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赏析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赏析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由马友谊谱写,是一首经典的小提琴协

奏曲。它是根据古老的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改编而成的。

这首曲子以大乐队形式配置,其风格独特而多彩,使人情感激荡。“梁祝”的开场以小提琴演奏一段浪漫的小调旋律,为这首曲子揭开

序幕。其次,小提琴曲将前奏旋律延伸,展现出深沉的悲怆情绪,表

现出祝英台的懊悔之心。

曲调又有羞怯、温柔的態度,雅而浪漫,令人不禁想起李白诗中“梁祝挽歌一曲中”的恩怨。極高声部用一種簡單、高亢而激昂的表

達方式,夸張着爱情的美好,深沉而芬芳。

詮釋者通過游刃於天馬行空與精準把握的方式,把作品的情調和

精神力量完整地表達出來,尤其是在考虑到快速的演奏技術,令人信

服而又讚嘆不已。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由马友谊谱写,它是一首经典的小提琴协

奏曲,有着浪漫而又懊悔的曲调,把爱情的恩怨及力量完整地表達出來,這首曲子處於激情與憂傷關係中,不成文地影宿了每個人心中深

夜的憂傷。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赏析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赏析 题材简介: 从题材上看,这首作品是协奏曲,协奏曲是一种独奏乐器与管弦乐队协同演奏的大型器乐作品。他的特点是独奏部分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技巧性,在音乐作品进行中,独奏与乐队常常轮流出现,相互对答、呼应和竟奏,《梁祝》是小提琴协奏曲,是小提琴与乐队的协同演奏,其中小提琴有很多高难技巧演奏,协奏曲一般分为三个乐章:一乐章是热情的快板;第二乐章是抒情的慢板,具有叙事风格;第三乐章是欢快的舞曲。《梁祝》是单乐章的协奏曲,既有热情的快板,也有抒情的慢板,更有中国戏曲音乐的紧拉慢唱,故深为大众所爱! 作品背景介绍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由何占豪、陈钢作曲。1959年写成并首演。当时作者是上海音乐学院的青年学生。他们为了探索交响音乐的民族化,选择了这一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为题材,吸取了越剧中的曲调为素材,成功地创作了这部单乐章、带标题的小提琴协奏曲。 作者简介 陈钢;上海市人。从小跟父亲陈歌辛学音乐,十岁起随匈牙利钢琴家伐勒学钢琴。建国后入部队文工团,十五岁开始音乐创作,曾经写过一些无伴奏合唱和钢琴间奏曲等作品。1955年进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学习,从师于丁善德、桑桐和苏联专家,毕业后

留校任教。大学四年级时,与何占豪合作写了蜚声国内外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以后又编写了《苗岭的早晨》、《我爱祖国的台湾》、《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清水江恋歌》等小提琴作品以及其它器乐作品。 何占豪(1933-)浙江诸暨人。曾在浙江省越剧团乐队工作,后入上海音乐学院进修班学习小提琴,并和几位同学组成“小提琴民族学派实验小组”,探索小提琴作品创作和演奏上的民族风格问题。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就是这种探索的成果。毕业后,转入作曲系,随丁善德学作曲。除《梁祝》外,主要作品还有弦乐四重奏《烈士日记》、交响诗《龙华塔》、越剧《孔雀东南飞》的音乐等,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 作品中心思想介绍 《梁祝》以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为题材,描述了梁、祝二人的真挚爱情,这个故事有三个具有代表性的情节----相爱、抗婚、化蝶。乐曲采用奏鸣曲式的结构----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三者成功地结合在一起,整个乐曲分三个部分----“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坟前化蝶”。表达了人们对封建礼教愤怒的控诉与鞭笞,反映了人民反封建的思想感情及对这一爱情悲剧的深切同情。 作品音乐风格分析 (一)、呈示部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赏析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赏析:

全曲大概二十六分钟,首先五分钟叙述梁祝爱情主题,然后是快乐的书院生活,接着十八相送。从十分钟开始进入第二段,祝英台回家抗婚不成,楼台会,最后哭灵。第二段和第一段长度差不多,大约十一分钟。最后一段则是化蝶,是主题再现。 引子:引子部分一开始,在轻柔的弦乐震音背景上,用长笛模仿鸟的叫声吹奏出一段旋律,接着双簧管以柔和抒情的引子主题展示出了一幅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美丽景色。 呈示部: 1、主部:在清淡的竖琴伴奏下,先是由小提琴奏出富有诗意的爱情主题。接下来大提琴以浑厚圆润的音调与小提琴的轻盈柔和形成对答,比拟着梁祝草船亭畔、双双结拜的情景。最后由全体乐队再次奏出爱情主题,表示出梁祝真挚纯洁的友谊不断加深和互相爱慕的深情。 2、连接部与副部:连接部是与爱情主题形成鲜明对比的曲调,它是由越剧过门发展变化而来的,是一段节奏自由的华彩。 副部:这段节奏明朗、欢快,多处运用跳音的演奏方式,使旋律活泼、跳荡,独奏与乐队交替出现,生动地表现了梁祝同窗三载、共读共玩的愉快生活。 3、结束部:这段音乐转为慢板,再度出现小提琴与大提琴情意绵绵的对话,其中断断续续的音调,表现了女扮男装的祝英台欲言又止,矛盾害羞的内在情感。表现了十八相送、长亭惜别、依依不舍的情景。 展开部: 这部分描写了“抗婚”、“楼台会”、“哭灵、控诉、投坟”这三个情节 1、“抗婚”:沉重的大锣和大提琴、大管的音响预示出不祥的征兆,铜管以

严峻的节奏、阴森的音调,奏出了封建势力凶暴残酷的主题;独奏小提琴用散板的节奏,陈述了英台的悲痛与惊惶,乐队强烈的快板,衬托着独奏小提琴用强烈的切分和弦奏出了坚决反对封建势力的反抗主题。这个由副题变化而来的抗婚音调与由引子发展而来的封建势力主题交替出现,逐渐形成第一个矛盾冲突的高潮——激烈的抗婚场面。虽然乐队全奏,带给人一种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憧憬,但以铜管为代表的封建势力给予了重大压力。 2、“楼台会”:乐曲转入慢板,大、小提琴的对答,缠绵凄苦、如泣如诉 的音调,把梁祝相会楼台时百感交集的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 3、“哭灵、控诉、投坟”:接着音乐急转直下,小提琴的散板独奏与乐队 的快板齐奏交替出现,这里变化运用了京剧导板与越剧嚣板紧拉慢唱的手法,深刻地表现了英台在坟前对封建礼教的血泪控诉的情景。在独奏小提琴奏出最后一个绝句之后,锣鼓管弦齐鸣,祝英台纵身投坟,全曲达到最高潮。 再现部: 这部分主要描述了“化蝶”。长笛吹奏出柔美的华彩旋律,与竖琴的滑奏相互映衬,把人们引向神话般的仙境。独奏小提琴再次奏出了爱情主题,展现出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封建势力压迫下死去后,化做一双蝴蝶在花丛中欢乐自由地飞舞,人们歌颂着他们忠贞的爱情: 碧草青青花盛开,彩蝶双双久徘徊,千古传诵深深爱,山伯永恋祝英台。 结语:这部小提琴协奏曲,综合采用交响乐与我国民间戏曲音乐的表现手法,依照剧情的发展,精心构思布局,寄托了人们对悲剧中男女主人翁的深切同情和祝愿,也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赏析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赏析 《梁祝》是中国印象派作曲家高斯林(1925—1997)的代表作, 也是他最著名的作品。它是一部独奏小提琴协奏曲,作于1966年,由 国家礼拜厅赞助。这部协奏曲使用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突出了中国 特色,反映出中国典故和民间传说,大受欢迎。 《梁祝》是一部节奏多变的小提琴协奏曲,乐曲由七个乐章组成,七个乐章体现了不同的情绪,而小提琴独奏又以其完美的弹奏技巧, 将这七个乐章完美地展现出来。 首先是前奏,小提琴演奏出了婉转悠扬的旋律,从淡雅到激昂, 然后进入第一乐章“梁祝”,小提琴在这里演奏出了一段令人着迷的 旋律,像是两个人相拥而欢,歌颂着他们的爱情。其次是第二乐章 “梦游”,小提琴在这里弹奏出一段旋律,充满了畅快的欢乐气息, 特别是在乐章的尾声处,小提琴的旋律带有几分抒情的气质,更加凸 显了这段旋律的委婉之美。 接下来是第三、四乐章“深秋”、“将军要望”,这两个乐章的 旋律也很有特色,前者小提琴把深秋的思考气氛展示得栩栩如生,而 后者则以凝重深远的旋律,展示了将军们坚定的斗志,彰显了中国军 事文化的韵味。 第五乐章“梁落”描写了梁家抵抗袁家的战斗场面,小提琴以流 畅而慷慨的旋律,把梁家士兵勇敢奋战的场面描绘出来,激发出人们 对爱国主义情结的共鸣。第六乐章“梁落后”随后回到了安宁之中, 小提琴演奏出一段优美的旋律,唤起了关于爱情的思绪,弥漫着淡淡 的温馨之情。最后是第七乐章“梁祝重奏”,以清丽的旋律表达了两 个人重聚,重新开始他们的爱情之旅,这段旋律温柔而感人,令人留 连忘返。 综上所述,《梁祝》是一部国际公认的经典小提琴协奏曲,它凝 练而流畅的旋律,细腻的表现力,恰如其分的节奏,以及对中国人文 典籍的巧妙运用,彰显了高斯林卓越的作曲技巧和鉴赏力。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赏析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赏析 展开全文 梁祝小提琴协奏曲赏析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采用奏鸣曲式,并选取民间故事《梁祝》中的“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和“坟前化蝶”三个主要情节分别作为乐曲的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的内容。 一、呈示部 1.【引子】 (1)写景:音乐一开始,在弦乐颤音的背景下,长笛吹奏出优美、轻柔的旋律,仿佛描绘了梁祝求学路上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故事画面。

(2)抒情:由双簧管奏出的主题音调,取自越剧的过门音乐。 2.【主部】(单三部曲式:A+B+A) (1)展示主题:在竖琴伴奏下,小提琴奏出传颂千古的爱情主题。此主题取材于越剧的音乐素材。这段旋律在整部作品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多少人听了这段旋律都为之陶醉。作者在选取这段主题时可谓煞费苦心。作者何占豪曾在越剧团当演员。据他所知:任何越剧演员,只要唱到这一唱段,都会博得台下阵阵喝彩的掌声。于是作者选取此唱腔作为《梁祝》的爱情主题,并把它作为整个作品的核心音调。独奏小提琴从柔和朴素的A弦开始,在明朗的高音区富于韵味地奏出了诗意的爱情主题。在音色浑厚的G弦上重复一次后,乐曲转入A微调,大提琴以潇洒的音调与独奏小提琴形成对答。此主题的旋律特点不断上行又不断下行,上行时仿佛表现梁祝对幸福生活和美好爱情的向往与追求;下行则好像预示他们生活中的曲折及有情人难成眷属的痛苦心情。 (2)草桥结拜:此处由独奏小提琴从高音区转入中音区,大提琴以潇洒的音调与独奏小提琴“一唱一合”,形成对答,仿佛描绘梁祝“草桥结拜”的情景。 (3)再现主题:接着,乐队以充沛的感情奏出这个主题,充分表现出梁、祝相互欣赏之情。 3.【连接部】 自由华彩:为独奏小提琴的华彩乐段。在华彩乐段通常乐队暂停演奏,由独奏者充分发挥其表演技巧。此处的演奏较自由,难度较高,因而也较引人注目。作曲家在此采用华彩乐段使其成为作品的有机部分和有独立特点的段落。 4.【副部】(回旋曲式:A+B+A+C+A) 三载共窗,共读共玩:是整个作品中最轻快、最欢悦的乐段。它由越剧的过门变化而来,由独奏小提琴奏出,与抒情的主部爱情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个由越剧过门变化来的主题,由独奏小提琴奏出(包括加花变奏反复)。独奏小提琴模仿古筝、竖琴与弦乐模仿琵琶的演奏,作者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作品分析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作品分析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是中国著名作曲家赵季平创作的一部小提琴协奏曲,作曲于1959年。这部作品以中国著名爱情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为灵感来源,将中国古典音乐的旋律和西方古典音乐的演奏技巧融合在一起,是中国古典音乐与西方古典音乐结合的典范之一。 赵季平以《梁祝》为主题,创作了这部小提琴协奏曲。作品首演于1959年10月12日,由小提琴家郎朗担任独奏,成为中国古典音乐史上的一大事件。《梁祝》这部小提琴协奏曲具有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同时也融入了西方古典音乐的表现技巧,展现出赵季平作为作曲家的高超技艺。 这部小提琴协奏曲的曲式结构非常丰富。赵季平在创作这部作品时,充分吸收了中国古典音乐的特点,使得整个协奏曲在曲式结构上兼具中国和西方的特色。作品的整体结构分为三个乐章,分别是《梁祝的传说》、《祝英台的思念》和《悲歌》。每个乐章都具有不同的情感表达和音乐形式,展现出了丰富的变化和发展。 这部小提琴协奏曲的音乐语言极具表现力。赵季平运用了丰富多样的音乐手法,既包括中国传统音乐中的旋律元素,又融入了西方古典音乐中的和声和对位等技巧。在曲中,小提琴独奏和管弦乐团紧密配合,通过细腻的音乐表现,生动地描绘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使得整个作品充满了浓厚的叙事色彩。 这部小提琴协奏曲在演奏技巧上要求极高。作品中小提琴独奏部分的技巧要求非常复杂,既包括了传统的中国音乐的执法技巧,又融合了西方古典音乐中的各种技法,如快速的琶音、连续的音阶、复杂的装饰音等。这对于小提琴演奏者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需要具备非常高的演奏技巧和音乐表现力。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是中国古典音乐与西方古典音乐结合的杰作,它以独特的音乐语言展现了中国古典文化的魅力,同时也展示了赵季平作为作曲家的创新精神。这部作品不仅在中国音乐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也为中国古典音乐走向世界提供了重要的契机。在当今世界音乐舞台上,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已经成为了一部独具特色的音乐代表作品,受到了广泛的赞誉和欢迎。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创作与演奏特征赏析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创作与演奏特征赏析 摘要: 一、引言 二、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创作背景 三、创作特点 1.曲式结构 2.旋律特点 3.和声处理 4.节奏变化 四、演奏特点 1.技巧要求 2.音乐表现 3.情感传达 五、赏析《梁祝》的魅力 1.音乐艺术的创新 2.中西文化的交融 3.民族风格的体现 六、结论 正文: 一、引言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是我国著名的音乐作品,自1959年创作以来,以

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国际音乐舞台上备受好评。本文将从创作与演奏两个方面,对这部作品进行详细的赏析。 二、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创作背景 《梁祝》的创作背景源于一个脍炙人口的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自古以来便被无数艺术家改编成各种艺术形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便是其中之一。作曲家何占豪、陈焕庭在充分挖掘民间素材的基础上,创作出了这部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作品。 三、创作特点 1.曲式结构 《梁祝》采用了奏鸣曲式结构,以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分为三个部分: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呈示部展示了故事的起源和梁山伯、祝英台的相识;展开部描绘了两人相爱、别离的悲剧;再现部则表现了梁山伯、祝英台化蝶的重生。 2.旋律特点 《梁祝》的旋律优美、富有表现力。作曲家巧妙地将民间曲调与西方音乐相结合,创作出极具东方特色的旋律。如呈示部中的主题旋律,采用了浙江民歌《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曲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3.和声处理 《梁祝》的和声处理独具匠心。作曲家在保持传统和声的基础上,运用了富有创意的和声手法,如七度和弦、九度和弦等,使作品具有丰富的音响效果。 4.节奏变化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作品分析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作品分析 《梁祝》是中国古代民间传说中的一个浪漫爱情故事,也是中国文化中不可磨灭的经典。在中国音乐史上,也有一部叫做《梁祝》的小提琴协奏曲,它由中国著名作曲家陈其 钢创作,曲目因历经多次修改,在经过三版后于1988年定稿。下面是对《梁祝》小提琴协奏曲的作品分析。 首先,这首协奏曲旋律优美,节奏感强。它融合了西方古典音乐与中国传统音乐的元素,巧妙地运用小提琴高亢悠扬的音色来表达梁山伯与祝英台两位恋人之间的真挚感情。 曲子的开头以深沉悠远的长音为引子,接着出现了引发人情感共鸣的主题乐段,之后小提 琴与管弦乐团交替表现,营造出浮动不定的神秘气氛,这既符合戏剧情节需要,又表现了 梁祝两人之间的跌宕起伏和情感纠葛。 其次,这首曲子在编曲上也有独特之处。与一般协奏曲惯用的三乐章结构不同,《梁祝》协奏曲采用了四乐章,曲目分别为《主题》、《英台》、《出塞》和《重逢》。四个 乐章之间虽然相互独立,但又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使整个曲子显得更加完整、丰满。同时,陈其钢还将交响乐团与古典中国乐器的演奏相结合,融合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笛、 胡琴、琵琶等乐器,为曲子增添了浓郁的中国风,让整首曲子更具感染力和艺术价值。 最后,这首协奏曲的音乐语言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时代精神。作者通过音乐 表现了中国古代传奇爱情故事的动人情节,展现了中国文化独特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精神。 同时,在时代变革和文化交融的历史背景下,这首协奏曲的诞生也代表了一种文化自觉和 时代自觉,它既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一面旗帜,也是中国艺术创新的一次成功尝试。 综上所述,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是一部综合性很强的作品,它把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和西方现代音乐形式有机融合起来,展现了中国音乐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在世界文化 交流的大背景下,《梁祝》协奏曲既有经典韵味又有现代审美价值,是中国音乐文化的瑰 宝之一。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赏析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赏析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赏析 引言: 小提琴协奏曲是古典音乐领域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它结合了交响乐队与小提琴独奏的完美平衡,创造出了许多令人陶醉的音乐作品。其中,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无疑是最为著名的一首。该曲以中国古代传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为题材,创作出了旋律优美、曲调动人的音乐作品。本文将从曲调、结构、演奏技巧和情感表达等方面,对《梁祝》进行赏析。 一、曲调赏析: 《梁祝》的曲调充满了浓郁的中国情调,融合了中国音乐的独特元素。整个曲子节奏稳定、流畅,旋律优美动听,充满了梦幻般的色彩。曲中的小提琴独奏部分展示了小提琴的高度表现力和技巧性,使人们沉浸在美妙的音乐之中。 二、结构赏析: 《梁祝》的结构主要分为三个乐章:快板、慢板和快板。快板以欢快的旋律开场,节奏鲜明,富有活力。慢板则以抒情的旋律展开,配以柔和的弦乐,使人们感受到深情款款的爱情。最后一个快板部分则以高潮迅猛的曲风收尾,充满了戏剧性的张力。

三、演奏技巧赏析: 《梁祝》对演奏者的技巧要求非常高。首先是对小提琴独奏的技巧要求,例如准确的音准、清晰的音色、流畅的技术等。其次,对整个乐队的和谐与合作也有很高的要求,需要保持准确的节奏和稳定的音量。演奏者需要在技巧和情感表达之间找到平衡,将故事传达给听众。 四、情感表达赏析: 《梁祝》作为一首音乐作品,它所表达的不仅仅是音乐本身,更是对爱情的讴歌和思考。整个曲子通过旋律和音色的变化,巧妙地传达了梁山伯和祝英台的深情厚意。快板部分的欢快节奏代表了两人初识时的喜悦,慢板部分的抒情旋律则表达了两人的深情厚意。最后一个快板部分的高潮表明其爱情的命运,让人无法忘怀。 结论: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是一首充满中国特色的音乐作品,它将中国传统故事与古典音乐完美结合,创造出了令人陶醉的音乐体验。通过对曲调、结构、演奏技巧和情感表达等方面的赏析,我们可以感受到《梁祝》中蕴含的深情和美好。这首作品的创作与演奏都是对艺术家们的极大挑战,同时也是对观众和听众们的一次深情呈现。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成功地将音乐与故事融为一体,成为了经典之作。它既是一首小提琴独奏曲,也是一部爱情故事,深深触动着每一个聆听它的人的心灵。

梁祝小提琴协奏曲赏析

梁祝小提琴协奏曲赏析 梁祝小提琴协奏曲赏析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生活中所有美好的事物,无论它是以何种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其意境和美的感觉都是相通的,比如:文字是以纸张或网络为载体,作者用神奇的方块汉字描述了自己的感悟和内涵,给人以美的享受;舞蹈是以肢体的语言,配以欢快或忧伤的乐曲,舞者将自己的情感和感触展现出来,给观众以动态的美的享受。而音乐的语言,则是通过跳跃的音符,跌宕起伏的旋律,或欢快,或忧伤,或激昂,或悲壮!我认为,一部好的音乐作品,有着更强的艺术感染力,它可以吹响战斗的号角,也可以唤回迷失的灵魂;它可以是气势恢弘的交响乐,也可以是温柔缠绵的小夜曲;它可以是一首温婉的小诗,也可以是一首犀利的檄文。它可以波动心弦,也可以撼动心潮。…… 而在我所听过的乐曲当中,我认为只有《梁祝》这首小提琴协奏曲具备上述的任何一种特质。是的,它既是一曲缠绵哀婉的爱情颂歌,又是一部慷慨悲壮的爱情悲剧。 不知多少次夜深人静时,用心聆听这首《梁祝小提琴协奏曲》,总会被它那优美的曲调打动,心儿不知不觉中总会随着音符的跳跃而颤动不已,总会沉浸陶醉在那美妙的天籁之音里……这首《梁祝小提琴协奏曲》取材于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中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用奏鸣曲式完成,乐曲的开头用长笛吹出了优美动人的鸟鸣般的华彩旋律,接着,双簧管以柔和抒情的引子主题,展示出一幅风和日丽、春光明媚、草桥畔桃红柳绿、百花盛开的画面。小提琴一遍又一遍地奏响爱情的主题旋律,缠绵悱恻,优美动人的旋律,仿佛是在诉说着那段心心相印,耳鬓厮磨,剪影共读整三载的同窗生活…… 接下来一段欢快活泼的大小提琴协奏描绘了两人追逐嬉闹的情景,纯洁的友谊在祝英台的心中慢慢幻化为纯真的爱情,祝英台暗暗倾慕才气俱佳的梁山

梁祝音乐赏析

音乐欣赏—《xx 与xx》 梁祝小提琴协奏曲是陈钢与何占豪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时的作品,作于1958年冬。陈钢,上海市人。(1935-)作曲家,主要作品有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独奏曲《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金色的炉台》、《苗岭的早晨》等.何占豪(1933-)作曲家,浙江人.代表作: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交响诗《龙华塔》、弦乐四重奏《烈士日记》等. 《梁祝》吸取了越剧中的曲调因素,是一部小提琴协奏曲,采用奏鸣曲式。 作者将故事的主要情节概括为乐曲三个部分音乐表现的内容,将这三个部分融于欧洲传统奏鸣曲式的结构框架之中: 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和坟前化蝶,作为乐曲的显示部,展开部,再现部的内容,表现了青年男女对爱情忠诚和对封建礼教的控诉,最后的化蝶的描写,极富于浪漫色彩,可谓全曲的点晴之笔并以浙江的越剧唱腔为素材、成功地将我国民族音乐与西方作曲技法融为一体,用音乐的形式艺术地再现这一动人的故事。 这首曲子由三个部分组成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下面我就来说说我对每一部分的感受。 1.呈示部 (1)呈示部——引子: 轻柔的弦乐泛音引出长笛带华彩的引子,上下跃动的八度大跳轻盈、活泼,双簧管的优美旋律,描绘风和日丽、乌语花香的明媚春光。 (2)呈示部——相爱: 在竖琴伴奏下,小提琴奏出传颂千古的爱情主题。 此主题取材于越剧的音乐素材。作者何占豪曾在越剧团当演员。据他所知: 任何越剧演员,只要唱到这一唱段,都会博得台下阵阵喝彩的掌声。于是作者选取此唱腔作为《梁祝》的爱情主题,并把它作为整个作品的核心音调。此主题的旋律特点不断上行又不断下行,上行时仿佛表现梁祝对幸福生活和美好爱情的向往与追求;下行则好像预示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