治疗组(B)和大承气汤组(C)。从家兔耳缘静脉注入油酸建立家兔肺水肿的实验模型,大承气汤以胃管插

研究中药复方中的有效成分

研究中药复方中的有效成分 中药复方是中医药发展的宝贵结晶,但由于其药物组成较复杂、药效作用机制较难测定,所以如何科学、合理地鉴定中药复方的有效成分也就成了一道难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中医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地不断进步,色谱检测、血清成分分析等一系列技术的出现也使得中药复方药理学的神秘面纱得以揭露,也使得中医药向着科学化、微观化、综合化方向发展,为中医深入研究打下了坚实而稳健的基础。 标签:中药复方;有效成分;鉴定方法 中药复方是指处方中含有两位或者两位以上中药材,一般来讲中药复方均有固定的搭配方法和治疗方向,甚至连如何制药和服药都有相关要求。一直一来中药复方都以其显著的药效、稳健的治疗机制、低伤害性的治疗手段受到全世界医学工作者的关注。但由于中药复方一般均为经验用药,药材中含数几种甚至十几种有效成分,为了确切地掌握这些有效成分的药理作用机制以及用药量,科学、合理、有效地对中药复方有效成分进行鉴定就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要。本文就以中药复方的有效成分的药用机制和检测方法为论点进行综述,现报道如下。 1单体药材中的有效成分作用 中药材中所含有的药物成分并非都对疾病有治疗作用,一些药物是含量较高的成分起到治疗作用,而一些药物则是含量较低的成分起到治疗作用。所以明确中药成分的药理作用机制以及用药量,可以优化中药复方的组药结构,减少非必要成分对患者机体的伤害,同时也为中药有效成分的提炼、制药、使用指明了方向。单体药材是中药复方的组成基础,所以了解单体药材中的有效成分、作用机制以及用药量是研究中药复方有效成分的基础。如根据梁鑫淼[1]等人的研究资料显示,以四逆汤为研究对象,采用正交实验法对复方药物中有效成分进行检测。结果发现:四逆汤之所以能够有效治疗心急缺血,有强心、止休、回阳的功效,主要因为其中所含有的三种有效成分:甘草酸粗品、干姜挥发油、附子生物碱。对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乳酸的作用效果附子生物碱强于干姜挥发油强于甘草酸粗品,三种成分的最佳用药比例为1:1:1。附子生物碱是附子单体的主要成分,干姜挥发油是干姜单体的主要成分,甘草酸粗品是炙甘草单体的主要成分,以附子生物碱为主要治疗机制,甘草酸粗品、干姜挥发油起到辅助、增进功效,三者缺一不可。由此可以看出单体中主要有效成分对中药复方药理作用的影响。 2复方合制后药物作用 除了上述四逆汤以主要单体药材的主含量成分为主要的治疗药物,一些中药复方在制药过程生成新成分进而可起到治疗作用。如武孔云[2]等人的研究资料显示,以生脉散为研究对象,主含人参、麦冬、五味子,采用标准制药过程,并对生脉散汤做色谱分析。结果显示:汤剂中含有大量5-HMF(5-羟甲基-2-糠醛),这是原单体药物中所没有的,5-HMF具有软化血管、提升血压流速、清理血质

复方大承气汤

【方名】复方大承气汤 【出处】《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 【分类】泻下剂-寒下 【组成】厚朴(15-20克)炒莱菔子(15-30克)枳壳(15克)桃仁(9克)赤芍(15克)大黄(9-15克)芒硝(9-15克) 【方诀】 【功用】通里攻下,行气活血。 【主治】单纯性肠梗阻属于阳明腑实而气胀较明显者。 【用法】大黄后下,水煎服,芒硝冲服。最好用胃管注入,经2-3小时后,可再用本方灌肠,以加强攻下之力,有助于梗阻之解除。 【禁忌】斟酌。复方大承气汤- 【方解】 复方大承气汤由大承气汤(枳壳易枳实)加炒莱菔子、桃仁、赤芍而成,故行气导滞、活血祛瘀作用增强,适用于单纯性肠梗阻而气胀较重者,并可预防梗阻导致局部血瘀气滞引起的 组织坏死。 复方大承气汤联合鼻肠减压治疗病理性肠麻痹的临床研究作者: 李永;李德春;孙胜利;张昕辉; 复方大承气汤联合西药保守治疗重症胰腺炎临床研究 发表时间:2012-3-30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5期 供稿作者:张洪波曹樟全 大黄的研究 大黄有泻下作用,它的致泻成分是结合状态的蒽甙,如番泻甙甲、大黄酸等,这些成分容易因加热而水解,因此,如用大黄来泻下就不宜久煎。在方剂中配伍使用时,应先煎其他药物。 如单味大黄入药用来泻下,则应缩短煎煮时间,以免致泻成分被破坏。大黄是临床上最常用的泻下药,味苦、性寒、无毒,入胃、大肠、肝经,能泻实热,荡积滞,行瘀血。据现代药理学研究,大黄含蒽醌类衍生物(包括游离和结合性大黄酚、大黄酸、芦荟大黄素、大黄素)和二蒽类衍生物(番泻叶苷ABCD),还含有鞣质。大黄对多种细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能明显地降低血压、血脂、黄疸指数、转氨酶等,有调节脂蛋白以及提高血浆

阳明类方三承气汤比较

阳明类方三承气汤比较 □ 赵杰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三承气汤是指调胃承气汤、大承气汤、小承气汤三方,三方药物相似,主药相同,配伍及适应症略有差别,现集而述之。 承气者,为承顺胃气之下行之意。感染性疾病发热会造成交感神经兴奋,容易抑制肠道蠕动,造成大便停留于大肠中,水分被过度吸收而致便秘。另外,持续的炎症反应导致发热出汗,体液丢失,肠道主动吸收水分的能力增强,亦会造成大便干结。大便在肠道中停留时间过长,肠内容物腐败产生毒素,更容易引起全身尤其是脑中毒。三承气汤就是通过作用于上述过程的不同阶段来治疗感染性疾病。 三承气汤皆以酒洗大黄为主药。大黄性寒,味苦,具有泄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湿退黄等功效。其主要成分结合型蒽醌在大肠被细菌酶水解后,可刺激肠黏膜及肠壁肌层内神经丛,促进结肠蠕动而致泄。结合型蒽醌本身亦具有广泛的抗菌作用。除此外,大黄还具有止血、利胆保肝、血液稀释等作用。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辨证尤为注意保护胃气,用酒洗大黄是以酒之温热缓和大黄苦寒伤胃之弊。此外,煎煮大承气汤用水一斗,先煎枳实、厚朴至五升,再加入大黄煮至二升,然后去滓加芒硝一二沸,在小承气汤中,用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调胃承气汤煎煮方法是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三承气汤实际上煎煮大黄消耗水分达二至三升,用时较长。且《伤寒论》大承气汤中所谓的大黄后下,其实是与枳实、厚朴先煎相较而言,和现代说的后下意义不同。大黄属于刺激性泻下药,其主要泄下成分蒽醌类物质在不耐热,在煎煮过程中会有损失,久煎大黄是张仲景在煎煮承气类方中故意为之,乃避免药性过竣之意也。三承气汤中大黄用量一致,配伍药物及用量均不同。如调胃承气汤用芒硝半升,大承气汤用芒硝三合。大承气汤厚朴用量达半斤之多,而小承气汤厚朴为二两。 三方症状皆可出现潮热、谵语、腹满,但仍有不同之表现,此与三方针对不同的病理变化有关。

大承气汤《伤寒论》经典名方的制备工艺研究

大承气汤《伤寒论》经典名方的制备工艺研究 大承气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为泻下的代表方剂,本研究对其提取工艺、配伍前后化学成分和药效的变化规律、物质基础以及剂量配伍进行研究。(1)本实验首先建立了大黄蒽醌类成分(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和大黄素甲醚)HPLC含量测定方法,枳实黄酮类成分(柚皮苷、橙皮苷和新橙皮苷)HPLC含量测定方法以及厚朴类成分(和厚朴酚、厚朴酚)HPLC含量测定方法。所建立的方法简便、快速、数据真实、可靠、准确。在单因素考察试验的基础上,采用星点设计-响应面法,分别以大黄蒽醌类、枳实黄酮类、厚朴类成分为考察指标,对大承气汤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由实验数据所绘制的曲面图可以看出,乙醇体积分数、提取时间对考察指标的影响较大,而溶媒比对考察指标的影响相对较小。最终确定最佳工艺为60%乙醇、提取时间为90min,溶媒比为20倍量。(2)考察了大承气汤中单味药以及复方配伍后的化学成分变化,对大承气汤复方配伍的化学物质基础进行研究。针对中药化学成分的复杂性,对色谱流动相、比例,检测波长,色谱柱温度,进样量等色谱条件进行优化,建立了全方HPLC统一分析方法,并对分析方法做了仪器精密度、样品稳定性和方法重复性等考察。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方法稳定、可靠、重复性好。统一的HPLC分析方法的建立是进行复方配伍前后成分变化研究的基础。利用在该统一HPLC分析方法下得到的色谱图的保留时间对大承气汤中49个峰的来源进行归属,并对配伍前后化学成分含量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说明:大承气汤配伍中有12个峰来自枳实,12个峰来自厚朴,17个峰来自大黄,1个峰是大黄、厚朴和枳实的共流出峰,5个

小承气汤与厚朴三物汤的药理作用分析和临床应用比较探讨

小承气汤与厚朴三物汤的药理作用分析和临床应用比较探讨 目的:探讨观察中风后便秘患者分别采用小承气汤和厚朴三物汤治疗的临床疗效,对比分析两种中药汤剂的药理作用。方法:将我院在2011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80例中风后便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给予小承气汤治疗)和对照组(给予厚朴三物汤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排便情况。结果:观察组中治愈6例,显效30例,无效4例;对照组中治愈1例,显效29例,无效10例,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0%)明显高于对照组(75%),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承气汤和厚朴三物汤配方药物相同,但配比不同,产生的药理作用也有一定差异,小承气汤相对厚朴三物汤的泻下作用更强。 标签:小承气汤;厚朴三物汤;中风后便秘;药理作用;临床应用 小承气汤、厚朴三物汤分别出自《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经典方,这两种中药汤剂处方均由枳实、厚朴、大黄三味药构成,但这两种药方的药物配比有一定的差异,在临床实际应用中,也有不同的侧重点[1]。小承气汤是攻下通肺的著名药方,在慢性胃炎、肠麻痹、粘连性肠梗阻中较为常用;而厚朴三物汤的治疗侧重点在于行气、理气,在麻痹性肠梗阻中较为常用[2]。目前,小承气汤与厚朴三物汤在临床上的应用较广,但关于两药方的药理作用机制对比分析报道相对较少,为了提高小承气汤与厚朴三物汤的临床应用价值,为临床应用差异提供科学的指导依据,本文对我院收治的80例中风后便秘患者分析采用小承气汤与厚朴三物汤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并对比分析了二方的药理作用,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神经内科以及康复理疗科在2011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80例中风后便秘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处于急性期,现将所有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观察组中男35例,女15例;年龄49-71岁,平均(63.9±2.5)岁;病程1d-7d。对照组中男36例,女14例;年龄50-72岁,平均(64.1±2.8)岁;病程1.5d-7d。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和病程等基本资料上无显著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对照组。采用厚朴三物汤治疗,具体药方:大黄12g(酒洗),枳实15g,厚朴24g(去皮),将上述中药材加水一斗二升,先水煮枳实、厚朴二味药,取药汁五升,纳大黄,再煮取三升,取药汁1升温服,最适宜用量以利为准。 1.2.2观察组。所有患者采取小承气汤治疗,厚朴6g(去皮),枳实9 g(炙),

大承气汤中大黄不为后下,实为枳实、厚朴先煎

大承气汤中大黄不为后下,实为枳实、厚朴先煎 大家好,我是武邑县武邑镇卫生院中医科大夫乔双丽。 大黄具有良好的通便作用,大黄的通便作用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当中。很多人在用大黄通便时,往往大黄后下。其根据有二:一是伤寒论中大承气汤煎煮法中大黄后下;二是现代药物学研究证实大黄煎煮时间过会导致便闭,没有泄下作用。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在临床中用大黄通便,也是后下的。随着对《伤寒论》的学习不断深入,发现这是有问题的。 首先,大承气汤煎煮法中,与其说大黄后下,不如说是枳实、厚朴先煎。煎煮大承气汤用水一斗,先煎枳实、厚朴至五升,再加入大黄煮至二升,然后去滓加芒硝一二沸。也就是说,实际上煎煮大黄消耗水分达三升。这和现在说的“后下”意义上是不一样的。 在小承气汤中,用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煮大黄消耗水分也是差不多三升。也就是说,大小承气汤煎煮大黄的时间是差不多的,大承气汤中后下大黄,并没有缩短大黄的煎煮时间。 再比较小承气汤与厚朴三物汤,会发现厚朴三物汤用水达一斗二升,煎煮到剩余五升时加入大黄,加入大黄后再煮去二升水,最后剩余三升药汁。小承气汤和厚朴三物汤比较,大黄的用量是一样的,厚朴三物汤中厚朴、枳实的量要比小承气汤中多很多。可见,张仲景确实意在先煮厚朴、枳实,而不是后下大黄。 其次,大承气汤中大黄用酒洗,是欲其入血分。张仲景用大黄入血分,有两种方法:一是延长煎煮时间,一般消耗五升左右的水,比如桃核承气汤、大黄牡丹汤等;二是用酒洗,或者直接用酒煎,一般消耗二三升水,比如抵挡汤、下淤血汤。丸药大黄蛰虫丸,也是用酒送服引入血分的。 在大承气汤证中,燥屎压迫肠道壁,消耗水分,必然会造成肠道壁血液粘稠,流通不畅,所以张仲景用酒洗大黄入血分,凉血活血,以免造成肠道壁的坏死,使病情复杂化。 其实大黄入血分仍然有通便的作用,很多血分药比如当归、芍药、

厚朴在大承气汤中的配伍应用和地位

厚朴在大承气汤中的配伍应用和地位 【摘要】目的:探析厚朴在大承气汤中的配伍应用和地位。方法:以古今医家对 厚朴在大承气汤中用法和用量的疑问为线索,从分析大承气汤中配伍厚朴的煎煮方法、用量和配伍作用,对厚朴在方中的配伍地位进行探讨。结论:厚朴在大承气汤方中的 作用是其他行气药难以取代的,参考其用量和大承气汤的医方目的,作为臣药更为适宜。 【关键词】厚朴大承气汤配伍应用 大承气汤是?伤寒论?中的重要方剂,被公认为攻下方剂的代表。后世医家对此方 研究很多,同时一些医家也对方剂中的配伍提出疑问,而这些疑问主要集中在厚朴及 枳实的用法、用量上。 1古今医家对大承气汤中厚朴用量、用法提出的疑问很多后世医家在应用中,对 大承气汤进行化裁,如温病学派常加重芒硝用量,而减少厚朴、枳实的用量。 1.1厚朴、枳实的用量应减少吴鞠通认为厚朴、枳实性燥,不利于燥结诸症,同 时认为“热结旁流非气不通也〞,故治疗阳明温并热结旁流不用大承气汤而用重剂量 调胃承气汤代之;并且凡使用大承气汤方时必减厚朴、枳实的用量,以防其燥性。张 锡纯认为厚朴味辛又具透散之力,“能使人热汗出〞,“与阳明病汗多者不宜,诚恐 汗多耗津,将燥热益甚矣〞,厚朴、枳实“温燥相合即能化热〞,“方中倍用之使倍 于大黄,硝黄亦不觉其凉矣〞。 1.2厚朴有重要的作用有少数医家认为,厚朴在方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并且认为 其在大承气汤中应作为君药看待。如?医宗金鉴?记载:“厚朴倍大黄,是气药为君, 味多性猛,制大其服,欲令大泄下也;大黄倍厚朴,是气药为臣,味少性缓,制小其服,欲微和胃气也。〞现代文献研究,也有人按照?脾胃论?记载“力大者为君〞、 “君药分量最重〞的说法,认为厚朴和大黄共为君药,分别以枳实和芒硝为辅[1]。从上可看出,厚朴在大承气汤中的用量和配伍地位是存有争议的。 2从用量和煎煮方法方面分析厚朴 2.1用量

小承气汤和厚朴三物汤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解析

小承气汤和厚朴三物汤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解析 摘要】目的分析探讨小承气汤和厚朴三物汤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比较分析两种药方成分、剂量及药味配比,并选取80例中风后便秘患者作为研 究对象,按照数字抽签法将其随机分为A组与B组,每组40例,A组患者行小 承气汤治疗,B组患者行厚朴三物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便秘病症改善情况。结 果两种药方具有相同的组方,临床应用中A组治疗治愈率为50.0%,总有效率 为92.5%,B组治疗治愈率为40.0%,总有效率为80. 0%,A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 B组(P<0.05),组间比较差异显著。结论小承气汤和厚朴三物汤具有相同的 组方,但是在治疗便秘方面,小承气汤临床疗效更为显著。 【关键词】小承气汤厚朴三物汤药理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05-0227-02 小承气汤是出自《伤寒论》的有效药方,具有“攻下通腑”功效[1];厚朴三物 汤载于《金匮要略》,中医临床应用也较为广泛。小承气汤与厚朴三物汤具有相 同的组方,均含有大黄、枳实、厚朴三味中药,但是二种药方具有不同的组方原则,临床上应用也各有侧重[2]。本文着重对比了小承气汤和厚朴三物汤的组方, 并选取80例中风便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探讨了两种药方的药理作用 及临床应用效果,现分析如下。 1.组方比较 小承气汤药方为大黄12g、厚朴6g、酒洗6g、枳实9g。使用时加入约4升,煎煮后去1升药汤,分两次服用。从小承气汤药方成分来看,大黄苦寒可“泻热 去实、荡涤肠胃”,厚朴苦辛而温可“行气除满”,枳实为苦而微寒可“理气消痞”。 小承气汤将三药合用可以“通便泻热、消滞除满”[3]。现阶段,小承气汤临床上应 用十分广泛,于肠梗阻临床治疗中应用十分广泛。当前,小承气汤不断被推广应 用到外科手术后胃肠功能紊乱、慢性肺源性肝病、胆道蛔虫症、儿科疾病、胃切 除术后残留排空延迟症及食管癌等疾病治疗中,并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 厚朴三物汤药方包括厚朴24g、大黄12g、酒洗15g、枳实15g。使用时将药 方分两次煎服,于气滞便秘临床治疗方面应用效果显著。厚朴三物汤与小承气汤 具有相同的组方,但是厚朴三物汤重用厚朴、枳实两味药,其功效以行气为主, 当前被广泛应用于便秘等并发症临床治疗中,并不断被推广应用到小儿中毒性肠 麻痹症治疗中,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 表1 小承气汤和厚朴三物汤辨别表 2.临床应用比较 2.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1月到2013年12月收治的80例中风后便秘 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45例,女性患者35例,年龄为50-70岁,平 均年龄为(64.5±2.7)岁,病程均为1周内。按照数字抽签法将其随机分为A组 与B组,每组4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方面无显著差异 (P>0.05),有可比性。 2.2治疗方法 A组患者行小承气汤治疗,B组患者行厚朴三物汤治疗,治疗 过程中观察患者便秘病症改善情况。 2.3疗效评定标准治愈:大便每日一次,且无排便困难;显效:药物治疗后 患者每周至少保证大便3次,且无排便困难;无效:治疗后患者一周内大便次数

大承气汤功效主治药物组成化学成分用法用量临床应用药理作用

大承气汤功效主治药物组成化学成分用法用量临床应用药理作 用 别名处方来源汉·《伤寒论》。剂型汤剂;冲剂药物组成大黄、厚朴、枳实、芒硝。加减功效峻下热结。主治阳明腑实证,脘腹痞满,腹痛拒按,按之硬,大便不通,频转失气,甚或潮热谵语,手足濈然汗出,舌苔黄厚,干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脉沉实;热结奔流,下利清水,秽臭异常,脐腹疼痛,按之有块,口干舌燥,脉滑而数;热厥、痉病或发狂等居里实热证。用于治疗肠梗阻,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急性传染性肝炎,肝性脑病,化脓性阑尾炎,中风,癫狂,急慢性铅中毒,有机磷农药中毒,感染性休克,脊髓损伤性气臌症,以及腹部手术的术前准备或术后腹胀,严重创伤呼吸窘迫综合征,婴幼儿肺炎,小儿虫积腹痛等。制备方法用法用量汤剂:先煮枳、朴,后入大黄,最后入芒硝。灌肠剂:取浓汁200ml,作保留灌肠约20-30分钟,经4小时后可再作1次。冲剂:每袋30g,每次1袋(如用于手术后通便则减半)。用药禁忌1.凡表证未解者不宜使用。2.孕妇忌用或禁用。3.苔色黑而润者不宜用。4.凡全身情况明显不良,肠梗阻属绞窄、坏死、坏疽、有穿孔先兆,或应用本方后局部病变反而加剧导致炎症扩散者,均当禁用。5. 本方以峻下热结而通便为主,主要治疗胃肠实热积滞而致大便燥结阳明腑实证。不宜用于虚寒证。不良反应大承气汤虽为峻下剂,但一般无毒性反应。如用量失当,可引起较重之腹痛腹泻。临床应用1. 肠梗阻:用大承气汤加减方(大黄30g(后下),枳实15g,厚朴15g,芒硝30g(后下),莱菔子15g,黄芩15g)加水1000ml,煎至300ml,灌肠前将芒硝放入药液中溶解,置于输液瓶中经肛管滴入,每分钟80-100滴,1日1次,连续治疗3日,无效转手术治疗,治疗肠梗阻78例,其中男性42例,女性36例;年龄14-80岁,平均43岁。对照组口服大承气汤,共92例,男性52例,女性40例;年龄14-75岁,平均41岁。疗效标准:有效者为腹痛、腹胀消失,排气,排出水样便,X线腹部透视液平面消失;无效者为灌肠后肛门仅排出药液,腹胀未缓解,X线腹部透视液平面

UPLC—MS/MS同时测定大承气汤大鼠血浆中9种活性成分的含量

UPLC—MS/MS同时测定大承气汤大鼠血浆中9种活性成分的含 量 该研究建立了大鼠血浆中大承气汤9种活性成分同时测定的UPLC-MS/MS 方法。采用Aglient C18色谱柱(2.1 mm×50 mm,1.7 μm)进行色谱分离,利用甲醇-5 mmol·L-1甲酸铵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0.3 mL·min-1。实验过程血浆的前处理不仅考察了甲醇、乙腈等有机溶剂蛋白沉淀法,同时考察了液-液萃取法中不同萃取溶剂、不同涡旋时间、萃取次数及不同体积萃取溶剂等因素对各活性成分回收率的影响。最终确定以布洛芬为内标,采用乙酸乙酯液-液萃取法进行血样前处理,N2吹干复溶,离心后上清液进行UPLC-MS/MS分析,在电喷雾电离(ESI)负离子模式下,采用多重反应监测模式进行检测。大黄素、大黄酸、芦荟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大黄酚、厚朴酚、和厚朴酚、橙皮苷及橙皮素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33~660,0.40~792,0.41~827,0.34~680,0.45~907,0.46~927,0.43~867,0.34~683,0.39~787 μg·L-1,且线性关系良好;提取回收率均>69.39%;日内和日间的RSD<15%。该方法符合生物样品分析的要求,可用于研究大鼠灌胃大承气汤后,血浆中该9种活性成分的同时测定,为其量-效物质基础提供了理论依据。 标签:UPLC-MS/MS;大承气汤;血药浓度 大承气汤,始于汉代张仲景之《伤寒论》及《金匾要略》,由大黄、厚朴、枳实、芒硝组成,具有峻下热结的功能[1],为泻法的代表方剂之一[2]。主治阳明腑实证,热结旁流,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应用悠久[3]。大黄素、大黄酚等蒽醌类成分为大黄的泻下有效成分,厚朴中厚朴酚类具有抗病原微生物和调整胃肠运动等作用[4],枳实中的橙皮素对胃肠道平滑肌、子宫、心血管系统、利尿、抗炎等均有不同的作用[5]。这些成分是大承气汤药理作用的物质基础,也是质量控制常用的指标物[6]。有研究建立了大承气汤中蒽醌类[7-8]、黄酮类[9-10]及新木脂素类[11]游离或者结合化合物的定量分析方法,但只是针对一类成分的定量分析;肖秋元等[12]采用HPLC-DAD指纹图谱色谱分析方法做了大承气汤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初步阐明血中移行成分的来源,在一定程度上阐明大承气汤复方的配伍规律及药效物质基础,但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血中某特征性物质代谢行为的变化特点,对于血清中各活性成分并未进行定量。目前为止,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同时测定大黄素、大黄酸、大黄酚、芦荟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厚朴酚、和厚朴酚、橙皮素及橙皮苷含量的分析方法尚未见有报道。本文建立了同时测定大鼠血浆中大承气汤的9种有效成分含量的UPLC-MS/MS联用分析方法,方法准确、简便、快速。 1 材料 1.1 仪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仪LC-30A岛津液相色谱-AB SCIEX-4500系列三级四级杆质谱联用仪(Analyst工作站软件1.6.1 ABsciex);TGL-16C台式离心机(上海安亭科学仪器厂);IKA VORTEX GENIUS 3涡旋仪;DW-40L262

大承气汤煎煮过程去厚朴、枳实药渣与否其汤剂中蒽醌类成分含量的研究

大承气汤煎煮过程去厚朴、枳实药渣与否其汤剂中蒽醌类成分含量的 研究 目的:《伤寒论》中大承气汤的煎煮古法“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厚朴、枳实),取五升,去滓,纳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纳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其中厚朴、枳实先煎后需去渣,该文旨在研究蒽醌类成分的含量,以考察去厚朴、枳实二物药渣的科学性。方法:采用传统煎煮方法煎煮大承气汤,A汤剂(原法)去厚朴、枳实药渣,B汤剂不去厚朴、枳实药渣,采用HPLC测定2份汤剂及药渣中大黄结合蒽醌、游离蒽醌的含量。结果:A汤剂中结合蒽醌、游离蒽醌均较B汤剂含量高,A药渣总蒽醌含量低于B药渣。结论:大承气汤古法煎煮方式去厚朴、枳实药渣的科学性,就在于提高了有效成分的溶出率,为其药效物质基础提供了理论依据。 标签:大承气汤;药渣;结合蒽醌;游离蒽醌;总蒽醌;含量测定 大承气汤出自《伤寒论》,由大黄、厚朴、枳实、芒硝组成,具有峻下热结的功能[1],为泻法的代表方剂之一[2]。大承气汤煎煮古法为“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纳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纳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其中需滤去厚朴、枳实药渣后再加大黄。大黄作为中药中的重要泻下药,作用确切,蒽醌类衍生物是大黄的重要药效成分,是大黄及其制剂质量监控的重要指标成分[3]。课题组前期对“大黄后下”的科学性进行了研究[4],本文以大黄结合蒽醌、游离蒽醌含量为指标,探讨去厚朴、枳实二物药渣科学内涵的化学机制。 1材料 Waters高效液相色谱仪(Waters 2695分离单元,Waters 2996二极管阵列检测器,Empower色谱工作站);Millipore-Q纯水器(美国Millipore公司);KDM 型2 000 mL调温电热套(山东鄄城华鲁电热仪器有限公司);HH-4型数显恒温水浴锅(常州国华电器有限公司)。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酚、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对照品均购自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大黄、厚朴、枳实、芒硝饮片购于北京市双桥燕京饮片厂,经江西中医学院付晓梅教授鉴定;甲醇为色谱纯,氯仿、硫酸、磷酸为分析纯,水为超纯水。 2方法与结果 2.1大承气汤的制备方法 传统煎煮方式(A汤剂):称取厚朴饮片40.5 g,枳实饮片40.5 g,加8倍量水,称重,浸泡30 min,煮沸后用文火继续煎30 min,补重,去渣,加入大黄54.0 g,再称重,文火继续煎煮20 min,补重,去渣,纳芒硝20.3 g,微沸即可。冷却,得到A汤剂970 mL(大黄药渣烘干,称重,粉碎,过五号筛,得A药渣41.5 g)。

古人煎煮中药方法

古人煎药法随病异 一、煎药时间 古代的煎药时间是通过加水多少来控制的。 齐梁间著名医药学家陶弘景就已经提出了一个近似标准的汤剂煎煮时间方案: “凡煮汤,欲微火,令小沸。其水数依方多少,大略二十两药,用水一斗,煮取四升,以此为准。然则利汤欲生,少水而多取;补汤欲熟,多水而少取。好详视之,不得令水多少。” 一般药物按当时的度量衡每二十两药物加水一斗的比例,煮至水剩四升时说明药物已经煎好,但是发汗、涌吐、泻下等方剂就需要少量的水,煮较短的时间,而补益方剂需要大量的水煎煮较长的时间。北宋官颁的《太平圣惠方》进一步强调要严格按照方书记载的水量煎药:“凡煮汤……其水数依方多少,不得参差。”此种标准历代相沿。李时珍指出:“陶氏所说,乃古法也。今之小小汤剂,每一两用水二瓯为准,多则加,少则减之。如剂多水少,则药味不出;剂少水多,又煎耗药力也。” 陶弘景已经明确提出了不同功用汤剂煎服时间有所不同,而实际应用中仍有细微区别。 清代名医徐大椿特别指出了煎药时间的重要:“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其法载于古方之末者,种种各殊……其煎之多寡,或煎水减半,或十分煎去二三分,或止煎一二十沸,煎药之法,不可胜者,皆各有意义。 清代伤寒学家柯琴的论述生动而有说服力,他认为大、小承气汤的区别不仅在于药物、剂量,更在于煎法:“二方煎法不同,更有妙义。大承气用水一斗,先煮枳、朴,煮取五升,内大黄,煮取三升,内硝者,以药之为性,生者锐而先行,熟者气纯而和缓。仲景欲使芒硝先化燥屎,大黄继通地道,而后枳、朴除其痞满。缓于制剂者,正以急于攻下也。若小承气则三物同煎,不分次第,而服只四合。此求地道之通;故不用芒硝之峻,且远于大黄之锐矣,故称为微和之剂。”由次可见煎药时间及“内药”(下药)顺序在中医治疗中的玄妙了。 二、煎药次数 考《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记载,都采用一次煎煮法,即一剂药只煎一次,多分三次服。某些汤剂的“再煎”是“去滓再煎”,即汤剂的再浓缩,与今天常规煎药采取一剂药先后煎煮二次不同。陶弘景也对服药次数略有提及:“凡云分再服、三服者,要令势力相及,并视人之强羸,病之轻重,以为进退增减之,不必悉依方说也。”唐代孙思邈对二服三服提出了技术标准要求。“分再服三服者,第二第三服以纸覆令密,勿令泄气。欲服,以铜器于热汤上暖之,勿令器中有水气。”陶弘景和孙思邈所说的“服”,皆是一煎分成若干次服,而不是不同的煎次。《备急千金要方》中仅见“再煎”的例子是“地黄煎”,药仅生地黄一味,头煎过后,“布绞去粗滓,再煎令如饧”真正的二煎、三煎在唐代已经出现,但并不普遍,到宋代开始普遍出现了。 需要指出的是唐以前并非没有二煎,二煎的出现与补益类药物的价高有关。陶弘景曾建议:“凡建中、肾沥诸补汤,滓合两剂,加水煮,竭饮之,亦敌一剂新药,贫人当依此。” 二煎的使用者是“贫人”,药物是“补汤”。 明代龚廷贤认为煎药次数与所煎汤剂的功效是有关的:“凡诸补汤。渣滓两剂并合。加原水数。复煎。待熟饮之。亦敌一剂新药。其发表攻里二者。虽前药取效。不必煎渣也。从缓从急之不同故耳。” 胡慎柔(1572~1638年),明末著名医僧。因患痨病,经名医查了吾治愈后随查氏习医十余年,颇有所获,后由查氏荐之于名医周慎斋继续深造,留心摘录周氏临证经验。由于他有很好的悟性,对治疗痨病虚损有很深的体会,他谈到治疗虚损的秘诀第三关时指出:“则前保元、四君等剂,皆投之不应,须用四君加黄芪、山药、莲肉、白芍、五味子、麦冬,煎去头煎不用,止服第二煎、第三煎,此为养脾阴秘法也。服十余日,发热渐退,口疮渐好,

2023年执业药师之中药学专业一题库检测试卷A卷附答案

2023年执业药师之中药学专业一题库检测试卷A卷 附答案 单选题(共40题) 1、炮制后可缓和泻下作用的是 A.煨肉豆蔻 B.山楂炭 C.焦六神曲 D.清宁片 E.焦麦芽 【答案】 D 2、炉甘石属于 A.硫化物类矿物 B.硫酸盐类矿物 C.碳酸盐类矿物 D.氧化物类矿物 E.卤化物类矿物 【答案】 C 3、某药材为耳后腺及皮肤腺的干燥分泌物,味初甜而后有持久的麻辣感,粉末嗅之作嚏。 A.麝香 B.蟾酥 C.牛黄

D.蜂蜜 E.青黛 【答案】 B 4、复方大承气汤由大黄、厚朴、枳实与芒硝组成,具有峻下热结功效,主治阳明腑实证。现代研究表明,该方具有泻下(增加肠容积)、抗菌、抗炎、抗内毒素、促进胃肠道运动及对肠梗阻的保护作用等药理作用,并认为该方抗菌的有效成分主要是蒽醌类物质。 A.厚朴、枳实 B.大黄、芒硝 C.大黄、枳实 D.芒硝、厚朴 E.以上均非 【答案】 A 5、《中国药典》收载的生脉饮为口服液,其处方由红参、麦冬和五味子组成。具有益气复脉、养阴生津之功效。处方中五味子的主要成分五味子醇甲,其结构类型是 A.木脂素 B.黄酮 C.香豆素 D.萜类 E.生物碱 【答案】 A 6、千里光中的生物碱具有

A.显著的抗肿瘤作用 B.用于锑中毒引起的心律失常 C.明显的肝、肾和胚胎毒性 D.麻辣味,毒性极强 E.水溶性 【答案】 C 7、(2019年真题)按《中国药典》规定,质量控制成分的结构类型为异喹啉类生物碱的药材是 A.川乌 B.天仙子 C.防己 D.马钱子 E.千里光 【答案】 C 8、(2020年真题)按药物性质分类,属于含毒性药散剂的是() A.银翘散 B.川芎茶调散 C.避瘟散 D.九分散 E.蛇胆川贝散 【答案】 D

2023年中药学类之中药学(师)精选题库与答案

2023年中药学类之中药学(师)精选题库与答案 单选题(共100题) 1、既能平肝潜阳,又能清肝明目的药物是()。 A.天麻 B.白僵蚕 C.白蒺藜 D.石决明 E.代赭石 【答案】 D 2、安息香的性状特征是 A.呈不规则块状或脂膏状,块状者质地似蜡,脂膏者黏稠。有蒜样特异臭气,味辛辣 B.呈不规则小块,常黏结成团,表面橙黄色,有蜡样光泽。气芳香,味微辛,嚼之有沙粒感 C.呈半流动的浓稠液体,棕黄色。极黏稠,挑起时呈胶状,连绵不断。气芳香,味苦辣,嚼之粘牙 D.呈不规则颗粒状或结成团块,表面红棕色或黄棕色,气香而特异,味苦而微辛 E.呈不规则颗粒状或结成团块,表面红棕色或黄棕色,气香而特异,味甘而微辛 【答案】 B 3、以心悸,动则尤甚,咳喘,吐痰清稀,神疲乏力,舌淡脉弱为主要表现的证候是 A.心肺气虚证

B.心脾气血虚证 C.脾肺气虚证 D.肺肾气虚证 E.肺肾阴虚证 【答案】 A 4、下列各项,既能活血又能行气的药物是 A.桃仁 B.红花 C.丹参 D.川芎 E.五灵脂 【答案】 D 5、下列各项中属于治则的是 A.解表 B.利水 C.祛邪 D.祛痰 E.温阳 【答案】 C 6、外观设计专利的保护期限是 A.5年

C.10年 D.20年 E.25年 【答案】 C 7、莪术和水蛭共同的药理作用是 A.抗肿瘤 B.祛痰 C.抑制胃肠道蠕动 D.润肠 E.镇痛 【答案】 A 8、阴气偏胜反映于临床上的证候是 A.实热证 B.虚寒证 C.阴阳两虚证 D.实寒证 E.虚热证 【答案】 D 9、忌与薄荷脑、冰片等易升华药物混存,以免串味的是 A.鹿茸

卫生资格考试中药学中级主管中药师基础知识试题精选及答案 (4)

卫生资格考试中药学中级主管中药师 基础知识试题精选 姓名分数 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80分) 1、寓行气于止血之中,寄疏风于清肠之内的是 A、咳血方 B、小蓟饮子 C、地黄饮子 D、槐花散 E、黄土汤 答案: D 解析:槐花散:方中槐花善清大肠湿热,凉血止血,为君药。臣以侧柏叶清热止血。荆芥穗炒用,入血分而止血;枳壳行气宽肠,共为佐药。诸药合用,寓行气于止血之中,寄疏风于清肠之内。 2、具有疏散风热,消痈散结,利尿功效的药是(B) A.金银花 B.连翘 C.牛黄 D.白头翁 E.射干 3、香豆素与碱反应的特点是 A、遇碱后内酯水解开环,加酸后又可环合成内酯环 B、加碱内酯水解开环,生成顺式邻羟桂皮酸盐,加酸不环合,但长时间加热可生成反式邻羟桂皮酸盐 C、加碱内酯水解开环,加酸后又可环合成内酯环,但如长时间在碱中加热,生成反式邻羟桂皮

酸盐,加酸不能环合 D、加碱内酯水解开环,并伴有颜色反应 E、加碱生成的盐可溶于水 答案: C 解析:【考点】香豆素类的理化性质——内酯环的碱水解 【解析】香豆素类分子中具内酯结构,碱性条件下可水解开环,生成顺式邻羟基桂皮酸的盐。顺式邻羟基桂皮酸盐的溶液经酸化至中性或酸性即闭环恢复为内酯结构。但如果与碱液长时间加热,再经酸化也不能环合为内酯。 4、入煎剂需先煎的药物是 A、薄荷 B、附子 C、番泻叶 D、车前子 E、桔梗 答案: B 解析:附子、乌头等毒副作用较强的药物,宜先煎45~60分钟后再下它药,久煎可以降低毒性,安全用药。 5、按“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理论遣药组方的方剂是 A、川芎茶调散 B、牵正散 C、消风散 D、天麻钩藤饮 E、大定风珠 答案: C 解析:消风散方中的当归、生地黄、胡麻养血活血,滋阴润燥,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是为佐药。 6、砂炒时,辅料砂主要是起 (C) A .协同作用 B.中和作用 C .中间传热体作用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